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畫作的圖片會有各種色彩差異,如何從中分辨出符合原作樣貌的那一張?

比如說 Antonello da Messina 的 St. Jerome in His Study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_Jerome_in_His_Study_%28Antonello_da_Messina%29),如果用 Google 搜索可以找到很多不同色彩的版本(https://www.google.com/search?num=10hl=ensafe=offsite=imghptbm=ischsource=hpq=st+jerome+in+his+study+antonello+da+messinabtnG=Search+by+imagebiw=1366bih=653sei=PUBDUJWRE4XxigLD14DgDw),它有館藏方的官方資料(http://www.nationalgallery.org.uk/paintings/antonello-da-messina-saint-jerome-in-his-study),這可作權威參考嗎?


個人觀點

不能

比如梵高的星空(奧賽美術館,巴黎),根據google所搜索到的圖片https://www.google.com/search?num=10hl=ensite=imghptbm=ischsource=hpbiw=1440bih=740q=vangogh+starry+nightoq=vangogh+starry+nightgs_l=img.3..0.1517.6520.0.6692.20.11.0.9.9.0.155.1207.2j9.11.0...0.0...1ac.1j4.VpTUfA0F_Mkqscrl=1

以及

我非常喜歡的一件作品「"The Peasants" Churchyard"(梵高博物館,阿姆斯特丹)」 http://www.vangoghmuseum.nl/vgm/index.jsp?page=4450collection=1294lang=en

無論哪一件作品我都沒有辦法在照片上找到面對原作的感受

照片的飽和度,對比度,以及在屏幕上的展示方式都無法還原體現。

此外還有一個因素

很多畫,特別是油畫有兩個特性:

一個是材質/肌理。本身筆刷等帶來的肌理是很難用用來完美表達畫面內容的攝影圖片來體現的(因為要更多的照顧整體的色彩感)

另一個是有些油畫本身使用礦物顏料,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顯示器的色彩顯示區域了。

---------------------------------

似乎略微跑題

回歸。如果你需要的是「權威」參考,個人觀點是都不靠譜。

想要找到最接近原作的一張,我覺得也基本上很難在沒有看過原作的情況下找到體會(甚至包括同尺寸的官方海報在顏色上都有很大區別)

總之我的體會是找不到最靠譜的。


就一句話:請看原作,不要相信畫冊!

如果你看過原作,就自然會知道差異

如果沒看過原作,那就別猜了,@袁榮-「圖示」說的好,知道長這樣就行了。

真實物質表現的色彩、肌理、筆觸、材質…… 攝相機是沒辦法還原的,印刷就更不能表達,就像看到的真實美景和照片的差異一樣。

實例:

我看了很多米羅的冊子,但看到米羅原作的時候,還是從沒想到他是用這種材料畫畫的。

看過很多莫奈的冊子,可看到原畫時,那顏色和冊子差出十萬八千里,讓我覺得畫冊都是垃圾。


我也曾為了臨摹而關注過這種問題,解決方法是,找到所有能找到的圖片,紙質作品。用排除法去掉色差對比最大的,再結合攝影知識對比畫面固有色,比如畫面是一個向日葵,那麼太黃或者不黃肯定是有問題。所以挑一個差不多的出來就行了。其實臨摹不需要太多,去寫生吧


任何畫作,都應看原作,圖片只起到告知的作用,(所以稱作圖示)。目前的數碼攝影在拍攝畫作上,無法取代傳統膠片(數碼不能完全呈現色彩)。自然光下的傳統膠片拍攝畫作,才比較接近肉眼對畫作的顏色識別。


能看到原作是最好的,到美術館經常有原作展出。沒有就看專業畫冊外文書,原先我臨模蒙娜麗莎就是這樣,再有就是相同照片書或網上比較。再問專業老師請教!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古代工藝雕塑品很逼真,而人物雕塑簡直沒法看?
音樂學院派的審美是否和普通大眾的審美有較大的出入?
如何理解創作者的實際性格和作品中對真善美精神追求的反差?
中國人的音樂藝術鑒賞力是普遍偏低還是各有所愛?

TAG:顏色 | 繪畫 | 藝術欣賞 | 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