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第一台汽輪發電機是誰主持製造的?
關於我國歷史上第一台汽輪發電機,百度可以搜到,下面介紹。
印均田於1949年12月調入上海通用機器廠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負責製造急需的通用機械設備。1953年8月,上海汽輪機廠正式成立,任總工程師、副廠長,後任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55年,在他主持下,試製出我國第一台6兆瓦汽輪機,獲一機部特等獎。
關鍵詞:1955年, 6兆瓦 ,試製。
同時,搜到了關於老學長的一篇報道:
在 江澤民《中國電機工業發展史》序言全文_資訊頻道_鳳凰網 這篇新聞報道中,
1956年,新中國製造的第一台汽輪發電機投入運行,雖然只有6000千瓦,但相比過去已是龐然大物。這台發電機是捷克斯洛伐克斯柯達公司的專家來上海幫助建造的。捷克專家中文名字叫許嘉德,他技術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記得當時需要做超速試驗,要達到額定轉速的120%,即每分鐘3600轉。大家很擔心,就怕轉子飛了怎麼辦。
後來,在閔行上海電機廠內建了一個超速試驗室。試驗那天我們都去了,效果很好。那時,我在一機部上海第二設計分局擔任電器專業科科長,協助上海電機廠副廠長孟慶元完成了這項任務。當年參與過這項工作至今仍健在的還有汪耕院士。6000千瓦功率不算大,但畢竟是新中國建造的第一台汽輪發電機,萬事開頭難啊!
關鍵詞:1956 投入運行 6000千瓦 幫助建造
————————————————————————————————————————
綜合以上兩條信息:我們可以得出,
1955年的那台我國第一台6兆瓦汽輪機,是在外國人許嘉德幫助下製造成功的。53年建廠,55年製造,56年投入運行。。。嚴格意義上來說,算不上我國自己的第一台汽輪機。那麼我國自己做的是什麼時候什麼樣的呢?
汪耕,原名汪積威。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在他的一篇口述文章中提到了相關內容。原文如下(有刪減):
英國茂偉公司1956年試製成功定子水冷發電機發表文章時,提及轉子採用水內冷的看法,但是
認為有很大的困難。
1958年2月,我隨肖卡同志(時任上海電機廠廠長) 為團長的一機部系列電機考察團去蘇聯各電機科研單位和製造廠考察訪問。 在列寧格勒「電力」工廠時,我們聽到該廠的中國實習生談及「電力」工廠剛剛設計完成一套6000千瓦定、 轉子都用水內冷的汽輪發電機(後改為3000千瓦)底圖。 蘇聯人沒有與我們談這台發電機的具體設計,但說「試製轉子水冷需克服許多問題」。 因外事紀律,我們也沒有再去追問。
1958年5月我從蘇聯考察完回到上海電機廠時,得知浙江大學一位老師曾於4月來廠建議試製汽輪發電機水內冷轉子, 起初他們只是建議做一個水內冷轉子研究,不是要搞一台發電機,那時轉子很寶貴,要是搞壞了可不行,爭論很大。 我從蘇聯回來後在廠里寫考察報告,浙大又來建議搞水內冷轉子,肖卡這時已是上海市委候補委員, 把這事提到市委討論。
1958年7月初市委同意我廠採納浙大建議,用一根6000千瓦發電機轉子鍛件著手設計試製1.2萬千瓦水內冷發電機轉子,後來又決定試製整台1.2萬千瓦定、轉子繞組都用水內冷,即後來稱之為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 第一台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馬的。
一個是國內工農業生產對電力的迅猛需求,一個就是浙大老師的推動。1958年7月初,我在中小型電機研究室,突然接到厂部通知調我回設計科, 在總工程師孟慶元博士的指導下, 擔任剛剛新成立的水內冷轉子發電機設計科研試驗小組組長。 所謂設計小組就三人,我、陳同濟和張清烈, 浙大老師與我們討論了轉子水路示意圖後就回校了。國家科委的副主任劉西堯,從北京得知我們要試製水內冷轉子發電機, 專程到上海把孟慶元、 浙大電機系鄭光華老師和我三個人叫到他住的錦江飯店,希望上海電機廠在一個月內將1.2萬千瓦汽輪發電機內冷轉子設計試製出來。
世界上第一台1.2萬千瓦3000轉/分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從1958年7月初科研設計試驗開始,到1958年10月就試製出來,在廠內總裝試驗獲得初步成功,總共只花了一百天。所以,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的創製成功不能僅僅算是上海電機廠的, 更不能算是我汪耕一個人的。
1958年12月安裝在上海南市電廠發電, 該發電機在南市電廠正常運行了34年,直到1993年8月才因機組小,煤耗大被拆除。不過據說拆除後又被浙江一家買過去發電。
說到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的創新之處, 講實在的我們那時並沒有很多的理論指導, 我們第一台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是水路安排的作用, 我們用的自水泵,自己抽水,不是靠外面水泵壓進去,要是從外面用水泵壓進去,得有很大的壓力,很困難。
1958年12月,在蘇聯列寧格勒「電力」工廠召開大型汽輪發電機和水輪發電機冷卻會議, 專門討論大電機的冷卻問題,因為我們做出來了,他們得到消息所以也邀請我們參加。 機電部就派我和哈爾濱的吳天霖副總工程師出席會議。 吳天霖工程師在大會上宣布了我國已用6000千瓦的轉軸試製出一台1.2萬千瓦3000轉/分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並已在廠內總裝試驗獲得初步成功。 這一宣布引起與會代表很大的驚異與興趣,問是不是翻譯錯了,因為俄語「水」和「氫」發音相近。
我們第一次去蘇聯的時候, 他們不和我們交流,這次去我們做出來了,在蘇聯「電力」工廠的中國實習生很開心,長了志氣。 蘇聯電氣工程學會會長、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阿列克賽夫特地為此事向我們祝賀,並特邀吳天霖與我去他工作的學院參觀,蘇聯當時把我國用6000千瓦轉軸試製成1.2萬千瓦3000轉/分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一事列入到會議討論文集和紀要中去, 這是國外第一次報道我國首先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記錄。
1958年,研製成功了世界第一台一萬二千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上海南市電廠。為此,在上海電機廠成立六十周年之際,
江澤民同志親筆題詞:解放思想,發揚雙水內冷電機的首創精神。
說到雙水內冷,這還得說到浙大電機系。。。。
雙水內冷發電機是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標誌性科研成果,於1964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這項技術打開了我國自製大型發電機的坦途,推動了國民經濟發展,在當時遠超國際水平。輝煌的背後凝聚著電氣師生日以繼夜的辛勞與焚膏繼晷的攻關。
鄭光華老師提出了雙水內冷發電機方案。但方案實施難度很大,當時國外沒有先例,相關的文獻也認為可行性較低。陳永校和鄭光華、汪槱生等老師迎難而上,只用一個星期便設計和製造出了一台簡單的只通水不通電的轉子水內冷模型機組。模型機組的實驗結果表明,轉子水內冷是一種可行的設計方案。這個結果驗證了理論方案的可行性。
但隨著項目的推進,電機振動、腐蝕等各種問題紛至沓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老師們決定將一台美國研製的15千瓦發電機拆開進行雙水內冷改造。為了更快地完成任務,所有人都沒日沒夜地參與到改裝工作中,課題組的很多成員晚上只睡兩三個鐘頭,第二天繼續奮戰在一線。最後課題組用了十天的時間完成了改裝。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課題組設計的3000千瓦凸極式雙水內冷發電機終於在1958年9月於蕭山電機廠試製成功。
(來源於公眾號 :EE生輝)
總結:相比於55年那個6兆瓦的汽輪機,58年的12000千瓦的這個雙水內冷意義更大。而且這種大項目都要團隊合作來完成的。
印均田,我國動力工程和導彈技術專家。早年從事動力機械研究並具有很深的造詣,主持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6兆瓦)汽輪機,獲一機部特等獎。
推薦閱讀:
※納米發電機未能產業化的原因是什麼?
※發電機短路試驗時的短路電流怎麼計算?謝謝
※發電機的工作原理?請通俗點講。
TAG:發電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