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回歸之前是如何保證食材的供應的?
在70-90年代香港與中國大陸互不相通,請問當時香港人如何獲得食材,是全部都需要靠船隻進口嗎?
怎麼題主覺得香港像個荒島一樣。。
當年就算沒有內地賣的糧食、肉食,新界「自古以來」一樣有人在養豬養雞、種菜、種稻米啊。小弟家住元朗,曾經的元朗絲苗是香港名牌呢。內地雖然限制人員出入,但出口貨品等於賺取外匯,怎會放棄這條財路,這也是不武力收回香港的原因啊。
下圖是「元(朗)荃(灣)古道」的一部分,農民提著農產品去趁墟(趕集),日落前趕路回家。
三趟快車_百度百科
1962年,在周恩來總理親切關懷下,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和鐵道部為適應供應港澳鮮活商品「優質、適量、均衡、應時」的要求,共同開創了編號為751、753及755(現分別改為82751、82753、82755次)的三趟快車,分別自上海、鄭州、武漢三地始發,每日滿載供港鮮活商品,經深圳運抵香港。由於 「定期、定班、定點」 每日開行三趟,所以都習慣稱其為「三趟快車」。 此前,內地輸港鮮活商品靠零散貨物列車運送,運載時間長,作業環節多,線路不固定,設施不配套,因此沿途活畜禽死亡率很高,鮮果時蔬多腐爛。而「三趟快車」開行以後,鐵路部門制訂了—系列特殊政策,如「一保(保車源)三優先(優先配車、優先裝貨、優先掛運)」,除了中途加水外,沿途不停直抵香港,使運輸時間縮短了2/3,保證了鮮活貨物「優質、適量、均衡、應時」地供應港澳。
可見就是1962年之前,內地依然出口物資到香港,並沒有封閉。三趟快車開行之後那就更加方便了。除了港人熟悉的珠江橋牌調味品系列、梅林牌午餐肉一直有出口之外,華潤公司旗下的五豐行也一直作為進口內地豬牛肉的獨家總代理,所以互不相通的頂多是人(其實也不全是互不相通),貨物一直很暢通的。
延伸閱讀:深圳和香港邊境的香港禁區來源是什麼?
香港的大部分農產品和淡水資源都是大陸提供的,大陸為此建設了很多專供農場(質量相當高,合格率99%),而農產品和淡水資源成為了國家為數不多的外匯來源之一,所以廣東有一年大旱,香港提出不要那麼多水了,被中央拒絕了……想少給錢,門都沒有。
這些供港食品賺的外匯對於中國初期的建設相當重要。
所以這是一個互惠的事情,香港獲得價廉物美的農產品,大陸獲得寶貴的外匯。七十年代初國家用存著的外匯玩了一筆期貨(某穿越神人,期貨高手),再用賺的錢向西方購置了一批化肥生產線 ,這樣才真正基本解決大陸人的吃飯問題
香港,東南亞少有的良港,有船,什麼運不來,英國人要就是想做生意。
第一,香港海產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第二,超市、食肆很多食材都是進口的,就像連蛋都要吃泰國、歐洲進口的。
這問題問的。。。回不回歸和做不做貿易有關嗎,英國沒隨著香港一起併入中國,我們現在不照樣和它做食品貿易嘛。。。
我媽是62年生的,在南方一個軌道交通拉起來的城市,懂的人應該知道是哪裡。小時候我外公外婆加上我媽她們四姐妹住在鐵道邊上一間小平房,我媽說小時候在鐵道邊上玩,經常會看到那種貨車運的是各種生豬家禽蔬菜等物資,因為很多活物,在火車上時間長了免不了有死的,像雞鴨這種死了肯定也不會扔下車,但是偶爾能撿到車上扔下來的死青蛙之類的。那個年代我外公一個小學文化的臨時工,我外婆字都不認識,一家人一年都吃不到幾次肉,我媽小時候缺鈣有佝僂病,買不起鈣片,都是我外婆大清早去鄉下撈小魚小蝦給我媽吃補鈣。所以每次在撿到這種火車上扔下來的剛死的動物就算是改善下生活了。沒錯,這就是往香港運的,在那個年代,國家那麼多人吃不飽飯還往香港運這麼多物資,我實在看不起現在那些港燦。
推薦閱讀:
※國人與港人的「陸港矛盾」是否可能在5-10年內在韓、日、歐、美等外國重演?
※香港代購和澳門代購有什麼區別?
※如何看待新發布的《米其林指南 香港 澳門 2015》?今年的榜單里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餐廳?
※國泰航空或港龍航空對講普通話的乘客是否會表現出較差的服務態度?乘坐這兩家航空公司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