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家人學習上座部佛教的次第是怎樣的,比庫們又是怎樣的?

想修習上座部,看了百度百科,經典書目很多。

不知要從哪些開始看,從哪裡開始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對於在家眾

如果初學上座部傳承的佛教,那麼先對佛陀其人的一生有個概覽是最好的選擇。佛陀的一生,在四十五年的教學生涯中,其所言所行,即是他留給眾生的全部教誨。緊扣了這一點,也就不會偏離重點。在上座部的語境中,佛陀是一位大導師,他教導終止生死輪迴的法(dhamma),制定避免造惡業的律(vinaya)。

所以,在之後開出的書單一中,我會先推薦兩本書,分別是《覺悟之路》和《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經典看佛陀的一生)。巴利經典,是指用巴利語記載的典籍,這套典籍因為有三大部分,所以也被稱為巴利三藏聖典。巴利三藏聖典已經傳承了約兩千五百六十年了,上座部相信,巴利三藏聖典記載了佛陀一生的言行教誨。

很遺憾的,巴利語三藏聖典暫時還沒有完整而優質的漢語譯本。不過如果英語水平不錯的話,倫敦的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已經譯出了巴利三藏的英語譯本,可以直接閱讀。當然,我們會鼓勵年輕一代學習巴利語和緬甸語,直接閱讀巴利聖典,以及調用緬甸積累了千年的參考釋義書。

在完成了對佛陀一生的概覽後,可以針對性地深入一些課題。譬如戒律的基礎知識,基本教義,論藏的概述。而這些都是為了幫助實踐禪修。但是,我並不說你一定要在學習了完備的教理之後才能開始實踐禪修,換言之,你在此時此刻就可以實踐禪修,只要你明確了禪修方法。我們知道很多案例,是關於無法讀書識字的人,對於教理一無所知,但是成就了止觀禪修的一些成就。

二、對於比庫

上座部的出家比庫,則學習和實踐路徑有所不同。在緬甸,有兩種類型的寺廟,一類是教理學校,一類則是實修道場。譬如仰光的大金塔旁邊的仰光國際佛教大學,就是一所教理學校,致力於學習教理的比庫們可以前往那裡,深入學習巴利語三藏聖典及註疏。

而實修道場,也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內觀系統的道場,一類是帕奧系的止觀道場。兩者的最大不同,除了在禪法切入點上不同之外,還有就是,內觀中心大多實行全程禁語,乃至不看書不寫字,以此儘可能維持正念;而帕奧的道場則在每天近八個小時的禪坐共修時間之外,能夠自由地閱讀書籍,互相交流禪修技巧,以及討論佛法。

比庫們可以自行選擇,是在一段時間內專攻教理,還是專攻禪法實踐。兩種選擇都有相應的老師教學和指導。譬如,教理學校有精通巴利三藏的西亞多授課;而禪修道場,則每天有禪修導師接受禪修者的拜訪,通過與導師的交流溝通,而獲得禪修指示。

三、書單一

書單一側重於對佛陀的一生與佛法的概覽。

從普及與易讀性角度來說,有兩本書是很值得推薦的:

  • 【斯】那拉達大長老(Narada Mahahera),《覺悟之路》(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斯里蘭卡那拉達大長老(或有音譯:那爛陀)概述佛陀教法的經典佳作。能夠幫助原本對於佛陀的教導一無所知的人建立初步的認知。進一步學習者,可由此書理清教法的脈絡和精髓。
  • 【斯】髻智比庫(Bhikkhu ?anamoli),《親近釋迦牟尼佛》(The Life of The Buddha):副標題是,「從巴利經典看佛陀的一生」。底本是斯里蘭卡髻智尊者的手稿,德國向智長老與美國菩提比庫編輯增補後結集發表。以巴利三藏聖典為經,以佛陀的一生為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出佛陀的弘法歷程,乃是「時序歸納法」的應用案例。用經文素材寫就的佛陀傳記,既有聖典的權威性,又有傳記的時序性,更有延展知識的擴展性。

從延展閱讀與深入性角度來說,我會推薦如下書籍:

漢語著作

  • 【中】瑪欣德比庫(Bhikkhu Mahinda),《您認識佛教嗎》,《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巴利語彙解》,《沙門果經講義》。

  • 【德】向智長老(?anaponika Thera),《佛陀的聖弟子傳》:介紹 25 位佛陀弟子的傳記。以弟子的經歷和素質,進而領略佛智廣大。
  • 【中】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利用巴利語原典,提供儘可能接近原始面目的佛陀生平傳記和原始佛教思想。因為巴利語三藏畢竟是現存最早的佛教文獻資料。佛教源遠流長,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發展演變過程。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乃至密宗相比,其內容和形式變化之大,在世界宗教中實不多見。因此,研究佛教必須高度重視它的歷史發展過程。
  • 【緬】烏萊瓦達西亞多(Sayadaw U Revata),《覺醒吧,世界!》(Awaken, Oh World!):收錄了烏萊瓦達西亞多在2005年於帕奧禪林所做的7篇佛法開示,由弟子們從錄音轉寫為文字稿。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 【美】菩提比庫(Bhikkhu Bodhi),《阿毗達摩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經典的阿毗達摩學習與參考手冊。
  • 【中】瑪欣德比庫(Bhikkhu Mahinda),《阿毗達摩講要(上、中、下)》:乃是對菩提比庫所著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展開論述之作。
  • 【中】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
  • 【緬】燃燈尼師(Sayalay Daw Dipankara),《喜滿禪心》。

  • 【緬】明貢三藏持者西亞多(Mingun Sayadaw),《南傳菩薩道》:此兩冊書並非單行本,而是從大部頭的《大佛史》中抽出了第一集的兩冊,單獨成書。約莫是華人文化里的大乘菩薩道思想是無法繞開的課題,於是便將依據巴利三藏聖典所述的南傳菩薩道內容單獨取出,以供參照。
  • 【英】比亞達希尊者(Ven. Piyadassi),《南傳佛教基本教義》:此書寫於 1964 年, 首先在英國出版, 由於文字通俗易懂, 成為歐洲一時的暢銷書。本書原名《佛陀的古道》(The Buddha"s Path),旨在突出四聖諦中的「道諦」。
  • 【台】覓寂比庫(Bhikkhu Santagavesata),《上座部佛教在家居士須知》。
  • 【台】蔡志忠,《南傳法句經》:台灣漫畫家蔡志忠所作的經典詮釋漫畫系列,取名家文字底本為基礎,借漫畫筆法繪就,不失經典深意,又添幾分活潑。
  • 【日】平川彰,《印度佛教史》:本書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平川彰一九七四年的作品, 平川教授的寫作風格極其詳實, 論理分明並層層剖析,往往在艱難處娓娓道來,令人茅塞頓開。《印度佛教史》旨在為初學者介紹印度佛教,堪稱佛教史入門書中的最佳選擇。
  • 【日】水野弘元,「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標準的日式嚴謹學者風範,條目清晰,毫不含糊地逐一解釋一系列佛教辭彙。考據之外更大的難處,是一份客觀中立的態度。坊間或有其它條目彙編解說,或只客觀一項,高下立判。

英語著作

  • 【緬】U Ko Lay,Guide to Tipitaka:巴利三藏聖典的導讀,以鳥瞰之姿語速了解三藏的整體架構。
  • 【英】Roger Bischoff,Buddhism in Myanmar, A Short History:在1954至1956的兩年間,緬甸主持了第六次巴利三藏聖典的結集。此書記錄了自上世紀至今,佛教在緬甸的發展歷程。它展示了上座部佛教如何影響了緬甸並最終融入到了民眾的生活方式之中,成為了國家與民族傳統的一部分。
  • 【緬】Mingun Sayadaw,The Great Chronicles of Buddhas:由緬甸著名的明貢三藏持者西亞多所著的《大佛史》(Mahā Buddhava?sa),主要依據巴利聖典《小部》(Khuddaka Nikāya)里《佛種姓》(Buddhava?sa)中佛陀事迹的彙輯;該書共六卷八冊,編撰起於1956年,止於1969年。這部恢弘巨著為緬甸佛教文獻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僧俗兩眾的紛紛好評。
  • 【緬】Venerable Mahasi Sayadaw,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Wheel of Dhamma:由馬哈希西亞多詮釋的轉法輪經。西亞多先對三藏構成略作解釋,明確了這部經文的位置後,展開解釋經文含義。此經,乃佛陀證悟後在人間講得第一部經。由此開啟這一期的教法傳承。最初的五比庫因此陸續證悟阿拉漢道果。
  • 【英】Bhikkhu Pesala, The Debate of King Milinda:此作由英國比庫Pesala尊者在1988年至1990年間完成。著名的《米林達王問經》,記錄了米林達王和龍軍尊者的問答對話,由於其闡述教義的方式頗為高超,於是此經廣為人知。其中的諸多問題,極具代表性,是世俗大眾普遍秉持的觀點。
  • 【德】Hellmuth Hecker,ānanda, The Guardian of the Dhamma:何幕斯·海克是德國重要的佛教作家與巴利藏經譯者。他的著作包含《相應部》 (Samuutta Nikaya 第四與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譯,以德文寫作的兩冊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國首位佛教比庫——三界智大長老的傳記。該書記述佛法司庫阿難達尊者多種身份下的所說所做。
  • 【斯】Ven. Weragoda Sarada,Treasury of Truth, The Illustrated Dhammapada:法句經歷來被各家詮釋,這本則是插圖版的法句經故事集。就算是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也可能已經在其他地方見到過此書中的插圖。插畫師是Mr. P. Wickramanayaka。

日語著作

  • 【日】平川彰,「説一切有部の認識論」:簡述說一切有部的主要思想主張,由此可以反觀上座部如今依舊堅持的觀點的可貴。
  • 【日】蓑輪顕量,「仏教瞑想論,アジア諸地域の特徴について」:介紹佛陀所教導的止觀禪法,禪觀對象,包括帕奧禪林在內的多個道場的禪修體系,以及不同地區對於禪修方法的態度和實踐情況。

四、書單二

書單二是為致力於禪修實踐的人而列出的。

  • 【緬】帕奧西亞多(Pa Auk Sayadaw),《突破止觀》(Breakthrough in Samatha Meditation and Vipassanā Meditation),《如實知見》(Konwing and Seeing),《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正念之道》,《去塵除垢》。
  • 【中】葉均居士譯,佛音尊者(Ven. Buddhaghosa)著,《清凈道論》。

  • 【美】菩提比庫(Bhikkhu Bodhi),《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中】瑪欣德比庫(Bhikkhu Mahinda),《阿毗達摩講要(上、中、下)》。


最近粗讀了瑪欣徳尊者的&<阿呲達摩講要&>,略有些感觸,想分享給賢友。

如果你是在家人,我並不建議你先去讀誦三藏經典,如果有可能,可以先去實修觀智,之後再來讀誦三藏。

首先學習經典和實修是兩個概念。也就是說完全沒有讀過經典的人也可以實修,直到解脫。

不通曉經典但實修至解脫的人在佛經中也有記載。而讀誦經典的意義最終還是要導向實修。

只讀說明書而從不踏上道路,那永遠也無法解脫。

而就諸多上座部傳承,對在家人來說,我建議先從葛印卡十日內觀,也就是受念住入手修習,而不是止觀。

在南傳的傳承中,四念處是唯一解脫的道路,這毋庸置疑,種種傳承的區別所在,則在於入門的不同,假如解脫是一座城池,不同的傳承的區別在於從東邊入城,或西邊入城。

所有的傳承共有的特質是什麼?

觀!

唯有開發觀智才能導向解脫。

完全解脫的狀態有三種,

一、因為心極強定力,心達到了暫時的解脫,這種解脫的狀態會因為定力的退失而消失。

二、純觀行者,並沒有成就四禪八定而依靠觀智達到了解脫,這種解脫是究竟不退轉的解脫。

三、成就了四禪八定並依靠觀智達到了解脫,這種解脫是究竟不退轉的解脫。

如果想要依靠觀智達到解脫,近行定就可以,完全無需成就四禪八定。

修習四念處的過程就等若修習戒、定、慧的過程,在持戒的部分,種種傳承是一樣的,因為對定力的要求不同,所以各種傳承修慧(觀)的方法也就不同。

前面說了,如果目標是解脫,對定力的要求並不需要太高,並不是必須修到四禪八定才可以。如果解脫的狀態是一座城池,而這座城池正處於半山腰時,那麼成就了四禪八定再來修觀,就如從山頂往下走。而沒有定力的人,若從想修到四禪八定再修觀就等若先爬到山頂再下山一樣。

這樣解釋並不是說止觀這種禪修方法不好,相反,如果你能快速成就四禪八定,這種修法反而能夠幫你快速的達到解脫的目標。

任何事物存在就有意義,譬如:如果你累生累世修習的是四禪八定,那麼因為過去的因緣,你在這種方法上就能很快的成就。

但同時我們也要了解這種禪修方法的教說因緣。

在佛陀時代,四禪八定的修行是很盛行的,佛陀覺悟後,很多在四禪八定上有所成就的人找到佛陀請求教授解脫的方法。

持戒是為了修定,修定是為了開發智慧,開發智慧是為了解脫。他們在定力的修持上已經有了很高的成就,這是直接修慧(觀)就可以達到解脫。

我們前面說了,因為對定力要求的不同,修慧(觀智)的練習也就不同。

這裡我們要解釋下什麼是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這四種入門的區別就在於定力的不同。

就身念處而言,非常粗淺的定力就可練習。

受念處,以近行定為基礎,也就是密集的練習三天半以上開發出的定力就可練習。

心念處,對於定力的要求更高。

法念處,四禪以上的定力才可練習。

對於那些在四禪八定上有很好成就的人來說,直接從法念住入手就是最好的選擇。

同時,我們不要忽略了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就當時的社會而言,是鼓勵出家修行的,如果有人出家去修行,他們的親朋好友會樂於幫助他照顧家庭。

如今為何會被稱為末法時代?因為就社會大環境而言,相比佛陀時代,並不利於修行,或者說就修行而言,沒有那個時代好。

就當時而言,持戒、修定,是一種社會風氣,定力修的好的人也比比皆是,所以相比之下,止觀禪修在僧團佔了一部分的比重。

在不持守戒律的情況下,根本就不會有正定。沒有定力,自然也不會有智慧。

就現代社會而言,又有幾人會嚴格持守最基本的戒律?

最基本的五戒是什麼: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煙酒。

同時在現在的大環境中,社交、新聞,哪一個環節、哪一點沒有破戒?

就現代人而言,心已經被污染的很厲害,這時再去修四禪八定是相對很困難的事情。

對於在家人來說,如果這時你去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阿毗達摩,去修習四大,三十二相,到出入息去成就四禪,我個人認為這並不是明智的選擇。

佛陀在世時,他可以清晰的看到每個人宿世的因緣,適合什麼法門,同時又有良好的修學環境,以及諸多阿羅漢比庫相伴做指引,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的彎路。

但現如今不一樣了,對於在家人來說,沒有好的社會環境幫助我們持守戒律,心這些年也被污染的很厲害,沒有定力,又沒有佛陀那樣的覺者能夠通曉我們宿世的因緣、指引我們走上適合我們的道路。我們又哪會有時間去走彎路呢?

要知道,只要你還未證得初果,就有可能在未來迷失,智慧就會被遮蓋,會有可能再入外道,入邪教,能夠在今生對四念處升起想要學習的信心已經非常之不易。對於在家人來說,在如今的環境中守好戒律、證得初果已是很艱難的事情,哪還有時間去浪費呢?

如果要達到解脫,必須完滿十種巴拉蜜:舍離、持戒、忍辱、精進、智慧、實相、決心、平等心、慈心、布施。而十種巴拉蜜中,並沒有修定的巴拉蜜,雖然修定的過程也會有修慧的部分,但哪會有純觀行者巴拉蜜積攢的多?

達到解脫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但是未達到解脫前我們要做最壞的打算,世事無常,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面對死亡,或許是一百年後,或是五十年後,也或許下一秒,所以在這基礎上當做好最壞的打算:今生可能無法解脫,或無法證得初果,所以當在有限的時間內盡最大的努力去完善十種巴拉密。

當然這樣的邏輯是針對大多數在家人而言。如果你有宿世修持四禪八定的因緣,這種說法就不在此列。

觀是什麼?

看,但是不參與。

http://zhuanlan.zhihu.com/p/21889817,這篇文章詳解了什麼是觀智。

就葛印卡老師的十日內觀而言,就是從受念住入門,練習三天半的觀呼吸就會進一步學習修觀。

觀的練習也非常之簡單,移動注意力觀察感受,而不去理會身體和心中升起的任何感受和念頭就是在修觀,方法非常的簡單,哪怕沒有任何文化的老年人也可以理解學會。

學會之後,不管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練習。

而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去學習三藏經典,我個人認為才是明智的選擇。如果體驗以及智慧層次沒到,你就算能夠完全背誦巴利三藏又能如何?你能夠真正理解其中完表達的含義嗎?

不通曉經典,而正確的實修,可以達到解脫,而通曉了經典,卻不實修的人卻大有人在。

人們以實修之名,開始爭辯、膨脹自我,甚或陷入到思維的陷阱中。

所以,如果以結果來說,你想成就四禪八定,證得神通並達到解脫,完全可以修純觀,證得三果後再去修習四禪八定。

如果以過程來說:如果你不準備出家,沒辦法拿出大量的時間來修習禪定。由觀入手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觀可以於行、住、坐、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練習,而禪定的修習,必須於禪坐開始練習。

就讀經典而言,如果你選擇了以受念住、純觀行者入手,那就先實修再讀經典,這樣百利而無一害。相反,若是先讀經典而不實修,則利害參半。

受念住入門,葛印卡十日內觀的報名網站:http://ng.81355.net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凈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

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

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複次苾芻。於汝意云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

白言

大德。色是無常。

佛言。

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

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不爾 世尊。

應知受 想 行 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

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悉皆無我

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 想 行 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

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學上座部佛教,自己學就行了,不要參與組織,這個宗教歷史上以破斥邪見為名,發生過很多次宗教清洗,流血不少的。歷史為鑒,要引起注意。這個世界沒有絕對聖人,也沒有絕對的出世。為此而偏激到發動宗教爭端,進而產生清洗,是沒有必要的。


我建議以清凈道論為主線,讀三、五年,理解了一個生命凈化的歷程、各觀智的作用之後再讀經。期間,為了能夠看懂清凈道論,輔助閱讀一些阿毗達摩入門書。

關於慧學的佛經非常難懂,內觀大師們也懵懵懂懂。所以,為了使自己有個乾淨的底子,內觀禪修的作品應遠離。


法寶文庫|中國上座部佛教 這裡下載電子書或者請紙質書吧。隨喜學法!


推薦閱讀:

下圖人物的身份?
佛教說「無我」否定靈魂的存在,但同時又說死後會有輪迴、來世,那麼來世的你和這一世的你究竟什麼關係?
入出息念的所緣到底是什麼?
如何理解「自知不受後有」?
佛教有多少分支?各分支奧義有何不同?大體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

TAG: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