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總說自己遇見了神佛菩薩而且很真誠的樣子?


佛教裡邊,有凡夫,有聖人。聖人包括三種:阿羅漢、菩薩、佛。

佛是不可能碰到的,因為法身無相。佛無處不在,但你又永遠碰不到他。如果你覺得自己碰到了佛,那一定是魔。

阿羅漢是不太容易碰到的。阿羅漢就是小乘的修行者,有聲聞、緣覺二種,一般從外表就可以看出來。

重點是菩薩。

菩薩極容易碰到。但是,你搞不清楚碰到的是不是菩薩。——阿羅漢,你能看出來。佛,你能知道碰不到。但菩薩,你無從知道。——所以,《西遊記》里,唐僧見了女人,要麼稱女施主,要麼稱女菩薩。

無從知道的原因,在於菩薩有「化身」:可以化身乞丐,可以化身國王,可以化身魔王……

你旁邊的同事,搞不好就是菩薩的化身,但是,你無從證明。

因為菩薩行的是大乘菩薩道,修的是六度三聚戒,菩薩駐世就是為了度化眾生的,菩薩有千百億化身,並不是寺廟裡低眉慈目的樣子。所以,凡夫永遠無法知道誰是菩薩。

講個故事。

無著文喜禪師,沒有開悟的時候,去五台山,路上碰見一個牽牛的老頭,聊了幾句:

翁曰:「近自何來?

」師曰:「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師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眾?」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

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師曰:「多少眾?」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

師辭退。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召:「大德!」

師應諾。

童曰:「是多少?」

師復問曰:「此為何處?」

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

師凄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

這就是無著文喜碰見菩薩的例子。

後來,文喜開悟了,一天,正在做飯,發現文殊菩薩在鍋邊出現了,文喜抄起攪粥篦便打,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菩薩就說了個偈子:」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蔕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

再後來,有個陌生和尚來乞食,文喜把自己的飯省下來給他。和尚吃了走了。

過了會兒,仰山禪師說:剛才有個有果位的人來過,你給他食物了沒?

文喜說:我分了自己的食物給他了。

仰山說:汝大利益。

(參見《五燈會元》第九卷)

書上,沒有說這個乞食的和尚是誰。但從行文理路上,從」適來果位人至「和」汝大利益「四個字,可以推測出:就是文殊菩薩。

一是因為,凡夫是沒有果位的。

二是因為,飯凡夫沒有這麼大的利益。

參見《四十二章經》:

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可知,這個乞食的陌生和尚,就是菩薩的化身。

這個故事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你是菩薩,你以菩薩的樣子出現在我面前,我把你打跑;你以凡夫的樣子出現在我面前,我布施給你。

為什麼呢?因為菩薩度人,是要用化身的。

你以菩薩的相貌出現,你是來幹嘛呢?所以文喜要把他打跑。


不是很懂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很多人對神秘力量存在敬畏、鬼神崇拜。這並沒什麼,我見到比我兇猛的肌肉男也會心存敬畏。

有些人,見到一個落體的狐仙兔仙他也存在驕傲自豪、榮幸和真誠。

比如兄弟我,在去年曾拜訪過一名狐仙,給俺看了看命,說的家人事情精準程度讓我咂舌。順道看了據說修鍊三千多年的河北濟母娘,當時娘娘病了,不見客。。。

雖然經歷聽起來很神奇,但是我沒太大敬畏,狐仙修的再好也是在畜生道,福報比人差大了。也沒「總說」。。。這有什麼好說的。

只能退一步說了,只要夠神經,他就會逢人便說,夢到馬克思傻大木卡扎菲也會總說而且很真誠的樣子。這是病,得治。這個要見比較容易見。

佛菩薩的化身是不可能暴露身份還讓你看到的,一旦被識穿,也會很快「坐化」,說自己遇見佛菩薩基本遇到的不是真的。

在唐朝有杜順和尚,俗姓杜氏,京兆杜陵人,是華嚴宗第一代祖師。他道德高尚,不攀外緣,白天上山耕種,晚間回寺誦華嚴經。他有一徒弟跟他學法已十餘年,見師父白天上山辛苦地耕種,夜間回寺又拜誦華嚴經,覺得師父很平常,沒有什麼可學。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求開智慧。便向師父請求,師父說:「不必去了,在這裡修行和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薩是一樣的。」愚蠢的弟子,不明白師父的意思,便說:「師父,我已發願朝山,請師父慈悲,了我心愿。」師父見他去意已決,便准他去。臨行前,師父說:「我有二封信,一封給清涼子,一封給豬老母,你順便替我送去。」弟子將信收下,立刻啟程,朝五台山方向走,一心想求文殊菩薩加被開智慧。

按照信的位址找到清涼子,她是一個妓女,徒弟心裡覺得奇怪,為何師父有一位當妓女的朋友?但信封明明寫給她,因此便照樣交她。清涼子接信,拆開一看便說:「我知道了,我的工作已做完,我也要走了。」說完就坐下圓寂。徒弟覺得奇怪,將信撿起來一看,原來她是觀世音菩薩,可是他還不曾覺悟。

又將第二封信按地址交給豬老母,原來它是一隻豬。豬老母接到信之後,拆開來看,也當場死了。徒弟更覺奇怪,為什麼看到信就死呢?於是把信撿起一看,原來信是寫給普賢菩薩的化身為豬,來教化眾生。但這愚笨的徒弟,還不覺悟。

他來到五台山下,遇見一位老人,老人問他:「你來五台做什麼?」答:「朝拜文殊菩薩。」老人說:「你師父就是文殊菩薩,你不拜師父,來拜文殊,真是捨近求遠!」說完就不見了。這時他才恍然明白,原來師父就是文殊菩薩!於是立刻回頭,趕快回見師父。可是抵寺門時,師父已圓寂多日,真是後悔也來不及了。

在唐朝有二位大師,一為寒山大師。一為拾得大師。寒山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拾得是普賢菩薩化身。原來寒山和拾得是最好的道友。拾得(是豐乾和尚在路旁拾來的嬰兒,在國清寺養育成人),他在廚房管理燒水的工作,每天將殘餘的飯菜裝在竹筒內,供養寒山。寒山住天台山月光岩洞中,每天到國清寺來取殘餘的飯茶。因為二人志同道合,常在一起說笑,全寺僧人認為他們二人是瘋子,所以不理他們。誰也不知道他們二人是菩薩化身,遊戲人間,來度應度的眾生。

有一天,閭邱胤太守見到豐乾和尚(彌陀化身)便問:「禪師!過去諸佛菩薩,常常化身來到世界,現在諸佛菩薩是不是也化身到這世界來?」豐乾和尚說:「有呀!不過你不認識而已。現在在天台山國清寺廚房燒水那個和尚,就是普賢菩薩,他有位道友寒山,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怎說沒有呢?」閭太守聞之大喜,拜別而去,急往國清寺,專誠拜訪寒山拾得二菩薩。

來到國清寺,知客僧見太守光臨,殷勤招待一番,得知太守的目的,覺得奇怪,不知太守為什麼要見兩個瘋人?覺得莫名其妙。乃引導太守來到廚房。此時二人大說大笑,瘋瘋顛顛的樣子,令人好笑。可是閭太守恭恭敬敬地給二人頂禮,畢恭畢敬的說:「弟子閭邱胤請二位大菩薩慈悲,指示迷津。」拾得大師說:「你在做什麼?」太守說:「我聽豐乾和尚對我說:『二位是文殊和普賢二位大菩薩的化身。』特來參拜,懇乞開示。」拾得一聽,向後倒退而說:「豐千饒舌!豐干饒舌!豐干是彌陀化身,你不去拜彌陀,來麻煩我們幹什麼?」說完便退到寺門之外,到天台山月光岩,退隱石壁中。太守一看,大失所望,二位菩薩隱藏起來,心中在想,回去拜彌陀吧!等他回來時,豐乾和尚已圓寂了。

夢中遇到佛菩薩示現啊摩頂啊是有可能的,但還不能執著,畢竟蒙著一層假象,非徹徹底底的實,非真身,魔也能變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佛真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法身,「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須知全妄即真。能「見到」的絕對稀有,而且不會把境界亂說,否則就是著了魔。 當然也不可以說凡是見到(入定或者做夢夢到)的佛菩薩都是假的,不要相信!都是魔!這麼說很不科學。

肯定有出家人和居士見過阿彌陀佛嘛 四川魏居士就見過 當時至少三百人見到了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四川魏居士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實況錄像

http://www.56.com/u75/v_MTY4OTkyMzI.html

其實,這個問題究竟是問什麼。。。


觀 自在菩薩

其實見著誰不是重點,能否見到自信中的佛性,才是修行的入門及重點。

許多法門也有提到

若想見而見到,多半是幻覺或是幻化,簡單講,不是真的

若沒想見而見到,或許吧~反正不重要


真誠,是這樣的:內心記得一個真實事件,言行表現出也是這樣。


所謂遇見,是否有這樣的情況:幻覺?


再討論非幻覺:我們看見的就是真實?比如,視覺神經,看見的圖像,應該是一個個的神經點組合而成的。我們卻真實地「看見」了光滑的玻璃面。


眼如此,耳鼻捨身意,亦復如是。


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


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善待那些真誠的人。


宗教學上有本名著討論這個問題,William James -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詹姆斯《宗教經驗之種種》)http://www.amazon.cn/%E5%AE%97%E6%95%99%E7%BB%8F%E9%AA%8C%E4%B9%8B%E7%A7%8D%E7%A7%8D-%E5%A8%81%E5%BB%89%C2%B7%E8%A9%B9%E5%A7%86%E5%A3%AB/dp/B0017KOV4I/ref=sr_1_1?ie=UTF8qid=1320225760sr=8-1。作者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這本書可以翻看。

另外講一個 James 的八卦,William James 臨死的時候讓他弟弟 Henry James(著名小說家)在他墳墓等六個星期接受他從墓穴發出的信息,但他弟弟貌似沒有收穫……


佛不可能下凡的,羅漢,認真臉,我前世是,但現在不是了。菩薩化身千百萬,可以見到就是很正常了。我前世修行的時候,和文殊菩薩化身同游過兩次。

在看現在,我所知曉里。菩薩沒見過,羅漢也只是曾經的,更多見到的是天界的帝君啊,星君,地府的,雜七雜八的。

今年夏季,知道了真武大帝特地讓人建了大廟,這個廟是可以直接上達真武大帝面前的。這就是大帝級我所知道的消息了。大帝和佛是一個層次,玉皇大帝啊,天蓬元帥是帝君低於大帝的一級罷了,並沒有變成豬←_←。西遊記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如果有,估計是天蓬帝君一絲分魂下界修行罷了。

所以,修善積德吧諸位。舉頭三尺有神明,更何況末劫將起,跑下來了一堆神經病。咳咳,我指的是那些轉世後,哪怕知道了自己身份,卻一副老子天下第一,凡人都是垃圾的心態。那種,基本在這次考核結束後 被徹底打入輪迴,沒回去的機會了。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 這個規則,適應於所有人。普通人還好些,優秀的有天賦的人也會經歷比常人更多的考驗,可是下凡者,會受到極大的壓制,普通人的人生如果是普通難度,天賦者是困難,那麼下凡的裡面,身份越高,開啟的難度越大,沒準你身邊有個生活艱難,看起來普普通通 也不和人交流的悶葫蘆,就是一個神仙呢。

哈哈哈,權當戲言


不太理解這個問題的目的。

需要一個「科學解釋」是嗎?

如果是這樣的,那你閉著眼睛也可以找到一大堆科學理論去解釋一個臆想的事實真相。

但,其實這種思路並非科學。

科學是需要求證的,沒有事實就沒有科學,科學理論是建立在大量事實基礎上的,有事實才有科學理論的假設。如果用理論去推導一個不太了解的事實,那哥白尼就白死了,愛因斯坦估計也會被牛頓學徒弔死。

如果實在需要一個解釋,可以去看央視的科學探索節目,嗯。

如果你想知道事實,親自去調查跟你說的人吧,看他說的是真的假的,有沒有辦法證實或證偽。


你喜歡隔壁的女孩,日思月想自然夢裡夢見他


南無阿彌陀佛我是題主 我信佛 修念佛 求生凈土了 這個問題我已經隱約有自己的答案了 謝謝


大乘初期[大般若經]論[大乘與菩薩] 前際後際中際菩薩不可得 菩薩非實有性亦無邊 菩薩即是又離聲聞獨覺大乘

爵士貓18 小時前

大乘佛教的【大乘】【菩薩】應該如何理解?以大乘佛學的初期經典,【大般若經】可以很好的談清楚。【大般若經】六十一卷至六十七卷就是專門論述【何為菩薩】,【大般若經】初期談菩薩與大乘佛教後期菩薩的形象完全不同,【大般若經】還是以佛祖的原始佛學【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為核心,以緣起性空思想來看待【菩薩的觀念】。

第一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首先就談了何為【大乘】?經文指出【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般若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此種思想,應是初期大乘佛學,為了與部派佛教相融合,說明大乘佛學就是【般若性空】,而不是大乘佛教後期的【菩薩思想,凈土思想,十方佛思想】。

而後經文又繼續闡述何為【大乘】?

【大乘不異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靜慮,四靜慮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靜慮,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無量、四無色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八解脫,八解脫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解脫,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念住,四念住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念住,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蘊、界、處等空不空法,蘊、界、處等空不空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蘊、界、處等空不空法,其性無二無二分[1]故。】

特別是【大乘不異蘊、界、處等空不空法,蘊、界、處等空不空法不異大乘】就是要強調大乘佛學是與佛祖【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原始佛學是【無二無二分】。

第二部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一】

經文一開始就給出結論,【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就是【一切法之無限性】,也就是【法不是具體的形象與實體】。

【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真如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結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七卷】【初分讚大乘品第十六之二 】的經文

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善現!若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法定、法住、本無、實際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法界乃至實際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談到【一切法非實有性】。由轉而談到【大乘與虛空

若菩薩十地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十地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實有性者,則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極清淨,亦非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實有性故,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最極清淨,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

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大乘亦爾,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故說大乘與虛空等

所以【菩薩非實有性】【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三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接著談【菩薩】與【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即是與遠離之關係,【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有情大眾因為【不斷我執】【不斷法執】的原因,有情是無法認知超出自己生活經驗的【法】,這也是有情永遠不能離開輪迴所謂根本原因。【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修行人只有對【法之空性,無限性,不可用語言表達,非實有性】有正確的認知,才可真正解脫!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五蘊之關係

【即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內六處之關係

【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外六處之關係

【菩薩】與【六識身】關係經文談的更加清晰。

【即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05]

「世尊!即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10]

「世尊!即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15]

「世尊!即舌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舌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20]

「世尊!即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0345c25]

「世尊!即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即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四聖諦之關係

即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十二因緣之關係

即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六般若蜜多之關係

即四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四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四念住八聖道支之關係

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為真如法界、法性之關係

漢地佛教徒感興趣的點就是【菩薩】與【聲聞乘】【獨覺乘】【補特伽羅】的關係!菩薩與【聲聞乘】【獨覺乘】是一體的關係!菩薩非獨立於【聲聞乘】【獨覺乘】!

【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即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四部分 從時間角度,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論證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四部分論證含有一個重要觀點【一切法本空,無自性,一切法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時間周期】。【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就是一切法是整體的,是不能以時間的周期來分別此法彼法】。也就是【心識是不含有時間的,心識是剎那剎那不間斷】

大乘佛教初期,對於【菩薩思想】就是與【阿羅漢思想】一致的!菩薩需在修行佛法中證得,菩薩不是神靈不是實體!

經文提出一個核心思想【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經文接著發問,【何緣故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何緣故說色等無邊故,菩薩摩訶薩亦無邊?何緣故說即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何緣故說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何緣故說如說我等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何緣故說色等諸法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何緣故說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摩訶薩能行無上正等菩提?

經文筆鋒一轉,直接轉到【有情眾生】,因為【菩薩的觀念】是直接來源於【有情眾生】的心識。

大般若經又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以及【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學的哲學概念,論證了【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經文提到,【有情無所有故,有情空故,有情遠離故,有情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有情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得故

漢地佛教以為有情眾生是一群實體的眾生,大般若經特別提出【有情眾生無自性,本空】,有情眾生【無自性】,自然有情眾生的【菩薩】是【無自性,本空】!

若有情無所有,若有情空,若有情遠離,若有情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

經文又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論證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色、受、想、行、識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得故

若色、受、想、行、識無所有,若色、受、想、行、識空,若色、受、想、行、識遠離,若色、受、想、行、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苦、集、滅、道聖諦無所有,若苦、集、滅、道聖諦空,若苦、集、滅、道聖諦遠離,若苦、集、滅、道聖諦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無明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所有,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空,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遠離,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所有,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空,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遠離,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五部分 大般若經從空間角度,談【一切法如虛空,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一切法無邊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經文還是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一切法空性, 一切法虛空】,論證【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空性】。

【一切法虛空】之概念,就是說【一切法不佔有固定空間位置,又存在於任何的空間位置】。【一切法虛空】是人類【心識的基本特質】。在虛空中,【一切法是無法用時間順序予以定位的】。虛空是找不到邊界的。就如同宇宙的邊界,也是找不到的。

佛學對於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宇宙也許就是沒有時間性的存有,沒有空間性的存有。人類認為宇宙有時間性空間性,是因為人類本身是固定於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中。

宇宙的真實存有狀態,就是【心識存在的狀態】,太奇妙了!

歸正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還是【一切法的無限性】,所以【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一切法的無限性】【一切法的無邊】的自然邏輯推理!

【色如虛空,受、想、行、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色性空故,受、想、行、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意界性空故,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意界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性空故,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聲聞乘如虛空,獨覺乘、大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聲聞乘、獨覺乘、大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聲聞乘性空故,獨覺乘、大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聲聞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獨覺乘、大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第六部分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六部分又再次談到【菩薩】與【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是一體的關係!

【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本空,無自性。【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也自然無所有不可得。

修行人離開【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也得不到【菩薩】,修行人處於【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法相之中也得不到【菩薩】。

菩薩就是【法相】,【菩薩】是修行中證得的結果與目標,而不是後期的神靈!更不是後期大乘佛教的如來佛受記的結果!

色色性空。何以故?色性空中,色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非色性空。何以故?非色性空中,非色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受、想、行、識性空中,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受、想、行、識非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非受、想、行、識性空中,非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色處色處性空。何以故?色處性空中,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處非色處性空。何以故?非色處性空中,非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聲、香、味、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香、味、觸、法處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非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真如真如性空。何以故?真如性空中,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真如非真如性空。何以故?非真如性空中,非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聲聞乘聲聞乘性空。何以故?聲聞乘性空中,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聞乘非聲聞乘性空。何以故?非聲聞乘性空中,非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獨覺乘、大乘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獨覺乘、大乘性空中,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獨覺乘、大乘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中,非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七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從有情角度,修行人角度,談如何可得到【菩薩】。結論就是,【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1]見竟不可得】

首先經文論證了五蘊之空性,無自性,談了五蘊之相互關係,得出有情大眾【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色性空故,色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性空故,想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於色、受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色、受、想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於色、受、想、行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此經文證明,初期大乘佛學還是緊緊依靠佛祖的原始佛學思想,而提出大乘佛學的【一切法空】的思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還是圍繞佛祖的原始佛學思想,【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為核心,論證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其中,對於六識身六觸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性空,無所有不可得論證的特別清晰。自然得出,【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

【意界性空故,意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性空故,法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性空故,意識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於意界、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性空故,意觸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於意界、法界、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對十二因緣的緣起緣滅,十二因緣之間的互相作用,也花了大量篇幅予以論證,就是要修行人明了十二因緣之整體運行的過程,結論就是【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無明性空故,無明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於無明、行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性空故,名色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於無明、行、識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性空故,六處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於無明、行、識、名色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性空故,觸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性空故,愛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性空故,取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性空故,有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性空故,生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老死愁歎苦憂惱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還論證了,六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九次第定十遍處,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虛妄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極喜地法離垢地法發光地法焰慧地法極難勝地法現前地法遠行地法不動地法善慧地法法雲地法,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地法雲地,異生地法、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法、如來地法,異生、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如來地,預流向法預流果法一來向法一來果法不還向法不還果法阿羅漢向法阿羅漢果獨覺向法獨覺果法菩薩摩訶薩法三藐三佛陀法,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上述十分複雜的大乘佛學的概念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係。這些概念都是【心識心】對於【法】的描述。

【法】本身是無法用語言符號表達的,【法】本身是緣起緣滅的,但是【法】有變現為種種功能,但【法】是【無形的】【無實有性】。有情大眾畢竟生活在一個實體的具象世界之中,有情對於【法】的【無量劫的持續不斷】【三十三天的層次存有】是無法理解的,就如大眾無法理解【十一維度】一樣。大乘佛學就用了原始佛學沒有的哲學概念,來表達【法】以及【法】的【無限性】【無所不在性】。

但是大乘佛學清醒的明了上述哲學概念,只是一種人類語言的符號,是【緣起性空】的特性!

第八部分,回答了【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因為【菩薩摩訶薩名唯客所攝故】

第八部分應該是大乘佛學從【一切法自性空,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解答【法】的特性。【法】是【無形的】【無實有性】的存有,但是【一切法是無法用語言符號表達的】,【法的名稱或者語言符號】,完全是有情眾生,為了認知【法】而【假名施設】。

【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此段經文,就是大乘佛學首先是用十分複雜的概念用於描述和模擬【法】,而後又指出【這些十分複雜的概念符號】本身不是【法】,只是假設的語言名稱,這些名稱又指向了【法】。

【菩薩】就是這些複雜的假名之一。

大般若經又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以及【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學的哲學概念,論證了【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

【如意界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意界中無名,名中無意界,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意界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意界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中無名,名中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無明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明中無名,名中無無明,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明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明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中無名,名中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空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空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空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空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空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無相、無願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相、無願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相、無願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聲聞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聲聞乘中無名,名中無聲聞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聲聞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聲聞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獨覺乘、大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獨覺乘、大乘中無名,名中無獨覺乘、大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獨覺乘、大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獨覺乘、大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當對一件事情堅信的時候就會有很真誠的樣子,比如北朝鮮視頻,那裡的人也很真誠的愛著金胖子。至於見沒有見佛菩薩,那裡他自己的事情,你無法證偽,見與不見,佛菩薩都在那裡。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應該擁有基本的敬畏態度,同時學會尊重別人的信仰——入廟隨俗,遇人從流。

作為一個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嚴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科生,當初對宗教的定義可是記憶猶新:人腦對現實世界的虛幻反應,是一種社會意識。據我所知,共產黨是不準信仰任何宗教的。

在我看來,很多人說看見神佛菩薩的出現可能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虔誠而真摯的宗教感情而產生臆想。

2有宗教狂熱的人的聚集鼓動而引起的臆想群體傳染。

3各種所謂「神跡」的巧合。

4「陰謀論」,和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結合在一起。

5錯覺。

6吹牛,求關注刷存在感。

7真的有,另一個神秘不為人知的神佛世界。

據他人調查,有宗教信仰的人過得更幸福。我不是神佛論者,但我尊重所有真正虔誠信仰的人。

不過,生活中真的有很多巧合,比如當年我高考前,母親虔誠去了北京的一座寺廟為我祈福,那年,我的成績真的很不錯,母親在出成績前竟然夢到了我的排名,和現實一樣。你可以把它歸於巧合,也可以把它歸於第六感,而我媽媽把它歸於對菩薩的虔誠,於是去還了願。生活中這種巧合多了,也許就不是巧合了。

這個問題,不必較真。信有信的好處,不信也有不信的理由,自在即可。


他著相了,換句話說就是入魔了。

《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形邪道,不能見如來。

真正學佛的人不會在意這些東西的,就算在定中看見什麼也是置之不理。


不可妄擬天心為己心;不可欺奪他人之信惑亂眾生;不可在世顯聖自稱神。


當然從第一義來說,宇宙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假象。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一切惟心造。


其實這是一種心理暗示。心理學家做過實驗,有人繪聲繪色的講述童年的事情,不斷暗示你也發生過類似事件,多數人也會表示自己童年確實有類似經驗。

另一個經典的事例是,當年我國發射衛星,當局聲稱我國發射的衛星升天過程中會播放 東方紅 歌曲。多年過去,被調查的很多老年人都聲稱當年確實聽過衛星上播放的東方紅。但大家知道衛星上即使功放歌曲,地面的人也是不可能聽到。

此問題同理,當他自己內心無數次的跟自己確認菩薩的存在,就會產生如題的結果。


推薦閱讀:

如果你是神 你怎麼向人們證明你是神而不是某種超人?
有沒有什麼事件動搖了你的無神論?
普通人怎樣才能成為早苗那樣的現人神?
假如外星人來到地球見到鬼?

TAG:佛教 | 菩薩 | 神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