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心無所住?

心無所住的生活和黏著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呢?


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
有所依者則為動搖。
動搖者有所趣向。
趣向者為不休息。
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
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
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
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一苦聚集。


如所說句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
不動搖者得無趣向。
無趣向者則有止息。
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
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
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既然你問題類別上分類了《楞嚴經》,那麼《楞嚴經》里這段,你應該是看過的: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

  • 成語有「抽刀斷水」、「刻舟求劍」那麼請問你會不會去「抽刀斷水」?「刻舟求劍」?不會!因為你不傻。
  • 同理,為什麼要「心無所住」?因為「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世間萬法本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本」無可能得「,本」無所能住「。而凡夫因」「而惑真,以為萬法實有,所以執取,所以」心有所住「而輪迴不休。
  • 為何應」心無所住「?因為你不傻。


心無所住,心不是指我們這個思維心,是指那個真心。它本來就無所住,不生不滅,不垢不凈。

找到那個真心,就是明心見性,然後留守在不住聲香味觸法的真心上。這個凡心俗心,是虛幻,那個真心,本自清凈。沒有住和所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翻譯的有些難理解。本意是,住在什麼都不住的真心上,是為不住。然後妄盡還原,破盡五蘊,便成就了


無所住,我喜歡你,無論你喜不喜歡我,我都無所謂,因為我喜歡你是我自己的事情。

有所住,我喜歡你,你喜歡我我就開心,你不喜歡我我就悲傷。

一個自在,一個自縛

自己選一個吧


心無所住不是狀態,是修行最後的成果。

人有不同身體,除卻肉身還有靈魂的身體,不止一個。其本質構成都是意識。是流動的,有光亮的,越健康的意識流動越好越光亮。

當意識停止在某件事就形成了意識停滯,靈體就不健康,停滯的越嚴重,就會反應在肉體上,小則生病,大則癌症。

修行第一步打坐就是積累意識能量,意識可以看成一種特殊的物質。打坐就增加質量,還有其他的冥想一類的作用相同。當意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強行沖開淤積。

有事為什麼想不開?其實不是想不開,而是意識能量不夠沖不開而已。


這個公案,算是對你的問題一個解釋吧。

該吃飯時吃飯 該睡覺時睡覺一天,修學律宗的有源律師前去請教禪門的大珠慧海禪師。他對大珠慧海禪師說:「和尚,請問您修道有沒有秘密的法門?」大珠慧海禪師回答:「有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密行。」有源律師接著問:「請教您是怎麼秘密用功的呢?」大珠慧海禪師說:「肚子餓時就吃飯,身體困時就睡覺。」有源律師不禁疑惑地問:「可是,一般人的生活,不就是每天吃飯睡覺,難道他們和禪師您的密行相同嗎?」大珠慧海禪師不以為然地搖搖頭,說:「不同,不同。」「什麼地方不同呢?」有源律師追問。大珠慧海禪師微微一笑:「一般人吃飯時百般挑剔、嫌肥揀瘦。看見有好吃的就忍不住貪吃;看見不好吃的就起嗔心不吃。該睡覺時不睡,卻胡思亂想,千般計較、千般思量。」雖然是吃飯、睡覺這麼簡單的事,可是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吃飯、安安逸逸地睡覺?有的人食不知味,有的人睡不安心,如此一來,人生其他事又怎麼能做得好呢?對學禪的人而言,平常心很重要。當吃飯時,把飯吃飽;當睡覺時,把覺睡好,這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把該做的工作做完,用合理的方法待人,不要對別人、對社會留下歉疚,就是最好的禪者生活。


有執著就會有痛苦和煩惱,雖說煩惱本身也是菩提。

無所住就行雲流水,你看電影的時候是連續的畫面舒服還是看不斷卡頓的畫面舒服呢?

不執著的心就像一望無垠的鏡子一樣,既能照見外面發生的一切,也能看到自己心中時時刻刻的所思所想,而且鏡子本身也消融於虛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在鏡子上留下痕迹,這樣鏡子在任何時候去使用都跟全新的一樣,不執著的心也像在水面上作畫一樣,隨畫隨消不留痕迹。天空沒有留下鳥的足跡,但它已經飛過。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問:心住何處即住?答:住無住處即住。

問:云何是無住處?答:不住一切處,即是住無住處。云何是不住一切處?答: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內外中間,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處;只個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也,無住心者是佛心。

——唐.大珠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


學佛法是更好的,適應社會,不是脫離社會。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希望的,不是絕望的,聖人種種分別不離自性,是正能量。學佛之前,先做一個有底線的人。做到了,你就有福得了,有功德了。老天都能幫你開悟。做不到就免談了,是門檻。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借 無為而為 用下,是 不想而想 嗎?


因為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皆不可求,有心則是著相 為有漏之因


心無所住的反面是妄想,分別,執著。在這個時代,就是貪嗔痴。因為貪嗔痴,我們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今生承受減壽、貧困、疾病的花報,來生轉入地獄承受無量的痛苦。因為貪嗔痴,我們越來越沉迷於五欲六塵的享受,沉迷於名聞利養的追求,最終忘記了這輩子做人的真正意義:永脫輪迴。

心無所住不是我這輩子能做到的,只是希望能夠貪嗔痴越來越少,戒定慧越來越深,不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明白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老實念佛,求生凈剎。到極樂世界之後,自然保送成佛,心無所住。


不為什麼。為什麼熱力學定律是這樣的?不為什麼,就是這樣的。心住了就執著了,就死了,就變成石頭了。


如果心有所住,那麼心在哪?住在哪?


有生就有死,有住就有滅。不生所以不死,不住所以不滅。心無所住,也就沒有軀體意識的概念,連軀體意識的概念都沒有,自然不會有煩惱妄想。連身體意識都沒有了,生老病死等八苦自然也沒有了。還於心的本來面目。


推薦閱讀:

推薦一本你覺得最贊的修行著作?就一本
你有過超越自身的「開悟」感嗎?當時是什麼情景?

TAG:佛學 | 楞嚴經 | 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