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創造之初的目的是什麼?是面對最深處的恐懼嗎?

看美劇《犯罪心理》第十季第六集的時候裡面有這麼一段對話:「其實現今,人們講童話故事都太過天真,其實這與童話故事的創造之初的目的背道而馳,最初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安然面對他們最深處的恐懼。」這句話對嗎?應該怎樣理解?


謝邀~

說實話,美劇的台詞我的思維不是特別能轉過彎來,原諒我的腦迴路…?_?

從學術的角度說說吧,老生常談的話,就是17世紀時,是沒有「童話」、「兒童文學」之類的概念的,兒童並不作為「兒童」這個群體看待,只是作為「大人前期」、大人的玩具和附屬品一樣的存在。有了獨立行為能力之後的兒童,就會被要求做大人一樣的事情,女孩從剛發育時就會被要求「履行」女人的義務。你們看那些油畫里孩童們穿著小一號的大人的著裝,表情淡漠,哪裡有天真活潑的影子。

給孩子看的童話之類的作品都是人類發展了幾百年後,近兩三百年才產生的。

因為兒童天生有著如饑似渴地聽故事的慾望,不顧一切地想從成人文學中獲得閱讀樂趣。此時雖然出現了寫給「兒童」的「文學作品」,但都是十分荒謬地、以恐嚇孩子為主、赤裸裸強行灌輸「知識」的書。具體有多荒誕可以參考《書,兒童與成人》這本書,簡直是人類文學發展史上的污點。

到了十八世紀,經過盧梭等人的「努力」(諷刺的是,所謂的改革並沒有脫離最初荒謬恐怖的框架)。同時,出現了兩本經典讀物《魯濱遜漂流記》和《格列弗遊記》(謝@queen red~),這兩本有著「暴發戶」心態的小說,本是寫給成人讀者消遣的,裡面也寫了許多吃人啊、恐怖的場面。但是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兒童們的廣泛歡迎,這兩部小說充滿了想像力,填補了兒童的精神空白。

所以漸漸地,看到了兒童閱讀領域的空缺,於是格林兄弟收集民間故事,去掉情色兇殺內容,改編成適宜兒童閱讀的童話。但每一篇最後一句,都會寫上「關鍵性」的一句教訓:「小孩子們不可以一個人走進森林哦」之類的話。這是最明顯的教育意義。

南歐,例如義大利的經典童話《匹諾曹》,也是教育孩子們不要懶惰,不要撒謊,不要輕信壞人的話blabla之類的恐嚇。

而童話土壤更加豐厚的北歐,誕生了安徒生童話,風格卻有很大不同。安徒生的寫實主義童話,更多地以童話映射在悲哀的社會現狀,為底層窮人鳴不平,抒發個人或悲觀或沉痛的心情。所以讀起來會感到和格林童話有非常大的不同。

所以我覺得一開始童話的產生,也是混混沌沌的,摸索著並有很大不確定的成分在裡面。而之後的一百年,童話創作的思路才漸漸清晰起來。

(●°u°●) 」

包括中國五四之前的「兒童文學」(其實並不能稱為兒童文學),也同樣遭到了周作人的批評,周作人在《周作人論兒童文學》一書中反對了中國赤裸裸教育兒童的作品,表達了他認為兒童文學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創作動機:

原來,在他的心目中,似有這樣三個層次:

一: 可寓意,但做得不好的作品是「把一塊果子皮放在上面就算了事,即思想露於形象之外,甚至與形象難以融合,這當然是差的作品;

二、「果子味混透在酪里」』思想不破壞故事的完整,故事則「較為有點意思」,比如安徒生的《醜小鴨》這是好作品,但「還不能算是最上乘」;

三、「最有趣的是有那無意思之意思的作品,這就像卡洛爾的《阿麗思漫遊奇境記》和安徒生的《小意達的花》,這才是兒童文學最頂尖的創作。這裡的「無意思」,恰恰「更與兒童的世界接近」。具體地說,它們就是以「空靈的幻想與快活的嬉笑,滿足「空想正旺盛的時候」的兒童需要—這是一種審美的滿足。

周作人接著提出了最為根本的標準:「總之兒童文學只是兒童本位的,此外更沒有什麼標準。

他是把創作動機分為了三個層次,態度一目了然。童話是兒童文學裡的一種,我想也同樣適用。我沒有比周作人先生更先進的觀點,所以搬了一搬,以「兒童本位論」出發,贊同「文學無用論」,因為:

從「兒童本位論」出發,文學當然就是「無用」的,因為順應兒童各不同時期的文學,不可能直接為成人社會所用;而廣義地說,文學也是審美的,而不是實用的,這正是它與政治、經濟、教育等所不相同之處。無用也是用,擺脫了文學的實用性,擺脫了工具的地位,文學的審美價值才會突顯出來,這才是文學的本質之用。—————

所以原來童話是「無用」的噢!@(?●?)@

至於美劇台詞為什麼這樣說,大概是因為可以承上啟下劇情需要吧~(然而我並不知道如何結合上下文,對文中劃線文字進行賞析…)(???)

如果對童話還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童話和幻想類小說有什麼區別?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為什麼童話往往以王子公主在一起作為圓滿結局?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一本好繪本是如何進行構思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我不太希望三歲的女兒去背古詩詞,請問有好的童謠推薦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能否推薦一些比較好的關於繪本創作的書籍或資料?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哪些繪本改編成了動畫或電影?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怎樣製作立體書?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碎叫了,謝謝觀看~順求點贊~?( "Θ" )?


先不具體分析《犯罪心理》的台詞。

直接看你的第一個問題:童話創造之初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我個人並不贊成童話的創造還需要有【目的】這種表述,大部分童話都是在兒童教育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不過我個人的感覺先放一邊,我們來看問題。)

從【童話】這個詞在各個語言中的表述就能看出一二。

漢語中【童話】這個詞我們最能直接看出他表述的意思,即「給兒童講的話」。

也就是表述淺白的小故事,不涉及什麼深刻複雜的理論,也不進行龐大的世界觀構架,主題大部分是人類,只在必要的時候把動植物擬人化處理。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小故事通常要負擔起「啟蒙」的作用,這就是中國童話創造之處的目的,即通過故事教給小孩子一些生活技巧、道德規範和哲理。多數類似於「鷸蚌相爭」「亡羊補牢」「濫竽充數」「小馬過河」「拔苗助長」「守株待兔」什麼的,來源於民間故事和古典文獻。

這時候,它呈現的是一種【寓言】的作用。

除了【寓言】外,少數一些取自於上古神話【傳說】(大多記載於漢代書中的先秦故事)的比如「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和節選於長篇文學作品的【故事】比如「大鬧天宮」,也都可以成為童話的題材。

只有極極極個別屬於真正的【志怪】(後面我們還會說到這個概念),比如取自「玄中記」的「姑獲鳥」或者「搜神記」裡面的「李寄斬蛇」,不過你看到這裡就能明白,這些【志怪】類文學作為【童話】的流傳度其實要遠低於前面的幾類。

總結:

漢語里的【童話】,其最主要的對應概念是【寓言】,基本很和平,少有神仙而幾乎沒有鬼怪,和【傳說】【故事】【志怪】等概念是相獨立的,但是允許他們有一定交叉和借鑒。

而前人在翻譯外文的時候,【童話】和外國文學體裁間的聯繫,我覺得並沒找准。

1. 英語【Fairy Tale】,講的是【妖精的傳說】。

fair除了最普遍的「公平」,還有「白皙」的意思。

fairy是指(白白嫩嫩的)小仙女,小妖精。一般概念是這樣的:

(網路配圖,侵刪)

往往是近似少女的樣貌,長著像是蝴蝶一樣的半透明的翅膀。

而這種「人類」是現實中不存在的,也不是任何一種動物的擬人(雖然長著蝴蝶的翅膀)。

從一開始,英語里這個詞的表述就跟中文裡的【童話】偏重於【寓言】不同,它的詞源就是【志怪】,是描述小妖精和各種非人生物的故事。(要說是不是和恐懼有關,我覺得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那麼英語不然就先講到這裡,我們逐本溯源,看看童話界的一些大觸們,他們的語言里【童話】的原始含義是什麼。

2. 德語【M?rchen】

詞源是中世德語Maere,本意是流傳、小道消息、風言風語。演化到現在,就是民間口耳相傳的奇聞異事。基本可以等同於我國的「搜神記」「聊齋志異」等。這下好懂了吧,德國的童話是很側重於【志怪】的!比如雖然叫「給兒童和家庭的奇事集(Kinder- und Hausm?rchen)」,但是這個格林童話的早期版本中有一大票「藍鬍子」(童年陰影)這種少兒不宜的血腥、怪誕的故事,後來遭到社會不好反應後,又刪節再版。眾所熟知「灰姑娘」「白雪公主」,即便在刪減之後也有著從頭壞到尾的絕對反面角色。這其實是大眾編造奇聞的能力。如果非要將「犯罪心理」中的台詞「安然面對他們最深處的恐懼」合理解答的話,我覺得套用德語的概念應該是合適的。

3.丹麥語【Eventyr】。

這個詞的詞源是拉丁語adventura。明白沒?也就是說丹麥語【童話】的原始表述是【歷險】或者【奇遇】,我們翻翻「安徒生童話」就一目了然了,「醜小鴨」「野天鵝」「海的女兒」「冰雪女王」大部分的故事都要有主角境遇的多次突然改變,鴨子變天鵝、天鵝變王子、美人魚變成人再變成泡沫等等。裡面反映了自我認同、犧牲與救贖、堅韌不拔、堅貞的愛情等較高等的思想表達,安徒生的作品實際上更側重於全年齡向的讀本,而不是僅僅是對兒童的啟蒙【童話】。

(另外,安徒生的作品有好多篇都是寫給他愛的女高音歌唱家Jenny Lind,分明是花樣寫情書和秀才華,跟什麼「最深處的恐懼」壓根八竿子打不著 = =)

(再另外,德語中把安徒生類型的童話做了區隔,稱之為Kunstm?rchen,即充滿藝術性的童話。)

所以看到沒,其實各國對於【童話】這個辭彙的定義是有極大差異性的。

你說的這個「面對最深處的恐懼」只是適用於其中的一種。切勿以偏概全啊。


感謝邀請。

拋個磚。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童話是為兒童認識世界而服務的。

兒童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他們富於幻想,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沒有明確的主客體概念,認為萬物有靈,認為周圍的一切都像自己一樣,會哭會笑會肚子餓有思想。

為了幫助兒童認識周圍的環境和事物,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編寫的故事,就是童話。

個人感覺一般電視劇里寫的這種台詞,「其實(一個常見事物)原本並不是……而是……」什麼的,大多是編劇自己的感(腦)悟(洞),所以還是看接收到這個訊息的人(電視觀眾)怎麼來理解吧。

如果硬要扯上什麼關係……

兒童體型較小,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在家庭中也處於弱勢,因此對於大人和外界會有一種天生的恐懼。

那麼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後,自然能夠安然面對恐懼了。



不論孩童還是成人最深處的恐懼不就是對未知的恐懼嗎?

孩童害怕外面的世界所以要聽童話,這世界有什麼呀?有壞人也有好人啊!但最終好人會打敗壞人呀,所以你要做個好孩子啊!

同樣,成人也需要童話,譬如各種宗教信仰往往都告訴我們,死後好人會享福,惡人會受懲罰。不就是因為每個人都因為對死亡後的世界未知而感到恐懼么?

孩童聽過童話後會安然入睡,將死之人緊握信仰而平靜地進入永眠。

ps沒有貶低宗教的意思,我會給我的孩子講童話也樂於讓他有信仰,能夠克服恐懼,心中安靈。


把憧憬寫下來就叫童話了。你們憧憬未來的生活試問有人真的達到過嗎,每當到你憧憬的那個時間點的時候,會發現一切都是如此樸實無華。


伊索寓言也可以算吧


我寫童話,只是為了好玩,白天沒玩夠,睡前陪女兒在故事的幻想中一起玩。

微信公眾號:悠悠的睡前故事。原創


另外答主都答的好棒,加補充:

應邀!

一種心智進化的過程。

在沒有科學如此展現以前,人們不同角度更深地著迷於事物間的神秘聯繫。

藉由象徵話去描述去理解去超越那些事情。

現代人如果有機會深聊體驗式對話,也會有很多個人童話展現出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做夢做到關鍵時刻會醒?
有的人開車到家樓下卻要在車裡呆半天才下車,為什麼?
怎麼拒絕鄰居借wifi?
如何看待非常怕蟲子的男生?
怎麼評價濟群法師?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童話 | 兒童心理 | 童話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