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這是真的嗎?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一直感覺這話道理高明,但現實不可行,因為有個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問題,更現實的說,假如一堂課30分鐘可講明白,但現實體制可能規定必須要45分鐘,或者,老師工資是按課時來算的,因此老師也要硬講到45分鐘。


這個問題已經將「教是為了不教」引向一個錯誤的方向了。

「教是為了不教」意指教育的著眼點在於未來。讓受教育者通過你的灌輸而養成將來能獨立自主開創生活和發展專業的思路。很多人教育只是著眼於當下,例如僅是教會了這道數學題,而不是教會了學生解題的思路。

至於「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說法,這個見仁見智了。如果你對自我成就的定義是教出人才,那麼教出來的學生比大多數人(包括自己在內)優秀,那便是你的成就,這恰是一個優秀老師的評判標準;如果你對自我成就的定義是自己在業內的成就,那麼你不要帶徒弟了,或者出於對自己競爭力的保護而有限制的傳授本領。

而你所提到的「30分鐘可以講明白的要硬撐到45分鐘」這種事情,我理解的是學校教育,它幾乎不存在。首先教育大綱雖指明了你的教育任務,但裡面的知識點需要多少課時才能讓一個不懂的學生弄明白並且加深鞏固,這是經過多年,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且不止一個教育者的經驗總結制定下來的。如果你有一個優質於大多數人的教育方法能短時間內讓受教育者得到上佳的教育效果,那麼你完全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課時安排,怎麼會出現你所說的那個問題?


別給自己找借口。

【覺得對就去做】

1、關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咱跟學生都會講「不能吃老本」

做老師的自己更得這樣。

凡是會被徒弟餓死的師傅,都是固步自封止步不前的師傅。

指望一輩子不進步就靠這點兒能耐混吃等死,那真不僅是你徒弟超不超過你的問題。

這就跟賽跑你不能往人家賽道上撒釘子是一個意思

2、30分鐘能講明白,剩下15分鐘當然要補充其他內容。

哪家體制也沒規定你「老師必須照著這個念,差一個字兒都不行」

什麼孩子什麼教法。

差的班級就得多鋪墊,好的班級就得多拓展,從來如此。

重點中小學自行調整教學計劃的多了去了。

3、工資按課時來算的,基本上你指是課外培訓吧?

市場跟這兒擺著呢,教的不好、沒意思、學生學得不好,人家自然不往你這兒來。

你要殺雞取卵你隨意,人家學生家長不傻。

孩子教得好,你教學成績好,後續生源才不愁。

就算公立體制也一樣,孩子成績好,校領導以後才會對你委以重任。你教的班全倒數誰給你好臉色看?

4、其實堅持「教是為了不教」,最大的好處是【給自己將來省力氣】……

孩子底子打得好,逐漸自己會思考能琢磨,將來進入到比較困難的部分,老師教起來輕鬆多了……

要是把孩子都教傻了,等真需要動腦子才會的東西,你費十倍二十倍的力氣也別想教會。

那勞心勞力的……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


我覺得這句話意思其實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了學習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學。

針對題主所說的,如果老師真的能有效地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這種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耕耘才能自己收穫的事情對學生的幫助更大,不僅是對於考試分數,更有助於培養學生自我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在中國,只要你能提高學生的成績保證升學率,學校和家長都會願意把學生交到這樣的老師手裡,更何況你還讓孩子真正學會了學習。


我個人理解為,教(第四聲)是為了不教(第一聲)


教是為了不教,和營銷是讓推銷成為多餘是一樣的道理,換句話說:教育是為了讓說教成為多餘。

教育是一個過程,也需要一個過程。一個人越早能夠自主決定自己接受的教育,也就越早結束說教的過程,轉為自我學習,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無止境,萬事萬物皆可為師。

課堂上的教育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老師的技能是教書育人,學生學到的是知識和常識,不存在搶飯碗的問題,即使有人要去做老師,也得經過高等師範院校的正規學習,甚至還需要找人托關係。

自由市場的匠人存在搶飯碗的說法,泥水匠、電工等體力和技術混合的職業比較突出,學徒在一兩年內就能出師,師傅為了剝削學徒的剩餘價值,其實經常延長這個「教」的過程,連同「留一手」在內,成為師徒關係的硬傷。

在這樣的行業裡面,是為自己培養競爭對手,還是培養合作夥伴、忠誠的弟子,取決於師傅對學徒的選擇,不加選擇一律收納是肯定後悔的;而設定較高的標準又面臨人選不足的問題。


每個人的面前都有大大小小許多扣在地上的輪胎,需要我們運到目的地。

曾有人幫你把其中一個扣在地上的輪胎運到地方的。

後來我們知道,那是授人以魚。

指點你把其中一個輪胎扶起來,並帶著你推到了目的地的。

後來我們也明白了,這是授人以漁。

可是誰在引導你?

讓你明白,搬運輪胎的目的。

讓你領會,扶起輪胎滾動的原理;

當你百思不得解時,指點你運用槓桿的技巧。

之後你,就迫不及待的拿起小棍兒自己一路撬著輪胎向終點絕塵而去了。

你可曾記得?

輪胎一個個的越來越少,他的指導也隨著慢慢的越來越少。

到了最後,就只是站在一邊看著,臉上帶著微笑。

直到某天,輪胎一個都沒有了。

你忽的轉身發現,原本在一邊遠遠微笑著看你的老人。

何時已經離開不在。

你的心,才忽的沉重起來。

雖然他只是微笑著指點著,又微笑的旁觀著。

甚至自始至終,未搭過一把手。

但請接受無知的我最深切的感激。

「師傅。」

「謝謝你。」


和這個很像,探討了教育的問題,是「不教」的例子

文字:盧安克的歌_柴靜

視頻:面對面(2009.12.27)柴靜專訪盧安克 視頻

其中一句話——

他對我說過「你想影響別人,是影響不了的,別人覺得你想影響他,就不接受了」。只有在節目中放棄一定要改善世界的企圖,我們才有可能真的進入世界之中,看到它的本來面目和背後的必然性。

我問過他「如果不去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做什麼?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說「改變自會發生」。

文字:告別盧安克_柴靜

視頻:2012-10-28看見 告別盧安克-20121028看見

其中一句話------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只要這樣的傳遞和喚醒不停止, 我們就不會告別盧安克.


通過學校教育讓學生達到完全自主學習,太難了。

以我的經驗,憑學校教育遠遠不夠,很多自學能力強的人主要是家庭教育培養的。擅長自學的人,初中就已經顯示出跟其他人的巨大差距。我初三的化學老師跟我們講,另一個班的兩個學生上她的課基本不聽,看自己的書(包括大學課本),個別時候聽一聽,老師也不管,因為人家成績好,初二時就被市裡第二好的高中選中可以跳級過去,人家不去。後來都上的市內第一的高中,題外話:可能這個高中明白,市內頂尖學生肯定來這,也不急著去搶,呵呵。

恰好這兩個學生都是我的幼兒園同班同學,其中一個還是小學同班。兩人都在幼兒園時期就認識不少漢字了,可以閱讀連環畫上的文字。我不相信他們是什麼神童,只不過家長重視家庭教育,教小孩識字需要的耐心和方法,一般家長根本就不具備。除了識字其他很多事也都是同樣道理。

這兩個同學其中一個的父母都是博士,都是南方人(我們在北方),我感覺他父母的脾氣非常溫和。他那種家庭,父母晚上在家就看書學習,跟普通家庭看電視聊大天的環境能一樣嗎,再加上那時候住房普遍小,這邊做著作業那邊就開著電視,呵呵。不是說這同學就不看動畫片,那時候動畫片每天播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看看也不耽誤什麼事。我記得我小學時經常跟家人一起看中央一八點播的電視劇,比如《雍正王朝》我印象較深,不少同學也看,後來初中暑假時重播,這個同學說看上癮了——說明當年人家肯定沒看過。而且暑假晚上很多孩子在大院里玩鬧,吃完飯出去,九十點才回家,我這同學從不出來摻和。

能達到自主學習的階段當然非常好,所謂學霸應該都達到了,這不光是考試好,做事的高效率、自控能力甚至情緒調節等「萬金油」都一起建立了起來。

為證明我不是井底之蛙(難保不會有人以為我接觸的學霸檔次不夠),說下那兩個學生後來的狀況,都是競賽保送,北大清華,都是美國研究生,其中一個去斯坦福的現在在某外國微博公司,另一個搜不到相關信息,但我知道他是學物理的,最費腦子還是搞學術,據說物理學家每天工作時間至少十幾個小時,沒有節假日,這是一般人能幹的活嗎。我們都知道到這一步絕非一蹴而就,而我還覺得必須得從少年甚至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


突然想說個不相關的,古老教育理念里還有個「不教為了教」。不教給知識,從而激發求知慾的意思。有了求知慾,自然想盡辦法學知識。

入門後師傅讓端茶送水帶孩子,就是不教手藝,別以為那一定是師傅沒良心,奇才的故事往往由此開始。

現在一說學知識就是進學校,所謂「滑翔機遠看了像飛機,自己完全沒飛行動力」的教育啊。

至於教是為了不教,只理解字面意思,不知道深意,就不評論了。

借題主地方閑聊啦。走了。


其實我是非常贊同這個觀點的

自身經歷先說一下

我永遠都記得初中時候的語文課,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以及應試技巧相結合的語文課。在最後要複習的時候,老師上課前就會交代好,這節課主要是應試能力的提高,這個關乎到你們的分數。而能力方面,卻也始終和這些息息相關。

比如作文,作文永遠是語文考試的大頭,每年高考最熱的一個話題就是零分作文以及滿分作文。老師應試的主要是從文章結構上來剖析,開頭怎樣,轉折怎樣,中心怎樣,結尾怎樣,怎樣顯得有條理。而平常時候的作文課,永遠都是文章的立意如何,思考的方向在哪。

很值得慶幸的,高中的時候也是碰到了這樣的好老師。

出學校以後第一次打一張申請單,上報兩次審查之後一字未改,直接交付於甲方,也順利簽下來了。

當然了,這隻能說明曾經的「教」讓我現在比較有能力。

初中時候還有每周的讀書筆記,老師還推薦《讀者》、《意林》等雜誌,但是從來沒有硬性規定哪些書不能看。就是在那個時候我看完了金庸的《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連城訣》,順帶《朝花夕拾》、《吶喊》。現在我覺得有些書實在不適合那個時候的我去看,但接下來的生命里也沒有多少可能去看那些書了。但是這養成了我喜歡看書的好習慣,讀書筆記變成了豆瓣上的書評,而且依舊什麼書都看~《少婦白潔》什麼的~《金瓶梅》什麼的~《明朝那些事兒》這書甚至看了4、5遍。

那會看書還有一項必須遵守的,碰到不會的字必須立馬查了,看到不懂的詞必須立馬查了。對於辭彙量比較匱乏以及認的字還不是很多的初中生來說這是很必要的。而且查出來以後必須要弄個本子記著。

這直接導致我看書的時候喜歡拿枝筆,一直到開始看電子書了才稍微收斂一點,但是每回翻閱文件的時候依然還是喜歡手上拿個東西把玩一下~

我已經大學畢業兩年了,有很多從前的習慣都已經不再有了。但卻一直覺得自己特別有學習的熱情,當年的那些專註至今沒有離開過我,只要我保有興趣,就一定能把它學好。

老師不僅僅是教了我的初中語文,還教了我們怎樣學習的方法。在初中以後的這許多年裡,課餘的還學習了音頻後期的處理、數碼繪、蘋果越獄、安卓刷機、一些日常的電腦問題處理,註冊表更改什麼的,平常自己做做軟體的美化,改改腳本,添加一些只是自己需要的功能什麼的。只是自己去論壇找教程。

最後總結一下,你教會一個孩子上網檢索,他會比亞里士多德還要博學


完全不知道題主寫了一大堆東西和「教是為了不教」有任何關係嗎?

「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說的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和上課上多長時間扯得上一點關係嗎?


個人認為,真正的教育,並不是不想教,而是真的教不了!一切重在體驗,然後適時的點睛,教育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當然,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還需要去探究!


首先,題目描述表明提問者沒有領會葉聖陶先生的思想。

葉聖陶說:「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啟發導引,俾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

先生希望語文教師能通過引領學生精讀課本選文、略讀推薦名著使其掌握閱讀的方法。唯有教師掌握了教育方法並盡心儘力教導,才可令學生受益終生。

教師的意義在於教導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灌輸知識,或者成了知識寶庫的守門人。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都什麼年代的問題了……

題主是不是60年代的手藝人啊,技術工種啊?這句話和現在普遍意義的教師有一毛錢關係嗎?

老師把孩子培養得積極健康,考高中考大學,會把自己餓死嗎?


這個問題的問法感覺已脫離了「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的本意。教育的本質為何:就是把一切所學的東西忘乾淨之後,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這其中包括自我思考的能力,自主判斷的能力,自我學習求知的能力,自主創造的能力,與人合作探討的能力。身處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無論掌握多少知識在當今時代都有所欠缺,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定會需要學習新的東西,當學生脫離老師自主學習的時候,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

知識是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不只包括專業技能性比較強的如木匠,計算機操作等,還有學識人文的思想,有些知識本身就是不可教的,需學生費心領會。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有些新知識老師也不了解,或者說目前世界領域都還不明確的知識,老師就更說不上教了,探索新知識就依賴於長期的學習中的獲得的能力來完成

(個人觀點,歡迎補充?)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我相信這是同一個道理

我教育你是為了讓你能自己學會自己學習,是為「不教」


教是為了引導,養成學習的習慣,明確做人的方向是其目的,一旦引導成功,則教的任務就完成了。用一個佛學的例子來比喻就是:乘舟渡河,過河舍舟。教育的過程和目的應該就是這樣吧。


推薦閱讀:

生小孩後辭職在家還是繼續工作呢?
有多少老師還在向孩子灌輸對立和仇恨的狹隘民族主義?
我國的紙幣如果像日本一樣印上作家,教育家或者科學家等,會印上誰呢?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