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鋼琴學習初期是技術更重要還是音樂性更重要?
假設兩者沒有同步進行或兼顧不到時,兒童初期階段應該側重在鞏固基本功/技術性還是在音樂性?為什麼?
--------------補充:本以為問題會乏人問津,回復量還是出乎了意料。謝謝每一位不吝嗇分享自己看法的答主。提問初衷是自己並沒有理清兩者之間在初學階段的側重點,並不是要站隊到哪一邊。(原提問:應該側重在xxx還是xxx)並不是否定其一的重要性,兩者缺一不可的道理自己還是能夠分清的。「假設沒有同步進行或兼顧不到」沒有解釋清楚,是我的錯。我想指的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乖乖坐那幾十分鐘上課和練琴,比如特別好動的,耐心差的,粗枝大葉的,接受力慢的(在我看來童年時期10個孩子里8個都或多或少有類似特質),此時能保證有效教學的內容非常有限,所以用了「假設」句,我自己是傾向於這個時期強調感受音色、旋律、樂句乃至於強弱是比較困難的,或者說他們根本無法有效理解。我不知道自己所想是否有問題,所以希望傾聽多方的看法和意見,並非爭個高低,提問最末加了「為什麼」就是希望不要只給「技術」或「音樂」的回答而不談原因。標題用了「技術性」帶有誤導向,(基本功歸納至技術性),這點是我的描述有問題,抱歉。說我故意提問想看別人撕的,我不知道你經歷過什麼,會往一個這樣不光明,或者說無聊的方向猜測,每一個回復包括評論我都有翻看並從中收穫了不少,再次感謝給出看法的每位答主。
如果你認為技術等於手型,錯。如果你認為技術等於練哈農音階,錯。音樂是什麼?我想彈出什麼樣的聲音。技術是什麼?我如何彈出想要的聲音。當你達到了目標的聲音,那麼兩者兼備。當你達不到目標的聲音,兩者皆失。好音樂意味著好技術,差音樂意味著差技術。更何況現在討論的是初級,本來這一階段的教材在各個方面的側重就不明顯,不像中高級,練習曲和樂曲的確有側重上的區分。所以在這一階段,彈出一首曲子該有的樣子,就是音樂與技術都到位了。
再說初級的樂曲有在音樂上很難理解的嗎?我覺得多半是老師講解的問題。
我反而不明白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會導致兩者不能兼顧呢?難以想像,或者請題主明示。技術。
不談技術就直接和你說音樂感覺簡直是耍流氓。如同一個手都不知道握筆姿勢就去學畫畫的人,別和我說「業餘」「玩玩」,請對人類的歷史抱有敬意。不知道為什麼就特別想答這題…
我想說,如果想認真彈琴,手指還沒跑順溜就開始大談曲式和聲功能性的話…
和小泰迪天天大吼著要日天日地日藏獒有什麼區別…我怎麼覺得這是個偽問題呢。
「初學階段不注重技術而側重音樂感」——這是
怎麼做到的?
或者說,足以能讓人產生「音樂感」的曲子,初學者(而且還不注重技術)是怎麼彈出來的?某某小朋友的技術雖然很差,曲目也很簡單,但是卻表現出了很好的「音樂感」,誰能給我舉個真實存在的具體例子么。。。小孩子還是先注重技術吧,這個主要看父母。音樂感觀啥的長大自己就有體會了。我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了鋼琴(其實也不算被逼著,我小時候超乖的,大人說啥就是啥),後來上初中學習緊就沒有繼續學了。高中重新開始彈琴,而且開始自己研究樂理什麼的。小時候興趣是很難培養的,只有長大後見識多了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看了一圈答案,我得唱個反調
孩子學琴最應該重視的是技術性。不是說音樂性不重要,而是小孩子對音樂性的感觀其實遠遠不足以讓孩子有自主訓練動力,同時也遠遠不足以讓孩子獲得所謂的「興趣」。
大家直觀的會感覺:小孩子都是以樂趣為核心的啊,如果彈的曲子不好聽/不好玩/沒意思,小孩子肯定不喜歡,不喜歡肯定就學不好的。這話說實在的沒一句是對的……
第一,喜歡是不可能的。小孩子在學鋼琴的時候,除非郎朗這樣的任何曲子都能自己high起來沒完,否則大部分的時間面對的曲子都會是自己不喜歡的。一本音樂性再好的教材,裡面能讓孩子覺得「好聽」的曲子也不會有幾首。就像你再喜歡周杰倫,你買了一整套專輯達到能激發興趣的「喜歡」程度的曲子也就只有幾首而不會是整張CD曲子。而且每個孩子性格習慣不一樣,這本書他喜歡第六首,她喜歡第十七首,都會完全不一樣。想弄出一套所有孩子都喜歡的教材更是不可能。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論如何都會面對大量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的曲子。
第二,不喜歡不一定學不好。一般而言,只要是不厭惡的孩子,在一定程度的計劃安排下都是可以學的不錯的。不需要打罵不需要逼迫,你就稍微給點甜頭,比如「好好練琴兩個小時媽媽晚上給你買巧克力吃。」,這都能讓孩子屁顛屁顛的把練習任務輕鬆搞定,除非孩子對練琴已經厭惡到了「你就是給我買1000塊我也不要練琴了!」這種程度。上學回家寫數學作業家長還都得督促著,練琴這麼辛苦的玩意孩子能喜歡就見鬼了,但即使這樣彈得好的孩子還是一大把一大把,而這些孩子里大部分都不是對鋼琴非常狂熱的,僅僅是「啊,我媽讓我學我就學了,也不咋好玩就是悶頭練,挺無聊的。」
另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則是,技術性的訓練是唯一能帶給孩子成功喜悅的地方。所有孩子在學琴的時候,唯一能統一得到快感的時候就是把曲子完成的那一剎那。只有不斷的訓練和時間的磨練,才能真正一首首練習完成達標。偏重所謂的音樂性忽視技術可能會讓孩子在很長時間內得不到進步,稍有難度的曲目孩子就完全跟不上了。無法觸及頂峰的失敗感是讓孩子喪失興趣的頭號殺手,一首巴赫練一個月還懵B,對鋼琴簡直就要絕望,我自己小時候深有體會。當孩子的技術越來越好,真正開始駕馭大量曲目的時候,孩子才能真真正正開始喜歡上彈琴。以中國孩子的壓力來講,一般上了初中練琴時間就會大打折扣,高中就更難了。真正提升技術的時間也就五六年,沒有足夠的技術性訓練只能讓孩子把鋼琴作為「兒時的娛樂玩具」,如果你想讓鋼琴成為孩子「陪伴一生的朋友」,悶頭啃技術吧,就是這樣。
技術是「器」,而藝術是「道」。技術是手段,藝術是目的。兩者必須兼得,一損俱損。
小時候覺得恨透了熟讀並背誦全文這句話,現在想想還是很有道理的。
1963年,霍洛維茨六十歲,他整天把自己關在曼哈頓九十四街的公寓里。有時,他接見一些年輕的鋼琴家,給他們一些教誨,可是年輕人常常不理解他。他聽他們彈琴,半閉著眼,躺在沙發上,戴著他永遠不變的蝴蝶結,手裡拿著一根熄滅的香煙,說著一種法語與英語的混合語。默里·佩拉希亞曾經是這些罕見的幸運者之一。「我想超越高技巧演奏家這一層。」他天真地對霍洛維茨說。霍洛維茨帶著諷刺的笑容答道:「好,可是要做到這一步,必須首先成為一個高技巧演奏家。」------------------摘自《童子與魔法:鋼琴女王瑪塔·阿格里奇傳》(奧利維耶·貝拉米著,謝紅華譯)
孩子鋼琴學習的初期還談不上「技術」,頂多是需要培養好的手型和習慣。如果非要在所謂的「技術」和「音樂性」中選側重點,應該還是音樂性。
記得趙曉生教授在演示如何教小孩彈琴時,主要精力是放在啟發孩子對音樂的感悟上的。在初期過多地強調技術,容易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 大腦遲鈍」的習慣,失去對音樂本身的敏銳感覺。
這也是國際上,音樂教育一直有一種不鼓勵學生多彈純練習曲(drills)的聲音,因為的確過多地重視技術層面,時間長了會磨損學生的音樂感,最後學生能精準地彈出高難度樂曲,卻無法表現出它們的情感。這樣的學生想必大家也都見得很多。
當然,到了學習的中期、後期,技術性必須足夠才能表現出音樂性。
在這裡抄錄國外一位鋼琴老師Howard B. Richman就類似疑惑的回答:
Myth: 「I should study finger technique before playing actual music.」
Reality: Is physical technique and accuracy more important than interpretation and expression? No. Does physical technique and accuracy take more time to master than interpretation and expression? No. It』s like comparing apples and oranges, but both require a lot of time. The best way to develop interpretation and expression is through the repertoire. In some countries, it is common to have a student just do drills for 5 years before they are allowed to play any music. Then the student is allowed to play repertoire. It』s no surprise that these performers play accurately and fast, with very little expression.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study music along with finger technique. Ideally, the difficulty of the technique level should always be slightly ahead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pertoire.(翻譯如下)
誤解:「我必須在彈奏真正的音樂之前學習手指技巧。」
事實:彈奏的技巧和精確比(對音樂的)詮釋和表達更為重要嗎?非也。彈奏的技巧和精確比音樂的詮釋和表達需要更多時間去精通嗎?非也。這就像把蘋果和橙子放在一起,兩者並不可比,但都需要很多時間去培養。最好的培養詮釋和表達能力的途徑是通過樂曲彈奏。在有些國家,普遍現象是一個學生在被允許彈奏任何音樂(樂曲)之前必須先彈五年的練習曲。那麼這些演奏者可以精準和快速地彈奏,卻毫無音樂表現力,就不令人吃驚了。最好的方法是一邊學習音樂一邊學習手指技巧。理想情況下,技巧的難度水平應該總是稍微比彈奏樂曲的難度要求稍稍提前一些。作為一個學過的從很主觀很主觀的方面來答。
技術性?音樂性?支撐我學下來的只有兩個因素:興趣啊,成就感啊(當時我9歲,學了5年)。
沒這倆,除非你是個超級嚴格的父母每次孩子練琴你都在旁邊看著,否則孩子堅持不下來,什麼性都沒用。
個人觀點。
—— 補充一波 ——所以非要在技術性和音樂性裡面選一個,個人感覺可能還是音樂性更接近興趣這個概念。畢竟,我真的不相信哪個孩子一個月四周每周七天每天仨小時彈車爾尼那一堆練習曲能彈出興趣來。父母對音樂的態度最重要。
當然是紮實正規的基本功最重要。你說蓋一座樓是地基重要還是牆面重要?
不存在某某人技術很好,但音樂性不行的概念。
技術啊,手指頭都不聽使喚,以後怎麼彈琴啊。
二者不可兼得當然選技術.
這是常識好嗎....為什麼有人會問這種問題.對一個球員來說,你要求足球意識沒錯,你要求球感沒錯,你要求大局觀視野戰術套路搶點攻中帶防防中帶攻天才般的神奇預判跑位掩護一劍封喉都沒錯.............前提是你先把百米跑進13秒再說,否則上面的都免談. 沒有技術哪來的音樂性? 你見過不會顛球的巴西球星嗎?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選擇音樂性、
只有知道了什麼是正確的「美」、才有可能用自己的技術把「美」通過自己的音樂傳達出去、連什麼是好聽的讓人舒服的音樂都不知道、一點標準都沒有的話、純靠技術砸琴看著不會覺得很愚蠢么、
詳情可以去看看車爾尼第一次見小李斯特的時候對小李斯特的評價、
技術永遠是為音樂服務的、沒有音樂技術就沒有意義、家有琴童已4年多,感覺題目其實不成立的。
最明智的做法是,從頭養成正確的手勢,良好的練琴習慣。最開始家長如果能仔細一點,上心一點,而不是拿著趣味性、樂感什麼的當借口放羊,完全可能避免日後痛苦的校正過程。手型不好,練習到一定速度就彈不下去了,而這個時候肌肉記憶已經很強了,想改,真是相當困難。在二者不可兼容的情況我選擇技術性。因為有了牢靠的技術才會有音樂性。要是時不時蹦個錯誤出來,心臟病都發作了誰和你談音樂性。並且音樂性我認為主要在就是在感情處理上。而感情處理需要一定的閱歷,才能做出起大多數人都喜歡的感情處理。
我是五歲開始學的鋼琴,到今天已經二十多年了。即使離開了家鄉北漂,我也在出租屋裡買台電鋼琴每天晚上下班自己彈一曲。我覺得自己還是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先說學琴的原因,我爸小時候就學過鋼琴和小提琴,到現在仍然孜孜不倦地每天練習弓法。所以在他看來自己兒子是必須要學門樂器的,我的鋼琴啟蒙老師也是他,而我幼時,全國正興起了一股鋼琴熱,所以我很正常地開始了學琴之路。首先要說的第一點,不管是孩子學琴還是學美術學舞蹈學數學,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核心在於對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音樂美術藝術本身。對還是一張白紙的幼兒來說,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音樂性還是技術性。作家不是因為寫字漂亮才成為的作家。畫家也不是因為筆法犀利才成為的畫家。大師彈音階都會跟你不一樣,不是因為彈音階能彈什麼花哨的技術來。彈琴練技術,只是一個門檻,是外家拳,不是內功。
可能有人又會要說了,那怎麼讓孩子能練內功呢?sorry,一張白紙的孩子是練不了內功的。
所以我要說的是,如果題主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學鋼琴,只需要牢記兩點即可:第一,一定不要讓孩子對鋼琴產生反感。因為彈琴的負面反饋傳遞是極快的。孩子考試做錯一道數學題,可能老師閱卷之後再發下來,需要等好幾天。孩子做錯題所帶來的挫敗感,會延遲好幾天才能到來。而彈琴,只要你彈錯一個音,整首曲子就會別得很難聽刺耳,這個挫敗感是瞬間到來沒有任何延遲的,而要想學好一首曲子,就是在不斷重複這個挫敗。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其實是很殘酷的。所以孩子一旦開始練琴,就是在磨練自己的心性,這個過程很痛苦,家長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用音樂之美用樂曲的快樂來彌補孩子彈琴過程中的挫敗感。第二,盡量讓孩子感受到音樂之美。我相信每一個讓孩子學鋼琴的家長,都是希望給孩子多一些藝術感染和熏陶。彈琴時的那種優雅,讓人陶醉。但前提是,孩子的內心裡需要有一股音樂之美,藝術之靈。所以千萬不要用應試和功利的教育理念來讓孩子學琴,告訴孩子,彈琴就是為了感受音樂的美好,希望你以後悲傷迷茫孤獨不知所措時,還可以彈彈琴。我練琴二十多年,從來沒考過級。從小到大,只要有人知道我會彈鋼琴,第一句話就是問你鋼琴多少級。感謝我曾經的一位老師,他跟我爸說:現在的孩子從小到大,就是考試考試考試,好不容易學個不是語數外的東西,就別讓孩子把小學班主任那套理論拿來了。我爸十分認可,所以從來沒有送我去考過級,更沒強迫我學過那些考級必備曲目。我也從來沒有因為彈琴而去考什麼藝術特長生來換取加分。感謝我爸的英明,彈琴不是為了給人吹牛逼的。我身邊有太多小時候考到鋼琴十級然後就十多年沒摸過琴的例子了。音樂和藝術不是一個有止境的事情,更不是一個可以論斤稱論級賣的東西,孩子小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灌輸了要好好考級好好練琴的概念,他就會覺得自己是為了考級而練琴的。考過了就覺得成功了,沒考過就會覺得很挫敗。這是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這不是我們學的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之美。讓孩子感受到音樂和藝術,而不是簡單地彈琴彈棉花。推薦閱讀:
※彈鋼琴一首曲子高速練多了就容易黏糊掉,怎麼辦?
※鋼琴老師如何搞定難搞的孩子?
※彈鋼琴發現自己的手指會折指,但目前覺得對彈奏沒有什麼影響,需要練習改正嗎?如果要改正該如何練習呢?
※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你干過哪些非常中二的事?
※網授形式的樂器教學與輔導,對小朋友而言,是否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