為什麼網上的評論帖子很多都是互相攻擊的?
1 比如經常看的新聞帖子,說著說著就扯到地域攻擊:東北人 北京人 河南人 上海人 廣東人 相互謾罵侮辱。
2 比如足球中的帖子,各大俱樂部的球迷各種詆毀 而我現實中的朋友看球的時候幾乎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比如我是偽車迷 和巴薩球迷看球的時候一樣可以談的來 很多事實問題他也會承認3, 籃球評論中科黑 詹黑 雖然本人不喜歡詹 但是也不會去侮辱 詆毀 而且我覺得詹姆斯可以同時都喜歡啊。還有為什麼那麼多人黑姚明 難道姚明的技術在中鋒中不夠細膩?
最近的研究顯示,人們在網路上往往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彼此看不見對方,無法進行視覺交流,導致了將對方的」去人格化「。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網上表現出攻擊性時,他往往並不認為他攻擊的是一個」真正的人「。
具體見這篇: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rudeness-on-the-internet張公子說的足夠好,我續下貂。
人在兩種情況下比較容易釋放自己內心中的惡意:一種是張公子說的,集體無意識,不再贅述;另一種是,置身於一個完全自我的空間。
關於後者最好的例子,就是開車時,很多平素彬彬有禮的人突然變得「惡向膽邊生」,前後左右的車快了慢了都可能引來很難聽的髒話。
這大概是因為,汽車提供了一個封閉空間,讓你可以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會受到懲罰。這種過度的安全感,讓人肆無忌憚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無限放大它。
互聯網,既讓人很容易加入「烏合之眾」,又是一個隱藏於電腦和手機後面的安全空間,兩者相加,很容易扭曲本心。更何況,很多人從來都沒仔細觀照過自己的本心。謝邀。
兩個月前寫過這方面的東西。直接引。
許多人看球當粉絲或別的,很容易單一化。比如,我認識一些人,他們單一迷某球員時,很容易進入「我和這個人同化了——他牛逼就代表我牛逼」的狀態。
這種狀態很容易進化成「我粉的人比別人粉的人強,我就比別人強」。這種意識,很容易造成排外情緒+攻擊慾望。慢慢說。
網上什麼事都能吵起來——打遊戲,吃東西,看書,看球,選瀏覽器,選手機,PK漫畫,等等——其實許多事,都可以歸結到這態度上。一兩句把「我喜歡」和「很強」說清楚了,許多爭端 都沒有了。A 「這個人是否合乎我的口味」。B 「這個人本身是不是夠好」。
以及最重要的:這人是否牛掰,跟我本身沒必然關係——但許多人容易混淆這個。更可怕的是,他們會抱團。
勒龐先生寫《烏合之眾》時,舉過個例子:法國大革命時,一群革命群眾殺進巴士底獄,反客為主捉住了幾個獄卒。他們志得意滿的自己組了個法庭,然後把那幾位獄卒給處了死刑。過程輕率,猶如兒戲。勒龐以為,如果只是他們單個行動,大家都是良善百姓,誰能下手殺人呢?——結論是,人一旦扎了堆,一切都不一樣了。以此為例,勒龐以為,人有這麼種本性:喜歡扎堆,願意扎堆,在扎堆的過程中得到極大的快感。而且,扎堆還會改變(或者扭曲)一些人的傾向,做出一些自己平時不會做的事。人類最怕孤單,所以有時難免從一下眾。群體力量是如此偉大,你扎了堆就擁有溫暖大家庭,不扎堆就很容易落在對立面,於是你會不由自主,做出一些讓大家都喜歡的事。雖然自己未必喜歡,但看著大家樂呵,自己也獲得了認同,於是也就覺得自己高興了。所以說,一個群體的口號,越理性越沒人理會,越感性或曰越扯淡,越有人影從。歷來的口號都有一個原則:煽動性, 大量重複,言辭鏗鏘。管你是不是道理呢,好聽、響朗、讓大家接受就行。比如大喊「巧克力就是好,就是好來就是好」,或者「啊,巧克力啊,你是多麼的好,多麼的光芒萬丈」,就比一篇巧克力社科文有煽動性得多。當一個群體有那麼個疑似有道理、富有煽動性的口號存在,就能夠把群眾心理帶起來。群眾身入群體,出於下意識的媚眾心理,不自覺的就跟大家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叫一起跳,然後獲得了極大的快感,進而產生「我就是我們的團隊」、「我的團隊就是我」、「我們的團隊牛掰,我也就牛掰了」的幻覺。攻擊性就像一個雪球一樣,滾動不休。一個人在網路中容易形成一個純粹的「觀點持有者」,而不是一個立體的人。
譬如在現實生活中,某個人不同意你的某個觀點,這時你並不會在第一時間就判定「他是敵人」。因為你和他都是立體的人,除了這個觀點之外你們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聊的東西,可以有很多很多共同點,你從他的言行舉止上所得到的細節印象也使得這個人在你眼中變得更加立體和豐富,這些就決定了你會把他這個人和他的某個觀點區分開來。
但是網路上就不一樣,也許你這個id前前後後就只說了一句話,那別人就必然會把這句話跟你的id畫起等號。也許你還說過一些其他的,但是別人又未必會花心思來了解這些歷史記錄。而且網路的疏離感太強,人們不會跟一個陌生的id隨隨便便地拉家常加深了解促進感情。所以網路上的你就只是一個純粹的「觀點持有者」,在一場爭論中,你就等於你的觀點。我不同意你的觀點,那就相當於否定你這個人。這個邏輯雖然看似荒誕,但是在網路上卻是事實。
所以我們很容易在網路上被激怒,因為面對爭論時總是會本能地覺得,他否定我觀點的同時,就是站在了我整個人的對立面。「對事不對人」在這種情形下幾乎就是一句空話。為什麼色情論壇的評論帖子很多都是感謝樓主分享、很少有罵樓主與互相攻擊的?
我只說幾點:
網路社區無管理(或管理水平低)
不管是天涯貓撲,還是百度貼吧西祠衚衕,都有一個特徵就是人多,一個板塊裡面1個人管個幾萬幾十萬的用戶群在BBS上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何況這些管理員的素質文化水平低,對於事件的處理,人員的安排,往往是簡單粗暴,草草了事,管理之間親友結派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有誰會在乎呢?套用一句某地police的話:這種人多的地方死幾個人算什麼?)這有管理機制的問題,也有管理員現實背景問題:計算機專業出身(更多的是普通網民而已)不會心理學,沒有人事管理經驗。除了握有管理員許可權,了解一點點網站架構之外其餘完全靠個人好惡行事(以及領導指示)這些人,除了關小黑屋,封貼封號封IP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本事,最多就是整理下論壇資料,搬運點東西而已。網路群體過於年輕
綜觀計算機的普及到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整個網路社會的形成時間也就那麼十多年,這十多年間,從程序員到玩家,再到如今的全民參與,他的用戶一直都是國內比較年輕的群體在使用,這部分人思維活躍但閱歷不足,對事情的看法往往偏激而缺少理性,盲從也是目前互聯網社會最令人詬病的。在國內互聯網中,三低用戶一直是國內網路群體的主力軍,在這個現狀下,那些攻擊帖子的出現也只是現今互聯網環境浮躁的一個縮影而已。
網路社區制度形式化,運營商態度浮躁
我一直反對把網民素質的問題單純歸責為用戶的問題(或者歸,事實上,運營商對於網路的態度實在是有
待討論。不管是網易還是騰訊亦或是其他,用戶對於運營商而言,只是作為盈利的工具來看待,尤其以騰訊為典型,他所搭建的網路社區包括所作的產品都是在迎合用戶,而從來沒有引導過用戶,一直以來,為了攬住用戶,這些打著用戶體驗的理念來做的運營商們一味迎合國人的上網習慣,不停的低端化,產品越做越傻,口味越來越淺薄,然後誤人誤己。最後,網民還是低端網民用戶還是那幫蝗蟲。從博客到微博,用戶的原創慾望越來越低。看的時候,大家都是在看,然後不爽的時候噴幾句,而從來沒有認真調查分析過(事實上也沒有這個能力)而社區制度呢?基本可以概括為:不反人類,不反論壇,不發病毒,不發廣告,服從管理,不做刺頭就沒什麼了——事實上,網路行業一直都沒有什麼行業自律(公約?算了吧)。對待信息缺少一個良好的態度
網路信息的高度自由性是互聯網世界最吸引人的,但因為沒有成熟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運營商對於信息的管理也是處於粗放式的管理,使得很多信息不斷被人重複發表。我一直反對禁止挖墳,因為墳貼本身就是把信息當做快猜,用完了就埋了,然後後來的人就看不到了,與此同時轉載的風氣也是一種對於信息輕浮對待的體現最後,我要說的是,網路實名制是十分有必要施行的,因為
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謝邀.
社會越文明.則網路越殘暴.
狂躁與暴力本身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性格缺陷.從古至今皆是.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壓力與不公已經與日俱增.且民眾只能怨聲載道不能向上反映訴求之時.在一個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的平台里去攻擊一幫子與自己地位同等的人.也就不奇怪了.更別提的是.這個國家的人.還沒有信仰.外國人也是互相攻擊,別總認為只有國人這樣。國人互相攻擊,在我看來,他們反倒是正常的,因為他們關心他們的利益,關心國家大事。
只能說明一點,現實太壓抑了,只能到網上去釋放。他們不是真心想要這麼做的,為了引起注意,每個人都想要有自我,而這顯然是不容易做到的,他們用了下下策而已。當然這種人,比什麼都不說的人要強很多,至少讓你看到社會還是連載的,不是斷裂的。
不回答問題,只是發現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有人甚至會為了老虎還是獅子更強爭吵起來互相攻擊。
建議觀看電影浪潮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297265/
其實仔細觀察,網上動輒噴人貶人攻擊人的人,自身水平也很差(智識水平和認識程度都很低),但是這些人的姿態水平奇高,也就是喜歡裝逼,網路社區交流也為這種人格面具的膨脹提供了便利。
然而這些人內心深處是如此的空虛和自卑,以至於需要表現出極強的侵略性,不斷攻擊貶低別人才能支撐起自身人格面具的不斷膨脹。
也就是說,優越感這種東西,本來是沒有的,貶得人多了,也就有了。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心理學中國化」?
※究竟怎樣才算會為人處事呢?
※為什麼用不同的信息表達方式會造成不同的效果?
※為什麼很多不是弱勢群體的人,會為弱勢群體發聲,原因都有哪些?
※天災人禍後的「祈福」有什麼作用?
TAG: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