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漢字單字很有意境或富含美好的寓意?

如明,善,正,端,賢,佳,淑,悟,壽,仁,緣,德。想給外國友人做一本漢字繪本(教授對中文字元很感興趣,他女兒特別喜歡「明」這個字,還專門做了貼紙讓教授帶著)


題主所選:明,善,正,端,賢,佳,淑,悟,壽,仁,緣,德。

而我從美學、意境、哲學的角度,漢字是有哲學意義的,尤其是儒釋道,賦予了漢字一些重要的美學概念和意境,每個漢字都是一首詩、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一種哲學。

中國文化的蘊涵,在漢字美學中具有相當充分的體現,從漢字到漢語,是一個更廣遠、更深邃的美學境域。但「漢字美學」的獨特性,又可以自成一體,與「漢語美學」並非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也就是說,單個的「漢」字就是道,就是美學,就是意境,精神,德......

--------------------------------------------------------------------------------------------------------------------------------------------

【道】

何為道?老子《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題主薦德,卻無「道」,惜之。

一道字,歪果仁要琢磨透,非哲宗不可達。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下說的種種美學境界,都是道的形式,道只有一個,而境界卻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境界揭示道的不同的性質,故而產生不同的概念。每個概念,都是對道的闡釋,後來進入美學,成為美的概念,實際上,它們均是道的美學別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大美,四時序列,萬物榮枯,那都是由於「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的本根「道」,即自然的偉力所致。

境界與道,二者相似,都有象,也都有精,是象與精的統一;它們都是有,又都通向無,是有與無的統一。境界與道最大的不同在於:道之象無具體形象,是一種模糊的意念,惟恍惟惚,而境界其象是具體的。儘管如此,境象亦如道象,也是一種心象。梁啟超曰: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為虛幻,惟心所造之境為真實。

出於對宇宙本體「」的尊崇,中國人將美歸之於道,又基於對道的藝術詮釋,將美歸之於道的形態——「意象」和其高級形態「境界」。美在道,亦即美在境界。

--------------------------------------------------------------------------------------------------------------------------------------------

【妙】

妙者,真妙也,妙不可言。凡之美者,皆可稱妙。

妙首先出現在《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說,道有兩個性質:無,有。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有來自無,無生有,因而無比有更根本,妙是對無的評價語。

1.王弼論老子云:妙者,微之極也。

2.《道德經》十四章雲: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裡說的不見其首不見其後,既具空間意義,又具時間意義。道是無限的,這裡說的無限,既有宏觀的無限,也有微觀的無限。就妙來說,主要用來說明道微觀上的無限。

3. 嚴羽曰: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以實見虛)

4.老子第一章雲:道可道,非常道。妙作為道的性質,同樣具有這樣的特性。至妙的東西往往是語言難以表達的。

5.對道的把握不能憑感官,也不能用語言,而要靠心靈。這心靈,不是純理念,也不是純思辨,而是一種兼具理性與感性、思辨與體驗的悟。只有這種悟,才能把握道,也只有這種悟,才能體會妙。

--------------------------------------------------------------------------------------------------------------------------------------------

【神】

何謂神也?孟子曰: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周易·繫辭上傳》雲:「神無方而易無體。」(無方即無形)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知神就是知變化之道,這無異於說,神就是變化之道。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又雲:「陰陽不測之謂神。」

從上而知,「神」有三種特點:無形、變化、神奇。

「神」至唐而成審美概念,唐·張懷瓘把藝術分成三個等級:神,妙,能,神排第一。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這就是說,詩之美就在於入神,達到神這個境地,就達到無以復加的高度。

神與妙之間關係密切,神必妙,妙必神。但也有區別:神更為哲學化,而妙更為美學化。神最重要的在變化,妙最重要的在精微。神含義更豐富,運用面更廣,妙的含義相對比較確定,只在審美上運用。

「神」與形對立時,就不再是一個審美判斷詞,它成為境界內在的方面、靈魂的方面,由此派生了一個重要美學理論傳神寫照,這個理論的要點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重在神似。

所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逸】

何謂逸? 逸是一種幽遠淡泊、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

常州畫派開山祖師惲南田曰:

「須知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有,所以為逸。」

逸,作為美學理念是在宋元才得以凸現的,宋代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把畫分成能、妙、神、逸四格,逸格最高。他說:「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

代評畫,「神」為至高,重其獨出心裁的創造性和神出鬼沒般的變化性。吳道子是卓越代表。宋元評畫,「為至高,重其自然性與自由性,元代文人畫家倪瓚為其表率。

--------------------------------------------------------------------------------------------------------------------------------------------

【清】

何謂清?清澈澄明也。

詩經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這裡的清指眼神的清澈、晶瑩。

在魏晉文學中的審美特徵為「清簡通脫、清凈澄澈、出塵脫俗、玄遠深邃」,核心旨意簡言之為:「簡約、清澈、玄遠。」

《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說文解字曰:」清,朗也,澄水之貌。朗也,明也。澄而後明。故云澄水之貌。「

老子曰:清靜無為。《清靜經》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從道家審美而言,「道」既是最高的存在,也是美的本源、審美的本質,那麼「清」自然成為最高的美,因為它是「道」的顯現,老子云:「天得一以清」。「清」不僅體現在文藝審美創作的美學追求上,清淡素樸的美還體現在創作者的人格修養、人生境界上,由「道」的清凈、無為所塑造的恬淡人格。而莊子則更多、更鮮明地談到了「道」的「無為」所帶來的這種清淡的人格美:「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也,聖人之德也。」

-------------------------------------------------------------------------------------------------------------------------------------------

【麗】

何謂麗?物尤則妖,美極則麗。

《離卦·彖傳》云:「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麗的本義是附麗,日月附麗於天,才光輝燦爛;百穀草木附麗於土,才千姿百態。

明代美學著作《溪山琴況》曰:「麗者,美也,於清靜中發為美音。麗從古澹中出,非從妖冶中出也,若音韻不雅,指法不雋,徒以繁聲促調觸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此媚也,非麗也。譬諸西子,天下之至美,而具冰雪之姿,豈效顰者可與同日語哉?美與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審音者當自知之。」

「麗」具有以上美學別稱所不具備的優點:第一,麗,華艷,具有形式美的品格。它比妙、神、逸、清等概念要好得多,這些概念都不重視形式美。第二,麗,清雅。麗從清靜中發為美音,從古澹中出。清靜、古澹,顯然就是指清,包括儒家的清正和道家的清真。

註:《溪山琴況》非漢服吧某前輩,該前輩大抵也是直接沿用此書名,該美學著作的作者是徐上瀛,明代重要的音樂理論家,學古典音樂的值得買一本《溪山琴況》閱覽。

-------------------------------------------------------------------------------------------------------------------------------------------

【韻】

何為韻也?有韻而味長,所謂餘音繞梁,言盡而意不儘是為韻。

謂之曰:「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韻也,如同習習谷風,流水潺潺。

--------------------------------------------------------------------------------------------------------------------------------------------

【靜】

什麼是靜?不是死水一潭。靜之妙處,靜中有動,靜中生動,動靜一體。合乎自然,隱於呼吸,與天地同脈。

雲捲風舒,秋葉飄零,澄湖月影,幽篁雅琴,春空花落.......

有人講,靜就是靜,其實動靜是一體的,絕對的靜,那就是寂滅了,那毫無意義。關於靜的闡釋,可以用王摩詰的詩來表現,很合適。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以禪宗入詩,與自然之景融為一體,余秋雨說王維走著走著把自己走成了青苔,秒評。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感悟到自然之美,靜本身就是一種美。

《書事》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孫可留,不在春色秋光,而在於永恆的寧靜,超越世俗!

-------------------------------------------------------------------------------------------------------------------------------------------

【真】

何謂真?真——美之本體也。所謂「真」就是永葆物與人本質之真。

對「真」的闡述,道家是最早的。老子心目中的「真」,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質、本相、本色一種自然而又真實的狀態。

而儒家則以「誠」為「真」,子思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子思推出一個「至誠」的觀念: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所謂「至誠」,也就是至真、至善,人的天賦本性就是人的真性情,所謂「盡性」者,如鄭玄云:「順理之使不失其所」。「誠」,真誠、誠實,子思將它視為人與萬物的本性,不虛偽、不欺詐,「君子誠之為貴」,在道德修養領域,「誠」是一桿標尺,是真道德假道德的試金石。

老子說「修之身,其德乃真」,儒家則說:「其德乃誠」。 老子言「信」,以「真」為前提,而「信」的本質是「真」。

-------------------------------------------------------------------------------------------------------------------------------------------

【浩】

公孫丑問孟子說:「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什麼是浩然之氣?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又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余謂之曰:獨立思考之精神,善良悲憫之情懷,捨生取義之勇氣。

正是這些光明的力量,使這個民族在面對最苦難、最黑暗的時候,總有浩氣激蕩,在腐朽和殘暴勢力面前沒有喪失追求光明的希望。

--------------------------------------------------------------------------------------------------------------------------------------------

後記:

漢字美學、漢字文化的精神,一個「中」,一個「道」,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內核,需要多少部論著才能闡釋清楚?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一個「字」從誕生到如今,綿延幾千年,期間演變,進化,吸納,熔鑄各種哲學和審美理念,包含各種典故、秩事、精神,已不是表意那麼簡單了。以上10字,如果完整闡釋清楚,內容至少增加5倍,因此為了減少閱讀疲勞,我刪去了大部內容。如果有支持,我會繼續更新剩餘內容,暫時入選的有30個字,現在寫的不到一半。


一個充滿了對稱美的漢字。


謝 @門橋 邀……

說起來幾乎所有漢字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我隨意回答一個吧……

我的名是「倍」,我一直覺得很詭異,我老爸老媽到底怎麼想的?

莫非是隨意翻字典取的名字?

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問了問我老媽,我老媽告訴我:

「恩……『倍』拆下來是人立口」

「所以……」

「你屬老鼠,有人站立在你旁邊時地上能夠有一個洞口讓你逃跑,所以是『人立口』……」

「這……」

果然是老媽機智→_→


很多字都很美吧

愁,心上秋.......


卸腰

凪(nagi,和制漢字,不存在中文讀法,不過公認為「zhi」)

意為風平浪靜,水面無波。


贇,美好也。——《廣韻》

因其由「文」、「武」、「貝」三字組成,古代『貝』指『財』,含義文武全才,而且還有錢,一般用作人名。

贇_百度百科


謝邀

澍:及時雨。最喜歡的漢字

佳:單字即指美好的人

鄉:繁體字鄉,本來是一個會意字,左邊的鄉和右邊的耳朵都是人的形象,中間的良本來是食字,原意為二人對食(沒有右邊的耳朵,就是饗字,指做東宴請他人),想像在家鄉宴請的美好感覺。

霽:雨雪停止放晴,又有怒氣消除的意思,非常巧妙

意:分寫為音、心,即內心的聲音

釅:茶酒味濃醇厚

因:因是茵的本字,口是指草地,大是人,合意為人躺在草地上,引申出有所憑藉,依附(選這個字單純是因為畫面很美好)

賢:繁體字為賢,臣指順從、善良,又是手的意思,貝是錢財。合起來就是善良、勤勞、富有的人即為賢(好吧,我承認我是看了賢者之愛想到這個字的。。。。)

習:繁體字為習,分為羽和日字,指雛鳥在太陽下奮力振動翅膀練習飛翔

芳:現在多指花草的香氣,但本意指香的花草。個人一直覺得「芳佳」就是「香草美人」的意思


我個人喜歡「雲」字。尤其是字體分化後帶有雨部的雲。

「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清晨時分,浪漫情懷彷彿雲之帶雨,欲雲而又不語。

在隱晦的情感被真正鍾愛的人所挑動後,

方才「忽兮改容」,「湫兮如風,淒兮如雨」,

激情之後,「風止雨霽,雲無處所」,

彷彿一切都平靜了、平淡了,

但心中深藏的那片雲呢?

《易?乾?九五》

「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就像龍之升天隨而捲起一片雲氣般,

我輩雖生於閭巷,仍不可廢砥行礪名之功。

俟史家之起,貶天子、退諸侯,

乃得以附青雲而直上九天,紹述先賢之業。寧不勉哉!

而古之望氣者見有瑞兆,

每以彩雲、祥雲述之。

今人當然可以不必迷信,

可是舞臺效果上似雨似霧的多彩,

倒也可以反過來替古人的瑰麗情懷鋪上一層奇幻色調。

當然,浮雲蔽日,陰風侵身,雨雪霏霏,行道遲遲。

此君子感極而悲之時。

然而《易?遯》示君子以知時。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感外物乃退而論學、著述,

看似隱晦,其實仍是積極面對人生的健康心態。

「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一介村學究信口亂道,

願觀者取其可取,可矣。


謝邀請。「您」。中學時候看過一本雜誌,裡面有個故事大致是一對老夫婦,互稱對方為「您」,當先生死後,老太太會對著舊物說話和發獃。太太死後,子女發現了稱呼的秘密,「您」原來是你在我心上。那時感覺漢字本身真美好。


謝邀

我特喜歡 嘉 這個字。

次喜歡清嘉這個詞。

以前一直想給未來孩子起名為X清嘉 。

可惜已經被廣大小言文給毀了。

sigh.

放一首柳永的《望海潮》感受感受。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竟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

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謝 @dzttalaopo 邀。

題主很有愛啊,能為外國友人做漢字繪本,這個行為要點個大大的贊,可惜的是知乎的問題點不了贊。

說正題之前,說些題外話。我這個網名,貌似很多朋友不知道什麼意思,還有人問我怎麼念。-ch是姓,不多解釋。eiso是日語發音的轉寫,寫成漢字就是「永祚」。出典是《晉書》卷二十二·志第十二·樂上·正旦大會行禮歌:「保茲永祚,與天比崇。」當時因為鍾愛一條天皇的漢詩,而且這名字和我本名的日語音讀也接近,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結果一用用了好多年。還有可能我也崇拜過商承祚大師,因而也希望名字里能和他同一個字。

所以,我推薦的是「祚」字啦!其義為福,很明顯是個形聲字,從示乍聲。有興趣的話,可以比較一下同一聲符的昨等字,會發現中古以來存在入聲與舒聲的交替,有些學者還會利用這些作為上古音構擬的依據。


「孤獨」。這兩個字拆開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味十足。 夏日的傍晚,你看著空中嗡嗡飛舞的飛蟲,不遠處的狗搖著尾巴穿巷而過,你手中拿著吃剩下的半塊西瓜,忽然覺得好像過了半輩子,又好像只過了半分鐘。

生而長或短,

你聽得到嗎?

—————————————————————

2016年10月1日,第一次修改

經用戶提醒,這是出自林語堂先生的話,現標註。國慶快樂!


蟹腰~

最近喜歡鹿晗喜歡的有點迷幻,所以,私自覺得最美好的意境就是這個「晗」字了。

解釋是「天光將明」,是那個微妙朦朧的破曉時刻,世界還未蘇醒。一切都處在一個精準的平衡中,靜謐處在被打破的邊緣,明日懸在地平線上即將蓬勃而出。

所有的所有都醞釀著力量,滋生出無限可能。

完全從字面來看的話,「日」 「今」 「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天光將明,切勿讓時間從指縫中溜走,就在今天一吐為快?


前幾天剛在想,如果以後有機會給小孩起名字,

就給他起名叫修齊。

修身,齊家。


謝邀。

想說一點可能在現在「看起來」沒那麼「美好」的字:

1. 令

有「善」意,如:令聞令望、令德、令名,還有《孔雀東南飛》中的「便言多令才」之「令才」。

(題外話,那個以「令」為名、原本人如其名的姑娘……嘆息……)

2. 都

也有美好之意,如「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還有《詩經》中的帥哥代名詞「子都」。

3. 景

本義日光,引申為「大」,如「景福」即是很大的福分。

個人特別喜歡這個字。「流景」、「春和景明」、「景翳翳以將入」,都非常有意境。

還有著名的漢學家史景遷,當然他名中的「景」取的是「景仰」意。但這個名字還是好好聽啊,感覺現在普通人都取不出這麼好的名字,有時候看著一堆「軒」、「哲」、「歆」……都想嘆氣。

4. 嘉

本義即「美、善」,現代漢語中也是一個好字,但可能擱現在有人會覺得這字比較俗了吧。

「敬爾威儀,無不柔嘉」、「柔嘉維則」、「其告維何,籩豆靜嘉」……記得當時上詩經課,老師就說過柔嘉、靜嘉拿來做女孩子的名字再好不過了。老師是台灣人,這兩個名字現在看來也很像爸媽那一輩人看的台灣電視劇女主名,但其實是很典雅的名字啊~


道,首與辶也,首代表什麼不多說了,而辶(chuo4)辵也,忽走忽停。兩相組合不正是思想忽走忽停嗎?思想動起來,宇宙為之動,思想停下來,宇宙為之止。道,就是思想的運動啊……宏觀上也是遵守牛頓定律的……

上述是會意解法,還有象形解法!首是人首,辶像蛇尾,一組合不正是人首蛇尾嗎?想到什麼?伏羲女媧!而他們正是人文始祖,是我們華夏子孫最初的傳道者啊……

易,即明,日月也。日月周轉,變化無窮,易,就是變化。懂了變化,就是明,明萬物變化之理,所以萬物的道理就簡單了,就容易了。這就是易,是變化,懂了變化,則難者亦易矣。


謝邀

囍-圖片來自網路。


無。

這個簡化字,大概是道教漢字產生的,天屈西北為無,撞倒了不周山,右下角也就是西北角屈折了。

也可以說是貫通了元,太初無物嘛。

我的筆名就叫無患子。


特別喜歡…「畹町」這個地名,這兩個字。清新脫俗,田園詩意。


孝,xiào,從爻從子。效也,子承爻(天地萬物變動、生生不息的規律)也,善事父母也。順於道,順天之經;循於倫,循地之義。《禮·祭統》

(1) 形聲。從爻從子。本義:盡心奉養並尊敬父母。

(2) 同本義 [filial;dutiful]

讀作xiào。本意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云:「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

不是裝逼,單純的覺得這個字很美,僅僅一個字而已,用上老下子的結構把傳統的家庭關係、人倫道德體現出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啊。

最開始留意這個字是初中看短篇純愛小說,那時候和現在一樣,青春小說里的男女主男女配都沒有普通平凡的名字,用我爸看了一眼《一起來看流星雨》後說的一句話就是:

「這裡面就沒有正常的人名是不是?」

我看的那部小說男主的姓氏就是孝,後來查了百家姓後發現孝姓並沒有收錄在北宋的百家姓里,而是後補,以謚為姓。

孝姓來源:(1)出自姜姓。以謚號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謚號為氏》載,春秋時齊桓公之子子昭,繼承君位,在位十年,死後謚號為「孝」,稱為齊孝公。其支庶子孫以其謚號「孝」為氏。(2)出自嬴姓。據《風俗通義》所載,戰國時秦國國君渠梁,在位二十四年,死後謚號亦為「孝」,史稱秦孝公。其後亦有「孝」氏。

最後蟹蟹邀請(≧?≦)


推薦閱讀:

為什麼英文單詞比漢語拼音好辨認?
有什麼既是漢語拼音也是英文單詞的詞?例如 Guanxi, Dama?
為什麼問距離的時候大多數用多遠而不用多近來問?
現在漢語拼音使用的是英語中的26個字母,那麼目前漢語的發音與古代是不是因此有了差別?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漢語言文學 | 漢字字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