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談錢傷感情?


因為「市場規範」與「社會規範」是替代關係而非互補關係。

「市場規範」(market norm)和「社會規範」(social norm)是大腦中的兩種不同的思維機制。遵從市場規範時,人的行為由得失計算的結果支配;遵從社會規範時,人的行為由相互性原則(一報還一報、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支配。《怪誕行為學》里有一個例子:美國退休人員組織問一些律師是否願意以較低的收費標準(每小時30美元)向需要幫助的退休人員提供服務,結果總是被回絕。後來該組織改問律師們是否願意免費提供服務,這回佔壓倒性多數的律師都同意了[1]。

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2]:老頭門口天天有小孩來玩耍特別吵,老頭的抗議總是無濟於事。後來老頭想了個辦法:他每天給所有小孩每人一塊錢,感謝他們在自己家門口玩讓自己特別熱鬧開心,小孩也很開心。這樣連續給了幾天之後,他改給所有小孩5毛錢,說自己沒那麼多錢給了,但還是希望能天天看到他們在自己門口玩,小孩們有點不滿意了。再後來他說自己沒錢給小孩了,但還是希望小孩繼續在這兒玩,小孩們覺得很生氣,都離開了。

不涉及錢的時候,律師和小孩用社會規範思考,他們獲得的是金錢以外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涉及到錢的問題時,律師和小孩使用市場規範思考,他們獲得的是金錢衡量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所以,一談錢(大腦開始調用市場範圍思考問題),交情就沒了(社會規範就隨之而去),而且很難再找回來。

1. Mixing market norms and social norms

2. 除了積分、等級、身份標籤等較為常見的用戶行為激勵措施,還有哪些新興奇特的策略?,白鴉的博客也有,原始出處不詳


不是不能談,也不是不能借,這兩種行為都不傷感情。傷感情的是,借了錢不還,或者有的會還,但還錢的時候沒有借錢的時候利索。

借錢的人光想著自己需要錢了,不想被借的人需要的時候自己能不能還的起,所以容易心生怨隙。你說現在借錢不是買房就是做生意,兩樣都不是那容易的,如果是做生意還有點盼頭,如果是買房,你指望還錢的盼頭可就一點都沒有了。

又不是老闆,都是苦哈苦哈的幾年攢下來的,一張口幾萬十幾萬的借走了,幾年不還,要用錢的時候沒有,還要不回來,你一生能賺錢能攢錢的時候才幾年呀?


這是你第一次去你岳母家過節。你精心打扮,手帕、領夾、袖口、鞋面一絲不苟,猶如以往會見那些最重要的客戶。餐桌上,主菜端上來,大廚岳母向你一一介紹,沒有酒店裡那些花哨的名字,可是嘗起來,卻比酒店裡口感更好,葡萄酒在味蕾上流淌,那道甜點刷著你妻子秘制的調料,一家人在一起,有說有笑。

直到深夜,你鬆了松皮帶,啜了一小口葡萄酒,深情款款地注視著坐在對面的岳母,你站起身來,掏出皮夾。

「媽,對於您在這一切中傾注的愛,我應該付您多少錢?」你誠心誠意地問,屋子裡頓時鴉雀無聲。你晃了晃手中的鈔票,「您覺得600塊夠嗎?不對!我應該付您800塊!」

這個世界,有商場,當然也有情場(廣義的情場:包括但不限於愛情),而且兩者往往交錯重疊。

------------------------------------------------------------------------------------------------------------------------------

人們常講「談錢傷感情」,我受傷,不是因為我們的感情,多深多濃;我的價值觀念里,錢也不是不屑一顧,臭不可聞的東西。我受傷是因為,你把商場的準則,用到了情場上。

在商場里,有一套市場規範來主導;情場里,有一套社會規範來主導。

市場規範里,人們講的是成本、利潤,交換黑白分明,彼此追求的,是在商言商,「都不吃虧」;社會規範里,人們講的是非物質、榮譽感、道德感,施的一方追求的是「施恩莫忘報」,受的一方,有心人會追求知恩圖報,「互不虧欠」。

------------------------------------------------------------------------------------------------------------------------------

我在西南政法大學做法律義務諮詢、法律援助,這是社會規範里的活動。

在進入訴訟之前,有心人會感激,「你幫我,我不能虧欠你」。你是學生,他是百姓,他所能想到表達感謝的最好方式就是給你一定數量的錢(當然會比市場價格少,否則他完全有能力請律師)。但不自覺的,就把這項活動拉入了市場規範里。或者說,他把商場的規範用到了情場上,他卻意識不到。

我們不收,因為我們是出於道德感或是榮譽感為你服務。就像警官、消防隊員,他們不是為了每月的工資去犧牲的。社會規範下,執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才是激勵他們獻出時間和生命的原因。韋恩、肯特、羅賓,我們之所以稱他們為英雄,原因之一,是他們打擊犯罪的行為並不是一樁市場交易。

可在當事人腦袋裡的市場規範,人們追求的,是在商言商,「都不吃虧」。你居然不收?哪裡有免費的午餐?怎麼會有人心甘情願的吃虧?你不收,我會懷疑你不會盡你最大的努力,發揮你最大的心智為我服務。

沒有免費的午餐,沒錯,但是是在商場里。

可抱歉的是,我們,混的是——「情場」。


只有不得不與那種不懂Business的人談錢,才傷感情。


談錢即進入市場規範,社會規範退出。

我記的《怪誕行為學》這樣講的。


有人提到《怪誕經濟學》中的解釋,市場規範取代社會規範。通俗的進一步解釋就是,貨幣主導的利益關係是一種非人格的交流手段。這種關係適用於與我們關係較遠的其他個體進行交流。從人類發明貨幣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際關係(部落或村落內部)走向瓦解。因為分工的逐漸明晰,人類的物質需求擴大,開始要訴諸與自己血緣較遠的其他的個體進行交易。貨幣就好像一種符號,標註對方不是自己的血親、朋友、配偶。

其實不僅是錢,只要較為直接的利益關係都會一定程度起到「疏遠」作用。比如我們常用的朋友圈,如果你一個平時關係很好同學突然做起了代購,會不會讓你感覺怪怪的?我們平時走親訪友,也不會直接拿著一沓鈔票當禮物(儘管錢的流通性最強),而是通過迂迴地請吃飯,送禮物彰顯友誼。因為分享食物是原始時代就培養起的溝通方式,而送禮物能表示自己對對方有所了解,能投其所好。而一個做微商的好友,會給你一種你們的關係可以被金錢量化的感覺。大多是人是會盡量避免這種量化關係的。因為我們求助熟悉的人往往會是出於我們需要別人「辦事」,對方幫忙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很難用金錢衡量。

更多的例子,比如前面有人提到的免費做法律幫助的律師,因為這類幫助有助於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體現自己的道德素養。這種收益也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所以他們寧可放棄貨幣報酬。同理教師和醫生等職業,由於在勞動過程中與學生,病人有著人格化的交流,也不會因為自己的良好態度和耐性多收取費用,而是憑藉其贏的社會地位。

總之,金錢是我們在社會互動中的延伸。通過金錢我們購買到與我們完全不認識的勞動者的產品/服務。但如果是與我們有頻繁接觸的其他人產生利益互動,則使用另一套機制維持收支(禮尚往來、輪流買單、互相幫忙)。


縱然情深 不敵清風兩袖


對無形資產估值不同


因為和其他感情比起來,人和錢的感情最深


這是一段發生在朋友身邊的真實故事,與其說故事,不如說是情和錢的一次正面較量。以下是微信聊天記錄全程呈現,內容上沒有任何刪改,就是這麼真實和現實。

2016.1.6

我:權哥,最近我要用點錢。

他:要多少啊?

我:五千。

他:我欠你多少你就要多少?誠心不給人活路啊。明知道我最近手頭緊。

我:權哥,上次你借的時候說十二月底之前還的。。。

他:我這不是遇到點特殊情況嗎?難道我是故意不還你的?

我:我這不是也遇到點事兒嗎,不然咱這麼多年的朋友,哪能開口問你要啊?

他:這樣吧,我等下先去轉一千給你,你先用著,我有錢了就還你。

我:不用了,你自己用著,我再去別的地兒想想辦法去。

他:嗯嗯,好的,好哥們兒,有錢了一定還你,咱不是那借錢不還的人。

2016.2.10

我:權哥,快過年了,回家得買點東西孝敬二老,所以。。。。

他:借你個錢總在要,我有錢難道不還你?我在你眼中就是那樣的人?

我:不是,權哥,你別生氣,這不是年底嗎,我這工資也不高你也知道,確實沒啥錢回家過年了

他:我還不是一樣,上次被同事拉去打牌,想拒絕,他又是我領導,沒辦法捨命陪君子,結果好不容易存了點準備給你,就這麼沒了,哥是在外面玩的開的人,你也知道。

我:行行,權哥我懂你男人嘛,總會有生不由己的時候

他:嗯嗯,我哪能跑的了你的錢

2016.2.18

我:新年快樂,萬事順心如意權哥,祝新的一年裡事業有成,鈔票滾滾來。

他:同樂。

我:權哥,這個年過得還好嗎?

他:還行,越來越沒年味了

我:我聽說你昨天交了個新女朋友?

他:是啊,家裡介紹的,趁過年見見,感覺還不錯,就先處著了。

我:恭喜恭喜啊,啥時候請我去和喜酒?

他:還早呢,最起碼處個一年吧

我:我聽說你今天上午就給她買了個蘋果6s?

他:我沒辦法,她非要,我老爸老媽挺喜歡她的,就給錢讓我給她買去了

我:哦哦,我就問問,你啥時候手頭寬裕了,記得把還我的錢還還

他:放心,這個月底准還你。不就五千塊錢嗎?還能跑了不成?

2016.4.7

我:權哥,我爸住院了。

他:啊?啥時候?什麼原因?我過來看看唄。

我:在工地做事,不小心腿摔了。

他:哦哦,問題不大吧?

我:還好,但是要做手術,你能不能把我的錢還了?

他:暫時確實沒有,這樣吧,我去給你借借,晚點答覆你

我:嗯嗯,只能求你幫忙了

2016.4.10

我:權哥,怎麼樣了?

他:哎,兄弟,不好意思,沒借到啊

我:沒事兒,不用借了,你那個錢不用還了

他:咋啦?怎麼說這樣的話?

我: 我剛問你爸要了,你爸直接給我打了八千塊過來

他:我艹你媽,你跟我爸說什麼?老子借你幾個錢?一次又一次地催,有意思嗎?老子跟你認識十幾年,抵不過這點錢?瞧你那點出息,小氣得跟什麼似的,以後咱倆就那樣吧。

我:沒借你錢之前,我覺得你啥都好,我很敬重你,你也覺得我挺好。借給你錢之後,我特么跟孫子似的,還得聽你說這樣的話,別說了,好聚好散,再見。

結局是,錢打敗了情,攻破了心,拆散了人。

在錢的面前,人最現實。

如果要考驗一個人的人品,就借錢給他。

如果要考驗一個人的人品,就向他借錢。

能借到錢。你在別人心裡還是值得得相信的。

能被借錢,對方還是把你當朋友的。

是不是值得相信,就看還錢了。

真朋友還是假朋友,也就看還錢了。


在不談價錢的時候,直接簡單交易,信任明顯;而在談價錢的時候,比如討價還價,各使策略,相互鬥智的時候,明顯「不信任」的氣氛,素養低的還會橫加指責,甚至人身攻擊。傷感情了。


在一個健康發達,充滿契約精神的成熟商業社會裡,談錢不傷感情


這個應該是心理學中講的「認知不協調」因為對於大眾來講,「感情」永遠是free的,一旦要錢,就產生了認知上的不協調,從而會強化這種「不協調」

所以有了該結果。


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卻能賺錢

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卻能賺錢

原創 2016-11-30 Y timeforeco

我同學昨天看了那篇以「總理xxx」為標題的文章,說感覺故事才開頭怎麼就不寫了,我說我不敢多寫,剛聊完,那篇文章就被微信封了,搞得我很不爽。我就一小公眾號,起不了波瀾的啊,這都要封,哎,所謂的言論自由呢?(請百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

談錢其實不傷感情

賺錢本來是個好事,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東西,但中國人向來對錢就有bias。因為在古人看來,義與利總是不可兼得,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提倡的也是仁義為上、金錢為下。另外,封建統治者以農為本,也打壓著賺錢的門道。士農工商,商排最後,從封建社會開始就瞧不起商人,當然主要是因為獨裁者為了加強對群眾的掌控,使他們與土地依附在一起,人與財產不分離,這樣就方便管理和壓榨了。幾千年的落後觀念導致中國人從骨子裡就覺得錢是臭的,包括現在,金融行業的各種醜聞,也與群眾心中資本是萬惡的這個觀念不謀而合。但是中國人又對錢十分珍惜和嚮往,比如節儉到了摳的地步。從這點上說,中國人是有這方面的劣根性的。

(清明上河圖部分,那時的商業繁榮,都是錢啊,大家日子過得多好)

正確的觀念應該是,錢只是工具,而不應該將負面的信息附著在上面。當貨幣介入人的行為後,她並沒有帶上人的感情,並且假如貨幣沒有明確的界限,那社會就亂套了。親兄弟,明算賬,談錢不傷感情,一碼歸一碼。

大家知道,轉折句的重點在後半句,也就是標題中 談感情能賺錢 這個說法。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可千萬不要誤解為和別人談戀愛騙錢騙色,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消費者行為學中常說的情感需求。除了吃喝拉撒睡這種簡單地物質需求外,人的精神需求也是極其重要的,畢竟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在現在物質需求能被極大滿足的情況下,精神需求也就更加旺盛了。飽暖思淫慾,古人早就知道這種心理。不知不覺,現在人又有一種新的消費對象——感情。感情消費如果要說,題目會太大,我寫不了。我就舉幾個例子,簡單地說說自己的想法。

互聯網和社交工具的發展,給感情消費孕育出一塊不知邊際的市場,既能創造感情的供給和傳播,又能使得消費者能夠得到滿足。

各種自媒體、比如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百度百家等,他們發出的信息又不能當飯吃,卻能滿足我們對信息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這些01組成的東西滿足我們的感情需要。不管你在朋友圈或者發些什麼,看些什麼,不管你直播是為了self-express還是直接賺錢,結果是,滿足你的東西只是信息在你腦子中處理的結果。

另外,感情本身也是最容易傳播的東西,腦電波就可以傳遞。而且感情這東西有時候還不講邏輯,共鳴極其簡單,這就使得人傳播起來不費力。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大打感情牌之類的。什麼《羅一笑,你給我站住》(這個我沒論證過真假,我只是擔心,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大家都不再相信愛,不願意再獻愛心了),什麼《震驚!xxxxx》等一大類不需要經過腦子複雜處理的東西。何銳的文章寫的好,原因就在於他表達的感情大家都能體會到,所以傳播起來就會很快,當然何銳本來一身騷氣也能給文章增色不少就是了。

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說法效果就不同,因為受眾得到的感情不同。同樣的一個產品,廣告做的形式不一樣,消費者得到的認知就不一樣。廣告時間,不要走開,馬上回來。感受一下雀巢拍的泰國廣告吧!觸動的不是你對雀巢產品的認知,而雀巢所帶有的感情。

不知道看完後你感覺怎麼樣,反正我是挺感動的!

這幾天也被下面這個男人感動了!

浪費 林宥嘉;郁可唯 - 蒙面唱將猜猜猜 第11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知識因分享而偉大,歡迎關注!有疑問後台留言及有償投稿!


這是兩種不能互相兌換的貨幣,一種用於物質世界,一種用於精神世界。同時使用兩種貨幣,虧多賺少。


別再說談錢傷感情了。

這個年代,談情誼不如談錢好使。為什麼?不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淡了,或者說感情變得沒有地位了。而是因為:你想談情誼的人都太忙了,忙得沒時間聽你瞎扯。你也太忙了,

忙得沒時間和別人談情誼,有事才會找上門。

既然大家都這麼忙,有事的時候何必還談情誼呢?

直接用錢解決不是更快更省事兒?這樣,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不是嗎?

因為你給別人省了時間,還讓別人的付出得到了應有的收穫。

突然之間,錢好像變得高尚了許多呢。

看來談錢好像也不是那麼俗的事情嘛。

對不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相信大家都經歷過。

也是我前幾天剛經歷過的。

我有一個微信群,除了我裡面還有3個經常走動的朋友。前段時間我有個簡單的事情需要他們幫忙,我在群里呼叫,結果沒人鳥我。當然,你也可以說是我的人品有問題。然後前兩天,還是同樣的事情需要他們幫忙。我依然厚著臉皮找他們了,因為我想上次可能是大家都比較忙,所以沒在意。只不過呢,這一次,我沒有直接說我的需求。我先在群里丟了一個紅包。結果很快我就看到3個人都搶了紅包。雖然這個紅包總共就1塊錢。我緊接著表達我的需求,同時還補充了一句,剛剛的紅包只是開場,幫了我之後還會再有紅包。

結局不用說你們也應該知道了。

再說一件我感到驚訝的事。

一個月前,我在電影院門口認識了一個專門賣電影票的人。當時由於網上買不到好座位的票了,但他告訴我他手裡有,於是我就買了。

後來他跟我說,他可以買深圳各個電影院的電影票,而且比我在任何網上買都要便宜。

天下還有這等好事?

於是我們便加了微信好友。兩個星期之後,我又想看電影了。於是我想起了這位躺在我微信好友里的人,便給他發了條微信。結果收到了這樣的回復:「諮詢或者訂票,請先繳納5元保證金。」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成功訂票,補差價就可以。如果最後沒有訂票,5元就相當於聊天費了。後來想想也有道理,都來諮詢又不買票的話,別人豈不成聊天場了。

大家都那麼忙,哪有空陪你聊天。

所以說,這個時代什麼都在爆炸。

在這種碎片太多的環境里,如果你不來點實際的東西,別人很難和你有化學反應。有些時候你覺得和有情誼的人談錢傷感情,但你忽略了一點,你們的感情根本就還沒有好到不用談錢的地步啊。更何況,談錢並不傷感情。說談錢傷感情的人都是因為摳門不想花錢才說這種話。我覺得吧,「談錢傷感情」這種話呢只能針對自己,比如我把自己的夢想理想等等和錢扯在一起,可能是有傷大雅,有傷自己的情面。

但跟你有個屁關係。

另外,

說點我自己的真實感受:一般情況下,情誼沒有好到一定地步的人,有事找我只談錢的時候,我會覺得,我操,這人真有修養!

爺就喜歡這種不虛偽的人。

所以說,

別再瞎扯什麼談錢傷感情了。

談錢才是最不傷感情的。

文/瀟逍肖

公眾號ID:Mrxiao90


因為不談錢連感情都沒有


談錢傷感情,談感情更扎心,算了還是節儉吧,因為節儉是美德


談感情傷錢,談錢傷弱者的感情,強者可以談錢。


談錢是真傷感情,但是正真傷感情的是涉及金錢上的人心的算計。


推薦閱讀:

男友非常吝嗇怎麼辦?
大學校園撿到東西難道不應該物歸原主嗎?
浙江人究竟有多富?
跟女朋友的消費觀念差距比較大,該怎麼辦?
為什麼有些人已經很有錢,卻為了賺更多錢可以不惜任何代價?

TAG: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