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央行臨時採取 100% 存款準備金率?

印度央行令銀行業繳納近兩個月存款_財經_環球網

印度央行26日宣布臨時規定,要求銀行業者將近兩個月內吸納的存款按100%的央行存款準備金率轉至央行,以吸收因政府禁用大額紙幣帶來的額外流動性。

百分之百的準備金率,請問歷史上曾經有過先例么?這種舉措的原因是什麼?會有什麼後果?而且印度換錢政策不過一個月而已,為何要吸收兩個月存款?如果地方銀行之前已經放出了貸款,那是不是還得強行回收?

PS:感覺宏觀經濟學家們估計樂瘋了吧,這是個多麼驚人的社會試驗吶……

(比方說,有可能會為全世界提供一個徹底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的成功案例?)


應該是這樣,現在印度存款增加,銀行可以放更多的貸款。現在的貸款提現理論上應該都是新幣,而銀行還可以回收舊幣。

那麼可能就是有人。。。從現在的情況看應該是有很多富人,貸款提現新幣,然後用舊幣還款。 變相進行洗錢。

前一段新聞,大額無說明的存款印度政府沒收60%,假設一個企業有1億貸款額度,幫人洗錢收40%那麼貸款轉一圈就賺4000萬,因為還款周期很塊,尤其應該是和銀行勾結好的,那麼一天打幾個來回都可能,想想就賺翻了。

現在提高準備金到100就是鎖死貸款洗錢的通道。


印度央行只是要求銀行把2個月的存款全部作為法定準備金存起來,並沒有說以後會一直推行這個政策,所以原來的題目「如何看待印度央行採取百分之一百準備金率?」其實有點不準確(現在被改成「臨時」了,速度啊2333)

至於現階段的印度央行想幹嘛,官方說明是因為大量吸收舊幣導致銀行流動性過剩,提高準備金率是吸收流動性的措施。但我個人也同意 @無鋒重劍 的看法,BBC之前也有篇新聞是報道各種漏洞的:Meet the money mules of Indian cash crisis - BBC News

反正不管是明面上的理由還是背後的原因,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表現。

不過問題里有問「百分之百的準備金率,請問歷史上曾經有過先例么?這種舉措的原因是什麼?會有什麼後果?」我可以來回答這一部分。

首先,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種先例,但經濟學家中有過這種思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費雪(就是費雪方程式那個)在大蕭條之後的1935年寫過一本100% Money,通篇就是在討論這個問題。書寫出來後石沉大海(具體原因看最後),我在學校地下3層的倉庫里找出來這本蠟黃蠟黃的書後,看過借書卡上的名字,恩,我果然是唯一一個。

至於我為什麼會想到看這本書,是因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反華爾街的人裡面有人提到了一篇未發表的提案A Program for Monetary Reform,是費雪和其他5個經濟學家一起寫的,但不如100% Money好看。講真,後者完全可以當魔幻小說看。

費雪是經歷過1929年大蕭條的人,親眼目睹了當時大批銀行倒閉以及貨幣蒸發的現象(1929年美國貨幣總額280億,33年只剩200億)提出這個構想針對的就是「部分準備金制度」所造成的信貸擴張及一系列後果(不良貸款增加→銀行危機→市場動蕩)

所以費雪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構想,他建議在當時存在的12家聯邦儲備銀行之上,再增加一個貨幣委員會(Currency Commission)分3步走:

①先由委員會直接發行130億美元的銀行券

②其中120億購買加盟銀行100億有價證券和20億貸款

③再從12家聯邦儲備銀行購買10億有價證券

為了便於理解,他做了3張假想的資產負債表。

【貨幣委員會資產負債表】

等於打造一個極度中央集權的央行,以政府信用為背書發了130億。

【加盟銀行資產負債表】

資產部分

加盟銀行保險庫里的貨幣10億+120億

+原本就存在聯邦儲備銀行的準備金30億

=160億

負債部分

支票存款150億

+加盟銀行自己所發行的銀行券10億(當時美國還不是由美聯儲統一發法定貨幣,所以還存在加盟銀行券這種東西)

=160億

【聯邦儲備銀行資產負債表】

資產部分

保險庫里的法定貨幣50億+10億

=60億

負債部分

聯邦儲備銀行的銀行券30億

+加盟銀行所存的準備金30億

=60億

如此一來就實現了100%準備金。

這裡有幾個點比較重要。

第一,130億因為都睡在銀行保險庫里,所以並不會進入市場流通。

第二,肯定有人注意到了還有210億的定期存款並沒有要求全額準備金。對此費雪的建議是在實行全額準備金制度後對存款進行分割

①支票存款:100%準備金,無息,存款人必須支付銀行保管費,禁止銀行再貸出去,無風險

②定期存款:變成實質上的有息債券,不需要準備金,有利息,銀行可以再貸出去,有風險

第三,銀行不被允許進行信用創造,之前貸出去的款如果收回來之後,再貸給誰的自由裁量權依舊在銀行手上,但超出部分必須全部由貨幣委員會來決定。

光看這部分,很容易覺得銀行的自由裁量權還是很大的,但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這部分有點繞,我試著解釋一下。

費雪心中理想的劇本是:用定期存款(實質上的有息債券)來cover貸款。大家可以看加盟銀行的BS里,變化後定期存款為210億,而貸款總共才180億,足夠cover(注意這些資產負債表都是費雪假想出來的,不是真實的情況)

但萬一貸款大部分是從支票賬戶走的呢?或者在制度推行後,大家覺得定期存款風險太高,不存定期了呢?

假設定期存款<貸款所需的180億,比如是100億,即使貸款180億都收回並且理論上銀行對這一部分有自由裁量權,但實際上銀行可以自由貸出去的只有其中的100億,剩下的80億必須和支票存款一樣由貨幣委員會來指定,否則就違反了他最堅持的「銀行不能再利用支票賬戶做信用擴張」

知道這個提議為啥石沉大海了吧,是不是有點計劃經濟的趕腳?

我年初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真是個不錯的腦洞啊,拿去和導師分享了一下,沒想到印度央行為了堵政策漏洞居然執行了(雖然只要求2個月的存款),如果這個政策繼續推行下去的話……畫面太美,好想看啊~(~ ̄▽ ̄)~

順便一提,費雪這個提案是有其歷史合理性的,因為當時美國雖然結束了自由銀行時代(wildcat banking)但美聯儲並不是唯一的法定貨幣發行者,在大蕭條時也沒有履行最後貸款者的職責,按伯南克的說法,是眼睜睜看著擠兌潮蔓延全國,9,700多家銀行倒閉。所以費雪提出比30年代的美聯儲更為中央集權的貨幣委員會的想法有其合理之處,當然步子邁太大了【咦?是不是和莫迪有點像?

廢鈔事件的總結更新:為什麼中國媒體和網友集體唱衰印度的廢除500和1000面值的紙幣這件事?

謝謝大家支持,偷偷摸摸打個廣告,也是和貨幣有關的乾貨答案(不知道為啥,我的吐槽答案收到的贊遠比乾貨答案多)

羽頎:經濟學界如何看待比特幣? (這個回答是介紹哈耶克廢除中央銀行設想的,和費雪走的是兩個不同的極端,連在一起看很有趣)

都有哪些很有誤導性的「經濟學常識」? - 羽頎的回答 - 知乎

安倍經濟學真的失敗了嗎? - 羽頎的回答 - 知乎

參考文獻:100% money : designed to keep checking banks 100% liquid, to prevent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largely to cure or prevent depressions, and to wipe out much of the national debt / by Irving Fisher. -- Adelphi, 1935.


更新:關於印度,一些反思,也許真能扛過去。

之前的言論是我在帶入中國國情的思維去思考印度的社會和經濟問題。一些朋友指出印度只抽走最近兩個月的存款,沒我說得這麼可怕。事實上,我第一時間就去看了原文,這個問題我是注意到的。即使這樣,最最保守的估計也會使原法定準備金率上升幾個點。

然而我認為這一政策依舊破壞力巨大,一來對於印度這麼個之前是全現金的社會,這兩個月存款規模巨大,可能上升的不止幾個點(事實上一把幾個點已經夠可怕了。);二來么....大家看看中國的畫風:「大新聞:央行降低0.5個準備金率。」這0.5%看似少,但大家應該知道調整準備金率是央行最大刀闊斧影響最大的調節貨幣總量的方式了。因為基礎貨幣是可以派生信用貨幣的,每增加1億存款,商業銀行就能派生出數倍的信用貨幣,這個就是乘數效應。具體的乘數係數要視每個國家的金融市場發達程度和信貸規模來判斷了。

而我覺得我觀點的狹隘,可能在於以下兩方面:

1)我以中國的信用派生能力去估計印度金融市場的通縮程度。

2)我以中國人民的對TG的懷疑精神和反抗意識去揣摩印度人民。

第一點關於派生能力的我在上面已經闡述。第二點我講個特別簡短的架空的故事來闡述下信用在金融體系的作用:

一個小鎮,有一天傳出了一句謠言:「小鎮的加油站供貨出現問題了,馬上就會沒油可加了。」鎮上一些無知的人真的相信了,拿起手頭的所有容器去裝油去了;而鎮上博學的人,即使不相信,也意識到需要行動起來。最終一個本身並沒有問題的加油站,真的給人們搶購一空。這個荒謬的謠言居然自我實現了。

而現代金融體系就是這樣,一切都建立在信心和信用之上。如果印度人民堅定的跟著政府,相信政府....誰知道呢....也許正能熬過這場滑稽的危機。

-------------------------------------------------------------------------------------------------------------------------------

主要問題統一討論區~:

有些同學還在糾結「法定準備金不是用來應付擠兌的么,這時候為什麼不能取出來用啊。」

準備金分為兩種,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就是字面意思不用細解釋了。超額準備金可隨時取出(但有運輸成本)。法定準備金只能以貸款的形式找央行要,也就是俗稱的最終貸款人了。一般情況下準備金是央行用來調整貨幣總量的一刀切的方式,但準備金的最初也是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央行履行最終貸款人的職責。

但是!最終貸款人!聽這名字就很嚇人是不是!央行以這種姿態出現,基本就是金融危機了!還是很嚴重的那種!

那銀行一般用來支付存取的叫什麼呢?叫做庫存現金,名字很直觀,不用多解釋了。我記得還有幾個,同業存放什麼的,大同小異。

有的同學說「我們實際是把錢存在央行,商業銀行只是通道。」 我們管這種經濟叫計劃經濟,剝奪了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

有的同學對中國的銀行現狀很感興趣。如果感興趣大家可以去搜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這個很直觀的反應銀行的流動性。利率上漲就是缺錢了,利率下跌就是錢多了。在這就是個簡單的供求關係,只不過這個市場賣錢,錢的價格是利率。

-----------------------------------------------------------------------------------------------------------------------------

仔細一看,9月到11月的存款全部上繳啊…就這倆月存款多。因噎廢食…?

(中國準備金率為16.5%。)

為什麼我會對之後很迷呢?因為理論上法定準備金真的取不出來....而我不敢相信這個結論。

我先解釋下法定存款準備金,這東西是為了應對商業銀行過度發展信貸業務而規定的商業銀行必須寄存在央行的吸收的存款。也就是說100%準備金(9到11月存款)下商業銀行是沒有現金頭寸的從空間上說都不在一個金庫里

我國有找央行要法定準備金的先例可循么?

抱歉...據我所知好像真沒有.....(歡迎大家補充下,世界範圍的都行,我是真想不出來了。)

我國商業銀行從沒動過法定準備金。這很好理解,哪個銀行敢動就是等於告訴外界我們銀行信貸出問題啦,快來擠兌啊!!!

我國銀行由於信貸業務規模的不同,一般進行的同行業拆借。大概意思就是現金多的銀行借給少的幾天,比較多的是隔夜拆借,這也就是隔夜拆借利率咯。而像印度這種直接抽走所有商業銀行的現金頭寸...往後會發生什麼,我都不奇怪了,畢竟是個離西天最近的國度。

—————————————————————--------------------------------------------------------------

這局面我想都沒想過…央行的基本任務就是維護幣值和控制通脹通縮。阿三的央行這是在干毛?

從理論上講來講,央行降準是釋放流動性,提高準備金是收縮流動性,具體破壞力有多大。大家記得13年一次隔夜拆借到了13%的那一夜的錢荒么?那就是我國央行為了敲打商業銀行,所以遲遲不釋放流動性。注意只是不釋放流動性而已。

然而神奇的阿三呢?.....商業銀行吸納的所有存款都作為法定儲備金存在央行,那麼商業銀行手中是不允許持有頭寸的。也就是說不光不能貸款,取款好像也不行了?我說得都有點不自信啊....因為這個局面根本沒有討論過。如果哪個老師討論這種情況,估計同學們就會拿出手機開始肝陰陽師了...這老師明顯腦子壞掉了。

從事實的影響來說么?…

實際影響誰知道啊!!!印度這一通折騰,別說世界金融史上亘古未有。恐怕經濟學家們連想都不敢想吧。

我覺得至少也得摧垮印度的金融體系吧。畢竟在我們國家,只能存不能取,我們管這地方叫繳費處

如果真是為了打擊腐敗,印度就像一個為了除虱子而跳進沸水的瘋子

(不配圖我難受)鐵鉗莫迪


補充:

廢鈔令與印度央行新政的邏輯鏈:

廢鈔令(要求將500、1000現鈔存入後兌換新鈔)引發私人部門在銀行的存款增加,體現在銀行的負債端,而由於換新鈔的限制,這部分舊鈔無法1:1轉變為新鈔,故銀行存款短期快速上升,而存款流出(兌換新幣)則是緩慢的過程。

銀行在獲得新的存款以後,可以從事資產業務,如果銀行假設私人部門的現金持有比例不變,這意味著銀行在一段時間以後(放開換新幣限制),將迎來這部分存款的流出(兌成現鈔)。所以銀行無法從事長久期的資產業務,比如長期貸款,對於隔夜負債而言,銀行為了追求資產負債表的不錯配,會選擇在央行的隔夜負債工具,比如超額存款準備金以及央行的回購。

但是,之前印度央行的存准率是4%,而並沒有將這部分超額流動性(存款)鎖定在央行的準備金項,而印度央行有限的資產持有規模無法覆蓋增加的存款量,也就意味著通過回購置出資產吸收銀行超額流動性的能力不夠。

如果銀行無法使用回購工具,而準備金率又很低的話,銀行會尋求替代性的同信用風險資產,比如印度的政府國債。這不是印度央行想要看到的。

最終,印度央行決定調整對應這部分超額流動性的準備金率以避免流動性溢出到債市,也解決了資產規模限制回購用量的問題。

來源:【見智快評】為什麼印度央行要祭出臨時性的100%準備金率政策?-華爾街見聞

---------------------

每個人對於莫迪最近的行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覺得他很果斷有魄力,有些人覺得這是三哥不靠譜的又一鐵證。而我個人來說,莫迪的行為會再次證明系統性的失敗是無法依靠所謂天才人物的看似「鐵腕」的結構性手段來拯救的。前有民國政府小蔣的金圓券,後有日本央行央行速水優的量化寬鬆。

我們都知道印度為什麼腐敗,從根源上說,一是權力體系的分散與權責的不匹配導致腐敗在權力結構上無人管,二是印度本身社會發展水平低下導致的契約精神薄弱與公共責任意識缺失導致腐敗在真實民意上無人管,三是資本主義初期經濟自由化下無視道德的金錢觀念導致民眾只是憤怒自己不能腐敗。這些都是政治性與社會性的原因。

莫迪的行為只是技術性手段,那麼技術性手段是否可以解決政治性與社會性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但總體仍然需要不斷推廣適應較高層次上層建築的生產力發展。給予民眾合理合法可以改善生活命運的機會,然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起對契約精神的尊重,以現代經濟的複雜產權關係與交易方式來強化社會的公共責任意識與公民意識,倒逼政府改善自身運作效率。

以此為基礎,技術性手段才能夠正本清源,否則這種技術手段本身也可能會成為社會問題之一。能想像現在的大陸設立一個廉政公署就能達到香港的廉潔嗎?別忘了,大陸的檢察院法院之類,同樣是腐敗的重災區,給予廉政公署那麼大的獨立性與權力,其本身就會腐敗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嚴肅臉)

而此時推動的「猛葯」,說實話,那真是舉世罕見。平心而論,莫迪的想法是有合理性的,甚至說魄力與擔當也是值得人敬佩的。但印度這個脆弱的社會系統是無法承受這種劇烈的變化的,最終受害的還是最弱勢的底層民眾,而強者與投機者雖然也會受害,但他們總是有無數的方法可以來逃避打擊與保護自己。傷敵三百可能自損一千,這就是擺在貧民與貴族的現實。最終貴族們會打著貧民的旗號來反對莫迪,把莫迪的「天才、果斷、魄力」變成笑話,而這種事,王安石在千年前就已經經歷過了。

我可以在這裡下結論,這不會是結束,所謂按下葫蘆浮起瓢。

莫迪必須用一個又一個舉世罕見的手段來解決出現的一個又一個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都是一條邏輯線上發展來的,等到莫迪為他的「天才與魄力」用光了自己的政治資源,那他也到了最終失敗的時候了

這就是現實。

關於系統性問題與結構性解決的現實差別,可以參考吳敬璉說的「管住貨幣,放開價格」,對當前抑制通貨膨脹有啟示意義嗎? - 劉鑫的回答 - 知乎


說實話,我玩《鋼鐵雄心》《海島大亨》《特大城市》的時候,也沒有莫迪這麼敢操作。

當然,莫迪同志也為我們做了突出的貢獻,親身示範了什麼叫做:大躍進。

全場最佳

年度優秀歷史教師

印度總理

莫迪


我已經聞到了血腥的氣息。

在這個世界上。狼們開始默默脫下他們偽裝的羊皮的時候,有人,哦不羊,突然將自己的肉割下一大塊出來扔在了狼群中間。不愧是佛教發源地,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式與佛祖如出一轍,破乎服。


問:要把大象裝冰箱總共分幾步?

莫迪:三步,第一部,把鈔票廢了,第二部,不讓你拿到新鈔,第三步,不給銀行錢。

我看你印度象還能蹦噠幾年


太魔幻現實主義了。

大額紙幣立馬作廢我還沒從震驚中走出來,又見到100%存款準備金.......

100%存款準備金,就是高能貨幣沒有貨幣乘數,如此來控制流動性,要不是人家真的這麼玩出來,敲我100個腦洞都想不到。

最牛的是,但現在為止印度經濟還沒有崩盤,果然是開掛的民族神奇的國度。印度本世紀趕超中國,從現在起我信了。


事先聲明,關注我的朋友不必有太高期望,我對銀行業的唯一了解是我表妹在銀行工作(很漂亮,已經結婚,不必妄想)。不過對於這個問題,即使沒有相關背景,依然能看出有意思的東西。

「央行稱,銀行業者需將9月16日至11月11日間吸納的存款按100%的央行存款準備金率(CRR)轉至央行。」

請注意,廢除舊貨幣是從11月9日開始的,在此之前理論上這一措施嚴格保密,那麼為什麼收繳要從9月16日開始呢?

第一種解釋很直接:印度央行在變相承認,換幣政策事先已經泄漏,從9月中旬開始就已經有大批量的來源不明現金流入銀行業,該政策就是為了針對這筆錢而來。再細想一下又有兩種可能,要麼是莫迪的核心圈子在監守自盜,要麼是通過其他渠道早就有人完成了乾坤大挪移。總之,按照這種解釋,莫迪政府所謂的「打擊腐敗」「凈化黑錢」「補收稅款」在開始前就徹底失敗。

第二種解釋:莫迪的目的是徹底摧毀整個印度的市場流動性,將印度轉變為計劃經濟國家,此前的廢幣、調整每日提現額度、允許舊幣購買種子交水電費等等一系列手段全是障眼法,根本用意是自上而下的共產主義改造。如果真是如此發展,倒還能佩服一句老仙有魄力有水準能幹大事。不過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我想,恐怕沒有討論的必要了吧。

第三種解釋:印度央行想要渾水摸魚,從莫迪的政策中找到了某一個漏洞,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手中的籌碼。這種解釋的前提是莫迪已經失去了對央行的控制,接下來就是大崩潰的開啟,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引發內戰。

第四種解釋:印度央行逗逼了,誤以為廢除貨幣是從9月16日開始的。本來這種解釋的荒謬顯而易見,不過這半個月的大戲一幕幕看下來,還真是不能一笑置之。

第五種解釋: @無鋒重劍提到的,這是印度政府試圖繼續推行廢除舊幣政策的又一個頭痛醫頭的手段,也就是說,這種讓人看了目瞪口呆的腦殘政策還遠遠沒有結束,明天說不定會有更勁爆的消息發布,而這一切,只不過是為了莫迪的一個夢想……

印度人聽說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嗎?


如何看待 Rajan 成為印度近二十年唯一未獲連任的央行行長?

良禽擇木而棲,Rajan跑得對。


印度這遊戲場景,咱中國人不陌生啊,不就是打擊土豪,增加稅收嗎?幾千年前,咱就玩過啊。咱史書上記著呢。(稍稍傲嬌一下,誰讓我們是個愛記小筆記的民族呢?)

漢武帝,桑弘羊改革,算緡告緡。瞧黑板,黑體字加粗。什麼,不知道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家應該有多少錢,你家就必須有多少錢,限期申報繳稅。多了少了都自認倒霉。

這樣一刀切,不怕社會動蕩嗎?靠,你也不看看後台是誰,漢武帝,千古一帝,比什麼莫迪牛逼一百倍,強硬一百倍。他朋友就說了他兩句,他就把人小弟弟給割了,對,就是那個倒霉的司馬遷。

強硬如廝,牛逼如廝,迫切如廝,且經濟規模還是農耕社會的古代,推行這種政策,尚且以罪己詔,大漢由盛轉衰而結束,況且現在的印度呢?

求佛祖保護吧。什麼?印度已經不信他了,好吧,算我神馬也沒說。


印度此前的「廢鈔令」不僅給實體經濟帶來了許多摩擦成本,其影響已經逐步滲透至銀行體系以及金融市場,最終不得不使得印度央行祭出新的彌補政策,來幫助市場平穩度過廢鈔與新鈔的置換期。

對2016年9月16日至2016年11月11日期間的凈活期及有期負債NDTL(銀行的負債是存款)增量,實施臨時的100%現金準備金率(CRR),而其他的剩餘總量NDTL仍然為4%準備金率。印度央行強調了該舉措是臨時性的,並會在12月9日重新審視該政策。

印度央行的回購政策以及常備融資便利工具將納入印度政府發行的原油債作為合格抵押物。

巴克萊在其報告中指出:CRR,既現金準備金率的變化是最具備影響力的政策,會從整個銀行體系中抽離掉3.24萬億盧比,亦即11月8日以來增加的銀行存款量的一半。自11月8日的廢鈔令以來,銀行為了管理自身的超額存款流動性,通過印度央行流動性調整工具(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進行的逆回購規模達到了4.8萬億盧比。這意味著印度央行資產端內的資產組合完全被用於服務這些回購的抵押品。

對於印度央行而言,換鈔只是一種負債置換而已(現鈔位於央行的負債端)。但是對於銀行體系而言,整個廢鈔-發新鈔流程意味著在取現受限的情況下,銀行無法快速擠出這部分換鈔之後的存款負債(原來是現鈔,現在轉變為了銀行存款),而窖藏在銀行負債端的廢鈔後的存款規模大於印度央行的資產端規模,最終的情況就是印度央行無法拿出足夠的抵押物來服務銀行的逆回購需求,如果這部分資金無法被鎖定在印度央行的負債端,並在換新鈔結束後如期的流出的話,就不得不尋找新的資產,比如國債,這又會影響到金融資產的價格。

廢鈔令與印度央行新政的邏輯鏈:

廢鈔令(要求將500、1000現鈔存入後兌換新鈔)引發私人部門在銀行的存款增加,體現在銀行的負債端,而由於換新鈔的限制,這部分舊鈔無法1:1轉變為新鈔,故銀行存款短期快速上升,而存款流出(兌換新幣)則是緩慢的過程。

銀行在獲得新的存款以後,可以從事資產業務,如果銀行假設私人部門的現金持有比例不變,這意味著銀行在一段時間以後(放開換新幣限制),將迎來這部分存款的流出(兌成現鈔)。所以銀行無法從事長久期的資產業務,比如長期貸款,對於隔夜負債而言,銀行為了追求資產負債表的不錯配,會選擇在央行的隔夜負債工具,比如超額存款準備金以及央行的回購。

但是,之前印度央行的存准率是4%,而並沒有將這部分超額流動性(存款)鎖定在央行的準備金項,而印度央行有限的資產持有規模無法覆蓋增加的存款量,也就意味著通過回購置出資產吸收銀行超額流動性的能力不夠。

如果銀行無法使用回購工具,而準備金率又很低的話,銀行會尋求替代性的同信用風險資產,比如印度的政府國債。這不是印度央行想要看到的。

最終,印度央行決定調整對應這部分超額流動性的準備金率以避免流動性溢出到債市,也解決了資產規模限制回購用量的問題。

圖:從資產負債表看印度央行新政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裡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前一陣韓國MERS患者跑中國這件事的時候,醫學圈都在說,我們正缺小白鼠呢,居然有主動過來當的。

把MERS患者換成印度經濟,把醫學圈換成經濟學圈。毫無違和感。

可憐了他們的老百姓。


如果說毛熊是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排雷兵。

那麼印度這次就真成了世界級的社會和經濟的極端環境下實驗場。

現在印度相當於給實體經濟斷糧了,即使斷糧的時間很短,但也足以造成金融海嘯。

哎,用十幾億人做實驗,但願不會成為修羅場…

中國人也應該引以為戒,畢竟在七十年代,我們也舉國實驗過…


再次證明,當初英國能殖民89年不是因為英國強大,而是那群人沒啥反抗的血性。


發現一個問題,出一個補丁,而且是只看眼前一步的補丁。

你公布廢鈔政策前不應該想清楚影響和對策嗎?

執政能力堪憂。


首先,印度央行強調了該舉措是臨時性的,並會在12月9日重新審視該政策。

這聯繫到印度之前的「廢鈔令」,印度現任央行行長帕特爾曾表態稱,「該決定由政府和央行聯合做出,是『打擊使用黑錢以及假幣的有力措施』,並表示,將於2016年年底之前恢復正常。」然而現實是經歷了十幾天的換鈔,銀行外面仍舊排滿長隊。。。

舊鈔的大量存入,銀行存款呈現爆炸式增長,新鈔票流出的比例恐怕連50%都沒有,就如華爾街見聞的分析報道所說,對於銀行體系而言,整個廢鈔-發新鈔流程意味著在取現受限的情況下,銀行無法快速擠出這部分換鈔之後的存款負債(原來是現鈔,現在轉變為了銀行存款),而窖藏在銀行負債端的廢鈔後的存款規模大於印度央行的資產端規模,最終的情況就是印度央行無法拿出足夠的抵押物來服務銀行的逆回購需求,如果這部分資金無法被鎖定在印度央行的負債端,並在換新鈔結束後如期的流出的話,就不得不尋找新的資產,比如國債,這又會影響到金融資產的價格。

另外,印度還面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特朗普的貿易保護與激進的財政擴張等方面的影響。事實證明,此時推進的廢鈔政策將使印度經濟雪上加霜。對沖美國大概率加息帶來的金融動蕩,各國都在加強金融監管放大招,印度也不例外。而印度經濟交易大多通過現鈔交易,獨立於銀行體系,脫離政府監管之外,金融更脆弱。印度廢鈔,先把自己搞的內傷,也是迫不得已。

近期的美元飆漲致使一些亞洲國家貨幣出現大幅被動貶值,已有亞洲國家政府出手干預外匯。印度盧比兌美元自美國大選以來累計下跌了逾3%。而印度等國家美元債務負擔本來就過重,並且經常賬務又存在貿易逆差,受近期美元強勢的影響及衝擊可能會更大,收緊流動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振該國貨幣,是防範該國資金外流及市場震蕩風險的一種舉措。

國情不同,我們調1、2個點,市場就反應明顯;而印度直接調三位數,心裡話是:大寫的服!笑印度笨印度傻的人太多,然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莫迪堅定目標的做法要遠遠比我們的例行常務會更像智慧的火光。一個大國任何一項真正的改革必然有風浪。

最後,對其他國家的央行而言,這不能說是壞事反而是大大的好事,因為這是印度自願當小白鼠放大招替各國趟路子,由此產生的經驗和教訓都是財富呀!!

不過,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印度想渡過難關難度係數不小!

根據印度統計部周三公布的數據,印度三季度GDP增長率為7.3%,不及市場預期的7.5%,但好於一季度7.1%的增速。分析指出,受總理莫迪廢除大額紙幣對印度經濟衝擊的影響,預計四季度印度GDP增速將降至6.5%左右。印度央行將在12月7日舉行政策評估會議,屆時將公布「廢鈔」分析報告,並將解讀美聯儲可能出現的加息決定對新興市場的衝擊。外界預計印度央行屆時可能會降息25基點。


作為莫迪換鈔眾多政策中的一條,我認為這一條反而是最合理-符合經濟學原理的。

首先,舊鈔金額非常大,而新鈔的金額相當少。

據估計,流通中的舊鈔500/1000盧比的總面值大約在13.8萬億,截止到目前為止換鈔和存入銀行後取出的新鈔約2萬億。新鈔和舊鈔中的差額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由於新鈔不足而可能造成通貨緊縮的部分,另一部分則是舊鈔中本來沒有真正進入流通的部分。

沒有真正進入流通的舊鈔:這部分錢可能是農民伯伯存起來嫁女兒,或者小商小販存起來買房,當然也有可能是貪官污吏們為了避免被查處而堆在家裡的。

商業銀行可以根據準備金比率來進行放貸。比如準備金率10%,如果商業銀行存有10億準備金,那麼它可以放貸100億。

如果這些沒有真正進入流通的舊鈔直接由商業銀行進行放貸,無疑會形成一場大放水,將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也是以前的換鈔事件(如金圓券)與這次莫迪換鈔非常大的不同。這次莫迪換鈔對於釋放流動性非常謹慎,在我看來,這會是莫迪換鈔或許會成功的根本原因。

這是一個臨時性措施:印度央行宣布,這只是一個臨時性措施,在完成了足額的市場穩定債券銷售後,這部分準備金將釋放出來以避免過度緊縮。

綜合來看,這個政策符合莫迪換鈔政策以來的一貫思路。如果換鈔政策能夠成功,在我看來這甚至是最重要的一條政策。


這你就不懂了,印度作為一個信息大國,正在積極試點政策的產品迭代與敏捷開發...


莫迪真的不是印共毛的秘密黨員。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鈕文新關於「取締餘額寶」的新回應?
工作5年,29歲,再去讀個香港中文讀個兩年制的商科碩士還來得及嗎?

TAG:經濟 | 銀行 | 印度 | 金融 | 印度2016金融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