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過度自我管理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是一個自我管理意識比較強的人,表現在
1.有強烈的計劃性和細緻的規劃,每個月、每一周、每天做什麼都會安排到位,具體到每個小時的學習工作任務。 2.每天做反思總結,歸納自己這一天的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學習的地方。3.規避風險,選擇最簡單安全的「路徑」完成任務。
4.特別在意自己的情緒,不敢讓外在負面因素影響自己的情緒、心態甚至是信念,因為我知道情緒對我極其容易造成影響,所以在生活中就刻意去維持情緒的平穩。 5.每件學習任務或工作完成後會在心內或書面上做效率評估,看看是什麼事情影響了自己,以後需要規避這種影響。 6.參加一件活動先考慮自己的時間分配和所得利益(思想知識方面) 還有一些細節就不贅述了。 這樣的生活大概維持了兩年,好處當然是會提高自信心,增強時間利用率和學習工作的效率,提高自身某些方面的水平。然而不可避免地也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1.「過度的自我管理」(因為標準的不確定,我也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準確)讓我變得非常在意自己的情緒,會反思很多東西,一件小事都能讓自己扯出很多需要學習的道理。比如前段時間我不小心打碎了水杯,讓自己的心情很暴躁,接著被情緒影響又把手機掉到床下面,花了20多分鐘才解決,當時我的日記是這樣的:
這種過度的反思讓我很疲憊,卻很難控制這種思想的蔓延。 2.容易自我否定,明明付出了很多但還是不能達成既定的目標。(當然,付出了不一定有收穫,且付出的時間和成功與否沒有任何映射關係,這一點都明白,只是自我調節時很容易給自己說雞湯,先自我否定,再鼓勵自己。) 3.有很強的焦慮感,且隨重大事件的進程(如比賽、考試、考證、工作等)周而復始地循環在每個階段,對精神有很大損害。 有些東西雖然也包含了正面影響,但已經嚴重影響了生活,歪曲了我進行自我管理的初衷,到現在甚至有些懷疑這樣做的根本意義。 我並不想拿迷茫當做偷懶的借口逃避現實中將發生的問題,故希望能收穫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 ——————————————————————回答下面的提問:過著有計劃的日子我會感到很充實很滿足,很少會有不開心的情況。用某些回答的話說就是「我是在用自己的生活取悅自己吧。」
補充:以前曾經有過心理問題,真的是「整個人都不好了」那種感覺,壓力過大被建議去進行心理干預。現在已經有回答覺得我需要看醫生了……在心理學上研究不深,想問問這種模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哪些思維方式上的問題是亟待解決的?什麼是我應該「治療」的「本源」?
從描述情況來看,題主擁有明顯的「成就型人格」和一定程度的「強迫思維」,於前者,做事目標明確、善於計劃管理、追求高效和收益,但同時也深受其過度管控、害怕失敗、反覆權衡的負面影響所害,加上思慮過多且無法剋制的強迫思維,題主目前可能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類似情況我也有過,不過頻度和程度輕很多,談一點個人的看法和應對辦法:
1.什麼是「成就型人格」?
關於成就型人格(Achiever)和成就動機,哈佛社會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做過如下表述:麥克利蘭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更大的成功,他們追求的是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克服困難、解決難題、努力奮鬥的樂趣,以及成功之後的個人的成就感,他們並不看重成功所帶來的物質獎勵。
具有成就需求的人,對工作的勝任感和成功有強烈的要求,同樣也擔心失敗;他們敢於冒風險,絕不會以迷信和僥倖心理對待未來,而是要通過認真的分析和估計,希望得到所從事工作的明確而又迅速的反饋。這類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歡長時間、全身心的工作,並從中得到很大的滿足。
~~~~~~~~~~~~~~~~~~~~~~~~~~~~~~~~~~~~~~~~~~~~~~~~~~~~~~~~~~~~~~~~~~~~~~
2.「成就型人格」與「強迫思維」有何表現和負面影響?不難發現,成就動機強的人通常是一個熱愛生活、惜時如金、善做計劃的人,他們有志向有追求,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對時間和精力的分配與使用極為苛刻,不允許自己浪費時間,希望每一分鐘都用在刀刃上,而類似題主這樣的「成就型人格」伴隨著「強迫性思維」,進一步提升了對於自我管理的期望值,這樣的人往往有強烈的完美主義傾向,對自我要求極高,希望對時間擁有絕對的掌控,一旦發生意外或情緒波動打斷目標完成進度,內疚感和焦慮感立馬飆升。
這樣就完了嗎?並沒有。因為強迫思維,焦慮感出現後,往往會伴隨一系列的發散思考和權衡分析,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又浪費了不少時間在無謂的思考上,浪費了不少精力在情緒的恢復調整上,你希望自己對流逝的時間與情緒的失控買單!然而,這隻會進一步加重焦慮,陷入「越想出來,越往裡陷」的泥淖,等情緒逐漸消褪,發現時間浪費了,精力也耗散了。
~~~~~~~~~~~~~~~~~~~~~~~~~~~~~~~~~~~~~~~~~~~~~~~~~~~~~~~~~~~~~~~~~~~~~~3.如何應對「成就型人格」的負面影響與「強迫思維」帶來的精力耗損?- 拋棄完全控制自己情緒的想法。人的情緒有時就像大姨媽,雖然有規律,總有意想不到的時候,身體疲頓、外界刺激、意外事件都可能帶給我們情緒波動,心無旁騖不被干擾沒有錯,但不要想著全天候無死角地控制情緒,很多時候,情緒是一個不可控的變數,時時拿理智跟它硬磕,遲早兩敗俱傷,累癱大腦。
- 只做重要的事。按照四象限法則,無關緊要事項要果斷拋棄,重要緊急事項速度處理完,緊急但不重要事項盡量不親自接手,在任務完成後,給予自己適當的放風時間,另外根據情況變化適時調整計劃,對於目標實現途中的變化及時採取行動,有助於減少無效工作帶來的焦慮。
- 及時對自身給予正向反饋。客觀理性地評估成績,總結反思失敗教訓都沒問題,過多的自我否定則不利於對於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心態,有必要將我們取得的每一個小成果、每一步小進步都進行反饋,告訴自己原來通過努力,我是可以的,積極的心理暗示對於正確的自我認知十分有益。
- 用業餘愛好調節情緒。持續的學習之餘,找到適合自己的調節情緒的放鬆竅門,通過運動、音樂、閑聊、冥想等方式轉換大腦活躍區,不僅能讓你倍感輕鬆,也有助於下一階段的學習更有效率。轉移注意力就是緩解焦慮的很好辦法,等你回頭來看,發現那些焦慮因子早已不值一提,此外,對待焦慮順其自然,平和完成所焦慮的事項也是一種應對辦法。
- 給自己閑暇和放空時間。接受偶爾的低效率甚至「荒廢」時間,學會放過自己,人活著本身已經很累了,為何不能」揮霍「一點時間呢,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中說「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須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這樣的閑適生活在效率至上的美國甚至也備受推崇,你看,不論哪個國度和時代,人們對於閑適有一些追求總是一致的。
- 少一點功利化。對待成敗得失看淡一點,對未來和結果的投資收益評估少做一點,無時無刻都用「經濟人」理性來約束自己,用高效率的自我管理來鞭策自己,是一件十分累人的事,很多事的結果是難以預料和把控的,把能做的做好,剩下的交給時間就好,坦然面對非主觀原因所致的失敗和損失。
題主這種狀態要及時調整,即便短時期內讓你的效率和自信心看似增長,實際上你是通過透支自己的精力獲得性價比不高的收益,而且內心深處可能是不那麼自信和懼怕失敗的,長此以往,將極大損耗心神,儘早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正視自己,以「把控一些,放任一些」的心態從容對待,卸去重荷,你的努力會有更好的收穫。
謝邀,一篇長文,僅供參考。
看得心有戚戚焉,讓我想起了過去的自己。
首先說一點題外話,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一些日常接觸到的概念、理念、做法都是一知半解,或者說是似是而非的。這種似是而非會帶來一些影響,那就是我們其實很難區分自己是否適合,或者說我們容易走極端,好的壞的一起上,而沒辦法做到精細的區分和把握,在享受好處的同時,盡量規避負面影響。
自我管理是對的還是錯的,應當說,從抽象意義上,它是積極的,甚至可以說有巨大的價值,可以幫助人實現巨大的進步。但落實到具體的情景中,則必須看情況,或者說,看你如何使用這種工具。
與之類似的,還有自律、自省等等。(比如自省在很多人那裡被變成了自我攻擊)
無法做到精細的區分和把握,就會導致負面的影響,或者無法真正發揮這種理念、做法的積極作用,或者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得不償失。
-----------------------------------------------------------------------
1、象與騎象人
這裡面首先要明確的,是人不是機器,不可能靠單一的指令就能實現持久、有效的行動。
籠統一些說,人是價值觀、心智、情緒(情感)、本能、身體狀態等等的複合體,理智只是其中的一項,而其他的各項因素所發揮的作用,都很大。
曾經有人將這種劃分做了一個不夠嚴謹但更為形象的比喻:象與騎象人。
我們這裡可以利用這個比喻來分析和說明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把人的理智和思維能力比作騎象人,而把情緒(情感)、本能、身體等等因素比作大象。
騎象人:理智
大象:情緒、情感、本能、身體
理智善於分析和規劃,但並不善於具體的行動,甚至有思慮過多、難以抉擇的缺點,如果它要發揮作用,需要依賴情緒、情感、本能等因素提供巨大動力。
就好比騎象人雖然善於辨別方向、分析問題、提高效率,但是,ta本身力量不大,走不了遠路,搬不了重物。而大象本身有巨大的力量,可是沒什麼方向和目標,滿足於短暫的本能滿足,缺乏分析能力和理性思維。
兩者的配合,才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這時候,如何配合,就成了關鍵的問題。
-----------------------------------------------------------------------
2、奴僕還是朋友,攻擊還是友好
騎象人把大象看做什麼?
是奴僕還是朋友?
是鞭打還是香蕉?
過度的自我管理也好,自我攻擊也好,其實都類似於一種理智的霸權主義、大棒鞭子主義。
希望通過一種絕對化、不允許分辨只需要執行的指令系統來解決人生中遇到的問題,它忽略了理智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自然會招致反抗。
反思和反省已經成為了理智的鞭子,讓自己的身體狀態、情緒狀態都受到了巨大的壓抑。
疲累是身體的反抗,情緒失控是情緒的反抗,越追求控制情緒,情緒越失控。
本身就是南轅北轍,又豈能達到目的?
而這樣的組合,理智與情緒分離,大腦和身體對抗,配合度太差,很難實現高效、持久的合作。
事實上,太多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處理內部矛盾上,所謂內耗。
這就是把情緒、本能和身體當做奴僕的代價。
---------------------------------------------------------------
3、背後的東西
這一段,只是我個人的感觸。
我的未婚妻是我的高中同桌,她不是很喜歡學習,更喜歡玩兒。不過她每次說起我高中時學習的刻苦和自控,都是很誇張的語氣。
她對我能夠從早上六點一直學習到晚上十二點(除了吃飯和午睡)這件事極為佩服,覺得好厲害。
曾經的我也對這種自控力非常自得,只是後來的經歷讓我明白,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我確實成績不錯,但背後卻苦不堪言,直到今天我都不是很願意回憶高中時的生活,沒辦法,太苦了。還有,其實我的午睡只是閉著眼,根本無法入睡的,大腦裡面就像灌注了水泥,冰冷,僵硬。
後來,我經歷了兩次心理危機,經歷了多年的調整,現在才變得不錯。
這都是背後的東西。
過度的自控和自律,出現在一個人身上,我們不要只看到它高效率的一面,而要繞到背後,看看其他的東西。也許,我是說也許,你會發現有一些叫做焦慮、恐懼,甚至是神經症的東西——理智對本能的壓制,超我對本我的壓制。
-----------------------------------------------------------
4、高度的自我管理是很高的要求
——你說的這麼可怕,難道高度的自我管理是錯的?你不是說它有巨大的價值嗎?
是的,它不是錯的,甚至具有巨大的價值,但是需要前提條件。
即,你首先要尊重它,進而能夠精準的認識它,把握它。
我們要認識到,高度的自我管理是難度很大、要求很高的一種行為,我們的一些認識,將它認為是簡簡單單就能實現的境界。
低估了自我管理的難度,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舉個例子,仁,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孔子說他最欣賞的顏回可以做到三月不違仁,其他人都最多堅持一個月,甚至幾天。(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除了顏回厲害些,其他孔子的弟子最多只能堅持一個月的高水平境界,何況你我這樣的凡人?
既然是很高的境界,就不要過度自我攻擊,好像自己做不到就是廢物,就沒有價值,就無法進步。
事實上,我們無法做到100分,但能夠長期堅持60分,就能夠超過絕大多數人了。
給自己犯錯的空間,停止絕對控制的幻覺。
-----------------------------------------------------
5、友好與耐心:讓自我管理慢慢生長到很高的水平
回到象與騎象人這個話題。
騎象人與大象的關係,是可以達到很高的配合度的,但這裡,需要友好的關係,以及時間、耐心錘鍊出的默契。
不控制,交朋友,積極引導,耐心等待,提升默契。
換句話說,理智要尊重情緒、本能、身體的要求,不要提出不切實際的命令,更不要在出現錯誤的情況下自我攻擊。理智要學會妥協,學會接受自己的定位,放棄絕對控制的幻覺。
然後,在長久的相處中,施加柔性的勸服和積極的引導,讓大象接受騎象人的理念和想法,慢慢建立高度的默契,這種默契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可以達到很高的境界的。
這需要時間去達到,孔子老先生說,他已經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過這是他七十歲時的境界。
而且,真正成熟的默契,是允許一定的波動和失誤的,這並非放鬆要求,而是對現實的尊重。
這種理念,是一種生物的生長理念,而非機械的規劃。
從小到大,從低水平到高水平,慢慢生長,點滴改進,不疾不徐,潤物無聲。
生長,而非規劃。
-----------------------------------------------------------
6、一點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放棄過度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會出現對於失控的恐懼。
要是不控制了,我難道不會墮落嗎?我還怎麼實現進步呢?
在放棄過度的控制之後,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過得似乎很頹廢,因為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後,似乎有些失控了,也導致生活中出現一些問題。
務實一點看,這種狀態是很大概率會出現的,但這時候不要害怕,保持底線,避免出現無法挽回的錯誤,但同時,平心靜氣地看待這種情況。
這就是友好,不攻擊。
之後,我開始反思這種失控狀態,覺得這樣下去確實不是個事兒,於是開始提高自控,慢慢改變。
這時候,我發現這種自我管理是非常紮實的,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為非常尊重我自己的情緒、本能和身體,這次改進,可以說,是全身心都在說:你丫快改改吧,我們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改變來的很紮實,很穩定。
最關鍵的是,它沒有高度的自我管理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自我攻擊、情緒失控、身心疲累等問題。
所以你可以減少內耗,以絕大部分精力面對外部世界的問題,實現進步。而且,這種進步會非常穩定,只要我達到一個水平,我就穩穩地站在這個地方,而不用擔心哪一天自己會崩潰、摔落。
不需要過於擔心,因為我們其實都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我們無法忍受自己長時間處於低水平的狀態當中。我們自我實現的需求,可以提供這種兜底和不斷向上的力量。
--------------------------------------------------------
啰啰嗦嗦說了很多,其實就是在強調一點,放棄過度的自我管理,追求自然而然的提升和進步,尊重情緒、情感、本能和身體的力量,選擇依靠它們,與它們一起前行。
做一個高水平的騎象人,善待自己的大象。
不攻擊,而是友好。
不暴躁,而是耐心。耐心勸服,積極引導,靜候時間帶來不斷提升的默契程度。自然而然,其實也可以進步,而且,進步來得更加紮實、穩定。
道德經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莫文蔚說,也許放棄,才能靠近你。
我覺得,這些話,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路。任何生命體都只有在平衡中才可以持續的提升和發展。
自律就是對這種平衡的追求和保持。一個自己紀律自己的人,通過自我設限,為自身行為設立框架,管理自己在一段時間內,有序的,持之以恆的進行有效投入,來達到內在系統建設 積極獨立思考 個人邊界養成的目標。這是有效調動和解放自身創造性和主動性的必要基礎。
人啊,太鬆了會惶恐,心裡沒底,會軟弱,會抑鬱;太緊了會焦慮,牙咬太緊,會憤懣,會不甘。所以自律的價值就在於保持這種鬆緊的平衡性,最大化的減少內耗和提高努力的效率。一個人幫助自己達到這種平衡,並能盡量多的在不同環境和條件的變遷下 保持好這樣的平衡狀態,這本身就是自律的表現,就是Dr Denis Waitley所說的positive self-discipline,即積極的自我修為。
所以結論就是: 「過度自律」就不是自律。因為這種「過度」打破了平衡,讓自律失去了意義。過度自律表面上是為了讓自己發展與成長,但其實質還是在要挾自己。其潛台詞是「我要不如何如何,人生/生活就會如何如何。」 它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往往有狹隘偏頗的嫌疑,這樣的認知其實還是沒有擺脫「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局限思維模式。
其實很多中國孩子都是在這種局限思維內成長起來的。記得我前年受邀回國做講座的時候認識的一家三口。爸爸媽媽找到我,希望我能幫助他們的孩子」戒掉「玩遊戲的」毛病「。我在之後和孩子單獨聊的時候,了解到其實孩子只在周末玩兒,但因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玩兒起來會忘記時間,直到被爸媽發現,然後責罵。
「我媽就會很痛苦,跟我說她這麼辛苦供養我,我卻不爭氣。。。她會說別人家孩子都如何優秀,他們的家長就多麼輕鬆。。。有時候我覺得我自己很不是東西。」 我繼續問他,「那爸爸呢?」」我爸啊?! 別提了,他就揍我唄。不過他一般不在家,要是萬一周末玩兒的沒控制住,被他逮著,一定會被揍。」「你覺得怎麼樣?挨揍了 會不會就不是那麼想玩兒了?」「當時是的。不過學累了,或者太枯燥無聊的時候還是想玩兒。。。其實不讓玩兒就不讓玩兒吧。因為每次玩兒起來收不住我也實在是討厭自己,不僅得讓我挨批,還得全家跟著大吵架。。。。太痛苦了!」我問他 以後打算怎麼辦?「今天回家我就拿膠布把遊戲盤都封起來!!」他咬牙切齒的說道。我們來細看一下,通過簡短的對話,在當時來看,孩子經歷了:看到現象-&>生成認知-&>行為結果 這三大環節:
現象1:媽媽看到我玩遊戲 媽媽傷心痛苦 聲淚俱下認知1:我太糟糕了 都是因為我不好 我不想讓媽媽痛苦行為結果1:我不玩兒遊戲了現象2: 爸爸看到我玩遊戲 爸爸很生氣 爸爸生氣家裡會亂翻天 爸媽吵架認知2: 我討厭挨揍 我討厭全家吵架 這些都是因我而起 行為結果2: 我不玩兒遊戲了細細想來,很多孩子都在這樣的糾結和反覆之下成長起來。
且不說這些認知對我們的自尊心傷害有多大(e.g.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不是東西等等),也不說這些經歷對我們未來的成長韌性損傷有多深 (e.g. 我能逼自己放棄我真實的愛好,未來我也能說服自己 不要去申請我很想申請的學校/工作,甚至不要去追求我最愛的人,不要去努力創造我最想要的人生,我碌碌無為活過,還可以發自內心的說出「平淡才是真」),單是自律這一項,就讓我們即使未來有渴望重振旗鼓,成長自己,也依然無法擺脫局限的慣性思維。我們習慣了讓自己感到內疚,然後改變行為;也習慣了讓自己通過懼怕懲罰,而改變行為。慢慢的,當我們長大成人,這些讓我們內疚的和讓我們恐懼的外力也許會漸行漸遠,但這曾經的壓抑,內化成自我壓迫的力量。當希望練習自律能力時,我們也只會用這些壓迫或變相壓迫的方法讓自己「咬牙切齒「的去堅持,去收穫渴望中的改變。
可這改變是真實的嗎?上文說的這個孩子,他真的是自己不想玩兒遊戲了嗎?不是的! 其實僅僅是在簡短的與我對話的過程中,就聽的很明白,孩子不是遊戲上癮,而是缺乏基本的時間管理能力。他需要的,不是媽媽聲淚俱下,不是爸爸威脅懲罰,而是父母能幫助孩子尋找具體有效的好方法,幫助他更好的管理時間,這樣孩子放鬆的過程也在鍛煉自律。
學就是學,學的時間太久,逼得自己太苦,那樣的話就學不如不學。同樣的,玩兒就是玩兒,玩的時間太久,或者沒有的玩兒,都是不科學,不可持續的,因為這不尊重人發展的基本規律。
這樣的狀態其實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其根源就是過往的不健康成長體驗。少年的我們通過體驗被恐嚇,被控制,被壓迫,從而「學好了」,「不犯錯了」,這實在是可惜又可嘆!因為我們這樣的「學好」「學乖」也讓我們沒有了內心最真實的渴望,沒有了創造的力量。
題主說的過度自律,很可能就是 以成長自身為幌子,換湯不換藥的呆在困頓中,重複過往經歷中學習到的方法,內化了外界的壓迫力量,通過自我壓迫 以達到讓自己成長的目的。這種做法傷害大,內耗多,對健康認知也有很大的摧毀力。表面上看是一個人發奮圖強,努力提升自己的努力付出,但從題主的幾個具體描述中可以看出,這樣的自我牽強和苛刻 很難使一個人獲得長期成功。
去重塑自我認知吧!真正的學會愛自己,為自己創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系統。人要先自愛,才可以健康發展。這兩個順序不能顛倒,沒有做的自我接納工作,早晚要做,你內心缺少的學分,早晚要補上,且晚補不如早補,它助你有效自律,事半功倍。
更新:具體怎麼做,我未來在專欄里具體寫吧!昨天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時間有限,所以點到為止。有興趣繼續了解的朋友們,請繼續關注吧!說個具體的辦法。
大概三個星期前,很忙,生活也不規律。有天中午,胃不舒服,可能前一天吃多了,就想著要吃點清淡的,好消化的,調理一下,打算來碗湯麵。
莫名其妙的,進了家西餐店。那好,就來份意麵吧。
掃了一遍,最合適的是「蘑菇野菜義大利面」,但我點了「羊排加德國香腸義大利面」,安慰自己這是為了考察餐廳水平。
等菜的過程中,心情很複雜,明明一上午想著吃素,到了跟前來了份大葷。下午八成肚子是好受不了了。不由得有些懊惱,為何人心如此脆弱?
但自怨自艾,心情懊悔,不利於消化。心理強大的人,都善於原諒自己。這叫「與自己和解」。
手裡切著羊排,嘴裡嚼著香腸,腦子裡冒出個主意,可以讓這一盤肉面吃得合理,又有意義。
想吃肉的,是我的身體,想吃素的,是我的理性。本性和理性的鬥爭,造成了內耗,影響了吃肉的心情,卻免不了下午的胃痛。所以呢,你們就別鬥了。
在接下來的一星期里,我將滿足本性,順心而行,做想做的事,吃想吃的菜,零食甜品,一律放開,不硬吃,也不節制。不做那些痛苦但有益的事,不愧疚,不反思,不上進。這個星期只有一件事重要,要爽!
我想看看,到底能多爽?
每天紀錄自己的心情,5是正常,10是暴爽。
有趣的是,那一個星期里,大部分的時候,心情是4,基本沒超過5。到了最後幾天,我反而迫切的希望這個星期早點結束。這讓我多了一點了解,似乎對我來說,滿足本心的慾望,並不能更快樂。
所以,有一些苦並不真的是苦,有一些約束並不真的是約束,它們可能是快樂的條件。
同樣,自我管理不是問題,「過度」,才是問題。但是,多少算過度,每個人都不同。
找到管理的「度」,這才是問題的答案。
可以嘗試這樣做:
1, 丟下計劃,順從本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點都不委屈自己。
2,為每天的心情打分。3,一星期後,為自己定最寬鬆的計劃,盡量每天能完成。4,為每天的心情打分。5,計劃可以輕鬆完成,並且心情分數變得穩定時,增加計劃中的任務量。6,如是循環。7,觀察心情分數,當增加任務,心情開始下滑時,停下來。8,這就是你當前的「度」。這個時候,你有了一個最能完成的計劃,最愉快的心情。這是本我和超我黃金分割點,是自我管理的「度」。
這個度也會變化,有時會高,有時會低,留意自己的情緒,相應調整計劃,這樣你始終處在一個較好的狀態里,還可以不斷的進步。越努力越焦慮,越懶惰越坦然。
我的經驗是:
不要因為失控而痛恨自己,而是因為自控而感到欣喜。
你首先要與自身達成和解,認識到人的本能就是懶散與放縱的,然後在這個認知基礎上進行自律,做加法。而不是先預設一個自己理想中完全受理智支配的自己,然後批判自己的過失,做減法雖然效果也很好,但卻是痛苦的,長此以往,情緒、身體等都會反抗你的理智。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當我還是個小女孩,I asked my mother, 我問媽媽,"What will I be? 「將來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Will I be pretty? 會漂亮嗎?Will I be rich?" 會富有嗎?」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對我說:"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我們不能預見未來。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What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When I grew up and fell in love. 當我長大並戀愛了,I asked my sweetheart, 我問我的心上人,"What lies ahead? 「我們將來會怎麼樣呢?Will we have rainbows day after day?" 生活每天都美好嗎?」Here"s what my sweetheart said: 我的愛人對我說:"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我們不能預見未來。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What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Now I have Children of my own.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They ask their mother, 他們問我,"What will I be?" 「將來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Will I be handsome? 會英俊嗎?Will I be rich?" 會富有嗎?」I tell them tenderly: 我輕聲地回答:"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我們不能預見未來。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強求,What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Que Sera, Sera!" 順其自然吧。
「過度的自我管理」(因為標準的不確定,我也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準確)
不準確。「過度」和「自我管理」一起用本來就蠻怪的,而且你這也不算什麼過度。自我管理的水平還不夠而已。
按百度百科上的說法,所謂時間管理,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一代的理論著重利用便條與備忘錄,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
(2)第二代強調行事曆與日程表,反映出時間管理已注意到規劃未來的重要。
(3)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GTD)
(4)又有第四代的理論出現。與以往截然不同之處在於,它根本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個人管理。與其著重於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
而題主的自我管理大多情況下還停留在第二代水平。這類管理方法,只是簡單地將任務羅列,完全忽視人性的實際,不科學,不客觀,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
下面具題主提到的點進行具體分析。
1.任務表、日程表之類的管理方法是有問題的,前面說了,不客觀。
2.每天總結,沒問題。
3.規避風險,沒問題。
4.避免負面情緒,沒問題。
5.做完事後總結,這個很好。
6.做事預先考慮收益,沒問題。
那麼,問題在哪?為什麼這種「過度的自我管理」會給你帶來負面影響?
咱們看你舉得例子。前面說的那些基本都沒問題,或者看不出,但一看具體實例,就看出來點東西了。
先是打破了杯子,然後暴躁,因為暴躁失手掉了手機,浪費了20分鐘。然後你總結,要從這件事上更好地控制情緒。而且你這個總結乍一看還蠻有道理。
「即便有第一次失誤,也決要不讓第一次失誤帶來的不良情緒影響到後續生活。」
那麼,到現在你學會了哪些控制情緒的方法?
也不說方法,要想控制情緒,總得先知道什麼是情緒吧?
什麼是情緒?它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用?
簡單地說,情緒是人類進化出來的在緊急情況下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它可以快速對人發生效應使產生一種近乎自動化的行動。而且它產生作用的時候是會壓制人的理性的。
遠古時代為人類的生存幫了多大忙就不提了,舉個大家都能理解地例子,比如某君a,男,十分之懦弱,遇事皆慫,我們可能覺得不好,但若是他從小有個愛家暴的父親呢?若是小時候他挨揍的時候沒情緒,不害怕,不會展示弱小,硬剛起來的話,說不準早被失手打死了。
所以說,從進化的角度說,有情緒從來都不是什麼壞事。
再回來看你這個例子。我覺的你這次歸因完全沒歸到點上。打破個杯子,應該暴怒嗎?不應該。但不是你說以後不要了以後就不會了。你這種「哦,這裡不好,以後不要了,那裡不好,以後不要了」式的歸因除了麻痹自己,毫無用處。就好比,哦,研沒考上,下次考上吧;哦,這屆美國總統又不是我,下次不能這樣了!這種事是說不能就不能的么?你也知道美國總統不好當,但你哪裡來的自信說控制情緒就控制情緒?
不應該把問題停留在事情的表面上。背後的原因不搞清楚,下次該怒還得怒。你應該問為什麼打破個杯子而已,我會變得如此暴躁?你的原因我不知道。我說說我的。以前我要摔個杯子、摔個碗的話,會非常害怕的。為什麼?因為小時候我媽是不允許這種事發生的,每次我摔碗都會挨罵。我甚至一摔了碗就會偷偷把它扔到自家和鄰居家院牆間的夾縫中,然後死不承認。但現在不會了,摔了就摔了,收拾乾淨就行了唄,一個碗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現在不怕了?因為我不怕我媽罵了,並不是她不罵了,若是當著她摔,依然罵,但我不在乎。因為我知道罵也白罵,不但不解決問題,反而讓孩子由於害怕不敢面對事實,甚至撒謊,這種處理方式實在糟糕透了。
而且,還有一方面,我從小接觸的環境是不允許犯錯的,或者說是對錯誤不寬容的。這也糟糕透了。犯錯是必須的。人類再牛逼終究是地球上的一種生物,大自然的客觀規律擺在那裡,不服是不行的。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成長?就是不斷嘗試,改進,再嘗試,再改進,即所謂循序漸進。這種不允許犯錯的態度,是一大害。因為對錯誤苛刻,人們嘗試一次之後便會陷入犯錯帶來的壓力,自責起來,完全沒有心力反思改進,題主大概有這毛病。然而人生也好,生活也好是這種嘗試改進的循環,若是在這第一環便斷了的話,哪有什麼未來?這種情況下若是不出問題就不客觀了。
具體到這事上。杯子biaji一摔,立刻,我的大腦產生一種應激,讓我意識到我犯錯了,瞬間不假思索地做出類似懊惱、憤怒的反應,從而與社會規則相順應,不會產生「錯犯得理直氣壯」的反應,也就避免了很多社會壓力。但現在不會了。因為我已經培養出了這種「錯犯得理直氣壯」的反應,而且也不在乎什麼壓力。我無法培養什麼「小心力」,讓自己以後都不會失手摔杯子。類似「失手摔杯子」這種必然會發生的偶然事件,我是無法避免的,也根本不是我的錯,我也沒那麼閑的蛋疼跟客觀規律較勁。摔了就摔了,收拾一下就好了。所以我才能在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不產生所謂負面情緒,不是說出來的,是研究、試驗出來的。
說到這裡,題主的問題也就明朗了。哪裡是什麼「過度的自我管理」——「苛刻的」的還差不多。高水準的自我管理可從來不跟客觀規律對著乾的。而題主所說的「自我否定,明明付出了很多但還是不能達成既定的目標」和「很強的焦慮感」也是從此處來的。哪裡有什麼付出沒回報的事情,題主所做的大概和「做了一億道十以內的加減法,高數還掛了」類似,還是不了解事物的客觀規律所致。做一億道十以內的加減法,可以得到的結果是十以內的加減法做得他人難以企及地溜,但不會得到高數不掛的結果。說白了就是所作所為根本不會導致既定的目標,但自己為是,所以總是感到挫敗。
若是知道如何行事能得到什麼結果,按部就班地做就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就是,那會有什麼焦慮?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什麼都不懂在戰場上瞎忽悠,不揍你揍誰?
自我管理,不是自我限制,個人有個人的管理方法,但若你的管理不能讓你像小孩子一樣每天開開心心的,就是還沒到位,還要再修鍊。
最後,給你提個醒,別拿娛樂不當回事。
願你生活開心快樂!
所有的管理都是有成本的,管理並不是管得越細緻越好,管得越細,成本就越高,落實的難度越大,越難堅持所以管理一定要計算性價比,一定要適度,否則過猶不及我給很多企業做過效率管理和流程優化,我一直認為企業效率管理和個人效率管理本質是相通的,管理的最終目的都是利用有限的資源,通過科學的管理,得到最大的收益,只不過企業投入的是資本,而個人投入的是時間罷了和企業相比個人管理要容易得多,也更容易見到效果,這裡我分享我做個人管理培訓的幾點經驗,希望對大家有用:當我們選擇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有成本意識所有的方法都是有成本的,方法越簡單,成本越低,就越容易落實和執行,也越容易看到效果我之前有個學生,每天光做日程計劃就至少要兩個小時,還不包括使用其他方法佔用的時間,這就讓他的一天過的非常累,有限的空閑時間都花在使用那些高時間成本的繁瑣的方法上面了這就好比一個企業,光做規劃就花掉整個公司所有預算的1/12,那這個公司什麼都不用幹了,光被自己的管理運行成本就給耗死了另外一種過度管理就是:事無巨細,希望一切都被管理的井井有條我之前的一個學生,日程計劃會精確到每一分鐘要幹什麼,這就是典型的過度管理首先,人並不是機器,很難做到分秒精確,如果硬要求自己嚴格按照計劃時間來做的話,會徒增很多焦慮和無謂的執行成本其次,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事情壓根兒就沒有嚴格的時效性,所以嚴格的時間管控是沒有必要的,是一種無謂的管理資源浪費最重要的是,管的越多、越細緻,就越容易出錯定了詳細的計劃,又沒有辦法嚴格做到,就會產生很嚴重的挫敗感,挫敗感積累,情緒就容易波動,情緒是自控的底層操作系統,情緒一失控必然會導致破罐子破摔的心態,計劃就很容易全面崩盤我經常給學生講,我們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家企業,每天的24小時就是就是企業一個季度的項目開支預算戰拖的過程中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企業家,將我們的一天進行精細化的管理通過科學地安排休息、工作、運動、娛樂,來達到一個最高的綜合「收益」這裡的收益指的不僅僅是取得進步或者是物質回報,還包括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這也是我一直為我的來訪者做日程診斷和日程管理的最終目標我一直強調:所有的問題都是「你的一天」當中的問題身體差,易疲勞,可能是因為你的一天當中壓根就沒有安排鍛煉的時間社交出現問題,可能是因為你的一天當中缺乏和人接觸,練習社交的機會經常感覺精力不足,可能是因為你的一天當中雜亂的事情太多,休息安排不夠合理邋遢不講衛生,可能是因為你的日程裡面壓根兒就沒有給自己安排管理個人衛生的時間仔細的一分析,你會發現生活當中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在「你的一天」當中找到一個落腳點所以,管理好我們的日程是解決生活中絕大多數問題的根本手段我希望大家也可以用這個思路,嘗試給自己的一天做一個「日程診斷」反思一下你遭遇的問題,是因為「你的一天」當中的什麼習慣導致的只要我們在你的一天的日程上作出了調整和改善,那麼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最近有再出一本書的計劃,主要是系統地講解一下拖延矯正和個人管理方面的知識,大家可以關注一下,也可以加我的微信或者在評論區裡面提問,問題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如果是建設性的提問我會在微信上做細緻的回答,並且補充到新書當中,謝謝!
http://weixin.qq.com/r/wLhfR9XEwYi_rZEk9_3S (二維碼自動識別)
認真看完題主的描述,深有同感。提些我的思考,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首先,我贊同題主堅持自我管理之路,雖遇困難,但若能迎難而上,這種追求完美的力量可以讓人生得以升華。
下面是正文:
1.我們的潛意識是非常聰明的。它往往以隱秘地,扭曲地方式來誘導意識去做一件事,但真正的目的往往與表面意識到的完全背離。
一個行為的原因可簡要劃分為現實需求和心理需求。現實需求能產生現實價值,如我為了應聘某崗位而認真學習某技術,這種需求的特點是:目的清晰直觀,客觀存在,而心理需求則產生的是心理價值,如這份工作雖然收入低但我有成就感,這說明在我的價值體系中,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大於物質。
生活里,我們感受到的往往是現實需求,並且也常自以為做這件事是出於現實需求,因為其直接明顯。但事實上常常是事與願違,因此我們需要取初末狀態加以研究,看看這個自我管理規劃的動力,機制是什麼,才能接近真正的現狀。
2.怎樣去接近現狀?
你的描述是這樣的:
(1)過度反思。
(2)容易自我否定,明明付出了很多但還是不能達成既定的目標。
(3)有很強的焦慮感,且隨重大事件的進程(如比賽、考試、考證、工作等)周而復始地循環在每個階段,對精神有很大損害。
你的初衷是通過自我管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序,更充實。你也提到,過著有計劃的日子我會感到很充實很滿足。能這樣堅持三省吾身,感到充實是自然的。但隨之而來的副產品卻不是自我管理的初衷啊:自我否定,貶低,批判,強烈的焦慮,擔憂不確定。
如果是完全處於現實需求的自我管理(舉個例子:我要為了中華崛起而自我管理等),那麼上述副產品應該是極少的,取而代之的是積極接納自己,友好地面對自己的經驗:「我離我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我不會聚焦於少數沒有做好的部分,在我心裡,做的好和不好的事情是平權的,只要大部分不錯,
我就允許為自己鼓掌。」或者是,「我今天做的很糟糕,這樣離我的目標又遠了一步,日月蹉跎,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不亦悲乎。」你看,現實需求不論怎樣,都明確地指向了目標。
而題主以這樣的高標準要求自己,所達成的結果是:自己的生活是高度脆弱的。
這種自律是:必須每天,每次都要達標,而非有階段性,發展性。自律規劃實質上單一,極端,嚴苛,高壓,而非靈活,動態,發展的,例如允許一月以內只完成30%的計劃,下個月40%,再下個月50%。
單一,極端,嚴苛,高壓的處理方式是忽略了心理作為一個巨系統的多樣性,靈活性,複雜性,對自己內心的變化,自己被外界影響的交互作用以同樣的方式處理,結果自然是無時無刻的焦慮。學會理解:單一,機械決定論在現實中往往是不存在的,而波動性,不確定性,不完美才是生活里大多數事件的常態。欲速則不達,尊重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則事半而功倍。
3.如何讓自己更美好?
提幾點建議:
(1)給自己的自我管理取一個明確的方向,制定有階段性的規劃。如本月我決心在按時睡覺和健身上有所突破,我給自己的指標是30天有15天完成,下月在此基礎上進行提高,反覆迭代,同時給每個階段定一個主題,這樣會增加自我管理體系的反脆弱性。
(2)學習接納自己。我們的文化氛圍不那麼鼓勵真實與接納,日常生活中,解釋,解決問題的機制往往是道德,良知,良心而非理性,開放,客觀。這實質上簡化了問題,且容易養成過於強大的超我,造成的結果就是強烈的自我批判,陷入失敗-批判-又失敗的鏈條中,現在我們下定決心斬斷它,告訴自己:自我攻擊和讓自己充實,生活更美好的目標背道而馳,大奸似忠,它看似有益,實質上吸幹了我的力量和信心,我可以不選擇這條路。
接納自己,說來容易。在我看來,接納是一種極高的智慧,它意味著將心理成長視為一種客觀事物來加以認識和研究。人們往往面對客觀(即那些看起來是物質的)的事物能夠懂得要依據一定的方法,而面對心理則失去了科學思維(詳見《與眾不同的心理學》)。既然是客觀事物,則必定依存於規律和法則,而非以主觀意志為轉移,哪怕是自己的內心。客觀事物要求循序漸進(不提超越階段的要求),要求尊重而少指責(不會有人走路碰到了電線杆然後指責電線杆沒有道德),要求有邏輯,講因果。(事出必有因,感受不會憑空產生)
(3)推薦一些資料:
《瞬變》
東坡老師 @東坡夜奔 的象與騎象人的比喻非常精妙,詳見書中。
《個人形成論》《當事人中心治療》
均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的著作,前者非常詳細地論述了為什麼開放自己的經驗,成為真實自我會讓自己更加健康。我覺得每一個飽受自我攻擊之苦的人都能從中獲得治癒。
《反脆弱:如何從不確定中獲益》
這本書與心理關係不是很大,但深刻地道出了不確定性才是事物的常態這一本質,並告訴我們如果能主動迎接不確定,接受不確定,就能在未知中獲益。
《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的名著,闡述了為了削弱自卑而追求卓越在人類生活中的動力作用。或許你可以從中領悟到自己追求自律的深層原因。
另有哈佛大學幸福公開課:22節自尊與自我實現,17節完美主義。
祝題主未來因自律而美好。
尼采: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你需要交幾個逗比的朋友,或找一個隨心快樂的人,細心觀察ta的生活,或找一個曾死裡逃生的人,和他聊聊對生命的看法。然後呢,學會愛自己。如果你不愛自己,就需要外界關注肯定自己,然後你就要達成目標做出成就,從而得到這些。但是外界的肯定不能代替你自己對自己的肯定和愛,所以這怎麼都不夠,你還會認為如果做的更好就能得到這份價值感了。如果你愛自己,對外做的只要能討生活就夠了不是么,你做的其他一切事都是你的情感和創造力的表達。這時,你想幹嘛就幹嘛,想做騎士便風雨不悔,想做大神就聞雞起舞,做得到就做,做不到也沒什麼,不用煩惱不用解釋,不用寫這種讓圍觀群眾噴飯的反思日記。推薦一個暖心小童話《為自己出征(盔甲騎士)》
一句話,過度自我關注是萬惡之源。
其實我好羨慕你。真的厲害,辛苦了。個人建議是,每個項目之間,要有休息的間隔時間,可以聽歌。而且每天要留最少一個娛樂項目,調節。其實內心做什麼都需要一個準備,有個時候不是做得多就好,更多要考慮下效率。而且重點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朝一個方向用力,球才會滾。不如每天就追求一個目標,這樣思想反而輕鬆,效率反而更高,能力更能在短時間內突破。
你是否出生在一個高嚴格的家庭環境里?信念里只有對錯,沒有愛。
你對自己也不接納,不自愛。你說自己是自我管理,是為了更好的未來。歸根結底是你功利心太重。怎麼活呢,別人是教不了你的。各有各活法,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即可。問題是你現在不舒服了呀,所以想改變了。人不可困於情緒中,但也不能否定情緒。因為情緒來自於自身需求。跟你你的需求對話吧!不過一個不肯接納自己的人,連自己的需求也會鄙視吧!呵呵,但願你不會傻到這一步。感謝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尤其後面的補充讓我由衷感嘆『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呀!』
感謝各位答主的分享,但感覺更多的是偏向『高度自我管理』而非『過度』所以忍不住來分享下自己的思考。謝謝:)答案分為三部分,均以分割線分開,有需要的朋友可直接按照分割線跳躍閱讀:
1,個人對題主出現的『過度管理』的困擾的理解。2,個人經歷中認為『過度管理』所帶來的危機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問題。3,如何避免『過度』管理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個人看法。正文:---------------------------------------------------------------------------------------------------------------- 第一部分:
首先真的很感謝題主用了非常準確的『過度』一詞來形容管理的程度。
因為,完全正確,這些所表現出來的核心問題並不是管理,而是『過度』因為問題說明有限,所以第一部分中我多以個人理解結合類似經歷來說明。
首先,題主的自我分析比較準確,首先以此形式作為自我成長的方法的人總是具有明顯的『自我反省能力』,『可塑性』,『歸納總結能力』以及『規劃能力』。這些只是表象,作為『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現,以上能力確實作為必要條件。
但實際上造成問題的核心並不是『管理』而是『過度』。在這裡,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並且其實你已經意識到了並作為了描述。請看描述中的這幾句:1.具體到每個小時的學習工作任務。
3.規避風險,選擇最簡單安全的「路徑」完成任務。4.特別在意自己的情緒,不敢讓外在負面因素影響自己的情緒、心態甚至是信念,因為我知道情緒對我極其容易造成影響,所以在生活中就刻意去維持情緒的平穩。
目的性很強,『任務』一詞用得非常恰當。
從這些描述中看到的是元認知偏線性。尤其第二條揭露本質,風險的抗壓能力和解決風險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提升,這反而是成長中的重要部分。由此延展,聯繫看三四兩條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現問題:
一方面,在自我管理中沒有規劃對未知分線的應對措施,而是選擇逃避;然而,另一方面,諸多不可控因素風險中情緒就是一個難以規避的問題。所以,題主描述中的隱藏的關鍵詞就暴露了出來:
『情緒化』『抗壓差』『理想化』『思維定勢』『線性認知』『規劃刻板』等…但這只是表現,還沒有深入核心。在這裡我推薦題主和有類似體驗的朋友們閱讀社會學著作『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其中,關於『認知』方面非常值得思考,這篇回答中我會提到兩點,這裡先說關於自我:薩提亞所提到的『個體冰山』中由外及內的認識行為,自我的方法是:『形式-感受-預期-渴望-自我』,在這其中:- 形式:包括行為,發生事件(內容),及應對姿態。這部分的信息來自對他人和環境的解讀。
- 應對方式:即應對壓力的解決方法,包括: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表裡一致。
- 感受:即自身內發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粗分下自內的感受和自外的情緒不同,兩者有所區別。
- 知覺:即製造感受的腳本。可以理解為即自身的信念價值觀系統。
- 預期:普遍認為是一種虛構存在的感受,實際上卻是具體的需求。
- 渴望:這是一種深層的共性需求和期待。如需被愛,理解,重視等。
- 自我:即生活中自我的真實狀態。
在此模式下:
可能就會發現『問題』即形式,而應對方法從一開始就選擇以規避為主,即決定了應對方式本身的脆弱性。而後感受出現混亂指向的是現實與預期不相符造成的價值系觀系統的混亂。對此,您仍想運用『控制』的方法去『強行』改變。環境無法被『強制限制』,
則不可控因素無法剔除,您期待的『管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過度管理』的弊端怎能不體現?所以我個人對此題目下的『過度管理』誘因解讀為:
1,題主並沒有清楚自己真正在渴望什麼,且自我的預期定位過高;2,抗壓能力問題應引起重視,其中可能含有『情緒化』問題;3,對自身所處的環境不滿意。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題主對自己自身尤其不滿意。』
而且我大膽猜測下,也許人際關係也存在一些緊張的可能。(猜測原因下文解釋)到此,題主經歷的我都經歷過,感同身受之餘報以同情。
但你仍然是幸運的,因為在你的問題描述中我沒有看到『下一個問題』。接下來,請允許我和您分享下『過度管理』所帶來的最糟的效應和問題是什麼吧,切膚之痛:---------------------------------------------------------------------------------------------------------------
第二部分:首先,我和題主一樣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對自身極其不滿意,對環境更是如此,所以無比苛刻地要求自己。過去的2015年尤甚。記得我還笑稱自己『不知道為什麼過上了隨時都要預期規劃半年後的生活。』那時每天要求跑八公里,
每個學期間要完成一個項目,讀書任務更不在話下,雖然才大二,但要求自己必須到行業的一線實習,去了解頂尖。在經歷了第一次實習後對自己表現極其不滿意,第二實習甚至幾乎自費去到一個較高平台實習。一旦規劃好半年後要達成什麼,便小心翼翼地奮力拚搏目標。
甚至,自己一絲情緒念頭都認為是『邪念』,認為是『錯誤』的開始和徵兆。當一個想法沒實現或達成時便認為下一件『倒霉事』也會發生,甚至影響幾天的學習工作。……所以這個假期,我卻放棄了來之不易得到肯定的正式合同,回家靜處反思。
因為我發現了比起這些,我認為可以『管理』的東西,『過度』的弊端遠遠超出我的想像。問題的發現是在這個冬天11月母親過來看望我的時候:
那一天寒冷潮濕且霧霾茫茫,因為要寫完手上的報告,母親便提出自己打車過來節省我時間。我尋思這也是個雙贏的策略,所以不慌不忙地寫完報告,洗漱了一下慢慢去校門等。結果,這一等便是一個半小時。車站離校門不過十分鐘的車站。
考慮到安全問題,思考間便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母親說乘了公交,慌忙間立馬說改乘出租。不出幾分鐘,果然就看到了母親。於是,
懷著『自己媽都沒有親自去接,雖然說清了打車很快,但還是讓母親折騰了』的愧疚心情我接過心理,趕快問了幾句便帶著母親去訂好的住處。結果,在電梯上,母親冷不丁地問我:
『你生氣了吧?』一陣驚詫,我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正欲回答的時候,母親又說:『你性格真是改了好多,雖然不說,但我知道你生氣了,在壓著火。別生氣了,上一輛司機覺得太近,不想載我,所以我去坐了公交,誰知好繞。別生氣了,我帶你去吃好吃的。』我一陣驚訝,- 因為第一,我沒有生氣。
- 第二,我還正愧疚。
- 第三,我也好好地幫母親拿了行李,還關心地問了幾句,沒有生氣的表現呀?
- 最後,我氣也是氣無良司機,幹嘛氣母親呢?
為什麼?其實很簡單。做出這樣的判斷,就是基於在母親的印象里我就是這樣的。
那為什麼我會在別人的印象里是這樣的呢?對自己要求一向嚴格?不至於如此差勁呀?其實就是因為,我對自己要求『太過嚴格。』- 有時晚了幾分鐘,就會感嘆地後悔不已;
- 有時自己一個想法沒得到想要的反應和效果的時候便會糾結地思考為什麼;
- 如果自己表述不到位,對方沒明白,就會深究下去,非要達到對方理解的程度。
而這些等等行為,我無一不會強調這些『錯誤』怎麼影響了計劃,會有怎樣的後果。
並且,我往往會證明其具體明確的後果來驗證這種想法的正確。難道一些我的預判就是錯了嗎?
不,也許,有些你的道理,你的判斷完全是正確的。但你的處理方法可能卻是錯誤的。前文提及喜歡『過度管理』的都具有『較強可塑性的』。
這就決定了你很容易改變自己的習慣,方法方式,並且並接受這樣的改變。可人的認識往往都不是這樣的。
在作出認知和決定時,人們傾向否定改變,趨於過去舊有的觀念。這就是『思維定勢』的初衷。不是每個人的認知都會跟隨著你的改變而同步發生改變,甚至認可你的!當你這麼小心翼翼地要求自己,甚至為一個細微的差別焦慮生氣的時候…
難道別人不會受影響嗎?在他人的認知里你就是這樣去認知行為的,那麼,你的行為和反應別人會怎麼解讀呢?- 舉一個誇張的例子:
一個人病人每天都需要吃藥否則就會危機生命,次次如此,危機四伏。且你都親眼見證印證過。
突然,有一次,他沒吃。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該不會是『老兄,你的病好了!』吧?你仍然會潛意識地認為這背後隱含危機。哪怕他坦然地告訴你一句他已經痊癒了。但是類似病狀發生時,你仍然會第一時間聯想至此。
所以,越是親近你的人,越是了解你的人,就越會明白你這套『過度管理』的模式。
你對自己管理得越狠,對於他人的認知,危機越深。總幻想管理能成為一桿豪取遠大目標的銀槍,卻不想,鞭長莫及,卻成了利刃,傷了四周。你總是不怕傷害自己,甚至冷血殘忍地去換取目標的達成。為了成就感,滿足感甚至可以手刃自己,逼迫該拜年而毫不在意。可你身邊的那些柔軟的心,亦承受如此呀!
回首再憶,在最拼的那段時間裡,我聽到最多的反而不是掌聲。
而是『阿虛,你太拼了。』那時,總以為這是對我努力的嘉獎,是對我段時間內獲得巨大進步的讚歎。現在才明白,
原來,這種焦慮的感覺,哪怕在達成目標隱藏在喜悅中時,也會被他人感受到。而很公平的一點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是有限的。也許你的父母會給你更多的信任,但普通的人和人,也許就是那麼幾次事件。悲哀的也許不是你一事無成
而是你為了目標如此貿進,如此拼搏,犧牲健康,給他人如此印象。再意識到慢慢改變時,面對只有他人懷疑不定的眼神和內心。起初我總是好奇為什麼那麼多人問我是不是不高興了,是不是生氣了。
但我明明開心,親切,至少平和。我曾抱怨他人不理解我,誤會我,給我莫須有的罪名。我才明白,是我不懂他人的內心。別人沒有義務一定要理解你的。而且,這樣不循常規的『過度』改變,又有幾人接受?事情的最後。我把這些感受和母親溝通了以後,雖然她現在終於理解了。
可我過去影響傷害的又豈止母親一人?自己心中的釘子拔掉了,可他人心上的洞我卻無能為力。我所獲得的所要支付的代價也許我遠遠負擔不起。『過度管理』自己,卻影響傷害了別人,最後成為自己的枷鎖束縛自己。
也許,這才是『過度管理』中最可悲的吧,祝你沒有:)---------------------------------------------------------------------------------------------------------------第三部分:
人言『no zuo no die,why you try?』所以我給出的避免『過度自我管理』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自我管理』。但若深問,拋出觀點,我認為題主問題核心不在『管理』上,而在認知上:1,再次參考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中的階級模式和成長模式的區別:
多餘我便無需多說,請自我對照下,也許你會有更多的收穫:)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一些情況和等級模式相類似,則請讓我再和你分享一段薩提亞對等級模式的評價人們傾向於接受「只有一種正確方式可以解釋現實」的外部期待。由此,他們轉而互相求助,為任何問題尋求唯一的答案,或是為任何困境尋求唯一的解決方式…
…但即使我們努力嘗試,也不可能找到唯一的方式…由此導致的一種後果,就是我們竭盡全力去尋找唯一正確的答案,但這樣「等級模式」的作用就是使這種期待和限制永世流傳…
永世流傳,可謂陰森可怖。
2,其次,
我前文在提到題主突出的能力的時候用的是『歸納總結』的能力而非『歸因分析』。就是因為,在我看來題主可能也存在對事件的『歸因錯誤。』題主摔手機那裡表現尤其明顯。因為摔手機的事故我也經歷過,當時我也完全是這麼想的。而現在我卻並不這麼看了。
引起『情緒低落,易怒易躁』的原因究竟是『水杯』還是『心急』還是『自己的過錯』呢?題主分析了一堆,不外乎這個三個原因。但,為什麼不能是因為『自己偏向消極的認知』呢?如果你換個角度想『水杯碎了,但臉沒事,人沒事,甚至爸媽也好好的,工資照拿等等…』
那碎了一次水杯真的嚴重到需要暴躁嗎?微小的事情比起你平凡又偉大的幸福真的需要那麼注意嗎?如果仍然是水杯的問題,那應該關注下自己情緒的問題。
如果不是,那麼為什麼不關注下會不會自己的認知有偏差呢?自己總結了一大堆,把自己責難了一次又一次。如此積極,卻沒有分析,找到真正喉結。還是那句『不能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偷懶。』3,但又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那瞬間換個角度想!
對呀,為什麼,不能換個角度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認識的。對刺激的反應我們一般著有『S-R刺激反應學習』(Stimulus-Response)
即這種刺激能引發你的這種發應。所以你的反應是及時的,未加思考邏輯的。事實上,還有另一種刺激反應學習方式『S-O-R』(Stimulus,Organism,Response)即刺激和反應間應受到意識的支配,有所控制。而也許題主的反應中即缺乏此種意識。
那是缺乏意識嗎?我反而覺得題主絕不是缺乏意識,而是缺乏緩衝的空間。沒有足夠的緩衝空間,來讓意識發揮作用,直接讓刺激作用於反應,這不是類似於本能嗎?
在我的個人感受中,情緒就是此類缺乏緩衝的最直接表現。也許頓一秒,停以下,抽離對刺激的沉迷,意識就能發揮它應有的調整作用,反應也許不會依舊。4,不要向著消極的方向去想。
心理學有一個對此明確的定義『自證預言』。歡迎去了解一下。5,注意力聚焦效應。
注意力是有限的,當你聚焦於短期近景目標時,之前制定的宏遠長久目標又怎麼看得清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會因為糾結微小的問題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了。6,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戈夫曼是我最喜歡的社會學大師之一。其對『符號互動論』的闡釋最受我推崇。我也皆由看清很多現象,逃離了『過度管理』的怪圈。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表演形式所改變的是你對事件的解讀,而非事件本身。』
所以你究竟糾結的到底是事件本身還是解讀呢?你清晰自己想要什麼了嗎?
且戈夫曼先生的理論中還有另一點對題主也許有所幫助。簡而概括便是:人們想要表演,往往就要藉助自己表演的能力,和前台物件設置等多重條件。這就決定了自身的期待甚至表演是要藉助條件的,所以,一些人因為糾結表演便限制死在了條件上。7,最後重申,避免『過度自我管理』帶來的影響的最好辦法就是『不過度自我管理』。
那如何自我管理?也許一些人追崇『學霸時間管理法』『成功時間表』。但你要明白,用這些方法成功了的本人用這個方法自我管理『並非過度』。但對於一些其他半路改道的人來說,這突兀嚴謹的方法也許並非適合。
自我管理最好的方式是找到最『合適』的,而非『最好』的。否則雖偶有成功,卻多於內耗。堅持固然重要,但選擇同樣重要。甚至可以嘗試下部再那麼嚴格的自我管理,控制情景條件達到目標往往是下下策,
通過自己的辦法將好事做到位,壞事變好事也是一種成長的方法。別著急著糾結管理,只要堅持方向,選擇合適自己道路,成長無聲,改變依舊在。給時間一點時間,不要害怕,大膽試錯,祝你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ps:前文提到的人際可能存在的一些緊張是因為描述中避免了對他人的描述。也許適當調整,會多出一個釋放壓力的渠道,讓自己不那麼壓抑。大膽猜測,請勿介意。
&<完&>
---------------------------------------------------------------------------------------------------------------P.S.:
太困了,所以如何避免中的4,5,6點沒有展開講。個人真的很感謝這個問題,但同時也很擔心第一次這麼認真地寫有關專業的答案會不會被嫌棄…如果看的人多了,有需要,便會更新展開,請不必擔心。按爪,咱們下個回答見:)首先。。你得。。學會。。什麼。。是。。自我。。管理
其實我覺得你有一個信念,是需要放棄的。那就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通過管理而實現的」真的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很多事情真的不在你的控制範圍內。這包括很多外在影響,也包括你的很多情緒反應。試圖去管理無法管理的事情,就只有失敗一個結果試著放手,告訴自己「現實就是如此」,給自己一些空間,可以顯著的降低你所感到的焦慮感和無助感對於計劃,計劃是好的,做計劃是好事。但是過於以計劃為綱會造成不少的困擾。要學會在計劃中為不確定因素做準備,隨時可以重新修訂甚至放棄你的計劃,才是計劃的正確用法
樓上大家說的都好專業啊,我搬運一篇 @王路寫的文章好了,沒有多少理論,但我覺得很實用,也很貼切。他的主旨就如題目一樣:每天拿出來2小時浪費。過度管理我想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多多少少都有「狂進」 「躁進」 和「亂進」的成分。「我想要的」和「我需要的」和「我真正需要的」應該是三個概念,去達到「我真正需要的」應該才是我們做計劃的目的。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大家有所啟示,嫌文章長的同學可以直接從「R是牛人」開始看起,已加粗標註。
原文鏈接:每天拿出來2小時浪費(文/王路)每天拿出來2小時浪費(文/王路)
徐老闆常說:「計量只是個工具。」他別的話我都聽,唯獨這句話,我當耳旁風。因為我計量學得不好。大學時,我每次六級掛掉,都有人對我說:「英語只是個工具,不用擔心。」誰這麼對我說,我沖他呵呵。有些話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資格說的問題。我室友GRE考了1400,他說「英語只是個工具」,沒有問題。我六級掛了三次,我要說「英語只是個工具」,還不如自抽一耳光。 T兄考駕照,科目二考了三次沒過,我跟他說:「你身體協調性不好,脾氣又急,不太適合開車。」他生氣:「你錯了!我身體協調性比你好得多!不要以為你駕照一次考過了就比我身體協調性好,身體協調性包括很多方面,我打籃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你打嗎?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我發脾氣了,我不是在跟你吵,我是糾正你,因為你講的完全沒有道理!開車這麼簡單的事情,誰不適合?」我樂了。我一向認為,一個領域,你要玩得轉,豎著走、橫著走、斜著走,都沒有問題。你要玩不轉,那就先玩轉了再說。玩不轉,還給自己找理由和借口,就是自甘墮落。別人可以安慰你,但你不能拿別人安慰的話當真。一當真,你就懈怠了,一懈怠,就完了。 世上萬事,不做則已,要做就當勇猛精進。佛家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解深密經》上講,布施、持戒、忍辱是「戒」學所攝;禪定是「心」學所攝;智慧是「慧」學所攝;而「精進」則通為戒、定、慧三學所攝。佛對觀自在菩薩說:「我說精進遍於一切。」康有為年輕時,大量求購書籍,每天拿一把錐子往書堆中刺,刺穿幾本就讀幾本,久而久之,他不僅讀遍了中國的經典古書,連西方譯過來的書也都讀遍了。力學、熱學、光學、電學、植物學、動物學、動物學、化學、微積分都包括在內。以至於他後來在萬木草堂開講授徒時,告訴學生儒學幾天就可以入門,只需讀《公羊傳》和《春秋繁露》即可。至於諸子百家的所有著作,全部讀完也只需一個月。跟康有為比起來,楊鵬的《17天搞定GRE單詞》弱爆了。像康有為這樣,可謂「精進」。不過,勇猛精進的要義不在「精進」,而在「勇猛」。關於勇猛,我向堂弟聊過。堂弟迷王陽明。我問他:「看過王陽明的什麼書?」他說:「《傳習錄》。」我問:「王學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麼?」他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我笑:「王陽明的話,數一百句也輪不到這句。」他說:「那依你看是哪句?」我說:「是這句,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他說:「什麼?這句話跟王學有毛關係啊?」我說:「不懂就翻書查查後半句。知道王陽明厲害在哪兒嗎?」他說:「古往今來,有學問的人,往往事功不行;有事功的人,往往學問不行。而王陽明,既在學問上有絕大成就,又在事功上有絕大成就。」我說:「原因並不在此。而在於王陽明到了晚年,把學問和事功上的所有成就,都一掃而空了。這才是王陽明的勇猛之處。學王陽明,要學他的勇猛。」曾國藩說: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為人如此,為學也如此。——要麼飛升,要麼下墜,此間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退縮就是墮落,滿足就是怯懦。在精進的道路上,勇猛是唯一的護法。「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吾人為學,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自然篤實光輝。」前文略說了精進的主旨,此文再詳說精進的要義。前文是精進的第一義,此文是精進的第二義。上回提到王陽明講「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我想到《黑道風雲二十年》里說,打群架時,最不怕對手拿砍刀,最怕對手拿匕首。砍刀雖然大,只是唬人的,不傷及要害,全身砍上十幾二十刀,住院十天半月就沒事了,而拿匕首的人是真的想拚命的,一槍刺下去,就能要人命。我小時候,自以為象棋水平不錯,和別人下棋,喜歡殺得對方「老將光肚」。所謂「老將光肚」,是吃得對方只剩一個「帥」,然後再贏。一天,我們和鄰居在門口擺棋,我殺得他「老將光肚」。一個老頭走過來,看了一眼棋盤說:「你害臊不害臊?」我問鄰居:「你害臊不害臊?」老頭對我說:「不是問他,是問你。」我疑惑地看著老頭:「我贏了啊。」老頭說:「還不如輸呢。」我不服氣:「咱們下一盤?」老頭說:「哈哈,好,下一盤。」我車馬炮六個子一個沒死,老頭死了一個車,把我將死了。我說:「這是我大意了,你丟了一個車,我一個子沒丟呢。再下一盤吧。」第二盤,我車馬炮全在,老頭死了一個車一個馬,我又輸了。我吞吞吐吐地說:「要不,我再跟你學習一盤?」第三盤,我車馬炮還是全在,老頭死了兩個車,還是我輸。我羞愧得無地自容:「你教教我吧。」老頭說:「想長進,步數要少,吃子要少。」幾年後,我讀《孫子兵法》,讀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時,一拍大腿:「精闢!」我見過很多用功的人,他們都很像我上文中說到的「勇猛精進」的人,事實上都不是。「用功」和「勇猛精進」並非一碼事。我之前寫過《我始終不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現在又來鼓吹「勇猛精進」,好像自相矛盾。其實,這是第一義和第二義的差別,毫釐之差,天淵之別。R是牛人。那年聖誕節,學院給每位同學發卡片寫願望,R寫的是「希望每天能睡夠6個小時」。期末考完最後一門,大家聚餐,聚完餐R回到宿舍自習到凌晨3點。他不僅修我們經濟專業的課程,和我們相關的所有數學課程他都修,哪怕是只有一點相關,他也要把那門課整個學下來。有天晚上,我在宿舍樓下碰到他,問他幹嘛,他說:「去聽《小波分析》,對經濟學很有用,你要不要一起去聽啊?」我說:「算了,要是有《大波分析》我倒願意聽聽。」做畢業論文那陣兒,他桌上堆了一堆C語言的書,我問他為什麼看那些書,他說寫論文遇到一個問題,計量軟體沒有那個功能,打算自己學編程。R有志於學術,一心想出國讀博,但直到今天都未能如願,仍然在一個銀行做小職員。他現在每天下班後仍然看書學習,不過不再是學術理論那些,而是CPA、CFA考試。R雖然牛,但不是精進的人,這是「躁進」。躁進的人,不是真的要進取,他們是以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激情走著現實主義者的道路。他們有勁頭去負荷外界施加給自己的一切,但沒有勇氣去選擇自己最想要的那種生活,沒有魄力把不太相干的東西統統丟掉,把一切羈絆決然斬斷。進取對於他們,不是理想,只是夢想。 T是牛人。不僅因為我們頭疼的課程,他能輕鬆玩轉,還因為他各種遊戲也都比我們打得好。他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比我們多,花在遊戲上的時間也比我們多,我們班十多個人同時申請三國殺賬號,隔了一陣,大家聯機時發現別人都只有10級左右,T已經30級了。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我們正在聯機玩三國殺,他說:「不好意思,seminar時間到了,我要去聽。」然後背書包走了。不止如此,他的應酬也比我們多得多。只要有朋友叫喝酒,他必然會推掉手邊的事情去陪朋友。他彷彿一天有48個小時,我們不知道他的時間是哪裡來的。T雖然牛,但不是精進的人,這是「狂進」。狂進的人,不是真的要進取,他們有著廣泛的興趣,卻不清楚最重要的是什麼。也許他們覺得,自己要在每一項上超過周圍的人。但正是這種想法限制了他們,因為周圍只是個很小的圈子,勝過自己周圍的人並不足為傲,他們本可以走得更遠。進取對於他們,不是追求,只是遊戲。 F是牛人。某年夏天,他對我說:「暑假沒事,背GRE單詞吧。」我說:「你要出國?」他說:「不一定出國,閑著沒事,時間總不能浪費吧,英語也不能落下。」然後,他每天花10個小時背單詞,堅持了兩個月。接下來我們找工作,他也找工作。他每天投10份簡歷,參加每一場面試,無論是牛單位還是水單位,他一個不落。在手裡已經有一堆好offer時,他還早上5點爬起來坐動車到深圳去參加一個小諮詢公司的群面。我問他何須如此,他說:「閑著沒事,打怪升級攢經驗。」他手裡offer太多,不知道該去哪家,反而過期了好幾個,最終也沒有去到最好的那家。畢業我幫他搬東西,看到他的紅寶書,隨手翻開問他一些單詞,他忘得一乾二淨。F天資極高,但我沒發現他在哪方面有過人之處。F雖然牛,但不是精進的人,這是「亂進」。亂進的人,不是真的要進取,他們只是閑不下來,一有空閑就會不知所措,於是一定要找件事情做。他們必須把自己的時間表安排滿,把自己變成一台不停運轉的機器,給自己造成充實的感覺,認為這樣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光陰才沒有虛度。進取對於他們,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人都是在耗費自己的生命,並試圖成就一些事情。有些人真的成就了,有些人一事無成。誰都無法逃開的是,他的生命都將被耗費掉。哪怕你再珍惜時間,你的時間也不會比別人過得慢。每個人的生命都在一秒一秒地流逝。但是,在諸如躁進、狂進、亂進之外,還是有精進的人存在。他們也在耗費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耗費掉的每一秒生命,都像一把「著在咽喉上的刀」一樣。他們殺最少的子,來擒住對方的「帥」。他們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得已,乃戰。他們是如此珍惜自己的一兵一卒,不肯浪費,以至於你覺得他們好像根本不好戰。我和K有一年時間是室友。那時我大一,他大四。K挺懶,挺拖,看上去並不太珍惜時間,好像沒有事情會讓他著急。有次,他的某篇paper收到了二審意見,審稿人提了不少要修改之處,要求最遲下周一早上交稿,再晚就不能發了。接下來的幾天,我完全沒看到他有任何動靜,他每天的生活都和平時一樣,該吃吃,該玩玩,毫無變化。到了周日,我問他:「你paper改了沒?怎麼沒見你弄過。」他說:「等於改完了。」我驚訝:「什麼時候改的?我怎麼沒看見。」他說:「審稿人提的那些意見,我預計2個小時能解決,他們明天早上10點截止,我8點起床,有兩個小時在,就等於改完了。」我覺得他是在開玩笑,結果第二天他果然8起床開始修改,將近10點改完,然後發過去。不久,Paper順利發表。他改paper的那天早上,我就坐在他旁邊看,從到網上搜集最新的數據、到修改模型,再到增加檢驗過程,其間很多繁難複雜的地方,竟然沒有出現一丁點的意外。我問他:「學校網這麼爛,你就不怕找數據時突然斷網了嗎?」他說:「那是不可控因素,不過即使斷網了,也能想出應對的辦法。」我至今不知道他說的應對辦法是什麼,但是看他的神情,似乎對於那些可能發生的意外他一點都不恐懼。他自信自己有解決意外的能力,但他好像又特別吝惜這種能力,以至於在意外並沒有發生時,他根本不會去動用它。看起來一點也不精進的K,其實是很精進的人。受K影響,我也形成了兩個習慣。第一,無論多忙,睡覺的時間不能動。天塌下來也要睡足覺。第二,無論多忙,每天拿出來兩小時浪費。可以發獃,可以上網,可以散步,幹什麼都可以,就是不幹正事。7年過去,這兩個習慣讓我受益良多。回想自己花在「干正事」上的那些時間:學地理、學經濟,包括上馬哲鄧論這種無聊的課程,考各種必需的證……這些對我完成今天手頭上的事情一無幫助,反倒是那些拿來浪費的時間裡做了的事情、冒出來的想法,讓我收穫許多寶貴的經驗,讓我成為了現在的自己。最為重要的是,讓我在極為緊張的時候,可以定下心,慢下來。2011年4月中旬,在碩士論文提交的前一周,我的論文被老闆斃了,除了題目不動,其他要全部重寫。那一周,我處於極度蛋疼和焦慮之中,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延期。不過,我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習慣,那幾天,晚上寫論文到頭疼的時候,我就合上電腦去珠江邊走一走,等頭腦慢慢清醒下來再回到宿舍繼續弄,最終有驚無險如期完成。其實,一天24小時,除掉吃飯睡覺之外,還有12小時,2個小時不算什麼。如果事情果真致命,也肯定不是每天節省2小時就能挽回敗局的。那件事情過去之後,我很慶幸自己大一時認識K,並見證了他那一個早上的淡定。K大致這麼說過,越是十萬火急的時候,越需要放鬆下來。一個好的賽車手,功力不是體現在油門上,而是體現在剎車上。越是快的人,越能夠讓自己慢下來。就像你坐在飛機上看夕陽,感覺飛機像蟲子一樣緩緩蠕動,甚至都沒有動,但實際上,它比地上那些火車汽車不知快了多少倍。你覺得速度慢,那是因為你看的是天邊,而不是身旁。這樣,才能不疾而速,不戰而屈人之兵。 精進不是在錙銖上計較,不是在分兩上爭勝。精進的要義,是不疾而速。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
要認識到自我管理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你的精力值可能負擔不起太多的管理。
這麼多答案了,不知道題主能不能看見。 首先心理學是從三種手段對病人進行治療的,分別是引導、物理、化學。 我們除了引導,另外兩種都是強制手段,效果負面多少有些,所以我現在就只說語言引導方面的,但不包括催眠等方式的引導。
如果病人處於絕對無干擾環境的話,語言引導效果會非常明顯。但是我們的生活環境面對錯綜複雜的人和事多少會有些干擾,大多是猝不及防的,然後會一步步再次被原先的問題糾纏不休。 首先題主需要明白世界是絕對隨機性的,不可能有答案肯定心理學的隨機可能,這裡就要明白心理治療的結果直接取決於被治療對象的理解,而不是明白什麼道理,沒有道理可以支持一個隨機變數延續下去。
題主所說的自我管理帶來的困擾就是因為肯定因素影響的,因為在面對某些變數的時候價值觀的過分對比導致題主的精神承受高強度的負荷。好比題主有些時候是花一百塊買一百塊巧克力糖果,有些時候是花一百塊買一百個巧克力糖果包裝紙。而買包裝紙只有裝飾作用,糖果卻可以維持能量生存下去。所以只有能量溢出的時候才需要給予不必要問題的擔憂,甚至也不需要擔憂,直接浪費掉能量即可。 以上是初級的改變,而且我說的也比較亂,請諒解。
高級的改變:你從哪來,到哪去。從哪來是已經發生的,是肯定的,但是很多人從哪裡來卻很大程度的決定了到哪去,好比富貴人家的小孩大多決定了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生,即使他不願意這樣,他只想耕地種菜。所以這就是命運和人類文明導致的傾向。一個漂亮的裸女在現在的中國肯定所有人都目不轉睛地看她,但是人類文明倒退回原始社會還會這樣嗎?即平衡價值改變了我們的選擇,人類會對更有利的方向進行選擇,但很多國家的方向略有差異,比如中國人愛存錢,美國人愛花錢。但是我們會更傾向於更有利的一面而不是我們更喜歡的一面。現在略有改觀,年輕人開始放棄利益追求喜歡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懶得寫了,總結一下:世界是隨機的,生活的規則大多取決於我們的教育和環境,如果你拋開這些,你要到哪裡去,怎麼去,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最最重要的,面對死循環或者死胡同,你應該怎麼做。人可以犯錯,不可以停留,一個人擁有一個世界,你要明白這個世界就需要你去問去看去。。。去享受你愛的而不是追求你愛的推薦閱讀:
※想學習微整形,靠譜嗎?
※2013 這一年你學到了些什麼?
※如何看待在課上做作業?
※在感覺要火學院的文案課上你收穫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