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辯證和衛氣營血辯證分別怎樣與六經辨證建立聯繫?作為辯證的三焦與作為臟腑的三焦有何聯繫?

為何逆傳心包是營分病?營和血的関系應該如何理解「營行脈中」?


謝 @紫川澪 @揣家良 邀請。

首先二者有聯繫嗎?答案是有的,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更像是給傷寒的六經辯證作為補充存在的。而三焦辯證則是給臟腑辨證作為補充存在的。

首先說葉天士和吳鞠通。

葉天士傾向於傷寒,從吳又可的簡單的對癘氣的認識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氣候變遷發展出了衛氣營血辯證。二者均是以外感為基礎的,但傳變的方向略有不同,傷寒更傾向於縱向發展,而溫病更傾向於橫向發展。傷寒病勢相對較為緩和,而溫病則相對較為強烈。或者說衛氣營血辨證本身就是傷寒六經的一種補充和延伸,是根據當時時令不同,氣候不同,對疾病的傳變做出了調整,故鄧鐵濤等國醫大師認為傷寒和溫病相輔相成。

那麼說說吳鞠通的三焦辨證,吳鞠通發現運用臟腑辯證的時候,也有不足,於是又補充臟腑辨證增加了三焦辨證,在用臟腑辨證確定具體病位,在吳鞠通這裡是以三焦辨證為總綱,臟腑辯證和氣血精津液辯證為輔助。那麼吳鞠通為什麼這麼做?事實上還是因為衛氣營血辨證是有很多不足的。原因很多簡單,在氣溫和飲食改變的同時,人體的疾病也在改變,內傷病也出現了類似溫病的癥狀,而用衛氣營血辯證進行辯證醫治往往不起作用或者作用很小,再或者誤治。

而目前的主流辯證方法為八綱辨證指導下的臟腑辯證,而臟腑辯證外還有為臟腑辯證進行輔助的病性辯證,氣血精津液辯證,情志內傷辯證,勞傷辯證等等。這些小的辯證體系是都是為臟腑辨證打工的,最終都要歸結到臟腑上。

除了臟腑辯證外還有經絡辯證,一般針灸多用。

其實諸多辯證方法除了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辯證都可以一定程度的相互補充存在的,那麼為什麼六經和衛氣營血不能和其他辯證方法混用呢?

其實很簡單,六經是對外感疾病獨立存在的一種辯證方法,而衛氣營血作為六經的補充也是一樣。

故,六經辯證和衛氣營血辨證可以建立起聯繫,但三焦辨證則是輔助臟腑辨證存在的,不能和六經辯證建立聯繫否則則會導致誤診。


謝邀。

這個問題我理解的關鍵點應該是如何辯證,同一個癥狀怎麼同時用三焦辯證、營衛氣血辯證、六經辨證來分析,不同辯證體系之間的相互印證,目的是為了保證中醫辯證的準確性。

也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大概認同。學習要將知識互相融匯貫通沒錯,臨床上的辯證可是把所有的辯證體系都用上的,所以每個辯證體系都要精通於心,不僅限於題主說的這幾個,特別臟腑辯證和八綱辯證不能少。

在我初學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不過當你的辯證手段可以精確到各臟腑的寒熱虛實後,就不必刻意去相互印證了。

1.辯證體系之間的關係

所有的辯證體系是一體的,都是為了分析證,從而解釋癥狀的病機病因,再對證用藥。至於臨床用什麼辯證來解釋,要具體結合病案才好說,與辯證理論有關,與個人經驗也有關。

有時候同一個癥狀,用某些辯證方法比較好分析,有些辯證就不那麼好用了。對於這點,我開始還有點不解,直到跟一個同學交流,他說不但人文科學如此,自然科學也是的,每個學科內不可能只用一個方法就能認識所有的事物,解釋所有的現象。他的話很通俗:這個不行就套另外一個。個人經驗就是,對於我這樣六經辨證沒學好的,就很少用六經辨證。

2.如何辯證

作為一個學生,沒有足夠經驗可以直接從症到證,所以還要有個辯證的過程。我這裡也想說下,有些自認為傷寒學得好的或者臨床經驗豐富的,往往都是從症直接對證然後用藥,是什麼經的證沒錯,有時寒熱虛實沒具體分到臟腑,會出現誤治。

我是以脈診和舌診為主,望診的特別信息也要留心,問診作為脈診和舌診的印證和補充。所以,應該是舌診和脈診就知道哪裡有問題,是什麼臟腑,什麼部位分別是寒是熱是虛是實,患者這樣的舌像脈象,應該有什麼癥狀,然後再用藥。

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想問,感冒了,是風寒風熱?怎麼從六經辨證、三焦辯證、營衛氣血辯證相互印證?

我只能說,我的分析是這樣的:比如舌診,看舌頭,苔白微厚,嗯,那是太陽經受寒,寒在表,去下表寒就好。如果滿舌白屑,那就是寒入陽明經了,而且有化熱的趨勢了,寒在里,表寒解了里寒稍微溫一點也能去了。如果舌苔已經帶黃,那就是化熱了,還是要先解表寒,再清里化熱。這是舌診直接結合六經辯證,指出的是病程。你讓我直接用六經辨證來分析,那不行,沒有跟診斷手法結合,誰知道實際上怎麼傳經的?什麼逆傳的,讓人整不明白。

真正的應該是結合辯證手法的,比如看到舌有郁點,這個點可不是感冒一兩天能長出來的,就知道這是平素氣虛氣滯的體質,衛氣弱難抵外邪,所以容易感冒。不結合辯證手法,光用感冒這個症來用辯證理論,這個我不擅長。

說說舌診辯證怎麼跟這些辯證體系結合吧。

看舌形高低的分布,可以知道各臟腑的虛實,直接對應治療原則,虛部實瀉。看舌質的軟硬,直接知道氣血的水平。看舌的顏色和舌苔的顏色可以知道寒熱,特別要說的是這個寒熱還要跟各臟腑結合起來,虛的臟腑引起的是虛火,實的臟腑引起的是實火。比如看到有芒刺,直接就是氣虛氣滯血瘀熱。看到舌邊隆起帶芒刺,直接就是肝膽鬱結且化熱。看到舌中凹陷,直接是脾胃虛寒。

本來貼了一個舌照分析辯證的,感覺歪題太遠,刪了。

還有,空間醫學用四焦辯證、八綱辯證、臟腑辯證,沒有營衛氣血辯證和六經辨證的,最常用的是物質和能量辯證。衛、氣、陽為能量,營、血、陰為物質。舌體為物質,舌苔為能量。

說得越多歪得越遠⊙_⊙

給題主正經的建議是,辯證理論要學,相互印證這事知道為什要印證這個原因就好,至於怎麼相互印證,還是要病案結合,不如多下點功夫在辯證手法上。


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一樣,是不同的辨證體系,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病性、病位等因素。不同的辨證體系描述的方向不同,適應範圍也不同。

比如風溫邪氣,從口鼻而入,這個從溫病說是衛分證,進一步發展到氣分,入營血,大概這麼個過程。從六經角度講,剛開始衛分證,可以算是一部分的太陽經的問題,然後陽明病,再後續,用六經概括就不是很合適很方便了。

其他辨證體系同理。

如果說聯繫,這幾種辨證體系最終都是研究的人體,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一個濕熱病在表,可以算太陽病,算濕病,可以用三焦辨證,濕熱在上焦中焦,也可以衛氣營血,邪犯肺衛,濁邪害清。


當時溫病課的課後論文就寫的這個:衛氣營血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老師給打的分應該還挺高,但是實際上我純粹為了寫個作業糊弄老師,通篇都在強行說理,其實一邊寫心裡一邊想:「有你媽個雞蛋關係哦。」

……………………………………………………………………

(題主問我當時是怎麼寫的,作業早就交上去了,但是沒想到竟然在手機里找到一份底稿,原來並沒有記憶中那麼多字,以下是當時作業原文。)

淺談衛氣營血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

六經辨證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創立的一種辨證體系。而衛氣營血辨證為葉天士所創,主要用於溫病的辨證。二者都作為外感病非常常用的辨證方法,但是又都不局限於外感病。二者有聯繫,有區別,能夠相互補充,甚至可以有機的結合。

六經辨證的含義古今醫家持有不同觀點,有醫家聯繫經絡學說認為六經指代經絡臟腑,即: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還有醫家認為六經本質是指陰陽氣多少,其理論主要來源於《素問·至真要大論篇》:「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而我更認可的是三陰三陽代表疾病的表裡部位,幾乎沒有爭議的是:三陽病中,太陽為表證,陽明為里證,少陽為半表半里。胡希恕等認為三陰病亦然,少陰為陰證之表證,太陰為陰證之里證,厥陰為陰證之半表半里。總之,不論做何種解釋,六經辨證都反映了外感病由陽及陰,由表及裡,由輕及重的趨勢。

衛氣營血辨證按照溫熱邪氣侵犯人體所引起的疾病淺深輕重不同的四個階段,其相應臨床表現可概括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四類證候。衛分證常見於外感熱病的初期,是溫熱病邪侵犯肺與皮毛所表現的證候。氣分證是溫熱病邪由表入里,陽熱亢盛的里熱證候。多由衛分證轉化而來,病位較深。營分證為溫熱病邪內陷營陰的深重階段,病位多在心與心包絡。血分證為邪熱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動血的證候,是衛氣營血病變的最後階段,也是溫熱病發展演變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衛氣營血四個證反映了溫病過程中病情淺深輕重不同的四個層次,病證的傳變規律一般由衛分開始,依次逐漸加深傳入氣分,深入營分、血分。由於衛氣營血的傳變過程體現了病邪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病情由輕而重的發展趨勢。

這兩種辨證體系的共同點是:都反映了外感病由表及裡,有腑及臟,由輕到重的趨勢。只是感受的邪氣不同,所以傳變的途徑和治療的方法也有不同。在疾病不同的階段,二者的治療方法可以互相聯繫。

溫病初起的階段,溫邪在表,故治療上以辛涼之劑「汗之可也」,邪氣流連氣分者也可以「戰汗透邪」「令邪與汗並」。而傷寒邪氣在表,也法當以汗解之。只不過用麻黃,桂枝,生薑之屬,用辛溫之葯以發越在表之寒邪。而溫病所用的桑葉,薄荷之屬,用辛涼以透散在表之溫邪。由於感受邪氣性質不同,所以用藥的溫涼屬性也不同,實際上發表透邪的治法卻是相通的。

邪氣在表裡之間時,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各有其獨到的治療方法。傷寒邪氣在少陽半表半里之間時,治宜和解少陽。本法以小柴胡湯為代表,既透解半表之邪,又清泄半里之邪,還防邪深入。而溫病中「入營尤可透熱轉氣」,即清營泄熱養陰,又加雙花,連翹等輕清宣透之品,是營分邪熱轉到氣分而解。當邪氣在表裡之間,不論是傷寒還是溫病,在治療上都提現了表裡兼顧的原則。

邪氣入里時,傷寒視其寒熱的不同,或重用大黃石膏之輩以泄下清熱,或用虻蟲水蛭之屬破血逐瘀,陷於陰證時則急用附子乾薑之類回陽救逆。而溫病熱入血分熱盛煩躁者,應用金汁等大寒之葯清熱解毒。二者在治療入里的疾病時,都應用猛葯,以治療在里之重症。

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無論是哪一種辨證體系,無論是感於溫邪還是寒邪,都應當根據邪氣所在的部位和性質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雖有不同,但是其揭示的疾病由表入里由淺及深的規律是相同的,其對於表裡疾病的總的治療原則也是相通的。臨床診治疾病時不應局限於某一種辨證方法,應當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上面兩位大神的觀點不完全贊同,直接上圖吧


他們之間都有聯繫的。因為患者的個體體質差異,對疾病的感受特別是即使同一邪,發病情況也差別,病理復化和臨床反應不相同,四診收集的資料必然也是有適合各辨證法的,所以我是什麼都學,這樣就可以綜合迅速判斷。衛氣營血辨證其實氣血辨證的擴充。。。我覺得三焦辨證略籠統,衛氣營血和六經挺精準的(六經有人不然,熟悉經脈挺准)


三焦分上中下,六經是,表陽,表陰,里陽,里陰,還有兩個是內外表裡樞紐,六經包含三焦,更具有全面性


題目第一個問題是秦伯未先生想說而未說的未了心愿,中醫的認識都是基於臨床實踐,各家認識不同,爭議較多,很多大家都不願說道。或自師傳私授,或於臨床感悟。三焦辯證主要用治濕熱,細查可參閱汪老先生或趙紹琴先生之法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醫院?
倪海廈說李可只算半個經方家,李老兩三百克的用附子回陽,還不如一劑麻黃湯。麻黃真有那麼強的昇陽效果?
想學好中醫,除了在校學的知識還需要學習什麼?
針灸效果與針數的關係問題?

TAG:中醫 | 中醫治療 | 中醫內科 | 中醫實踐 | 中醫客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