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好的人會在哪些方面輸給家境不好的人?
鏡像問題: 家境不好的人會在哪些方面輸給家境好的人? - 人生
大概家境好的人,永遠也不會理解家境不好的人即使平日看起來和他們沒什麼差別,性格上愛好上,大家平時在一起上上班看看電影,但有一日差之毫厘,家境不好的人的命運就會突然一瀉而下、無可救藥那種恐怖。其實張愛玲《半生緣》就寫的蠻好的。家境上來講,翠芝肯定最好,本來還看不上世鈞,覺得世鈞爸爸是暴發戶。接下來是叔惠,小康吧,但因為他喜歡翠芝,兩人還是有不小差距,叔惠心理上始終克服不了,他就這麼一生都在挫敗里伶俐,洒脫里自卑,後來只喜歡找有錢的女孩子,多年後喝多了對翠芝說,我這輩子都是你害的,其實就是「你太有錢」害的。叔惠和翠芝的感情失敗了,兩人生活上其實也沒太大落差,只是心裡不爽快。翠芝也經歷了悔婚、失戀、寡淡的婚姻、想念的人,但表面上她壞不到哪兒去。另一個細節是叔惠去世鈞家吃飯,世鈞吃完了是等著傭人添飯的。曼露看他們倆的照片就對曼楨說「左邊的好,家底厚」,其實就是經得起折騰,也經得起敗。世鈞家裡那點亂七八糟的事,我覺得是《半生緣》里寫的最好的部分。張愛玲開篇就寫,過年了家裡必定有些不痛快的事,世鈞不願意回南京,就拉著叔惠大年夜去看午夜電影,看了一場還不夠、再看一場。原來大年夜有那麼多電影放。其實就是逃避。世鈞在上海的日子是逃避,不是正常日子,他在這段「靈魂出竅」的小日子裡,愛上了曼楨。最慘的是曼楨。世鈞靈魂出竅代價很小的,她就很大。
世鈞只稍微爭取了一下,猜忌心又重,找不到曼楨,很快就回去繼承家業、生兒育女。這場非常普通的失戀,沒有讓他有毀滅性的打擊,乍一看是因為一場愛情過後,女人總是吃虧的。其實也不盡然。兩個人最刻骨銘心的那段日子,也不過走走路、吃吃飯。
世鈞大概永遠也不會明白,曼楨好好的為什麼會突然就到地獄般的生活里去了。談「輸贏」很奇怪的,因為過普通日子也很不容易,以夢為鹿,亡與桎梏。有的人天生桎梏就很多,她自己也不知道,風吹一下就把自己拘了。在禪宗的講法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所知障」,你所擁有的,往往會成為你了解世界,認知自己的最大阻力。
這一點,在所有人的身上,都會有體現。大部分答案都呈現出一種悲觀的態度,對於貧困這個詞語,似乎代表著人生的萬劫不復。確實,引用前兩天我看到的一句金句——每個父母都焦慮的鞭策自己子女,力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其實,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他們自己。然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生命體驗。
不同的人生,勢必帶來不一樣的靈魂。靈魂沒有絕對的優劣,境遇的不同,帶來不同的人生。
(一)
說一下我的一個學生,小吳。小吳就是大部分所謂的「貧窮」。小吳是我媽同事的親戚的孩子,父母處於體力勞動者,全家月收入大概維持在2000左右,每個月節衣縮食,過著非常貧窮的生活。但是好在兩位老人為人厚道,樂於助人,具有非常好的風評口碑,為人也是老實厚道,所以相處的時候,會給人很強的安全感,於是,在很多的時候,會受到非常多得人的幫助。輾轉介紹,我媽就開始以「公益性」的情懷,叫我免費給孩子上上課。小吳給我的第一映像,就是害羞,靦腆,但是很有教養。
雖然身上穿著校服看不出一個人的家境,但是從那雙回力的足球鞋,以及那些一看就是最便宜的文具出賣了他的貧窮。老師不會對於學生的貴賤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一般要上我一對一的孩子都是家境殷實的人,我還是第一次接觸,這個階層的學生。(二)
確實,貧窮是一種原罪。貧窮的人,效率上非常的浪費,從他學校來我家,需要地鐵換公交車,但是為了省公交車的兩塊錢,他會步行兩站路的距離,來我家的兩個來回,足足要花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平時,他還要操持各種家務,所以學習的精力經常被分散,所以成績也沒有那麼的好。有些時候,他剛想專註的看看書,卻發現自己被一天的各種任務消磨了心神,沒有辦法仔細的看一些書籍。不要以為高中生懵懂,其實他們比誰都清楚自己的境遇,小吳很早就意識到自己的家境不如自己的那些同學,同時也早就接受了自己的這樣的人生。孩子成績不好,我只有對他進行教育。
從頭到尾上了一節課之後,課程專業性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上完課之後,我們變開始慢慢地閑聊。「老師,你上課上的真好。我們老師講的東西,和你比起來真不一樣。」「還好吧,想法不一樣帶來的課程不一樣,但是你得要像我的方式去學啊。」「好的,老師,我一定努力。」小吳笑著說道,「但是老師,我爸媽好像沒錢支付我的課程誒,要不這樣吧,你需要什麼幫忙么?我在這裡幫你兼職打工,來湊我學費吧。」
「不用了,你好好學習,成績上去,就是對於老師我最大的報酬了。」「不行,老師,您願意上課我已經很榮幸了,媽媽說,人需要骨氣,所以不能隨便占別人的便宜。」「那行,我這裡有些講義,你幫我做一下校對的工作吧,還有,幫我排版一下,行么?一頁一塊錢。」「好的,老師,沒問題。」下一次課,他就把校對好的資料給了我。「老師,我把裡面的錯別字都改了,還有就是一點格式的東西,你也可以稍微去調整一下。」小吳的臉上還有一分興奮,臉上多了一份自豪。「恩,好的,真不錯。」我滿意的看了一下他的功課,確實,做的非常仔細,連下劃線的長度都很好地和答案契合,應該算是我見到過最完美的講義了。「好的好的。」小吳興奮的說道。於是,我們就履行了這個契約,每次課,他都用幫我校對講義來作為他的學費。
在這個契約中,我帶了他整個高三一年,最後成功進大學之後,我們有很愉快的合作了很久。高三的時候我就開始給他付工資,而進大學之後,我和他,有了更加進一步的合作。(三)
其實很多時候,貧窮與富貴,各有優劣。貧窮的心態的最大的價值,就是一無所有。因為一無所有,所以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一種「無」的狀態。而「無」這個狀態,很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喜悅的根源,是在於和過去做比較
我去年賺了50萬,今年賺了30萬,儘管我今年的收入比很多人都多了,但是我會不幸福。我會難過,因為感覺自己倒退了。
但是如果我是從「無」開始,我會對於「得」,變得更加敏感。就如同小吳。
一元一頁的校稿,異常的枯燥,但是小吳就能夠非常仔細的去做。因為他從「無」開始,即使1元的「得」,他都會變得非常敏感。每一分得,都會讓他獲得快樂,但是這些,對於那些富貴的人,就失去了。富貴的人超越昨天很難,但是窮人,卻很容易。
(四)越是相處,越是發現,小吳和我圈子裡很多人都不一樣。因為要切題,所謂家境不好的優勢,而不是小吳身上的特質。所以那些所謂的努力,細心,勤奮我就不說了。
對於小吳來說,最大的優勢,在於外界的期望。這個外界,源自於家庭。這個世界上,混在中層的人是最焦慮的。
頂層的存在我沒有接觸過,但是他們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只要不要巨大意外,即可滾滾紅塵,他們應該沒有那麼的交流。比爾蓋茨那種微軟離破產只有一天的拚命情懷,至少我從沒在我爸周圍的老男人的身上看到過。而底層的人,他們不知道那些所謂聲色犬馬,自然不會有太多的渴望。
你不知道海洛因是什麼味道的時候,你對於它的剋制力永遠是最大的。沒接觸過,也就不會焦慮的想得到。所以,那些中層的人,他們才是焦慮的根源,比下有餘會被忽視,比上不足會被放大。
這份焦慮,更多是,是由父母傳遞給孩子的。
他們永遠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越同齡人,隨後改變家族的命運,躋身上流社會。也正因此,因為底層,所以他的父母對他的要求就是一個月能夠有3000-4000的收入就行了,小吳身上沒有太大的壓力,也沒有太多的期望。
也因此,讓小吳有時間去做很多看上去沒有意義的事情。——他會去遠足,走到很遠的地方,體會窮游。
——他會沉浸在一門樂器,或者一本書當中——他會更加自由的時間支配權力,就算大四不急著實習也沒有太多人給他焦慮感。在這樣的環境中,只要不要去碰「迅速帶來巨大快感」的事情,比如網路小說,比如遊戲,那麼他就有足夠的時間,豐富自己的生活。
他不僅順利的完成了學業,還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他現在沒事,會在家裡談談吉他放鬆心情。比如,他出去窮遊了很久,在外面的生存能力比一般人厲害太多。
當然,他和我的合作也繼續,從校對到助教,再到資料搜集。
一貫的靠譜,高效。(五)
繼續觀察後的發現,家境不好的人的還有一個優點,是在於對於金錢的敏感度。很多時候,人對於錢的敏感度會不一樣。這個敏感度,是用一個整數,作為對錢的概念,一般高於這個概念,我們會由於要不要花錢,低於這個敏感點,我們可能就不會太過於計較得失。比如我,當我出去的時候,會用「一節課」,作為一個整數概念,作為敏感度。
夜店開一瓶酒,1280,我就想,不過就是一節課的錢罷了,開也沒什麼。而低於1280的消費,我一般就不去太過於關注了,畢竟都不是什麼大錢。我有些朋友會用100作為金錢敏感點,小於100的消費就會很隨意,不加思索。
抑或有些人會用50作為敏感點,小於50的開銷,比如20,30的開銷,他們就不會糾結這個之處。但是對於小吳來說,他的敏感點很低。
有些時候10塊錢都會想想性價比。雖然給人一種斤斤計較的感覺,但是,在這時候,他就有一個比我們常人更厲害的能力——他很會存錢。(六)
因為他沒有那麼急著賺錢,於是成為一個很有趣的人。他找了一個5000左右的工作,隨後每個月能夠有點儲蓄。工作今年第二年,工資漲到了7000,工作踏實而認真,而前一年,5000的工資,他每月能夠有2000的存款。一年算上年終獎存下了30000隨後賣一些理財產品,一些去搖新股,分別投資,用自己的存款創造收益。讓自己的財產不斷的累計。——他對於金錢的敏感,可以讓他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成長。工資收入的增長,加上已有資產的增長,讓他對於明天的看法,變得更加的樂觀。
而反而我還有我周圍一些家裡有點小錢的朋友。每月都是月光,吃喝玩樂,雖然有收入,但是月月用光。有些時候我們也羨慕小吳這樣的生活。因為,從小吳來說,每天的生活都變得更好一點點。
在小吳的心中,未來,比一般人更光明,不是么?而且,這些,是他自己創造的。那些家裡條件優越的朋友們,你們享受過,這種一步一個腳印,讓自己每天都變得更好,看著自己存款慢慢變多,生活逐漸改變的樂趣么?小時候玩神奇寶貝,把小火龍從5級練到16級後的進化,永遠是最有意思的。
一隻只打過來的,才會對於自己練的精靈產生感情。給你一個一開始就全徽章全100級的號。雖然遊戲沒變,但是,總覺得少了一種快樂。你對於你現在擁有的,有感情么?
以上。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韓寒炮轟高考作文很蠢這件事? - 余揚捷的回答 - 知乎想到一點: 從小家境就好的人,可能在見識想法和做事方式上不如家境一般或者不好的人「接地氣」。想到了以前的一篇文章,比較了」精英「和」草根「,很真實的寫照,說的雖然是互聯網創業,但其實其他行業也差不多。最近1年來英國脫歐或者美國大選很多「精英」被打臉或者對結果理解不能,也何嘗不是呢?原文來自 申音
--------------------新書《理財趁年輕-學校里沒教過的理財投資課》各大書店網店上市 《理財趁年輕:那些學校沒教過的理財投資課》(李晨;薛莉萍)中國沒有一個所謂「全民的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是人為割裂的。它既存在於精英的Think筆記本上,也存在於草根的MTK山寨機中。我們的精英也許和美國同步,草根卻與越南同步。
我有兩個朋友。
L的公司在上海,大半時間跑廣東。他是華南某所不太知名的大學畢業的,小眼睛質樸男,多年以前還是個文學青年。哥們做手機網遊的,我見他使過好幾款手機,但最貴的一個也不過1千多塊錢。比起什麼Web2.0、移動互聯網的概念,他更關心珠三角的幾千萬農民工和城市邊緣的大學生「蟻族」,怎麼關心?在東莞的夜宵攤上跟他們拼啤酒,在富士康廠區外網吧里刷夜,跟靠做他們生意開上寶馬的便利店老闆扯淡……
W貓在北京中關村。他從小就是個腦袋很大眼睛發亮的天才少年,數理化成績很好,邏輯思維超強,英文和中文一般流利。在首都某著名大學畢業後,W直接去美國名校拿了碩士,接著回國創業。我一直覺得,他是矽谷Geek們的中國版。諸如iPad之類的新技術玩意,我總能第一時間從他那兒找到。他也是國內把玩Facebook、Twitter、Groupon、Foursqure的人。啥叫互聯網的未來,W做的網站就代表互聯網的未來。
W比L擁有更多的掌聲和名聲。但遺憾的是,他做了好幾個連投資人都覺得很酷的網站,卻始終沒有掙到大錢。原因不外如下:要麼是起個大早,卻被一大堆抄近道的同行給圍追堵截;要麼因為資金接濟不上,只能讓一個更有資源實力的大公司直接吃掉,還有的不知道觸了哪根高壓線被主管部門直接暫停。
L的生意是實實在在每天都能數著錢的,他都已經可以打高爾夫了,但他並不想告訴無關人他掙到錢了。說了也沒人信,幾十萬月薪不到2000的打工仔拿著300塊錢買的山寨機玩L公司做的遊戲,每月給他貢獻過百元的ARPU值,換句話說,他們收入的十來分之一都心甘情願地送給L了。我有時也想不通,W針對的客戶明明是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中最有消費能力的精英。為什麼他們捨得花錢買最貴的手機,換最新的筆記本電腦,下最好的館子,在網上卻什麼都要免費。
圈裡公認,只要是W做的事情必定引來圍觀。同行也好,媒體人、營銷人也罷,口口相傳,網站流量和用戶量幾乎是一條直線往上躥。但奇怪的是,過了沒多久就停止上升勢頭,開始跟中老年同志的心臟一樣來回震蕩。我也問過L,他的這些草根用戶沒幾個有自己的電腦,更談不上3G,究竟是怎麼發掘的?L笑笑說,網吧都不是最有效的渠道。廠區周邊有很多便利店,工人一下班就聚到哪兒。老闆提供一台電腦,裡面裝了各種手機用的遊戲、MP3、電影,再備一本類似早年K歌房裡的「點歌簿」。不用上網,拿根USB數據線,想要什麼下什麼。還有更方便的,用手推車直接送到宿舍門口。
有次跟L吃飯,他提問我:如果一款遊戲要打入45萬富士康工人的市場,該請哪位代言人合適?我先猜周杰倫,搖頭,丫目標受眾是城市,又猜春哥也不對,她只殺傷學生和少婦,怒了,決定猜當紅的鳳嬌,還是被鄙視!正確答案是鳳凰傳奇,有百度歌手榜單為證。備選是慕容曉曉。完全超出我知識範圍,還好我沒猜韓寒。
過去W單純地以為憑技術就能改變社會,現在他知道你可以不過問政治,但政治會來過問你。不過,要讓一個海歸精英學會怎麼跑門子疏通關係確實有點臊。L曾經憤青過,但如今很務實,好的商人都是知道怎麼看《新聞聯播》的。他挺關心運營商的人事變動和掃黃整頓,還搞過幾次工友聯誼會,雖然目的是為了推廣他的遊戲。前一段富士康工人「12連跳」,他很嚴肅地跟我說,這事他們有責任。我嚇一跳。L講,那些一想不開就跳樓的年輕人正是他的衣食父母。一部手機通常就是這些工人唯一的娛樂設備,與廠外世界交流的唯一媒介。他們有責任讓工人們更快樂。
我所認識的投資人都對W評價很高,但卻更爽快給L投錢。因為他們的心裡也明鏡似的:在中國,做精英的只能賺吆喝,做草根的才能賺著錢。騰訊、百度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
上海那位梳分頭打摩絲的笑星說過一句經典:我是喝咖啡的,北方那兩位是吃大蒜的。咖啡是舶來品,感覺很洋氣,吃大蒜卻有益身心。今年炒大蒜的都掙了很多錢,沒聽說誰倒騰咖啡掙了錢。中國的互聯網好像也是一樣?
我曾經突發奇想,如果把W和L對調位置,情況會不一樣嗎?他們會更理解各自商業的長短嗎?後來想想覺得這事不太可能。
W所追求的互聯網,其實是一個「美式的互聯網」。在美國,信息革命是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的,從1950後到1990後都是「數字化的一代」。他們之間並沒有太大的「數字鴻溝」,他們的生意與生活,工作與娛樂都與互聯網分不開。這也是為什麼80後的扎克伯格能夠和50後的喬布斯、60後的貝索斯、70後的佩奇同台競技的原因。
同時,美國的社會結構是一顆「橄欖」,沒有那麼大的貧富差距、地區差異、城鄉之別,所以,美國的互聯網可以說是「全民的互聯網」。
但當下中國的社會結構,原本我們以為它會是一座「金字塔」,但越來越變成一顆「圖釘」。W和L一個站在削尖的頭上,一個站在遙遠的釘帽上。中國沒有一個所謂「全民的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是人為割裂的。它既存在於精英的Think筆記本上,也存在於草根的MTK山寨機中。我們的精英也許和美國同步,草根卻與越南同步。
事實上,中國的「數字化一代」只存在於北上廣等一些大城市,20-40歲之間的幾千萬中產階級。剩下的幾億中國互聯網用戶歸根結底都只是QQ用戶。互聯網改變不了這個現狀,能改變它的也許需要更宏大的社會變革和經濟變革?
我相信,L看穿了所謂「中國的互聯網」的本質。哪些精英們的慾望從來不缺乏滿足的渠道,太多的企業在追逐寵壞其實有限的一群客戶。相反,有一大批「數字化貧民」卻沒有辦法利用互聯網改變自己的命運,沒有條件通過網路讓自己的生活質量飛升,只能沉醉於廉價的虛擬娛樂中。L的商業很符合本土國情,很和諧社會,但他能夠走出國門嗎?
我一直相信,終有一天,W能做點「代表先進互聯網」的事情,讓美國人也能跟著咱們屁股後面學。可現實的磨難會不會打消他的意志呢?
按照哲學家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呆在自己挖的一個洞穴里,我們所見的世界只不過是被陽光拋到洞穴牆壁上的影像,而我們這些洞穴的居民卻把它當作是真實的世界,因為我們沒有見到過其他的東西。而真實的世界卻是在洞穴之外,在有太陽的地方。
不管看這個BLOG的各位精英們是否承認,我們和某些人——一群數量比我們大得多的人(中國的農民工、剛畢業的大學生等等,大概3億人),完全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如果能關注那一群人,還會有很多機會。但很有可能,我們永遠都走不出自己呆的洞穴。
豁出去的必要和勇氣。
最後一次更新,寫在前面。
來知乎不到兩年,看的很多,寫的很少,更是第一次收到這麼多贊同,甚是惶恐。本人只是普通學生一枚,閱歷尚淺,回答只是個人見解,一家之言難免有失公允,大家見仁見智。其他答主也說出了一些我不曾想到的東西,個人也表示受教,表示感謝。也希望大家能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最後貼評論區的一句話「或許整體上看確實如此,不過幸運的是,我們都是個體」以下是原答案
=============================
很遺憾,幾乎沒有。我知道會有很多人不服氣,從例如家境不好的人有志氣,受得起磨難,或者更能沉下心奮鬥來反駁我,說這些都是貧窮的饋贈,其實我也希望這可以是貧窮者致勝的秘籍,可這些其實都是雞湯,毒雞湯。
你腦海里那些富二代是不是都是些遊手好閒,不學無術的混混。你腦海里那些窮苦家的孩子是不是都是勤勞勇敢,白手起家,邁向成功的楷模。我想很多人會說,是的。可這只是你的概念,並非事實。告訴我,家境優沃,父母都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和家境貧寒,父母整天為生計奔波的家庭,哪個更有能力,更有可能去培養一個社會一般意義上的成功者?財富就是資源,人一生都是為了獲得資源,依靠資源,享受資源。你可能會因為資源匱乏而奮進,可並不是資源豐富的人就會不思進取,你要想想,如果你家境優越,你的付出,將會有更大的回報。不論貧窮帶給你多少,但是,它帶走的永遠更多。=============================
破百贊分割線。謝謝大家。
回復一些評論。1 說我替富人說話,跪舔統治階級的。為什麼承認天然的差距就這麼困難呢,有的家庭就是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平台,更開闊的眼界。有的家庭就是無能為力,這不是事實嗎?打翻了你的雞湯就是跪舔了嗎?2 用各種「為富不仁」的例子反駁我說打臉的。你接觸不到那麼多家境好的人,所以你只能從新聞里認識。可媒體知道你們喜歡看什麼,知道一件事怎麼寫才能博人眼球,所以你看的的都是你想看的,好像天底下的所有富人都是混混,好吃懶做。那些比你起點高還比你努力的你都選擇性無視,這樣活在自己勾勒的夢裡,那我祝你幸福。=============================第二次更新。
沒想到有這麼多人看,可能闡述不太準確引起一些分歧。下面總結下個人看法。1題主問題的答案最上面第一句就是。應該不偏題。2既然討論的是不同資源豐富度(廣義的財富)培養下個體的優劣問題,一個工科狗的基本素養,請控制變數,不要拿不同的,差異過大的個體奮鬥歷程說事。3我絕對沒有表達最終富人一定強於窮人,你問我窮人有沒有壓過富人的特質,我說沒有。你們不要聽風就是雨,抓個莫須有的東西把我批判一番,將來報道出現了偏差,你們可是要負責的。4其實這個問題沒別的意義,唯一想說的是:出身沒法選擇,你生在窮苦家庭,應該明白,這註定你會活的辛苦,成長中會走不少的彎路,你的舞台就是不如別人廣闊,認清有差距,所以你才要更努力。而不是自暴自棄,或者沉浸在我窮我拼搏,他富他墮落,自己稍微努力一下就能人生贏家的夢裡。祝好。當然是家境好的人沒有戰鬥意志,容易放棄。
家境好的人當然也有其他優勢,比如說從小就見多識廣。我自己家境比較微妙。關注我久的人應該都知道了,我的較高的長輩里有能通天的。我父親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是到了90初,我父親就去過了30多個國家,國營企業里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我家境絕對不能算差,和我一起玩的小夥伴有在我家偷過洋煙洋酒的,有在我家偷過郵票的,有在我家偷過外幣的,還有在學校偷過我手錶的,當時我爸跑到巴西出差,在巴西海邊玩,巴西大妞穿著比基尼很自然的上來合影,我把這照片帶到學校同學都當小黃書傳閱的。。。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我所有的工作大部分是因為吃不了苦而以失敗告終。我17~18歲時候就在寫作方面小有名氣,獎金版稅稿費雖然不多一年下來也能拿好幾萬。那可是1999年啊,鐘點工只要10元一小時啊,而我是個17~8歲的小孩啊。但是我在投稿過程中受了點委屈,比如說拖了點稿費該給我的沒給我之類的,心裡馬上就產生了「媽的不寫了,爺看不上你們這群傻x,你們自己玩蛋去」 的想法,然後就真不寫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我生命里發生過無數次輪迴,我隨便玩什麼,都是很快就出成績,然後遇到挫折,嫌累,然後就不弄了。玩魔術,玩遊戲,玩德州,做外貿,開網吧,仔細想想其實都是這麼回事,包括玩知乎都是這麼回事。 之前玩知乎不像現在這樣成為大V了就能年入百萬,就是圖個高興,我又寫影評又講故事又講雞湯又講股票,還講歷史講時事文學,粉是撲撲的往上漲啊,對我來說就像玩遊戲贏了個高分局一樣,挺樂的,我還會算計啊呀這個回答寫了應該能漲多少粉,應該會有多少贊,結果一一實現了,心裡特別美。 但是後來大家發現知乎粉絲質量很高,很容易變現,知乎的整個氣氛就變了,有些我喜歡的大V也開始紛紛蹭熱點想辦法漲粉,媽的都是錢啊,與此同時我很自然的就產生了「媽的現在玩知乎都是一群_ _,不想玩了」的想法,看我動態其實可以很清楚的感覺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想玩的,也可以知道知乎是什麼時候開始起變化的。 我自己這種性格很早我就明白了,有時候也很恨自己為什麼這麼裝逼,這個看不上哪個看不上的,尤其是有時候自己明明並不富裕的時候,但是看不上就是看不上,沒辦法,從小給慣的。 當然我家境好並不是我沒有戰鬥意志這件事的唯一原因,家境差的人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之類的現象,這純粹我個人體驗,或許是我在為我的懶惰找借口,好在這世界上也有些懶人也能做的好的事。共情的能力
首先一句話點題: 我認為有。集中體現為,窮人家孩子在階級流動和自我培養上的堅韌與其他品質——即因為富人家孩子沒有機會體驗,便不存在階級流動過程中的鍛造,自然沒有的那些品質。
家境好,更多的傾向於物質方面提供的量和質的能力。沒有證據表明,有錢人就一定素質高或者窮人就一定沒有文化素養。說到底,人生就是經歷,就是過程,過完一天少一天,你無法從結果上把握這個人的一生是否有價值,有些東西,經歷了就是經歷了,每一種品質都是在一定的人生經驗中獲得的,不會是天生就有,如果有,那就是人的不確定性。很詫異,知乎上「嫌貧愛富」的風氣不減。
從知乎的用戶構成來看,大多數人處在既不是大富大貴,也不是溫飽憂慮的階段。這些人,其實是當前中國家庭經濟水平的鮮明反應:可以站著說話,拿一個靠墊,便不會腰疼,同時羨慕躺在席夢思上的人,認為靠墊永遠不能變成床,卻沒想過,通過對靠墊這個所有物的運用買一張床的可能性。自然就絲毫不去考慮,這一過程中獨特的氣質培養。並且,人在不斷改造自己,向上攀升的過程中,有的人,就會對以往的不好的方面進行反思和總結,自卑的產生和自卑的消退都在這個過程里。家庭優渥的確提供了各種大師的土壤,比如民國時期的大家,很少有貧下中農出身,大都有資本家背景,大地主背景,是當時的有錢或有權階級。但民國富人那麼多,也不是每個人都成長為了大師。
我所反感的,是以錢的獲得作為衡量人的標準。有較高文化素養的父母,能夠開明養孩子,知道自身不足努力進步的父母,比有錢的父母在單一層面上更能培養優秀氣質的孩子。這一點我非常認同。但不是有錢就等於優質素養。有錢意味著可選擇資源的範圍更大,內容更多,但會不會選擇,有沒有選擇的能力,是另一回事。把物質資源擁有的量,同個人消化吸收的能力和結果混淆為一個意思,實為詭辯。我承認量化的作用,承認群體性,可我也想提供不同的維度:所謂窮人家孩子和富人家孩子的不可逾越的差距的定論,是沒有意義的。歷史無論怎麼發展,我們需要注意的,最終能把握的,都是個體。個體意義上的窮人家孩子比個體意義上的富人孩子活的好,就是社會階層流動的意義和我們之所以去考察這些問題的原因:突破階級固化,突破不可能的障壁,一群人跨越經濟階層很難,但一個人,並不是不可能。那麼,幫助他們實現經濟、文化,話語權跨越的特質,就是富人階層沒有的。封建階層不會想著發展工商業,人文主義和民主思想,大資產階級也不會寫出《人間喜劇》。比起所謂經濟水平決定論,我更願意相信,人生來有差距,差在天賦。就當前中國現狀,能供得起孩子上大學的家庭越來越多,讀書就是跨越原生階層最基本最少成本最有利的方式,圖書館的書放在那裡,無論是四十萬館藏,還是國圖,都不會問你收一分額外的錢,這機會,靠你自己。讀書的人可窮可富,如果知識不能改變你的命運,不是因為你的家庭你的父母沒有能力送你去清北,而是你自己的問題。如果你的父母能為你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和文化權利,那你也無需洋洋自得而安逸,因為社會的富人階層是有數的,更大基數的窮人家孩子,無時無刻不想把你們拉下來,自己上去,這才是窮人和富人的現實。對於揪著深山老林中的非常窮困的人家來講這個問題,或者只強調富人家孩子因為資源擁有度高所以自然比窮人家孩子有優秀特質的言論,我都不認為有說服力。你是富人階層的孩子,或是窮人階層的孩子,你都不是一個階層,卻來妄談,一個階層里的人是否存在某種特質,優於另一個階層,本身就很狹隘和可笑。當然,我也不能代表階層,所以,我選擇相信最基本的:人的不確定性,人的思想性,人的能動性,人的作為個體的對世界萬事萬物的創造性,人生的無限可能性。(要真說一個特質,我想,窮人家孩子更有感恩的意識,對生活中出現的好的事物和事情有驚喜感,更珍惜來之不易的資源和人際關係,這也是情商的一部分)
請不要糾結與有和沒有,只有程度的區分,並不是說家境好的孩子就不知道感恩,這種傻X的非黑即白思想就別出門了。最後,以盧梭的話,激勵所有人。
人生來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但人,到底是自由的。你自有你的反叛與不服,自有你的苦痛與甘霖,無論如何,不要否定自己生命中無數的可能性,並以此自怨自艾,將自己與他人劃分等級。無論你安於現狀,還是奮起反抗,說到底,都是你自己的事,而許多人的志同道合,也許就是歷史的明天。(這是我說的)
僅供參考。幾乎所有答案都在說,家境好的人幾乎任何方面都不會輸。
我想了想,好像還真有件事,家境好的人可能會輸。我說的是可能,未必嚴謹。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在施工企業項目部工作過?或者聽說過?
修路修橋什麼的,肯定得在沒路沒橋的地方對吧?
沒路沒橋的地方,大家感覺會是什麼樣的工作環境?吃住都在項目部,出了單位門就是農田、曠野。甚至沙漠。
想娛樂怎麼辦?可以,坐車半個小時,有個小鎮,鎮上有小飯店,有超市。問題是,你從哪弄車?項目部倒是有車,但是,公車不能私用哦。沒有周末,每月工作30天,一個季度休息一次,一年可以回次家。
注意不是周末加班,而是本身就沒有周末。很可能長年見不到幾個異性。
如果分到了非洲的項目,那你能見到的人就更少了。知乎上據說很多985,你肯定覺得這種工作都是農民工去對不去?高學歷的人肯定不會去對不對?
還真不是。別說985了,TOP2的都有。別說本科了,博士都有。不然,知乎上「中國國力強大」的答案里,好些個陡峭懸崖上的高鐵和橋樑,怎麼來的?沙漠上的高速路,高原上的鐵道線。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都是人修的。
家境好的各位,感覺自己能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工作多久?
一個月?半年?一年?三年?有的人在這種環境里工作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哦。
早年間的那些大學生,正處級的工程師,該得在外頭,還得在外頭。新聞聯播看過吧?裡頭經常會說到這種人。新聞聯播以外的這種人,更多。早年間,知乎上有個問題:啥叫見過世面?
高票答案曰:「能將就,會講究」。只要有條件,是個人就會講究。
但「能將就」,可不是人人都行。眼睛不能老盯著一線城市。一線城市下頭還有地級市、縣級市、鎮、鄉、村、村外的曠野、曠野遠處的荒山、荒山外面的無人區。看到這個題目就特別想說說自己的經歷。我今年29,985學校保研碩士,現在一合資企業工作,年薪15萬左右,二線城市,已婚,有房有車。老公一個公司的,工資待遇差不多。目前沒有孩子。 我們倆是周圍讓人羨慕的一對。不過在我們看來這種羨慕在自己的實際感受上不值一提,因為羨慕的人群主要是雙方的父母朋友,親戚和鄰居。我的家境不好,從小就不好。父母打我記事起就都是下崗工人,推車在市場賣貨那種,而且不是那種室內有固定攤位的,屬於需要不停和城管打交道那種。兩個人在我初中時還鬧過離婚,分開了一年多,之後我媽怕別人說閑話,開始不斷搬家。我還有一個小我六歲的弟弟。晚上放學或者周六日,我和弟弟會被鎖在家裡,無人看管,到飯點,媽媽會回家做飯。我們四個人擠在一個不到20平的平房裡。我應該是屬於城市中最底層的家庭。父母的情緒基本會受一天的賣貨款所決定,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為生計發愁的狀態。對於我基本是散養的狀態。記得小學時因為響應班主任號召私自決定買下一套練操用的體操服,大概30元左右,被我爸踢了兩腳。那段時間一直覺得我爸不愛我,很鬱悶。小學和初中期間基本上沒有穿過任何聽說過牌子的衣服,不過當時也不認識任何品牌,所有衣服的九成是別人穿剩下來的。我很要強,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特別清楚得記得當時的想法是除了學習,自己什麼都不是,只有學習才能改變命運。很難想一個小學生就有這麼悲壯的想法。愛畫畫,年年都會得獎,但是我媽認為這是不務正業,沒有發展這個愛好。除了畫畫沒別的愛好,不喜歡讀書,或者說家裡沒有書。很乖,不願意穿漂亮衣服,覺得會太引人注意。後來上了一個很不好的初中,因為沒有擇校費,然後自己以區里第二名成績考入了最好的高中,然後考入985大學。上了大學,發現學校除了一些偏遠農村的同學,在他們面前能稍微有點優越感,剩下都是自卑,上大學就助學貸款上的,年年都拿貧困生的助學金。雖然成績還是一直很好,而且也是學院學校的幹部,但是深深覺得自卑。比較明顯的表現是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在人群中提出自己的需求,很多時候希望自己像空氣一樣被忽略,可是有時候又有想被強烈關注的需求。因為自身顏值還行,再加上性格比較溫順,異性緣還是不錯,開始戀愛很容易,相處中極度缺乏安全感。另外嫉妒心理很強,甚至有點小變態,有強迫症,特別怕給人添麻煩,不願意欠別人。說了這麼多,我不想得出任何結論,只想講講我的故事,父母都是正直善良的人,但是迫於生存壓力,我覺得對我的關心和關注不多,尤其在很小,我就心裡已經獨立了,覺得父母幫不了自己,唯有自己能幫自己,和父母沒有太親密的關係,不會和他們撒嬌。父母已經儘力供養我和弟弟了,他們沒有任何錯,只能說生在這樣的家庭,讓我的性格自幼就缺乏天真,反而是敏感,沒有興趣,只有學習,甚至有一段在喪失學習的動力後,不知道還活著幹嘛。也感謝自己一直以來自制力還比較強,還算走上了一條正路。而我弟弟可能天資問題,也有可能別的問題,初中後沒有繼續上學,現在的生活異常艱辛。我的老公,基本和我同樣的家境,城市貧民。但是性格熱情開朗,為人自信樂觀,看了他父母的狀態也就知道為什麼了,父母感情特別好,很恩愛,對他也很關心,雖然家庭條件也一般,但是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都是其樂融融。最後我想說,作為父母,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就是一個溫暖的家,如果可以,適當的物質條件,豐富的精神財富那就更好了,然而現在有多少家庭可以做到?自己的故事一點不勵志,箇中滋味只有自己能體會。
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兩個鏡象問題之間的互相跳轉,已經暴露出它們內在地局限性了嗎?
說白了,家境好和不好這種概念本身,從來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啊!家境好和不好的比較,從來都是取決於你所選擇的對象啊!
因此在「家境好的人會在哪些方面輸給家境不好的人」的問題里,你可以作為一個向下比較而家境相對好的人,說自己輸了某某,而在另一個鏡像的「家境不好的人會在哪些方面輸給家境好的人」的問題里,你又可以作為一個向上比較而家境相對不好的人,繼續說自己輸了某某。
於是這兩道問題里,你都能夠成為天然的輸家。在這兩個答案中的任何一個,其實都只是相對於每一個答主各自所處的階層向下或者向上比較的比較的,主觀色彩強烈的答案。
因此,富二代永遠能找到比自己更富的二代,貧二代也永遠能找到比自己更貧的二代,這樣的相對比較會集中了一個個答主根據自己所在階層「私人定製」的故事,邏輯和知識,卻會讓閱讀他們的知友們在相互衝突的價值觀中陷入迷茫。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道理聽了很多,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吧——那時我們還太年輕,太喜歡去挑選和試穿知乎免費提供的「大眾知識」,卻不知道每一款「大眾知識」背後,都被標註了一個答主「私人訂製」的尺寸。機會成本特別高
我想我的回答應該只針對中產階級的子女,相對無產或小資更富裕一些,但離真正的上層差了十萬八千里不止。
我自己的體驗:
1.從小就讀於普通的公立和非貴族的私立學校,因此家境總比大部分身邊人優越太多。也是這樣難免有些自傲,會無意識地輕蔑和傷害他人。
而很多家境更普通的人,卻擁有著更為珍貴的純樸與謙卑。我花了很多時間打磨自己這種無所謂的驕傲,直到我真正遇到很多比我優秀太多的人才懂得「一個女生最可貴的,就是明白自己的平凡」。
2.花錢大手大腳。以前父親太過寵愛我,他認為我的要求他可以承受,所以一味滿足。印象深刻的一次是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和兩個同學一起去步行街玩,大家都喜歡上了王府井大樓里一套一千多元的裙子,約好回去跟爸媽商量再來買。最後只有我父親很快就答應了並帶我買了下來。我記得小夥伴們艷羨的目光,也記得自己沒穿幾次就把那套裙子永遠扔在了衣櫃里。後來我遇到過更多喜愛的東西,也偶爾執著於買那些奢侈卻華而不實的東西。直到現在,我才開始懷著愧疚的心態,正視自己的慾望。我還是忍不住在生活費剛到時揮霍幾筆,卻也能強撐到月底不讓父親多打錢。
我羨慕那些早早學會了節約的孩子,他們懂得心疼父母的努力,也善於掌控自己的慾望。
3.自命不凡。他人總是會說,我也會想,我父親能做到現在這個樣子,我至少也會比他更強吧?我的目標總是放在一個遙不可期的高度,自己卻又不肯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以前我問閨蜜以後大學想要去哪裡,她認真地想了想說就想留在本地,上本地比較好的大學陪著爸媽。相比起來,我卻是那麼的飄忽不定又不切實際。我們都見過許多家境貧窮的孩子如何如何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向上的例子,我身邊中產階級的孩子,卻甚少能做到如此。相反問他們今後的目標,大多輝煌得與自身實際水平不符。
我依然在掙扎,在「卓爾不凡」和「庸碌無為」的自己之間徘徊,也難以尋找一個固定的答案。
我們擁有更多機會,也失去更多磨礪。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參加選秀節目的時候。
這種問題的無聊之處在於:誰能給「家境好」和「家境不好」下個準確的定義嗎?
至少在中國,我不看好誰能把這兩個定義說清楚。
這兩個辭彙都是必須放在特定的語境內才有意義。比如改革開放前的廣大農村裡,富農家境好不好?也好,也不好。說他好,比起貧農,富農家境好,但他跟縣城裡的國企職工比呢?
不說遠了,說現在,我前幾天還在抽屜問過一個很蛋疼的問題,有個人生活在珠三角非中心城市,20萬年收入,房貸一個月2000,開個思域,比起「北上廣深」年收入30萬,供一套400萬房子、開大眾高爾夫的人,誰的生活更好一點?
誰來跟我說說誰家境好?
或者說我們這樣比。有的人留在老家縣城,收入不高,但是工作壓力並不大,有更多閑暇時間陪伴子女;有的人在北上廣深做金領,收入高,但是壓力大,經常加班,子女從幼兒園開始就全寄託。誰的子女獲得了更好的家庭教育?結論是——說不準。在這兩個案例里,有可能前者的子女性格更健全,後者子女性格可能會有明顯缺陷。這個當然也不一定,因為也許前者作為父母自身就有諸多不良嗜好有空就想著打麻將啊……
然後一定會有人說了,這個能留在縣城工作,收入雖然不高但至少穩定,比起農村的家庭來說也算家境好了的啊。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兩個詞無法定義,你怎麼討論都是無意義的,很可能大家到頭來說的都不是一回事。
有人可能覺得,只要物質條件好,就能給孩子足夠好的教育水平。我只能表示,這個結論好像一點都不嚴謹。打架力氣大吧。
畢竟家庭好不用干農活不是。不過,你真以為人家打不過你就能隨便欺負?人家他爸是幹部,你打他一巴掌,你老爸就得到校長辦公室下跪。小時候大家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
這個故事不是告訴我們努力就會贏。
而是告訴我們大意才會輸。
但是家境好的孩子輸得起,
如果龜兔再賽跑一次,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我覺得呢,如果硬要說有什麼劣勢,那就是家境好有可能會大意吧!
嗯。
有可能而已,記得貝克漢姆有一次回答記者的問題:他的兒子們將來有沒有可能成為像他那麼優秀的球員?的時候.
他回答:他們應該有很好的條件(不管是在基因上還是成長、學習條件上),但他們恐怕沒有我當初對成功那麼強烈的野心與動機。
我覺得確實如此,觀察身邊一些家境好的人,他們對待職業的態度相對比較不溫不火,小富即安。缺乏 追求成功的動力和野心。努力和吃苦的程度也遠不如家境差的人。比如一個朋友姐夫,家裡有三套房子,就不肯去上班。因為他認為比他努力工作的人,工作一輩子還賺不到一套房啊。有時候家裡有一點小富裕,會成為一個人獲取事業成功的牽絆,卻促會一些人安於現狀,放棄了人生更多的可能。
成功不僅需要各方面的好條件,更需要源自內心自發的強大的動力。就像寫作這份工作,有句古話叫「文窮則工」,意思說貧窮和困境,會激發一個人的努力這麼多人都沒說到點子上!多數回答都圍繞「極富」與「極窮」的區別展開,但他們只佔總體的一小部分。
「家境好」不等於「富二代」,所以不影響他們接地氣。「家境好」不等於「嬌生慣養」,所以並不影響他們獨立。
「家境好」不等於「吃不了苦」,所以不影響他們早當家。
拋開個例不講,好的家境往往伴隨著好的家庭教育。以上特質的形成,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關鍵因素,而不是越窮越堅韌不拔,越窮越吃苦耐勞,越窮越有高貴的品質。
好的家境可以帶給他們更多的資源,比如可以接觸更高層次的人脈、足夠的資金支撐帶來的眼界的提升、更高效的學習工具和條件。。。
而那些富二代敗家的故事,都只是「倖存者偏差」罷了。
那些「富人有錢後發現自己過得不幸福」系列故事,大多是窮人編的~
有人把苦難當財富,可苦難從來都不是財富,對苦難的思考才是財富。
如果非要說家境差帶來的優勢,那對家境差的思考,可能是它帶來的唯一優勢吧~請注意文末提到的軟性教育概念。
七十年代,我出生在一個小地方,父親是個最基層的幹部,話少,不愛跟我交流。從他身上,我沒學到太多東西。比當時許多工人家庭好的是,他逼著我從小學習書法繪畫,培養了一點自尊,我靠著這點自尊戰勝了小地方的同齡人,走出小鎮、縣城、地市,打拚至今。自己有個小公司,談不上成功,至少比父輩進步了。
我的孩子,從小要學的東西比我多五倍。我懂很多我父親不懂的東西,今後我會想方設法地影響她,讓她具備理性思維和商業頭腦(除非她長大徹底不想學創業和管理公司)。
我希望(只敢說希望)我的孫輩,從小就旁聽董事局會議,在有前瞻意識的精英群體熏陶下長大。
站在平地,和站在巨人肩膀上遠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享受的是不一樣的待遇。
好家境(這裡不是說我家境好),是不一樣的平台,不會輸。
但必須前置假設:家境和教育處在同一層次。
所以例外就來了......
我一個大學同學,從小他父母忙著賺錢,有時丟他在湖南鄉下,有時丟他在北京讀書。
沒人管,沒壓力,愛花錢。(他的小故事見:一個人到底可以幽默到什麼程度?)
剛畢業,家裡給了幾十萬(九十年代),讓他開店。後來虧了關了門。
從此不敢再創業。
九七年,他父親說:蹲自家公司混不出什麼名堂,給你一百萬,你創個業?
結果他嘮嘮叨叨,說出了N個不合適創業的理由。
從此他在商業方面再無建樹,情商智商也基本停步。
去年大學同學聚會三天,末了有個老師評價他:「......活得完全不同,甚是年輕。」
這事怪誰?
輸的不是家境,是教育。
教育和家境一樣重要。但是,教育無法替代家境。
倘若在二十五歲時,我跟這個同學換個家庭,現在我的成就可能有巨大差別。
然而我沒有那個家境(此處應有哭泣表情)。
就商業成功來說,我覺得資金,資源,人才,機遇四者都很重要。
好家境,往往意味著資金和資源不是問題,人才問題往往也能迎刃而解,除非......
團隊領頭羊,也就是你自己,教育失敗。
家境好的人會在哪些方面輸給家境不好的人?唯一可能的是軟性教育失敗。
注1:軟性教育,指人品性格、學習成長能力、價值觀等,這些東西受家境影響較小。軟教育和父母受到的教育以及知識、眼界有關,跟自己的環境、閱歷更加相關。硬教育是指學校教育、技能教育,和家境非常相關。
注2:家境這事,也不能拿馬雲、扎克伯格來比。你不是超級能人,也沒那個機遇(多少個馬雲被淘汰了不過你不知道而已)。我們只討論普適性。以上為一家之言,觀點必定偏頗,歡迎探討改進,但不讚賞有觀點無論據的評論。
推薦閱讀:
※你有什麼原來喜歡,現在越來越不喜歡的東西,事情或人嗎?為什麼?
※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把錢花在遊戲上是一種浪費,而總在吃穿上就是一種享受?
※錢是萬能的嗎,如果不是,你們就說說有錢也做不了的事情吧 ?
※被催婚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果重來一次,你會不會換一種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