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府對城市的發展影響有多大?

北上廣深中,只有深圳的大學比較少。

高等學府對城市的發展影響大嗎?有多大?

--------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離不開城市,歡迎關注討論。


我們畢竟還是一個政策導向性很大的國家,

政策就是一切。

所以我的觀點是:

高校對城市的影響趨近於無,而城市對高校的影響無限大。

很多人,喜歡拿科大-合肥-河南這個梗來說事,

什麼科大成就了合肥之類的,

那只是自己YY而已,

出了合肥,你隨便在北京上海或者其他城市問一下,

合肥、鄭州、南昌、長沙這些城市他們感覺有沒有啥區別?

合肥房價再高,那坑的也是自己人,可能部分人有點優越感,

但是在外人看來,不存在的...

至於什麼科技人才對本城市的影響,那依然不存在;

首先,人是流動的這一條,人更願意選擇平台機遇好的地方而不是就近這點基本原則我就不說了;

根本的原因在於現在產業科技樹太低,頂級985或者一般本科根本沒那麼大區別;

你確定科大在合肥的戰鬥力就高於深大在深圳的戰鬥力?

不是你給別人提供了人才,而是別人供給了你飯碗,

職業要的技能太低,遠遠沒到需要拼人才的地步...

我前幾天正好總結了一下2001年~2017年個大學的變遷,

就當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把,

結論就是政策和城市能影響一切,

(來源:回顧2001~2017高考分數線那點事)

最後說下我蝸殼吧,畢竟它賞了飯給我吃,

科大它的學科,它的歷史是很有說服力的:

1958年6月份在北京籌劃成立,確定校址都是8月了。由於當年高考已經結束了了,根本來不及招生,就通過國務院和中央書記處(dxp)臨時從清北新生里選拔了一批,成為科大首屆本科生。這個生源,跟今日的中科大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1970年南遷合肥以後,科大的生源就遠遠沒有在北京的12年那麼好,雖然到89年之前生源大致還是第一,90年以後就變成第三了。但是由於畢業生包分配製度的存在,科大的京滬指標比例依然僅次於清北,所以分數線還不是很難看。

2000年中科大全國投檔線平均依然是全國第三,但也只是領先復旦3分而已。

2001年取消了畢業生包分配,需要學生自己聯繫實習和找工作,那一年科大的投檔線平均分立刻就變成了第四

2005年被上海交大超過,投檔線平均分變成了第五

2008年投檔線平均分被浙江大學超過,生源掉到第六

從分數線來看,科大南遷合肥就是一部衰落史。雖說目前分數線還是985第六,但是趨勢還是進一步下滑的。未來還會被哪些大學超過呢?拭目以待

作者:安卡

我接著他說吧,我認為科大維持現在這個狀況已經是無數人努力的結果,實屬不易,不然更慘;

你看看吉大、蘭大、哈工大那些,很明顯的,科大已經很努力了;

即使這樣,還遠遠不止城市一個問題,

學科的問題其實很大,尤其是科技樹還這麼落後的情況下,死磕尖端數理化,能把自己磕死;

即使是領先幾十年的國外,那這些也是死的不要不要的...

以前可以靠情懷,那現在誰不知CS大法好、金融大法好;

這類科技本來就是貴族休閑自發探索的玩意,現在本末倒置了...

之前不是說勉強前7么,那現在新政策已經來了,局勢很明顯,續不過1s,

老百姓才不跟你講什麼情懷呢,只認數數;

最後,有些大學,影響力很大,那也不是一個城市問題了:

牛逼的大學開個校慶,你還以為是在開人大呢...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科大。一所好的大學對一座城市發展的影響可以說是深遠的。坐落於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成就了合肥「四大科教基地」以及「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合肥實現了科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突破。

1.河南拒絕了中科大

在搬遷之初,中國科技大學是有意遷往河南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成行。時為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李德生得知中科大要搬遷,積極主動請求中央將這所大學遷往安徽。從此後,中科大成為安徽的驕傲和機會,河南則因此錯失了這麼一個名校而痛惜不已。

頗具戲劇性的是,李德生的故鄉就是河南信陽。

據時為中科大革委會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回憶,「9月下旬,分兩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尋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學院的幹校,河南組帶有國務院科教組組長劉西堯給河南省的親筆信。預計去這兩地選址會容易些,我是去河南組的成員,因為帶有劉西堯同志的親筆信,我們受到了省生產指揮組組長的接待,他讓我們去南陽地區看看,在談話中我們意識到他們對科大來河南不大積極。我們在南陽周邊和鄧縣看了不少地方,地區的同志說:土地有的是,三千畝五千畝沒問題,但我們南陽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兩組選址人員回到北京,都表示這兩地沒有條件,不能去。接著又派兩組,一組去江西,一組去安徽。我是去江西組的成員,到江西省後,省里明確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選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區看了以後也覺得不行。在這兩組人員還沒回到北京時就接到了定點安徽省安慶市的通知。」

2.安徽接納了中科大

安徽省接納了科大。科大先搬到安徽安慶,說安慶條件不好,不過當時安慶條件確實很差。安徽省革委會主任李德生見此局面,同中科院商議,決定將學校搬遷到省會合肥,在合肥師範學院校址辦學,把合肥師範學院給遷走來安置中科大。當時知識分子是被打擊的對象,李德生如此尊敬科大,真的很值得敬佩。識貨。

情懷談完談現實。科大自1969年12月開始遷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遷,總計組織貨運裝車70餘次,運貨量865噸。搬遷規模龐大,過程艱辛,不一一贅述了。科大遷到合肥時,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50%以上,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已不足百人,教授、副教授僅剩21人,尚不足別的學校一個零頭。物理系低溫物理專業的老師從9人銳減到4人,兼職的主講老師一個都沒來,來的都是他們這些當時的助教老師,當時的科大已經是一片狼藉了,你以為搬過去的科大就已經很強?不是啦!

70年代初期,科大在全國率先恢復教學科研工作。安徽省在當年電力不足的情況下,保障科大為優先於省政府的供電單位。局勢好轉,中科大想回京,想盡了各種辦法,上了三次書,都被駁回,北京還是不要。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給中科大裝了暖氣。安徽還爭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躍而為科教名城。

近些年來,合肥得益於中科大的支持,成立了「中國聲谷」,是中國唯一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截至今年7月,「中國聲谷」入園企業包括科大訊飛、華米科技在內已有100家。當前,「中國聲谷」已經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形成一定的產業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成為安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張新名片。

隨著中科大量子通信的研究推進,合肥現在致力於建設量子科技全國性創新中心,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項目,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是安徽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去年10月,為落實中科院與安徽省簽署的院省全面創新合作協議,中科院將量子卓越中心更名為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為組建國家實驗室創造條件、奠定基礎。該研究院將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保障、計算能力提高等重大需求,搶佔量子科技國際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潘建偉表示,正在籌建的中科大高新園區是量子創新研究院的支撐單元,與量子創新研究院、中科大先研院一起,共同構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說合肥成就了中科大的今天,中科大也成就了合肥今天的發展。


對於房價可能會有些影響。關於這事兒,中央財經大學的張川川和陳斌開做過一個研究。他倆的主要觀點是:大學畢業生有很大一部分會留在大學所在地工作,然而其實這幫人才是購房的主力軍(『剛需』,並且有錢)。他們用大學擴招作為一個自然實驗:大學擴招對於大學比較多的地方影響更大,因此所帶來的房價上升幅度會更高。

他們的實證結果確實也支持『擴招導致房價上升』這個說法,然而並沒有驗證到底是不是通過他們提出的那個渠道,即『留在本地的大學生購房剛需導致房價上升』,來起作用的。


大學對城市的影響可以很大,是否很大,要看這所大學怎麼去做。

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斯坦福大學,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培養出矽谷這個世界科技中心城市。

斯坦福的成功經驗有很多,我們來仔細梳理一下。

一、創始人毀家辦學

斯坦福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由斯坦福夫婦創建。斯坦福先生去世後,斯坦福夫人變賣了全部財產,捐出了一千一百萬美元現金和八千英畝土地用於辦學。

一千一百萬美元乍看不是很多,但已經是當時全美國最大的一筆捐款了。而斯坦福夫人自己,只靠著一年一萬美元保險年金過活。

結合捐款的絕對數量和捐款和餘款的相對比例看,這份捐款的分量應該是空前絕後了。

斯坦福夫人毀家辦學,讓全加州的孩子都能免學費念大學,直到三十年後大蕭條到來。

二、全面平衡的教學理念

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工學院是美國大學的四大支柱,辦好其中一個學院就能揚名立萬。

唯有斯坦福大學一家,能同時支撐起四大學院,全都進入全美排名前十,力壓其他名校。

這樣全面平衡的專業設置,培養出很多複合型、全面而又專業的人才。

這樣的人才既懂技術又懂商業,更適合創辦企業,為發展當地經濟做貢獻。

三、產研結合的辦學理念

斯坦福大學從政府手中拿到的資助和經費,不僅遠遠少於公立大學,而且大大少於哈佛、麻省理工等老牌私立大學。二戰結束後,斯坦福夫人的捐款早已吃干用盡,學校陷入山窮水盡的地步。

特曼教授決定,出租大學的富餘土地給公司,建立科技園。

柯達、通用、仙童、惠普、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紛紛入駐,緩解了大學的財政困難。

斯坦福大學從政府手中拿不到多少錢,不得不和企業合作,為企業搞研究賺經費。

學生們在讀書時就有了大量優質的實習機會,既能學新知識,又解決了生活開銷。

無心插柳柳成蔭,斯坦福大學最終成為全世界產學研結合最緊密、科研成果轉化率最高的大學。

既解決了辦學經費問題,又把研究成果源源不斷地輸出到企業,帶動了整個矽谷的發展,特曼教授因此被譽為矽谷之父

四、靈活彈性的辦學機制

斯坦福大學是全世界最自由最開放的大學,在這裡沒有什麼束縛,一切皆有可能。

教授們帶著一幫學生搞科研,如果前景不錯,學校會支持孵化他們做企業。

如果企業失敗或是被高價收購,教授可以回來繼續教書,學生可以回來繼續讀書。

學生本科畢業工作後,如果還想繼續學習,還能在職讀碩士和博士。

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畢業都可以,極大地方便了整個矽谷的人充電進修。

斯坦福大學對全社會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她培養出60位諾獎學者,她培養的學生們創立了一個又一個大名鼎鼎的公司,改變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

這些公司包括但不限於惠普、思科、太陽、雅虎、Google、英特爾、MIPS 、SGI、 Nvidia、Webex 、Nike

這些學生們得到了母校的大力幫助,因此感恩母校,為母校大力捐款。2001年,惠普公司創始人休伊特向母校捐款4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大學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2005年,斯坦福大學的捐款收入終於超過了哈佛大學。

斯坦福大學的八千英畝土地,如今的價格已經增長了幾萬倍,讓斯坦福大學成為全世界最有錢的大學。

一個城市如果能擁有斯坦福這樣的大學,自然是前途無量的。

全世界無數城市和大學都學習斯坦福的經驗,但是達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水平卻太難了。

說到底,斯坦福大學的奉獻精神和自由理念太難得了,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只有一個矽谷。


第一次房地產高潮的本質是濫發貨幣;

第二次房地產高潮的本質是高校擴招;

第三次房地產高潮的本質是高鐵投產。

每個推動房價10年,你說高校重不重要?

以頂尖學府的錄取比例看,一線城市的房價由殺敗千軍萬馬的人群支撐,二三線的房價由殺敗九百軍九千馬的高鐵撤退人群通過複製一線模式支撐。

對於頂尖學府的那些買不起房的畢業生,不用懷疑:雖然你的收入被你老闆拿走了,但你老闆拿來買房的錢,確實是你創造的;雖然你的資產凈值遠不及那些鄙視你的本地阿姨,但阿姨每個月的現金流水,確實是你創造的。

好了,文末,為了給一些不擅長閱讀理解又喜歡罵人的同學一個參考答案,我在此給出結論:高等學府能聚集一大批高競爭力高產出的人口,雖然他們未必是高凈值人群,但作為承載他們的容器,城市在財富守恆的作用下,終歸還是會不斷受益於他們旺盛的創造力的。

真的,如果他們都是些不重要的體毛,各市政府搶他們幹嘛?


我們可以這樣想,一個地方沒有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

這個地區絕大部分18-22歲左右的高水平青壯年都不能在家,他們在這個年齡段支持不了家鄉的發展,為家鄉的消費和其他方面做不了建設。

有時候想想蠻可怕的。

我們不能說大學對於一個地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太多了,地理位置,周邊環境,人口流動,政策因素等等。

不過大學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對每個人確實有著息息相關的影響的,舉幾個我知道的例子吧。

我高中是在一個縣城讀的,我畢業那年修了鐵道學院的新校區,小縣城的公交本來是招手即停的,後來縣城修了公交站,上了新的公交車,在鐵道學院做了始發站(事實上鐵道學院不是始發站,但是公交車體上就是這麼標的。)這個學院離縣城距離稍微比地級市遠一點,雖然他們真的不一定會去縣城的鎮中心,但可以在某種方面上看出大學對於城市的交通運輸的影響。

我大二的時候去了嘉興市,我說這地方怎麼這麼(我真的不是有意開地圖炮,嘉興挺好的,可能只是嘉興地級市區不太繁華,稍顯落後。)我去了趟嘉興學院,校區也不大,人精神面貌也一般。對於這個地區來說,一個學院真的太少了,他能帶起來的活力也有限,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出了最上面的結論的。

再說說我們學校吧,我們學校在嘉興的另一個縣級市桐鄉建了一個校區,好像是桐鄉市出資,作為桐鄉市的第一所大學,雖然學生們怨聲載道,但可把嘉興市一些人樂壞了,當個寶一樣,學校對市民在某些情況下開放了,雖然師生們反對,可確實也在某種程度上開闊了家鄉人的視野。

我現在住的地方跟上面這個桐鄉校區的情況差不多,地方跟農村似的,但是在學校裡面打開某團外面那可是一家挨著一家。去過一次台州學院,情況也是這樣。

再說說自己老家,坐在全省第二大地級市的位置,幾乎沒撈著啥好處,幾個大學確實都不錯,有些大學自己老家人覺得太友善度了,外地人倒還覺得還不錯。

再說說省會長春,坐擁著大學城的名號(真友善度想來一句不要臉)在東三省南有瀋陽大連,北有哈爾濱,沒有出海港口,在某些方面還是湊合的(比如很久以前長春有優步滴滴,那個時候哈爾濱滴滴幾乎叫不到車,沒有優步。)好像現在哈爾濱打車還是不好打。

扯遠了,綜上,大學對一個城市的影響只是一個方面,但是發展還湊合的地方也必然會有好大學出現,不然深科大為什麼在深圳,而不是在什麼潮汕啦,肇慶啦(囧,估計又要挨打。)但是絕不是決定性因素,大學影響著年輕人的心智,年輕人意味著城市有沒有活力。


不得不說。我感覺我大西安,環境最好的或許是曲江,但是有兩所985的友誼路是最適合居住的。

在曲江我都找不到什麼吃的,要麼貴的要死要麼難吃要麼又貴又難吃。但是在我大友誼路啥吃的都有。


請參照貴陽和長沙

曾經在長沙讀書的人說九十年代的貴陽和長沙差別並不大,但是這些年,長沙飛速跨越。

這當中,肯定有底子的原因,但高等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貴陽只有一所211。

現在省會城市裡,發展不好的,都是高等教育不行的。


我來寫個長回答吧,這種題一看就會有愛鄉的合肥人和怨氣很重的中國科大人的撕逼。

所以這裡我不去扯那些虛啦吧唧的東西,我也不會扯,我就從兩個方面來論述一下,gdp和錄取分數線(這兩個數據是可量化的)。

先上結論,大學對城市,更多的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所以對於大多數gdp增長迅速的城市,大學-城市關係是良性的(當然前提是gdp總量要有一定的底子),比如北京上海(廢話)珠三角地區,還有成都南京武漢,甚至鄭州合肥(至少是當下的鄭州和合肥,鄭大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科大在2013年以後也進入了止跌期(這裡只看分數線,不扯那些虛的),你們大可瞧不起鄭州和合肥這兩個縣城變省會的暴發戶,靠著政治地位和交通樞紐吸血的怪物,但實際上他們的gdp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兩千年古都的數值,而且增幅很快),另一方面大學也要有一定的底子,可預見的將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漢成都廣州乃至合肥的大學會為所在城市的RD提供很好看的數字,鄭州就很難說了。

反例也很多,蘭州西安哈爾濱長春為典例,當經濟開始下滑,大學甚至可能會成為負擔,西安現在的gdp和合肥差不多,要養活的雙一流卻比合肥多得多,蘭大吉大哈工更是……唉,要知道合肥市的gdp趕上西安哈爾濱長春也就是這兩年的事情。

所以說,當城市的gdp開始飛奔,鄭大也能變雙一流,東北的經濟下滑,c9也救不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此言不虛。(這裡說明一下,如果鄭州不是全國gdp第五省的gdp增速很快的省會,我不認為鄭大能被這種力度的扶持)。

當然,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比如長沙的gdp增速也很快,但高校卻有下行之勢(可能因為國防科大性質特殊), 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到底有沒有觸底,什麼時候才能恢復上升。

但總之一句話,只有在城市本身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增量增速的前提下,具有一定水平的高校才會對城市發展有良性影響。

(以下為題目無關,個人吐槽)

某些合肥人應該明白,自己的城市在二十年前只有全國九十多名的gdp,現在增加到全國二十多名,主要是孫金龍確立的發展方向和省內策略調整的緣故,以當時那個不擴招的混蛋的做事,我想他沒有出多少力。直到今年,依然有大量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術水平表示認同的高分考生及其家長由於合肥市區的基建水平和經濟活力不夠令人滿意而拒絕坐上前往合肥南站的動車;以及大量畢業生不得不從那裡做動車去實習,因為合肥市沒有足夠好的offer。在這種情況下你們應該擼起袖子加油干,爭取合肥市gdp早日擠入前二十,五號線早日開通。而不是在網上bb什麼「四大科教基地」「合肥成就今日科大」之類的缺乏其他地區人民認同的觀點,尤其不要擺出一份科大師生欠合肥市什麼的,要感恩戴德的樣子。雖然也許你們說的是事實,用一句不好聽的話,這很沒眼色,只會更加的引起科大人的反感(畢竟大多數科大師生並不是合肥人)。


來說說肥科吧(&>_&<)樓上很多人提到安徽河南中科大之間的糾葛……

就像一個大家閨秀的女知青,被下放到了農村,被命運擊昏了頭腦,蒙頭垢面,一臉懵逼。村支書說,這新來的知青,你們那家願意接受?王二,你家地方多,你說說

村裡的王二說,我自家的飯都吃不飽,養你這個光吃飯不會幹活的大小姐幹嘛?!

養不起,養不起→_→

我還不如娶隔壁村的翠花,身材敦實,會幹活還好生養→_→

村支書:→_→張三呢?

張三說:我家就更窮了,養不起,養不起π_π

這時候李四看到女知青低垂的目光,已經飽含淚水,看到她窈窕的身姿和污垢也掩蓋不了的芳華,脫口而出:支書,我願意(&>_&<)

支書說,你家客房那麼破→_→

李四說,我睡客房,把主房讓出來(&>_&<)

支書說,你家也窮啊

李四說,我可以少吃點(&>_&<)

……

女知青在李四家住下了,因為自小就不事農桑,自然不識五穀,李四白天努力幹活,後來知道她喜歡看書,就託人給她帶來她喜歡的書,在門外,看著她在燈下專註的樣子,她感覺到後面有人在看她,回頭莞爾一笑,大概一切都是好的吧……

……

女知青當初還想著能返回城裡,可惜因為種種原因被迫留在了農村,沒辦法只好承受命運的安排,和李四湊合著過日子了……(&>_&<) 晚上也會和李四講講書上的知識,生娃後教娃讀書識字,作為京里某大佬的獨女,多次向父親爭取資源,給李四……

編不下去了……

不喜輕噴(&>_&<)

總之,感覺安徽確實撿了一個大漏,也可能是我們安徽人自古就對教育很看重吧……當然那屆省長是河南人不好說了……

古人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生窮,沒有一個好的眼光,真是越活越糟心……

本科在鄭州,著實體會到了河南同學的難受,上大學,本地沒有985,讀研本地就更沒有合適的好大學,加上鄭州沒有太合適的企業,前10%到20%的優秀人才,基本上很難留在河南。

當然人才對城市的發展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也不太清楚……

從鄭州回到合肥讀研,這才發現中科大對安徽學子真是一個美好的福利啊(&>_&<)

本科因為歷史原因,不擴招,每年1800的學生,在安徽一年也收不到多少的娃……

但研究生就不一樣了啊……這種不限地域名額的考試,造成了我認識的研究生有一半左右的安徽人,如果以後留安徽發展,一般的公司裡面都會有師兄師姐可以抱大腿,這樣的人脈資源應該也是蠻好的吧……

剛才賤賤老師說到科大很努力,感覺科大的老師和學生真的是很努力(本學渣除外),在搬遷後,損失了那麼多的師資力量,還能努力的站起來,真的很不容易哎……感覺科大的骨子裡就有一種拼搏,為理想奮鬥的基因,以及振興民族的擔當,感覺挺好的

國科大,上科大,南科大,,,肥科已經快成中部科大了(&>_&<)

希望科大能多和企業合作,真心羨慕斯坦福那樣的模式……


以下是浙江一本大學的分布:

文理科均為一本,包括藝術類。浙大(浙江杭州)浙江工業大學(浙江杭州)浙江理工大學(浙江杭州)杭州師範大學(浙江杭州)

浙江師範大學(浙江金華)寧波大學(浙江寧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杭州)浙江工商大學(浙江杭州)溫州醫學院(浙江溫州)浙江財經學院(浙江杭州)浙江中醫院大學(浙江杭州)溫州大學(浙江溫州)寧波諾丁漢大學(浙江寧波)以上幾所是文理科第一批

浙江林學院(浙江臨安)中國計量學院(浙江杭州)浙江科技學院(浙江杭州)這幾所只是理科第一批

藝術類 第一批還有 浙江傳媒學院(杭州) 中國美術學院(杭州)

可以看到,大部分院校都在杭州,還有浙大這所唯一的985.211,(沒有黑杭州的意思)。這些大學提供給周邊城區經濟發展的機會,還給整座城市帶來經濟發展的潛力。政府設立IT、生物等高新技術的孵化平台,提供高校科學研究和技術交流基地,可以有效地鼓勵學生創業與發展,並與杭州鼓勵發展IT行業的環境契合。

答主是寧波人,近些年寧波的互聯網發展明顯沒有杭州迅猛,傳統鄉鎮經濟也無法支撐整個城市的發展,可以說經濟發展遇到了瓶頸。轉型困難,缺少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也是整個浙江所面臨的問題。城市想要轉型成功,高校的力量真的不可或缺。


坐標羊牯塘社區中專

emm 湘潭這座位於中部的小城市,不是那麼討喜,反正是天天被外地的大學生輪得生活不能自理。不論是來自東部沿海富裕省份或者省會大城市的學生,還是來自欠發達的中西部中小城市的學生,甚至是來自湖南省內的還不如湘潭的城市的學生。

回到正題,高等學校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湘潭雖然小,但高等教育水平在湖南僅次於長沙,湘潭大學(老牌一本),湖南科技大學(新晉一本),湖南工程學院(二本)。這三所高校在校學生加起來恐怕也有六位數了,可以媲美一些小縣城的建成區了。

學校周邊的各種餐館,奶茶店,旅館,網吧,列印店,商店,髮廊,水果店如雨後春筍般野蠻生長,其他的洗衣店,縫紉店,舊書屋,維修店等等也應有盡有,形成了一個部門齊全,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學校附近的教師公寓等等居民住宅,租房收入較大依賴於眾多考研黨與情侶黨。

龐大的消費需求在互聯網科技的革命下原地起飛,外賣行業蒸蒸日上,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也極大地普及到了周圍的原住民們,在鼓起他們的腰包同時也便利了他們的生活。學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大多聽不懂也不會說本地的方言,高校的拔地而起自然也大幅提高了周邊居民的普通話水平,雖然還是一股濃厚的塑料口音,但能夠清楚地用普通話交流也是難能可貴的,畢竟不說普通話生意也難做嘛。

同時,高校附近的公交系統也會變得發達起來,連接高校到市中心及各大商業區的公交建立起來,班次頻率十分可觀。(這點要批評母校湘大了,到現在還沒有從學校直達建設路口的公交車)車裡摩肩接踵的大學生背後是公交公司賺得盆滿缽盈,各種餐館,服裝店等等也大賺特賺,畢竟學生的錢還是好掙的。所以湘潭消費收入的拉動,大學生功不可沒。

公共交通賺得美滋滋,鐵路及巴士也不甘落後(湘潭沒有機場)。每當黃金周或者寒暑假往返程,就是學生黨傾巢而出的時候,汽車站到省城長沙的巴士排起了長龍,火車站高鐵站候車廳熙熙攘攘,取票窗口人頭攢動,湖南巴士和龍驤巴士心裡樂開了花。湘潭站雖然不是長沙,株洲這種動脈樞紐,但每天普鐵,高鐵,城鐵加起來也有將近兩百的車次,大學生作為主力軍,大大貢獻了鐵路的客流量,搶鐵總局微微一笑,又可以從湖南剝削一波了。

當然,高校也會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湘大作為一個四非重點一本,湘潭政府還是撥款把學校大門炸掉重建,東南角的大片荒地"退田還湖",南苑食堂也炸掉了,著手在原址新建。湘大有了政府補貼撥款,這幾年基礎設施也有所進步,很多宿舍翻新修整,拓寬房間,安裝獨立衛生間,通了熱水,甚至安裝了空調,雖然南苑八棟和北苑九棟的朋友們還是沒有享受到基礎設施改進的陽光,但這些進步還是有目共睹的,在幾年前甚至不敢想像。


上面幾個說的都是大學生帶來的消費

我說一個印象深刻的城市:合肥

新區還有科學島上各種高科技企業,有能源、製造業、生物科技等等,很多都是中科大或者中科院的研究所撐起來的

民風溫柔,山水相間,街道乾淨城市新,非常贊


很直接的一個例子:大學旁邊賣炸洋芋的小攤都可以微信、支付寶支付 而有些地方的商店卻不能微信、支付寶支付

學生帶動周邊經濟、以及周邊居民的文化氛圍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雖然大學城的建設被人戲稱為鬼城(寒暑假冷清的讓人可怕) 但是不得不承認帶動了周邊居民經濟、文化的發展。


大,至少經濟是可以被帶動的,學生的各種需求帶來巨大商機,武漢光谷廣場就是靠周邊學生養起來的。高等學府的學子至少也是相應能給城市的整體素質提高一些


好的學校就是好的人才倉庫啊,不過也要留得住人。國內西安,武漢,南京,大批的優秀畢業生湧向了北上廣深。 對於上述城市來說還是挺可惜的。

所以武漢還是出台各種留畢業生的政策,比如方便落戶,買房打折等;

深圳也是長期吸引人才落戶,各種住房補貼。雖然深圳兩所大學沒入雙一流,市政府還是撥款力度很大,有要打造強校之心,當然這個等人才,政策,資金全方位跟進才有可能。


倒不如說城市能把大學拖累成什麼樣子

比如哈工大

比如西交


簡單

我之所以來上海消費了6年,然後繼續留在上海工作

是因為我在上海上大學


首先,在我省的話,很可能就因此多了一個夜市或起碼一個商圈,甚至有有夜市比大學有名的學校

再來,大學本身也能為城市輸送中高階人才,不過城市本身接不接得住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雖然問題標籤里就提及了一個學校--我南七技校,我也承認,科大對於合肥的影響確實是深遠的。如果不是科大和這些年一起納入科大研究生招生的科學島那邊(物質科學研究所那一塊)的中科院一系列所,合肥也不會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的國家科研中心城市,不會有合肥市政府那一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不會有以合肥光源同步輻射粒子加速器為代表的一批大科學裝置紛紛落戶合肥。可以這樣說,合肥在科研領域的地位是遠遠高於其城市綜合定位的。

但是我今天要提及的卻是另一個城市,我認為大學給她帶來的影響更加深遠,那就是我的家鄉南京。

如果回想我的青少年時光,那基本就是在大學裡度過的。我最熟悉的是東南大學四牌樓,以前家住在近旁,六朝松,梅庵,中大院,大禮堂,噴泉,乃至沙塘園學生餐廳,東大在我眼裡不是一個大學,而是我的幼兒園。

高中在南大鼓樓校區旁邊,我曾經無數次想過我能去南大讀書有多好,但是那終究是一個高深莫測的地方,高深到來到科大後我還是覺得南大高深莫測,比南七技校高深莫測得多,南大的學生也比我厲害得多哈哈,保研的時候都故意避開了南大物理。南大的蘇浙體育場是寒暑假周末奮戰的地方,南大就是我的體育場,它符合我能對一個大學所有的終極幻想,古老優秀,大樹大師。

如果說南大遙不可及,那麼南航就是觸手可及或者說屢屢就在眼前。小時候我不會像大多數小孩想去考個清華北大,我就想上個南航,飛行器設計專業,從小學六年級我就開始看南航的分數,結果後面幾年江蘇高考改得一塌糊塗。自主招生,保研夏令營,南航都會佔有一席之地。甚至這演化成了一種情節,保研的時候其實心裡已經看不上南航了(純個人想法加專業實力)但是還是報了唯一的這一個211,其實當時已經多個985預錄取在手我知道南航過了我也不會去,但是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甚至有一種希望被認可的想法,「當年你棄我而去,現在我讓你高攀不起」哈哈,只是一點小心理。

還有南理工龐大的每年被淹的衛崗1號,南農燒雞,南林的櫻花,南師的銀杏葉,南工大浦口的郊野公園,藥科大學童家巷的小操場,他們在我的生活中都有著或多或少的一席之地,我在家在南京,無非是在大學裡玩罷了。

每次我都會和別人驕傲地說,我家那個區(鼓樓區),有21所本科院校。

這有可能已經能比得上別人大半個省的高校數量。

說了這麼些許多,可能有人覺得我走題了,這是南京高校對我的影響,那麼對城市的影響呢?

我覺得,正是曾經的亞洲第一高校國立中央大學,現今這8所211為主,數十所高校一起,奠定了南京的城市性格。古老,高深,有文化底蘊。創新,活力,以知書達禮為衡量人生成功的標準之一。

其實,南京主城區被高校佔據了太多地方,在城市中心有一條高校連成的橫軸,南藝,江蘇第二師範,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如果把他們的老校區都搬走了,一定可以給城市發展留下更多的地方,但是如果沒有這些高校,南京何以成南京?這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的不同境界又在何處?面對中國如此呈千篇一律化的城市發展,高校的校園和青年學生,何不是歷史留給南京的一筆寶貴財富。

現在,主城區的高校紛紛外遷郊區,形成了仙林,江寧,江浦三個主要的大學城,同時這也是大家買房投資都願意靠攏的地方,究其原因,還不是高校優美的環境和完備的設施,以及年輕學生及高校教職工所帶來的較高社區文化水平和個人素質。

我覺得,南京的高校,不僅塑造了南京的今天,奠定了南京的明天,更是每個南京人的驕傲。


推薦閱讀:

edu郵箱申請的office365教育版 免費版可用期限為多久?
為什麼那麼多彈鋼琴的人中只有少數出名了?
有一個特別活潑的鋼琴學生是什麼感受?
怎麼看計算機可以自學成才,坑要自己爬的說法?
18歲了,如何重新練習長笛?

TAG:城市 | 教育 | 大學 | 高等教育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