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或見別人在運營工作中犯過哪些錯誤?
# 基礎運營
1. 起個破名一桌子人想一下午
2. 上貼吧/豆瓣/QQ空間/朋友圈發推廣貼3. 不主動找事做,全靠上司分配,能懶則懶4. 長期從事低水平重複性勞動並為此滿足
4. 缺乏好奇心5. Office、PS、Axure、MindManager、Markdown、Visio、SPSS 沒一個能熟練使用# 活動運營/策劃
6. 不看產品戰略出文案
7. 為了做活動而做活動8. 活動策劃只寫個 Word9. 以為用戶傻10. 寫完活動邏輯自己不測試11. 不考慮逆向/跳出後的返回邏輯12. 地推活動現場不放 WiFi 讓用戶下載/註冊/掃碼
13. 不預估活動成本、轉化率及 ROI14. 活動後不維護新用戶15. 自 High 型宣傳內容# 市場運營/渠道/MKT
16. 不顧用戶屬性做 Branding
17. 拍腦袋制定 KPI18. 按曝光量計算渠道效果19. 相信乙方的 PPT20. 投放前不看渠道數據21. 隨便換量
22. 隨便換友鏈23. 投放開始前不綁好渠道統計代碼. 24. 盲目相信數據25. 盲目相信自己26. 盲目相信渠道27. 為統計工具掉包率買單# 新媒體運營/社區運營
28. 不做標題黨
29. 大量買粉30. 相信內容大於渠道
31. 不對內容進行規劃32. 隨機時間輸出內容33. 不理用戶34. 錯別字35. 五顏六色的排版36. 不依據社區金字塔維護用戶37. 給用戶當爹當媽操碎了心,花費大量精力解決用戶個人問題38. 用戶意見不反饋39. 下班/放假就完全撒手不管# 產品運營
40. Web 端重要功能入口隱藏得像彩蛋
41. Web 端不必要的跳轉42. App 不埋點43. iOS 上線預期不考慮審核不通過44. 在三級及更小的市場上浪費時間45. App 起名前不在市場確認是否有重名46. 運營提需求不看產品迭代周期47. 跟產品經理撕逼48. 過分重視用戶調查49. 以小範圍樣本代替整體需求
50. 用最便宜的外包51. 做 Web 框架的 App52. 簽到/抽獎/大禮包,任務/日常/瞎推送,不是遊戲別亂用53. 登錄/登陸,稍候/稍後54. 妄圖用一款 App 捆綁用戶的 24 小時55. 在基本功能跑不全的時候過分追求產品細節56. 把「工匠精神」當成沒效率的擋箭牌57. 新手引導不能關閉58. 不做移動端適配59. 跟設計說「大氣一點,簡單做一個就行」
60. 跟開發說「這來個按鈕,這做個功能,快點做明天就要上了」# 其他
61. 開發票前不問財務開票類型
62. 簽合同前不過法務流程63. 抄襲,抄襲前不詢問,抄襲後不承認64. 做事前不考慮後果65. 做事後不反思前情66. 拖沓/推諉/陽奉陰違67. 在沒錢、沒資源、沒人脈、沒口碑的情況下強行推廣68. 在壞結果出來之後抱怨決策不對,如果你堅定地認為你做的事情不對,那就別做
69. 過度設計,過度策劃,過度樂觀# Most Important
70. 情商/智商太低——蠢
以上。想到再補充。
先打招呼再搬運。Vin我犯過的最大錯誤,大概就是每天坐在電腦前死憋創意。之前的老闆也是,每天把我們聚在一起搞什麼頭腦風暴。當時的我以為這就是運營,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身邊90%的運營人員都在「自嗨」(包括我自己)。而如果我們學會了不自嗨的方法,其實就甩掉了90%的對手。
先來列舉自嗨的幾種現象,看看有沒有擊中你的:
- 完全不去了解目標用戶,不去融入他們的圈子,不和他們溝通,導致根本不知道用戶的真正需求是什麼,只是通過「我覺得」來意淫用戶的需求;
- 只關注閱讀數、評論數、轉發數這些表面的數據,卻不知道這些數據到底有沒有給產品帶來轉化;
- 為了完成表面的KPI,刷閱讀量,買粉,連老闆可能都說不清楚這些數據到底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實際價值;
- 根本不進行有效的數據分析,不知道工作如何調整,不知道有效流量的獲取如何優化,不知道如何進步;
- 每天通過拍腦袋來決定內容,總想搞個大創意,打造10W+,打造瘋狂傳播的活動或者事件;
- ……
可以說,不進行用戶調查以及不考慮用戶反饋的自嗨式運營都是在耍流氓。
再來看一下這份調查( 圖片來自《2016中國互聯網從業者生存現狀報告》 ):
可以看到,四成以上的人面臨「無人引導」、「事情太雜」、「缺少思考框架」、「缺乏具體技能」的困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困境呢?為什麼大部分人只是憑著感覺在進行自嗨式的運營工作呢?
本質是缺乏系統的思維和做事方式,導致運營工作找不到方向,日復一日地重複低水平工作,不知道該如何提升和進步,漸漸喪氣了興趣和信心。
那麼,完整的正確的思維、做事方式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
五個步驟——用戶調查,內容製作,渠道投放,數據反饋,調整優化。
簡單介紹一下這五個步驟:
1.用戶調查:
- 你的目標用戶是誰?年齡段、職業、收入是怎樣的?
- 他們的核心需求是什麼?
- 他們主要活躍在哪些渠道?
- ……
2.內容製作:
- 不要每天死憋創意;
- 用戶的需求就是你製作內容的方向,就是你的創意,多去跟用戶溝通;
- 做穩定引流的內容,別總想著爆款;
- ……
3.渠道投放:
- 不要把你了解多少渠道跟你的運營能力劃等號;
- 把精力首先放在最能獲取有效流量的渠道上;
- 不掙錢的時候別考慮品牌渠道;
- ……
4.數據反饋:
- 常見的數據分析工具有Google Analytics、Piwik等;
- 閱讀數、轉發數高不等於宣傳效果好;
- 通過數據分析來關注轉化、優化等,來對運營工作進行總結、調整;
- 數據反饋不僅是工具,更是必須掌握的一種思維方式;
- ……
5.調整優化:
- 根據數據反饋對內容、渠道進行優化
- 對產品的優化
- ……
舉個比較早的例子來說明這五個環節。偉大的安妮的《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大家應該都很熟悉。
一、用戶調查:她對她的目標用戶是很了解的,而且翻看以往的微博,可以知道情感類的漫畫更受歡迎。同時設定了明確的目標,注意,這個目標並不是轉發數,核心的kpi是app的下載量。
二、內容製作:對用戶需求的高度了解,催生了這個雞湯味很濃的超長情感自述漫畫。三、渠道投放:本身是微博大號。年輕人,上班族在微博比較活躍,而且微博具有爆發力。四、數據反饋:12月13日內容發布試水。花了多少錢完成了多少轉化目標?這裡的唯一的目標是下載量而不是轉發數,看下載量所對應的推廣費用是否划算。當時眾多微博大號並沒有第一時間集中轉發,就是在做測試,看是否能帶來足夠的下載量。五、調整優化:上一步數據反饋已經確認了用戶是喜歡這個內容的,確實能帶來足夠的下載量,於是買通大號進行集中轉發。如果上一步的測試失敗,即沒有帶來足夠的下載量,就需要重新製作內容,重新測試、數據反饋,那麼我們今天就不會看到這個案例了。總結一下,其實我們看到的成功案例都是經過n次測試之後呈現的內容。經過數據反饋得出的好的內容,才會投入資源擴大傳播。所以,別只把時間花在製作內容上,多去了解你的用戶,多去看數據反饋從而進行調整優化。而且,這個數據不是指最表面的閱讀、轉發數,而是要看到底帶來了多少轉化。
再看一張圖:運營的日常主要工作「用戶維繫」、「寫文案」、「搞活動」、「渠道合作」、「渠道推廣」、「數據分析」、「產品優化」……綜合起來其實就是用戶調查、內容製作、渠道投放、數據反饋、調整優化的思維方式。
而具體到新媒體運營、市場運營、社區運營等細分的運營種類,也都需要有系統的思維方式,才不至於在運營的浪潮中越做越迷茫,才不至於覺得運營工作瑣碎得能把自己淹沒,才不至於面臨「沒人帶」、「缺乏思考框架」等這樣那樣的困境……
以上是我的分享,思考、碼字花費了大半天時間,覺得有一點點用請點個贊吧。之前也自己摸索很多關於運營的公眾號,例如鳥哥筆記、運營控這些,也看過《從零開始做運營》這類書,感覺就是要麼太瑣碎,要麼就是講概念、論趨勢,說得都好、說得都對,但是自己做起來就還是那個樣。後來接觸了這個網站專註學習互聯網營銷知識_網路營銷策劃培訓 - 踏浪100 ,上面有免費的視頻,可以試聽,社區里也有各種學員轉行或者加薪的案例,博你眼球,挑你味蕾。猶豫了大半個月,終於心一狠,成功入坑,買了會員,因為在之前的崗位上真的有點不知所措。幸好還不錯,不然我要罵娘。課程很細,細到幫你把運營職業發展上可能碰到的問題都列出來解決,比如如何選擇靠譜的公司,比如怎麼跟老闆有效溝通(分為工作、閑聊)、怎麼跟老闆提加薪,比如如何分析競爭對手、怎麼寫讓老闆叫好的工作報告,等等等等。適合小白和想進階的小灰。我聽了感覺之前工作都是在瞎折騰,自己走彎路所付出的時間代價才是最大的不可忽視的成本。
最後再分享幾張圖片吧,共勉。
說說我自己以及我看到的一些常見錯誤,都說「同行相輕」,各行各業都是這樣,而做運營最最最最忌諱的,就是情商低。
因為運營的對象一般來說都是面對茫茫大眾,千變萬化的情況,和社會各個因素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是很難有標準的公式和套路去教會新人應該怎麼做的,腦袋瓜子一定要找靈光的,很難想像如何教育一個行業新人,寫出「討觀眾喜歡」的文案。
拆分開來,常見的具體錯誤就是:
【1.】新媒體運營;
a.微信文案發送之前發送預覽給客戶確認無誤,不要發出之後被追討刪除文章鬧烏龍;
b.微信更新量和頻次並不重要,少而精即可,大眾的時間和精力和極其寶貴的,不要過度透支;
c.你的世界全是你家產品,對於群眾來說不是。世界這麼大,請你出去看看。不要言必談自己的項目,給別人一點了解你多維的機會;
d.閱讀原文鏈接自己在預覽時一定要試一下,追蹤鏈是否可用需測試好,不要月底了抓瞎了;
e.不要轉載別人看吐了的文章;火遍朋友圈了你再吃別人的剩飯一點都不討喜;為了孤陋寡聞的幾個新用戶喪失一批失去了耐心的老用戶得不償失;
f.排版很重要,字型大小小五,圖片不要質量太高,不然有很多用戶是2G網路或者非智能機載入的很痛苦你就流失掉了,並不是一切都以蘋果機為優先考慮級的。
g.小心誘導轉發朋友圈的文字,舉報一下一個準,忙了半天白忙了。
h.學習必要的PS,擁有基本的審美和P圖水平,有時候一點小破事設計師懶得理你的。
i.堅決不能提競品。不是說小氣,不論是誇是貶競品,都會給你們帶來麻煩,小到公關口水戰,大到投資人有意見,都有可能發生,少說少錯,不說不錯;
j.依靠標題和圖片騙點擊的都是壯陽葯,吃多了傷身,捷徑少走;
k.什麼熱點都要往上湊毫無意義;
l:後台留言一定要每天檢查一下,不然間隔時間久了無法回復;
m:和別人互推時檢查後台數據看截圖小心被騙,人家修改一下審查元素很簡單寫個一百萬粉絲,還是要看真實的頁面平均閱讀數和新媒體排行榜上的排名;
【2.】用戶運營
a.不是去和每一個用戶搞好關係,那會累死你,而是畫龍點睛,設定好遊戲規則讓用戶自己產生UGC內容即可;
b.不要主觀判斷而要相信數據和用戶的真實行為,理性客觀面對;
c.不要指望用戶一定要明白你的想法,去找幾個小白試試看邏輯是否能跑的通,細節也要處處為用戶著想;
d.用戶運營不是完全順著用戶,運營策略需要和公司利益相結合引導用戶行為;
e.二八法則哪裡都適用,深挖20%的優質用戶,帶動80%用戶的行為引導;而不是只順著80%用戶的想法,那隻會越走越低陷入死循環(比如現在的知乎)
f.給用戶群發郵件的時候注意選分別發送,不要讓每個用戶看到所有人的郵箱ORZ;
PS.推薦一篇文章:互聯網運營分類
【3】渠道運營
a.評測一個微博質量時不能簡單看一下前幾條的轉發量,因為很可能是段子手抱團轉發導致的虛假繁榮,要看到真實的平均轉發量金額評論數估測活躍度;
b.就算你是甲方你也不是大爺,千萬不要不停壓榨只知道砍價或者無止盡的要求對方;你好我好大家好,對乙方好一點,人家稍微多用一點點心,能為你省很多事情,效果立竿見影會有差別;
c.自媒體人也需要簽合同走流程,實在不行讓別人按個手印也行,不要怕麻煩,而給自己將來添麻煩;
d.發送圖片盡量用郵件不要用微信,因為微信會壓縮圖片質量;
e.安排廣告時要寫清楚要求,有些刷數據的乙方會故意「犯錯」不放正確的追蹤鏈接,要求補償;當然,也不要提出打開率需要50%的這種把人逼上梁山的非人性要求;
f.適當採取博主意見,他一定比你更懂社會化營銷以及他自己的粉絲;
g.逢年過節要捨得給人家寄點禮物,一定要記得帶上公司的標識的卡片,包裝之類,記住這是公司委託你做的事情而不是你個人的人情;
h.推廣完畢之後的結案報告一定要保存好,做好沉澱,沉澱是最寶貴的財富,隨時可以調記錄和檔案評價效果,做對比分析以及培養新人,會讓你受益無窮;
i.廣電通效果式微,不要寄太大希望;
j.不要迷信h5;
k.你的口味不代表大多數用戶的口味。
先寫這麼多,想到再補充,我也是新人,跟大家多多學習。
新書《全棧市場人》已上市,
京東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噹噹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歡迎購買,反饋意見,感恩(づ ̄ 3 ̄)づ
盲目運營,不去做數據分析。
以公眾號運營為例,很多人運營公眾號,以為只要發發文章就能漲粉,於是每日盲目發發發。殊不知,效率十分有限。
如果以下有任何一條擊中你,說明你正在做無用或者表面的數據分析
*把微信數據後台的圖截屏出來做工作報告,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認為關注文章的閱讀數、點贊數、評論數就是數據分析
*微信更新的內容,是你「想」到的內容,而不是根據數據依據推動出來的內容
*你沒法證明產品轉化和你的微信運營有什麼卵關係
做微信運營數據分析核心點在於:你怎麼證明你的工作對公司有價值
顯然,以上提到的每一點,都無法證明你的工作非常牛叉,都無法證明業務轉化和你有半毛錢關係,都無法證明你的你更新的每一篇文章,是有依據的更新。
結果是:
1.微信閱讀高評論多的時候,領導同事說,好耶,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2.領導說讓你更新什麼文章就更新什麼文章,反正大家都是拍腦袋決定寫什麼,那就聽領導的
3.你漲薪無望,因為你在老闆眼裡,除了能每周寫3篇文章,你還能幹嘛
4.你進步無門,你壓根不知道內容吸引的是什麼用戶,吸引了多少用戶,轉化了多少用戶
如果你可以利用數據告訴你的老闆,你的工作對公司有這樣的價值:
你會說:「在x天的周期內,零成本,通過微信引流100名潛在付費用戶,實際轉化34人,(舉例產品單價1000),共獲得收益34000。」
你的老闆會給你一個擁吻說,小張啊,我想給你談談給你漲工資的事情,萬事好商量嘛。
所以問題確切說應該是:如何做能證明和最終轉化有關的微信運營數據分析
要想做好微信效果數據分析,就要設置好,微信轉化路徑,這裡舉例把最終轉化結果作為最終轉化目標(如果你的產品是社交產品,那你想清楚最終目標是什麼),從一個陌生用戶閱讀你的文章開始,這就進入了一個轉化漏斗。在轉化過程中,你可以設置多個轉化環節,你也可以理解為是為了達到最終轉化目標而設定的分目標。
具體執行起來會,你可以得出來這樣一條路徑
第一步:通過微信文章獲取來閱讀文章的用戶
注意,文章內容本身要和產品相關,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閱讀數和評論數上,你要記得你最終的目標是轉化數字,所以做金融的產品不要發泡澡的文章,做汽車的產品不要發星座運勢的文章。你要給目標用戶提供一個他們真正受用的內容,金融產品講講怎麼理財,汽車產品講講10萬左右買什麼車好。這裡聰明的同學會提問,為什麼是10萬左右的車而不是30萬呢?沒錯,你還應該非常了解你的用戶,到底是什麼年齡、什麼收入、什麼興趣的人群,去做和他們相關的內容。
第二步:在文章底部留下一個轉化點,你可以留下一個QQ群,加群數字為第一個數字考核點
在文章結尾,可以留下一個QQ群號或者微信群號。當然你要說清楚,這個群能給用戶帶來什麼好處。如果你是一個理財網站,你可以告訴大家這個群只討論個人理財相關的內容;如果是一個汽車產品,你可以告訴大家這裡只討論改裝車的內容。當用戶加進群里之後,你真的要給用戶提供價值,這時候加群的用戶數字一定少於瀏覽文章的用戶數字,這就進入了一個漏斗。然而你不再是接觸不到用戶了,你可以針對用戶進行下一步篩選了。注意,要特別提的是,這裡講的,不是告訴你「套路」,這裡講的是,讓需要產品的用戶,能確確實實的從你的產品里得到他們需要的好處,而不是騙人。
第三步:在QQ群,安排銷售人員和用戶建立聯繫,和銷售建立聯繫數字為第二個數字考核點
先說在前面,注意,銷售需要是顧問室銷售,不是強行推銷!不是強行推銷!不是強行推銷!找到產品的目標用戶,把產品客觀公正的介紹給用戶,產品是確確實實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ok,現在你需要找到需要你產品的用戶,並且和他們建立聯繫,解決用戶的任何疑問。和用戶溝通的過程,微信運營也要全程參與,因為用戶的需求反饋,也是微信內容製作的依據。和銷售建立聯繫的用戶數字一定會小於加群的用戶數字,這是漏斗的下一個環節。
第四步:和用戶建立聯繫後,第三個數字考核點是用戶付費轉化數字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和銷售建立聯繫的用戶,在聽取銷售同學對產品的介紹後,有的用戶對產品並不是剛性需求,只是做了解而已,有的用戶確實需要產品,做了付費選擇,真實付費的用戶數字,一定小於和銷售人員建立聯繫的數字,所以付費的用戶,就是完成了最終轉化的目標。至此,你從微信這個渠道開始,監測到了用戶從獲取到轉化到所有環節。所以你看到微信運營數據分析,需要分析的,是對業務有幫助的數據,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一層閱讀轉發數據。
第五步:優化,通過數據反饋調整內容、產品、轉化路徑
千萬別覺得用戶付費了,所有的工作就算完成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調整優化自己的工作,包括每一個環節的優化,包括營銷內容的優化,包括產品著陸頁的優化,包括體驗產品的優化,優化工作無窮無盡沒有結束的一天。你可以通過用戶調查,更清楚用戶需要什麼樣的內容,這樣你製作內容就更有針對性;你可以通過查看轉化環節,哪個哪個環節的數字突然縮窄,意味著在這個環節轉化出現問題,所以去調整測試;
今天聊的是如何做微信運營數據分析的問題,更是數據思維方式的問題。非常需要強調的是:數據分析指的不是一個工具,而是思維方式!數據分析要做到的,就是能幫助產品帶來更好的結果!
下面這張圖是一個吃火鍋的圖片。
其實我想說的是,你並不知道坐在你旁邊,自己一個人去吃火鍋的老伯,真實身份是另一家火鍋店的老闆。他正坐在這裡去數這個晚餐時間段這家餐廳的客流,即使是火鍋店這樣非常傳統的生意,它仍然需要數據分析的思維。
關於更多互聯網市場、運營的可以落地到工作中的知識,推薦戳:系統學習互聯網市場、運營
我更希望的是,
有一天,做營銷工作的同學,不再刷數據
有一天,做營銷工作的同學,學會對自己業務有效的思維和方法
有一天,大家不再把營銷工作等同於忽悠
有一天,每個產品都在腳踏實地的做事情而不是看表面
就說到這裡吧。
本文轉載自張君老師,已獲取授權,屬於規範轉載。
1. 為了運營而運營2. 為了活動而活動3. 以為用戶都是傻逼4. 以為用戶都很牛逼5. 要3天見效6. 不看數據7. 只看數據8. 對上負責9. 老闆不懂
簡單總結最簡單的6條,其實還有很多。
1、做新媒體運營,一下班,就真的下班了
2、自家官網連個站長工具都沒裝,都不知道流量變化,還樂呵呵的
百度統計——最大的中文網站分析平台 地址在這裡,自己看下吧。
3、微信公眾號抄襲別人文章,竟然只改個標題,竟不知道微信原創保護聲明
4很少用QQ,還竟只用微信
5、自己的公司品牌和產品,都不知道有沒有開通百度指數
自己查下吧 百度指數
6、百度指數竟然不會用
7、為了搞一個活動,一直在搞策劃,不知道活動啥時候上線
8、竟沒聽過mindjet、axure,還不知道電商平台的流量參考工具。。。。
還有好多好多,聽起來不敢相信,但竟然是真的。
為此,自己在去年寫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培訓總結資料。
我是超哥,專註智能硬體的運營
你的點贊和關注,可能是我繼續碼字的動力。
個人微信號:3270557767,好結交朋友,但請備註姓名和運營產品,好吐槽各家小白運營能力,不喜勿加。如果說排在第一位的錯誤,那必定是自嗨啊
而且是99%的運營人員都會犯的錯誤之一
只關注微信閱讀數、微博轉發數,我最近也在學習,才發現自己踏入了坑裡面
99%的人都錯誤的看待內容製作
我就自嗨過,深深了解其中的痛處
當我以為你做了一個很牛逼的內容的時候,發出去互動量也很高
那效果一定很好吧?當然好了,閱讀量幾十萬,結果沒什麼轉化~這就尷尬了
閱讀量低的內容轉化情況就一定不好嗎?
同樣的閱讀量,有可能一篇轉化率1%,另外一篇是10%,兩者的效果簡直是天差地別。
一般來說,在以下環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嗨:
1、寫文案時——自嗨,完全不考慮用戶的感受,不了解用戶的需求,不研究接觸用戶的場景,直接內部先把文案定了,最後可能廣告費花了,帶來零個用戶。
2、做活動時——自嗨,以為想了個很棒的活動創意,甚至能夠引發自傳播了,結果,由於沒有小範圍測試,活動各方面都很好,就是願意參與的人數很少。
3、做內容時——自嗨,特別是有的公司,把數量作為Kpi,結果就是,大家努力去追求內容的數量,而不關心用戶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內容,把80%的時間放在了內容的製作上,而沒有從內容中得到有效的反饋。
所以,怎麼解決自嗨這個問題?
——當然是要遵循營銷的科學思維方式,先小規模測試,知道用戶所想,再進行內容製作、渠道投放,然後面向更多的目標用戶,最後從數據的結果上來看轉化情況來進行調整優化。
什麼樣的思維才是科學的營銷思維呢?
可以看看不以有效流量為目標的運營工作都是在耍流氓這節課
當然除了自嗨,還有一個比較坑錯誤的就是:
花80%的時間努力去執行,花不到20%的時間去調整優化。
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陷入了低水平勤奮的誤區,執行很努力,但是沒有想過如何去優化自己的工作,不僅最後起不到正向的效果,反而會打消自己工作的積極性。畢竟我們都是希望能夠在工作中收到正向的反饋,這樣才能不斷地進階,如果一開始就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最後走到底才發現此路不通,就會比較尷尬了。比如做推廣的時候,同樣的內容分發到100個渠道,還是專心做好幾個渠道?如果不清楚,可以看看這節課:99%的人都錯誤地看待推廣渠道
此外,在數據分析的時候,只關注表面的數據,對內部的邏輯以及怎麼去優化數據反饋的結果一無所知。
比如:
只關注用戶增長,而不關心如何提高轉化和用戶的復購。
把微信的10W+作為目標,隨時想bigidea(不是說bigidea不好,而是這玩意兒概率真的低,不如做好用戶的自傳播)。
把流量的數量作為kpi,而忽略了流量的質量。
如果你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不如跟我一起看下這節課:90%的中國公司,都不懂什麼是數據分析
很不幸的是,以上所有的坑,我都踩過。不過自己也在盡量避免去犯這些錯誤,更多的從科學的營銷思維出發,通過營銷數據的反饋去做有效的運營工作。
求點個贊,後面的坑我們再慢慢說~
盤點一下運營工作中常見6大錯誤。
很多人在做運營工作的時候,只顧著執行,卻不曾想為什麼執行。只顧著設置kpi,卻不知為什麼要這樣設置kpi。只顧著做活動,卻不管用戶到底喜不喜歡。每天忙著做微信微博,卻不曾想為什麼要微信微博。忙著刷數據,卻不曾想我們要的僅僅是數據嗎。好吧!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在運營工作中常見的6大錯誤,早些知道的你,也許會對運營工作有更清醒的認知。
1. 沒有清晰的運營目標
先來說說運營目標吧,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微信和微博,這兩個渠道大部分公司都在做,很多公司做得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大家都在做。卻不曾認真的想為什麼要做它們,它們能解決你的什麼實際問題,不做它們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沒有明確的執行,沒有明確的執行,最後什麼都做不成。
2. 不懂設置轉化流程
在這裡我們回到運營工作的5個流程
在付費轉化前的每一步都是轉化路徑,每一個路徑都有對應的目標。你需要清楚的知道怎麼引流,讓用戶第一步到哪裡去才能跟用戶建立聯繫,做哪一步才能讓用戶更加的信任你,怎樣才能讓用戶持續的活躍在產品中。這一系列的行為,就是用戶的轉化路徑。
3. 不知道你在運營誰
出現這樣的情況一般是覺得自己的產品適合任何人,比如說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它的用戶有大學生,有家庭主婦,有職場白領,有旅行達人。所以在做營銷內容或課程內容的時候試圖想征服所有人,那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什麼人都征服不了。那怎樣才能知道運營人群的側重點呢? 很簡單,找出付費最多的人群。以他們為運營的側重點,這樣才能積累同樣的用戶人群,形成用戶密度。
4. 不了解用戶
用戶活躍的前提,是你能接觸到用戶;接觸用戶的前提,是你能為他們提供好處;能為他們提供好處的前提,是你足夠的了解用戶。以前不覺得了解用戶是一件多麼多麼重要的事情,直到做了一些蠢事,才知道了解用戶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一切工作的開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比如你是一家裝修公司的新媒體運營人員,你們產品的目標用戶是都市白領,
那你知道他們最想了解裝修的什麼內容嗎?
你知道他們在裝修方面最看重的是什麼嗎?
他們的痛點是什麼?你的產品能滿足他們嗎?
他們為什麼選擇你的產品?你的產品滿足了他們的什麼需求?
等等…….
這些,都是需要去認真做調查,看數據的。
5. 沒有數據思維
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來切入一個沒有數據思維的場景吧。
某某用戶提出了一個新需求,於是運營人員就覺得說我們可以滿足一下。
這是一個完全沒有數據思維的做法。你需要通過數據了解的是:
這是一個大眾需求,還是小眾需求;
不同的頁面,到底有多少人打開,多少人瀏覽,多少人互動;
怎麼評估一次活動,是盈利還是看不見的虧損;
用戶最喜歡看哪些內容,瀏覽哪些頁面;
用戶在付費你的服務之前和之後都瀏覽了哪些內容,哪些內容對他們付費產生了最大的作用。
等等……
在做一個決定之前,你需要的是有理有據。
6. 看重數量而不是質量
這一點在互聯網產品中尤其泛濫,看重數量的背後,其實是不知道自己產品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用戶,不知道自己產品的運營目標是什麼,不知道哪些業務才是對產品真正有幫助的,外行人因為數量大而高興,內行人因為質量好而興奮。在這一點上,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文章靠吸引眼球來盲目追求10萬+,在某網站放個美女圖來吸引流量等等。靠這樣的方法吸引來的用戶真的是產品真實用戶嗎?他們能為產品帶來什麼幫助?這樣吸引來的用戶,來得快,走得也快。
當然,這裡只列舉了運營工作的一些常見錯誤,在繁雜的運營工作中,還有許多我們有待發現的錯誤,只有我們發現的越多,總結的越多,運營的工作才會良性發展,越做越好。
甲:三頭,貓一個頭,老太太一個頭,蹬三輪一個頭,這是三頭。
乙:這個我知道我說一隻眼。甲:六耳,貓倆耳朵,老太太倆耳朵,蹬三輪的倆耳朵,這是六耳。乙:這個我也明白,我問你一隻眼怎…甲:八條腿,貓四條腿,老太太兩條腿,蹬三輪的兩條腿。八條腿。乙:我問你怎麼個一隻眼!甲:我贏你贏在這一隻眼上了!蹬三輪是個瞎子!懂的自然就懂了,不懂的也別問了,我是不會解釋的。O(≧▽≦)O首先我想問各位新媒體運營工作者一個問題,你們忙活一整天,到底是為了啥?換言之,新媒體運營工作的核心是什麼?在我看來,是持續而穩定地獲取有效流量,提高轉化率,增強用戶粘性。
啥?你只知道流量,不知道有效流量?那恕我冒昧問一句,你們公司吸引的都是些什麼人?你們能靠他們盈利嗎?
那麼什麼是有效流量?就是會購買你的產品、持續使用你的產品、分享你的產品的人。各位同行們,這些人才是你們的工作重點呀敲黑板!
下面,我想結合自己所學到的和常看見的舉例說說相關工作者在用戶調查、內容製作、投放渠道、數據反饋以及調整優化這五個環節常犯的幾個錯誤。
----------那些奇葩錯誤的分割線--------------
用戶調查內容製作:1.在各大渠道投放的內容只注重數量不注重質量
每天更新N條內容,效果不好就增加更多的內容,但是內容的多少與效果的好壞真的有直接聯繫嗎?隨便在微博上面搜個官微,每天發布的大量內容不是沒有加轉載字樣的笑話就是加了轉載字樣的各種搞笑小視頻,大哥你的定位是段子手嗎!啊!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請你專業一點好嗎!
不論是微信公眾號還是微博,總有一些公司的運營人員完全不動腦子地轉發內容,即使那些內容很熱門,也給你帶來了不少閱讀量、轉發量和評論數,但它們與產品完全不相關,給你帶來目標用戶的可能性也很低,比如上圖中的金融理財產品,本來是針對有理財習慣的職場人士準備,發布養老金和養生內容吸引到的大多數人都是退休了的老頭老太太,他們會下載使用金融理財類的app?更有甚者,天天在公眾號里發紅包吸引用戶,看似熱鬧非凡,實際上用戶領完紅包就走,完全沒有起到宣傳你的產品的作用。
2.不做用戶調查就盲目相信自己想做的就是用戶想要的,每天死憋big idea
知乎上有個問題,如何寫出走心的文案。這個問題底下的答案很多都是針對創意寫的,提倡「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等等,說實話我看了有些擔憂,害怕有不少相關工作者看了之後悶聲去憋大創意,我認為,「創意」的前提是「服務產品」。big idea本身應該是來源於產品的一種提煉和升華,但是很多運營人員脫離產品越來越遠。尚未成為極有名的公司之前,如果在文案策划過程中拚命追求一鳴驚人的效果,有時甚至與產品割裂,這種big idea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有時看起來俗不可耐的文案,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舉個例子,很多人鄙視「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恆源祥,羊羊羊」等廣告文案,但是我記得當年一說送老年人禮品,就是腦白金,一說羊毛衫,就說恆源祥的好。如果不是想去什麼文案節得個獎之類,文案的第一要義就是突出產品,為產品服務。同理,在運營工作中何謂走心?是走進自己的心,還是想走進用戶的心?很多運營人員都分不清這兩點的區別。現在互聯網公司層出不窮,在中關村,隨便進一家咖啡館總有三三兩兩的人在激動地給用戶當爹媽,動不動就是」這個正是他們想要的!「」這個推出去馬上就能爆!「這個應該改這裡改那裡,他們肯定會喜歡!」殊不知,你腦子裡意淫的用戶反應是這樣的:
實際上用戶的反應是這樣的:
在完全不經過用戶調查的情況下進行任何新的發布或者改動(包括產品、運營、市場),對於公司都是一種災難。在進行改動之前,聽聽用戶的意見,會節省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力成本。
渠道運營:盲目拓展渠道,且每一個渠道都做不到專精
很多運營工作者把了解渠道的多少與能力劃等號,或者隨大流,哪個渠道熱就去炒哪個。比如微博熱,就去開官V,微信熱,就去開公眾號,但你考慮到一個營銷渠道能否幫到你的業務了嗎?只有在保證渠道質量的基礎上追求渠道數量,才能收益最多。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微博已經火過了,應該把注意力轉投到微信上來,但是殊不知微博上活躍的人群很多都是上班族,他們年輕,喜歡轉發,微博仍然是熱門話題最容易爆發的戰地。以偉大的安妮的對於「快看漫畫」app的推廣文案——《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以及當app涉及侵權時的公關文——《這一次,我終於有資格,配得上夢想婊》為例,抓准了年輕人都有點興趣,有夢想,且(至少自己認為)有過被人誤解,受過挫折的經歷的特徵,容易獲得這些人的認同感,短短几天內就獲得了數萬的轉發數和評論數,最終app的下載數也相當可觀。(最終目的是app的下載數啊敲黑板!如果沒人下載,即使這篇微博的轉發數和評論數再多也是一則不成功的內容啊!)
使用的渠道多不意味著引流效果好,需要把精力放在最能獲取有效流量的渠道上,不要貪大求全,效果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一個渠道能給你帶來不錯的引流效果,吃定這個渠道,讓它給你帶來最大的價值。拜託了,不要跟風!不要盲目換渠道!當然,任何渠道能帶來的效益都是有限的,在保證已有渠道的質量的基礎上再開拓新的渠道也是不錯的選擇。舉個例子,許多微博大v都開始開微信公眾號,在微博上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做宣傳,迅速地把流量引過去。(前提是人家微博經營的很好了)
數據反饋:只看「閱讀數」、「轉發數」等面子上的數據,不懂得根據公司業務需要進行數據分析
再強調一遍,新媒體運營工作的核心是持續而穩定地獲取有效流量,提高轉化率,增強用戶粘性!所以我不明白大量買粉,看見自己微博上買來的大量轉發、評論與贊莫名心滿意足甚至自嗨的運營人員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做這些真的可以為你帶來有效流量?
別再迷信轉發閱讀評論數了,假如有這樣兩個內容,A內容:轉發2000,給網站帶來了20個流量,0個轉化。B內容:轉發20,給網站帶來了200個流量,50個轉化,哪一個更好?
還有些運營人員,把數據分析等同於「大數據」,每天收集行業報告、行業數據,然而,用這些行業數據給自己的業務做依據並沒有任何卵用。和具體業務相關的數據才有意義。
什麼是和自己業務相關的數據? 比如:1、針對具體業務的流量,是手機訪問還是電腦? 2、一次宣傳能給網站帶來多少訪問?3、這些訪問都是那些省市的人?這些用戶的興趣是什麼?來到網站瀏覽了哪些頁面?用戶更感興趣網站的哪些功能?
還有,我想問諸位,你們在使用微博粉絲通等工具的時候投放維度是怎麼確定的?是腦袋一拍,靈光乍現?那麼多的選項,你們對自己的目標用戶真的了解嗎?如果你是廣撒網的那種,你確定這樣廣撒錢的同時能撈到魚?
另外,很多人在沒有數據反饋的前提下跟風選擇宣傳渠道,哪個火選哪個。明明是做母嬰產品,偏偏固執的認為活躍度很高的母嬰論壇已經過時,轉而選擇微博做推廣,自己根本不清楚這兩種渠道可以給自己帶來盈利還是虧損。
調整優化:很多運營人員不懂得根據數據反饋對相關產品或內容進行調整優化(網站無論著陸頁多麼丑,跳出率多麼高,我自巋然不動型),以為自己就只用每天發兩篇文章(我就不說好多人寫文章都不認真,錯別字連篇,版都不排,大哥你這就不說膈應用戶了,你自己看見心裡不膈應嗎),跟用戶家長里短的嘮嘮嗑就完了(這些功能用戶的七大姑八大姨已經執行的很好了,你和用戶最重要的聯繫是產品啊喂);或者根據一兩個用戶的意見就開始大調整(a用戶:你們這個界面太丑了,要優化啊。你:馬上上報,改改改!b用戶:這個社區怎麼連這個板塊都沒有,和外面那些庸脂俗粉有什麼區別。你:馬上上報,改改改!),又或者明明是付費產品,卻不重視付費用戶的意見,老是根據「路人甲」們的反饋修改內容(未付費用戶的諸多奇葩意見大明湖畔的各運營人員你們還記得嗎)。
以某網站的GA數據為例:
任何一個產品、市場和運營人員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你要的是路人甲嗎?
-------寫在最後--------
我的其他答案:
新媒體運營編輯的出路在哪裡? - 知乎
如果我說的這些對你有用,請不吝賜個讚唄~
1、「逼迫」員工發朋友圈宣傳公司項目 (╯°Д°)╯︵ ┻━┻2、領導或同事在工作群里發任何與工作業績相關的內容「必須」跟風贊 (╯°Д°)╯︵ ┻━┻呵呵~所以我不厚道地利用了微信「分組可見」的功能?( ? )?————150718補充————3、隨意在同事群裡布置工作任務。往往任務就淹沒在大家的「點贊」和閑聊裡面了。回頭沒仔細看的人卻百口莫辯。————151028補充————4、領導和下屬搞曖昧。————160329補充————5、領導對下屬的懲戒不以警示為目的,而是為了獲得自身的歡愉(罰款【美其名曰團建】、「幫我打水」、「幫我收拾桌子」…)
內容運營
只關注閱讀點擊數,不關注閱讀時長自嗨式文案/策劃標題中有女大學生,新聞點擊會比其他同類高數倍,那又怎麼樣?
亂營銷熱點腦洞足夠大,任何網路熱詞信手拈來,然後沒有什麼效果。
下班就下班了,不關注熱點健康養生、國學大師,佛學經典。你們發那麼多王寶強好嗎?
文案不貼近用戶,和用戶屬性南轅北轍時間就是金錢。默哀一下專喜歡在周末爆料的娛樂行業的編輯們。
勤於後台編輯,疏於實際體驗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不隨手保存,不多次備份內容,需要拿起手機實際讀一遍才會實際感受。不要後台編輯完就發布。
沒有收集素材庫的習慣熬夜好玩嗎?
圖片過大,手機端載入緩慢每次想要配圖,都去百度搜索很長時間。如果遇到熱點,會更消耗時間。請多收集相關行業的素材。
內容中的html內聯樣式沒有清洗掉喜歡各種優美配圖,大圖片不壓縮。又不會用chrome 的network檢查功能。一個頁面十幾秒才載入完,用戶是沒有耐心的,不會等待。
內容規則沒有建立規範文檔常見CV工程師,在各類排版工具大行其道的今天,隨手黏貼,最後出現各種樣式問題。
word的謎之迷戀字體、顏色、風格、文章發布時間等都沒有規範。
word雖然強大,但我們用不到90%的功能。現在很多在線協同文檔的工具對內容運營工作有相當好的支持。
用戶運營
推送犯錯全量推送test,test,test
全量發簡訊我這個你這個活動很重要,但是很多用戶不care,不不,不可能全部推送的,伺服器。
定義了用戶分層,卻不堅定執行好好核算一下效益。
過於看高用戶畫像的作用用戶分層不是每周統計的數字,沒有不同用戶的不同的運營策略,就沒有價值。
用戶運營體系搭建的太晚哪怕你把用戶的底褲都扒了,在很多時候運營也不上。
月末猛衝KPI推廣都已經三個月,你現在才告訴我留存?
用戶是有感知的,不是後台的一串串數字據說某網盤的運營和產品,為了月活躍達標,會在月末讓某些不可名狀的小視頻存活時間長一點。
只要有兩個用戶反饋了問題,那麼背後一定有百倍的用戶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活動運營
活動前不做成本估算,或成本估算太天真
活動後不做成本核算例如禮品快遞、損耗、人均成本等。不然等著老闆砍。
活動不復盤,或復盤毫無意義老闆:這個月的支出為什麼這麼高!
為一個活動的邏輯爭論半天,上線卻不關注轉化這個活動的總結,通篇沒有數據,恩?有個用戶好評感謝的截圖,拿到iPad的用戶當然感謝你啦。
和第三方合作的活動瀏覽的用戶那麼多,參與的用戶那麼少,真的在策劃時就考慮到了么。
抽獎/賭博/轉盤,活動運營變成遊戲運營有過的,都懂的。
為活動而活動用戶沒那麼屌絲。
活動不定目標這個月不出活動,我月報都沒得寫。
人人都能獲利請告訴我預計在多少時間內能用多少資源帶來多少目標,不要用預計效果不錯,對某某有幫助,增加體驗這種辭彙。
在紅包都機器人化的今天,薅羊毛黨也是集團軍作戰,和活動運營永遠相殺相愛。一不注意,大半的活動資源都被吸光了,而帶來的用戶沒有價值、沒有留存。
數據運營
從不數據分析,運營效果沒有review
數據分析太兒戲。統計和分析基本停留在平均數。等等,先不要慶賀,雖然現在推廣的註冊量很高,但是用戶資料完善度不怎麼樣,可能留存會比較差,我們還得…恩,大家人呢?
excel不會用vlookup影響運營的因素有很多,不要單純的count、sum。T檢驗是什麼?能吃嗎?
excel的樣式不規範真的能在職場活下去?
數據需求蛋疼不要合併單元格*3
關心虛榮指標需要數據部門導一批重點用戶的相關數據,請給用戶ID,不要告訴我他叫張三,全國同名的有那麼多,不不,你告訴我他是陝西的張三也沒用。
指標太多,無所適從你有100萬的下載量,其中50萬註冊了,註冊成功的有30萬,次日留存的有10萬,一個月後還用的只有1萬。那麼整天吹噓100萬整啥呢。
核心指標不做拆解很多指標對業務的提升沒有什麼意義。
只關注數據,不關注背後的業務邏輯為什麼很多時候業務數據上不去,收費客戶那麼些?是新拓乏力,流失嚴重,還是差異不均衡?
RFM模型沒有天氣會影響O2O數據,政策會影響市場。別整天埋在表格中分析了。你發覺最近訂單量上升,可能只是銷售部施行了一個新激勵而已。
分析不接地氣客戶怎麼維護,跑斷腿么?
沒有數據的主動收集、採集、清洗意識不考慮數據背後的業務關聯,或者分析得出的結論沒有實現的價值
不落地的數據分析沒有一點意義等到要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神化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分析如果只停留在分析,不去執行或改進,有什麼意義呢?
這點數據,除了幫你寫個count,我真的搭建不了什麼模型。
產品運營
APP無埋點沒事就上功能運營:我們打算推動用戶使用付費功能,準備先找一批有付費意願的。能先幫我導30天內多次瀏覽過付費功能界面的用戶么?
數據:無此數據。運營:……
從不捨得砍功能我也不想要這個功能的,但是老闆他要。
某些功能/活動/推廣,相關執行運營不知道我也想砍掉這個功能的,但是老闆他要。
運營相關功能在APP層寫死,而不能後台控制運營:納尼?
APP某功能用原生寫、後來轉Web,之後再轉原生運營:這個banner,能不能普通用戶和付費用戶看到的區別看來。
研發:可以,跟版本。
活動頁面用iOS/Android原生做研發哥哥們累不累。
積分商城活動有bug,等新版本。
還有待補充和完善,運營本來就是一個兇猛踩坑的職位。自己踩過很多坑,看別人踩坑,聽別人說其他人踩坑,上面那些坑裡的故事,很多拿出來都能單獨成一篇文章。以此自勉天坑,積分商城是為了激勵用戶,錦上天花的作用。不是讓用戶用他們本來不愛用的功能。
看來表情不能亂用。。。
================================================竟然說我的回答是不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到底哪裡討論政治內容了啊,我的媽- -=================================================這個我一定要說一下;在我還是一個蠢萌蠢萌的小活動策劃的時候~
封測關服的時候臨時搞了個玩家追殺GM的活動;那人山人海,我用GM號,被玩家殺的都站不起來。。平時你們怎麼沒這麼活躍!過了一會兒,大家都沒新鮮勁了之後,就散了;我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看著那群遠去的背影,心想,玩家真是鬼畜啊~看來這個活動形式還是不錯的呀~這下活動總結報告好寫了~人家還趁機截了好幾張圖呢,呵呵呵呵然後又看了看背包,都空了,哎呀,這群討厭鬼,算了反正要關服就送給他們吧轉念一想不對!不對!不對!不對!不對!媽噠我的GM工具也掉了!做過遊戲的人都知道GM工具這個東西有多好用,能瞬移,隱身,調等級,調經驗,調錢,調道具;基本上在遊戲里,只要你想要的,什麼都可以實現;趕快處理吧,踢玩家下線;然後,我突然意識到沒有GM工具的GM賬號,並沒有什麼卵用;而這個時候,我在遊戲里已經看到玩家的強化等級在突破極限的公告了;真是。。。。。。這個時候我內心基本是崩潰的~距離關服還有3個多小時,我能聽到我的小心臟,快要跳出胸膛的聲音;怎麼辦!到底怎麼辦!於是在剩下的3個多小時內,我拋棄了人生所有的節操;陪聊陪玩,賣笑賣萌賣蠢~最終,也沒把GM工具要回來好在並沒有鬧出太大的事情來,我的BOSS也不知道這件事兒。。。=======================這件事,至今也仍是我職業生涯中的恥辱的一頁,現在想起來,彷彿還能聽到那時的心跳聲半個新媒體運營也算半半個運營吧,說說我自己經歷。挺丟臉。1.微信公號發的文章圖片放錯順序了(老闆看到很生氣哎。)所以,尤其新媒體運營一定要仔細再仔細,發出去的東西一定要預覽,不是你自己預覽而是讓部門好幾個人包括你的領導給你預覽。2.做個標題黨會帶來很多閱讀量。3.緊跟時下熱點很重要。4.領導說的不一定對,要敢於反駁,說出自己的觀點。(一般比較理智的老闆還是能明白,除了那些老幫菜)5.微信微博的配圖真的不要太大,三四百K差不多了,整個2M半天也打不開,用戶早就走了。6.運營就是不管怎樣的產品,不管它多麼low,你多麼不喜歡,多麼像一盆shi,你都要花盡心思把它做成一道美味。
王寶強一火,滿是王寶強的新聞。你說你一賣茶葉的非要跟王寶強扯上關係,賣面膜的也往寶強臉上貼面膜。賣獸葯的也在八卦寶強的新聞。我也不是太懂什麼策劃,什麼營銷,但這種驢唇不對馬嘴的事,外行也知道哪裡做錯了吧。。
1.過於關注活動上線的時間節點和營銷效果,而選擇性忽略甚至篡改最開始做這個活動的邏輯。—對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一定要有清晰的認知和堅持,上線完成和圓滿結束,對於業務的owner具有不一樣的意義。
2.其實你已經對你的用戶有很強感知的沉澱,但在與合作方溝通表達立場和想法時仍然態度溫和,讓對方看輕底線。— 在某些對外合作的洽談場合,禮貌是一件事,禮貌的強勢更需要不一樣的表達(可能是表情,也可能是語言。)
3.示弱過度或完全悶頭幹活。— 沒有人有義務幫你解決無限的問題,但團隊leader和其他成員的存在會幫助忙碌無暇的你更高效率地解決問題。
4.對於內部陌生成員的溝通,重要性:當面&>電話&>郵件&>即時通訊軟體。可是再怎麼清晰的當面溝通,也需要你以確定的郵件抄送告知所有相關人士,留檔查看。
5.沒有時間線概念,不居安思危。— 掌控並需要周知所有項目組成員時間節點,及時跟進確定並提前準備備用方案。
6.借勢營銷選擇時機錯誤。— 製造熱點和過度高估事件影響力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你作為市場人的朋友圈反應慢一點反而能讓受眾會心微笑。
7.敷衍。— 水平受限不影響你全力以赴。讓別人點頭的前提一定是你自己滿意。
8.高估大眾品味,低/錯估小眾認知和買商。— 在並不好討好的人群里打造品牌,不如先去掙百姓(包括)自己的錢。人的輻射力會讓你訝異輿論盲從的力量。
9.相信你的直覺,你一定有高於你大部分用戶的敏銳和品味,才能帶著他們走。— 靠近用戶,做「朋友」,而不要嘗試用自己眼光框住他們,不要做「老師」。
....未完待續。如果公司的老闆,產品,技術都認為需要運營拯救整個公司。offer多給力都不要去!不要去!不要去!但凡這幫懶貨能有一點轍都不會拿運營當回事!@Ye Shinekey 謝妖~
這個答案寫完,好像有點吐槽奇葩的味道,ex公司現在基本走在完蛋的道路上,整個公司到最後運營部就只剩CMO一人,聽說最近這位神奇女俠也提辭職,不禁讓人感嘆。梳理這半年多來這家創業公司的運營,著實很有趣。
先說第一,營銷方面的運營
運營結果是什麼:當我在新公司面試的時候hr問我,冒昧的問一句請問你們目前每個月能有100個付費用戶嗎,我搖搖頭。她說噢那看來融資確實困難。其實我沒好意思說,半年多,目前終於接了第一單客戶,還賠錢了。
誠然,要說把所有問題都推到這位CMO上也不公平,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在老闆身上:為了融資而創業,浮躁,假大空,等等,不過那些都扯遠了,既然只談運營,還是來看具體問題。
1.不願意投入資金搞營銷。半年多來就搞了一次真正付費的線上推廣。坦白說效果不佳,然而此後既沒總結經驗也不繼續投錢,從此把營銷寄托在員工朋友圈轉發以及下文提到的,CMO個人裙帶關係的營銷,寄希望於「不花錢或者花小錢"的什麼H5小活動
2.要說後來公司沒搞活動也是冤枉老闆和CMO了,當然搞了。從代言人到體驗師,都是花了錢請來的。嗯,全都是CMO的朋友,師姐師妹師弟師哥。
這位CMO入職時就在在微博上宣布希望以後的工作中努力能給身邊的人帶來好處。我真是開了眼了。竟然有人公開宣稱工作信條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公司,而是為了給周圍的人帶來實惠。然而,她確實做到了。我都忍不住反省一下難道公司是慈善機構我並沒發現。不會拍照不會寫文章甚至沒有信用卡不會開車?沒關係,只要是CMO的師妹,都可以請來當公司的旅遊體驗師(與本公司產品的策劃構成有最直接聯繫)。反正玩回來發一篇稀爛的自拍遊記就行了。老闆也不說什麼,他還覺得請來的那位代言人(一位剛畢業的「搞人脈」的博士生,CMO的師弟,微博六千粉絲的大V,最大的優勢在能聯繫上某財新網著名右翼主編)是自己的兄弟,傳說簽三十萬合同,不知真假。
3.第一位顧客也是CMO的朋友,接近4萬的一單生意呢,這麼說似乎也還是有成果嘛。
除此以外,每天的微信公眾號閱讀量一兩百,經營了一個全部來自於各位員工朋友圈人員的微信群,在群里吹牛逼,搞「分享會」。差不多就這樣,再逐條羅列一下運營的成果:1.如前面所說,原計劃今年過年前有100個真是客戶,迄今為止這個數字是2,而且由於產品體驗糟糕,導致CMO認為很傷心(我用個人信譽擔保請來的客戶,搞成這樣?!)於是提辭職。
2.代言人,體驗師拿著個公司的錢開心的體驗全球旅行項目,其中這位著名的人脈運營博士確實請到了那位更著名的財新網主編。噢,忘了說了,這位博士還是最近袁立崔永元力挺的某慈善組織成員,所以這麼一說,公司前景這塊大餅上還可能聯繫著那兩位大公知,甚至還有律師袁裕來…前途無量啊,只要別醒過來。
3.其他成果?沒有了,說個笑話,某離職員工在離職反省群里說最近接到CMO的聯繫問新公司怎麼樣,大家大驚失色,怎麼她也想來?!陰魂不散,都怪城市太小而CMO代表的「媒體圈」實在是無孔不入。
第二、產品運營
1.產品寄希望於兼職,認為兼職萬能無敵;
2.公司網站與APP的主要設計實際上靠兩個實習生完成,也不知是故意還是無意,在公司系統里兩位實習生的頭銜寫著」產品經理「;3.這兩位產品經理和大產品經理基本都是想幹什麼幹什麼,而主管產品編輯的那位總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網站設計發生了重大變化;4.產品戰略一直在調整,美其名曰快速試錯。5.APP的作用和戰略目標從來沒有過,內部員工都覺得把這個APP下下來,到底做什麼用?第三,公司運營
1.大年三十晚上等到2點,老闆在群里發了200塊紅包祝賀大家新年快樂;2.第一位IOS入職的時候一個月後才領到一台乞丐版iMac;3.一周開掉一位員工,理由是某職位好像不太需要人了,或者就是任性,沒找到接替工作的人也照開,另外,剩下的人拍腦殼接手工作。4.在做了上面這些事後,開始在招聘廣告上寫"狼性」二字。總結:要說CMO奇葩嘛,其實人家這半年來可都是費勁忘食的加班,真的很「敬業」。你要問我到底這個運營哪裡出了問題,我除了說這徹頭徹尾就是個笑話之外,確實也不知道再說什麼。排名第一的幾乎說全了,補充一下:對所有運營崗位適用的基礎技能
- 又蠢又懶,又蠢又懶,又蠢又懶(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搜索引擎都不會好好用,搜索引擎都不會好好用,搜索引擎都不會好好用(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數學是小學體育老師教的
- 語文是思想品德老師教的
- 沒有任何數據統計知識
- Excel停留在複製粘貼水平
- 沒有基本的審美,連模仿都不會
- 完全不看專業書,不關注行業動態
- 產品上線前不知道去搶注各種運營號名稱和域名
- 對需要對接的其他工種的工作流程、產出標準毫無概念(不懂產品/設計/開發/數據需求溝通)
活動運營
- 招聘junior的人做活動運營策劃
- 沒有策略、定位、目標就隨時隨便做活動
- 頁面、推廣、活動上線了不立刻確認效果
- 做抽獎活動不做反作弊機制
- 做活動的沒有法務財務常識
- 做大型活動不做客服培訓
- 做抽獎活動寫獎品文案:APP watch等你拿!
- 活動已經上線了,獎品還沒採購到貨
- 做活動獎品方案完全是拍腦袋:1萬張100元加油卡,1萬台豆漿機,1萬張100元京東卡……
- 整個活動,只有一個抽獎,且只有一個大獎,中獎率奇低
- 設置中獎率高、數量大的實物獎品,然後自己發貨累死、郵費超過獎品成本
- 為做H5做H5
- 做活動不推廣
渠道運營
- 應用市場截圖裡面完全是設計師畫草稿時隨便用的文字頭像(錕斤拷錕斤拷)
- AppStore的應用截圖用的安卓
- 在周末/節假日的時候傳包
- 對不同渠道用一套素材
- 建統計渠道號的時候太隨便,不考慮後續命名衝突
- 隨便更改統計標準,造成成本統計錯誤
- 沒能力辨別垃圾代理,換代理不果斷
產品運營
- 做App產品運營的不懂基本產品指標,還在提「下載量」這種說法
- 拿著小本子抄寫整理用戶反饋
- 設了用戶反饋入口,但是沒有回復用戶的入口
- 開通了用戶反饋QQ群但是放任不管
- 做App運營的,新版有什麼新feature都沒用過
- 拿著一兩個用戶的反饋做決策
- 高高在上,管理員、機器人態度
內容、社區運營
- 記不住不同位置的字數限制
- 對UGC不做提煉、二次運營
- 高高在上,對用戶是管理員、機器人的態度
- 重要內容推薦不做二次審核
- 以為自己也是段子手
- 一點兒也不會PS
職場基本能力
- 無法管理多條任務進度,做著A就忘了做B(完全不用GTD應用甚至鬧鐘管理工作任務)
- 悶頭做事,出了問題一直在跟對接人扯皮,不知道把握彙報節奏讓領導介入處理
- 不懂職場溝通:應該口頭溝通的時候傻愣愣地用郵件來回發,應該郵件確認的時候有病一樣地用微信打字,應該一個微信就聯繫到人的時候靜靜地給灰色的頭像發條rtx/qq消息。
- 不懂郵件禮儀:主送和抄送錯誤的人,臨下班發送重要郵件
領導層
- 分不清楚運營、市場、公關的關係
- 只有一個籠統的KPI(DAU多少萬),不會分解任務,做不同階段運營指標
- 做市場推廣不給錢
- 拿著成功案例甩桌上,不給相應資源不看自己產品定位,讓做出同樣的效果
- 普通人員重複勞動就算了,做運營leader的也在維持現狀,腦子不清晰
- 活動方案涉及無數個層級的確認修改,拖延到只給設計開發、執行推廣很少的時間
- 還沒到需要精細化運營的時候做精細化運營,撿芝麻丟西瓜
- 還沒到需要精準投放的時候就做精準投放,浪費錢
- 還沒到需要PR的時候瘋狂PR,浪費錢
- 以為做個H5就能給你的App帶來下載量/ROI
- 不懂裝懂
1.每天請做日報,不要填一堆數據,請把分析記錄,你的腦子有限,一個月後你會忘記當天的事情。
2.討論方案時請避免:我覺得,我認為這類沒法判斷的語句。
3.討論方案時不要在PPT上列一大堆數據就不管了,把分析結果標註。如果你想逼死產品,開發,設計。
4.每天到公司請先將工作排序之後在上手。
5.問開發進度規劃時請畫個原型,及時手畫也可以。邏輯列好,開發同學也很不容易。
6.先列邏輯在做方案,請珍惜時間,過分的加班只能證明你能力不足。
7.與上級溝通時請把目的,怎麼做,時間,地點,活動周期,活動預算,預熱時間等詳細列出。
8.和下級溝通時請給他一個思路。不要說:我們要創新,我們要改革,我們要迭代類似的話。
9.請尊重你的下級的勞動成果,該承擔責任的時候別把責任退給你的下級。
10.請理解你的上級,他不是老師,有問題請主動詢問。
11.不要局限在現在的KPI,你需要更多維度的提升。
12.請拿出時間去看書(不限於專業類書籍)增加自己的見識,這是快速提高的途徑。
13.看書請記得做簡單的筆記,小學老師說的。
14.不要迷信工具,被工具限制。
15.不要抵制工具,一個會做邏輯導圖及原型的運營競爭力更強。
16.不要為了完成KPI而投機取巧,多考慮下KPI為什麼這麼定,或許會有新想法。
17.讓設計幫你做圖時請給出:圖片上的文案,圖片是哪個活動或版塊需要的,其餘的讓他自由發揮。
18.請保持自己的專業性,把互聯網每個崗位都了解下。
19.到新公司請詢問相關崗位行業信息,因為對於行業的了解你的下級比你更專業。
我是來打廣告的~推薦閱讀:
※能否詳細介紹下DSP(Demand 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台?DSP在未來前景如何?現在有哪些應用已經落地?
※知乎在中國可以發展成維基百科那樣的機構,永久免費嗎?
※眾籌救急或治病的人為什麼不選擇慢慢把錢還回去?
※有哪些有趣或有價值的 2014 年終盤點值得推薦?
※2017 年有哪些互聯網技術變得流行,哪些變得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