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小城市天花板,你經受過小城市天花板嗎?
你認識小城市出生(非省會、直轄市、首府,非沿海地區城市)出生的人,在現今社會長大後成才的例子嗎?例如,成為矽谷或者華爾街的精英人士,精英領袖?
我們都知道,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稍有資產的,都去了矽谷或者華爾街做了人生贏家。因此,是不是說,小城市出生的人,不論學業軌跡如何,都會遭受天花板效應,沒法和擁有現代視野的大城市出生的同齡人(或者,這些同齡人的父母)相提並論,平等競爭?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許多去清華念書或者新加坡,出國留學的人,家庭財務狀況都接近財務自由了,不用擔心婚嫁和房子;自然他們對於專業和學業的選擇和追求都是返璞歸真的,這樣的人,擁有純粹的熱愛,更容易成為社會精英,辦成大事;相反,小城市出身,家庭財富人脈羸弱,就更容易為了短期的目標而擔憂(例如結婚生子,買房子,工作穩定,父母身體等),加上自己本來沒有什麼視野,容易選擇一個安穩但和國際機會無關失之交臂的職業道路。如果這一點已經不能改變,你能夠做些什麼,來保證自己的子女不會重複自己這一條悲慘,痛苦和不公的老路呢?你對你父母的態度,關係又會怎樣呢?如果沒人願意和你結婚,你會打算自己在大城市拼搏領養一個孩子嗎?(要知道,要找到大城市中和你小城市出身類似背景的配偶,是很難的)。這裡的大城市特指北美,新加坡,以及大陸沿海地區發達城市
1974年,劉強東出生在宿遷,同一年我舅舅也在這年出生於宿遷。
人生的起點都是宿遷的的農村,或許我舅舅的起點更高一些,因為外婆是曾經的婦產科醫生,外公是曾經的鄉鎮幹部,家裡的幾位姐姐也都在城裡安家落戶,進入體制內。而劉強東的父母還是在運河上跑船的人。
少年時代也許我舅舅過的更加的肆意歡暢,作為家裡最小的孩子有父母和幾位姐姐的疼愛的他並沒有吃過什麼辛苦,按部就班的重複著家族的節奏依然在初中畢業後就進入師範院校讀書。而劉強東憑著優異的成績考入我的高中母校然後繼續憑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人民大學。對於我們這個當時的還不是地級市的落後七八線的小縣城並且至今都慘不忍睹的重點本科錄取率的來看,此時的劉強東已經在智商和成績上基本上淘汰掉我們縣城的所有人。
進入大學後,劉強東開始各種嘗試著兼職和經商。
此時我舅舅師範畢業後,也拋棄穩定的工作,毅然進入商界。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開起了飯店,只不過劉在北京,我舅舅在宿遷。我舅舅的飯店在經歷多次競爭對手糾集社會流氓砸店,經歷巨額的ZF白條吃飯之後也以幾十萬的債務結束。而劉也是以20多萬的負債結束了餐廳的經營。
此後躊躇的他們都將眼光放在了電腦和it新興產業。劉在中關村倒賣著電腦配件,我舅舅在宿遷開著最早的電腦公司,兩人經營的範圍基本差不多。幾年後劉在腦海裡布局著他的全國IT連鎖,開始在論壇上開啟線上銷售之路,而我舅舅將目光放在了電腦培訓學校,做起了全國首家電腦培訓學校(那時候新華、新東方之類的大概還沒有構思出來吧),學校開了沒兩年就慘淡倒閉,個中最大的緣由倒不是招不到學生,只是彼時的政府還沒有招商引資的理念,也不曾為創業者給予幫助,反而還是流氓思維,對民企強取豪奪,小城市惡劣的商業氛圍已經讓我舅舅的創業接連受挫。
而此時的劉找到了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京東正在逐步的成型,不斷的成長。我舅舅繼續開始新的創業,開網吧,做寬頻服務,每一次都是先於行業爆發的前幾年,每次先於別人入場很久,卻並沒有賺到許多錢或是做到行業壟斷的位置,箇中原因也是複雜,政府關係或者說天花板也許是他無法跨越的一個難度。
到10年後,京東的估值已經上百億。而我舅舅還在這個小城市卻趕著熱潮進軍房地產。房地產熱炒富了一大批人,曾經條件沒什麼區別的同學幾年之間就成為幾億財產的繼承人。這裡面有承建商,包工頭,有裝修商,有建材商,有銀行以及大量的借貸公司,有相關一切部門負責人的及他們的利益共同體。大家都紅著眼拚命的賺錢,我舅也募集了一大批資金入場了(來自銀行、民間、高利貸公司)房子造好了,可是,房地產已經逐漸降溫,沒有過去的暴利賺的錢甚至剛剛夠填上借來的錢。然而賭博在其中的人已經沒什麼能去思考的了,我舅想著下次一定可以賺票大的,信心也來自地方政府剛給他一塊便宜的地,為了支持新區的開發。他又雄心勃勃的募集更大一筆錢入場,然而這次,全部血本無歸。固然有我舅舅賭博貪心的因素,然而每一次失敗的背後更多的由於生於小城市所帶來的眼光,見識的局限,也有小城市商業模式(以政府為主導的天花板的格局)局限。
僅舉了兩個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更別提小城市的官場世家了。這個天花板就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卻無法翻身。
另外,大城市當然也有天花板,不過這個高度太高,對於一般人來說怎麼都摸不到。所以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相對公平許多。知乎這些日子越來越有向朋友圈發展的趨勢了。
除了灌雞湯就是打雞血。
夢想、見識說得很高大上的樣子。
然並卵。
你們說小城市的人局限,只會看那些工資三五千的公務員、銀行、老師。
然而你在大城市拿著三五千都沒有人把你當人看。
假如我在知乎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我相信如果有人說「掙很多錢」,肯定會被噴出翔
可為何我現在看到的你們就是這個意思呢?
國內大部分一二線城市我都去過,待過。
我現在畢業五個月,月薪1w,在二線城市。我知道三五年後我會達到或者超過「知乎平均收入」年薪20w。而且我也並不覺得自己這輩子不能成為馬雲、劉強東之類的人物,雖然幾率很小很小。
但我寧願選擇三五年後回家,一個三線城市,自己創業,一個月保持收入1w。這很容易,因為這裡很多行業空白,許多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都過於陳舊。
為什麼?很簡單,我不想擠地鐵,不想堵車,不想租房子,不想每天在路上花幾小時,不想吃飯如完成任務,不想找個優先看房看車看年薪的女票,不想每天過得都像趕集一樣,不想回家只能看劇上網,不想呼吸污染的空氣,不想每天看著水泥森林,不想如此日復一日。
因為人生的意義是快樂。不是小城市的原因,而是大學專業的原因,尤其是學生物和化學的
題主,其實所謂天花板和地域出身關係很小,和家庭關係很大。無論是縣城還是三線,最上層的有錢和地位的人的孩子視野資源「未來」都是所謂大城市普通市民家庭想像不到的。你應該拿收入財產水平線劃分而不是地域。還有你所說的行業精英和領袖太泛泛了,沒問點子上。還有你真的以為去美帝就是人生贏家了嗎?建議你去待一段時間不是旅遊 就是去生活感受一下。還有去矽谷華爾街的90%是做碼農,人生贏家要怎麼看。一張沒有選舉權的綠卡 有時候移民投資也可以有。我家是承德的,一個河北五線城市。但是家庭條件比不了好的但是也算不太壞,母親做醫藥器械生意,還開了一家酒店,姥姥家有個礦。爸爸是某事業單位一把局長。我高中在北京上的 大學也是個985。我並沒有覺得我高中和大學同學視野很大,也不覺得他們的思維模式多開闊,反而有一種他們自己意識不到的小市民思維。一起玩的當然很開心 ,但是能真正有默契的還是家境差不多的。無論是為人處事 消費觀 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起碼能相互理解。畢業之後的路也不差不多 ,讀研出國,回來走父輩鋪好的路。我不知道你能理解鋪好的路通向哪裡嗎,在哪裡開始。你說的那些成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坐在巨人肩膀上的。自己從所謂大城市普通家庭往上走,非常難。
小城市出身有形無形都會存在天花板。這種感覺從去大城市讀大學那一刻就開始了。
在大學宿舍里你聽著那些大城市出身的室友說著他們的興趣愛好,學習經歷你才知道了還有那樣的學生時代,你才漸漸明白一些你從未接觸的新詞。我大學一個室友喜歡日本明星,她熱淚盈眶地叫著誰誰「老公」、「老婆」,口中說出我完全聽不懂的GV這個詞,甚至明目張胆地在宿舍看片我都覺得「天哪」。視野狹窄成了此刻的天花板。
大學畢業時很明顯很多大城市出身的人都選擇回自己出生的大城市,幾乎理所應當又略顯自豪,而且那裡有其父母輩積累的人脈,一切那麼順理成章。而小城市出身的畢業生卻四處尋找四處碰壁最終飄到哪是哪,而回到自己出生的那座小城市幾乎是最終無奈之選甚至是能力不足的體現。
我出身的那座小縣城,走路一兩個小時就逛完了,走在路上不時就會碰見同學、長輩、同事。你今晚和誰牽個手,明天就有好幾個人向你爸媽彙報這一情況。所以在這裡人脈為王,天花板就是你繞也繞不開的三姑媽六姨婆,辦什麼事沒有關係,不託人打聲招呼你就不安心,因為你知道你不這樣做別人都會這樣做。
對於小城市出身的女性還有一個天花板就是相親結婚生子。在小縣城裡女生25歲是個坎,過了25你就是老姑娘了,在相親市場上身價就又下跌了。我朋友的相親經歷告訴我,小縣城裡年齡、家庭背景、工作、學歷、長相都很不錯的女性只能找到一個工作還算穩定的男性,為什麼?僧多粥少,小城市裡優秀的男性太少,基本家庭背景、學歷、能力優秀的男性都不會回小城市的。而且相親碰到剛和自己同事朋友相過的人的幾率不要太高哦,你以為相親完就結束了,之後的結婚生子哪樣不是在眾人天天的念叨催促中完成指標一樣地匆匆執行。
我在出身的小縣城干一份穩定工作的四年對於我來說這整個縣城就像一個牢籠,四處都是天花板,根本沒有夢想呼吸的空氣,你看著身邊的人就知道你幾年甚至幾十年後就像他們一樣一直混吃等死,就是那一種人生一眼望到頭的感覺太讓人絕望了。不過這種感覺因人而異,我朋友是一個甘於平淡的人,她在這座小縣城一份穩定工作,一份安穩婚姻里過得也安適恬淡。
當然有人的社會就有天花板,整天琢磨天花板那麼矮會不會撞到頭不如提升自己能力,去一個廣闊天地任你上天入地,擁抱星辰大海呢。我的經驗是還是要一看父母,看家庭教育。二要看你的心態。
你的父母或家庭是因為什麼原因留在了小城市?他們對自己和子女的要求是怎樣的?是固步自封,自我滿足?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小城市出生的孩子身邊的社交圈沒有大城市那麼豐富倒是真的,我覺得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補上,保持柔韌的心智就是了。
眼界這種東西是一旦有了平台很快就可以補上的,況且現在信息這麼便利。對自己要求嚴格,並且目標明確努力上進的人,自然會去自尋開擴眼界的路子。
作為一個在美留學,又留下來工作的人,一開始不斷地被問外國人在美執業有天花板嗎?與其說天花板不如說是瓶頸。我想越大的城市越開放的環境,越比較不容易有天花板,倒是職業瓶頸哪裡都有。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平台,讓瓶頸期來得晚。如果來了,不怕,客服。
說到底,很多限制都是自己給自己的紙老虎~ 加油哦!「小城市出生的人,不論學業軌跡如何,都會遭受天花板效應,沒法和擁有現代視野的大城市出生的同齡人(或者,這些同齡人的父母)相提並論,平等競爭?」
問題出在「都」字。
眼界和努力決定未來。
這是我信奉的一條準則,兩者缺一不可。在大城市的孩子可以說天生具備眼界這一個優勢,他們的父母可以從小帶他們了解這個世界。從而導致他們本身的追求在無形之中便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的小城市同齡人。
那小城市中就不可能出現精英了嗎?
當然不是。還有努力這一條路可以走,但是付出的努力程度之高是毋庸置疑的。
先得補上缺少的眼界問題,得多去出去走走多開闊視野。在這一點上是家庭教育的充分體現,父母的支持是關鍵因素。然後還得比大城市的人更為努力(高考的地區優劣等)才能暫時在學業上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在這個時候兩者之間的距離才開始縮小。還有財力問題。比如留學,都是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持(相對於小城市來說確實是巨大)。
所以說,就我自己身邊的情況看來(我就是生活在小城市的啦),不乏佼佼者,但是他們最為統一的特點有:
1、父母支持。
經常帶孩子出去旅行,讓目光不再局限於本地;從小培養獨立自強的意識;2、家庭條件。 家庭收入在小城市中都屬於高水平。3、學習優秀。 成績都好的讓人羨慕嫉妒恨呀。4、性格很好。 幾乎都是那種圈子廣闊,很受大家歡迎的類型,也很懂為人處事和交往。要同時達到這個要求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才會出現小城市天花板效應。
以上~新人答題,如有錯誤還請指正。謝謝~天花板在於「滿足感」
滿足即停止前進。而前進,哪裡又是方向? 這個方向的目標是什麼?
當我回到一個二線城市後,跟身邊的老朋友滿懷希望的講,我的目標是探索這個世界的有趣時。大家一臉「病得不輕,不作不會死」的表情。
當我跟他們講,我的目標是未來賺100w,換個大房子,換輛車的時候。所有人投來了「有出息,我給你介紹個女朋友」的表情。
當我拉人說,走,我們今晚開車去上海聽聽那個新的band,他們驚訝的說「是不是有病啊,就為了聽個band,隔壁那個酒吧不是也挺好嘛」
我問,你們覺得怎麼樣的日子過的算是不錯。大部分人這麼回答,「房子得100平,車怎麼得是個豪車,女的得在銀行工作,男的要做生意」
別的不說,你們大城市人都沒經歷過校園暴力,就別說什麼沒有天花板了。
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三者對於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在20歲的時候是,大致量化是5.5:3.5:1,但是越靠後的,越是能改變而對自己後半生影響巨大的,可以觀察周邊不難發現。
不覺得。
沒覺得自己夠好,只是羅列下小城市裡自己能上的還不錯的平台,不是大牛不是女神很多能力都還欠。客觀來說這樣的資源總比很多二線城市的一般學校一般家庭舒服的。我覺得財務自由和家庭教育才是關鍵,小城市也好大城市也好,不能實現財務自由很多理想的生活只存在自己的意淫裡面。
---------------------------------------------------------------------我是一個三線里前列的小城市長大的,人口300w+,這個城市裡有錢人一樣一大把。我父親是處級幹部,母親是副行長,有幸一路名校讀過來的,高中也是全國第30名,大學211重點財經大學,大城市活了四年。教育娛樂整體上和北上廣深的優質資源不能比,但和那些城市以及1.5線應試省城市比眼界還是可以秒殺很多人的吧?只要在這樣的城市實現了財務自由,有著足夠的家庭教育,眼界這個東西補也很快。大學前能讀很多書,初中學了法語,解鎖全國地圖,初二去美國交換,高二韓國高三日本旅遊,大學新加坡斯里蘭卡台灣德法都去了,承認北上廣深出來的小孩普遍強些,但是能幹的小孩一樣五湖四海小城市都有,重點還是家庭教育。我身邊的有著這樣資源的閨蜜,父母在省會(我們省會經濟也不咋地)全款買了150平的房做嫁妝,她可以安心留學。我初中班80%都留學了,裡面有攝影很厲害的有畫畫很厲害的,有在美國top20讀直博的,加拿大的澳洲的一票,我們那個城市基本大學很多人都沒聽過啊……又如何?小城市成長的十八年很多興趣愛好那時也定性了。
母親的朋友,各種小孩已經移民美法澳的,很多阿姨也是公休出國玩的,衣服4位數的,家庭在小城市有兩套房的。視野這東西還是得有錢,不然北上廣深再繁華也只有城中村的租房是我們的。
重點還是家庭教育和財務自由吧。考了重點又回西南不甘心,但是確實實現財務自由和能在有優質資源的位子上,天花板視野局限這種東西不存在。
看好多人都在談視野,見識,然而事業見識這種東西,更多的取決於你爸有錢沒錢。三線城市的高收入階層視野比大城市貧民視野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我就是小城市出生的,你看我現在為了討生活連博士都讀不下去了。
13年大學畢業,月收入六七萬,在濟南這個普通白領收入3000~5000的城市,根本找不到男朋友。果斷來北京。
狼行百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天花板不在你頭上,而是在你心裡。
那天在席永記吃早點,一上海老太太點了根油條,服務員可能剛來上工,油條沒有炸開了,上海老太太立即發飆,說不要了,這麼小。
實在不理解,油條炸小點,至於發這麼大的脾氣嗎?
別人總說上海人排外,倒是沒發現,倒是發現是排窮吧。
有些講究,看起來是講究,不過是窮講究。
知乎這麼推崇一線大城市,乾脆生活在小城市還有農村的人去死好了。反正,什麼沒見識,什麼井底之蛙全套在頭上。這種一概而論的貼標籤的看人的能力,這不就上海老太太們嗎?
--------------------------------------------------------------------------------------------------------------------
三十的年紀了,現在可能有閱歷,也有資格來寫寫小城市天花板。
城市的發展是靠什麼,當然一個是人,一個是政策的支持。
小城市有沒有優秀的人才,有,當然有。但是別人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小城市往往理工科方面優秀人才基本上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甚至企業管理和技術專業人才上乏乏無幾。
人才的流入往往是迴流到體制以內。
體制以內在小城市就是最好的單位,人往往所有的追求就是穩定。
可是政府在管理層面來說,它只是服務部門,再多優秀人才的湧入也無法改變政府職能部門的屬性。
城市的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是企業,地方富裕的根本是地方企業的建設。
開拓,創新是一座城市,不斷走向更好精神脊樑。
教育的根本,就不是讓孩子上什麼大學,求一份穩定工作安身立命。
教育的根本,是讓孩子有追求知識與真理的快樂,有選擇生活方向的判斷力,有遇到挫折鍥而不捨的韌勁。
我愛我的家鄉,也愛讓你覺得即使三十歲也依然年輕朝氣的上海。
看問題描述知提問者系列
雷軍,湖北省仙桃市人
李彥宏,山西省陽泉市人
馬化騰,廣東省潮陽縣(現汕頭市潮南區)人
劉強東,江蘇省宿遷市人
柴靜,山西省臨汾市人
白岩松,白岩松,蒙古族,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市
李冰冰,祖籍山西晉中,出生於黑龍江省五常市山河屯
王寶強,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大會塔村人
……
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
足以證明,題主提的問題不存在。
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也有的是生活在城市底層的老百姓。
三四五線小城市甚至農村也一樣有在各行各業成為佼佼者的人才。
所謂「小城市天花板」,根本就是偽命題,不存在。以前對這種問題饒有興趣,但在知乎看多了以後真的好煩。
類似的問題比如為什麼要留在北上廣?什麼讓你離開小縣城?窮人是不是難以翻身?富人有哪些長處?怎麼跨越階層?等等等等。高票答案大同小異,價值觀出奇地一致,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句話。但是還是不斷有類似問題提出來,不斷有人津津樂道,真讓我不明白大家作為城市精英,優越感反覆咀嚼了那麼多遍怎麼還不膩?
提問者您在提問之前也先搜一搜類似問題,在知乎已經有很多熱門答案了,如果那些答案都無法使你受到啟發(或了解知乎er的價值觀),那我也無話可說了。題主乍一看講的有板有眼,有憑有據。其實完全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照題主意思說,小城鎮屁民分分鐘都要跪舔北上廣深?誰不想住上海黃浦江邊,北京三環內,照題主意思說,大家都要一門心思往北上廣深擠咯?大城市固然有優勢,小城市固然有桎梏。但是,小城市裡也是卧虎藏龍,雖有天花板一說不假。但是天花板,相對於一般人而言,都是足夠高的。根本沒有屈才之說。大城市雖好,學霸大v逼格雖高,但是,也有很多能人安安分分的生活在小城市裡。倒不是沒有抱負跟理想。只是有些人天性不喜折騰。家庭幸福,人生美滿,落葉歸根。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
補一句,題主用了痛苦,悲慘,不公等等貶義的字眼。分分鐘黑我小城市。就想問問題主,你真的確定碰到了某小城市所謂天花板了嗎?還是只是題主的一廂情願。題主舉的幾個高大上例子確實逼格很高。什麼財富自由,兒女不會重蹈覆轍啥的。但是,依我看,不管活在哪個城市,該搬磚還得搬磚。得道升天的也別沾沾自喜。生活嘛說到底還是圈子,心態,能力,視野這幾大因素。小城市混不開怪天花板?大城市你就如魚得水了?也未必。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