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回復(對付)教授/編輯/審稿人的哲學三問?

如題

「這哪裡有趣」

「這有什麼應用」

「這不是顯然的嗎」

有的實在白目到脫力,讓人深深懷疑根本沒正眼看過你的材料


謝邀:其實,這說白了就是對你的「introduction」寫得不滿意。

「這哪裡有趣」---說明你論文綜述寫得不夠突出,沒有把問題的來源說清楚。誰提出這個問題的,哪些牛人做過,做到什麼程度了。

「這有什麼應用」----說明你沒有把應用背景寫好,這個問題有什麼具體的應用,你的舉例不夠豐富。

「這不是顯然的嗎」-----說明你沒有把「技術困難」給寫清楚,為什麼別人做不出來,難點在哪裡?你為了這些難點克服了什麼困難,你的創新點在哪裡?

不是審稿人不看你的材料,而是他們時間有限不可能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全文裡面找答案。你必須在文章開頭,明確、清晰有條理把這些點都表達出來每一點至少寫夠一到兩段。你切不可指望他們會幫你總結出來,或者認為他們會認真看完文章後自己領會。不要挑戰教授/編輯/審稿人的智商和時間。 你要設法讓他們在只看完前言和摘要的情況下就基本明白上面幾點,否則你就會被高概率拒稿。

記住,大部分的讀者會讀你的摘要。其中,只有一部分會根據摘要去讀你前言的前幾段,其中只有一部分的人會真的讀完你的前言,然後這裡面只有很少一部分會真的讀你文章的正文。你前言和摘要的目的就是讓這些人可以快速判斷自己是否有必要讀,需要重點讀哪些內容,並且提高每一步的轉化率。如果你文筆糟糕,那麼所有讀完摘要的人都會失去讀你前言和全文的興趣,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殘酷。你是nobody,所以你絕不能抱著老子有乾貨,你們就得看完的心態。

你在寫文章的時候,要假想對方是worst reviewer, 是那種拿著放大鏡檢視的人,所以你得把前言寫得滴水不漏,除非你的合作者是一個大牛或者你已經是業內名人,否則大部分人都會以從各種細節去判斷你是否具有專業知識,只要你犯了一個錯誤,那麼他們就對對你的水平產生質疑,所以必須要特別小心。


他們問出這三個問題(之一),說明已經:

  1. 讀了你的titile、abstract和/或introduction的至少最後一段(或者對於你的導師的話你的開題報告)
  2. 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再讀別的了
  3. 他們感覺自己的時間被浪費了,哪怕只是讀了你的abstract或introduction或開題報告

在時間很趕的審稿人那裡,已經成功達成了『讓人覺得時間被浪費了』的成就,你再怎麼『回復/對付』都是沒有用的,這隻能讓人感覺有個死纏爛打的人繼續恬不知恥地浪費別人時間。不要以為『寫出了讓人沒有慾望讀下去的學術寫作』還是一種『占理』的行為以至於可以進一步『講道理』,而沒有徹底讀完而提出了『哲學三問』的就是『不講道理』。

至於能被提出以上三個問題(之一)的paper,我覺得基本上已經屬於沒什麼救了,還是直接放棄比較好,或者至少要在『講故事』這件事情上做徹底的重構——假使你的正文里確實還是有貨的(不要自以為)。想怎麼對付他們,不如想想怎麼對付自己的課題或者怎麼對付自己的故事。當然,有的人不會講故事的話就直接從最簡單邏輯鏈入手『有什麼問題-瓶頸在哪-所以我試圖幹什麼(-結果大致是怎樣)』就足夠了。不會講故事卻非要學別人講故事,就容易變成一個報菜名,introduction很長卻沒有邏輯結構和說服力,也是很尷尬的。

以及說到introduction,大多數人覺得其實沒多少人看introduction(最後一段除外)——確實是。所以introduction寫得好未必多加分,但是寫得爛且被人讀到是絕對扣分可以直接扣光的。如果連課題的背景都闡述不清楚,邏輯鏈都不展示好,現有研究都沒譜,憑什麼相信你在results和discussion里聲稱是好的、合邏輯的、原創的、有價值的東西是真的好的、合邏輯的、原創的、有價值的?


同意 @dhchen 的回答,這類問題一般都是introduction 或者coverletter沒有寫好導致的。

你要清楚,你論文90%的讀者,很可能僅僅和你在同一個二級學科下而已。即使是經過編輯篩選為你審稿的審稿人,也有很大概率只是個大同行,對你的研究方向一知半解。所以,交代清楚研究背景是你的義務,而不是讀者的義務。

舉個例子,假如你本文的核心是提出一種新工藝,大大的改進了某種材料的製備效率。那麼作為一個一個普通讀者的我,就會疑惑:

1、這種材料有什麼用處?我們為什麼要製備它?

2、舊的製備工藝是什麼?為什麼舊工藝製備效率低下?

3、有沒有別人發表過提高製備效率的工藝?如果沒有,困難在哪裡?你又是如何客服這些困難的?

4、簡單的介紹你提出新工藝的原理,以及能帶來那些好處。

假如你的introduction沒有覆蓋這些基本點,或者由於基本功問題沒有介紹清楚、全面,我的疑惑就得不到解答。如果我是審稿人,我就會問你「這哪裡有趣」,「這有什麼應用」,「這不是顯然的嗎」這些問題。

此時你要做的,就是看你的Introduction哪些地方比較薄弱。做出相應的修改之後,再跟審稿人回復。


領域不同,規則不同。管理學裡是這樣的:

  1. 你的文章也許確實沒什麼新意,回去重做吧。
  2. 如果你的文章確實有新意,而審稿人還覺得你的結論不出奇,那麼好消息是你的寫作還算清晰的,點子也是對的。如果你的結論太驚人,審稿人的一般反應是不相信。
  3. 你可以考慮加個對抗性的假設(competing hypothesis),來增加結論的懸念。寫文章如寫小說,寫劇本,要有人物(概念),也要有劇情(理論)。主角迷人,是因為幹掉了一個可怕的敵人,所以好故事不會把大魔王描繪成戰五渣。比如你文章的結論是吸煙減少壽命,那麼你就多闡述一些吸引增加壽命或不影響壽命的觀點。反正管理學或社科里互相矛盾的理論很多,相信你總能找到幾個對抗的論點。
  4. 如果你找不到太多的對抗論點,那麼試著討論你的實證發現的特殊性。例如,過往理論都認為X導致Y,但本研究是第一個對此的實證檢驗,或者本研究用了最新的方法進行實證檢驗。過往研究都發現X導致Y,但本文發現X對Y影響的強度超過了過往的發現。
  5. 上面兩招還不行,就回到1,試著看看有沒有其他的發現可以更出奇一點。


從審稿角度來說,審稿人這麼問是不恰當的。因為編輯既然送審了,就說明該manuscript是符合期刊範圍的,有一定的意義。一般審稿意見要對這個大的選題方向,加以肯定。這也是對編輯眼光的認可。審稿意見應該就實驗設計和數據結果展開。

所以,既然編輯給返修機會,就說明這三個問題不重要。難回答的問題是加實驗 。


以前我審稿的時候,如果看誰實在文理不通,纏夾不清就祭出這三發大招......要麼就是課題先天不足,沒什麼意思可言,那誰也救不了你。

這個東西其實永遠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主要還在於怎麼說。首先自己想清楚,思路理順了,把文字的邏輯整理好,然後正面回答就行了。


我剛收到類似的哲學3問

  1. 你這個2010年已經有人做過了沒有novelty (實際上並不一樣,前人的工作是我們的出發點)
  2. 我看不出臨床前景

實際上是他不喜歡你的結果。。

還有類似的問題,有臨床樣本么,有臨床實驗么,都是一個意思。

因為我的工作的現象是和相當一部分主流不太一致的。科學家也是有派別的,你的文章可以影響到他的文章,經費,相當於斷人財路。這個很大程度上是編輯決定的,除了換雜誌你沒什麼辦法。


這東西有兩種情況:

  1. 如 @dhchen 所說,你確實沒有寫清楚,背景交代不好,而reviewer方向跟你又不一樣。這個你需要做一些重要修改,把故事說圓了。
  2. 參考一下「我現在不想談戀愛」,「你是個好人」這些話。除了重新投胎(大改吧),我覺得沒有其他辦法了。。


講句不中聽的,如果投期刊的文章,拿到這三個問題,那你博士白讀了。。。

至少是,你沒有受到很好的學術訓練。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這哪裡有趣」 因為有XXX應用啊。。

「這有什麼應用」 這不是顯然的嘛。。

「這不是顯然的嗎」 這裡的XXX是很有趣哈。。


最後,70歲的研究生Red對教授說:

「我無時無刻不對自己的論文深感內疚, 這不是因為我在這裡 ,也不是討好你們。回首曾經寫過的那些【全無應用價值】的東西,我多麼想對那個【完全無趣】的研究生說些什麼,告訴他我現在的感受,告訴他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決問題。可是,【很顯然的】我做不到了。那個研究生早已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裡,只留下一個老延期孤獨地面對過去。重新再寫?騙人罷了!boss,別再浪費我的時間了,蓋你的章吧,我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哈哈 ,這三問簡直直擊心靈呀。投稿的時候被人說not novel,無力吐槽。這時候,只能耐心把你的abstract換種說法給審稿人再說一遍,然後對審稿人說「你說的對,是我沒寫好,其實還是很novel的」。 好一點的人就放過了,實在不放過就換雜誌吧


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切題,就說點感受。我以前是個寫新聞稿的。由於我是寫小說出身,所以我最開始寫得深入淺出,還帶懸念,慢慢引出一個爆炸式的信息,我覺得非常符合人的閱讀預期。但同樣的點擊量,實際回復很少。一個老手告訴我,如果你不能在第一段把核心內容說清楚,人家就不看了。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後來我慢慢也開始指導別人寫新聞稿,這都是我對新人的第一要求。


推薦閱讀:

發表經濟學頂級期刊(top 5,field top)是什麼體驗?
如何看待中文期刊中抄襲外文期刊並發表出到經濟學(季刊)?
耶倫的經濟主張如何?出任美聯儲主席將如何影響政策走向?
作為銀行員工怎樣構建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
一個城市如果無法為他的中產階級提供住房,那麼這個城市存在的意義何在?

TAG:科研 | 經濟學 | 博士 | PhdCandid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