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水抱屈原是我,如此屍骨難收」?
我來啦~ @陳昆廷
謝謝邀請,么么噠~
哈羅德布魯姆曾經在《讀詩的藝術》中談過:「讀詩的藝術的初階是掌握具體詩篇中從簡單到極複雜的用典。」一首好詩讓人感動是很容易的,但是能夠讀懂一首詩卻很難,理解詩歌的修辭技術還有用典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
海子的詩歌文本我不是很熟悉,我查了一下資料給出一個闡釋,不一定對,見諒。
海子的這首《水抱屈原》完成於1987.12.28夜晚,應當是同《耶穌(聖之羔羊)》同時完成。兩首詩在象徵上其實有著榫合之處,可以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屈原在這個文本當中扮演了與耶穌近似的角色,是一名殉道者。《水抱屈原》試圖描繪詩人的自我殉道,而《耶穌(神之羔羊)》中詩人從死亡當中復活,回歸到山中,成為了一個守著羊群的牧羊人。如果你讀過《春天,十個海子》的話,其實會發現兩者的主題非常接近。
思維本身具有延展性,所以詩歌可以被視為一個有結構的啞謎,總是在詩歌的結束部分揭示謎底。如果關注詩歌的結尾處的話,會發現整首詩其實是「水抱屈原」的一個自我揭示,他在文本的最後道出了自己的名字,水中屈原與詩人合二為一。
舉著火把,捕捉落入
水的人
文本的一開始就已經把視角固定在了對於透水者的「捕捉」之上,文本圍繞著對於水抱屈原的描述和我的陳述交替開展。
詩的第二小節講捕捉進一步清晰化,水抱屈原被牢牢地抓入文本之中。一個沉重的肉身被拋入水中,一大股暗色的魚群悄無聲息地湧向屍身,或者是去分食屍體,或者是去朝聖,為文本帶來了一股陰鬱的意味。就像是投射在背後的一道陰沉的目光,讓讀者跟著魚群一起游向了黑暗的中心。
詩的第三小節部分表述了詩人對於這種自我放棄的肯定。我還不太清楚「瓦罐」這一象徵是否有具體對應的典故,不過就一個隱喻而言,瓦罐指示著自我的困境。表示詩人要從平靜的處境脫離出去,放棄驕傲者的身份,來擺脫這種困境。把劍解下埋在牛車之下,就是「屈原」放棄了自己的貴族身份,把一個純然的肉體投入了水中,無牽無掛地奔向死亡。
而詩的第四小節揭示了死亡帶來的某種安寧,或許詩人認為自己的死亡本身是帶來幸福的一種可能。海子的詩歌當中經常抱有著對於人類普遍幸福的期望,在這一點上做的坦然而真誠,很容易打動一個在精神上貧苦的人。他總是熱切地呼喚,告訴人們太陽快來了,給人以希望,這是他的詩歌最有感染力的一個因素。比他對於「史詩」的追求,更加平易近人。水抱屈原並不為自己的死去感到遺憾,他的眼睛閃閃發亮,他看到了羊群們依然安詳地度過了千年,既沒有審判,也沒有災厄,只聽見那個美麗如畫的世界。
最後,詩人揭示出了水抱屈原和我的重合,加強了對於自我毀滅的肯定。整首詩在有力的毀滅當中結束,不帶一絲痛恨。我對於這樣的結尾無話可說,還是用一首詩摘來結束我們和海子的對話,就這樣吧:
我享受這殘酷的侮辱
在夢幻般的生活中
我會偷偷地羨慕所有人並偷偷地愛上他們
———————曼德爾施塔姆 《我在邪惡而多泥的泥塘中長大》
我的智商只能到這裡啦,就當拋磚引玉了 o(* ̄▽ ̄*)ブ謝題主邀。
大神珠玉在前,實不敢妄答。賞析一首詩,是要豐富的閱讀量做基礎的,遺憾的是我並沒有。
好在題主是問,如何理解這個句子,貌似可以說些一家之言了。
海子的詩,是一首輓歌,寫給自己的輓歌。傳統的方式,是習慣從詩人的生平經歷去分析詩歌的主題的,然而真正擊中心扉的,卻並不是這些。即使不理解每一個句子的具體意思,也依然會感受到,在錯落斷續的句子背後,詩人對這個世界,懷著那樣的悲憫。
所以他會去捕捉落入水的人,會想離開一隻水罐,他的眼睛如火明亮,照耀上帝放牧的羊群。燃燒的眼睛看不見了,卻可聽見美麗新世界,他渴望與另一個詩人靈魂相擁,結束自己殉道的宿命——畢竟屍骨難收。
於是,人們驚艷於最後那句話,反覆吟詠。水抱屈原是我,如此屍骨難收。
難收的不是屍骨,是痛苦的靈魂,真正的詩人總是這樣,為理想斤斤計較,和世界相愛相殺,別人都在笑逐榮華,他卻要尋找蒹葭。
語言貧乏如我,思想淺薄如我,還不敢輕易唱出這樣的輓歌,未曾讀懂海子所有的詩,只能對朝聖的詩人,保留最純潔的敬意。
願題主能原諒我情緒化私人化的解讀,附原詩如下。
舉著火把
捕捉落入水的人
水抱屈原
如夜深射門的火把倒向懷中
水中之墓呼喚魚群
我要離開一隻平靜的水罐
驕傲的水罐
寶劍埋在牛車的下面
水抱屈原
一雙眼睛如火光照亮
水面上千年羊群
我在這時聽見世界美麗如畫
水抱屈原是我
如此屍骨難收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他的家在山中,不在城市。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如「土地」、「村莊」、「麥地」、「母親」、「姐姐」等種種意象,這種鄉土情結也就是海子的精神寄託,他的靈魂所在。海子談及詩學時是這麼說的: 「我恨東方詩人的文人氣質。這就是我的詩歌理想,應拋棄文人趣味,直接關注生命存在本身。這是中國詩歌的自新之路。」
他關注的生命存在的本身,在詩中典型的便化作他所熟悉的原始的農作物。也正是因為這樣,海子離開了山上來到城市求學,他才能如此歌頌他的故鄉。因為他本是來自村莊,他的根在村莊。然後,海子他是一個悲情的人。
我們都知道海子卧軌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曾經的句子美好的讓一代人堅強,可他為何自己卻要離去?我似乎早已預料到了他的離去。初讀海子詩時,我就發覺了他的那股悲壯,對於詩歌的先驅他要成為變革的烈士,對於妥協他不得不在內心裡把自己看作小丑。我以為我和海子很像,我曾經和朋友討論為什麼海子會選擇離開,一開始我認為他是由於終於到了希望抵不過絕望的那天,後來我又覺得不對,該是他沒有了遺憾,才會如此安然的離開這個世界,正和這首詩相對應。因為耶穌不單是生命的主,也是死亡的主,因他自己已戰勝了死亡。詩歌大意就是:我是自願投入水中的屈原,我是來自村莊的屈原,我離開了,也就戰勝了死亡,我終將從城市回到山中重新復活。
這和《春天,十個海子》的確如出一轍。
純個人見解,題主見諒。水中之墓呼喚魚群所有的東西都會按時回到它的歸宿,如果在錯誤的時間停留在錯誤的地方,就會感覺荒唐。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讀顧城的詩覺得舒適順暢,而讀海子卻覺得特別晦澀難懂?
※海子的《以夢為馬》怎麼理解?
※海子是否被嚴重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