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系統化的知識,Evernote如何做在一個筆記中?

比如一門課程筆記,拿Java舉例,有面向對象,類集框架,多線程,IO等等。。

用Evernote分別新建筆記感覺太零散,都寫在一個筆記中內容多了後又很難查找,沒有類似WORD的X級標題文檔結構圖的索引功能,內容一多,就看不清筆記的結構了


用Evernote做系統性知識的收集,一定要用好的功能是 「複製筆記鏈接」,如下圖所示:

筆記鏈接功能可以方便的在各個筆記中跳轉,為一個系統性知識建立筆記本,頭一份筆記為總目錄,之後每增加的新知識點都鏈接到總目錄當中。每個新筆記本中也增加總目錄的鏈接方便跳回。 如我在學習設計模式時建立的筆記本:

同時在每一個筆記的頭部添加一個小小的跳回鏈接:

用好這個功能,甚至能用Evernote的筆記本寫完一本條分縷析的書,導出分享給大家,也非常方便,將來一定會出現類似的東西吧。

Project和參考資料的組合管理,用這個方法同樣非常有效:

Project和相關參考資料甚至不用放在同一個筆記本中,將注意力集中在Project高度,相關日誌記錄、項目進度、零散的想法統統放入參考資料筆記本,條理會很清楚。試用過其他各款筆記本軟體,Evernote是這個功能做得最好的。


謝邀!如樓主所言,若是想完成一個知識領域的系統結構,單純的使用Evernote功能確實不足以支撐如此複雜的網狀結構。對於一類知識的學習,我自己的做法是分三步:一是思維大綱,二是原始資料,三是應用。

  • 思維大綱為知識結構,代表此知識領域的網狀結構,可用思維導圖,好處是系統化、另可作為信息檢索工具
  • 原始資料應是從網上或其他渠道收集的信息。注意:這類信息都是某塊知識某個細分支結,對應思維大綱,大都未經加工,都是網上截取或從書中獲取的。
  • 應用,所有的知識學習,最終都要投入到實踐應用,應化身為實踐、方法和工具,不然學了也白學。

電腦里的文件夾分類安排:

對應的Evernote文件:(與電腦資料同步的方法:選擇evernote文件夾---選擇」工具「---選擇」導入文件夾「--選擇電腦中的文件夾)

「01行動」對應」A-知識、觀念、思想(腦圖格式)

「02專案」對應「B-資料、文檔、書籍(原始資料)

」07封存「對應"C-實踐、方法、工具(應用級資料與工具)

為什麼要對應起來?

電腦只是用作知識存儲,而evernote卻是可以發揮時間管理、個人知識管理、和項目管理的集合工具,對應起來的目的是為了把所有相關信息都存儲在evernote中,從而完成知識管理、時間管理,和項目管理。參照怎麼同時充分利用 Evernote 和 GTD 類的軟體?

一、思維大綱(「01行動」對應」A-知識、觀念、思想(腦圖格式))

1、用mindmanager來做知識結構網狀圖,作用是可以有系統的結構化思維、另可當做「信息檢索」工具(這點很重要)。如果知識架構簡單,當然也可用Evernote。

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檢索系統,例如Googel,其實都源自一門科學叫」分類檢索信息「,應用最充分的除了搜索引擎,最廣泛的應該算圖書館的圖書目錄系統。

注意幾點就可完成:分級分層的原則清晰、關鍵詞準確、每個知識枝節做上」原始資料鏈接「

二、原始資料的存放。(「02專案」對應「B-資料、文檔、書籍(原始資料))

1、兩個來源,一個是Evernote,用以存放有關某個知識領域的原始知識,Evernote的」剪藏「功能很適合用於網路文章的信息收集,也可以將電腦里的原始素材放進去,一般我會將Evernote中的專案文件件和電腦中同一領域的文件同步。

(Evernote中的專案學習,」商業模式創新與設計「,用於存放原始資料)

(電腦中的」商業模式設計與創新「,來自網路資料、論文、書籍等)

2、2個方式結合,靈和應用」筆記本「和」標籤「功能

參照如何協調 Evernote 的「標籤」和「筆記本」功能?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用最有效?

三、應用(」07封存「對應"C-實踐、方法、工具(應用級資料與工具))

將你完成的案例文檔,項目總結,讀書筆記、專題博客、方法工具論總結全放進來,這些才是你學完某塊知識的成果。

最後還需一點:注意回顧鞏固,經常有修改才代表你有新的領悟和想法,總結整個知識的時候,完全可以以專題博客的形式展示你的進展和變化。

老衲又擴展得多了,罪過!!


作者:Uno Whoiam

鏈接:如何構建自己的筆記系統? - Uno Whoiam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進階學習者:如何建立自己的第二大腦?

歡迎閱讀專欄,下文引自本人專欄文章,本文圖片缺失,建議點擊鏈接閱讀。

進階學習者:如何建立自己的第二大腦? - Uno Whoiam的文章 - 知乎專欄

1、第二大腦是什麼?你為何需要建立第二大腦?

成體系的筆記系統稱之為第二大腦,如名字所示,筆記系統和人腦一樣,具有記憶存儲、快速檢索和思考輸出的功能。在信息越來越繁多和雜亂的現在,我們有太多信息想記住,太多東西需要學習,光靠我們自己的大腦來做這些事情是非常吃力也是沒必要的。而傳統筆記本也有它天然的劣勢——記錄速度慢,難以修改整理成體系,並且無法保存網路上的資料。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很有必要地與時俱進,採用跨多平台的雲筆記軟體以滿足我們隨時隨地記錄、修改、保存的需要。

以下是推薦使用的三款雲筆記應用,雖然它們在功能上都各有優劣,但有一個關鍵點是相同的:跨所有平台,Mac、Windows、iOS、Android通吃。

印象筆記:

https://www.yinxiang.com

有道雲筆記:

有道雲筆記|4600萬用戶的選擇

微軟OneNote:

Microsoft OneNote

(小編最鍾愛的是印象筆記 )

2、建立第二大腦的誤區?

這麼多年來我們所使用的記筆記的方式很可能是錯誤的。大多數人記筆記的方式是分條分點記錄,即結論、依據、推導過程等不同類型的信息都是平平地攤在一個層面上,按記錄的時間順序或者其他順序編上編號,編號不能反映任何信息。當整理筆記的時候,常常就出現這樣的情況:第1、7、13條筆記圍繞著同一個中心,並且第6、9條筆記是為了補充說明7。筆記數量比較少的情況還可以花時間梳理出來,但如果一旦筆記堆積起來一段時間沒有整理,或者一次性記錄的筆記數量太多,許多人可能就放棄整理筆記了,而記錄下來的這些筆記就成了一堆沒有任何意義的資料,記筆記變成了浪費時間的行為,這樣的結果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那麼問題的關鍵出在哪兒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i:沒有以問題為核心

ii:記筆記缺乏結構層次

iii:沒有意識到筆記以及筆記系統都應該是不斷生長的的生命體。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需要向大家介紹一些思想工具和方法,如下:

3、建立第二大腦的思想工具和原則

3.1 迭代式開發原理

百度百科介紹:在迭代式軟體開發方法中,整個產品開發工作被組織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長度(如3周)的小項目,被稱為一系列的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定義、需求分析、設計、實現與測試。採用這種方法,開發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確定之前啟動,並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統的一部分功能或業務邏輯的開發工作。再通過客戶的反饋來細化需求,並開始新一輪的迭代。

簡單些說,迭代式開發就是:在很短時間內做出產品——提交給客戶並收集反饋——將產品根據客戶的反饋在短時間內修改出產品——提交給客戶並收集反饋......如此循環下去,直到客戶對產品滿意為止。(怎麼樣,是不是和《精益創業》有些類似?)

原理的應用:筆記系統是永遠做不到完美的,並且隨著個人認知的發展,對筆記系統的需求也是不斷在變化的,而迭代式開發原理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筆記系統生長模式,讓其成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第二大腦」為我們服務。另外,迭代式開發原理提醒了我們,正確的筆記系統的框架非常重要,否則在筆記系統「迭代」的時候,非常容易「傷筋動骨」,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那麼,如何建立一個正確的筆記系統框架呢?請接著往下看:

(有時間我還會補充一下瀑布模型)

3.2 金字塔原理

介紹原理之前請大家看一段對話:

甲:你為什麼買iPhon7?

乙:因為第一我家裡有一堆蘋果產品,第二我喜歡iOS10系統,第三我喜歡屏幕不那麼大的手機

甲:家裡有一堆蘋果產品和你買iPhone7有什麼關係?

乙:因為第一蘋果的產品之間的協作非常好,第二我用慣了蘋果的產品,學習成本低

甲:那你為什麼喜歡iOS系統呢?

乙:很簡答,因為iOS美觀、流暢而且應用多!

甲:嗯...你為什喜歡屏幕不那麼大的手機?

乙:因為我有iPad,手機屏幕就不需要大的了,另外小屏幕手機隨身攜帶方便啊。

對對話稍加分析,我們可以整理出以下文字:

乙為什麼買iPhone7?

1、乙家裡有一堆蘋果產品

原因1.1:蘋果產品之間的協作非常好

原因1.2:乙使用蘋果產品學習成本低

2、乙喜歡iOS10

原因2.1:iOS10美觀

原因2.2:iOS10流暢

原因2.3:iOS10應用豐富

3、乙不喜歡大屏

原因3.1:已經有大屏的iPad,不需要大屏手機

原因3.2:小屏手機攜帶方便

這樣一來,我們對乙為什麼選擇iPhone7就有了清晰深刻而全面的認識,而這就是金字塔原理的實例。

什麼是金字塔原理?為了說明一個問題,我們需要結論A、B、C做支持,而為了證明結論A我們需要論據a、b、c,為了證明結論B我們需要論據d、e、f,為了證明結論C我們需要論據g、h、i...而其中論據a需要事實1、2、3...如此細分下去,終究形成一個以某一個問題、觀點或者結論為頂點的金字塔。回過頭看上段文字,你就應該明白了。

金字塔原理河筆記系統建立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想建立一個全面、清晰並且容易「迭代」的筆記本系統,我們最好按照金字塔原理,由上而下、由粗到細地建立這樣一個系統。當你能明白你的每一個筆記本疊、筆記本乃至筆記在筆記系統當中的位置,它就可以真正地像「第二大腦」一樣可以幫你記住東西了。

金字塔原理的關鍵點:金字塔結構中任一層次上的內容都必須是其下一層內容的概括。

3.3 DIKW體系

DIKW體系即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形成的體系,可以囊括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所接收的所有「信息」類別,並且,從數據到智慧,是經過一次又一次提煉得出來的,是層層遞進的關係。

Wikipedia上關於DIKW的解釋:

原始觀察及量度獲得了資料(Data)。

分析資料間的關係獲得了資訊(Information)。這些資訊可以回答簡單問題,譬如:誰?什麼?哪裡?什麼時候?為什麼?資訊是信息,意味著有聽眾及目的。

在行動上應用資訊產生了知識(Knowledge)。知識可以回答「如何?」的問題。知識是一些可行的關係及習慣工作方式。

透過智者間的溝通及自我反省而利用知識會產生了智慧(Wisdom)。我們可以利用智慧解答關於行動的為什麼及什麼時候的問題。智慧是關心未來。它含有暗示及滯後影響的意味。

通過利用DIKW體系,我們可以很容易建立一個包納萬象的筆記體系,稍後在第4章會有具體解釋。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DIKW體系是以智慧(Wisdom)為頂點的一座金字塔。

3.4 以問題的解決為關鍵,以實際運用為核心

不少已經使用雲筆記的同學僅僅單純地把雲筆記軟體作為一個「Read it Later」 軟體,看到一篇文章,覺得有意思,便丟到雲筆記里,有空就回來看一下,沒空就堆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筆記本里都有些什麼,筆記庫成了一個堆廢舊雜物的倉庫。

太多人誤把收藏當作學習,要改變這一點,非常的難。但解決方法說出是很簡單的: 以問題的解決為關鍵,以實際運用為核心。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是:你要去做一個主動的學習者,主動提問並且主動動用一切手段收集資源來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稍加反思,你就很容易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筆記系統。而筆記系統存在的意義,就是如此。

4、筆記系統實例

小編的印象筆記目錄:

對應DIKW體系,我的筆記系統中包含4個層次(Notebook Stacks ):

收集到的原始資料(Collection):收藏的各網站的有用的的文章和資料,書籍的摘抄等等

對原始資料的精鍊(Refined):對資料、文章、摘抄的精簡和提煉,可以用來解答簡單問題比如誰?什麼?哪裡?什麼時候?為什麼?

體系化資料(Mapping):由多個精鍊資料經結構化處理之後,可以用來解釋複雜的問題。可以作為微信文章推送出來,將知識經驗分享給他人。比如你現在正在讀的這篇文章。

知識應用指導(Application):這部分包含將Mapping內容實際應用起來的緣由意義、詳細規劃、可測試標準。重點放在知行合一上。

另外,筆記疊和筆記本的數字前綴都有其中的含義,如「123」,第一位「1」代表Collection=0、Refined=1、Mapping=2、Application=3中的「Refine」;第二位「2」代表Life=1、Learn=2、Work=3中的「Learn」;第三位「3」代表在「Learn」當中我第三個添加的想要學習的內容,最後「123」就代表了經過提煉的,包我想學習的內容的English Writing筆記本。數字前綴其實就體現了這個筆記本系統是一個金字塔結構。另外,第三位數字根據時間的推移,我還可以加上5、6、7、8等等來指代未來我需要添加的內容,若有需要,我可以將其數字前綴拓展成4位數,這樣的過程即迭代式開發

筆記系統收集到的信息,經過Collection、Refined,到Mapping時已經將問題解答完全、通過Application可進一步將問題解決方案實施。這就是以問題的解決為關鍵,以實際運用為核心。

5、結語

乾貨難得,且看且收藏,別忘了點贊噢~

若有興趣,也可以關注本人的微信號,剛剛起步,多多支持!

謝謝閱讀!


我的辦法是,一個筆記本堆放原筆記,複製標題到另一個筆記本,建立連接,這樣直接通過筆記名就可以連接過去,結構上看起來也清晰許多


推薦閱讀:

印象筆記排版有那些「奇技淫巧」?
印象筆記 Evernote的圖片搜索OCR處理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印象筆記Evernote電腦和手機同步不了怎麼辦?
糾結要不要用wiz代替youdao,怕wiz倒掉數據需要自己備份?
如果費馬當時使用 Evernote 的話,會不會就不會讓後人直到 300 多年後才煞費苦心證明出費馬定理了?生活中一下子突然想到很多,但苦於沒有方便記錄的地方,過後就和沒有想過這件事一樣的例子有哪些?

TAG:學習 | 知識管理 | Evernote | 個人知識管理 | 印象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