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參話頭,如何參話頭?
在一個疑問來時,這個時候該怎麼處理?
有人說參話頭就是抓住這個問題不停的內心發問,這不就跟在疑問的情況下內心裡念南無阿彌陀佛嗎?還有人說就是這個問題內心沒問出來的時候 感受那個將出不出的念頭 疑擰的感覺 我不知道什麼是參話頭,誰跟我說說。什麼不向句中作解 不向句外作求 實在不知道什麼意思!
話頭,古代也叫念頭。虛雲老和尚在《參禪的先決條件》這篇文章里講到,一念未生之前就是話頭。所以參話頭的訣竅在於,一念未生之前——這裡有個什麼東西呢?
破參了便識得了禪,叫作明心見性。
這裡面有幾點很多人會忽略的,比如說,參禪是需要基礎的,像虛雲老和尚講的,能做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才有參禪的資格,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參禪的人要有「前後際斷,一念不生」的功夫。
這所謂的一念不生,其實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一段空朗境界。通過打坐,觀心,念佛,聽息等等法門調心,心靜到一定程度自然會體會到這種清爽無雜念的狀態,此時可能會有頓悟之感,其實不是。自覺前非,生大疑情,這時候參禪就上路了。
我學佛之初參話頭是一個勁兒的瞄著念頭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當然結果是沒有的。此後又是發獃無念,參究「沒有思想卻活著的這個是誰?」
無念——參究——無念——參究。
做到隨時可以切斷念頭的功夫(一念不生)與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話頭去參,其間有疑情推動精進,這才是正確的姿勢。
最後祝觀者中秋快樂,早證菩提。摘自凈慧法師
禪宗的公案,有些是直指,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些是借喻,就是借一個比喻來說明問題。但不管哪一種,都離不開我們當下這個心。所以禪宗又名「心宗」。
示參禪切要(徑山禪堂小參)
禪門一宗。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棱伽四卷印心。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應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其參究工夫。亦從教出。棱伽經雲。靜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又雲。彼心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虗妄之相。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又雲。從上諸聖。轉相傳受。妄想無性。此又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
及達磨示二祖雲。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此達磨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傳至黃梅求法嗣時。六祖剛道得本來無一物。便得衣鉢。此相傳心印之的旨也。及六祖南還示道明雲。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
及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令人回頭轉腦便休。即有不會者。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因緣。至黃蘗始教人看話頭。直到大慧禪師。方纔極力主張。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柰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此正是達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如示眾雲。參禪惟要虗卻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欠人萬貫錢債相似。晝三夜三。茶裏飯裏。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閙時。舉個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只管向個裏看來看去。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驀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一悟便徹底去也。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尋常慣用的鉗錘。其意只是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尋思。當疑情。討分曉也。如雲。心華發明。豈從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參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世人眼睛。今之少年。蒲團未穩。就稱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想著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稱作頌古。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則古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箇蒲團。趙州三十年不襍用心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卻。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裏人。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只如夾山參船子。問雲。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師便一橈打落水中。山纔上船。師又雲。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若是夾山在鉤線上作活計。船子如何捨命為得他。此便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
在昔禪道盛時。處處有明眼知識。天下衲子參究者多。到處有開發。況雲。不是無禪。只是無師。今禪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時發心參究者多。雖有知識。或量機權進。隨情印證。學人心淺便以為得。又不信如來聖教。不求真正路頭。只管懵董做。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不但自誤。又且誤人。可不懼哉。且如古之宰官居士。載傳燈者。有數人而已。今之塵勞中人。麤戒不修。濁亂妄想。仗己聰明。看了幾則古德機緣。箇箇都以上上根自負。見僧便鬥機鋒。亦以自己為悟道。此雖時弊。良由吾徒一盲引眾盲耳。
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處。大家商量。高明達士。自有以正之。摘自憨山老人夢遊集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謚號弘覺禪師,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眾,為臨濟宗門下。復興禪宗,與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其實不必把禪宗想的那麼複雜。早期禪宗是沒有固定修法的,都是靠過來人直指,後來才因弟子多了,發展出許多方便。
話頭禪是禪宗的一個支脈臨濟宗的方便法,所謂話頭,其實是心的起滅處。參究話頭的目的,是讓意識心不再分別造作。譬如最有名的話頭禪參「念佛是誰」,是接引行者反觀那顆能夠感知、經驗一切的能知的心,一直參到底,會出現一些身心變化,這裡就不多細談。其實這樣的方法,禪宗二祖向達摩祖師求法時也有提及,二祖慧可求師安心,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良久,覓心了不可得。這個覓心了不可得,其實是禪宗可尋的最早的話頭禪。總結而言,話頭禪是通過逼迫意識,直到意識不再分別造作,這時候有機會發現本來面目。
而禪宗另一支脈曹洞宗的默照禪則不同。默照禪的原理也是處理這個片刻不得安寧的意識心,但是默照禪的處理方式就是不處理,讓意識自然沉澱直到不再分別造作。慧能大師講的「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也可以理解為自然沉澱意識,當然說這句偈子的六祖,已經是認識本來面目的覺悟者。
但是任何的方便,都有些後遺症,臨濟宗的話頭禪,斗機鋒,容易流於口頭禪,而曹洞宗的默照禪,則易流於無記的無念清凈中,失去黯然生機。
其實無論哪一種,最終目的是讓行者能夠認識本來面目。而認識本來面目最快的方法,是當意識不分別的當下,一切放下,有機會認識,其實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剛得衣缽時,直指惠明的竅訣「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無念時迴光返照,最容易發現。
但只有無念是不究竟的,如果只是處於無念狀態,這在禪宗叫無心道人,形同死灰槁木,但無念卻是非常重要的修行階段。所以,過去祖師言,無心尤隔一重關。
然而,雖說無念時最容易認識本來面目,但其實發現本來面目的因緣很多,如何有宿世善根,一聞便知,不必無念。參話頭其實是人類修行歷史裡被發明出來的最最高級的玩意兒,沒有之一。但是這個技術很可能不是佛教里的,而是孔門心法:「守仁」的山寨版。是中國和尚們打了孔子的小抄。冒充是禪修技巧。
守「疑情」叫參話頭。
守「驚情」叫棒喝。守「仁」則叫「明明德」。源頭其實很可能是孔子。
什麼是「仁」,孟子曰:乍見鄰人孺子落於井,人皆有悚惕惻隱之心。這就是仁。仁,就是你看到有一個小孩一不小心掉井裡了,你心裡頭「咯噔」那一下。抓住這個「心頭一動」,守住它,叫做「守仁」。守仁守到一定程度了,突然就明了,叫明明德。
那麼,理解了守仁,再去看參話頭,參話頭就是抓住心中產生疑問的瞬間,身體上和呼吸上發生的那個極為微細的「動作」。這個「動作」其實就是一個極為微細的「咯噔」。就是極為微細的「心頭一動」,抓住這一動,叫做「致知」。
致知的致就是達到的意思,知就是「認知活動」,也就是那個「心頭一動」,致知就是「動者」達其「動」,也就是抓住了「心頭一動」,所以,實際上致知就是參話頭。
格物就不講了,自己去翻我的分享里有專門講大學的課程鏈接。
記得點贊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
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皆生染著。如是耳 鼻 舌 身 意。若法 意識 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受貪喜。悉皆增長。
身心疲惡。身心壞燒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悉皆增長。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不染著。如是耳 鼻 舌 身 意法。如實知見。
若法 意識 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若法 意識 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不染。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闇。不顧念。不系縛。損減五受陰。
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滅。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作如是知 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 正方便 正念 正定前說。正語 正業 正命清凈修習滿足。
是名修習八聖道清凈滿足。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 名色。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 無明 及有愛。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 眼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 正觀。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不解,就是參。
任你引經據典,也只是數他人珍寶。
包括經書,也只是窺視如來寶藏。與你無關。學佛在於自性自度,非他人可以度你,你聽聞,得受用,是自己度自己。
學佛三年,大話連篇。又學三年,謹口慎言。再學三年,啞口無言。
希望你以後能精進修行,而不是沉迷他人著作。吾師曾傳過方法,參一句「念佛是誰」,你只管去參,不要有什麼疑慮,若論訣竅,平常心即是。
好了,我要去閉關了。再會(合掌)南無佛法僧參話頭與看話頭之間的差別,在於參話頭有一個疑情在,一面看「念佛是誰」的話頭,但心裡懷疑思索,究竟念佛的是誰,心裡雖無「念佛是誰」這四個字的形象或聲音,但是我們一直安住於「念佛是誰?」這個意思裡面,這樣子叫作參話頭。需有一個疑在。看話頭如無疑情,是在修定。如果坐下來看話頭,看久了就會入定;如果有個疑在看話頭,疑情持續伴隨話頭存在,謂之參話頭。所以二者之差別,在於有無疑情及尋覓思惟的作用。參話頭和思惟思想有什麼差別?思惟思想就是運用語言文字,用一句連接一句的話,在作分析,那叫作思惟思想。參話頭是要有定力,而不必透過語言文字,就能夠有思惟之作用在,我們稱之為思惟觀—直觀。所以看話頭時,有一個疑情在,謂之參話頭。參話頭時常常會靈光一現而出現一個答案,我們能夠不運用語言文字,就可以去分別對錯,並且知道為什麼對或錯,均不必經由語言文字,這功夫就叫作思惟觀—直觀。為何要講看話頭及訓練看話頭之功夫?因為修禪須要真參實修。禪須要體驗,不是用語言文字的思惟討論所能親證。所以口頭談論,意識思惟,名為參禪,其實是思想思惟,沒有定力的緣故;因此我們認為不會思惟觀,就不是參禪。
參公案也是一樣。公案是指過去祖師們,參禪開悟的過程、流傳記錄下來稱之為公案。就像在政府機構里,有很多檔案,以前就叫作公案。我們可以藉著過去祖師們參禪開悟乃至見性的過程去參究,雖然他的過程非常長,但是有一個重心在,那就是為何他這樣能夠悟?參的時候不可在心中念誦這則公案的過程或問答語句,也不可在心中用語言文字思惟分析,依舊是思惟觀之方法謂之參公案。參話頭參公案都是一樣,都必須定力而不是定境。所以不可以修一念不生的功夫,必須修一念相續的功夫—定力。1 注1、摘錄自 平實導師,《禪—悟前與悟後》上冊,正智出版社(台北市),改版七刷,2009 年12 月。以下皆同一書。見性與看話頭(連載十三)
在優酷里搜「虛雲開示錄」裡面有講如何是參話頭 怎樣參話頭
話頭,就是話的頭。一句話要說之前有個頭吧?就是參那個。
同樣還可以參話尾。就是一句話結尾的地方。與什麼話無關。就是話頭。什麼是參呢?
參,這裡就是起了疑,在找,找啊找啊,找到了再守,再研究。。。。參話頭,就是去究那個「一句話要說之前的那個起點」有答案者 非妖即怪
參話頭者,義在參,參者離妄,反聞聞自性,難不成真有個話頭可參么?今世人逐於話頭以為智慧,何異東施效顰,無非畫餅充饑!妄言:本來無一物,妄想亦無,何來放下?試問:人本不病,然針石湯藥於癌症病人可是妄想?病入膏肓而大言病為妄者豈不可憐!歪頭和尚念真經,真經亦歪。念與念者,非經,乃心!
無論是禪宗參話頭,凈土一彌陀,密宗咒加持,都是用一個「妄」,統攝流轉不息的眾生「妄識大海」,參到參無可參,念無可念,咒無可咒之際,能與所齊銷,妄妄相撞歸於無,湯冰相澆化為空,自性現前。故不取法相,門門得入,法法解脫!
我等凡夫在生活中,都活在心純然投射中,以投射為自心。禪定中,無論以話頭、持咒還是觀想,都是藉由心性的遍計所執性、與依他起的體性,將先前散亂的投射聚到一處,如同無礙流淌的流水在一處漩渦,所以定心一處的禪修必然顯發無量境界。因為心性的空無自性,一切顯發皆依他而起,一切依他起者為相。
正因後世不注重實修實證,導致大好禪門以心印心之法,淪為口頭禪,參話頭的表面功夫。你內心沒有出離渴望,想靠參話頭,解個公案來邯鄲學步么?為什麼參都沒搞清楚?而龍象輩出的密法,好一點兒的變成五花八門的薈供法事,不好的與民間跳大繩的巫婆術士們也差不多了。不從有實證境界者,眾生迷,誤一生。
-澄江明月色成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諸佛教 。
參者,進入;話頭者,疑問後頭的特定情態;參話頭者,就是進入疑問後頭的特定情態、或境態。
參話頭,是參禪的一種方式,而所謂的參禪,就是進入正思維修的心態、或狀態,區別在於境態的廣狹範圍不同。參話頭特指進入心行處絕的特定疑情狀態,而參禪是指對萬法正確思維、得出定理的過程狀態,當然也包括心行處絕的特定參話頭狀態。
此外,還有所謂的參公案,也就是進入對佛門特殊事情所要表達的真實要義進行參究的狀態,目的是驗證修行者開悟的不同透徹程度。這多半需要對公案的不同背景、與特殊情境了解清楚,才能參究出其要表達的真正法義,進而通過修行者再次表露,從而透漏出修行者的不同開悟程度。
參話頭的用意,在於去除妄念,使心性的狀態越來越清晰明顯,最終就能認證出自己的真心本性。而保持在這種自覺、或不自覺的真心本性的狀態之中,也就是真正的參話頭,由此來說諸佛一直都在自覺的參話頭之中,明心見性後的保任才是真正自覺的參話頭。
比如參「我是誰(什麼)」?身體是我嗎?身體是四大組合而成,靠吸收各種食物營養所成,將來總有一天會衰老而去,可見這個四大組合的肉體不是真實存在的自我。思想是我嗎?思想是由六根隨不同的六塵之緣而來,外在六塵不斷的生滅,內在思想也在不停的生滅,從來不存在一個真實不變的,可見思想也不是真實存在的自我。其他還有什麼是真實存在的自我嗎?經過仔細的周遍思維,也都不是。那麼,到底什麼是真實的我呢?此時,沒有任何可靠的答案,也沒有可找的疑問,因為已經找遍、思索遍了,再不可能有「沒有找、或思索的方面是不是我了」,從而呈現出不可答、不可疑的心行處絕的疑情狀態,這就是參話頭。但一般人,此時的心性狀態還很模糊,根本不能自覺「見」到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須要不斷的參,時常維持在這種咽不下、吐不出的疑情之中。到一定的程度,心性的狀態越來越清晰明顯,就能自覺「見」到自己的真心本性,從而就能咽得下、吐的出,就能更好的時常維持在真正的參話頭(明心見性)之中。但若生死心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亦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多半會半途而廢。
此亦如母音老人所言:「講到佛性真心,其實以直示而一念回光薦得者,與苦參數十年薦得者卒無二樣。
不過其中力用略有不同而已,一念回光薦得者力最薄,遇事不得力,常為事境所牽,作不得主;苦參數十年薦得者力最勝,以多走冤枉路故,腳勁充厚,遇事能運用自如,無有走著。但力薄者只要不得少為足,時時提高警惕,在行住坐卧處,日常動用中,精勤鍛煉,也能上上升進而臻於圓滿成就」。其實,參話頭和念佛都是相同的原理,甚至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道教等教的祈禱、冥想、煉身等,也都含同樣的原理,都能使妄念去除,靈性、或心性的狀態越來越清晰明顯,這時若是佛教中的大乘修行者,就能利用明悟到的佛教中獨特透徹的真心之理,越來越輕易的「明見」、或現證到自己的真心本性。
有些人不能真實的進行參話頭,而是在不斷的念誦(話頭),這就和念佛一樣了,不過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但有些人如果參話頭不能參得起來,恐怕念「話頭」也不容易成片,就是念佛也同樣不容易增進,這就是比較糟糕的。這時,就得依靠觀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解脫利益等,來產生一定強大、牢固的動力,才能不斷的增進下去!觀:疑情起處,心念生時。
參話頭真的與念佛無異,都是同一玩法。 在參話頭的這一系列行為活動中,話頭不是重點,主要是通過參這一行為引發出的變化才是關注點。 通過參話頭,你的所有覺觀都不受到自我的主觀關注而達到本然的平衡態,而你的思維意識又高度集中而不會胡思亂思,或自然迷糊入睡。 這種狀態在某一點上,你又剛剛停止思考這個問題時,你會自動跳到別一個狀態或引發出一種你從未覺知的境界。
任何話,任何念,任何思維,都是條條框框,都是後天
話之頭,先天,什麼都沒有除妄亦是妄,識妄即是真
慧能無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這麼長(成長的長)任何標準答案都不那麼標準
連1=1都不那麼標準世上有兩個相同的蘋果嗎把蘋果A,蘋果B, 統稱為蘋果是對的嗎只要是獨立思考的學生就會對任何標準答案反感與不滿只要老師放下架子,承認學生未必不如師,大家共同探討,教學相長,就能消解這種反感與不滿別誤會了。我想說的是:即便要堅持真理,也要講策略。其實,哪有什麼真理。只要是理論,就意味著條條框框。先天是沒有的,都是後天加上去的。每個人各有各的哲學,各有各的條條框框很多時候,真理不是越辨越明。而是雞同鴨講,越辨越糊塗
先天,客觀,是沒有條條框框的
所有的條條框框都是後天加上去的,例如牆角那三條線,又例如1=1,蘋果A與蘋果B都叫蘋果…………不要小看名詞之爭
也許就是因為當初慧能說錯了一句話,他說:我有一物(他給本什麼也沒有的先天,起了個名字,叫「物」)於是,這個世界成了所謂的物質世界那麼現在答主我給它換了個名字叫「先天」
又意味著什麼呢?作者:曰文鏈接:如何看待現在高中學生對政治課本中哲學部分的反感與不滿? - 知乎用戶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話頭,是方言、俗語,參話頭,書面語意為思維一句話,比如念佛的是誰?都回答是我。那什麼是我?重點在這。什麼是我?六根、十二處、十八界或者說是五蘊,漸次展開、深入,可以與楞嚴經對照。所以,參話頭是對佛經的提煉,是需要基礎的,是符合佛法過程的。話頭這個詞,就像板凳、土豆等詞一樣,是有特定含義(已經忘了語文里是怎麼定義的),不能說有土豆,就認為還有水豆、火豆。看見話頭,就認為有話尾、話中一樣。-------------解義離生滅。
1.你在知乎里找答案是來錯了地方。為什麼不去寺廟裡找個出家人問問呢?出家人裡面才有老師。2.本來佛法就是要體悟的,別人把高僧大德的開示搬過來告訴你你還是不懂。學佛不能用學校里那種方式學,不是一個路子。學佛是自己的事,需要慢慢求索,急不得。3.參話頭是進入禪定的一種方法。起不了疑情參話頭就沒效果。首先你要產生疑惑,沒有疑如何參?任何能讓你產生疑惑的都是話頭,如果能讓你疑惑的東西一直都在你就是在參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慢慢體會吧。
推薦閱讀:
※修佛,智慧福報大些的人修哪一宗派更適合?禪宗嗎?
※是十個阿羅漢里才有一個菩薩,還是十個菩薩里才有一個阿羅漢?
※舍報求生,為什麼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受人虐待或者被囚禁,也不可以舍報么?那麼如果被人殺,也不能往生?
※六祖慧能不識字,為什麼對佛理卻那麼通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