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小眾精美的獨立雜誌推薦?

獨立雜誌,聽說過不少,我買的不多,目前就看過《雜字》和《在路上》兩種。

大家有什麼推薦的嗎?


國內:

《可以》

芭茶蜜鳥生活製品/一年兩刊

尺寸:19.5X26cm

頁數:146頁

商品語言:簡體中文

裝訂:平裝

/

「可以 KUOYI」是由兩個成都女生獨立出版

專門關注國內各城市日常生活美學內容的品牌目前定位於成都

特講成都的日常生活「生活化」和「發現美」是選題的關鍵

「I DO IT MY WAY」,

這就是「可以 KUOYI」一年出版2本《可以》享生活刊物呈現給支持和喜歡的讀者

這是我接觸的第一本獨立雜誌,但是翻開《可以》的序卻像是遇到一個老朋友一樣,那些文字所述的想法完全與我現在的想法相契合。

世界上真的有人過著我們所想要的生活,由於我們的認知較為局限而會產生迷茫,但是世上有很多值得去學習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實現自我。

這期通過對成都各處特色小店的尋覓訪問,逐漸展現給讀者成都清晰的模樣,若是你剛好在成都,手上拿上一本《可以》,就不用愁在這座慵懶愜意的城市可以散步去哪裡了。

再學成都話說句「闊以」。

叄 / 02最理想的狀態 / 季刊

尺寸:20x27cm

頁數:110頁

語言:簡體中文

裝幀:平裝

/

「一個太少,兩個不夠,叄個剛剛好。」

「叄學社」由三名在校大學生於大三時創建,之後便籌划出版《叄》這本雜誌。當與創辦者同齡的我翻閱這本雜誌時,內心有種讚歎的聲音在翻湧,排版成熟大氣,內容涵蓋豐富,沒有買創刊號,真是有些遺憾。

這期講的是最理想的狀態,由此想到自身理想中的文藝追求與現實狀況的平衡,看完這期雜誌之後,我想我是否應該也可以為理想狀態做些什麼。

SALT鹽巴 / 01 02 04 05 / 季刊

尺寸:18.5x25.5cm

頁數:42頁

語言:簡體中文

裝幀:騎馬訂

/

|關於salt鹽巴自述|

2011年,我們獨立創辦出版鹽巴salt實用生活小雜誌,鹽巴,是給生活加點味道,但須有,無須多。"生活加點味"。2012年,鹽巴是一本雜誌,也變成了一間日用雜貨鋪,做些「就該是這樣」的事。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似乎對於看似「飽讀詩書」的當代年青人來說是一句赤裸裸的嘲笑,仔細想來生活中有太多「分不清」的時候,分不清五穀是哪五穀,分不清烏賊、墨魚、章魚,分不清桃花、梨花、梅花……

「給生活加點鹽」的《SALT》則是一本實用型生活小雜誌,不多的頁數,薄薄的一本,可以在一個小時左右閱讀完畢,卻可以給我們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從01的區分五穀,區分花草,02帶我們認識草木染,04鑒賞針線活,05了解版畫製作……每一期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帶我們認識那些存在於我們日常周邊卻不熟知的事物。

壹張

當時購買鹽巴附贈的一張小紙(售價好像是1 元),但排版挺不錯的,會有一些美好事物的分享介紹。

圖片詳細內容可點擊下列鏈接。

獨立刊物 | 躍然紙上的視覺美學(上)

Design360° / 觀念與設計雜誌 / Vol.56 設計師音樂

尺寸:18.5×25cm

頁數:200p

商品語言:中(繁) 英

裝訂:鎖線訂

雙月刊,逢雙月出版

/

當時我在成都方所遇見這本刊物,首先是被它的裝訂方式所吸引,除鎖線訂以外,正刊前還附有兩本小冊子,十分有設計感。

這是一本圍繞「設計師」這個群體展開的雜誌,每期有不同與設計師有關的主題,涵蓋食物、攝影、收藏、衣著等方面,這期講的是設計師與音樂。

設計師音樂之「二維度音樂與設計師歌單」

Designer』s Music – Design in Graphics Designer』s Playlist

音樂和設計在某種層面上是相通的,有默契且能彼此對話:

設計師時常會進入音樂維度的世界,將思維與靈感催生;

也時常著迷於音樂專輯的包裝設計,將抽象的音樂風格和意境傳達。

Music and design are close-knit on a certain level, which is led by a great chemistry and constant dialogues between the two: Designers always indulge themselves in music to stimulate senses and creativity; while they appreciate the album cover art or the packaging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to express the style of the music and the indefinable ambiance.

設計師通過設計CD包裝的載體,賦予只能聽到的音樂能被看見的實體,將抽象的情感以更具實感的畫面展現在人們眼前,想來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這麼想想有時候會因為合眼緣的專輯封面而有買下專輯的衝動,也不是一件不能理解的事情了。

當我看到有自己喜歡的專輯出現在小冊子上時,立馬歡快地收入這本雜誌啦。

THROUGH(昨天剛入手)

Through #4 TIME LINE「做任何事都不要想結局,只要想便什麼都沒法做了。」獨立藝術家們在各自時間軸里的堅持。排版設計都很出色的國內獨立雜誌,蝴蝶釘與外包裝好特別。

其他(沒有讀過,在書店翻閱感覺不錯的):夠用就好、小日子

國外:

LOST / issue 01 / Singapore

尺寸:17.5×24cm

商品語言:中(繁) 英

頁數:320p

裝訂:鎖線訂

年刊(issue02已出)

/

《LOST》是一本有關旅行和自我發現的雜誌,年刊,來自新加坡。

在這本雜誌里,你看到的是真實的故事和來自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人們內心深處的思考和頓悟。

《LOST》堅信旅行的意義不在於華麗的酒店和名勝景點,而在於把自己徹底融入一個陌生的周遭去體會那種不適,並從中領悟。

《LOST》相信,旅行是 一種心態。

第一本收集了14個不同的旅行故事,有320頁,每個故事都是雙語的(中英文)。

旅行與迷失,追求自由與自我放逐,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想去旅行的理由,看著這十二個旅行故事,你想起你旅行時候的故事了嗎?

其實路途上所結識的人就是旅行中一個很重要的風景。所以不應該被語言,被害羞的性格阻擋去認識不同的人,跟不同的人聊天。

如果在路上沒有跟陌生人有所交集,看見的也只不過是旅遊書上的一個景點。構成一件讓自己記憶很深的旅程,往往都是人,事,物。

這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之後獨自旅行的時候,因為這段話,暫時拋棄了自己害羞的性格,與許多有意思人結識,很喜歡那種有共同目的地就一起走上一段,若沒有,就獨行一段,遇到的人可以天南海北地聊,一人出行,四海之內皆兄弟,不會覺得孤單,而這些在人生的長河中短暫相遇的人們,會成為記憶中難以忘懷的小船。

獨立刊物 | 躍然紙上的視覺美學(下)

其他:

我就不推薦爛大街的KINFOLK了,其實.....內容.....談不上非常喜歡

日雜:BRUTUS、CASA、NYLON

Monocle

Frankie

以上圖片文字都來自本人,未經許可切勿轉載喲~

有新收穫的雜誌再來更新分享。


現在還有人買雜誌嗎?應該很少,甚至有這樣行為習慣的物種也都快滅絕了。

我一直覺得,審查和所謂「新媒體革命」是中國媒體人的遮羞布,使得他們可以把中國一本本的爛雜誌歸罪於除了自身水平爛之外的其它因素上。前段時間,在公司樓下的便利店買了本頂級男刊,看過之後,只想跑到對方編輯部辦公室里,要求主編還我20塊錢。

飯局上和在這本雜誌工作的朋友也這麼吐槽,朋友笑笑表示無奈,就連他們這些專業雜誌編輯,也已經默認自己做的內容沒法看這件事實。這其實是很殘酷的事情。

記得經典時尚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裡面,將時尚雜誌比作希望的燈塔。確實,在黃金時代,那些時尚大刊影響著幾代人的一生,並從其中演繹出不少傳奇故事。

放到現在,國內這些時尚大刊別說是閃著希望的燈塔,放在茶几上做裝飾都嫌拉低了放在旁邊的宜家水杯的價值。但這並不意味這中文出版物全都是垃圾,當然沒這麼絕對。

下面這些雜誌應運而生,它們購買了外版版權,且將原文一字不差翻譯成中文,既保證了質量,又降低了閱讀門檻。這些非10萬+的內容(咳咳),值得你掏出人民幣去支持。

Kinfolk

Kinfolk應該是最知名的獨立雜誌,曾被國外媒體人形容為來自獨立雜誌的一聲吶喊。Kinfolk創立於美國波特蘭,是本季刊雜誌,風格上非常極簡主義,有濃濃的性冷淡味道。

作為生活方式類雜誌,Kinfolk一直在強調「慢生活」,涉及到美食、旅行、設計等方面。除了內容本身,Kinfolk所堅持的美學風格也影響了一大批人,比如俯拍美食,大量留白的版面設計,以及8.25號字體和單欄文字排版方式。

Kinfolk強調社區和聚會文化,創刊初期就開始組織一些線下活動,以展現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雜誌社編輯會負責整個聚會策劃,包括主題、菜單、邀請卡和精美的伴手禮等。

這使得kinfolk的價值遠超過雜誌品牌,他們不僅提供生活方式內容,還提供機會讓讀者體驗某種生活方式,算得上是真正的生活美學倡導者。

Kinfolk在2014年進入中國,刊名被翻譯為四季。此前,都一直和英文版保持100%的內容一致,並以會員形式開展符合當地文化和受眾群體的線下活動。

今年,Kinfolk總部給中國版開放了部分原創許可權,在英文內容基礎上做些和當地文化更為貼切的內容。中國版的編輯部立馬動用了中國媒體人把雜誌做死的傳統智慧,將易烊千璽搬上了特別版封面,使得雜誌連同它本身的仙氣被瘋狂的粉絲一掃而空。

所以,如果你也是個喜歡極簡主義風格,那得趕緊下手了,不然客廳茶几上就又要再空上3個月。

Drift

和Kinfolk一樣,Drift也是一本走性冷淡風格的雜誌,不過在內容上更為垂直,專門做城市咖啡文化。

每期以一座城市為主題,主創團隊會在那待上一段時間,從一座城市的咖啡文化,延伸到城市文化、街區、歷史、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如果你恰好也是個咖啡愛好者,那完全可以將這本雜誌當作一份城市旅行指南。

現在出的5期雜誌,分別以紐約、東京、哈瓦那、斯德哥爾摩、墨爾本五座城市為主題,而且在封面和版面風格上,保持高度一致。

Drift是今年才有了中國版,第一期翻譯的是原版最新一期墨爾本,內容上100%一致。我們幾個同事,在沒有商量甚至沒有討論的情況下,一齊掏錢買回擺上了自己茶几。

精品咖啡店蹭蹭蹭得往外冒,周圍愛上咖啡文化的朋友越來越多,Drift如此受關注和歡迎也就不奇怪了。何況一看到它的封面,腦子裡就自動浮現出它在茶几上和咖啡合影的畫面。

Lucky peach

與Drift一樣,Luckypeach也來自美國紐約,是本小眾美食雜誌。

雖說是小眾雜誌,但其實Lucky peach在行業內非常有名,這得益於它的一位創始人David Chang。David Chang算是全美最有名的亞裔廚師,他所開的餐廳MOMOKUFU專門做日本拉麵,影響了很多美國大眾和美食家。同時,David Chang還在美版GQ上開有專欄。

2011年,Lucky peach首次在美國市場露面就掀起轟動,因為它的審美風格實在太不一樣了。

從每期的雜誌封面裡,明顯能感受到Lucky peach所一貫推崇的暴力美學,就連雜誌里的插畫和攝影作品也都帶著這股勁。總讓我感覺Lucky peach是本非常嘻哈的美食雜誌,能隨時隨地freestyle那種。

身邊朋友也開玩笑,說這本雜誌讓其他美食雜誌顯得特別綠茶。

另外使得Lucky peach如此受歡迎的原因是它的內容。雖然同樣是在做美食報道,但Lucky peach絕不止於單純介紹美食和廚師,而是會涉及到社會人文,用詞幽默而市井。雖然是本美食雜誌,但Lucky peach卻拿過不少的新聞獎項。

他們的一位撰稿人,憑藉報道密歇根州監獄餐食的文章,獲得了詹姆斯彼爾德基金會2015年寫作獎的提名。

不過這樣一本風格迥異的雜誌,卻在今年宣布停刊,原因在於內部分歧過於嚴重。而就在這個時候,Lucky peach在中國推出了第一期,刊名被譯為福桃。

中國版採用的是系列叢書形式,分為主副刊,主刊完全翻譯原版內容,而副刊由中國編輯部製作完成,在主刊主題下生產出本地內容。

雖然一些人猜測,中國版福桃的推出是Lucky peach在續命,並對福桃前景感到憂慮。但……Lucky peach已經連續出版六年,累積了不少內容,換句話說,至少在未來六年里,你不用擔心因為內容不夠,而買不到福桃。

再著說,6年時間太長,有太多未知和可能性。對我們而言,與其關心福桃的存亡,不如操心到底怎麼擺在茶几上才更好看。

Cereal

最後介紹一本英國小眾雜誌,它最初以做美食起家,後來將定位改成了旅行和生活方式,粗暴點可以把它理解為特別有自己個性的旅行指南。

雖然擺脫不了生活方式類雜誌一貫的性冷淡風格, 但Cereal的版面設計會讓人覺得非常舒服,封面圖片都非常簡單,比如一顆松果,一排麥子,或者一片森林。

內容上也是些非常輕鬆的選題,比如在紐約城市指南那一期,主要內容是被編輯選出的地標、精緻酒店和一些有意思的餐廳、博物館組成,並邀請到了紐約名流參與編寫。

中文版是去年年初才出現在書店裡,內容和原版一致,並刪去了廣告部分,和福桃一樣以系列叢書的形式出版。

定價也不算太高,是很好的coffee table book的選擇,尤其適合出現在布滿陽光的客廳場景里,畫面就像是一部文藝清新的青春電影。


AnotherEscape

AnotherEscape來自英國的半年刊,是一本關於戶外生活和創意文化的雜誌。探索、創新和發現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用溫柔謙卑的態度,尋求積極而充實的生命泉源。

其雜誌的目標是為那些尋求考慮生活方式的人提供靈感來源。「當你發現有些人深深地沉迷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在生活的每一秒還是做出巨大改變來不斷地探索自我的界限,並且非常有創造力且野心勃勃,這都是非常令人振奮人心的事。我們可以從他們那獲取積極的能量來激發自己。《Another Escape》意在關注這些振奮的主題,鼓勵大家追尋和實現自己的願望。」

Boat

一年發行兩刊的Boat,關注城市旅行和文化,通過各階層的人物訪問來介紹一座城市。特別的是,為了深入了解一座城,團隊會將工作室設在當地半年,邀請本土的編輯、攝影師、創意人、導演、音樂家一起工作,去挖掘角落細節和城市文化。

BoatMagazine標榜以深度旅遊,號召所有以人本為出發點的遊子,用不同的眼睛看世界。每一期都精選一個旅遊城市,文字優美,圖片精緻又毫無匠氣。

第11期封面是今年才24歲的Dayme Arocena,她是古巴的爵士歌手、作曲家與合唱團指揮。她有著艾莉莎.法蘭克林的嗓音,以及古老神秘詩人的靈魂。她在專訪透露,無論她表演經典爵士歌曲或自己的創作,她總是提醒自己:要讓大家聽得出屬於古巴的聲音!

Cereal

Cereal一本具有獨特性冷淡風格的高逼格旅遊生活方式雜誌。常被博主們用來當作攝影道具。你能在比如COS這樣的時裝店裡,找到這本「高處不勝寒」的旅行生活雜誌。

前四期圍繞美食和旅行,自第五期開始,專註於旅行和風格生活,衍伸了時尚、建築等話題。新一期的空靈目的地是加拿大育空地區和英國海濱小鎮聖艾夫斯,都是鮮為人知的渺渺之地,格外高冷。此外,Cereal還在線推出了「Guided」,收集和呈現目的地的小店和場景。

另外,在書店裡你可以發現由中信出版社「新生活社」策划出版的中文版,名叫《穀物》。

Monocle

一本開實體店牛逼的雜誌。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涵蓋國際新聞、商業財經、藝術文化、設計潮流等領域的跨界雜誌,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具有全球視野和豐富內容的真正的精英雜誌。

這本雜誌為什麼如此能聞名全球?它與其他雜誌相比有什麼獨特的視角?

比方來說, Monocle在介紹一個時裝品牌,但不止僅僅介紹時裝品牌,你可以了解到當地的商業和貿易現狀。舉個例子,其中有篇報道關於雜誌主編布魯爾在日本旅行時發現最時髦的年輕人中正在流行一種樣式特別的軟拖鞋,他們如此狂熱地迷戀這個並不出名的品牌僅僅因為它由產自威斯康星的木頭手工製成,外形具有復古的潮流感。於是,雜誌的報道一直追溯至威斯康星州一個小鎮上尋找到了這家工廠,這篇文章既有關設計,又聯繫了商業,同時完美地呈現了全球化的商業和工業體系是如何運作的。《Monocle》就是試圖捕捉這種看起來或許細微的、次文化的潮流,介紹一些正處於上升態勢但仍未引起足夠關注的現象或者事物。

Wallpaper

Wallpaper 雜誌被稱為設計界的聖經,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生活雜誌品牌。最初的目的是做一本對現代設計業具有權威話語權的雜誌,包含建築、現代設計、時尚、旅行、食物等話題,希望能展現一種全球性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定位。

HoleCorner

這本雜誌講述的是匠人的不竭的創造里。 雜誌給自己的定位是一本關注那些把更多時間花在手上而不是嘴上的人的雜誌。這裡講述的題材包括世界上最好的曲球棍是怎麼做出來的,英國乳酪品牌Becky Dyball是怎麼做他們的最好的乳酪,父子倆如果合作共同運營一家做麵粉的作坊。當然還有鞋匠、石匠等等,讓大家了解不同匠人的創造過程.

Kinfolk

Kinfolk季刊算是當今最有名氣的生活雜誌之一了,它被描述為喜愛家庭聚會和社區聚會的人喜愛閱讀的慢生活雜誌。

在《KINFOLK》這本雜誌里,分享那些微小平淡、返璞歸真的樂趣。雜誌的每一個方面,不管是選題、攝影還是美學風格,都出於對幸福生活的理解:舒適、緩慢、有趣而且投入。這本雜誌也融合了在藝術與設計方面的興趣。

System

System是一本來自英國的雜誌,一年兩期。這本有著充沛能量的新雜誌《system》要做活躍時尚的系統這件事:激勵時裝產業,造就世界影響力。該刊物以眾多詳實而罕見的時裝及藝術界人士訪談著稱,如Nicolas Ghesquière、川久保玲、Miuccia Prada等。

該雜誌與OPENPAGE的合作下也順勢推出了中文版,內容與英文原版相同,也很精彩。

IDEAT

以「當代生活方式」為號的法文家居雜誌,是「Modern French Style」當今日漸成為歐洲家居設計風範的法國建築室內設計師的心頭好。

《IDEAT》注重緊貼設計時尚潮流和探索當代藝術的勇氣,翻閱起來,大量的留白,跳躍的色彩搭配,賞心悅目。它也有中文版版本叫《理想家》。

i-D

這是一本於1980年創刊的英國時尚雜誌。模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動作恰巧組成了i-D這個名字,以至於這也是i-D雜誌的封面標誌。

《i-D》作為最原汁原味的倫敦時尚使者,對時尚史的發展起到了顛覆性革命性的作用。從街頭地下到高端時尚,從高級定製到全裸盛筵,從年輕力量到老牌經典,在《i-D》中,你看到的不只是特立獨行的時尚,而是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時尚的人,一種觸及靈魂的生命力。

夠用就好

推崇國內外一些獨立創作人和熱愛生活的人,傳遞一種簡單而精緻的生活方式。《夠用就好》獨立雜誌里採訪不同領域的生活達人,像有咖啡師、麵包師、旅行者、生活家、美食家、設計師、攝影師、插畫師、畫家等等。《夠用就好》可以引發您對生活的重新思索,改變生活現狀,追求一種有價值的人生,告訴我們生活原來是可以變得更舒適、簡單、精緻而有趣。

第五期分享了通過自己的方式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人:從紐西蘭回到北京開了一家別樣花店的belle夫婦;承租了一棟老舊的廠房來實現夢想的空間設計師張瑋;因為自己的房子一直轉租不出去,索性一起開了一家新民宿的Tina和echo。

salt鹽巴

自2011年創刊,至今出版過四期雜誌,分別為「生活分不清」、「草木染」、「種植」和「針線活」。每一期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帶我們認識那些存在於我們日常周邊卻不熟知的事物。如果你是一個手工印染愛好者,在這本雜誌里,一定可以找得到答案。

除了上面的雜誌,

我還想了解更多小眾雜誌怎麼辦呢?

這裡還有小眾雜誌圈的奧斯卡獎—Stack Awards。

Stack Awards

Stack Awards,由專註於提供小眾雜誌訂閱服務的 Stack Magazines 網站創立,而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為小眾雜誌設立的獎項。一個小眾的網站,一個小眾的獎,為小眾的獨立雜誌們而設。

Stack Magazines 會為大家從眾多獨立雜誌中精選質量上乘的那些,而訂購了該服務的雜誌愛好者們,則可以在每個月在家裡靜靜等待由 Steven Watson 從 10 本獨立雜誌期刊中親選出的一本寄到手。你永遠不知道你將會收到哪本雜誌,這也是 Stack Magazinge 最讓人驚喜的部分。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編輯 by EC姐

圖片 by 網路


居然沒有《戀物志》!!簡直不科學!!

第一次買戀物志就被美呆了好嘛!!!

完全就是手工控插畫控喜歡藝術的雜七雜八控的心頭好啊!!

廢話不能多說,自己買一本感受感受吧!!


其實小眾雜誌已經悄然引領全球風潮。讀者不再按傳統的年齡性別收入來劃分,而更多以愛好、共同關注點、審美取向甚至價值觀來區分,形成社群式的閱讀與交流體驗。我們向你推薦這 7 本小眾雜誌,希望為你更好的生活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 ,讓你重新回歸閱讀的傳統。《MONOCLE》

介紹這本雜誌前,必須先隆重引出創刊人 泰勒·布魯爾,他職業生涯的兩個標籤 Wallpaper*(28歲創辦)MONOCLE(39歲創辦)就足以令其榮登全球最著名雜誌人的寶座。

曾作為戰地記者在阿富汗戰爭時受傷, Wallpaper* 創刊方案是他在醫療期間想出的。由於雜誌設計精美,定位明確,剛推出就攻陷了歐美中產市場,不久便被時代華納高價收購,之後才有了 MONOCLE。

MONOCLE 創刊人 Tyler Brulé

Affairs 事件;Bussiness 商業; Culture 文化;Design 設計。非傳統的 MONOCLE 帶你從ABCD 走到不同地域,全新角度了解世界。

雜誌內容只有你想不到,沒有 MONOCLE 做不到的,比如:

貼身採訪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以及它所影響的地區前景;

關心挪威,如何被她的經濟繁榮所自困;

花整版論證荷蘭北部的Groningen為何是世上最好的自行車友好城市,並為你解讀世上最好的自行車設計;

......

More than a magazine. MONOCLE 還設立了電台,24 小時播放世界新聞和流行音樂;實體店也逐漸在倫敦、紐約、東京、香港等地開設;開始與各品牌開發聯名商品;此外還有 14 個城市指南(截至目前)。

MONOCLE Cafe @ London

Kioskafé@ London (cafe + bookstore)

Wallpaper*

正如上文所提,阿富汗的經歷使得死裡逃生的泰勒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對於又一次的生命,他想要做一個認真、高品質生活的項目,這個想法就反映在後來的 Wallpaper* 里了。

這個認真,高品質並且極致的雜誌,得到了業界的一致認可。而同名設計大獎,也被設計師、建築師奉為行業權威。從 2005 年舉辦至今,一年一度的 Wallpaper* 設計大獎,已成為全球設計圈的風向標。

Wallpaper * + architecture

Wallpaper * design

Wallpaper * Art

Wallpaper * + lifestyle

Wallpaper * + fashion

Wallpaper * + bespoke

THE PLANT

這不是一本追求奇花異草,講花藝搭配和展現完美主婦的完美園藝的雜誌。THE PLANT 的定位是對於普通植物及其他綠植好奇的觀察者。接地氣,是它最大的特點。

雜誌從非常私人化的視覺來觀察生活里尋常的植物們,以影像或插畫呈現植物的 「個性」 ,融合和植物有關的創意人群的採訪,關注都市街道或農場、花園、旅途中的植物生態,將植物拓展至藝術、攝影、電影等領域。

還有類似於採訪蘇丹難民如何栽培一片花園的故事。這樣的雜誌容易閱讀,也可以使人開闊眼光。

《flow》

這是一本少女心滿棚的雜誌。flow 的內容編排非常有趣,融合了黑白照片、名人話語、插畫、彩色空白頁、給讀者的信紙,不同的紙張分隔雜誌不同的章節,還嵌入了很多紙質贈品。因為 flow 認為 紙張小物的形態、氣味、觸感都會讓讀者發自內心地感到快樂。

對 flow 最初的印象一定是 「小清新」 的。但深入了解後,不止是小青年會喜歡,創意型的 「熟女」 、 「熟男」 也是其 「涉獵範圍」 。因為裡面有很多心理學等科學性的內容。且它關注的並非高大上的藝術,更多的內容是鼓勵讀者動手創作,比如畫畫塗鴉編織等各種手工活。

flow 被稱為插畫與身心相結合 並融入 DIY 內容的雜誌

The Gourmand

這是一個以法語 「飲食」 Gourmand 來命名的英國獨立美食雜誌。可能法語特有的浪漫濃稠的讀音非常貼切雜誌本身的含義,充滿魅力和優美。

作為一本美食雜誌,你卻在書裡面找不到太多的饕餮美食的誘人圖片,因為雜誌將飲食視為一種流行文化,而不僅僅是料理本身,觀察與探討的方式也前衛大膽,甚至帶有些許英式黑色幽默。

美食不是獨立存在的,時尚、建築、人物故事等很多元素都與食物有著意想不到卻又合乎情理的聯繫。結合藝術等充滿創意的方式讓人們對食物有新的思考和認識,這才是The Gourmand 真正的獨到之處。

KINFOLK

編內森?威廉姆斯 Nathan Williams,最初是想把平日與朋友家人聚餐這種生活方式通過雜誌進行傳播,於是就和博客上結識的藝術家、設計師出品了第一期的 KINFOLK。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全球的攝影家、畫家、造型師、布景師都有份參與雜誌的創作。目前已經在 30 多個國家出版。對於這本雜誌的褒獎不再做多描述,從以下的讀者評語中,可見一斑。

「 生活方式很玄乎,人們都在追求更好更嚮往的生活方式, KINFOLK 就是把這種某部分人嚮往的生活方式,以雜誌的形式呈現。」

「 KINFOLK 是小清新們標榜「生活態度」,經常被用來擺拍的雜誌。」

「 擁有好的文字,好的圖片,好的裝幀設計,這足以使得 KINFOLK 成為一本高品質的雜誌。」

「穿什麼樣的衣服,住什麼樣的房子,吃什麼東西, KINFOLK 告之的生活方式通常反映了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KINFOLK + 食物

KINFOLK + 家居

KINFOLK + 旅行

INVENTORY

創立於 2007 年,坐標加拿大,男裝雜誌。INVENTORY,一向以其細緻獨到的專訪及知識性的文章在眾時裝文化雜誌中獨樹一幟,成功樹立他們的雜誌品牌。

有線上線下的品牌店,售賣個性男裝,家居品牌以及開辦創意顧問公司。也是標榜優質清新的生活品質,尤其關注時尚簡約的都市男性。

雖然也做了維度上的延伸,但似乎不如開篇介紹的幾個雜誌,在新媒體浪潮中突圍失敗。雖然最後只能無奈引退。但 13 期內容集結著創刊人在內的所有 INVENTORY 人在內對於美好優質生活的嚮往。

INVENTORY Store

圖/文:河馬旅居指南

---------------------------------------

更多 優質內容 請關於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河馬旅居指南

知乎:穿褲子的雲


曾經,人們抵達一個新城市後會先尋找哪裡有好吃的,而現在,則是按照一個推薦列表拜訪那些優秀的咖啡館。

美食博主 Adam Goldberg 張羅起了這本叫做《DRIFT》的雜誌,他把咖啡比做鏡頭:想要了解一個國家與城市,以及那裡人民生活的樣子,了解那裡咖啡的經營模式與風味是最直接的。

Drift 這個詞有「漂泊」的意思,恰如其分的反映了這本雜誌的特性。《DRIFT》雜誌致力於向介紹讀者各城市咖啡文化。

他們會花上半年的時間研究一座城市的咖啡性格,城市裡與咖啡相關的各種人與事。

他們會深入探討咖啡如何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就像是讓一座城市特有的那種咖啡香味慢慢飄過讀者所處的時空一樣。

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開始新一天是很多人的習慣,但不一定對這個習慣抱有任何特別的想法。

《DRIFT》的原點起源於創始人團隊對紐約精品咖啡文化發展的關注。

雜誌主編 Adam 是從工程師專業跨界到了出版業,大學畢業之後,他曾經懷著對旅行的極大熱情直接去了布宜諾斯艾利斯。

自學了西班牙語和法語後,他又跑到了巴黎,正是在那裡,他嘗到了精品咖啡的味道。

從店面的設計裝潢到學習如何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咖啡口味,從研習意式濃縮咖啡的課程到尋覓各地本土的咖啡店,他們發現這是深入了了解一座城市的好辦法。

每期的《DRIFT》專註於講好一座城市的咖啡文化,採用最好的紙張和印刷,每本售價只有 24 美元,剛剛好能覆蓋掉印刷成本。

第一期的紐約印刷了 2000 本,推出後即迅速售罄,第二期東京更是在預售事情便搶購一空。

在此之後,Adam 的團隊以每年出兩期雜誌的速度又拜訪了哈瓦那、斯德哥爾摩和墨爾本這些城市。

理論上這是一本咖啡雜誌,可能會教你怎麼沖咖啡和拉花,但翻閱過之後你會發現,裡面更多的是咖啡背後的故事。

人們喝咖啡的習慣會受到時代背景、城市環境與當地生活方式的強烈影響。從 1938 年速溶咖啡誕生以來,咖啡經歷了速食化,精品化和美學化三個階段。

隨著戰爭中的士兵和星巴克等咖啡連鎖店,咖啡播灑到了世界各個角落,深入了各種人群,並發展出了各地特色鮮明的咖啡文化。

交流哪裡新開了一家好咖啡廳,已經成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組成部分。

對於那些「不喝咖啡會死星人」來說,衝出一杯好喝的咖啡可能不是一件難事,但「好喝」的標準每個人都不一樣。

咖啡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著的無限可能性。咖啡本身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是次要的,或者說是與社會環境相契合的。

有人喜歡在路邊攤隨手買一杯咖啡,也有人專門去咖啡廳找咖啡師談心,有人願意在家自己手動研磨一杯好咖啡,也有人去咖啡廳主要是為了蹭網。

出色的咖啡廳,都擁有一個同樣出色的咖啡故事。

對於 Adam 來說,他希望雜誌的讀者不僅熱愛咖啡文化,也喜歡通過拜訪那裡的咖啡廳這種非傳統的方式去旅行。

時代周刊,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等各大媒體的職業攝影師或者撰稿人都加入進了這本雜誌的製作,並且樂在其中。

通過咖啡來表現城市和當地人生活獨特的一面,就是這個雜誌的本意。

《DRIFT》在精品咖啡廳和獨立書店中的反響很不錯,除了高質量的內容和閱讀體驗,通篇都沒有廣告植入也是非常難得的。

Adam 的團隊目前承擔了雜誌大部分的費用,勉強能保本。儘管艱難,但這畢竟是出於發自心底的喜歡,而且也不希望辜負了大家的信任。

接下來,他們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去發掘和探索更多更小眾的城市,做一些更酷的事情。

當被問起雜誌為什麼取名為 Drift 的時候,Adam 解釋說,自己旅行的時候從來不做規劃。

通過喝咖啡這種輕鬆的方式,來了解一座城市,結識更多地朋友,難道不正是「漂泊」這個詞的含義么?

雜誌社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地址,而 Boat magazine 雖然創立於倫敦,卻每年兩次將雜誌社整體搬遷到一座新的城市,與當地最有創意的藝術家,攝影師和音樂人攜手創作出新的一期來。可以說,這是一個真正會「旅行」的雜誌。

在別的五星級雜誌上,眾多的酒店和餐廳推介廣告佔據了大部分的篇幅,而透過 Boat magazine,你卻能了解到一座城市背後,真正精彩的故事。

#1 薩拉熱窩

我們在薩拉熱窩時期的時光是相當令人難以置信的,當地人為他們的遺產和文化感到自豪,並努力恢復戰爭中被毀的生活方式。

我們與一位文學教授相識,他發表了一本食譜,相信通過食物的力量,人們可以重新凝聚在一起。

我們還通過攝影師 Jasmin Brutus 了解了吉普賽社區,與奧斯卡獲獎電影導演 Danis Tanovic 談論他決定留在薩拉熱窩的理由,為波斯尼亞人在戰爭期間離開巴黎時所帶的物品拍照。

這個城市是如此年輕,有創意,與過去在互聯網上了解的完全不同!

#2 底特律

第 2 期是由 從Jeffrey Eugenides 開始的,我們與他一起討論了他在底特律的童年。我們體驗這座城裡的各式美味,認識了頂著經濟蕭條創業的女企業家,嘗試著與唱片店老闆用十張唱片形容底特律。

我們訪問了活塞隊,Ben Gordon 和 Charlie Villanueva,與城裡的農民討論他如何在市中心的空地里種植羽衣甘藍。

我們還與 David Robert Mitchell 探討他在底特律的新電影,與Megan Abbott聊了聊她最新的虛構小說。

無論你自以為你對底特律了解多少...醒醒吧!

#3 倫敦

Nick Hornby 以一篇探討倫敦氣候變化的文章開始了新的一期,你能從中嗅出些許查爾斯·狄更斯的味道。Jon Ronson 談到了削減預算,Diana Athill 則回顧了她在城市中生活的歲月。

我們有幸能與奧運會 400 米運動員和社工 Conrad Williams 一同訓練,研究了倫敦人可能會選擇居住在那些特別的地方。我們拍攝了這座城市的金融地標,也在雙層大巴的頂層俯瞰了眾生。

我們相信,你永遠都不會想到,倫敦還有那樣的一面!

#4 雅典

我們在暴風雨中抵達雅典,之後,我們採訪了充分利用雅典廉價辦公空間的創業者。

雅典是歐洲唯一沒有官方清真寺的國家首都,所以我們還見到了一群穆斯林在一個臨時的清真寺里做禮拜。

我們根據當地人的建議編製了雅典城市指南。我們在廢棄的奧林匹克體育場里玩滑板,我們與在嚴厲的預算削減壓力下仍然努力運轉的戒毒組織 KETHEA交談,我們還參觀了著名的 Perama 船廠。

當然,還有雅典這座美味之都里最好的食品市集。

#5 京都

從旅行作家 Pico Iyer 的介紹開始,這期關於京都的雜誌充斥著這個日本古都的傳說。

我們通過一個女權主義者的眼睛,窺探了藝伎的秘密世界。

我們與一個盆景手工藝人談天,探索 Kitayama 地區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了解了傳統京都壽司的與皇家的歷史淵源,探索了禪宗的信念,還與一名廣島原子彈的倖存者對談……

最後在結尾,我們奉上了暢銷作家村上春樹一篇特別的文章。

#6 雷克雅未克

當我們到達雷克雅未克時,我們的鼻子甚至都能嗅到冰島豐富的文學氣息。

在這期雜誌里,我們深入探討了這個國家的的歷史。在這裡,我們被北極光所喚醒,與冰島最強壯的人吃了頓午飯。

樂隊 The Temper Trap 的鼓手 Toby Dundas 與我們探討了冰島音樂真正的來源到底在哪裡。我們與當代藝術家 Thórunnárnadóttir 和 Siggi Eggertsson 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妙的時光,還觀賞了 Einar Falur Ingolfsson 鏡頭下幾百年前的畫作。

我們甚至聽說,一對夫婦的團隊穿著潛水服在刺骨的北極海洋里玩衝浪玩了一個上午。

# 7 秘魯·利馬

從著名的秘魯作家和記者 RafoLeón 開始,第 7 期雜誌來到了秘魯。

據說,過去這裡非常喜歡鬥雞。我們傾聽了在利馬出生的傳奇人物 Mario Testino 談論他對他的家鄉有多熱愛愛。

我們觀察秘魯當地的時裝設計師如何利用秘魯的文化遺產創造驚人的現代服裝藝術。我們沿著泛美高速公路去尋找第一個出現衝浪這種運動的海灘,了解一個人口在70年里增長了1400%城市如何進行垃圾回收。

我們與藝術家和音樂家們見面,一邊吃著很多酸橘汁腌魚,一邊告訴你關於這裡的好多好多事情。

#8 洛杉磯

伴隨著 Warpaint 樂隊成員 Stella Mozgawa 的鼓點,第 8 期深入到廣闊的洛杉磯市,並從藝術家,音樂家,廚師,車主,詩人,棕櫚樹和街頭時尚的角度講述這座城的故事。

我們通過與前國家圖書館館長 Kevin Starr 的談話以及 Lynell George 的回憶探索洛杉磯的歷史。

我們在這裡與音樂家 Moses Sumney,Superhumanoids 和 White Sea 閑逛,走過一個一個的滑冰場,欣賞這裡的塗鴉藝術。

我們還與把家安在洛杉磯的 Moby 探討了未來的樣子。不論你是愛 LA,恨 LA,還是對 LA 有著複雜的情感,這期雜誌,都會給你一種別樣的感受。

#9 曼谷

這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大,最豐富,最瘋狂的一期,打破和超越你所有的期望。我們遇見了一位 93 歲蘭花大師,她作為一個變性人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

我們還遇見了少年泰拳選手,藝術家,滑板愛好者,唱片收藏人,泰餐專家和消防志願者。我們還去了緬甸這個泰國人喜歡的的旅遊目的地,在泰國的「綠肺」一起躲避車流和噪音。

第 9 期將會向你毫無保留的向你展示曼谷的亮面和暗面,以及中間那種無限瘋狂的顏色。

#10 特拉維夫

第 10 期致力於展現特拉維夫這座也被稱為「泡泡」的城市。

在發展停滯,局勢複雜的中東,心態開放的特拉維夫是一個異類城市。

我們深入了特拉維夫所能提供的所有美妙的事情:美食和時尚,音樂和衝浪,肉慾與林混,以及政治與理想。

特拉維夫的複雜程度難以形容,但卻是最美的那一種。


1.

《布林客 Blink》

獨立藝術雜誌,雙月刊。

目前出到第十四冊。

官網提供PDF下載,

實體貌似無處購買。

雜誌官網:布林客 Blink Magazine

豆瓣小站:Blink 布林客的小站

雜誌主編: @了不起的蘇小姐

官方微博:布林客BLINK的微博

2.

《番茄青年實驗室 Tomato Paper》

微博簡介寫的是:全平台青年創作雜誌。

雜誌定位用創刊號描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目前出到第五冊。

實體雜誌只送不賣。

雜誌官網:番茄青年實驗室

豆瓣小站:番茄 (番茄青年實驗室的小站)

官方微博:番茄青年實驗室的微博

3.

《叄》

生活文藝美學雜誌。

目前出到第四冊。

實體雜誌限量發售,

前幾期已基本售罄。

官方淘寶:首頁-叄SAN-淘寶網

官方微博:叄學社的微博_微博利益相關:小透明一枚

圖片來源:各雜誌官方


推薦一個微博;samepaper;運營者是上海獨立出版藝術空間closing ceremoney的主理人,應該是全國最好的一個小眾雜誌和獨立出版的藝術展示和販售空間。

以下是某次去買書的拍攝的照片


我對國內的獨立雜誌不熟悉,外國的可以推薦一些。

先說獨立雜誌通常都是半年刊,並且閱讀的時間花費較長,所以每一本獨立雜誌都是風格迥異但精緻的。

1.《Perdiz》來自西班牙,裸書脊的設計宗旨:A mag about things that make people happy.(這本雜誌是關於那些讓人們快樂的事兒)

2.《MacGuffin》來自荷蘭

每次圍繞一個事物展開,從這個事物:object,本身出發,不斷延伸,去談到和這個事物相關的事情,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生活中充滿意義的東西。

3.《Oak》來自挪威,被稱作北歐志

簡單來說就是北歐生活美學集合者,帶讀者進入北歐生活。

4.《Lagom》來自英國布里斯托

總體並無特別亮點,但勝在它表現了清爽唯美的平庸的可持續生活。

5.《B》來自韓國首爾,月刊每年出十本,宣稱是不收費的。

每一期都會聚焦一個品牌,以攝影和文字的方式挖掘生活。(不止是時尚品牌)

6.《DEFINE》來自加拿大,很薄,帶有性冷淡感和抽象藝術感。

每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邀請一些從事藝術行業的人來詮釋這個主題。

(以上來自《城市畫報》的推薦,我只看過《Oak》,還是比較久之前了,大約記得攝影可以,內容可以,但是只看雜誌封面的話,我喜歡年輕的《MacGuffin》)


天津的《扭秧歌雜誌》,封面酷炫內容新穎


Wrap. Cereal.成都的生活方式獨立雜誌《可以》。心頭好送上。有空逛逛獨立書店,能找到很多共依共存的好獨立雜誌。


國內:鹽巴、夠用就好、可以

國外:cereal、another escape、drift


推薦閱讀:

你聽過哪些精彩的民間故事?
年底了,你最想跟父母說句什麼話?
要送媽媽一個 iPad,有哪些好用的應用推薦?
你時常警惕哪些行為或思想方式?
為了艦c你做過哪些最瘋狂的事?

TAG:雜誌 | 推薦 | 調查類問題 | 雜誌話題 | 獨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