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虛擬生活中投入的精力是否對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有積極意義?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誰不孤獨,歡迎關注討論。
謝謝邀請 @劉柯就目前對於社交網路的研究而言:在虛擬社交中投入大量精力,對於「弱連接」的人際關係有顯著積極作用,對於「強連接」的人際關係則負面作用更明顯。
自從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提出了強連接弱連接理論以來,這一理論便被廣泛運用於現實中人際關係的研究。
強連接關係:主要是與自己聯繫的最為緊密的家人、朋友、同學、同事建立起的社會網路,強關係有兩個顯著特點:1)關係形態非常穩固2)信息傳播相對封閉。強連接中的人際關係表現出互動高頻、聯繫緊密和信息掌握重複率高的特點。
弱連接關係:主要是通過社交活動、工作聯繫等建立起的社會網路,顯著的特點是:1)關係形態較為鬆散2)信息傳播開放且快速。弱連接可以幫助我們結交到原有不同「圈子」的人,有助於擴大人脈、掌握更豐富的信息資源。虛擬社交在「弱關係」的拓展上有天生優勢,無論是以興趣基礎的豆瓣,或者依託地理位置信息的陌陌,還是以專業問答為基礎的果殼,我們都很容易直觀地跟陌生人產生聯繫。但這種聯繫相對於現實社交,也具有流動性高、接觸時間短、個體差異大的特點,正符合「弱關係」中連接鬆散、信息傳播開放快速的特點。此外,因為虛擬社交的非及時性特點,我們在網路社交中也更容易完成「印象管理」,即表現出一個更完美的自己來獲取認同,因此通過虛擬社交,我們可以更容易地拓展出「弱關係」的連接。
但是虛擬社交對於「強關係」的影響又如何呢?有研究發現,社交媒體使用頻率與家人溝通的頻率呈顯著負相關;而虛擬社交由於交流不同步、缺乏目光接觸、容易產生更多自我投入感等特點,在高頻率的溝通中會較之面對面溝通更為低效,溝通雙方所取得的信息也更為有限。十分不利於需要穩固的「強關係」的連接產生。簡而言之:在虛擬社交中投入精力,能夠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泛泛之交和多元信息,但是對於家人好友間的緊密聯繫則沒什麼幫助——至少沒有面對面溝通的效果好。儘管社交網路已經成為多數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個人還是建議大家回到家少一點刷朋友圈,多和家人朋友面對面交談。
凡是能喚起我們感覺的人際關係,都是真實的,無論是面對面的現實人際,還是藉助於網路、社交軟體的虛擬人際。因為除了現實邏輯以外,我們還有情感邏輯的制約。也就是說,我們發展和他人的關係,除了理性、現實的考慮,還受到潛在的情感需要的影響。而這些更靠近所謂潛意識的心理活動,並不區分是虛擬的社交,還是現實的社交。它關注的是情感的滿足和心理緊張的釋放。
「投入精力」是日常用語,在精神分析的語境下,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和世界的聯結,是靠投注力比多實現的。投注對象可以是一個具體真實的人、一件物品、一段關係、一種活動、一個理想化的形象等等。只要你對於TA產生了情感上的捲入和需要,那麼TA就是你慾望的客體,TA的各種變化、反應,會給你帶來喜怒哀愁等真切的體驗。
與人交流中,深層感覺的滿足與釋放是目的,如何獲得滿足是手段。 而虛擬與否、現實與否,是意識範圍的事情,理性的認知和判斷遵守的是現實邏輯。這是自我功能對於深層需要(即本我的需求)在具體環境下尋求滿足時,方式上的選擇。潛在的幻想和慾望尋求的是滿足與釋放,而不區分滿足需要的客體,屬於虛擬或真實。
從這一點上看,虛擬與否對於滿足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的需要影響不大,虛擬生活和現實人際在以不同的方式滿足著內心與人聯結的需要。
我曾在問答文章《為什麼人有時會出現「更容易向陌生人展示真實想法」的情況》說過,「我們每個人其實都需要「陌生人」的關係,既可以現實中發展出真實的和匿名、虛擬的人交往的「陌生關係」。也可以在熟人之間有意培養,用陌生心態看待別人、被別人看待的關係,核心在於,我們需要被不斷地用新奇的角度看待、看到,而不是被熟悉的評價、默認的成見所覆蓋,遮蔽了此時此刻鮮活的體驗」。
無論是藉助於網路的虛擬社交、論壇發帖,社交軟體的點贊、互評,還是同學同事、街坊鄰居、驢友夥伴等之間的喝酒、聊天,能帶給我們新鮮體驗的交流,都是有意義的。
因為,人是靠與外界交往的體驗塑造了自己,也在持續的互動中改變了自己、豐富了自己,而不是靠自閉狀態下的想像與臆測。即使反思與總結帶來頓悟,也需要先有足夠豐富的外在刺激、外界不同於己的反饋作為素材和基礎。所以,凡是能帶來新的體驗的人際交流,都屬於有積極意義的。
這是因為:
首先,能在工作、學習之餘,自己飽嘗的辛酸苦辣能在一個適當的場合說道說道,本身就是減輕壓力的一個途徑。對於緩解社會性孤獨,保持和他人的情感聯接、獲得歸屬感,也很有幫助。網路論壇、QQ群等虛擬生活和周末的各種興趣小組、線下活動,同樣可以實現這一點。
其次,人與世界總在相互影響。「世界」是一個抽象概念,我們能接觸到的、遇到的總是具體的人。我們通過與具體的張三李四交往、接受他們的反饋,從而獲得世界的反饋。即使他們不能給出具體建議,但至少讓你看到了不同處境、不同情緒下的自己。假如我們的人格力量足夠強大,也可以反過來影響他們,以至無窮大到「世界」。
這種人際影響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彼此間有充分的回應和互動。這才能在認識世界、認識自我中不斷獲得「校正」的機會,避免主觀臆測、偏離客觀現實。而虛擬社交、生活,同樣可以提供我們內心某一部分的反饋、某些暫時未能展現的角色。
比如平時言語隨和、自卑自憐的人,在網路遊戲中化身為英勇無畏的戰士,頓時變得剽悍果決、所向披靡。內心壓抑的角色平時難以得到展現的機會,但在虛擬的空間里去滿足內心的成就欲、攻擊欲的需要,是恰當的、有效的、被鼓勵和允許的。這讓內心攻擊與釋放的幻想、需要得到滿足,減輕了心理的負擔。這種在虛擬環境下的角色嘗試,無形中,可以增加他在現實中的自信、價值感。
泛化一些看,虛擬與否的問題不只是網路時代有。從古到今,對於虛擬世界會給現實生活以怎樣影響的爭論一直存在。比如從交流的途徑來看,作者和讀者之間是不是虛擬關係呢?讀者和作品裡的形象,算不算虛擬關係呢?
「寫作者」是作家本人的一個角色,但不是全部的自己。讀者通過文章讀到的,只能是作家部分的心理想像和感受、以及想表達出的思考。像納博科夫這樣有自傳、有記者的採訪和照片、有別人為他寫的傳記、有家人寫的家族故事的作家,我們對作家本人生平的了解、對這個活生生的人的認識還能多一些。而像美國當代作家托馬斯·品欽、中國唐代的張若虛等等,這些生活情況不為人所知的作家,讀者只能和他的作品發展關係,卻依然帶來豐富的體驗,不能否認這種虛擬關係帶來的真切體驗,也不能說這是消極影響。
而讀者和虛擬形象的關係,更複雜一些。如我所見聞過的:2005年10月,周汝昌先生從事紅學60周年在北京有個活動,我作為祖傳三代的紅學愛好者去湊了個熱鬧。周老先生對於曹雪芹成長背景的介紹、對於賈寶玉的心態的描繪,更像是在回憶、追味和幾個至交老友交往的故事。當他談到對曹氏家族的某一個假設得到佐證、覺得對賈寶玉某一心態獲得領悟時的歡喜雀躍之情,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這是一個年近九旬、眼瞽耳聾的老者。事後,我又在周先生的《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中讀到,他和四哥周祜昌合力抄寫胡適先生收藏的甲戌本《石頭記》的舊事、以及在從事紅學研究過程中,和結識的大批學者交往、爭論的軼事。從帶動體驗的角度看,虛擬的文學人物賈寶玉和早已故去、神交已久的曹雪芹帶給周先生的內心體驗、精神交往,是足夠豐富的,也帶來了友善可親、經得起時光侵蝕的現實人際。
說句題外話,這種以文會友、聚訟紛紜的交流,在周先生這一代學者身上並不少見。如廢名和熊十力先生因爭論佛理而爭吵,乃至動手打架,但之後打完了吵,吵完了打,再打再吵,沒完沒了。
拓展一下講,當下方興未艾的心理諮詢行業里,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是否是虛擬關係?諮詢師算不算來訪者的陌生人?某個層面說,是的!諮詢師和咨客之間所有的互動只局限於諮詢室內的50分鐘。但是這種只在特定環境下存在的「虛擬關係」,又是真實的,來訪者在其間體驗到被另一個人的接納與理解、陪伴度過最無助的時刻、克服極度的孤獨感後,內心會開始自愈。甚至可以說,諮詢師這個陌生人,只是提供了一個中立的、自在的、安全的心理環境,讓一個受傷後需要情感宣洩的、渴望探索自我的人,有這樣一個似真實似虛幻的過渡性空間來面對自己,心會開啟自我整合的「程序」。來訪者因此更有勇氣和力量面對註定孤獨前行的旅程。
繼續延伸,現在心理諮詢除了面對面的諮詢以外,還有視頻諮詢和電話諮詢。視頻諮詢是面對面這種「虛擬關係」的升級版——虛擬網路下的虛擬關係。我本人在最初從業時,對於視頻諮詢有較保留的態度,覺得有網速不穩定、兩人所待的環境有差異等等問題。最關鍵是少了充分的感覺刺激(接觸過嚴重抑鬱、重度心理障礙的人,聞到過他們身上因疏於自我照顧的異味兒,可能對此更有體驗)。直到我有個來訪者,開展一段時間的諮詢後,因為公司派遣到國外工作,TA向我提出通過網路做視頻諮詢,我才接受了這種形式。每次諮詢時,TA和我有14個小時的時差。不僅室內環境不一樣了,連「當天」的日期、早上和晚上的感覺也變了,但是諮詢的體驗、感覺依然流通於我們的內心。諮詢中,進入了深層的感受和聯結時,外界這些干擾變小了、幾近於消失。因為人在情感交流時,推動我們交流的是深層情感的涌動、潛意識的流淌和演變,而不只是靠理性的言語和邏輯來維持。
說完了積極影響,捎帶著說一下消極影響。沉淪於網路虛擬世界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可否認有很多負面的影響,如過度沉溺於網路遊戲荒廢學業、現實人際退縮和隔離、父母和孩子圍繞網路展開激戰(15年2月,江蘇出現了一個極端慘劇,高三少年因斷不了網癮自剁左手)、以及和網友見面導致種種危難事件等等。
但是,我想之所以會有負面影響,核心在於當事人現實檢驗能力的不足。人和外界的人打交道的意義,在於真實的人際交往中,不斷校正著自己對於自己、對別人、世界的認識。如果缺乏基於現實邏輯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度依從於情感的需要,而依賴於網路虛擬生活,那麼網路的虛擬空間就成了迴避現實問題的港灣。
有個笑話,說是有個員工,是《紅樓夢》的書迷,近幾個月工作時間精神萎靡、效率低下。經理看他狀態不好,警告他,再這樣下去,就要被辭退了。書迷說道,「不幹?不幹了好,反正自從林黛玉死了,我也覺得活得沒意思了」。這就是出於情感的強烈需要,而漠視了現實的邏輯和要求,導致的不良影響。
更極端的例子,是陳凱歌先生的代表作《霸王別姬》中,張國榮飾演的陳蝶衣。蝶衣有過多與幻想中的人物、故事的聯結,與唯美、剛烈的虞姬形象認同太深的問題。這種極度的情感需要支配著他的生活,而有意無意中壓倒和放棄了現實邏輯。當他過多地從情感邏輯的角度出發,而忽視了現實環境的要求,在複雜的環境下,他的現實檢驗能力不足使得他適應能力很差,讓他與時代、眼前的人際總是格格不入。他不斷地需要師哥段小樓、需要那爺、需要關師傅、需要袁四爺、需要日軍高官青木、需要菊仙等人,在不同的環境下,來幫襯、照顧自己的生活。而無法自己在內心做出調整、在現實層面做出有效、得體的問題解決。在和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師哥、舞台上的愛人,發生了複雜而糾纏的矛盾時,他無力從幻想世界回到現實中來。這個悲劇角色有很多時代、社會、家庭的原因,但回到自身,是現實檢驗的能力始終得不到發展、在區分外界刺激和維持內心豐富的體驗之間,有一些偏執、僵硬的偏差,而缺乏彈性。所以張豐毅飾演的段小樓,在蝶衣的徒弟借著政治勢力刁難、打壓老師傅後,在蝶衣房間外急得跳腳,感嘆一句「你也不出來看看,這世上的戲都唱到哪一出了」,又嘶喊一聲,「蝶衣,你可真是不成魔不成活啊!?可那是戲!」
綜上所述,我覺得人註定要生活在各種關係之中。本質上,也就是自我關係、人我關係,還有潛藏著的人和世界的關係。在這些關係聯結中,我們尋求著內心或潛藏很深、或已經充分意識到的需要、渴望、幻想的滿足。外界提供了足夠多的條件,或虛擬或現實、或網上或線下,我們可以足夠自由地去選擇。關鍵在於,我們要能根據外界不同方式提供的反饋,在內心做出調整,使得主觀的理解、認識,儘可能與客觀現實保持一致。在此路不通時,及時做自我的調整,而不是抱怨現實不符合心中地圖的描述。
推薦閱讀:
1、《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 周汝昌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心理動力心理學入門》 A.Lemma-Wright 著 心理出版社
3、《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的理論和實踐》 N.Gregory Hamilton 著 心靈工坊
4、《超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Stephen A.Mitchell 著 心靈工坊
5、《為什麼人有時會出現「更容易向陌生人展示真實想法」的情況》 馮丹彤 答 知乎圓桌
佔個坑。有一本書叫《遊戲改變世界》裡面有提到喲!有時間再接著補坑…
求交心不勉強其他,談關係不勉強交心。
我最近開始在玩一個匿名聊天的語音軟體,它使我的口才似乎變得好了一些。雖然虛擬的意思就是假的,但是假的東西給人帶來的改變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一本書一個電影一首歌一句話,他們都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做法甚至是一生的發展。我現在想,也許不管在哪裡投入精力,你都可以從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玩網路遊戲應該是最代表性的在虛擬中投入大量精力的例子,但是和遊戲中的玩家組團作戰,合作制定作戰方案、溝通遊戲技巧、向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回到現實中也是美好的回憶。也許她們也會成為你現實中的好朋友。
既然有人可以因為遊戲千里迢迢去砍人,怎麼不可能因為虛擬的網路而死心塌地愛上你。
虛擬的世界待得久了,帶來的最大問題應該就是和現實中的人交流會出現緊張。即使在網路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也許到了現實中因為害怕人的眼睛而語無倫次,甚至沒有勇氣開口,這就是可能帶來的消極。積極意義肯定是能帶來的,能不能為我所用就看個人的造化了。強烈反對那些強聯繫弱聯繫的分析,同一段關係,強弱不是永恆的,平台不重要。你通過平台展示了你的什麼特質(包裝)才重要,看了很多實例,在10年這個維度看,能很大的改變你的現實生活。我當然不是說你不用做別的坐那一天到晚刷完知乎刷豆瓣。。。
這裡我理解的虛擬生活應該是指與眼前、手邊物理現實社會發生交互之外的生活,主要指人們通過手機、電腦等進行的線上活動。
CNIT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手機APP用戶中有44.8%的用戶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達5小時以上,每天使用手機時長3-5小時的用戶也有21.7%。(或者你想想自己每天大概要跟手機呆多久。)在微信、微博、陌陌、豆瓣、今日頭條等應用高度的滲透下,真的要再把虛擬生活和現實生活嚴格區分開,可能不太現實。
或許對於現在的人,生活也是一種O2O的狀態,線上和線下相互作用。而互聯網存在的意義在於它打破了人與人之間地理上的隔閡,讓人們可以在線上相遇。
那這個時候「對人際關係有沒有積極意義?」這個話題應該討論的應該就不是線上、線下的區別。而是你從線上/線下接觸到的人是否能夠對你有幫助,是否雙方能夠持續的在相處中給對方帶來價值,是否應該投入足夠多的精力。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我的故事。在我高考前,我從未正式的接觸過即時通訊,家裡理由很簡單,作為學生我的任務主要是學習,所以我的qq空間曾在這三年加密,為此還失去了自以為是摯友的初中閨蜜。但是,後來我知道了原來那不算真朋友的,真正的朋友才不管你是玩qq微信豆瓣人人或其他,如果你和自以為是好朋友的人產生芥蒂,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你們不是真正的朋友,就算你們每天互相點贊評論讚美跪舔,他也只是你費勁全力想要經營的朋友,實際上你們沒有共同的話題,你只是想,而他卻不願。我小學的時候同學是都有qq號的,我卻沒有。初中同學課間討論充黃鑽紫鑽的時候我也絲毫插不進話,原因很簡單,當時電腦不夠普及,也不是智能手機肆意猖狂泛濫的時代,也許是我當時已經落後了時代。當我在閉塞又自大的北方小縣城裡每天5點起床6點開始早讀預習上課的時候,我的初中小學,那個南方小城裡的孩子們,每天夜貓網遊電視劇充盈地在曬。月末的時候放假回家,看到電腦屏幕上滿滿的都是大家擁有的小確幸,然後那一刻,我內心升起一種無法排遣的孤獨感。初中同學沒考上重點高中,但見到的是我未曾見過的世界。當時的我是這輩子最美好的十七八歲,我不能和朋友們出去春遊不能出去唱k不能出去見最好的未被污染的世界,沒喝過真正的酒,沒和最喜歡打籃球的男生談過戀愛。取而代之,日復一日的政史地和絕望至死的數學,想逃又逃不掉的高考,氣氛詭異的高三。後來,終於過去了。以為翻過了這座山就一定能看到太陽,事實並非如此。從去年8日晚上開始,qq在線QQ在線一直在線。在那個虛擬的空間里,我同以前的初中高中同學建立聯繫。日復一日的自拍曬美食秀優越,也日復一日的向死而生。高考前我活在現實,高考後我卻掉進網路,越掙脫就越離不開。可是,在那段生活中我卻日益聒噪,大家都在無止境的偽裝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太拚命就顯得有些浮誇。我那個時候追求留言數量僑情難過就發個動態,這個狀態持續到了大一上學期,有一天,我開始發現,有了即時通訊我的生活並沒有變得更加美好,我反而更加懷念那個手機只能打電話發簡訊的時代。再後來關閉空間,卸載qq和微信。後來又裝上,再卸載,反反覆復,像連綿不絕的大姨媽。直到這個暑假,我還在試著抵制,我不看新聞不看網路頭條不說網路流行語不去看大家嘴裡有爭議的票房神話,我越來越懷念沒有智能手機沒有虛擬空間的時代,我想要掙脫全民點贊時代,安安靜靜過我平淡如水的日子,我知道大家都在浮躁逃避生活,而我想要的是柴米油鹽真實的的生活。
說說實例。對性格內向、靦腆、喜宅的人來說意義重大!我曾經疑惑過:為什麼有些人在線上和線下給人兩個不同的人的印象?如何做好線上——線下、線上——線上、線下——線上、線下——線上溝通,提高溝通的有效性?大一的時候認識班上一同學,特點:內向、靦腆、宅,天天在班級群里呼風喚雨、叱詫風雲、甚至講話還不那麼文明,一個活生生的領導者身份,但是一到現實生活中就基本不愛講話、特別文靜、用語斯文、不慕名利不願意當領導者出風采,我很詫異這種區別是怎麼產生的?再說說我自己,高中畢業同學錄上有很多同學寫到:三年了沒有跟你講過一句話,一到大學一個人在一個城市拉,知道要交朋友啦,知道人際關係重要啦,在我有意無意地擴展和經營下有了一個很大的人際圈子,而我所謂的經營大部分是線上的交流,然後節假日就分類群發祝福簡訊、生日也會發,所以有時候一過年我能收到幾百條的回復簡訊或者祝福簡訊。當時也是在人際圈子裡猶魚得水、混得還不錯,但是對於這些人有些我可能見都沒見過、有的一年也就見過一二次,原因只是因為我的內向和喜宅,但是卻有關係很好的、不排斥幫忙的、沒見過卻談交易合作的(我當時賣過二手書,都是直接要到人家班長或者學委電話或者扣扣,然後直接談起來的),線上的我活躍、風趣一些,線下的我沉默、無趣、話語多一句嫌多少一句不覺少一些,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線上線下這種差距是怎麼產生的,又該如何平衡。如果說線上線下有哪個共同點讓多了一些朋友,那就是真誠,真誠地對待他人,而不管他人如何對我!所以對於我同學跟我來說,社交軟體的溝通對於我們實際的人際關係是意義重大的。首先,它讓我們更加能表現自己,把隱藏的害怕或者不善於表現出來的部分展現出來,從而更好地被理解;其次,它幫我們節省了大量會面的時間,也避免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劣勢;再次,它是建立現實人際關係,拉近距離的基礎,比如:很多朋友或者情侶是通過社交軟體認識,之後才有更多的現實的了解、建立人際關係的;之後,它讓朋友之間的感情不因實際距離而生疏,從而讓感情維繫下來,這個部分是通過微信、扣扣空間的功能來體現的;最後,從最基本的用途說起,讓不便於當面說的話有了表達的途徑。只談了某一類人,僅供參考。。
嗯嗯。這個問題蠻接地氣兒的。
我媽就總是問我,你和網上認識的那些人天天都聊些什麼?說那麼多又有什麼用?又沒見過你怎麼知道他們說的是真的假的?天天都聊些什麼我還真沒注意,有時間就掛在歪歪,三五個人聚在一起侃大山LOL,無話可說的時候就掛著不說話也沒關係,一點不會尷尬。
至於有沒有用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了,起碼我在結識新朋友的時候沒抱著什麼目的,我一沒指望他們幫我交房租水電二沒有指望他們陪伴我一生一世。我相信他們也是一樣的。
至於真實性,他們說的我都是抱著相信的態度,因為不會說過於嚴肅的話題,也不會過渡到真實生活里,所以真假對我影響不大。你說有人弄虛作假吹噓自己如何如何,欺騙你你也相信嗎?實際上這類人吹完牛沒多久自己就會消失了,因為說的太多容易露餡。
虛擬世界,對我而言是個很輕鬆的地方,我可以很輕鬆的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生活里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冷漠拘謹像個獨行俠連自己都討厭我自己)我也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在生活里表現的跟網上一樣,( ???????? )表揍......
忘記是誰告訴我的了,朋友都是階段性的。想來不論虛擬還是現實,其實都是如此。大概當時我也在為網路結識的朋友的離去傷感。
但是時間會告訴你留下的是誰。但是時間會告訴你留下的是誰。但是時間會告訴你留下的是誰。
有些話沒說不代表沒想,有些人不出現了不代表會忘,我相信總會有人跟我一樣。
總有一類人心牆幾丈,但起碼藉助網路有勇氣開扇天窗。這難道不是極好噠嗎?我不明白所謂的積極意義在此指的是什麼,只是想要表達一個學生對於這件事的看法,我們總是會聽到家長老師說別再玩遊戲了或者別再看手機了等等,是為什麼?不是因為網路世界不好不精彩,只是因為他害怕你沉迷,害怕你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網路會佔用我們大量的時間,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精神需求,那麼這份需求似乎來的太廉價了些吧?因為現在的網路世界,若是投入大量精力會發現,它的內容大多數可以歸於無營養與無聊也就是所謂的沒意義和沒意思中,那麼所謂的投入大量精力又怎能解決孤單這件事情。也就是唯一一件事情,投入,越收穫,不能成正比關係。又怎麼能說對現實世界有積極影響?其次,你見過哪個國家以倡導網路學習為主要方式?沒有,因為這種方式效率不夠高,也因為人類天生就沒有那麼自覺,你打開電腦如果不是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又怎麼會去搜索學習?把一個人的精力投入在無限的低回報的東西上,不覺得有些蠢嗎? 若是真的感覺到孤獨,可以看書啊,所以網路世界,適量為佳。最後一件事情是,當一個人將時間投入在網路世界中,他就錯過了別的可能更好玩,更精彩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每次一玩遊戲,就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於是乎那個你專註於網路的時間段就錯過了去一家人聊天的歡樂,錯過了給老友打電話的溫馨,甚至錯過了夢回大唐的酣暢,只留下了遊戲通關的那一點自豪感(沒通關更完蛋)但是根本不會有人莫名其妙的來關注你那點自豪感,那點自豪感也對現實世界毫無用處(除非是你遊戲的狐朋狗友)若是聊天更甚,遠比不上花些時間出門邊喝咖啡邊聊天的盡興。於是我認為在網路世界投入過多精力對現實生活沒有成正比回報的積極意義
虛擬生活當然也是有好有壞…它帶給你的影響其實是看個人。
而且,做一件事的好處壞處未必都是明顯的外露的。
與其糾結它好不好,不如自己去衡量你到底需不需要,它值不值得你花時間這是只有自己能回答的問題,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對你來說什麼最重要。在虛擬網路中認識的朋友,可以隨便聊,自己的心事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坎坷,甚至從陌生人那裡得到鼓勵和繼續前行的勇氣,就像是公交車上一個陌生人給你的微笑,讓你一整天都有好心情。當然,不要太把虛擬網路當真,不要荒廢了正常的生活而沉迷其中,現實中你還有很多好朋友和家人,他們也一直在你身旁,珍惜身邊人。
如果會利用虛擬人際的話,收穫真的會很大。虛擬人際最大的作用一方面用於溝通抒發感情,因為沒有現實交集的人不涉及利益紛爭,分享心事更有安全感,他們給你的建議也會更客觀不會不由自主的添加主觀色彩評價完全不熟悉的任何事,另一方面可以獲得信息,信息的力量,可能一句話都會對一個人的思想和決定起到很大作用。在虛擬中,人們會更偏向尋找和自己興趣愛好三觀相似的人,因為範圍更大,主觀選擇權更大,找到交集多的人可能性也更大所以這樣的關係也更容易走到現實,走到現實也會關係也會自然而然很牢固。
不邀自來。
復旦大學老師陳果在「思想政治道德修養與法律」課上說過,社交是廉價的,不是說沒有價值,是有一定價值的,只是很小。
私以為,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積極與不積極得看你自個的造化。雖然是網路,你覺得真實就真實,你覺得假就假。好壞還得自己掂量。網路僅僅給了我們一個平台而已。我說說我的故事吧。在高一時候玩高考吧,那時候為了各種勵志,無節操地逛著高考吧,當時還是給我打了很多雞血。但結果往往是三分鐘熱度。。某天,有幸刷到一個帖子,是一個名字叫做「彼岸雨敲窗」人寫的,帖子貌似叫《夢在北緯30度》(現在搜也能搜到)。可以算作勵志貼,也可以叫交友貼。當初在裡面我也算認識了不少人,保守估計有十多個吧。當時約定一起旅,騎行西藏。以後再北京XX相聚。帖子里樓主是一個高四復讀生,想考北大的人。隨後他就成了我們一直追隨的人。認識的十多個朋友(暫且)也就成了一直的戰友。中間的事就省略一萬個字。巴拉巴拉。。。天色已晚。有空打補丁。
雖然到現在我們仍然未見過面。(不代表將來不會)
雖然到最後剩下還能和我聊得來已經剩餘不多了。雖然現在我已經高四了。但是我還是和某些人約定在明年一起去旅遊。一起到某個地方玩。對於網路。認真你就輸了。但,一直認真你就贏了![有空再補充]有吧 比如刷朋友圈 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親人啊 那麼就算很久不見的朋友也能知道彼此最近動態 再次相見也不會感到非常陌生 同時可以當做飯後的談資
lol,讓多少本來大學畢業即永別的人,依然維繫著關係。
我也有個問題。為什麼要對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有積極意義?怎樣才算是積極意義?讓你在現實生活的社交中更加如魚得水?
有啊在二次元中找到存在感心中充滿力量自然能夠勇敢面對自己並不擅長的三次元
有點意義吧,例如你看到這條回答,也許會想了解回答這條問題渠道來自哪
推薦閱讀:
※為什麼周圍都是蘋果?
※先知道對電影的評價再看電影,會影響看完之後的評價嗎?
※在目擊證人提供嫌疑人相關線索時,有哪些方法可能可以降低無辜者被指認的可能性?
※這種宣傳牌有效嗎?
※「熔斷機制」有著怎樣的心理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