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環保?環保與公共衛生有什麼區別?

問題出自: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06660


謝邀。關於環保的目的一直有不同說法。既然目的都不一樣那麼內涵肯定也不一樣。這裡只說那些比較有共識的部分。

環保意義何在?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部分環保,或者說目前來看最為迫切的環保,是保護當代人的身體健康。在這個優先順序之後,考慮當代人的生活質量;然後才是下一代乃至未來人類的生存;再然後才輪到鳥獸蟲魚。

但是一般人容易對環保有個錯誤的印象,認為保護的是環境,不是自己。就如同公共衛生,保護的是公共場所的衛生,不是自己家的衛生。我扔了垃圾,我走過去了,這個垃圾就不礙我事了。我把垃圾扔進垃圾箱,為的是以後走過的人和環衛工。大概是這麼個感覺。所以,對於環境保護,總覺得是替別人做的事;多做了是自己覺悟高。

事實呢?你所做的每個舉動,除了那些最直接可見的影響之外,也產生許許多多的副產品,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外部性」。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比如山上有人唱了首好歌被大家聽見了。工業生產中更多的是負面,即造成的污染和資源的損耗。我們都會指責企業排污。可是企業為什麼排污?對,他要生產賺錢。可是為什麼生產能賺錢?因為有人買它的產品。買它產品的是誰?不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嗎?

當然,中國作為出口大國,確實很多產品是被外國人買走了,污染後果卻留給中國人承擔。但是中國的消費者,會在買一件商品的時候考慮它的「外部性」嗎?即使考慮,最多考慮到時候扔掉的時候多了一樣垃圾,大概很少考慮到生產運輸過程中的污染吧。

這就是所謂的「環境意識缺乏」了。不經過教育,很少有人意識到,是自己的每一個消費活動,給環境帶來了損害。同時,人們覺得自己的行為只是滄海一粟,哪怕自己採取相當「綠色」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不了什麼。但如果世上沒有人從事環保,來消除其他人產生的外部性;那麼每個人所做的選擇,其實不足以抵消自己的環境影響。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占自然的便宜啊!

放在古代,這便宜佔了也就佔了,人口不多,大部分人種地,排泄物堆肥,挺綠色的。可是工業革命之後,人們消耗資源和產生污染的速度大大加快,已經超出了自然的自凈和稀釋能力。污染物的濃度已經足以致部分人於死地。

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影響,我可以說上一天一夜。這裡就簡單列舉一些吧:空氣中的污染物可致癌、可引發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可誘發心臟病;河流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可以被農作物和家禽家畜所吸收,從而進入人的食物;污染導致動植物死亡,生態被破壞,令我們的食物來源雪上加霜。這些都並非虛指,而是每分每秒都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鍾南山院士曾說過:在廣州生活的五十歲以上的人,肺都是黑的。北京有專家直言:空氣污染導致的肺癌發病率正在超過吸煙。我不是醫生,無法確認這些說法的確切程度。但是污染和疾病的因果關係,早已在幾十年前被國外的重大污染事件所證實。那些都是一個個真實的生命換來的教訓??更悲慘的是,兒童最易受到污染的影響。就連母乳餵養的嬰兒,都已經不能避免攝入毒物!中國兒童的鉛中毒情況觸目驚心,大家隨便搜索一下就能看到。

健康其實是很容易被健康人忽視的東西。何況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大都是潛在和長期的。但別忘了,環境污染下的健康問題不僅僅發生在個別人身上。整個污染區域的人都會受到影響。那麼後果是什麼呢?1. 人得去看病治療,佔用醫療資源,醫院只能提高費用; 2. 人去看病了,就耽誤了正常工作,社會生產效率下降; 3. 僱主給員工買了醫療保險,而生病人多了保險公司就得出錢,保險公司出錢了就得想辦法賺回來,從而提高保費,加重僱主負擔;4. 僱主負擔加重,要麼剝削員工,要麼少僱用人,要麼提高產品價格——都加重了社會負擔,加劇了社會矛盾。

說到這裡,該有人說我危言聳聽了。再說了,中國現在不是要以發展為重嗎?拿錢去搞環保,不是會影響經濟發展嗎?這該不會是國外資本主義的陰謀吧?

要是這是資本主義的陰謀,他們幹嘛在自己國家也搞這一套?其實,這樣的辯論在美國也有過。爭議焦點是環境質量標準是否應該訂高一些。最後是法院給出了判決:法律規定的目標是以人的健康為保護對象,不該看著資產負債表來制定環境標準。判例一出,資本家們沒話了,只能伏法。當然他們賊心不死。後來環保局還屢次屈服於企業壓力,但是又在民間團體的訴訟下在法院那兒吃了癟。你看看,這個國家機構的尊嚴何存啊??

不扯遠了,就說環境污染怎麼影響經濟吧。2004年前後,「綠色GDP」叫得有點兒響。國家還真的搞了一次綠色GDP的試驗性核查。這次核查還是挺下功夫的。結果就是??環境損失佔GDP 3%。【1】數據是保守還是激進大家可自行判斷。這個政治不太正確的結果導致的後果是,三年都未能重啟綠色GDP核算。08年再次計算的結果:環境損失佔到GDP3.9%. 【2】按照我的理解,這裡並沒有算上對人健康的影響。基本上還是拿自然資源在說事兒。

此處插播一條他人微博:十幾年前,他們說:我們不能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現在果然走出了一條:「只污染,不治理」的新路!

環保,要做些什麼?

這個,又能說上幾天幾夜。我盡量寫短點:

專業的

建設有環境影響的新項目之前,需要專業人士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符合環境標準才可以建設。

通過各種污染處理技術,在工廠排污前處理掉污染物,或在集中處理設施(如污水處理廠)中處理生活污水等。

污染物進入自然界造成一定影響之後,進行環境修復。

通過改進工藝,從根本上減少污染。

環境健康安全管理,從企業內部減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費,保護工人健康。

其他還有很多,廢棄物處理,政府工作,綠色審計,許可證交易,賣儀器賣藥品搞回收的,此處不表。

業餘的

環保宣傳,提倡選擇環境影響更小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比如少換幾個手機,出門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環境教育,讓人掌握正確的環境相關知識;比如廢舊電池就不要集中回收了。

表達意見,影響環境政策,抗議重污染企業。

督促政府,要求公開環境信息,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究竟有多大污染。

需要其他專業協助的

環境訴訟,自身權益受到直接威脅的,需通過法律維權。

公益訴訟,還未立法,儘管環保圈內呼聲很高。如果此項入法,則大大擴展公眾維權範圍。

各行業工程師,選擇更環保的技術,利用回收資源和可再生能源。

媒體人員,協助宣傳,協助曝光,協助輿論監督,協助公眾理解複雜的環境概念,不要妖魔化環境主義者,成為損害自己健康的企業之幫凶。

各行各業,自己遵紀守法;選擇更具有環境責任意識的合作者,多支持環保相關項目。

寫到這裡,應該不需要多說環保與公共衛生的區別了吧?

資料:

【1】http://finance.ce.cn/macro/gdxw/200704/04/t20070404_10924672.shtml

【2】http://discover.news.163.com/10/1228/10/6OVVLTCB000125LI.html


個人理解:環保指保護環境免受人類(所有的)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公共衛生僅僅從健康方面考慮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衛生是人本位。環保,人就是outsider,不過是彌補前人犯的錯恢復到自然本來的樣子。


環保,一為彌補,二為延續,三為創新,四為復古。


公共衛生是public health,可分為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兩個大類專業。

公共衛生就是【研究人群的健康的狀況】的學科,與臨床研究個體的健康相對應。公共衛生注重預防,比如傳染病的監測。而臨床注重的治療。公共衛生的重點是大數據。

1.預防醫學具體可分為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比如毒理學)、環境衛生、衛生分析化學、食品安全、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與促進學。

2.公共衛生管理為醫學和管理的交叉學科,具體有社會醫學、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法學、衛生等,一般研究衛生政策的制定。

因為我沒查資料,以上對學科的描述可能有一級二級學科的混淆錯誤,不過大體就是那樣。

總之,公共衛生的關鍵詞是:人群、預防。

公共衛生目前在我國的重視程度遠不及發達國家,但在醫學模式越來愈注重社會、心理模式,而不僅限於生物模式,因行為與生活方式、社會經濟因素導致的疾病如慢性病越來越成為人類主要疾病,公共衛生將是醫學未來的重點,以及國家發展的重點,也是醫學的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預則立。


公共衛生廣義講,指的大衛生概念,就是愛國衛生衛生運動,屬於預防醫學的範圍,包括了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傳染病等。一切指向都是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環境保護,人的是外部環境,是為了保護生態平衡,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環保

環境保護是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而使全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藥殺蟲劑滴滴涕(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誌性起點。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大會」,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

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是從1972年開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共同研究處理位於官廳水庫畔屬於河北省的沙城農藥廠污染官廳水庫問題,導致中國頒布法律正式規定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後來改為有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各省{市、區}也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廳}。

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主要職責是執行各級議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勵開發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以控制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

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今後五到十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也是減輕環境污染和遏制生態惡化趨勢的重要時期。緊緊抓住新世紀的歷史機遇,下大力氣解決全國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十五"乃至到2010年環境保護工作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

1.關於環保的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儘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佔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併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里,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里,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麼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諮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關於環保的圖片 http://www.16banbao.com/huanbao/index.html

環保手抄報圖片 http://www.16banbao.com/huanbao/


推薦閱讀:

目前造紙業使用速生林作為原材料的比例是多少?
無紡布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可以降解嗎?
瀕危物種為什麼要保護,誰出錢來保護? 如何評估保護效果?
中國的極端動保和環保份子會發展為ALF和ELF嗎?
生態移民是自古有之還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TAG:環境保護 | 公共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