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抹茶為什麼唐宋之後就逐漸消失了?

對抹茶比較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抹茶其實是中國古茶道的喝法,沖泡法是明時興起的,我就很好奇是什麼原因讓沖泡法一下子就佔據了抹茶在中國的陣地,是因為抹茶其實味道不如後者么?


我在這個回答里說過這個問題

飲茶習慣的起源與發展是怎麼樣的?


明朱皇帝,崇尚節儉,認為前宋的龍團鳳餅、密雲龍、新龍團勝雪等緊壓工藝茶過於奢華,勞民傷財,遂下令廢除緊壓工藝茶的製作,改制條形散茶。宋人點茶是風雅的活動,在明人看來卻是奢華,而且現在散茶直接沖泡也很方便,故點茶之風可能就此逐漸衰落,節儉的沖泡方法逐漸成為主流。只是道聽途說加個人猜測,期待更靠譜的答案。


在唐、宋、明三個朝代間,喝茶這件事主要看統治者!

唐朝公元618~907年) 共289年,國情有貞觀之治(627年~649年)22年,永徽之治(649-655年)6年,開元盛世(713~741年)29年。這段時間處於初唐與盛唐,亂的暫不提。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國力強盛有錢;到了開元之治晚期,繁榮太平日子過久,唐玄宗(李隆基)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開始沉溺於享樂、揮金如土、喝茶也講究花費就不少。

大唐君臣清平茶說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邀請大學士李白品嘗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貢品之事。李白詩性大發,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為備器、鑒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文士茶道分為備器、凈手、焚香、禮拜、賞茶鑒茶、鑒水、烹茶、聞茶、觀色、謝茶等。

唐朝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茶道程序繁多,分為禮佛、凈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

這都不是當時普通百姓隨便能喝到的,這個喝法太講究。

到了宋朝,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各種名目翻新的龍鳳團茶是宋代貢茶的主體。「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捨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這種茶在賜贈大臣前,先由宮女用金箔剪成龍鳳、花草圖案貼在上面,稱為「綉茶」。

大小龍團又稱「蠟麵茶」或「蠟茶」,宋人程大昌(1123—1195)所撰的《演繁露》一書中,對於這個名稱的來歷,做了以下的敘述:建茶名蠟茶,為其乳泛湯麵,與熔蠟相似,故名「蠟麵茶」。至於它的製作方法,元人王楨曾有記述,是在茶葉中加入了香膏油:蠟茶最貴,而製作亦不凡。擇上等嫩芽細碾入羅,雜腦子、諸香膏油,調齊如法,印作餅子,制樣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潤飾之。其制有大小龍團帶胯之異,此品惟充貢獻,民間罕見之。

唐朝有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唐君臣清平茶說」到了宋朝比唐更厲害,宋徽宗趙佶愛茶成癖,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皇帝嗜茶,佞臣投其所好,挖空心思獻上巧立名目的貢茶。如《宋史·食貨志》中記載,光片茶一類,就有龍、鳳、石乳、白乳之類共十二等,以充歲貢及邦國之用。到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依皇意又創製了密雲龍,比小龍團更佳,以雙袋盛之,謂之雙角龍團;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8年),又創瑞雲翔龍;至宋徽宗大觀(1107-1110年)初,皇帝趙佶在其《大觀茶論》中大力推舉白茶為第一極品,遂又創出三種細芽(御菀玉芽、萬壽龍芽、無比壽芽);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福建轉運使鄭可簡別出心裁,造茶獻媚,創製銀線水芽。其製作之精美,堪稱絕頂。在北宋160多年,所創貢茶名目,達到四五十種之多。

這也不是當時普通百姓隨便能喝到的,比唐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宋兩朝間,帝皇對茶的熱愛程度,影響著喝茶的方式。與明對比,唐宋的統治者都是官二代起家,大多沒體驗過民間疾苦。到了明太祖這朝,太祖朱元璋乞丐出身,「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

讓沖泡法一下子就佔據了抹茶在中國的陣地,得益與明太祖為去奢靡之風、減輕百姓負擔,下令茶制改革,用散茶代替茶餅進貢。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下詔:「詔建寧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有司勿與。天下茶額惟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置茶戶五百,免其徭役。上聞有司遣人督造納賄,故有是命。」意為:從此以後,不要再進貢團餅茶,更換進貢散葉茶,減輕茶農的勞苦,對於督造貢茶的官吏,也不準趁機加碼、受賄。

明太祖朱元璋這一道命令是三禁止,禁止大盞,大壺喝茶,禁止使用茶餅,禁止喝抹茶。唐、宋、明朝代更替間,統治者讓茶文化變得更為豐富。

看到最後的朋友點個贊,支持一下。歡迎評論留言相互探討


主要幾個原因

1、元末時上層社會比較喜歡煮茶,有一定影響;

2、朱元璋窮苦出身,十分體恤百姓,以前進貢都是要做成茶餅,耗費太大了,主要是地方官拍馬屁(往深里說,也是唐宋以來的奢侈風慢慢累積出來的),喜歡風光包裝,什麼溜金,富貴的一塌糊塗,民間攀比成風(想像一下天價月餅,天價粽子之類),朱元璋直接禁茶餅,只能販賣散茶,這在當時確實是個好政策,一挽社會頹勢。而相對茶粉,茶葉更好販賣、儲存、運輸、計算。茶粉在普通民眾一下勢微。你看,不好買,那時候的民用稱精確度不方便稱;不好攜帶,一些撒了就徹底浪費了故事會可沒小塑料袋;不好儲藏,不是茶餅散粉很容易潮也容易丟。所以在底層民眾中逐漸失去市場。

3、明中期,士大夫階層開始流行喝泡茶,尤其是文人(明朝時文官政府的最巔峰時期),一時追捧,富人和文人都以泡茶為尊,然後抹茶就沒人關注了。

4、泡茶能簡單,沖水即可,更適合沒文化的古代平民。泡茶也能將就,花樣繁多,連茶品種都花樣翻新,甚至混合茶都出來了,所以對於風雅的文人和附庸風雅的文人而言。泡茶更有身份。

5、除開特殊口味和健康角度。泡茶確實比抹茶口感更好,視感更佳。

PS:古代人喜歡甜一點的口感,你翻下西遊記中對一些生活細節的描寫,裡面用什麼泡茶?用各種山楂、紅棗之類的水果泡茶來拉平茶葉的口感,所以抹茶的苦味,不耐煩的可能更有很多。雖然工藝上乘的不會太重,但是你覺得這種抹茶能便宜?能批量生產?

客觀、理性看待。


我認為這些答案都不夠完整,經不住推敲。說到泡茶好像都提到明祖朱元璋提倡節儉,廢除茶餅。事實上這裡就有重大的紕漏。茶餅並不是抹茶,茶餅類似於今天的普洱茶、沱茶類。所以朱元璋這裡廢黜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抹茶。

縱觀歷史,唐宋抹茶之風盛行,更多人卻從明朝不喝抹茶說起不是非常奇怪嗎?我認為真正的原因是來自於元朝。首先游牧民族一開始不接受農耕文化,可以發現在元代不但是抹茶文化的消退,很多傳統文化都在消退,包括服裝、建築風格等等。優於蒙古族最早推崇實用主義,茶是生活必須品。煮茶之道更加盛行。抹茶不單製作繁雜,茶禮也多蒙古族最初一定不接的。所以抹茶消失和蒙古入侵有著直接關係。經過元朝百年的統治,到了元末,抹茶文化不管是製作工藝還是茶禮茶藝都基本丟失了。


你所看見的是,一個優雅的女子,一襲漢服,很多道工序,然後達官顯貴們輕攏慢捻,那場景,正是你所嚮往的盛世,你所嚮往的風雅,你所嚮往的閒情逸緻。只是你忘記了那一杯茶的背後,隱藏了多少道工序,尋常人家,要隱藏多少的悲歡離合苦痛掙扎,才能讓那一杯茶水,醇香濃郁呢。凡是被歷史淘汰的,那麼一定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歷史不需要他們了,歷史是誰?歷史是廣大的老百姓,是尋常的你我。於是,抹茶這種太花時間,太耗費民力的,太繁雜程序的東西肯定是要淘汰的,就像那某些服裝一樣。


樓上說的基本靠譜。簡單講,從宋代後期開始,平民百姓家裡就沖泡散茶了,廉價、便捷。杯里丹青那都是上層士大夫玩的。朱元璋泥腿子出身,喝慣了散茶,秉承勤儉持家的泥腿子傳統,當了皇帝也大力推行之(老朱這種治國如持家的樸素觀念其實貫徹在大明朝的整個體制之中,從而帶來許多問題)。權貴們自然迎合皇帝,煎茶點茶漸成絕響。


很大程度是便捷吧。


又麻煩,又不好喝。當然要淘汰了


推薦閱讀:

日本眾議院解散為什麼要高喊萬歲?
做慈善是義務還是權利?
「只有中國拒絕過她」,關於特蕾莎修女的這篇文章有多少真實性?
從長期影響來看,2015 年我國最重要的公共政策是什麼?
如果人類目前是在走向自我毀滅,那麼用共濟會把地球人口控制在5億的方法是否就是道德的?

TAG:政治 | 行政 | | 社會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