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從生物轉成計算機的牛人?

本科/碩士學生物之後成功轉成計算機或者做生物信息的牛人有嗎


我不是牛人。我本科微生物方向,碩博做微生物比較基因組、元基因組、marker基因測序的數據分析,現在在音頻公司做程序員。


十年以後太久了,各種大牛都太遙遠了,,說個前年畢業的學長。。。

我們都是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根正苗紅的生物學

然而他並不喜歡這個專業,然後從大三左右開始,就不去上課了,在宿舍自學c#(其他的語言應該也有涉獵,這個是主學的)。這貨連實驗課也不去了,實驗報告也不寫,給老師的理由是他要學習計算機技術,沒時間去→_→

結果顯而易見,掛了好多科,,,

熬到大四終於畢業了,順利找了一個程序猿的工作,在一個遊戲公司開發手機遊戲,當時聽他說月薪20k多,半年後跳槽了,漲到30k,,後來就沒怎麼聯繫了(也許在計算機領域不太高,,但是在當時的生命學院震驚了好么,比正常畢業的生物學的研究生掙得都多)

我小他一屆,今年研一了,,,只能說路不一樣吧,他家裡很困難,他想早點掙錢所以選擇了一條快捷的路。我家裡底層工薪階層,目前能自食其力,,探索生物的神奇,夢想大器晚成


我猜樓主是生物專業,但是想轉計算機?如果是這樣,樓主可以考慮一下生物信息學

我自己就是做生物信息學分析的,這門學科是數學、計算機和生物學的交叉,要用到計算機和數學的知識,也能做不少有意思的事情。

舉個本專業的例子:比如個人基因組檢測,通過檢測你基因組上若干位點,預測你的患病風險、藥物反應、個體特徵以及祖源信息等,依據的是學術界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我想這是未來的大趨勢,也許10年之後,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先給自己測序。給樓主推薦一部科幻電影《GATTACA》,這部電影生動地描寫了這樣的未來:

千鈞一髮 (豆瓣)

再舉個非本專業的例子:比如眼下很熱門的「大數據」行業,著眼於從海量的互聯網數據中挖掘出有意義的結論,這一點和生物信息學是共通的,因為後者本來就是做生物學大數據分析的,比如給若干個病人進行測序以找出某種疾病的致病基因,或者對某個生物群體進行遺傳學研究等,其數據產出經常是以T為單位的。在這樣海量的數據中,如何挖掘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就是生物信息學要解決的問題。甚至「大數據」這個概念,也是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最先使用的,因為基因組學最早經歷了數據大爆炸(還有天文學),互聯網流行「大數據」概念反倒是好幾年之後的事情了。

互聯網的大數據人才也很缺,比如阿里巴巴最近一年到處招聘數據分析人才,百度、騰訊等也有這樣的職位放出來。

綜上所述,樓主選擇往生物信息學方向努力,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楊子恆,農學 畜牧專業轉生物信息學

倫敦大學學院生物系統計遺傳學教授。200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大陸華人。2007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研究領域主要為分子進化、分子系統學、理論群體遺傳學和計算生物學;主要研究內容是應用數理統計學及計算機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分子遺傳學資料,以推斷不同生物物種間的進化關係,估算物種間的分化年代。

  楊子恆教授無疑是生物界的學者們口中所形容的 「傳說中的大人物」。他的以最大似然法為基礎的模型和假說檢驗方法已成為分子進化理論研究的重要工具,他開發的軟體在全世界得到廣泛利用,相關文章被引用超過1300次;迄今已在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了超過100篇高質量的論文,論文的SCI引證超過8700餘次(99年以來);擔任了多家國際一流學術雜誌的編輯,包括美國的 《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與進化》,《分子分類學》等……這些數字和成績加起來的高度,也許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企及。然而,這個本應綻放著耀眼光芒的「名人」身上,似乎有一層足夠沉穩渾厚的氣息,將一切光華覆隱在他幾乎不起眼的外表背後,低低沉沉地積澱下來,一如在路上默默趕路的行者,腳步堅實,神情淡定。

PS:今天楊大神生日,來複旦講座。可惜本人環境專業,才疏學淺,好多演算法的機理都聽不懂。不過大神人很好,最後用中文把demo又講了一遍,並且一遍遍詢問大家。裝了軟體,演示了聽懂的,其他只好回去慢慢研讀了。。。


Eric Xing


丁香園CTO馮大輝就是從生物專業投身了IT@Fenng


《失控》的作者 凱文凱利

思想與智慧之書


CMU 大牛 eric xing, 雖然不是從生物,但是從物理化學跳過去,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1999–2004).
Research advisors: Profs. Richard Karp, Michael Jordan and Stuart Russell
? Rutgers University, Ph.D.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4–1999).
Research advisor: Prof. Chung S. Yang
? Rutgers University, M.Sc. in Computer Science (1996–1998).
Research advisor: Prof. Casimir Kulikowski
? Tsinghua University, B.Sc. in Physics (1988–1993).
Research advisor: Prof. Jun Zhao


許多學生物後來想靠生物信息學,甚至轉行好像都是這樣的想法:覺得生物太文科了。

我也有這樣的想法,現在暫時想考一個證書。


張紅雨,教授,博士生導師學 歷1988.09-1992.07 山東大學生物系 理學學士


1992.08-1997.01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理學博士職 歷1997.02-1998.10   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講師


1998.11-2000.06   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教授


2000.07-2009.01 山東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教授、博導

2009.02至今 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教授、博導


(2010.09-2010.10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客座教授)研究方向系統進化生物學(生命起源進化機制)


系統化學生物學(進化啟發的藥物發現)主要兼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生命起源與進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Current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SCI收錄)編委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SCI收錄)編委


Genomics Insights編委


Research in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編委


Open Journal of Genomics編委電 話027-87280877電子郵件zhy630@mail.hzau.edu.cn工作單位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信息中心研究成果代表性論文:


Jiang Y.-Y., Kong D.-X., Qin T., Li X., Caetano-Anollés G., Zhang H.-Y. (2012) The impact of oxygen on metabolic evolution: a chemoinformatic investigation. PLoS Comput. Biol. 8: in press. (corresponding author)


Kim K. M., Qin T., Jiang Y.-Y., Chen L.-L., Xiong M., Caetano-Anollés D., Zhang H.-Y., Caetano-Anollés G. (2012) Protein domain structure uncovers the origin of aerobic metabolism and the rise of planetary oxygen. Structure 20: 67-76. (co-corresponding author) (Preview: Saito, M. A. Structure 2012, 20: 1-2) (Featured by Science: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2/01/the-first-oxygen-users.html)

Wang Z.-Y., Fu L.-Y., Zhang H.-Y. (2012) Can medical genetics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inspire drug target identification? Trends Mol. Med. 18: 69-71. (corresponding author) (Featured article)


Zhu Q., Qin T., Jiang Y.-Y., Ji C., Kong D.-X., Ma B.-G., Zhang H.-Y. (2011) Chemical basis of metabolic network organization. PLoS Comput. Biol. 7: e1002214.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M., Jiang Y.-Y., Kim K. M., Qu G., Ji H.-F., Mittenthal J. E., Zhang H.-Y., Caetano-Anollés G. (2011) A universal molecular clock of protein folds and its power in tracing the early history of aerobic metabolism and planet oxygenation. Mol. Biol. Evol. 28: 567-582. (co-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H.-Y., Chen L.-L., Li, X.-J., Zhang J. (2010) Evolutionary inspirations for drug discovery. Trends Pharmacol. Sci. 31: 443-448. (corresponding author)


Ji H.-F., Chen L., Jiang Y.-Y., Zhang H.-Y. (2009) Evolutionary formation of new protein folds is linked to metallic cofactor recruitment. BioEssays 31: 975-980. (corresponding author)


Ji H.-F., Kong D.-X., Shen L., Chen L.-L., Ma B.-G., Zhang H.-Y. (2007)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mall-molecule ligands in the protein universe and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life and drug discovery. Genome Biol. 8: R176.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H.-Y., Sun Y.-M., Wang X.-L. (2003) Substituent effects on O-H bond dissociation enthalpies and ionization potentials of catechols: a DFT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rational design of phenolic antioxidants and elucidation of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for flavonoid antioxidants. Chem. Eur. J. 9: 502-508.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H.-Y., Sun Y.-M., Wang X.-L. (2002) Electronic effects on O-H proton dissociation energies of phenolic cation radicals. A DFT study. J. Org. Chem. 67: 2709-2712. (corresponding author)


備 注2011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首位)。


2005年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1999年獲得第三屆中國藥理學會Servier獎。


推薦閱讀:

DNA雙螺旋結構中大溝小溝的作用是什麼啊?
將來液體活檢有沒有可能成為第二個NIFTY?
如何確定出門是否鎖門?
有沒有物理、化學方法可以對一份溶液獲取一份「摘要」以判斷其中不同尺度的顆粒、溶解物的成分比例分布?

TAG:計算機 | 牛人 | 生物學 | 生物信息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