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中是否有諸多細節來自作者的想像?
如題,比如朱見深偶遇倉管紀姑娘,關於紀姑娘如何與眾不同而朱見深又如何另眼相看的心理描寫。若無史實根據,這部分雖顯動人但是否有點過?
謝@老派 - 知乎邀&<明朝那些事兒&>中是否有諸多細節來自作者的想像?想像當然是有的,而且書中這樣的腦補是非常多的,但是這樣的腦補並沒有改變朱見深臨幸紀姑娘的事實,而是豐滿了這個過程,他腦補的依據就是亘古不變的人性,皇帝也是人,宮女也是人,所以明月說: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
關於表述方式其實用易中天先生的話來回答就好:
任何評說方法都有副作用
趣說的好處是栩栩如生,不再是冷冰冰的殭屍壞處是無法保證正確性。
這套書的人物對話很多都是作者的腦補,但都補的合情合理,而且都是基於事實嚴密i推理出來的。
比如朱棣找建文帝的那段「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嗎,「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死掉,就算你是驗屍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講這麼長時間,胡濙為人沉穩寡言,身負絕密使命,絕對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所以我們可以認定,他告訴朱棣的絕對不是這些。 我們就此得出最後的結論C C: 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論:很有可能
魯迅: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
詩人只有在吻到姑娘之前,才歌頌愛情。他們得到一個女人之後,就開始歌頌自由。只有王守仁的話 依舊振聾發聵:四方英傑,各有異同,議論紛紛,多言何意?想必當年明月也覺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所以如果懷疑真實性就去求證,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汲取正能量:成功只有一個--以自己的方式度過人生。有哪些「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例子? - 張雨的回答修改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34107#answer-30825492表述方式不等於思考的方式。
穿西裝打領帶,滿嘴跑火車也有人信,比如某些電視節目嬉笑怒罵,句句實話,反倒有人懷疑,比如本書那些正襟危坐的歷史不見得客觀,只是你認為客觀。要知道歷史從來都是人寫的,而人總是有立場的。當年明月不管是寫明朝,還是寫人物都是正面反面都記錄的,比如張居正,戚繼光的經濟問題。《明朝那些事兒》是不是有作者的個人情感夾雜? - 歷史 - 知乎個人感情毫無疑問是有的,正是這種個人感情為歷史人物注入了靈魂。但是請注意,這種個人感情也是通過揣摩當事人心態得出的,並且三觀很正,所以不能說是作者的個人感情。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因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他寫出來的書寓教於樂,人物躍然紙上。所以說:當年明月用鍵盤做到了和神筆馬良一樣的事情。下面以李時珍為例,可以看到,他以事實為骨架,豐滿血肉,注入靈魂,寫活了李時珍。就在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將以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延續二百七十六年,並將它的影響擴展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它的光輝,它的榮耀,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擁有的。
它的陰暗,它的醜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承受的。
戚繼光終於功成名就了,因為在台州大捷中的優異表現,他升任都指揮使,從此,他開始被人稱為民族英雄,抗倭名將。但在這一切光輝的背後,是另一個戚繼光——一個善於搞關係,迎合領導,請客送禮,拉幫結黨的人。
在臨死前,他寫下了人生最後時刻的忿怒與不平: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從徽州到大同,再從大同到浙江,從一個小小的御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再到階下囚,胡宗憲把他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的理想,卻有了這樣的下場。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絕望而又不甘的吧。 所以在這裡,我誠實地寫下了關於他的一切,他的貪狡背盟,他的陰謀機巧,他的堅韌無畏,他的盡忠報國,以及他所有的好與壞,是與非。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周枝羽稱之為一個流行文化研究的經典案例,這部書幾乎具備了流行文學傳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沒有想到一部具備了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歷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戲說,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稱為小說,因為它幾乎是完全忠實於《明史》的。(百度)
他的書比乾巴巴冷冰冰硬邦邦看不進去也不想看的書好得多,至少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
[北師大版第六冊《李時珍》課文]
李時珍是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家世代行醫,父親給窮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李時珍親眼看到醫生能夠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為窮人治病的志願。
那時候,行醫是被人鄙視的行業,李時珍的父親不願兒子當醫生,但是李時珍卻處處留心向父親學習,還暗自記下了不少藥方。有一回,父親給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各疑難病症,父親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藥方。李時珍輕聲地說了一個古方,父親一聽,正是對症良藥。從此以後,父親同意他學醫了,他二十二歲就開始給人看病。
李時珍一面行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現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性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他想,病人吃錯了葯,那多危險啊!於是他決心重新編寫一部比較完善的藥物書。
李時珍為了寫這部書,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驗,而且還親自到各地去採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產葯的名山,他有時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乾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許多藥材他都親口品嘗,判斷藥性和藥效。他走了上萬里路,訪問了千百個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幾年以後,他回到湖北蘄春老家,開始寫書。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時間,終於編寫成了一部著名的藥物書——《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九百種藥物,是中藥書中的一部偉大著作。
看課文我想像不出李時珍多偉大,但看《明朝那些事兒》這一段,我潸然淚下
事實上,李時珍原本不想做醫生,因為他的父親雖是當地的名醫,家裡也有點錢,但在那年頭,四書五經才是正道,醫學算是雜學,那麼醫生就是雜人了。雜人自然是不受待見的,有錢又如何,就是瞧不起你!所以李時珍的老爹千叮嚀萬囑咐,將來千萬不能從醫。
李時珍是聽話的,但就是考不上,你有什麼辦法?更為麻煩的是,二十歲的時候,他還染上了一種極為難治的肺病,百般折騰,死去活來,才算保住了一條命。 於是不久之後,久病初愈的他找到了父親,只說了一句話: 「我不考了,請將醫術傳給我。」 父親想了一下,點頭同意了。我所經歷的痛苦與折磨,不想再讓別人承受。(作者基於事實合情合理腦補的) 在我看來,這大致就是李時珍的行醫動機。 雖說讀書不在行,但擺弄藥材,李時珍還是很有點天賦的,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見過的怪病越來越多,經驗越來越豐富,醫術也越來越高。 這麼看來,現在醫院裡五六十歲的老頭老太太坐鎮門診,二三十歲的醫生只能坐在一旁打蒼蠅,也實在不是沒有來由的,醫術如何暫且不說,人家畢竟多活了幾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李時珍明顯不是一個具備現代觀念的醫生,一點潮流意識都沒有,他給窮人看病,竟敢不收上百萬的醫療費,竟敢熱情問診噓寒問暖,竟敢免除所有的檢驗費、治療費,實在是「罪大惡極」!行醫十幾年,不計成本,只求救人,李時珍就這麼堅持了下來,他的積蓄越來越少,名聲卻越來越大。
於是到了嘉靖三十年(1551),他迎來了人生的一場大變,在這一年,幾個人找到他,十分客氣地把他請到了楚王府,希望他擔任楚王的私人醫生。 能吃飽飯,還有無數的醫書和藥材資源,李時珍不是傻瓜,他答應了。 在楚王府,李時珍幹得很不錯,治好了很多人,被稱為神醫,名震天下。 好東西人人都想要,尤其是嘉靖這樣的人,所以在聽說李時珍的大名後,他便告訴楚王,你另外找一個醫生,把這個給我送過來。 就這樣,李時珍進入了太醫院,並見到了大明帝國最高級的病人嘉靖。 其實能進入太醫院,李時珍是很高興的,能做到太醫,也算是醫生中的成功人士了,不得意一下,實在也說不過去。 嘉靖其實身體很好,只要能夠堅持鍛煉,每天早上跑跑步打打太極拳,活個七八十歲應該不成問題,可他的目標過於遠大,七八十?至少也要活個七八百才夠本。 於是他開始沒事找抽,日復一日地吃重金屬和水銀,還美其名曰金丹,李時珍倒是勸過他,也想幫他,卻毫無用處。這實在怪不得李時珍,因為要從科學門類來分,嘉靖同志弄的這一套應該算是有機化學,隔行如隔山,李醫生當年也沒搞過化學,只能愛莫能助了。
太醫院別的沒有,醫書和藥材是不缺的,於是嘉靖接著磕他的葯,李時珍接著搞他的研究,直到有一天,他認為自己已經學不到更多東西了,便打起背包,收拾資料,離開了這個他曾無限嚮往的地方。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時珍回到了民間,這一年他三十五歲,見過最窮的貧民,也看過最富的天子,到過寒酸的茅舍,也走過金鑾大殿,人世間的富貴、疾苦他已瞭然於胸。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他爹就是被一堆奇形怪狀的藥材給治死的,在表示哀悼的同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李時珍的那個年代,患了感冒開給你幾劑砒霜應該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沒辦法,咱中國地大物博,藥材植物也多,到底哪種東西治什麼病,誰都搞不清楚,被亂治胡吃搞死的人,也只有閻王才能數得清。 憶往昔,他此起彼伏,於是他決定寫一本書,寫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藥材以及正確用法的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本草綱目》。 從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李時珍開始寫這本書,要知道,醫書不是小說,你不但要寫出藥用植物的形狀、外貌,還要詳細描述它的特點、療效。坐在家裡胡編亂造,是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所以從決定寫書的那一天起,李時珍便開始了另一種生活——奇特而艱苦的生活。 [1055] 作為曾經在太醫院干過的醫生,此時的李時珍已經成為了傳奇人物,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醫術且不說,想想當初這人給皇帝都號過脈,那就是御醫,說起來咱這輩子還看過御醫,也夠吹個三五十年的。 名聲大了,收入自然也高了,李時珍就算閉著眼睛號脈,混個百萬富翁也絕不成問題。然而他默默地收拾行囊,開始遠行,足跡踏遍了全國十三省,無論是名山大川,還是懸崖峭壁,凡是有藥材的地方,就有他的蹤影,為了弄清藥物的療效,他曾親自品嘗過許多藥材植物,好幾次差點植物中毒,一命嗚呼。為了寫這本書,李時珍從一個名醫變成了流浪漢,他居無定所,風餐露宿,他放棄了舒適的生活,放棄了寬敞的診所,也放棄了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生活。 但他依然執著地寫了下去——為了更多人的幸福。 從嘉靖三十一年(1552)開始,歷經二十六年,李時珍走遍了全國各地,嘗遍了無數植物藥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醫書,最終完成了這部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醫學著作。 《本草綱目》共計十六部,五十餘卷,全書記載藥物一千九百餘種,還詳細記載了這些藥物的採集、製作、特性、治療病症,並全部附有手繪插圖(佩服),此外書中還收入經檢驗有效的方劑一萬一千多則。 李時珍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沒有能夠看到此書的出版。 三年後,《本草綱目》正式印刷發行,很快脫銷,並迅速傳入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一帶,幾十年後又傳入歐洲、北美,並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成為世界醫學史上的權威書籍,而李時珍也得以超越嘉靖、徐階、張居正,成為被世界公認的偉大科學家。 而對於《本草綱目》的意義,其實不需要用它的傳播範圍以及受到的誇讚加以肯定,我們只要知道,它的出現已經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直到現在仍然繼續,這就夠了。無論徐階是否鬥倒了嚴嵩,無論張居正是不是一個傑出的改革家,都不關李時珍的事,他只是一個醫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貴,也很柔弱,作為一個醫生,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生命的存在。 這就是明代醫生李時珍的覺悟,以及他拋棄榮華富貴,歷經困苦三十年著書救人的唯一動機與目的。 在我被吸收為醫學事業中的一員時,我嚴肅地保證將我的一生奉獻於為人類服務。 我將用我的良心和尊嚴來行使我的職業。我的病人的健康將是我首先考慮的。我將尊重病人所交給我的秘密。我將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 我不允許宗教、國籍、政治派別或地位來干擾我的職責和我與病人之間的關係。 我對人的生命,從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脅下,我決不將我的醫學知識用於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事情。 我出自內心和以我的榮譽,莊嚴地作此保證。 ——1948年醫學日內瓦宣言我知道,李時珍沒有讀過這一段宣言,但他做到了。 他告訴我們,最偉大的人是沒有派系的,最偉大的愛是沒有分別的。 所以,在我國漫長的你死我活鬥爭史中,我寫下了這一節,並以不朽命名,以紀念這個醫生,這個超越信仰與差別,以一己之力挽救無數人生命的偉大人物。 偉大的李時珍醫生永垂不朽!引自《明朝那些事兒》以下段落可以看出他始終是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一邊的。直到他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之後,才明白了這樣幾個真理,比如:一個人如果沒有土地,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沒有食物,沒有食物,就會開始變賣家產,從傢具、房子到老婆,孩子,到了賣無可賣,就會去扒樹皮,樹皮扒完了,就去吃觀音土,而觀音土無法消化,吃到最後,人就會死,死的時候肚子會脹得很高。
同時他還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不喜歡詩詞書畫,也沒有那麼多的憂傷哀愁,他們想要的只是一碗摻著沙子的米飯,對那些骨瘦如柴、眼凹深陷的饑民而言,一幅字畫是王羲之的還是懷素的,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張字畫紙夠不夠厚,方不方便消化。
在看到那些倒斃在街頭,無人理會也無人收拾的屍體時,他有時也會想,這些人生前是不是也有過妻子、丈夫、孩子,是不是也曾有過一個歡笑的生活,一個幸福的家
比如這位遼王,含著金鑰匙出生,豐衣足食卻依然不知足,魚肉著屬地的百姓,想用就用,想拿就拿,他要做人,百姓就得做牲口,他要瀟洒地去活,百姓就要痛苦地去死。
每當張居正結束應酬,離開豐盛的酒席,走出金碧輝煌的王府門口時,總能看到餓得奄奄一息的饑民和無家可歸只能睡大街的流浪者。
原來天堂和地獄只有一牆之隔。
這就是大明天下的真相,當無數的貧民受到壓榨,失去土地四處流浪的時候,高貴的大人們卻正思考著明天去何處遊玩,該作一首什麼樣的詩。
我不清楚什麼偉大的歷史意義,我只明白,他的馬隊所到之處,沒有先進生產力,沒有國民生產指數,沒有經濟貿易,只有屍橫遍野、殘屋破瓦,農田變成荒地,平民成為奴隸。我不知道什麼必定取代的新興霸業,我只知道,說這種話的人,應該自己到後金軍的馬刀下面親身體驗。馬刀下的冤魂和馬鞍上的得意,沒有絲毫區別,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無故剝奪的權力。引自《明朝那些事兒》
賦比興~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以上理解為想像也可
沒記錯的話,《史記》裡面也有很多是太史公想像的。
想像肯定是有的。個人認為他的描寫不會讓我感到尷尬,也不會顯得太過誇張,相反,這把我帶到了他的世界,去理解他心中的歷史。他對人物的描寫是他心目中所理解的某個人物,某件事,是他想要展現給我們的故事。《明朝那些事兒》不是官方歷史記錄,並不需要一字一句都能夠從史實中找到,如果沒有作者的細節豐滿,我們讀起來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興趣盎然。
《明朝那些事》並不是史書,而是小說,小說自然需要創作啊,不然直接去看類似於《明史》那樣的書不就好了嗎╮(╯_╰)╭
歷史本身就需要想像,畢竟沒有親眼看見或者親身感受。
附上朱見深偶遇紀姑娘的一段:
肯定有腦補,不過司馬遷寫《史記》估計也腦補,一切歷史都可以看成小說,一種說法而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