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路有意義嗎,還是單純玩形式,設計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是一個街頭綠地中的一條小道,我怎麼總覺得沒有遊人會往裡進呢,路的本質不就是交通嗎

Plaza Euskadi / Balmori Associates


認真答題 ,先明確問題爭論點:看似沒有功能意義的灰色路(暫時這麼稱呼吧)

給結論:有意義。並且立場鮮明的反對樓上所有要求加坐凳的建議。

下面給出分析過程:

題主給出的是一系列鳥瞰圖和一張平面圖,首先我相信很多答題的人都只看到了默認顯示的第一張鳥瞰圖就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但是,我不覺得這樣是完整的學習和分析了這個案例。

1 鳥瞰圖體現的是整個景觀的布局和結構。那麼從結構和形態來說,這個路是豐富整個廣場形態的,構成主要道路串起三個小空間的結構

2 結合第一條,是否形式和結構和諧統一,這個路就是有意義的?NO!很多人也是分析到這就給出答案了,認為這就是形式、道路、所以要加座椅賦予空間功能含義等等。但是分析具體設計意圖、和實際功能我們要進一步看局部效果圖平面規劃設計圖。

好,接下來請看爭議地點的局部效果圖

這是啥呢?這是一個底層懸浮架空的植物觀賞小花園!可以看到設計師通過局部架高路徑(也有可能是微地形處理)加強了土地的整體性,同時在這條道路兩側規划了不同分區的植物,如果沒錯的話應該是按照花境設計的原理區分出不同品種的花卉,通過花卉不同的開花時間,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綠最好。所以,這根本不是一個路啊,是一個花境/花園觀賞區!

我的推測對不對呢?再看一下平面圖吧!看看平面形態上是不是滿足我說的花境/小花園的設計形態。

右上角的那個就是題中說的那條路了,從平面圖看,你還能說那是一條路么?很明顯是小花園嘛!!不同的花卉分區都畫出來了!至於你說找不到路了,那可能是後期施工或者現場設計的時候或者甲方修改的時候,改變了路徑的形態和尺度。

3 再看鳥瞰圖回顧和總結整個空間:包括兩處人文功能活動空間和一處自然觀賞空間。有動有靜。有座椅休息有動態觀賞(小花園),既有快速通道也有小空間。是個不錯的方案。

4: 為啥不加座椅? 三個小空間已經有兩個是提供座椅設施的空間,這裡做一個動態觀賞豈不豐富?

暫時想到這麼多 歡迎交流

=====================分割線+學習建議+不喜勿看========================

1 學習和看方案是一個前後比較分析的過程。樓上有人說的對,光看圖紙、平面都不能了解,要結合材質、空間結構、平面布局和經驗聯想來看

2 對於大多數景觀學習者來說,不要輕易說出「玩形式」三個字

忍不住多說一句,對於樓上不研究清楚發表抖機靈回答並且獲得最多贊的情況。對很多景觀同行學習態度可見一斑。


路除了交通,還有提示、引導等作用。局部看來並沒什麼意義,也許只是為了平面的整體感。但我本身是比較討厭這樣的形式主義,任何的形式要不然是有其空間作用,要不然就有其功能的作用。如果這樣改,我覺得就能理解了↓

簡單塗鴉示意下,紅色部分加個休息座椅,綠色部分加灌木,粉色部分加色葉灌木。如此的目的是 :1.該處有個半圍合的小空間,能看到道路,但是與道路有一定距離,比較適合在此休息。在此處加部分灌木讓人不會一眼望到頭,但是休息座椅又隱約能看到,所以會有走進去的慾望。

2.加休息座椅使這塊空間具有使用價值。

3.添加的灌木能適當增加私密性,並豐富配景。不了解總平,所以不好妄下評論。但就局部來說,這樣改既有了提示的作用,也有了其功能作用。並且造價也不貴。有點跑題了,反正做出這種不知所云設計的人,要不然是水平不夠,要不然就是領導傻X,要不然就是施工方偷改方案了。(我水平有限,想到的也就這些了)


此路的學名叫做「約會對象好感度測試路」。

設計用途:當明明知道眼前的路途更短時,一起散步的兩人中的一人會不會選擇拐進這個明顯會增加散步時間的小路。如果拐了,說明此人對對方有好感,希望增加與對方相處的時間。同時對方若隨此人一同拐進,說明至少不反感,願意多花一些時間作陪;若對方堅持走直路,說明至少沒有好感,希望儘快結束一起的時間,除非是趕著有要緊事情要處理。此路能直接快速測試出約會雙方的好感度。

設計原理:談戀愛要找個願意花時間陪你一起犯二的人。

純屬瞎扯,以上。

--------------------------我是更新的分割線--------------------------

根據題主後來增補的設計圖和鳥瞰圖,這個路實為一個中心廣場的小花園路徑,進行過設計變更(很有可能是預算不夠),個人認為從局部功能來說不如原來的方案豐富有趣,而且路徑讓人不舒服的主要原因是有一個銳角的回頭折路,單一雙向路徑且又回到主路,並無聯繫到其他路徑上去,自身也未發展支路,不夠有趣且不夠有效,再加上此部分尺度過小甚至沒有讓人覺得它周圍是一個花園(算個花壇?),這會阻礙人們想要進入這條路的念頭,但是從總平的形式關係上更為統一。我個人認為變更後的設計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案。

既然並非是體驗非常好的「花園小徑」,那上面所說的「好感測試」就依然有效。當然,上述的「測試路」的形式多種多樣,甚至它的形式都不一定是路。

即使是瞎扯,我也是很認真的。


十分同意第一名 @岳意賀 的答案,十分反對第二名 @Chenxia yu 的答案,原因如下:

不得不說,這個設計做的並不美,尤其是按照當下國內景觀的普遍審美來看,但是從功能上來說我覺得還是合理的。

為什麼要多出來這麼一段?

因為這多出來的一條蜿蜒道路可以看做是一種探索享受性空間,它所服務的並非是匆匆的路人,而是散步的閑人,就像第一名回答的那樣,比如曖昧的男女。從圖上可以看到這條路並不是直接做在綠地上的,而是高出地面的,這就更增加了趣味性,對於不用趕路的人來說還是會願意去走一走的。

為什麼不放置坐凳?為什麼坐凳都在主幹路上?

坐凳放在主路的好處就是提供了「人看人」的服務,坐在路邊的椅子上看周圍人來人往也是一種有趣的體驗,把遊人本身作為景觀的一個設計要素的這種思維模式是當下國內比較缺乏的。這於傳統園林講究私密空間營造的習慣有些不同,二者各有千秋,需要因地制宜進行設計。

為什麼不利用植物對其進行圍合遮擋?

對於一個這樣的探索性空間而言,行走在其中才是樂趣所在,所以這裡不需要停留,也不需要私密。私密性靜空間的營造的會阻礙空間的探索性,比如這裡坐著一對小情侶借著植物遮擋在那你儂我儂,雖然有植物圍合,但實際周圍的人還是看得到,於是出於不便等原因,很容易打消其他人入內散步的想法。這樣一來,這處設計就會變得四不像,既不能成為舒適的私密空間,也無法成為有趣的行走空間。

總的來說,當下景觀設計對於使用者深層感受考慮的還是太少,往往是簡單粗暴的動與靜。

以上全是本人對圖片的自圓其說,如有錯誤概不負責。。。。。


這個不是路,是三個停留節點。


從設計師的角度講,這條路可以有漫步、遊憩的可能,可以這麼去解釋。

實際上就這個尺度的環島的實際情況來說,既不適合停留,也不適合漫步和遊憩。因為中心感太強烈,沒有很好的空間歸屬感和私密感,缺少景觀面,吃尾氣,聽噪音。

從圖片上你就會看到絕大多數人在匆匆穿行。

比較合適的做法是放置標識性景觀。但這個案例,一看就知道,沒錢做噴泉水景、雕塑甚至是特色植物組景……

景觀上,一旦沒錢,這種標誌性中心景觀的做法就很局限,甚至根本做不來。

只能說,另闢蹊徑,用藝術化或者形式化圖案化的手法達成較為強烈的景觀效果,因為它太顯眼,周圍一圈建築和幾條路上來的人都一眼看得見,不能簡單放棄掉。

所以不是單純玩形式,是被逼玩形式。剩下的,其實就是風格和甲方喜好問題。

總之我認為用這條路玩形式,可以理解並且成立,但不見得高明。


作為交通的路要盡量短捷。

在園林中,路的作用不僅僅是交通,不僅不要短,常常還要拉長,讓人有更多時間徜徉在景色中,有更多的角度來觀賞景色。

平時人們會匆匆趕往目的地,但是遊園的時候正有足夠的時間,來感受園林。例子的話,蘇州園林就有很多曲折的路徑,把小小的園子變得豐富有趣。


先說題外話:

西方人跟東方人特別是國人對廣場的使用習慣,跟思想上的定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考慮設計的時候,應該也將地域文化的區別考慮進去。

下面是正題:

對於路的意義,城市道路與園林中的道路有著功能需求上的區別。城市道路功能上偏重交通,而園林中的道路具有造景的功能需求。

那一段灰色的銳角路,走的過程中引導視線180°+的偏轉,配合花境及路面標高抬升,給行人帶來了比徑直行走更加豐富的視覺及空間體驗。

「玩形式」與否,可以通過考慮設計是否滿足了功能需求來檢驗,如果認同上面對這段路造景的解讀,可以認為就不是玩形式。


反對得票最高的答案,為什麼很有乾貨的答案無人問津,莫名其妙的抖機靈卻能收穫這麼多贊?

下面說說我的看法,我並不十分同意@丁文韜的看法,事實上這種中心環島式的綠地正是城市中公共用地極端緊缺的情況下提供的一種折衷方案,所以它提供一個獨立的休憩空間是十分必要的——縱然有無數的尾氣,嘈雜的噪音,你可以不喜歡它,也可以目不斜視的走過去,但當你極端疲憊想找一個地方坐一坐玩一會手機又不想面前人來人往的時候,它就在那兒

就好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迫切需要休息就是第一層次的生理需要;那麼「一個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的休息場所」則是第三或者第四層次的需要。這裡顯然解決的是第一層級的需求。我相信設計師在進行設計之前一定考慮過設計目標的問題,那麼既然需要這樣一個空間,並且在現有的地塊條件下並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那麼在直接了當的通行空間外,出現這種別具美感的休憩空間就不能稱為玩圖形了吧。


大部分人認為道路不就應該是直的么?殊不知,當真是直的時候,也就掛了


其實為啥不點開看裡面的設計說明,說得好清楚了,雖然設計亮點不是特別大,但在經濟大蕭條時期,這樣做已經算是考慮到了綠化 遊玩,還有交通了吧


人嘛,總是會花錢、花精力做些自己都不理解的逗逼事情。


加坐凳就完全不會有意見了


如果生硬的就一條路穿過去,直接讓我想起了家裡面的麥田……即使極簡主義的園林景觀設計,也會有一些不簡單的東西,何況極簡主義一般都是很直的線條……這應該是配合著曲線的線條做出來的,也許總平圖拿出來這東西就不會那麼突兀了……


請來一張總平面圖。

_____________

一直忙把這茬給忘了。

今天細看了下原圖,三個口袋公園,每一個公園都是很積極的凹空間,色彩以及形式都具有很大的律動感,非常的活潑,前兩個口袋公園都有其功能這自不必說,唯獨第三個「路」卻只是一條純粹的流線,乍看之下,並不覺突兀,而且樓上有人說這是花境,於是這自有其獨到之處,可細想,如果僅僅是一個花境,那麼就算是花開時節,如此流線,怕是很少吸引人留下去感受它或者說大多數僅僅是拍個照就走,有可能會減少讓人感受它內涵的幾率或者說慾望,而且本身屬於積極空間,能把人吸引進去,可是有人進去之後,沒有實用功能不說,僅僅是幾個簡單的植物搭配,上中層空缺,一眼都能看到蒼白的高樓馬路,這著實讓我感覺不太舒服。

不過這可能跟不同國家地區意識不同有關,也可能是某種精神的表達,或者也有可能沒到實地無法感受到它真正的魅力,或者是,錢不到位…… 又想起來一點,貌似這平面有些類似那種美國式大草坪的感覺,草坪么,曬太陽呀玩耍呀都還挺好,可是周圍圍合併不多或者說幾乎沒有,不能給予人一個依靠,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估計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現在一個空曠的草坪上被人圍觀吧。


這種路的意義就在於,如果它存在,那麼你畫上去的座椅和假山就有意義,如果它不存在,你會往上添加那些東西么?

可以說它多餘,也可以說它高明,關鍵看你如何利用並改良,它只是給你一個基礎。


我是建築學的,大概到大四的時候依然不明白這個問題,後來有一次和一個學長去系館,走的是學校的小路,小樹林里凈是這種曲曲折折的小徑,一路和學長聊天,「你說這種設計有什麼意義呢,人們還是會選最近的路來走。」學長聽罷,用一種憐憫又不好意思的語氣和我說:「你一定沒談過戀愛!」


推薦閱讀:

有哪些公共建築看上去是令人有距離感,實際空間使用體驗是出乎意料的好?
西扎(Alvaro siza)的維納斯堡市政圖書館的結構是怎麼成立的?
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公廁設計?
大樓里每層廁所的蹲位數量是如何確定的?

TAG:設計 | 建築設計 | 景觀設計 | 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