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理解千利休所提的「和、敬、清、寂」四字茶道精神?
如果可以順便談談村田珠光的「謹、敬、清、寂」就更好了。
回答之前的一點說明 (缺乏耐心可以直接跳到第一條分割線)這個問題問的是千利休所提出的四諦,但現在有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是,關於這四個字的出處,其實是有疑問的,在日文維基「和敬清寂」詞條下,有這樣一段話
しかし利休と同時代の確かな資料には見られないことから、學術的には利休の言葉としては認められていない。
和敬清寂
谷歌翻譯了一下,大意就是在千利休同時代的文獻中,並沒有相關的記載。
也就是說,這四個字是不是千利休提出來的,還真是不好說,但如果就此就將這一問題否定,把題主批判一番,至少不是我在知乎回答問題的風格。在我看來,只是指出題主問題中某些錯誤,而忽視問題的主旨不顧的回答,是沒有什麼建設性的。
就這個問題而言,這四個字是否是千利休所提出,顯然不是問題中最關鍵的地方。因為無論在任何語境下,這四個字作為日本茶道的精神,都是不可否認的
因此,我下面的回答,是以千利休言行錄《南方錄》為基礎,來推測這四個字的意義所在,至於這四個字究竟是何人所做,不在討論範圍之內。當然了,既然是推測,就難免有主觀臆斷的可能,再加上下面提到的兩點局限,我所做的回答只是一家之言罷了。理解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就不得不涉及到佛教(原因我後面會說),不過由於我本身不是佛教徒,雖然看過些關於中國佛教的書,但並未在這一方面特別用心,而對於日本的佛教的了解,也主要是集中在和茶相關的歷史以及傳播上,對於日本禪宗在宗教以及哲學方面的了解十分有限,所以以下內容如果有錯漏,還望方家指正。
另外,由於本人日語只背過50音圖,完全無法閱讀日文原始資料,只能通過中文資料來獲取信息。然而到現在為止,千利休時代的關於茶道的著作,如《南方錄》《山上宗二記》等,都還沒有中譯本,只能從台灣陸羽茶藝中心出版林瑞萱所著的《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錄講義》中略窺一二,這本書是我能找到的最完整的介紹《南方錄》的著作,但這並不是一本完整的《南方錄》譯作,更多的是一種作者對於《南方錄》的解讀,因此,在我能看懂的中文和千利休之間,總是隔著一層「講義」,而對於這種解讀,又沒有其他途徑可以作為佐證,原本是不應該拿來用的,但在現階段也只能以此為依據,在下面的回答中,除非特別註明,否則相關的文獻內容,都是來自於該書,不過我盡量只引用譯文(包括其中轉引的譯文)。~~~~~~~~第一條分割線,為什麼說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和佛教息息相關?~~~~~~~~~~~- 日本茶道起源
說日本茶道,就不可能離開佛教。自公元630年開始,從日本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留學僧」,就是向日本傳遞中國先進文化的主體,而榮西禪師就是其中之一。
榮西禪師兩次入宋,於天台山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門下學禪,回到日本之後,受到當時與舊貴族聯繫緊密的「北嶺二宗」和「南教六宗」的攻擊,不過俗語說的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新興的武士階層需要一種不與朝廷和貴族「同流合污」的宗教支持,而榮西為了反駁攻擊所做的《興禪護國論》,正好可以成為鎌倉幕府」護國「的理論基礎,於是在鎌倉幕府將軍源賴家的支持下,榮西禪師於京都創立建仁寺,融合所學台、密、禪三宗,成為日本臨濟宗的開山祖師。在臨濟宗在日本生根落地的同時,由榮西禪師從天台山所帶回的茶樹,也開始在日本廣泛種植,在日本一度式微的茶,借著榮西以及幕府的力量重新在寺院以及武家中興盛起來。而後經過其他日本僧人的不斷完善,直到南浦紹明從徑山寺將茶道用具帶回日本,使日本終於有了和當時中國寺院類似的茶禮與茶宴。因此,日本茶道的發源,是和宗教緊密相關的,甚至可以說日本茶道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是從佛教這一宗教體系中脫胎出來的。
- 從唐式茶會到檯子茶法
隨著鎌倉幕府的穩定,享受勝利果實的武家階層也開始將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起來,日本逐漸開始從寺院到武家流行類似於宋朝寺院茶宴的唐式茶會。
到了室町幕府時期,從宋朝流傳過去的「鬥茶」,更是作為一種「高雅」的遊戲被日本所接受,並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將鬥茶發展成一種及集炫富、飲茶、比賽、宴會、社交為一體的娛樂活動。ps:這裡說的鬥茶,並不是北宋時期以點茶後茶湯泡沫持久為基礎的鬥茶,而是指參賽者對於茶的辨識程度,有點像現在葡萄酒的盲品,或者茶葉的審評。
假如按照這種情形繼續發展下去,日本應該不會出現「茶道」這種東西,而是像中國一樣,茶會作為一種嗜好品流傳下去。然而,歷史總是喜歡轉折。室町時期,隱居銀閣寺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興起東山文化,作為足利義政同朋眾的能阿彌,完成了檯子式茶道規範的制定,將茶會從一種娛樂活動,回歸到一種相對嚴肅的文化行為。從千利休到現今,基本上茶道規範都是來源於檯子式茶道,因此,在《南方錄》中記載,集雲庵中南坊宗啟問千利休您常常而且那麼仔細的教誨弟子說「茶道雖然是以檯子茶法作為根本。但是要深入內心境界的那種茶道,沒有比草庵式的小茶席來得更恰當的了。」
——《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錄講義》(不註明皆引自該書)
從這個問句可以看出,檯子茶法是茶道的根本(基礎),但卻不是千利休所提倡的茶道的核心,而草庵茶才是真正被千利休所推崇,能夠深入內心境界的茶道。
為什麼千利休認為檯子茶法不是一種可以「深入內心境界的茶道」呢?或者說為什麼草庵茶才深入內心境界呢?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哪裡?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提到草庵茶的創始者村田珠光了。- 草庵茶
村田珠光的第一個身份,是僧人,曾經在一休宗純處參禪,並且得到了一休的認可,得到了圜悟克勤的墨跡,有許多人誤傳為得到的是「禪茶一味」四字,但其實並非這四個字,而是下面這個「與虎丘紹隆印可狀」
圖片來源:http://www.wikiwand.com/ja/%E7%A6%85%E6%9E%97%E5%A2%A8%E8%B7%A1 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村田珠光的第二個身份,是跟隨能阿彌學習茶道,確定了以四張半榻榻米為標準的茶室格局,成為足利義政的茶道教師。綜合這兩個身份,村田珠光將獲得的這幅圜悟克勤的墨跡懸掛在茶室的壁龕中,並且向其行禮。開創了將佛法融入茶之中的草庵茶。這恐怕就是之前提到的,千利休所認為的,草庵茶才是真正深入內心境界的茶道的原因所在。能阿彌的檯子茶道強調的是儀軌,只能算是一個有著中國風韻的驅殼,而村田珠光將禪宗精神作為靈魂注入到了這一驅殼之中。正是因為有了「禪」這一靈魂,日本的茶道才逐步脫離開中國的影響,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化體系。在村田珠光之後,武野紹鷗作為和歌師,進一步將茶道「和化」,在堅持「禪」這一精神核心的同時,將更多的日本元素注入到茶道這一體系中。南宗寺的大和尚大林宗套在武野紹鷗的肖像畫上題贊曰:會結彌陀無礙因,
宗門更轉活機輪。
料知茶味同禪味,吸盡松風意未塵。
茶禪一味這四個字,到這裡才真正的在日本出現,而千利休的出現,則是將這四個字真正的發揚光大。
在上一段中南坊宗啟問的那個問題,千利休是這麼回答的小茶席的茶道,最重要的是秉持著佛法,進德修業,以求悟道。
同時,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所著的茶書《山上宗二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依歸,專門作為禪僧的行為準則,珠光、邵鷗都是禪宗的門徒。
從上述兩則記述可以看出,千利休的追求的茶道精神,其實就是禪的精神,而茶,只不過是藉以悟道的手段。因此,如果您看到這裡,認同我將「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和佛教聯繫在一起(而不是和茶聯繫在一起),那麼可以繼續往下看了,如果您依然不認同我這一觀點,那麼可以點擊右上角了。
~~~~~~~~~~~~~~~第二條分割線 真正說「和敬清寂」這四個字~~~~~~~~~~~~~
由於在問題中添加了「謹敬清寂「,因此,我把「和」和「謹」這兩個字放到最後說,先說「敬」- 敬
茶道具之中,沒有比掛軸更重要的了,掛軸是客人和主人一同進修,以期悟道的指標。因此必須一心一意的集中精神,去獲得茶道的秘訣。而在掛軸之中,墨跡的地位又是最重要的東西。因為其中文句所包含的精神,能夠讓人肅然起敬。
在千利休茶道精神中,我認為「敬」這個字不是用來描述茶道參與者之間的關係的(雖然有一些解讀會從這裡入手),在千利休看來,參與到茶道中來,大家的目的應該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於佛法的追求,而在世間,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得到不容質疑的「敬」,而只有佛法,才配得上這一個字。
正是因為對於佛法的敬,才使得村田珠光將圜悟克勤的墨跡掛在壁龕之上(我不覺得以書法作品而言,那幅作品有多好)。在茶道儀軌中,每一位茶道的參與者進入茶室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對著壁龕上的掛軸行禮,並且參詳其中的內涵。每一個千利休風格的茶室,都將入口做的非常小,進入茶室只能膝行而入,試想一下,如果敬字是用來形容主客之間的關係,讓客人膝行而入可以稱之為「敬」嗎?千利休在茶室中招待的是各地大名甚至是豐臣秀吉,如果沒有一個更高的東西,這些人會甘心放下武器,以這種低姿態去面對一個茶人嗎?對於佛教(尤其是禪宗)來說,世間的一切都不過是心外之物,君不見呵佛罵祖都是常態,更何況普通的世人,和佛法(「文中所包含的警示」)相比,世間沒什麼可以當得起這個「敬」字了。因此,假如用「敬」字來描述千利休茶道精神的話,指的是對於佛法的崇敬。當然,我認為在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中,也有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述,那就是暫時沒說的「和」字,這一個等最後會說到的。- 清
千利休將茶道作為一種修行,而茶室自然成為修行的場所,每一個進入這一場所修行的人,都應該去除世俗的塵垢,只有這樣,才可能趨近佛法。正是從千利休開始,將茶室外的庭院,稱之為「露地」,露地這個詞出自佛經,指的是修行的菩薩衝過三界火宅後所到的地方。千利休稱茶室外的庭院為露地,意義不言而喻,指的就是參與茶會的人有機會從「三界火宅」跳出。雖然在露地中準備的手水缽是給客人用來洗手所用,但在千利休看來,洗的可不僅僅是手。我認識一些信佛教的人,由於並不持戒,所以在念經之前,都要先念幾遍凈口業真言。而在露地之中洗手,應該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當時參與茶會的大名們,每一個在戰場上恐怕都造就了無數的殺孽,當這些人進入到一個修行佛法的所在時,也應該先洗洗才對。作為茶會的主人,千利休也會時刻注意保持這一修行場所的「凈」空寂茶道的一貫原理,是從一開始,就要一心直趨得到的場所。如果不是沒什麼污染,且脫離自我執著的人,一定很難到達那個境界。
要參加宗易的茶會的話,必然會看到宗易自己提著水桶運水,將水倒入手水缽時候的姿態,所以就試著請教為何要如此?宗易就說:主人在露地里,開始的第一件事就是運水。而客人最初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這些水來洗凈身心,這就是露地草庵的根本心得。訪問露地草案的人、迎接客人的主人,為了去除彼此之間世俗的塵垢,而使用手水缽的水來清凈身心
……什麼時候放入的水都不知道,這樣的水想起來就讓人不怎麼舒服,最好是在客人眼前,非常潔凈利落的一口氣傾入,讓人一見之下,倍覺舒爽。
宗易說:雪日茶會,應該設法使雪地里的足跡不要太多的樣子,這是必要的心得。
為什麼不要使雪地里的足跡不要太多呢?我想恐怕是因為紛亂的足跡,會影響整個修行場所「凈」的氛圍吧。
- 寂
在 滕軍所著《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中,轉引了《南方錄》中這樣一段話
茶道的技法以檯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成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利休我懷有以茶道的規則技法為階梯,更上一層樓之志。為此,我終日請教於大德寺、南宗寺的師傅們,朝夕以禪林清規為本,追求茶道之本意。
和我前面寫過的一樣,千利休認為藉由茶道這一階梯,可以達到一個更高的目標,既然他為了這個目標而去請教寺院的師傅,很顯然這個目標是佛法,是禪。
同時,「和敬清寂」這四個字被認為承載了千利休的茶道精神,而其中的這個「寂」字,又普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個。但如果按照《南方錄》中的記載邵鷗空寂茶道的精神,從《新古今和歌集》之中,定家朝臣的詩歌中可以看得出來:
眺望著、眺望著花和紅葉消失了海邊的茅草屋在秋天的暮色中這首詩歌的精神,就這樣道出了空寂茶道的境界。……宗易另外找出了一首詩歌,常常把這兩首寫出來,當做信條。那就是在同一本詩歌集中,藤原家隆的詩:
讓那儘是等待花開的人兒且看山村裡雪間的草之春吧這兩首詩歌綜合起來,所產生的境界,應該就是空寂茶道的心得了。
至少我從中很難看出「禪」的味道,而更像是對於「侘寂」這一審美觀點的體現。但是,我又總覺得僅僅將這個字當做一種審美追求來理解的話,又有所欠缺。
如果僅僅是用一個描述美學觀點的詞來所謂千利休茶道精神的結尾,實在是有點太過輕飄飄了,或者應該用類似於佛教中「無」的觀念去解讀?其實,當日本在中世紀逐漸發展出侘寂這一審美觀點,主要就是源於佛教的傳入,佛教的無常觀與日本的社會現實結合之後,人們才逐漸接受侘寂這種審美觀。雖然從武野紹鷗或者千利休所挑選的那兩首和歌中,我無法讀出其中宗教的意味,但各花入各眼,也許只是我沒什麼慧根,所以才看不出禪味吧。因此,僅從這兩首和歌分析的話,「寂」這個字很可能只是形容了千利休茶道的表象,描述的是從外在觀察,千利休的茶道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子,或者用一個更加玄一點的詞來形容,就是千利休茶道所能達到的境界。而如果跳出這兩首和歌的話,很可能是由於佛教在日本的演變,使得日本僧人認為維持「寂」這種狀態,有利於悟道,換句話說,寂和茶同樣,都只是接近佛法的階梯,而並非終點。如果按照這樣的解讀,「和敬清寂」這四個字,應該是平等的並列關係,沒有孰輕孰重一說。- 和與謹
最後來說說這兩個字吧,雖然是兩個字,但至少不像寂那麼複雜
在《南方錄》中其實有一段話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兩字的區別在露地出入的時候,客人和主人都要穿上木屐……
如此一來,因為穿上木屐的原因,所以互相之間,在行走之中,聽到木屐的聲音,就能夠據以分辨出是茶道高手呢?還是沒有經驗的人……由於宗易的喜好和用心,就在這個時候,設計了一種竹皮編成再貼上皮底的鞋子,也就是雪屐。宗易說:事到如今,再來談論木屐的好壞是沒什麼道理的。早在邵鷗的茶道時代,邵鷗就曾說:「能夠把木屐穿得很好的人,包括宗易只不過三個人,此外再也沒有了。」如今,在京都、堺、奈良這個範圍中,知名的茶人不下數十,但是能夠把木屐穿的好的茶人,包括你(南坊宗啟)在內,大概不會有五個人吧!關於穿木屐的事,一直就是屈指可數,這木屐要作什麼呢?不要去提那些得道的人,來關心初學茶道沒有經驗的人吧。
試想一下,當一個初學茶道的人穿著木屐戰戰兢兢/畢恭畢敬/躡手躡腳的走在露地中的飛石上,時刻擔心自己的腳步聲,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而如果是換成軟底的雪屐,不用擔心別人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又是什麼樣的心態?
之前在說「敬」的時候提到過,只有佛法才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其他的一切在佛法面前沒有區別,所謂眾生平等,說的是在未覺的時候,一切都是蒙昧,沒有孰高孰低之分。茶會的主人是修行者,茶會的客人也是修行者,修行時候的態度謙恭嚴謹固然不算錯,但既然已經有敬字來描述態度的話,謹字是否有些重複?而且,加入茶道的參與者過於注重外在的茶道儀軌,是否會忘記自己進入茶室的目的為何呢?
在《南方錄》中有這樣一段千利休的自述草庵茶的本質是體現了清凈無垢的佛陀世界。這露地的草案是拂卻塵芥,主客互換真心的地方,什麼位置、尺寸、點茶的動作都不應斤斤計較。草庵茶就是生火、燒水、點茶、喝茶,別無他樣。這樣拋去了一切的赤裸裸的姿態便是活生生的佛心。如果過多的注意點茶的動作、行禮的時機,就會墮落到世俗的人情上去,或者落得主客之間互挑毛病,互相嘲笑對方的失誤……
轉引自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正是因為千利休認為,茶道的最終目的在於悟道,其中的種種過程不過是手段而已,過於強調手段的嚴謹,不僅無益於得道這一最終的目的,甚至可能有害,而只有當大家都放下心防,拋去一切,以赤裸裸的姿態面對彼此,才是真正悟道的狀態。從木屐改成雪屐,從謹改成和,恐怕正是為此吧。
最後總結一下如果一定要糾結於這四個字的話,按字解釋:和字描述的是茶道參與者之間的關係敬字描述的是茶道參與者對於佛法的態度清字描述的是茶道參與者的狀態寂字描述的是茶道達到的境界而這四個字之後,才是千利休認為最重要的禪但是,就像最開始時候所說的,這四個字並不見於千利休時代的文獻,這四個字真的是千利休所提出來的嗎?並不執著於茶道規範的千利休,以禪為最終目的的千利休,能寫出「人生七十,力圖命拙,吾這寶劍,祖佛共殺」這種絕命詞的千利休,會留下這麼著相的四個字嗎?說真的,我覺得如果說這四個字是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到不如說這四個字是現在日本茶道的精神。兩者的區別?就是一個心中存著禪,一個心中存著這四個字和:調和敬:敬畏清:澄澈寂:靜思
推薦閱讀:
※清香型鐵觀音與濃香型鐵觀音的區別?
※表千家和里千家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喜歡品茶的人會覺得大口喝茶的人喝茶是在浪費?
※身邊年輕人不愛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來和茶道的繼承?
※鑄鐵茶器應如何保養?一旦生鏽如何處理?
TAG: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