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智力是如何遺傳的?

智力的遺傳不如其他身體特質的遺傳那麼直觀和準確,並且先天與後天的因素摻雜難以分辨,既然研究智力的工具看上去都不可靠,那麼智力的遺傳又怎麼得出答案呢?所以這一問題的源起,是對智力檢測的方式,乃至智力的內涵的困惑。


拋磚引玉。


首先我覺得題主真的很迷茫啊~你介紹里問的應該是智力的遺傳性是怎麼確定的。後一句補充的是「智力」之惑。題目問的卻是智力在遺傳上的方式。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建議你去看看《普通心理學》(彭聃齡)關於智力的介紹。心理學上關於智力也一直有很多的爭論,從最初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到現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八種智力啊我不得不吐槽】,中間無數的理論和觀點。這些我就不贅述了,有需要的話還請別的同志補充~

說一下遺傳因素還是環境因素如何界定的問題。

題主可知道雙生分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 同卵雙生基因是一致的,異卵雙生基因不同,只是一起生而已~


還有一種關係叫做寄養,恩,這個不用解釋了吧?

同卵雙生子被分開養育,其中一個就算是寄養咯~


同卵雙生子有寄養的情況這樣可以認為只有環境不同,基因相同。


異卵雙生子生活在同一環境,可以認為只有基因不同。

針對這類人群的研究是區分遺傳因素還是環境因素的有力方法~

心理學家當然這麼做了,結論在統計學上達到了很高的顯著性,也就是說遺傳對於智力有決定性的影響。

那麼環境呢??

這又涉及到絕對決定論、相對決定論、交互作用論這些東西啊。

我個人還是最贊同交互作用的。

解釋很簡單:遺傳給你一個天花板,環境決定你能離這個天花板多近。

還有一派觀點加入了社會文化因素,認為這個影響也很大。


極端點,非洲部落和工業社會肯定不一樣啦~

還有一個要考慮的就是人。有一個大家都聽過的哲學名詞--主觀能動性。

你要不要考慮人這個主體的能動性呢???

要知道人可是一直改造著這個世界和周邊的環境呢,實在hold不住我就換個環境啊!!


【有些人就是這個觀點才移民的嘛,但是對這個做法保留意見】

針對題主的迷茫大概的說了一些東西。不是很精緻,但是應該夠全面了,就我個人水平而言。


希望能給題主一些不同的視角和觀點。

還請後面的大大們作答~~小人去複習期末考試了~~

1月2日增補

本來是隨便寫寫覺得知乎上相關的人還挺科學的用不著我顯擺可憐的知識,沒想到看到那麼多驚悚的答案啊。


遺傳性的問題早已經不是個問題,如此爭論真的有損知乎形象,具體的數據論文我也拿不出來沒功夫去扒,不研究這個的,但是可以告訴你們目前的研究證明與智力有關的基因與x基因有關,所以兒子的智力得去找他媽媽,不是因果關係喔別來扯別的。


大腦功能是模塊化的還是整體性的也有分歧,但是這不代表和大腦無關好么?拜託去看看相關的智力理論先,腦科學你不用看你就把理論看了行么?

我一直覺得自己挺沒文化的不敢亂說話,大家就當我考前焦慮亂說話好了,別太當真。

那天看到一個IT相關的人簽名是:多看一眼知乎就少寫一行代碼。

然也。


  1. 首先得說,智力在遺傳學上並不是一個像身高,體重之類用來描述和量化表型性狀的詞,所以題主想問的是人類具有智慧的這種表型是如何遺傳的?簡單來說人類智慧來自大腦,而大腦作為產生智慧的器官,從受精卵產生,胚層分化,胚胎在母體發育,大腦初形成,兒童到成年時期生長發育,所有表達和形成的神經細胞和相關蛋白都是來自基因調控和外界環境共同作用。這些過程任意一個發生變化,都會影響成人最終的智力變現。
  2. 智力是遺傳學研究的雷區,其他還有比如種族、暴力傾向和性取向等,相關研究引發了很多爭議。所以目前相關研究來自社會和文化的阻力其實很大。遺傳學研究的「雷區」

    20 世紀70
    年代,斯蒂芬·許(Stephen Hsu)在美國艾奧瓦州艾姆斯市的大學城長大,他周圍都是來自大學教授家庭的早熟孩子。2010
    年前後,作為一名已經在美國俄勒岡大學工作多年的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許提出,DNA
    測序技術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非常聰明。顯然,他並不是第一個想研究智力遺傳學的科學家,但他在中國最大的測序機構——華大基因(BGI,
    位於中國深圳市)的幫助下,設計了該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研究,他們計劃對2000位受試者的DNA樣本進行測序,大多數受試者的智商(IQ)超過
    150。

    剛開始,他並沒有意識到公眾對這項研究會產生多麼大的抵觸情緒,直到美國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傑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這項研
    究的一名參與者)在媒體上發表公開評論。米勒認為,一旦這項研究發現「智力基因」(intelligence
    genes),人們很可能開始對胎兒進行篩查,挑選出最聰明的孩子。斯蒂芬·許和同事很快發現,這項尚未開始的研究已經招來了激烈的批評。

    與此同時,科學界對這項研究的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就像行為遺傳學(behavioural genetics)中其他爭議性研究領域一樣,遺傳對智
    力的影響很可能也是通過無數基因的共同作用而實現的,其中每一個基因的作用都十分微弱,因而在小規模實驗中,很難發現這些基因。不過,人們對該研究表示不
    滿的原因還不止於此。幾十年來,出於社會或政治的原因,科學家在涉足遺傳學研究的某些領域時,總是非常小心謹慎。

    這種謹慎的根源,在於一個廣為人知的陳舊觀點:遺傳決定命運。這種觀點認為,根據一個人的基因,可以精確預測他的所有行為和特徵,而不必考慮他所處
    的環境。正是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多年來,公眾以及許多科學家一直誤讀了現代遺傳學的研究成果。他們擔心,這些研究工作將導致新一輪的優生運動,對邊緣群
    體帶來更深重的歧視。

    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的哲學家及律師妮塔·法拉哈尼(Nita Farahany)認為:「科學本身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確定。如果人們把科學成果都看作完全確定的,就很可能做出讓整個社會後悔的決定。」

    然而,紐約聯合大學的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Christopher Chabris)則認為,如果僅僅因為上述擔心,就以劃紅線的方式拒絕科學研
    究涉足某些領域,這樣的行為本身也是違背科學精神的。某些領域的研究經費已經枯竭,嘗試進入這些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往往被勸阻而放棄。查布里斯說,「每當某
    些非科學理由限制研究者從事某些領域的科學研究時,這些研究者都會受到干擾,從而破壞相關領域的研究。這不像從一本書中撕下一頁那麼簡單,它會導致其他相
    關領域出現錯誤」。

  3. 「智力」這個詞本身不明確。智力測試並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先天能力,而且通過訓練就可能提高智力測試成績。不過,大約50%的智力差異似乎是可遺傳的。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基因與智力有很強的關聯,而許多所謂與智力有微弱聯繫的基因也遭到質疑。智商並非一成不變,http://www.guokr.com/article/25377/
  4. 本世紀初,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基因序列編碼也得到了破解。研究發現,X染色體上的近千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里至少有40%都在大腦里表達,這個比例要高於常染色體,更遠遠超過Y染色體。也就是說,X染色體對大腦結構,認知能力,智力發育等等都有著巨大的作用。你的智商,怪你媽?

--------------------------------------------------------------------------------------------------------------------------------------------

不得不說人類從智人開始演化到現代的社會人,已經不單純是一種自然上的生物,夾雜了社會和文化制度的影響,或者說目前人類這種社會化對人這種生物來說是另一種自然環境。放在這個問題上,人類的智力也已經不是單純的純生物表型,不單純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比如社會階層的流動,貧窮也會影響人的智力變現),但智力是人類最基本的性狀,尋找影響智力的遺傳學因素是很有價值的。所以對人類智力的研究還路漫漫,需要吾等上下求索。


雖然唯智商論的某些心理學家一直在鼓吹智商是固定的,純遺傳的,一生不變的,純生理現象。但是至今沒有發現牽涉到智商的基因。反而有研究表明,智商是受到環境因素影響的,例如胎兒發育期間母親的健康(以及吃過什麼葯),嬰幼兒期間的營養狀況。還有研究發現用來考智商的考試次數也有影響,考智商次數越多,分數就越高(這一點我們習慣考試的人都心知肚明)。另外有數據表明,人群智商平均數逐年遞增,越來越高,難道人類一代比一代「聰明」?

另外,這些年的腦神經研究將所謂 brain function 劃分成幾個跟生理功能直接掛鉤的區域,指出智商考試測驗出來的只是所謂智力中的有限的一部分,大腦的智力功能包括 executive function, short-term memory, self-regulation 和很多其他尚未搞清楚的區域,目前的研究希望能把這些功能盡量細化,然後跟大腦的神經迴路結構一一對應起來。哪怕是最簡單最基礎的大腦活動,例如控制自己不去吃糖,從神經的角度來看都是狂複雜,基本無知的過程,更別說看地圖做算術這種活動了。

問題本身說得很對,「研究智力的工具看上去都不可靠」。沒錯,科學上對智力是什麼,怎麼研究它,還了解得很初級,測量智商的問卷工具已有近百年歷史,跟現代腦神經工具發現的東西已經脫節得厲害,而新的工具(functional MRI, optogenetics)仍然極其初級極其有限,我們連大腦里的神經細胞在幹什麼都看不見,怎麼研究?

人類對大腦的了解可以說遠低於對宇宙的了解。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向知道的方向發展。在大腦研究方面,現在知道的程度,差不多相當於日心說的程度吧。

--------

這不是說,遺傳和基因(不是完全一回事)對智力完全沒有影響。遺傳和基因對一切的生理活動都有影響,從糖尿病到精神分裂症,都可以算出遺傳因素在50%以上,但是遺傳起到的作用不是那麼簡單的「智商考試加五分加十分」,目前所知比較複雜些的生理現象(大部分生理功能都是複雜的,大腦就更別提了,動輒扯上成百上千的基因),基因的作用在於控制生理活動怎樣跟環境因素互動,控制特定環境下會怎樣反應,而未必是直接的控制顯性特徵(例如一個人是笨還是聰明,脾氣是否暴躁,遇到挫折是否崩潰)。如果跟大腦有關的功能都是「龍生龍鳳生鳳」那麼直截了當,兒女的智商數只要父母的加加除二,搞神經科學的人都要開心死了。

這個問題本身問的是智商是怎樣遺傳的。問題在於科學至今沒搞清楚智商這個東西,有多少成分是遺傳的,有多少成分是環境決定的。「龍生龍鳳生鳳」 的現象顯然是存在的,但這是遺傳還是環境還是遺傳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只能說暫時還沒搞清楚,所有斬釘截鐵告訴你肯定答案的,那都肯定是言過其實。


就個人的生活經驗來說,贊同前面有人說的,基因決定了你的天花板,環境決定能否碰到天花板——雖然我不大認為那個人能真正碰到他的天花板。


智力依靠注意力遺傳而來,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取得成功,這取決於你的家族成員在以往中在注意力上付出的努力!雖然後天努力同等重要,但它的重要性必然被放在先天注意力遺傳要素上,才能展開發揮的空間。大部分人在自己這一代非常努力,可是為什麼依然無法取得成功?別急,你的一切努力都不白費,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被你的下一代繼承,直到成功!同理,你的上一輩的注意力努力還遠遠不夠,所以成功還輪不到你。可見,一個人的努力興衰就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歸根結底還是跟物質決定的吧,例如你腦細胞、神經細胞數量啊、發達程度啊,或者有個什麼」海馬體「的,它的能力如何啊。

所以我的推論是既有先天因素,因為最初你的身體怎麼長,細胞怎麼長,個數是多少,之間的協調性(應該也跟物質有關)等等,畢竟是由基因決定的。這些個東西雖然每個人大體都相同,但肯定有不小的差別(確實有神童的存在)。也有部分後天因素,隨著你的成長(在娘胎里的發育情況也算),這些東西隨著你的生存環境、物質攝入、使用情況(學習多想的多的人,使用腦細胞的程度自然就多)等等,都會有些影響的。


研究顯示,在貧困家庭中長大所面臨的壓力在孩子出生前便開始傷害其大腦發育。同時,即使是收入上很小的差別,也會對大腦產生重要影響。研究人員發現,來自最低收入檔次家庭(低於2.5萬美元)的兒童,其大腦表面積比來自收入超過15萬美元家庭的兒童最多要少6%。http://www.nature.com/neur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n.3983.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affil-auth


可以遺傳是肯定的,研究具有政治不正確性

說例子吧,我奶奶娘家和我爺爺家都是在隔縣級市市區三十多里路的農村,祖祖輩輩農村人。

我奶奶三個弟弟家,每家都有孩子(我表叔們)考上大學,最小的舅爺是文革前的大學生,分在地級市的機械廠,老工程師。

我奶奶的幾個孩子,我爸爸和我幾個姑姑小時候成績都非常好,不過我爺爺奶奶都極其重男輕女,就我爸參加高考出來,其它幾個姑姑就留在農村,最後嫁的也是農村人,一個姑姑和姑父田裡沒活時就打麻將,兩個姑姑和姑父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年了就過年回來幾天,根本管不了孩子,我的幾個表弟表妹標準的農村留守兒童。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並沒有,我幾個姑姑家的孩子成績非常好,有個表妹初中時已經全鎮出名,稱號全鎮第一。三個姑姑家有三個表弟表妹都直接保送市最好的高中,免中考的,幾百個人三四個名額,別人還在備考他們直接卷書包回家玩了。當然沒保送的表妹也都考上了。後來高考一個表弟一個表妹考上的大學都是c9。

最小的一個表妹志向更大放棄了我們市最好高中的保送,要考省級重點的高中。中考前老師校長一直找談話,因為市一中說想要要的人如果中學放走了,來年會減少這個學校保送名額,算是施壓。表妹很堅持,我們也支持。最後高中招生老師沒辦法了說就算考不上省重點我們還是錄取她。最後考上省重點了,我姑姑非常高興,不再出去打工,轉成專業陪讀了。

再說說非讀書的事,最小的姑姑出外打工,做過家政當過保姆,後來進工廠打工,開始和別的農民工一樣生產線上的普通員工,然後從小組長一點點往上升,然後成為管幾百個農民工的主任,然後參加新項目,因為是外國公司,現在每次做工作彙報會有英文,姑姑都會找我表弟教她發音然後記住,裝著她英文很溜的樣子.....

前幾年和大姑打鬥地主,每局之前出過的牌她都記得,並精確推算別人手牌,她和我說,跟她相同歲數的大媽打牌基本沒輸過,沒輸過,沒輸過.....


智力當然能夠遺傳了, 如果不能的話

為什麼人類生的後代都屬於人類智商的範疇, 而不是動物的智商呢?


生物基礎(正常遺傳)+書籍和社會經驗。


打個比方吧,人的智力是「Win8」,大腦是「高配PC」,猩猩的智力是「DOS」,大腦是「586PC」,所有系統都是後天裝上去的,最終還是取決於硬體性能以及給它裝什麼系統。

以上,純猜想。


只能遺傳智商的最大值,至於如何到達這個最大值,只能靠後天來培養了。


影響神經網路初始化


我在微博上看過別人轉述過一些科研結論,論文我沒看因為估計看不懂。我記得有個對考試成績的統計,其中包括對雙胞胎的研究,同卵雙胞胎、異卵雙胞胎都研究了,總之得出的結論是基因比成長環境影響大(估計也不會包含很差的成長環境)。其中的原理難以解釋了,只是個統計結果,不過我覺得還是有說服力的。後面請業內大神詳細介紹吧。

@土摩托

PLOS One雜誌昨天發表一篇論文,作者研究了11000個16歲兒童的考試成績,發現遺傳因素佔58%,環境因素(包括家庭和學校)只佔36%。其中理科考試成績的遺傳因素所佔比例比文科要高。Genetics accounts for more than half of variation in exam results

說雙胞胎那部分:

To tease out the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s school grades, the researchers studied GCSE scores of identical twins (who share 100% of their genes) and non-identical twins (who share on average half of the genes that normally vary between people). Both groups share their environments to a similar extent.

Comparing the twins" exam scores allowed the scientists to work out how much of the variation was down to genetics, and how much to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when identical twins get different GCSE scores, the cause cannot be genetic, so it must be what scientists call "non-shared environment" effects – such as the better student having a better teacher.

A child"s performance is influenced, but not set, by their DNA. While one child may excel, their identical twin may not. But taking an average over the population studied, around half of the variation in GCSE scores was due to genetics, Plomin found. Details of the study appear in the journal,Plos One.


我先說下我理解的智力。

智力=學習能力。

給一群學生,同時教一個他們都沒接觸過的東西,學的最快的可以最快靈活使用的,就可以理解成智力高的。

感覺智力是可以遺傳的。

後天環境只能決定它得到了哪些信息,但是掌握這些信息的速度,是天生的也就是靠遺傳的。

兩個人同時學習一本書,其中一個用了2小時看完,並且可以靈活運用這本書里講的知識。另外一個人12個小時看完,能夠達到靈活運用書里的知識。那麼我就認為第一個人比第二個人智力高。

我把第一個人稱為聰明人,第二個人稱為普通人。

後天環境決定了這個人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信息的廣度跟深度。後天就導致了最後的結果完全不同。

一個人很聰明的人,用了十年掌握了5,6個行業的工作規則,都弄得熟練,那他就是個普通人。而一個普通人十年時間,都在搞一個行業里的東西,那他就是高手。

而我們目前會因為他的成就來評價他是不是智力高。但是智力高不一定有很大的成就。能不能達到很高的成就完全得看他得到的信息對不對。


遺傳卡上限


推薦閱讀:

人類是如何做到從寥寥無幾的例子里領悟「新概念」的?
要達到什麼樣的科技水平,才能在大腦皮層上焊一個「強制念佛」插件?
磷脂醯絲氨酸是否有效?是否有副作用?

TAG:心理學 | TED | 遺傳學 | 生物學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