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工商銀行董事長關於「中國已出現過度金融化苗頭」的言論?
「從金融風險來看,(中國)應該關注過度金融化的問題。從全國來看,(已經)出現了過度金融化的苗頭和趨勢。」
2017年3月18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如上表示,並進一步分析稱,從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來看,無論是經營規模、經營質量、經營利潤,還是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這些指標都非常健康,相比全球銀行業的數字,還是非常優良的,沒有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基礎。但單純從金融風險來看,應該關注過度金融化的問題。從全國來看,出現了過度金融化的苗頭和趨勢。
出現了「過度金融化」的苗頭,是不是意味著接下來政府就要考慮壓制金融業的發展了?
如果題主關心財經的話,應該會理解類似的表態已經出現了多次。
比如3月1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及資產管理業務:「現在有哪些方面的問題呢?一是理財產品市場上有一些混亂,這些混亂包括比如標準差距太大、套利機會太多、投機性過強等問題。二是監管之間通氣不夠,對市場總體觀察和風險把握還不夠好,所以這方面也要加強。從資產管理各種個體來說,有一些是投機性過強,忽視風險,沒有一些起碼的風險管理的做法。三是大家所關心的,有一些資產管理產品或者理財產品嵌套運行,就是從金融系統一個行業的一個公司到了另外一個行業的一個公司,來回在系統里轉。而我們強調資產管理和其他金融業務一樣,要著重為實體經濟服務,轉來轉去錢沒有到實體經濟去。這中間到底有些什麼問題,可能有一些是套利,甚至有一些是違規的行為。就這幾個方面,大家對資產管理究竟怎麼定義、都是哪些範疇、都存在哪些問題,初步達成了一致意見。」
又比如「11月6日,在「國研智庫論壇·2016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一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還遠未完成,下一步要繼續加大推進。同時,李偉指出,從更長時期和深層次來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尚未形成。當前,中國經濟最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之一,就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金融領域和房地產領域出現了資產泡沫現象,非實體經濟聚集了過多的發展資源,嚴重削弱了增長新動力賴以形成的基礎。」
比如3月19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的表態「當前金融業來存在事關行業方向的根本風險,就是脫實向虛的風險。「金融業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就失去了盈利的基礎,最後必然會出現系統性風險,這也是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最後只好由財政買單。」此外,金融業存在偏離主業的風險。「一些金融機構忘記本源、偏離主業,盲目搞多元化、全牌照,熱衷於跑馬圈地掙快錢,導致主業不主、副業不副,有的甚至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這種現象在金融業各個領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有的甚至通過通道、表外等方式規避監管,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出現大的風險。」」
大佬們的做出這種定性的發言背後肯定是理會了更高層領導的意思的,是一種政治表態。不然作為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負責人,誰會有必要指出金融業在過度發展呢?
早在2016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出現了 「去槓桿、防風險」的語調,還包括「可以接受經濟增速目標放的更低」 。易董事長的言論無非是這一論調的延續而已,代表的是中央的意志。
放棄GDP增長的死板目標,對於經濟增長的硬性指標在一級領導層面不再作為政策的核心,去槓桿、防範金融風險、著力防控資產泡沫系被放在了當期的首要任務和更加重要的位置。不管是迫不得已,還是有意為之,至少對2008年以來萬億刺激、房地產反饋、過度金融化累積下來的問題有了認知。未來就看這一思路能否堅持貫徹下去了。
周小川:支持股市就是支持實體經濟
強調一點,四大行董事長,他們的身份與其說是銀行從業人員,更像是金融業的高官,他們很可能過幾年就跑去央行銀監證監保監當一把手了,比如肖綱。這樣的人說話,代表的不是他個人的判斷,而是政府的意志。討論他的話對錯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做好準備等著政府進一步去槓桿化吧。
在中國,說真話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我比較關心的還是董事長的後台硬不硬。
嘎嘎嘎。
正是因為銀行太旱澇保收了,才會有金融房產政府的三座大山壓在人民頭上,理應人人得而誅之
當資產價格速度提升速度超過貨幣發行量,當實業回報率嚴重低於炒房炒樓速度,當所有人都寄希望於地產價格暴漲來實現財務自由,整個金融系統一定出了嚴重的問題!
工行董事長說這句話本身就很怪,不代表金融機構利益說話,而是憂國憂民,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應該是要高升了。
「過度金融化」其實已經說了好多年了。
從規模指標看,我國金融業擴張很快。2008年以來,我國銀行業貸款迅速增長,從32萬億元迅速增長到2012年的67萬億元。銀行業貸款與GDP之比從2004年的110%左右,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130%。我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迅速擴張,從2003年的不足30萬億元,迅速擴張到2012年的133萬億元;銀行業資產與GDP之比,也從2003年的200%左右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250%以上。
從公司投資收益看,經濟加速脫實向虛。中國非金融行業的獲利渠道也開始金融化。根據2004-2013年中國A股非金融和地產(簡稱「非FIRE」)行業的財務數據,發現這些企業通過金融渠道所得利潤占當年公司凈利潤總額的比重,過去十年間,從3.3%上升至19.6%。
從薪酬指標看,我國金融業薪酬遠高於其他行業。 從2001年至2012年,金融業高管薪酬均值一直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2012年金融類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達到232.95萬元,是非金融類公司高管的3.85倍,是同期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倍。金融業薪酬的大幅增長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進入。
然而,說中國已出現過度金融化為時尚早,董事長先生也說的是「出現苗頭」
總體來說,中國的經濟金融色彩不濃,經濟賴以支撐的金融要素尚不足,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三農」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經濟缺乏金融的支撐,金融抑制效應還是比較明顯的,金融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從全局角度、中長期來說,金融化程度還嚴重地不夠,但局部地區有金融過度化的表現:比如許多企業不願意搞實體,更願意去投資股市、樓市等金融領域,確實有脫實向虛的表現。房地產等領域過度金融化之後,實體經濟得不到有效供給。
長期以來,我們的金融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金融市場將金融資源大量配置到產出效率較低的基礎設施及房地產領域、傳統的行業和產業、大中型企業,而中小微企業、「三農」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及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與金融服務水平一直不高,嚴重製約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樣本調查發現,目前農村金融領域、小微企業領域的融資成本在12%~15%,遠遠高於社會平均融資成本。
美國一度因為產業空心化、過度金融化,以及出現次貸危機等問題,現在也在向製造業回歸。但並不能因此而認為我國要收縮金融業。其實,美國高科技行業的金融化色彩依然很濃,英國的金融色彩也很濃。
央媽把存款利率降成這樣,再加上現在國內的通貨膨脹速度,再加個房價,你說老百姓不投資,那錢還是那錢嗎?
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其實是比較落後和不健全的,所謂的「過度金融化」是指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脫離和金融泡沫問題
說到底還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
不建議易董事長以浙江銀校中專生的學歷,去談那些他駕馭不了的行業與經濟的宏觀問題,Overbanking與Financial Deepening的長期並存,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金融業發展特徵,也是金融監管政策跛腳的具體體現,背後都與國際金融霸權格局相連結,不是一家商業銀行董事長應該觸碰的話題。
他還是努力去學到姜董管理藝術的一半吧,把ICBC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事業,拖拖拉拉地傳承下去,不要再繼續流失人才了,走得太多了。資金的流向問題
反正不會那麼激進了 什麼金融創新也別想大搞特搞了 讓我這個想去金融行業的人也無比憂傷呢。。
過度金融化,這個度在哪?當然沒有一個標準度,說明這個度是相對的,相對國外的,相對歷史水平的,相對總體宏觀經濟的。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才是重點! 其實從生活中來看就知道,財務公司、信貸業務發展壯大,推銷電話里就有需要資金不,房貸都有首付貸,4S店裡貸款車才有優惠,各個大媽去理財、去借錢給財務公司放高利貸吧啦吧啦吧啦吧啦等等, 簡單說看中國大媽就知道過度沒過度,大媽們都開始參與金融了你說過度沒過度。 過度當然意味著出事的時候山崩地裂,結果當然是維權無門,只能哭天喊地。大大影響我和諧社會。既然有這個苗頭了,必然要控制,別弄得為了賺利息丟了本金而要死要活,虧就虧點通貨膨脹吧。
創業板熱,創業企業融資熱,買房買車都是貸款的多。
工銀亞洲不是四大行裡頭一個金融創新發條簡訊就通知客戶全部私人資料上互聯網,以及量子通訊的急先鋒嗎?
不會, 金融業發展能拉動很大的gdp增長,看看美國華爾街貢獻了多少gdp一年。 但是政府會出台各種措施,限制金融資產泡沫的膨脹,引導資金脫虛入實。 金融業是用來服務實體產業的,主要目的是為實體企業投融資服務,所以政府會對金融業,金融市場改革,調控,但是不會到抑製程度。 畢竟gdp增速目標擺在那裡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IGOFX跑路,大量客戶堵截政府要求維權,並且輿論近半偏向聲討監管機構的現象?
※在一家P2P公司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微眾銀行作為一個銀行,為什麼不主動吸收存款?
※雖然現在困難阻阻,但是我依然不能停下腳步,金融行業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