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 P2P 平台,為什麼 Lending Club 可以將 2200 萬美元的貸款出售給一家投行呢?
P2P,我之前理解就是 Peer to peer,個人對個人。這次 Lending Club 老闆辭職,看新聞提到「The investor who bought the loans was Jefferies LLC」
投行又為什麼要從 P2P 平台買貸款產品呢?以及這筆款項的違規出售又是指什麼?新聞背景:http://www.wsj.com/articles/lendingclub-ceo-resigns-over-sales-review-1462795070相關問題:如何看待 Lending Club 的 CEO 辭職? - 金融
Ok, 先說兩件事:
1. 大多數所謂FinTech創新基本扯淡,類似少林功夫+唱歌跳舞,商業模式總得拐回去
2. 在中國商業資訊環境學習各種商業模式真是難為你們了不針對LC。這個點子本身不複雜,有人借錢,有人投資,平台撮合收取手續費。平台是14世紀翡冷翠廣場長椅上的猶太人那叫Banc,平台是21世紀超級先進的程序那叫金融創新P2P獨角獸,本質沒差。
從Shylock要割一磅肉到LC這些獨角獸上市之間,其實有一種商業模式一直在演進發展壯大,這就是。。。銀行。借錢的和有錢的不會正好碰巧上午10點20都在聖馬可廣場找到夏洛克勾兌,於是有了中間商資金儲備,發展成資本儲備金和吸納存款制度,放貸效率大幅提高了。後來有了銀行舉債槓桿放貸,有了擠兌風險,有了FDIC儲蓄金保險。不限制於儲戶資金來源於是有了銀行同業協會,資本市場募資,隔夜拆借和repo,不限制於簡單貸款於是有了貸款origination, structuring, interbank secondary的產業鏈。後來研製出了資產證券化啦CDO啦這些大殺器,差點把世界金融系統搞成李爾王大結局死一台人,於是監管開始重新強調資本金充足率,風險權重資產撥備這些東西。總體來講除了差點把世界金融體系搞死若干次,現代金融體系的效率和創新能力是很高的,也算服務於人類社會幾百年,不斷在折騰,從未被毀滅。
但是就是偏偏有一批時代先鋒,敏銳地感到了人民大眾對大銀行的不信任,碰巧又會編程,於是想搞個大平台,互幫互助,紅領巾共濟會,創新的利刃劃破腐朽落後的金融中介市場肌理,造福大眾,順帶手把高盛摩根花旗都給顛覆了,當然萬一投資人非要把這些創始人羅賓漢搞成億萬富翁也是可以不要不要的,於是有了P2P。
但是電腦程序match借貸確實快,但一樣要遇到當初長凳上啃玉米卷的先驅們的問題,我們怎麼搞規模?沒規模我們得餓死啊程序員好貴的!我們要不要搞自有資金來周轉甚至hold position?光當中間商怎麼活得下去!我們搞資本金成本太高怎麼搞得過隔夜拆借利率?所以我們還是賣貸款吧!
所以結果就是,P2P平台的成長速度=賣掉貸款recycle資金的速度,於是就得搞回packaging, tranche, securitization那一套,為了規模還是得賣給現有規模金融機構,當然也要量體裁衣批量作業,當然透明性標準化之類的就要開始打折扣,當然又要引入多層中介和二級交易。這一切聽起來怎麼這麼像。。。沒錯不就是現有金融體系里的loan origination么!會編程不也是發貸款的!資金成本操作規模還比傳統機構差遠了不是么~
所以市場早就看的八九不離十了,最終最plausible的結果,基本就是程序員帶著黑科技加入大銀行IT部門,致力於用AI取代一線放貸員工,並間接導致第二次砸毀機器運動,以及第一次skynet事件。
First it rejected all consumer loan applications in Arizona, then it triggered technical default on all triple B student loans, then the machines start to kill... You must go back in time to stop Lending Club!
至於平台卷錢跑路這種事,幸虧我朝金融體系複雜度和社會信用度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東南沿海必將成為人類抵抗機器暴政的最後陣地!為了人類的尊嚴,請帶著小姨子跑吧!先回答正題,再說一下整個事件的始末。————————回答正題———————Lending Club可以賣,投行可以買,沒有相關法規限制類似交易。————————整個事件始末——————(我想你應該更關心這個)上有大量機構的錢。佔到約50%。這些機構包括
- Pension funds and corporate pension plans
- Endowments and foundations
- Banks
- Finance companies
- Asset managers
- Insurance companies
- Broker-dealers
- Hedge funds
然後,他們運營的模式有這樣幾種。
第一,打包出來標準化產品,然後賣給機構。第二,找到合適的標的,推薦給機構。第三,和銀行合作,直接貸款給銀行客戶。(是不是過橋貸款無從查證哈)。網上現在披露的信息比較模糊,個人推測出事的是第一類業務,標準化產品里饞了一些次品進去。倒也不是最後引發了什麼直接經濟後果,這是在一次內部審查中發現的,然後CEO就辭職了。
個人覺得跌掉25%完全在情理之中,畢竟50%左右的業務是跟機構在做,招牌產品被查出來有貓膩,對下一季的revenue影響會很大。
參考:https://www.lendingclub.com/public/institutional-overview.actionhttps://www.lendingclub.com/public/bank-partnerships.actionLC的investor有兩種,一種是個人,還有一種是金融機構。LC會把loan打包成bond賣給投行。
peer to peer 又不是 people to people. 個人和機構都可成為peer的一員。投行的目的是賺錢。在LC平台購買按自己的要求篩出來的客戶收益可能是不錯的。但被LC的大老闆修正了一下,(⊙o⊙)…
簡單來說,LC將貸款(信用)交付給貸款人,這就形成了一筆債權(資產)。對於資產進行評級、打包處理之後就可以成為標準化的資產包,這種資產包預期會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就可以「證券化」——做成各種名稱的「債券」。雖然只是債權與債券的一字之差,至此搖身一變,變成了投資品,可以經過投資銀行再度出售給追求穩定回報的投資人,例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甚至主權基金等等。
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現在各種火熱的分期平台、REITs,再久遠一點點(其實也沒多久)次貸危機的CDO就是這麼來的。CDO的標的資產是房貸,貸款方借錢給買房的人,用買房的人的還款承諾及按揭現金流成為一個資產標的,將多個(有時候成千上萬個)資產標的達成一個資產包,投資銀行會從貸款人手上買走這些資產包,再由三大評級機構給出AAA/AA/A/BBB等評分,然後出售給有意投資穩健現金流的投資人,上面講的那些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共同基金就來購買了。當標的資產越來越爛的時候.....危機就來了,簡單來說貼上金箔的狗屎還是狗屎。電影大空頭看看就明白了。
這個在國內也有機構投資者,新的監管意見未明確機構投資者不可參與P2P投資。
沒翻新聞,沒翻資料,純屬猜測啊!
我猜:
違規原因兩個,一個是違反了p2p的基本原則,就是個人對個人,變成了個人對機構。
第二個,是違反了次貸危機以來金融領域的一些禁忌,比如機構類投資者對高風險貸款的投資規定,也許是有身份限制、或者產品限制。至於投行為啥要買,更簡單了,利潤高啊……普遍不景氣的環境里,任何一點亮光都值得投行去廝殺。
推測一下:建立在抵押貸款基礎上的次級貸,因為放大了互換,提高了槓桿,造成了次貸危機。
那麼建立在純信用基礎上的金融產品,如果還敢放大槓桿(感覺是必然的,如果機構投資者投資這類產品,肯定會用類似互換的方式對衝風險),會有什麼後果?全球性的旁氏,或者空心的資本危機。
這也是p2p必須堅持個人對個人投資的原因。
沒有機構,就沒有傷害。推薦閱讀:
※善林金融(全稱:善林(上海)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首付貸有風險么為什麼被禁止了,能詳細說說嗎?
※哪些 P2P 金融平台比較可靠?
※曾經把錢投給那些倒掉的 P2P 借貸的人,最後拿回屬於自己的錢了嗎?
※P2P 行業如何從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轉型?
TAG:P2P網路借貸平台 | Lending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