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教堂的窗戶多用彩色玻璃?


黑暗的中世界,知識僅僅掌握在教皇和貴族手中,普通的老百姓並沒有學習的機會,然而要讓他們知道聖經的故事,一是要靠傳教,二是要靠這些窗戶上的畫作,讓他們了解不同的人物。要知道彩色在黑白的世界中是很顯眼的,人們可以很快發現它們並讀出其中的故事。重點突出。

中世紀的教堂牆壁很厚,窗洞開得也十分小,從藝術效果上來說,彩色的玻璃窗能夠豐富室內的效果,特別是在陰天的時候,使得比較黑暗的教堂中有了些豐富的顏色。

當時人們還不具有造大塊玻璃的能力,燒制出玻璃的時候也是一小粒一小粒的,估計當時也沒有辦法控制燒出玻璃的顏色(因為無法控制溫度,也不知道物質的成分),偶然性比較大。人們只能像米粒作畫那樣,用小塊的彩色拼貼出彩色的窗戶。

人類能夠燒制透明的平板玻璃已經是很多年之後的事情了。

真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但年工匠的無奈之舉也成就了藝術。


看了下這麼多答案,覺得說到點子上的,不多。

簡單地說,基督教是有一套有關色彩的神學理論。而這套理論隨著彩色玻璃的製法出現,也被應用在教堂建築上。

譬如在這樣一副玻璃窗中:

三王朝聖時,聖母穿的顏色是翠綠色(象徵生機的孕育,而且與三王之一的綠不同哦)。聖嬰是白色(一般象徵是純潔)。他們頭上有著金色光環(象徵著神性)。另外,注意三王分別是主要身著紅、綠、藍——三原色。所以,這些顏色其中的意義是很深的。


應該是會給人一種夢幻的神聖感吧,反正我每次看到透過彩色玻璃投射過來的光都覺得很神聖。


正好最近讀到了關於lz問題的解答。以下援引自《改變建築的100個觀念》(理查·魏斯頓)中的「窗 WINDOW」一節

窗是光線和新鮮空氣的來源,但也是「建築的眼睛」,為我們框架出更寬廣的世界,窗或許比其他建築元素更能為建築物賦予個性。

窗戶從最早期用獸皮或布匹、木頭或紙張覆蓋的小孔,經羅馬人引進壓鑄玻璃(glass),隨後在歐洲的哥德建築上結出燦爛花朵。當時因為沒有大塊玻璃板,大型開口必須用石頭雕砌出窗花隔的框架,然後把小塊的彩色玻璃和鉛條嵌入其中,創造出神奇的光線,將內部空間轉換成天堂的景象。

在文藝復興極盛時期的義大利和法國,開窗變成建築組構中的關鍵要素。垂直長方形符合古典時代的比例(proportion),中間通常以一條直櫺和一條橫楣隔開,形成十字構圖,上方用柱頂過梁、簷口和三角楣裝飾,後期還會用壁柱(pilaster)框邊。到了巴洛克時代,這些窗戶周邊的裝飾和門(door)與壁爐(fireplace)一樣,全都改換成精雕細琢的彎弧曲線,還加上繁複奇幻的螺紋、渦漩、假面和人物托座。

在英國,由於缺少強烈光線,這裡的文藝復興建築經過重新詮釋,變成以窗戶為主角的平整表面,史米森(Robert Smythson)設計的哈德威克莊園(Hardwick Hall)就是最著名的代表??——「玻璃比牆多」這句當代俗諺,也能套用在它身上。這種大量使用玻璃的設計,除了彰顯建築品味之外,也是為了炫燿財富,當17世紀一般住宅也開始採用玻璃窗後,英王威廉三世便開始徵收窗戶稅,因為這可能會誘發「白日搶劫」的動機。大型的上下推拉窗最後在英國和荷蘭普遍流行,雖然法國設計者是這項發明的主要推手。可上下拉動的窗戶在喬治風格的建築上達到最高峰,八角形窗框加上細緻精巧的壓鑄木條,營造出品質絕妙的光線。

20世紀在玻璃和窗框的製作技術上出現重大發展,鋁框、鋼框以及實用但醜陋的UPVC(未增塑聚氯乙烯)框廣為普及,然而傳統建築上的窗戶與這種「坦率直白」的窗框結構,以及強調空間連續性的訴求並不搭調。於是,帷幕牆和水平長條窗(ribbon window)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後者更成為柯比意(Le Corbusier)新建築五點(Five Points of a New Architecture)裡的訴求之一。

迷戀原始以及回歸源頭的渴望,也是現代性的另一個面向,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窗戶,其靈感來源正是想要重新捕捉在牆上鑿洞的原始行為。例如柯比意的廊香聖母院(Notre-Dame-du-Haut in Ronchamp),其南側牆面上那些看似隨機其實精心研究過的窗戶分布,靈感是來自於北非;瑞典建築師勞倫茲(Sigurd Lewerentz)設計的克里班(Klippan)聖彼得教堂,給人一種置身洞穴的感覺,因為他只讓最少量的光線進入,而且是把無框玻璃板覆罩在窗戶開口的外側而非鑲入內側。烏戎(Jorn Utzon)也不遑多讓,他的自宅「莉絲別墅」(Can Lis,對頁下圖)棲息在馬約卡島(Majorca)的一塊懸崖頂端,他用又深又厚的石牆砌成窗框,讓海天美景與室內融為一體。


第一次回答問題^v^ 如今的彩色玻璃是西方12世紀開始13世紀達到頂峰的哥特式建築中一個特徵 范景中先生翻譯的是 花式窗格 從歷史的角度講它是西方中世紀基督教藝術發展的結果 哥特式的東西相信大家就算不特別了解也會有耳聞 從心理的角度來說 我覺得丹納先生給了很好的答案

他的原話是 整體的龐大與細節的繁複震動人心 瑰麗的色彩顯然是為了造成異乎尋常的目眩神迷 證實人們極大的精神苦悶-----參見傅雷先生翻譯的《藝術哲學》和范景中先生翻譯的《藝術的故事》


1.彩色玻璃常用於哥特式建築之中,而相比於其他材料,玻璃減輕了建築的整體重量,使得教堂在工程技術上可以建設的更加高聳。

2.光線是從頂部直射地面,彩色玻璃的應用,使得光通過一種五彩斑斕的形式照射到地面,照射到每一個信徒身上,在當時的建築師/設計者眼中,這是上帝和卑微者的溝通,也符合人的理性和神的啟示的觀念。

3.彩色玻璃構建的是《聖經》里的故事,幫助不識字的教徒理解教意,至於具體到每種顏色的玻璃代表什麼,則是《聖經》的延伸。


「彩繪的玻璃窗,裝飾著哥德式教堂。」


彩繪玻璃上主要畫的都是宗教故事,或末日審判。彩繪玻璃主要用於天主教教堂。新教教堂不會特別用彩繪玻璃。


反對樓上的洗腦式回答。

教堂的玻璃,綠的象徵膿,紅的象徵血,枯瘦的雕像象徵苦難。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對神敬畏。

——海涅

不要被洗腦洗出一堆高大上的理解來。它就是象徵膿血。


推薦閱讀:

現在基督教的禮拜還是非常普及嗎?
當我們參觀歐洲教堂時我們在欣賞什麼?
如何在海外找個教堂婚禮?
從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和歷史發展角度談談你對歐洲教堂建築的認識。?
現代的西方教堂婚禮,與傳統教堂婚禮,有什麼改變?

TAG:建築 | 基督教 | 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