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很多書的人,其寫作或語言表達能力,與不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大家有沒有例子可以舉一下


謝謝邀請~

嗯。。。看到問題想到了一句詩

「腹有詩書氣自華」

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


謝題主邀請,

我的觀點是,

同等條件下,讀書肯定比不讀書表達能力高啊。

讀書是知識的輸入,表達是知識輸出。

語言是有輸入才有輸出的,正所謂開卷有益。

咱們小時候背的唐詩宋詞看來沒有什麼用處,但在語言輸出的環節,之前的所有積累都會協同作用。

但是,前提是你看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書,

而不是什麼單純的娛樂文本。

書的種類不同也會對讀者產生不同的影響,

想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應該讀一些邏輯性較強,行文很流暢的作品。

此外多讀書會讓你的語言表達越來越準確,

不知道題主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對於一件事物你有自己的想法見解,卻沒有辦法準確的用自己的語言傳達出來,一直抓心撓肝隔靴搔癢的憋著。

突然在書中看到了一些話,就猛地一拍大腿,驚呼,我就是這麼想的!我剛才怎麼說不出來呢!

所以說讀書並充分積累過後,你自己對事物的描述也就越來越精準了~這也就是表達能力的提升。

最後,題主問題描述的表達能力貌似只有高低,而並沒有區別,區別是內容不一樣才叫區別。。

題主你該多讀書了喔(づ ●─● )づ


取決於看什麼書,如果像一直看八卦雜誌的這種人的話跟沒看過書的人是差不多的。

其他情況是比沒看過書的人好的,因為看過書的人他會思考、會去聯想有些人還會寫書評,有些說話方式也會可能隨著他看的書本而改變以及寫作方式。


開卷有益吧,但是也不盡然,想練表達能力,就開口講啊,為什麼是看書。。。。


我的經驗是讀書多的人說的廢話會少一些。例子倒是有不少,都是反面例子,我就不列舉了。


謝邀。

然而我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邀請我。

我看的書不夠多,你們說的那些洋氣的外國名很多我都沒聽過,看過最多的外國小說就是村上的。倒是我們傳統文化留下來的某些精品,讀了一點。

既然邀請我了,那我就硬著頭皮來答一下吧。

先舉個例子:

有次同事把某東西的「方方面面」說成了「片片面面」,我不好意思當面改正,因為她是我的上司。但是,她又說了第二遍,我沒忍住。

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書讀得不多的人對很多基本辭彙還沒能掌握,經常混淆。

所以,當她(跟前面的是同一個人)要我做一期微信內容的時候,有一段話,我寫的稍微文藝了點。她說,怎麼這麼詩情畫意!是的,你們沒看錯,我聽到這個詞也無奈。

上面的例子是有關語言表達的。其實,對於語言表達,看的書多不多並不是特別重要,最重要的是邏輯性。即:條理清晰,簡明扼要。

對於寫作,就大不一樣了。

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要每個人都成為作家,寫出驚世駭俗的東西。但是,也不要短短一篇文章下來,錯別字、語病一大堆。

我大學有個室友是班長,經常要寫一些官方文件神馬的,總是寫了個草稿讓我捉刀。我坐下一看,尼瑪,就像看中小學生的作文一樣,怎麼看都不符合一個211大學一班之長的水平。

當然,我寫的也不好,特別是官方性的文件。

但是,看過了張愛玲、沈從文、金庸,至少知道了好的文字是什麼樣的。我在大一的時候也曾寫過兩部長篇,當時以為寫的非常好,還信誓旦旦的投給了幾家雜誌社。當然,全部石沉大海了。現在畢業了,回過頭去看那些東西,簡直太差了。這是跟自己的一個對比,從大一到畢業,三四年間,看過不少小說,也重溫了一些經典名著。開始辨別文筆高下,好多以前沒看出怎麼優秀的作品,找到了其優秀之處,比如《湘行散記》《圍城》;好多以前喜歡的作家,現在覺得也是一般般,比如蘇童、七堇年。初一時看的《平凡的世界》,今年重看,發現寫的很拖沓。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則反覆翻閱,簡直被她的文筆所折服。

其實,讀過多少書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收穫了多少。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當初看《明朝那些事兒》簡直愛不釋手。後來去看《宋朝那些事兒》,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了。這就是兩位作者的水平問題,我相信他們看得書都足夠多,但是明月寫的好,有趣有料。但是《宋朝那些事兒》(作者我都忘了)寫的就很差,高下立判!

其實啊,讀小說不如讀史。

扯遠了,海涵。


謝邀。

1.看讀的什麼書?是否精讀?

2.寫作能力有提高很正常,語言表達能力可能有提高,畢竟也有沒讀過書也能說,還有悶聲讀書沉默寡言的人。

例子:毛主席,錢鍾書,……。


謝邀。很簡單,關鍵在於邏輯性和語言辭彙的應用水平。讀過書的人,會根據邏輯的關係編排自己所敘述的內容,最起碼不會使內容中間出現被解釋或包含的情況出現。語言上也會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會用大白話,說得不明不白的。


我仔細看了三遍題目,題主要表達的意思我理解了,然而題主的表達能力,還是多看書吧


謝邀。

我覺得就是、在面對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的西方記者時、不慌不忙、談笑風生的背誦一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

不讀書的人們啊、 naive!


我記得上大學時,我們文學院資深的古漢語研究專家郭芹納教授就講過這個區別,他就說了兩個字:「含蓄」。細想想諸多生活實例,接觸的形形色色各階層人士,深有同感,深以為然。(PS:有陝西師大的同樣粉郭老師的,請私信我)


謝邀

其實之前有過一段時間寫古文小說,剛開始沒讀書,沒查資料,真的是只按情節安排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寫出來跟屎一樣。之後我都了文選,楚辭,聊齋之類的,其實不能說沒讀的一篇對我都有幫助,但是最起碼對於古人用次的拿捏,加上經典詩句的引用都有所提高,雖然最後文章也沒發表什麼的,但是已經提高了還是是有明顯感覺的。


別人用了不合適的詞語會忍不住糾正

別人說了大半天沒表達清楚的會忍不住點明

這是病

得治


瀉藥。不知誰修改了題目,以致老夫的回答更加離譜。誰!站出來,老夫給他哈面。

有道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老夫悶聲為虱子,悄悄吸前人的血,以享口舌之樂,不過須認準人,萬一染上花柳就不得了了。

我們讀書正是為了汲取前人的營養。營養物質何其多,這裡只談寫作。

上古之書,譬如《詩》《書》《禮》《易》《春秋》,哪本不是行文流暢的?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屢受宮刑的司馬遷寫作手法不知比康聖人高明到哪裡去了,人家春秋筆法,一言一行中就暴露了人的心理、性格,這一招被迅哥兒偷師了,在民國里少有敵手,叵耐如今鍵盤兒們。司馬遷其父卒三歲,而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鐀之書。楊雄、劉向對司馬遷這樣評價:

「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昌黎先生亦是幼年起便苦讀詩書,尤其是浸淫於儒學,習文多尚古,效仿楊雄、董仲舒的述作,後來形成自己的風格。後來官拜中書舍人,能夠修史,也算是莫大的榮幸了。

張籍,貞元年間中進士,能作古詩體,唐以前的詩,是古詩,即古體詩,用韻不嚴謹,但語音的流變,致使用韻困難,若非熟記韻書,押韻不準。多有警句流傳於當時,說明詩中情和理都是戳中人心。倘若沒飽覽書籍,無法至此。他調補太常寺太祝,轉國子助教、秘書郎。以詩名當代。受韓愈重視。文采是顯世了。

李翱,字習之,涼武昭王之後。翱幼時就勤於儒學,博雅好古,為文尚氣質。貞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三遷至京兆府司錄參軍。元和初,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

宋代是文人的盛世。

范仲淹讀書,晝夜不息,泛通《六經》,長於《易》。

歐陽修得韓愈遺稿後,「讀而心慕,苦志探賾,至忘寢食,必欲並轡絕馳而追與之並。」登進士後,「試南宮第一,擢甲科,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人家敢說「吾家藏書一萬卷」。

東坡這廝更是驚人,所讀的書,怕是我三生都讀不完的。

有文才之人,無一不是一面縱覽書籍,一面濡墨寫作的。在《朝野僉載》中,張鷟行文古樸,敘事略而詳,堪稱古代《古時候》,而文字格調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光是閱讀而不加練習,只是徒然去時而已。老衲有個建議,施主不嫌棄的話,可以一試。首先涉獵通博。鑒於世上書籍那麼多,可以選擇古詩詞賦、新詩、古筆記小說、元話本、雜劇、明清小說中比較經典的來看。閱讀過程中,注意擷取字詞、句式,摹仿幾遍就可以化為己用了。辭藻無論是華麗還是樸實,都須切記一點:為內容服務,為思想服務

格局這話,我不敢說,因為自覺淺薄,因此不敢妄言。

人是死的,文字是活的。


個人認為,沒有什麼卵區別…就和畫集看過一萬冊人就更會畫畫了嗎?扯淡。真正想要區別你得做寫作練習。

看書多年 辭彙量依然非常可憐…可能變得銳利的有總結和聯想、歸納能力。


這種應該邀請真正讀的多的人,我讀的不多,下面簡單說兩句我的看法。

所謂讀書寫作,為人處世都反應的是一個長期積累的思考的過程,思考之後關鍵在於你想表達什麼。

如果你想讓人知道你家有兩顆樹,你說你家有兩棵樹,對方半小時後就忘記了,如果你說「一顆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效果就不太一樣。當然,也可以說你曾在樹下看著狗的野合,所以多讀書至少可以讓你的表達有更多的方法,讓人印象深刻。


長期閱讀的人在生活中很明顯:公眾場合偏於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做起事情專註度高,不會大聲吵鬧;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更快。這就是讀書的魅力


做的什麼白日夢(●ˇ?ˇ●)


一個人讀了多少書,你跟他說幾句話就能判斷出來了。這是一個交談與交流的內在體現。就像有的人僅僅說了一句話,言簡意賅,主次分明,你會覺得他很有內涵。而有的人滔滔不絕的說了一大堆,也不過像溢出杯子的啤酒泡沫,喝到嘴裡不過是一口空氣。沒讀什麼書的人,就算再怎麼偽裝,再怎麼吹噓,也掩蓋不了其內心的空洞和坐井觀天。


提升表達能力,只讀書也是不行的,同時要輸出。

我見過很多人,好像讀了很多書,但他從來不消化不輸出,表達能力還是一如既往的爛。要邊讀邊想邊寫邊表達,把每一個讀到的知識和用法趁新鮮用出來,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這樣才談得上有什麼提升。


推薦閱讀:

有哪些漢字單字很有意境或富含美好的寓意?
為什麼英文單詞比漢語拼音好辨認?
有什麼既是漢語拼音也是英文單詞的詞?例如 Guanxi, Dama?
為什麼問距離的時候大多數用多遠而不用多近來問?

TAG:閱讀 | 語言 | 語言表達 | 讀書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