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富豪需要海外資產配置,這個判斷正確嗎?

越來越多人選擇移民,海外置業,或者炒外匯,是否是今天中產階級理財所必須的?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理財達人,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本題亦收錄知乎圓桌 ? 海外投資初探,更多「境外投資」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瀉藥

政治正確的答案部分:

俺的東家是美國的大買方之一,公司最大的一個資金池大約2000-3000億美金,而這個資金池,在近20年的年化收益是8%左右。這並不稀奇,畢竟這20多年包含了柯林頓時期的經濟股市雙漲期間,而同一期間的無腦SP500年化收益還更高些呢。但關鍵是,同期SP500的標準差(即「風險」/「波動」)將近20%,而我們這個資金池的標準差是1%,低於美國同期國債的標準差!

何意?簡單說,一個國家的長期國債風險,基本上可認為是這個「國家風險」。而這個風險所對應的收益率,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無風險利率」。意味,你在這個國家進行你能想到的任何形式的投資,最起碼也能有「無風險利率」的收益;而對應的「標準差」/「風險」/「波動」,因為你無從在這個國家內進一步降低,才姑且叫做「無風險」...而如果你有一個同期的投資組合,其標準差居然能低於這個國家的「無風險」/「國家風險」,那麼就有且只有一種可能:這個資產組合中有一部分是其他國家的資產,即海外資產

背後的原因,對稍微學過點兒金融的朋友,很簡單,無需解釋:負ρ,或更小的ρ

對完全不了解金融的朋友,也不難解釋:假設「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的長期收益都是8%,標準差都是15%,但經驗發現,每當中國市場上漲時,美國市場完美下跌,反之亦然。那麼,你持有100%「中國市場」或「美國市場」,投資結果均為「8%收益,15%風險」;但如果你投資50%「中國市場」+50%「美國市場」,投資結果就變成了「8%收益,0%風險」 -- 風險被兩國市場的完美負相關對衝掉了。

然後回到問題:中國人為什麼需要海外資產?拋開各種各樣的個案理由不談,有一個理由是共通的 -- 對沖國家風險,順便對沖匯率/利率/購買力風險(自由市場下,三者數學相關,但此處解釋略過)

政治不正確的答案部分:

在「正常」的國家裡,「國家風險」綜合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政府財政能力、通貨膨脹、經濟表現等多個複雜的因素。同時,在「正常」的國家裡,「匯率/利率/購買力」的數學關係是大體上成真的。最重要的是,在「正常」的國家裡,一個人的「合法資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個人對其「合法資產」的自由支配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接下來,我無意對我國的一些政策,或者更準確地說,「風格」,做過多的批判,畢竟從理智上講,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在「發展中國家追求效率」的角度講,多少有一些合理性。於是,以下僅是客觀描(tu4)述(cao2)現狀。。。

我國目前最大的相關問題是,一個人,特別是一個高凈值的富人,根本無法確定自己的財產到底是不是「合法」的。一個貪官必然是「黑色」的,而一個工薪階層大體上是「白色」的,但夾在其中的企業家們呢?

他們的尷尬之處在於,其創富過程是在這樣的一個法律環境中完成的:有些事情,雖然違法,但貌似也可以做;而有些事情,雖然合法,但其實也不能做;而你若想成事兒,百分百合法,幾乎就是沒可能;可你覺得自己「不合法」了,但貌似也沒有真的違法,起碼沒人管你,甚至當地政府還主動跳出來支持你...

而當你成了大事兒了,又會免不了發現,自己陷入了另一個尷尬的境地:我看起來很有錢,但錢是不是我的,我也不確定。如果我跟beep穿一條褲子,那這錢可能還是我的;但如果beep哪天看我不順眼了,我這錢可能就立刻成了beep的了。而最tm讓人無奈的是,如果beep看我不順眼了,大體上能從我發家致富的軌跡里挖出充足的小黑帳,然後定性我為「違法」,我還真就百口莫辯了 -- 當初你tm怎麼不說?!當初你為何還腆著臉雙手雙腳支持我?!還美其名曰要「打破陳規」,要「有創新思維」?!

而到底是哪群人,把中國經濟一路從90年的零頭,帶到了00年的一萬億美金,再一路帶到15年的十萬億美金?廟堂上?我大體認可其英明的領導;草木間?偉大的中國勞動者萬歲!但是,這群企業家呢?

於是,這群人需要規避/對沖的「國家風險」,還多了一些元素:政治風險/法律風險/充公風險。他們有充分的動機去進行海外資產配置,也就不足為奇了。

到底哪一個原因,是主要原因?政治正確的原因?還是政治不正確的原因?我想恐怕是後者,特別是考慮到如下的一個事實:對於一個中國人,中國是一個遠比美國創富要容易得多的地方。你可以自己去投資於自己的產業,順利的話,肯定不低;你可以炒房,前幾年也常常翻倍;你甚至可以去把錢放在在我看來很扯淡的P2P裡面,然後10%的收益算是正常(雖然沒人知道風險是多高)。但在好比美國,略積極的金融投資組合,能給你6%-8%的收益,已經算高的了。而就算是如此,依然有很多人願意去進行這種海外分配,原因何在?自然已經不是為了所謂「海外的高收益」了,而就是為了「安全」 -- 只要美國認可我的這些資產是合法的,那這些資產就板上釘釘是我的了,沒人有膽兒/有能力去打它的主意。

我之所以能在這兒略公開地談論這些問題,也是因為我相信我國的廟堂之人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同時開始朝著更好更全面的私人財產保護制度去努力。如近期談論頗多的定點開放個人資本性項目兌換額度的新政策。雖然貌似其僅是解決了人們投資海外的需求,而實質上並沒有讓個人資產真正出境(若不是為了對沖政治風險,誰沒事兒干投資海外啊...),但起碼這代表了一個方向:你的私有財產,就是你的了;在PRC境內,政府也打算要充分滿足你的私有財產保護需求和財產支配自由需求。

我個人相信,這一方向對我國接下來的經濟發展格局至關重要:第一批中國人已經完成了「創富」的過程,而國家尚沒有發展至目標的高度,自然需要新一代中國人,繼續更大規模的「創富」過程。而這一過程中,第一批中國人創造出來的old money,到底是會成為國外的old money呢,還是能順利轉變為新一代中國年輕人創造new money的規模催化劑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自然就是是否能把這些old money留住。而留住的方法有二:1,人為製造一些明顯赤裸裸侵犯個人普世權利的政策壁壘;2,讓old money在中國感到無比安全的情況下,聞到創造更大規模new money的味道,從而根本就「捨不得走」。

哪一條才是長久之計?不言自明。

而到那時,相信還是會有很多中國人,對海外資產配置感興趣,但那就純粹是為了「政治正確」的原因了:純粹對沖國家風險而已,或自由人的純自由選擇。

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同時也衷心希望我國眾多意識形態偏左的朋友們,充分意識到這樣的一個真理:我國遠沒有完成「財富創造」,於是現在就想著太多「財富分配」的事兒,實屬自挖坑。而富人永遠都不是敵人,更不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對象。他們恰恰是最為偉光正的榜樣,於是人們才會夢想去重複他們的故事。而真正的敵人只有一個:一切阻礙未富者繼續造富,從而凍結社會流動性的政策和力量。

附軟文一篇,有關美國的投資種種。

人在美國,如何成為中產階級,成為中產階級之後如何理財? - Fan Francis 的回答

我相信朋友們看完這篇「軟文」之後,產生的不是這樣的一個印象:美國果然好,真是淘金的天堂啊! 而是:美國也不過如此嘛~ 若不是為了資金安全,為了好歹能穿條褲子,誰tm沒事兒干把資產弄到海外去啊?!

----------------------------------------------------------------------------------------

順便贈送「福利」:你若是有好比上億美金的資產,那麼,在A國參股個shopping mall,在B國弄個酒庄,或許是合理的;但你資產在好比幾百萬一千萬美金,就想著去什麼加州啊澳洲啊之類的「投資」個大房子,純粹就是自挖坑 -- 在發達國家的成熟地段,與中國不同,民用房地產的短期增值,都是投機泡沫的賬面浮盈;而長期增長,卻都跟通貨膨脹率看齊而已。建議謹慎謹慎更謹慎。

註:那些問Sharpe ratio的傢伙們,首先,你們要對公式中的每一個部分有更靠譜的了解;其次,你們要對美國市場的歷史有最起碼的了解;最後,請關注本文的乾貨部分:中國應加強保護私有財產的安全。然後就不想多解釋了~


呃,題主為什麼標題中寫「富豪」,問題內文卻寫「中產」?

簡單答案:富豪肯定需要海外資產配置。中產的話,要看總資產額和對流動資金的需求。

我個人投資和金融方面的經驗對於一個本職挨踢的人來說還頗豐富,相關披露放在最後。

先來講故事:

1999年剛上大學不久就開始投資美股,那時候是用老爸給的生活費炒。然後... 眾所周知,2000年美股的網路泡沫(internet bubble)就破掉了。於是,全倉進入的我吃了一個學期的早餐自己煎雙蛋加麵包,午餐自製火腿腌肉三明治,晚餐雞腿土豆湯。整整,一個,學期。還好,我對吃一向要求不會太高。那時一開始,我大概持有8支不同的股票,後來就是大市一直跌,一直忍痛割肉。還好,有在學校打工,現金流沒太大問題。

不過,有一隻股我一直捏著,再困難也沒忍痛退場套現,那就是Amazon (AMZN),我一開始買是在$65左右,後來它跌到$16左右的時候又追加,再後來$6塊多的時候我還買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亞馬遜現在一股多少。 :D

當然,後來我在$90多和$150多的時候就都放出去了。

從這次的經歷,我學到的是兩點:

1. 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很危險;

2. 對於個人理財來說,有現金流、有能撐過大市低谷的能力非常重要,否則就只能割肉退場。

對於在美國進行資產配置來說,大致有三個方向可以考慮:

1. 股票和各種公募的共同基金、ETF等等,這類的資金和經驗門檻最低。開戶數千到數萬美金即可,各大銀行都有,其他券商,包括低手續費的線上券商也很多。我目前用的是 TD Ameritrade 和 John Hancock 。這一類投資的好處是高透明度,非常成熟的體系,以及高流動性,也就是容易套現,因為都是公開交易所交易。需要現金的時候,通常到了工作日就可以賣出套現。當然如果您買了極冷門的OTC股,那就恭喜了。

2. 房地產,資金需求和經驗要求都比第一類高。畢竟,美國的地產交易都要經過經紀,而且要考慮地稅問題。如果購買之後出租的話,就更要考慮管理公司。投資住宅的話,好一點的地區基本都是每處50萬起,商用就更是至少以百萬計。好處是穩健;略不方便的是套現周期略長,要賣一處房產,無論如何需要至少3個月,賣房子6個月甚至一年沒賣出去的也不少見。

3. 私募基金及風投、創投。這就是資金雄厚和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才能玩的遊戲了。不過潛在回報也是驚人。還是以亞馬遜為例,天使輪的時候,800萬美金就能拿下他們25%的股份。雖然之後每輪都會被稀釋,但是時至今日也是千倍的回報了。

相關披露:

顫抖吧,人類!你的工作我們機器人收下了。 - 知乎專欄

去美國留學怎樣可以省錢呢? - Kenneth Pan 的回答 - 知乎

你曾在一天內做過最牛逼的事是什麼? - Kenneth Pan 的回答 - 知乎


謝邀。

說個我們家的真實的故事吧。我爺爺家在解放前在上海有個紡紗工廠,不是大資本家,算是小民族資本吧。

49年解放的時候,老爺子惴惴不安,聽說party是保護和鼓勵民族資本的,才放下心來不走了。

50年代一開始公私合營,party說廠子算你股份,你就別管事了,在家拿紅利吧。老頭有點悵然,也就算了。

有一天家裡來了一位軍代表,和老爺子談笑風生。然後提出用很低的價錢將老爺子的股份買下,收歸國有。老頭當然不同意啦,雙方爭了幾句。軍代表倒也不惱,微微一笑,從腰間解下手槍,放在桌上:"請你配合一下政府的工作"。老爺子看著我奶奶,我爹,我的3個叔叔一個姑,嘆了口氣,點了頭。。。。。。。

以上出自我93高壽的奶奶親口追憶。

BTW,後來給的那點錢在各種運動中也被弄回去了。我們全家都被戴上帽子,我爸爸和叔叔姑姑們,也是黑五類崽子。(80後應該不懂我說的啥)

別和我說啥現在不一樣了,這個party是傳承的,您想想當初宣傳獨生子女好,政府來養老的事兒?

手機碼字,見諒。


我投A股也投美股,小老百姓一個,沒什麼覺悟,但直觀的感受是,美股資產的選擇餘地(只要你做功課,有興趣)比A股大,我不懂什麼投資,在A股,從來懶得看具體公司,因為大環境就那樣,錢放進去就像一鍋悶粥,分不清所以然來,賺了賠了基本也難以分析,大概是如何如何,某個領導說了句什麼話,從這個角度,感覺A股其實就是一家公司在運作,你買的有也只有國家的運數,領導的心情。但美股你買一個公司的股票,在持有期內,看股價,然後Google上出現公司昨天和今早的新聞,就知道為什麼了。這種資產你大概心理有數,我在A股的錢,心理沒數。

比如房產,國內買一個房子,美國買一個房子,你不到美國來看,不能體會什麼叫「資產價值」,什麼叫「值得擁有」,什麼叫「性價比」。我相信這是許多正常渠道出來投資的國人人士的選擇,價值本身。到現在我都認為,國內的房產如果要投資,只有價格,背後的價值沒有什麼機構官方給你論證,你自己也看不清,一塊磚應該有一塊磚的價值,房屋硬體的質量本身國內二十年內不會有人告訴你如何如何,資產也許是很有價值的,但不透明,這讓我們這些膽小的人不敢下手。

直白地說,我不知道我花5塊錢買到的這個東西,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你被各種信息告知的解釋,心裡知道,大概不能全信,不能全信和不能信並沒有多大區別。


正好最近搞了一個內部的講座,內容就是關於未來十五年中國人家庭財富配置的問題,我在這兒把內容摘錄一下,以下內容禁止任何媒體轉載。

這題要從兩個層面來答,一個是國際慣例,一個是中國特色。

國際慣例來說,中國人海外資產配置比例是偏低的。從數據來看,發達國家家庭海外資產配置的比例大概是在15%左右,某些國家甚至更高,比如新加坡這種小地方,自身市場太小,資本市場又發達,足不出戶就可以全世界(起碼是發達國家)投資,所以這個比例更高。高凈資的家庭(家庭收入20000新幣以上的家庭)海外資產配置比例超過37%。這個比例在中國是不足4%。絕大多數,甚至超過99%的中國家庭是沒有海外資產的。所以中國經濟如果繼續發展,國民財富繼續累積,高凈資家庭和人群數量繼續擴大,那麼毋庸置疑,這一比例是會持續攀升的。

其實如果你只看土豪階級,那麼全世界範圍都一樣,沒有人把資產只放在自己身份所在國。印尼的土豪,馬來西亞的土豪,也有相當大比例的資產是在新加坡,即便是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日本的富豪人群,也都是全世界範圍投資的,對於資本來講,是沒有也不應該有國界的,哪兒的回報率高,就流向哪裡。投資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是房地產,也有可能是股票基金有價證券等等。這是一個健康而正常的狀態,沒什麼可非議的,只是我們打開國門不久,不適應這個情況而已,本質來講,這個現象和愛國,責任感什麼的扯不上絲毫關係,純粹是資本的逐利行為。

家庭資產超過一億美金的,通常會有family office來管理其家庭的投資組合,到了這個級別,一般來講都會有穩定的收益和回報,這也是為什麼這世界上前1%的富豪的資產能夠一直累積和傳承,不斷地拉大和其餘人的財富差距,馬太效應就是這麼產生的。而family office投資組合是全球性質的,無論是倫敦的房產,澳洲的酒庒,越南的股票,新加坡的基金,美國的國債,香港的保險,只要是風險收益評估達標,都會列在投資組合之內。

再說中國國內,其實如果關注市場時間夠久,就會發現中國人的財富分配和投資模式也是在不斷進化的。就拿房地產投資來講,中國人投資房地產從最早期的只關注自身所居住的城市,到現在開始全國範圍內投資,也是一種進步過程。早期的時候,比如我是哈爾濱人,我要買房,可能只會考慮哈爾濱的房產,到現在,各省市的土豪都彙集北上廣深,海南三亞大量的房產被東北人尤其是哈爾濱人買了,這是隨著市場逐步開放和信息傳播,技術提升,壁壘降低,形成的必然趨勢。這個趨勢再發展下去,也必然會從全國買房,進步到全球買房。其實,這不是將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中國人現在海外投資房地產的增速是每年翻倍的,僅2014年就買了超過300億美金的海外房產。

我在講座里給了一個結論,過去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中國絕大多數家庭財富的累積,只和一個因素有關,就是房地產。越早投資,投資越多,那麼家庭財富累積越快。中國房地產市場現在基本已經走到頭了,除了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其他的絕大多數城市都處在資產換手階段,這代表什麼我一會兒再講。那麼未來十五到二十年,中國家庭財富也會和一個因素高度正相關,就是海外資產的比例。

中國宏觀經濟現在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和挑戰,這個不用多談,談大環境沒什麼用,升斗小民,需要把握的就是未來的走勢對於自己的家庭和財產有什麼影響。就好比李嘉誠這個檔次的,一定要趕快清空中國大陸的資產,然後轉移到歐洲,這就是所謂的資產換手。而對於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才累積下來一定財富的中產家庭,將資產全部留在中國是風險很高的行為。

中國家庭財富分布比例有很大的比例是沉澱在房地產上的,之前有個數據說北京的家庭財富當中,房產所佔的比例超過83%,而這個比例在美國紐約不超過35%。所以中國家庭的財富和中國房地產市場是緊密相關的,國內的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在即,之前十五年尤其是08年四萬億之後的瘋漲是不可能再持續的,即便繼續搞貨幣寬鬆,那也只能是以人民幣計價的價格上漲,以外幣計價的價格下跌——對應的就是人民幣匯率下跌。

過去兩年時間,以美元為錨,全世界範圍內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是大幅下挫的,只有人民幣匯率堅挺,這是很不正常的表現,其背後是央行犧牲大量外匯儲備所換來的,這個月底(2015年11月)人民幣加入SDR結果出爐之後,人民幣可能會繼續走低——之所以說繼續,就是今年8月11日央行人民幣中間價浮動範圍之後,人民幣兩天之內跌了4%。以下是自2013年起各國貨幣對美元的表現,內容來自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漫江女士今年8月份在新加坡做的一個講演的內容:

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在這一個檔口,把人民幣資產兌換成海外資產,是一個非常明智也非常正確的決定——比如日元對美元跌了50%,人民幣還堅挺,那麼相當於現在去日本買房子打了個5折——現在你理解為什麼這兩年中國人去日本大買特買了吧。

關注財經新聞的可能注意到,最近一年以來,中國對於外匯流出的管制是越來越嚴格,去年的時候央行曝光了廣東銀行「優匯通」業務(具體新聞請自行搜索),最近半年以來,嚴查嚴打地下錢莊,限制「螞蟻搬家」式換匯,也就是近兩個月的政策,銀聯卡境外提現受限……這一系列的動作和政策,都是要鎖死人民幣資產流出,因為最近6個季度以來,人民幣資產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逃。從去年第二季度開始,央行的外匯儲備就開始下滑,雖然我們有高達四萬億美金的外儲,但是一旦貶值預期形成,那麼資本出逃的速度是會是非常之快的。8月份的時候外儲凈流出937億美金,9月份430億,10月份凈流入大概100億,要知道我們的經常帳戶一直是每個月幾百上千億的貿易順差的,在這個基礎上還外儲下滑,可見資本賬戶流出速度之大。

所以說,現在國家層面上的政策就是關門打狗,鎖死資本外逃的渠道和途徑。強迫人民幣資產留在國內,來承擔接下來的資產貶值——這其中一定會有之前流入中國市場套利的國際資本,但更大多數,是普通中國人尤其是中國中產階級的家庭財富。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把資產轉移出中國,這基本是個不可逆的趨勢,先跑得吃肉,後跑的喝湯,最後跑的挨打——8月11日之前把錢換成美元,8月11日之後你就相當於賺了4%。外匯儲備就那麼多,先換出去的,有可能拿到6.2的匯率,後換出去的,就只能換6.4甚至6.8,7.0也不是沒可能。而且隨著資本管制的嚴格,人民幣資產轉移出國會越來越難。等到大多數中國人反應過來,應該把辛苦錢轉出海外的時候,會發現,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說點容易被和諧的。我國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一直是乏善可陳的,你可以看看歷年以來富豪排行榜上,現在鋃鐺入獄的有多少人了,從之前的黃光裕,到最近的徐翔,在這樣一個國家內通過正常渠道累積財富難如登天,累積起來了也是危若累卵,所以真的聰明人,絕對會把資產轉移出去更安全更有保障的地方,中國人一直講落袋為安,在現今社會,錢只有出了國,才算是安全,不然哪怕躺在你賬戶上,都不是你的。

阿里巴巴上市之前,馬雲給新加坡「某」慈善基金「捐」了240億,我猜他一定是真的這麼愛慈善。


這個問題不用這麼麻煩,反向思考就行了

在中國做資產配置,簡單的看政府的反向信號就可以

比如,當各地都在限購的時候,買房就對了,限購就如同一塊板壓著高壓鍋,你說漲不漲?

2015年到2016年,政府更加嚴格地進行外匯管制,基本掐死了普通老百姓的資產外流,形成了所謂關門打狗之勢,下一步要幹嘛,還不清楚嗎

這種情況,你說要不要做海外資產配置?


判斷是正確的,但富豪是富豪,中產是中產,知乎是知乎。

中國富豪海外投資,是因為他在起家過程中不得不與政府有所勾連,尤其各項政策朝令夕改鑽空子撈錢,沒有人的手是完全乾凈的。以黃光裕為代表的大富豪現身說法,老大哥要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五更,所以他們去海外保底。

這些人最怕的不是財富貶值,而是被老大哥算賬,身家性命顆粒無收,跟普通人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再說中產,美國中產能做的也不過是人在美國,如何成為中產階級,成為中產階級之後如何理財? - 知乎

fan兄說得很詳細了,基本上就是保值、確保自己不會活太久以至於沒錢看病。

這對中國人來說完全不行!

中國還在快速發展,國人要跑贏cpi,要理財盈利,不管買房炒股買基金,都是奔著賺大錢去的。保險在國外很火,在中國卻賣不動,就因為「保值」對快速發展的中國來說,預期太低了。

所以問題來了,中國屌絲去海外能折騰的依然不過是美國屌絲的那點玩意,為什麼美國屌絲就求個保值,中國屌絲卻想掙大錢?

再說了,年入百萬以下的沒必要去配置海外資產,就算踩上狗屎,賺的那點錢都不夠手續費。

那是什麼人在鼓吹海外資產呢?他們的論據是什麼?

不是海外掙錢,而是「中國要完蛋了,趕快把你的財富轉移出去」或者「政府是要坑你的錢,放出去就能保值」。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在這個比爛的世界,中國都完蛋怕是沒哪個國家能安穩。鼓吹中國崩潰如果不是為了戰忽,就是為了騙錢。

於是知乎鼓吹黨原形敗露:「我是XX中介,能幫你買房/買美股/買保險。」

呵呵。

當今社會搞金融的是佔據壟斷位置下最天才的那批大腦,拿著全球矚目的高薪,你個三流掮客憑什麼帶著屌絲從他們手裡搶肉吃? 要知道百八十萬的,放信用社都不是VIP。。

掙錢要腳踏實地憑本事,貪心的韭菜到哪都是韭菜。

現在,聰明的,你告訴我,海外配置有無必要?


到底為什麼我們要九牛二虎地出海去配置權益資產?

陳達

我們可能見過許多關於如何配置美元資產的文章,幾乎面面俱到也非常有價值,但我認為在授人以漁之前,應該先讓人明白為何要漁:到底為啥我吃飽了撐的要去配置海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權益型資產(說白了就是為啥要買美股)?到底好處在哪裡?

當然我們對話的邏輯起點是資產配置,而不是一夜暴富;科學地合理地配置海外資產——尤其是海外權益型資產——肯定不會是一句芝麻開門的財富囈語,但或許可以改變你資產配置的觀念一隅。

對於資產出海去投資發達國家的股市,很多人可能最不理解的就是,為什麼我要將一部分押注在一個GDP 增速為7%的經濟體的權益資產,轉而押注在一個GDP增速不到3%的經濟體上,然後白白葬送其中 4%的「預期收益」?

事情是這樣的。

2006年11月初,滬深300指數1500點,2016年11月初,3350點,年複合增長率8.4%,滬深300股息率為2%;2007年1月初(找不到更早數據),中證500指數1880點,2016年11月初,6482點,年複合增長率13%,股息率為0.69% 。

作為對比,2006年11月初,標普500指數1380點,2016年11月初,標普指數2085點,年複合增長率4.2%,股息率也為2%。

可能乍一看並沒有什麼不堪,我大A股以兩倍的優勢秒殺美帝標普,威武雄壯光榮豪邁。但是如果考慮到,2006年中國GDP 2.73萬億美元,2015年10.9萬億美元 (數據來源於世界銀行),年複合增長為16.6%;但2006年美國GDP 13.86萬億美元,2015年17.95萬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僅僅2.6%。我們會發現股市的表現跟GDP的增長好像不是一回事耶。

先鋒基金的一個調研報告將某些市場的股市表現與該股市所處的經濟體的真實人均GDP增長進行了回歸分析,橫軸是人均真實GDP增長率,縱軸是股市複合回報。如果我們關於「GDP高增長會帶來股市的高回報」的正相關性假設(hypothesis)能成立,我們會看到大多數的樣本應該分布在左下至右上的條形區域里,但是如下圖所示,這個假設好像破產了。

R2 (擬合優度,y的變異中有多少百分比可以由x來解釋)等於 0.04,相關性弱成渣渣。而其線性回歸的斜率事實上是一個負數,也就是說人均真實GDP增長率與股市複合回報之間弱弱地呈現負相關。比如日本在這百年內經濟增長可以傲睨一世,但是股市表現能被澳洲、南非等土路子鄙視死。又比如大家可以看日不落大英帝國,雖然經濟增長上苟延殘喘,但股市表現居然不弱。

不只是發達市場,對新興市場的研究也顯示兩者相關性微乎其微。

所以放棄高增長經濟體的股市不投,去投低增長經濟體的股市,並沒有像看起來的那麼失去理智。因為經濟體是高增長還是低增長,居然與其股市回報無關。幾十年的老三觀慘遭顛覆。

我們的老熟人 Jeremy Siegel 教授曾經嘗試解釋這一令人費解的現象,他說,這事吧,有可能是因為對於經濟的預期增長已經計算入資產(股票)價格之中,以至於高增長的經濟體股市資產泡沫較肥厚,從而降低了未來的收益。大師的話我們就姑且聽下。

我個人比較同意另一種解釋:發達國家公司的利潤,其中一大部分就來源於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你耐克在福建搞出一雙鞋,這雙鞋是要結結實實計入GDP的,莆田的GDP是增長了,結果利潤都被耐克賺走。大家都知道公司的股價最終是要由其盈利能力決定的,所以你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一大部分都讓渡給跨國公司做了嫁衣,結果導致發達國家的權益資產價格上漲。

所以你認為你買了A股就是賭了國運、就能分到那一杯中國經濟牛逼到飛起的羹,但其實大肉最後都給鬼佬們叼走,全都體現在了美股歐股日股甚至港股的牛市上面。這犬牙交錯眼花繚亂風譎雲詭撲朔迷離的因果鏈,要到哪裡說理去。

所以出海投資其實並沒有為你犧牲掉國內的高增長;但是如果你只堅守圍城、閉關鎖國、只打算抱定A股資產,那反而會錯過一部分國內增長的甜頭。而且,還有那麼些個純國內的土著企業,雇的是國內搬磚爺們的人、賺的是國內敗家娘們的錢,但它們居然有臉跑去美國上市,這部分的增長,你資金不出國的話,也就都錯過了。

說回到資產配置,我們先排除掉房地產,只看證券類資產的配置。非衍生品類的證券資產一般也就那麼幾種,可以粗分:股票和固定收益;也可以細分:發達市場股票、新興市場股票、房地產信託基金、絕對收益投資、槓桿收購投資、風險投資、自然資源(MLP之類)、國債政府債、公司債券、定存(CD)等等,當然還有現金和現金等價物(commercial paper、短期國債、外匯之類)說穿了本質上也是一種證券。

這裡我們將發達市場股票與新興市場股票單獨區分出來,是因為大量研究表明兩者有碩大的差異性,體現在波動性上更體現在投資表現上,兩者的相關性較弱,有點像在一個股票的投資組合里價值股與成長股表現出不同的性質一樣。

我之前提到過現代金融理論的開山老祖 Harry Markowitz 說,資產多樣化(diversification)是經濟學中唯一的免費午餐(在不改變資產風險的情況下提高收益,至於為啥我就不詳解了,可以參考我寫David Swensen的那篇陋文)。那如果你相信多樣化理論的話,你肯定不會把100%的可投資資產都押在自然資源上,同理你也一定不會把100%的資產都投在風投上(太凶),同理你也一定不會把100%的資產都投在定期存單上(太慫)。

那同理你是不是也不應該把100%的可投資資產都押注在新興市場股票上呢?但是如果僅僅配置A股而不出海的話,那麼除了房產與現金以外,你的證券類資產組合可能接近100%都在「新興市場股票」這個單一類別上,就如同你的股票池子里清一色全是成長股一樣。當然風險偏好並不是一個是非問題而是一個選擇問題,某些人就愛清一色就愛把把梭,我對此並無意見——但這就白白犧牲了多樣化這個免費午餐,而且讓你的權益資產將承受與回報不匹配的波動。

有人可能會提到,巴菲特說啦多樣化是保護無知者滴,對於有知者而言多樣化就是扯淡。很多人也因為巴菲特而拒絕多樣化,堅持集中持股,狂坐電梯而樂此不疲。但是有兩點需要注意:1. 巴菲特雖然不承認自己多樣化,但是他卻非常建議你多樣化,他不止一次地諄諄教導我們要投資指數基金;2. 巴菲特雖然不承認自己多樣化,但是伯克希爾仍然還是無可救藥地多樣了,她擁有六十多家非上市公司(幾乎皆為100%控股)以及近五十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持有的公司遍及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巴菲特絕大多數資產是在發達國家股市裡。如果你想效法巴菲特,那就更沒有理由不出海了。

巴菲特不止一次地表示過他最大的好運氣就是出生在美國並且投資於美國公司;他也認為繁榮的金融市場與到位的制度建設是美國市場能夠成功的關鍵。我並不是對國內的金融市場有任何微詞,但一切制度的發育都需要時間的沉澱,老美一開始也沒少走彎路;但巴菲特他老人家橫空出世之時梧桐樹協議(Buttonwood Agreement)已經簽訂一百五十多年,他徹底享受了這個相對健全而繁榮的體系,而他的勝利其實也就是發達市場的勝利。

這個思路就此打住,不然再寫下去我要被人罵美分了。

最後談談出海的困境吧,畢竟幹個啥事都有成本。有人說資產 XXX 以下就沒必要配置海外資產,我個人表示反對,因為如果多樣化對於1000萬有意義,那麼對於1000塊應該也是有意義的,因為多樣化的本質是不改變風險的情況下增加收益,其本質是所謂的免費午餐。難道我窮我就不能吃免費午餐了?但只有一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去考慮資產的多寡,就是涉及到成本問題。如果我配置1000萬海外資產要額外花費10萬成本,而我配置100萬海外資產也要花10萬,那麼我倒是可以得出「XXX以下就沒有必要配置了」的結論。

但是所幸的事,資金出海的成本並不高。你需要做的事,就是找那個啥證券開一個美股賬戶,然後花個幾十美金把錢匯到你的美股賬戶上;有些券商如果提供網上轉賬可能連電匯費都省了。除此之外其他的花費無非就是花一點傭金,這些都是蠅頭小錢,哪怕你的資金只有一萬刀,這些花費都不足以讓你的海外配置窘迫到「沒有必要」的地步。

當然除了貨幣成本以外,我們還要考慮腦力和心理成本。很多人說我這又不會英語也不知道買啥我也懶得研究啊,另一些人說美股地雷多啊芒格說了如果我知道我死在哪裡我就不會去那裡,再有一些人說省省吧你連A股的韭菜都割不到你還跑去美國與華爾街的機構大戰三百回合?

我覺得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思路有些歪了,因為這些統統都是「選股」的思路。我之前寫到的斯文生投資思想,裡面說到決定投資回報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資產配置。你如果買了某隻股票觸雷了導致你組合的整體收益痛不欲生,這其實不是你選股出了問題,而是資產配置出了問題:你把過大的一部分資產配置在了潛在的雷股上。

所以我們要選擇一條正確的資產配置之路,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配置指數基金往往比較正確。通過指數投資,滅掉華爾街精英機構其實並不是痴人說夢。而選擇指數基金的難度,要比選擇個股小掉很多。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美股投資要考慮指數基金: https://xueqiu.com/9598793634/73386980

為什麼資產配置非常重要:https://xueqiu.com/9598793634/76619878 )

美股市場雖然很陌生,雖然吃人不吐骨,雖然冷不丁地會有地雷過來爆你一下菊(比如今天早上的陌陌啊凡利亞啊等等,真的是太次刺激了),但總是會有一些閑的蛋疼的人,比如鄙人我,為您寫一點文章,變著花樣介紹一下諸如破產股啊槓桿ETF啊不靠譜中概啊等等坑貨,儘可能地讓您知道雷在哪裡。希望這也能為您的出海投資降低一些難度。當然,最能為您降低難度的還是進行定投式的指數基金投資。

當然我也不是專職掃雷兵,自己難免也會觸雷:比如今天洒家就被凡利亞炸了個肥臀開花,但是我仍然可以捂著屁股笑對人生,為什麼?因為一天暴跌20%的凡利亞對我的資產組合無非就是個1%的影響,這時候資產多樣化的防護盾就刷出存在感了。只要你有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一顆雷兩顆雷的並不會對你的整體組合有啥太致命的打擊。

固然有成本有難度,但是我認為瑕不掩瑜,出海仍然益處多多。所以我建議您一定要嚴肅考慮一下配置海外資產的問題,無論您有多少錢。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轉載我是歡迎的,但請您署名陳達,在此謝過。


中國,俄羅斯的資產都屬於高風險資產。原因是國家如果想要,隨時就可以把你扔進監獄,把你的一切拿走。

今年股災,大家都是在金融市場里做交易,在市場里交易該做什麼?當然是怎麼賺錢怎麼做羅。難道應該賠錢在裡面交易嗎?

結果一輪「惡意做空」罪名橫空出世,莫名其妙一大群人抓進去了。

全中國都是法盲。

法律有個基本原則是「有法可依」。你要抓任何人進去,哪個法哪一條,你要有。不能你政府說什麼就是什麼。中國抓人根本不需要法的,只要是他需要,扔出四個字【惡意作空】就可以把你抓 進去。

#說操縱股市的人,夠了!國家都操縱不了股市,抓進去那幾個人能?

你解釋解釋,「國家救市」算不算操縱股市?該不該抓進去?最後,你操縱的了嗎?

結論,這麼野路子的政府除了中國,俄羅斯也可以。在這兩個國家,資本都是高度不安全的,除非能短期賺取暴利,否則資本就應該離開。


因為隨著中國富人的社會資源累計越來越多,全球化越來越顯著,他們學會了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從而實現了不會因為某個空間某個時間點的社會動蕩而讓其傾家蕩產。

註:

1. 絕對不是資本回報率。國內的高速發展讓其資本回報率要遠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1. 我這裡指的「中國人」,是指長期生活在國內但有海外資產配置的,而不是本來就想著在國外永久居住的人。


公司這兩天就中國人的海外資產配置在做相關調研,(打個硬廣:雲掌財經網站)簡單說一下我的看法:就現在國內的經濟形勢和特殊的國情來看,中國人海外資產配置越來越多是趨勢,並且海外資產多元化配置將成未來主流

先來一份公司數據組小夥伴給我的一組數據:

據我們雲掌財經網站的相關統計,過去四年,高凈值人群(一般指資產凈值在600萬元人民幣/100萬美元資產以上的個人)在境外投資的比例幾乎增長了一倍,擁有境外投資的高凈值人群所佔的比例從2011年的19%增長到了37%;特別是那些可投資資產高達1個億的超高凈值人群,他們擁有境外資產的比例今年已經達到57%。

按照這種趨勢,以後沒有海外資產配置的富人會很少。

海外資產配置緣何備受青睞?

先來說個定義,海外資產或稱離岸財富,通常指投資者在其法定居住國或繳稅地區以外的國家或地區所持有的資產。

解釋完了,回到正題:2013年,全球離岸財富額已達7.8萬億美元,其中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快速發展經濟體,特別是私人銀行業不成熟的區域,例如中國大陸地區便是典型代表。對於新興的財富擁有者們來說,選擇離岸財富管理的主要動因,來自於對財產安全、隱私保護、投資多樣性和風險管理等因素的考慮。

(財產安全、隱私保護、投資多樣性和風險管理等,這裡面頭頭道道很多,結合現在國內的經濟形勢,實體凋零,股市剛受重創,樓市泡沫,全民「互聯網+what?」,還有特殊的「國情」,說多了怕惹事兒,況且其他答主已有具體介紹。)

資產配置中房產仍是主流

胡潤百富公司總裁兼首席研究員胡潤強調:「今年的趨勢正在超出移民範疇,更多與全球資產配置有關。中國富人們現在的主要目標是在將三分之一財富布局海外,購買房產和國外存款是優先選擇。」

世界彷彿都阻擋不了中國人炒房的勁頭了!在海外資產配置中大部分人都以海外房產為主,據調查,中國人炒房熱點區域主要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美國為例,在大多數投資人看來,美國有著很多優勢,留學優勢,全世界最好的大學85%以上在美國;投資優勢,經過了2006年到2012年初的樓市回跌,目前的美國房價處於穩健回升的趨勢,未來5到6年美國房價會穩定上漲,美國房產正值投資時機;移民優勢,在申請美國移民時,若能擁有房產,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加分;產權優勢,美國房產實行私有制。

瘋狂的房地產投資 有機構分析,2016年上半年亞洲投資者跨國房地產投資總額達到270億美元。其中,中國投資者的海外房地產投資佔總額的60%,高達16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一倍。

此外,根據10月底發布的《2016年匯加移民-胡潤中國投資移民白皮書》公布的調查結果,今年8月-10月,他們對中國240位平均財富2700萬元人民幣(約合400萬美元)中國富人的專項調研顯示:60%的中國富人計劃在未來3年內在海外購買投資性住宅。

其他配置

雞蛋到底該往哪裡放?資本多元化配置將會成為大趨勢

由興業銀行與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最新聯合呈現的研究報告《中國私人銀行2016:逆勢增長全球配置》報告顯示,至2015年底,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額約為113萬億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額將保持12%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00萬億人民幣。

同時,得益於較高的收入水平、豐富的投資渠道所帶來投資收益,高凈值家庭財富規模也將維持平穩增長。預計到2020年底,高凈值家庭的數量將自2015年的207萬戶增長到388萬戶,保持年均13%的增速。

高速的投資資產增長率意味著未來中國的財富將持續流向高凈值人群,貧富分化加快的同時,有投資保值需求的高凈值個人、家庭也會越來越多,資本多元化配置將成為大趨勢。

最後來張圖,可用不可用自行判定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今年海外房產一下就火起來了。神馬紐約悉尼多倫多,倫敦巴黎墨爾本,甚至馬來西亞也來湊熱鬧,廣告打的不亦樂乎。

海外房產已經有了相當一些年的時間了,為啥今年特別火爆?凱撒認為有以下幾個答案。

1、一線城市限購,錢沒地方去,不得不投

今年樓市的新景象是:錢更向一二線樓市聚集了,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都對一二線明星城市趨之若鶩。政府對房地產的基調本來是去庫存,房貸政策也不錯,但有錢的人都懂得,未來城市分化將加劇,強者恆強,弱者人口外流經濟下滑,誰跑去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呢?一定要買一二線城市的優質資產。

要知道,手裡有錢也是會慌的,因為這時候你就成了錢的奴隸,要讓它保值升值啊。而每年14%的通貨膨脹就像開了個水龍頭,讓你的資產貶值。你必須尋找靠譜的投資方式。

然而問題就在於,一線城市的限購限貸政策成了投資的攔路虎。一線城市優質資產買不了,三四線城市沒人要的房子更不能買,股市現在是這樣一個樣子,留給有錢人的投資渠道簡直太少了。於是海外房產就成了不錯的選擇。

2、人民幣在貶值,必須投

去年8月,人民幣一次性對美元貶值2%。匯改一周年,中間價從6.1到現在的6.7,累計貶值達10%。也就是說,如果一年前你以人民幣換美元買房,今年不管房價漲跌,也已經凈賺10%的收益。

而目前貶值通道剛剛開啟,人民幣貶值正在繼續,對於國內無處可投資的高凈值人群來說,現在就成了購置海外地產的最好時機。

3、從高凈值人群投,到中產投

現在的中產階級為了讓資產保值升值,也開始考慮海外資產配置。想想看,美國10-30萬美元就能買個townhouse。

如果位置選對了,每年租金回報能達到6-10%,再加上人民幣貶值,收益就很好,未來還可能用來給孩子上學用。於是現在不僅房產,不是高凈值人群在投,而是中產家庭在投(家庭貨幣資產100-200萬),而在海外買地,買倉庫,買工位的也都多起來了。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有錢人在抓緊外逃呢?並不是這樣。因為人和錢其實是分離的,而且都要逐利。錢要到最能掙錢的地方去,目前的投資環境下是海外。人也要到最能掙錢的地方去,對於中國富人來講,其社會關係、對市場的了解程度,企業運營經驗都在國內,所以還是在國內更能發揮自己的能力,並沒有理由外逃。就像小瀋陽說的,錢出去了,人還在。


安全感。以前就不說了,哪怕是現在,幾千萬的電影項目說禁就給禁了,理由居然是對演員感到不爽。

這種不安全感來自於「它有能力隨時對我動手」,就好比鄰居養了四條大狼狗拴在門口,雖然他對你保證鐵鏈子很牢固,狗也很乖,但你還是不安心一樣,更何況他以前還有過放狗咬人的前科。


戰略、戰術、時機3個層面分析海外資產配置的問題。

一,戰略上:

對於人生的規劃,你無法確保每一個重大選擇是正確的(人生不能重來),但你一定要做到規避重大風險

所謂重大風險,就是風險大到足以改變你人生軌跡,人生方式,階級和人生觀的事情。這些風險基本都是不以我等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例如戰爭、政治、環境、社會人文等等。譬如重慶在唱紅時,恐怕其他城市的很多人意識不到在重慶部分企業家當時對於運動復來的惶恐和複雜心理吧。在中國,大家議論和擔心最多的往往就是政治帶來的關於財產法律、財富觀念和社會人文的變遷。這一點,從各種網上輿論以及大家的擔心最能看出來。

從這一點上來講,不進行海外資產配置,風險是很大的。這幾年,大量的財富頂尖階層通過移民、綠卡、海外購置地產等方式在戰略上規避風險,使得風險萬一發生時能夠全身而退;而對於中產階級,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太容易,因為畢竟被孩子、房子、工作等一大推事情綁在了國內;但是起碼,配置海外資產可以在戰略上給中產留下一條退路,不至於在巨大風險發生時一無所有,任憑擺布。我想,這是,每一個中產階層在規避重大風險時必須要做的一個選擇。

【說點乾貨】在戰略上,你要相信並跟隨比你高一層的財富階層,因為風險嗅覺上,他們永遠比你要敏感,而且,你每天努力的目標就是要在明天成為他們。所以,中產階層,即使不能想財富階層那樣完成移民和海外購地,起碼要戰略性的配置部分海外資產。

二,戰術上:中產階層最渴望的就是資產保值,增值和未來的財富自由。

那麼,對於長期理財來講,中產有能力也必須對自己的理財產品做組合,這樣才能實現同等風險下的高收益,或者同等預期收益下的低風險,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為什麼要做資產組合?這麼理解好了,你玩一個打金幣的遊戲,目的是好好升級,不輕易game over,那麼你的團隊中,是全是高風險不小心就掛了的刺客,還是法師、戰士、奶媽、肉盾的合理組隊?

什麼才是一個好的資產組合呢?回答是各資產的弱相關性。

即組合中的各類資產相關性越小,資產組合達到的風險和收益效果越好。

如果中產的資產全是人民幣資產,那麼人民幣貶值時這個整體風險就非常大。我們來看看海外的資產與國內資產的相關性吧(以NASDAQ100指數代表海外資產)。

看到了吧,總體來講美國股票和中國股票的相關性還是比較低的,再加上可以對衝掉人民幣貶值的風險,因此在大家的理財配置組合裡面就必須配置海外資產

【說點乾貨】戰術上,你一定要追隨專業的人。現在,所有大的財務公司和理財專戶,都在尋找各種途徑進行海外資產配置,將海外資產加入到自己的資產組合中去(爆個小內幕:所以這段時間大部分公募基金的QDII海外額度都用完了,不是被我等P民買的,而是被大專戶們拿去用完了),你就要跟隨這些專業大戶,因為財務上,他們做的永遠比你正確。

三,時機上:現在是否可以開始海外資產配置了呢?

有時,操作上確實要看看時機。2007、08年第一批出海的QDII基本大敗,主要就是趕上了人民幣大幅升值,海外即使賺了30%,一轉回人民幣又成虧的了。

但是現在,完全不同,自從08年超級央媽的印鈔機啟動以來,中國的M2供給總量蹭蹭往上跑,匯率又強制不能貶值,造成現在中國人的購買力超強,好像前一段有個統計,說是人民幣計價的北上廣深建成區的土地資產已經能買下半個美國了是吧。

這張圖是到15年7月的,最近的到16年的就不放了,怕被和諧,中國M2一騎絕塵。因此,人民幣貶值壓力很大,進入了一個長減值周期。

時機上,你一定要相信大的央企和離政治最近的大財團。沒看見現在中石油平安復星安邦們天天出海買買買。

關注我的微信號,每周分享一些簡單易懂的理財小知識。同時,提供智能基金組合,資產組合中分配有海外資產QDII哦,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下。(? ??_??)?


一邊被老闆壓榨地加班到半夜,一邊看著知乎里每一個回答都在給資本家拚命地講苦衷和貼金....我有種恍如隔世的錯覺。


海外資產配置的必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

1.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的必然要求。馬克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我們,通過分散投資,可以實現同一預期收益下更低的風險,或同一風險水平下更高的收益。最好的資產配置必然是著眼於全市場的。打個比方,一個人找對象,篩選範圍越大選到理想伴侶概率越大,以所在市篩選和著眼全國篩選概率差異很大。資產配置也是如此,雖然隨著全球化的深化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的聯動性正在加強,但是不同市場的周期仍然有較強的獨立性,比如同一年份,新興市場經濟強勁但成熟市場可能處於滯漲狀態。甚至在新興市場內部,不同國家發展路徑差異也很大,比如巴西在經歷嚴重通脹的時候中國正在經歷通縮。一言以蔽之,東方不亮西方亮是大概率事件,我們在任何一個時刻理想資產配置,都應該是橫向比較全球各個市場後的選擇。比如12年13年美國經濟復甦強勁,美股資產配置價值凸顯,而14年A股低估明顯,應增加配置。同時,除了地域的分散,大類資產的分散也非常必要。股票,外匯,黃金,商品都有不同周期特點。如果局限於國內市場,就無法在大類資產上充分分散,無法降低組合中資產之間的相關性。

2.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當中國經濟以高增速領跑全球時,顯然其相應的資產升值空間相比其他市場優勢也明顯。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結束嚴重產能過剩等問題的爆發,中國市場的資產配置價值已經開始下降,和其它市場資產呈現一定的此消彼長關係。

3.人民幣結束了多年單邊升值通道,開始進入真正的雙向波動,且有一定貶值壓力,因此適當配一部分非本幣資產有利於管理匯率風險。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實際上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海外資產配置門檻大幅下降,投資便捷性顯著提升。目前國內投資海外市場的公募QDII產品已經超過100多隻,覆蓋股票,債券,大宗商品,房地產等資產,橫跨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起點金額低至1000元。同時,海外證券賬戶開立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便捷實現。這些變化對於個人提升海外資產配置無疑有巨大幫助。

微信公號:價值發現者(jzfx01),發現投資價值,分享投資機會。


看來都不懂金融,沒八位數就別去考慮什麼海外資產配置了


有的事情你不得不服,惹不起也要躲得起。

我媽媽家在49年以前是有些產業的,其中一項是在長江上幾艘船。共軍來了徵用家裡大伯的船運物資,不知怎的船上的工人把船弄沉了跑路。這下好了下獄折磨致死。

共軍得了天下不幾年,公私合營把家裡的工廠都合營了。文革來了連祖宅也被紅衛兵砸了,地契不知所蹤。幾十年下來,我媽家裡淪為赤貧家破人亡。

好了,新世紀趙國崛起了。我背了幾百萬的債務在大魔都買了房。沒幾天溫州出了個土地出讓金續費的事。 我想 我屮,這是關門打狗呢! 先是營改增增加交易成本。然後收土地出讓金阻止二手房交易。最後征房產稅收割。這套路,嘖嘖,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我在知乎抨擊了幾句,不知道哪裡竄出幾個腦洞發達,精力過剩的三無賬號言辭粗魯的開始噴。這畫面太美不敢看。你們說,不配置海外資產,難道貢獻給趙家嗎?


有能力移民最好移民。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後,錢在幸福度上起的作用越來越低。而安全是最基本的需求。這個國內短期內滿足不了。靠打工富有的人已經是國際化人才了,應該沒有移民問題。主要是做企業的。因為國內稅法制定的時候就把偷稅算進去了,所以定的很高,這導致了能避稅的都避稅。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是兩本賬,甚至沒有帳,直接找財務代理報稅。這是一個潛在的危險。你永遠無法理直氣壯的說自己是個納稅人來爭取自己的權利,錢越來越多,但既沒有尊嚴也沒有安全感,沒多大意思。在親戚朋友面前吹吹NB,被誇讚幾句那都是暫時的感受。


祖上爺爺是打鐵的,那個時候打鐵不一定給錢,給糧食高粱玉米大豆都行,靠著這個方法,爺爺積累了兩間屋子的糧食,在那個年代,糧食比金錢貴,糧食可以拿來吃,錢都不一定能買到糧食,所以當初的兩間屋子的糧食就好比現在的兩千萬放在國內某銀行一樣。

然而...

政府集結了一幫農民,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正大光明泰然自若的將兩間屋子裡的糧食全部搶走,一顆不剩。

要不是奶奶在炕下藏了一些,估計年都過不好

這些都是奶奶親口對我說的


推薦閱讀:

逃離京滬廣深到底是宣洩情緒的說法,還是真實發生在你身邊或者有數據支撐的事實?
2017年中西部地區還有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三大戰略落實情況如何?

TAG:中國經濟 | 個人理財 | 金融 | 資產管理 | 金貝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