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們在挑琴時都在挑什麼?

經常看到這樣的故事,如某位歐洲鋼琴家到美國演奏,對所提供的琴不滿意,飛到紐約Steinway廠里重新挑選;某位日本鋼琴家為新開幕的德國音樂廳挑選鋼琴,結果全部不滿意,要琴廠擇日再備一批新琴供挑選;某位以對鋼琴要求苛刻出名的鋼琴家到小地方演出,發現後台一架老琴,經比較後放棄自己帶來的鋼琴。諸如此類。

職業鋼琴家們在挑琴時都在挑什麼?


謝邀,我一個鋼琴系的學生也不知道職業鋼琴家在想什麼,畢竟身邊大多數人還達不到可以挑琴開音樂會的程度。只說說我自己對鋼琴的的要求:

首先,必須敏感,強基本都強的上去,關鍵是要弱的下來,這個並不是像電鋼什麼128級力度,而是用我習慣的彈弱音的手法/觸鍵可以弱下來。並且這個過度必須是均勻的,很多琴可以彈弱得幾乎聽不見的聲音,但是稍微多給一點點就變成了中弱,幾乎彈不出一般意義上的弱和極弱。我原來教授說施坦威明顯優於其他品牌的就是敏感度。

其次,均勻,這個不用說,音色音量過度不均勻的顯然不行,與此同時高音區必須出得來,能從左手的伴奏中「脫穎而出」,比如貝多芬110第一主題後半句小字三組降E 降D F這幾個音。很多很棒的琴(大多數貝森朵夫和近幾年生產的施坦威)被調成了很均勻的,從低到高越來越弱,但是在這種琴上345指必須額外的用力才能讓旋律出來,在這種琴上表演,尤其彈八度和和弦又有旋律的時候,真是很費心,並且很費小指。。。

音色分幾種,第一種是品牌音色,什麼施坦威音色,雅馬哈音色,法吉奧里音色,我個人對這種的音色要求並不高,個人覺得只是不同風格而已,並不能說哪好哪個壞,但廠家向消費者宣傳的主要都是這種所謂的「音色」,但鋼琴家需要的是「不同觸鍵出來的不同音色」,這個和第一條「敏感」有直接關係。

第二種音色的指標就是亮暗,太尖銳和太悶的琴都不好,一般這兩種琴也不夠敏感,第一項就pass了。不過有很多大概1990-2005生產的施坦威其他都很好,但高音區會很亮並且有點「炸」,不過這個對整體的影響不是那麼大。音色的亮暗主要和調整有關,國內傳聞雅馬哈明亮,卡哇伊柔和,簡直是莫名其妙。。。

所謂的音色不僅是單音的音色,第三種就是和弦的音色,這個和每一個音的音量,比例,有直接關係,鋼琴家可以控制很大一部分(參見本文第一條「敏感」)。這個還可以從鋼琴製造角度來說,但太複雜,並且大多也都是廠家機密。

說點提外的,和弦的音色也和時間有關,首先是下鍵是否整齊,每一個音同時被彈出來,和彈得沒有那麼整齊,但大多數人聽著是齊的,這兩種音色是不一樣的。有些鋼琴家為了突出旋律,旋律會比下面的音早那麼0.01秒(也有可能是0.02秒,0.05秒,沒具體測過)彈出來,絕大多數人聽不出來是沒對齊的,CD里基本聽不出來,但基本都能聽出來這樣高音比較突出。其次,和時間有關再就是「時機」,在一定速度下,比正常拍子早一點點比如0.01秒出來的會顯得突然,聽起來會覺得更「炸」。這也是為什麼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有不少鋼琴家挑觸鍵感受,比如陳必先和她的學生都要琴鍵一種特殊的Widerstand(阻力),我個人倒是沒什麼要求。但是有些歐洲老牌的琴(比如我最愛的貝森朵夫)機械反應不靈敏,彈比較輕快的曲子有點困難,比如德彪西前奏曲三度和一些托卡塔之類的,遇到這種琴就比較尷尬了。

不挑琴的人也不少,大多數人開巡演遇到什麼琴就彈什麼,有的時候當地廠商贊助連品牌都無所謂了。一些爆紅的年輕鋼琴家連甚至琴都不試,下了飛機練兩下就上台,各路大咖演協奏曲和樂隊不綵排就上也是常有的事。。。

很多鋼琴家到了一個程度,可以達到臨場發揮非常好,反應非常快,根據不同的琴調整自己的觸鍵達到相對滿意的效果,比如有些人甚至能把立式琴彈出三角琴的感覺。但這種妥協的彈法畢竟不是100%最好的發揮,最認真的鋼琴家,對自己,對觀眾都負責的,還是試琴的,最大牌的要自己挑琴,或者自己帶琴,不過也有些人是讓自己的調琴師挑。

暫時想到就這些。。。之後再想到什麼,或者知友提醒的值得說的方面再補充。


這會兒在琴台大劇院後台準備音樂會,近期也一直在為我的16城巡迴演奏會做準備,恰好每個音樂廳在前期都會安排挑琴的環節。

車手需要一輛好車,廚師需要一把好刀,鋼琴家則需要一台好琴。

挑琴有兩個永恆不變的條件,一是手感,一是音色。

無論是在家練琴,或是一場成熟的演奏會,鋼琴家們都需要反應特別快的琴。原因很簡單,像開車一樣,切記不能手已到,而車子卻還沒反應。任何反應都需要時間,所以我們要挑反應快的琴。

選擇適合的音色,這可能聽上去有些玄乎,因為它沒有硬性標準,只能見仁見智。而我所屬的鋼琴流派,就是以音色見長。往往在對音色要求高的同時,還會對踏板有很高要求。當然,這也取決於現場演奏的曲目。

拿我的這次巡演來講,有一半曲目是莫扎特的作品。莫扎特的音樂簡約不簡單,每一個音符都像打磨好的鑽石,最好是無瑕的。

相比之下,彩鑽類的音樂,諸如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就是典型的特別複雜。老實講,鋼琴家在演奏複雜的音樂時,若是出現小瑕疵,別說觀眾,有可能自己都聽不出來。

有人說,鋼琴家彈莫扎特,是要「裸體」上場的。話糙理不糙,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有助於演奏的樂器,演奏前對調琴師的要求也會更高。

當然,除了在音色上的追求,我自己個人還會比較看重觸鍵的感覺,以及踏板和聲音的配合。

記得之前在德國錄專輯,知名品牌博蘭斯勒提供了幾架琴。試琴以後,發現有一台應該是我近期碰到過的最好的琴。手感、音色,一切都接近完美。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一個堪稱完美的演奏算一百分,那鋼琴家的準備需要達到一百二十分。但在這台完美的琴面前,你甚至會感覺,一個一百分的演奏鋼琴家只要做到九十分就行了。

挑琴和買東西一樣,就怕貨比貨,永遠有更適合你的琴。還好鋼琴不像婚姻,一旦結婚碰見再適合的也沒轍。

琴是樂器,更是演奏家的朋友。合不合適、順不順手,這些都很重要。

P.s,早先在知乎live上,曾遇家長詢問琴童該如何挑琴,我的建議是:永遠不要挑貴的,挑適合自己的。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試琴的時候覺得所有琴都ok,分不出特別大的區別,這就說明你的手指和耳朵對琴的分辨並不是特別敏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選一台最便宜的,完全沒有必要去買一個貴的。

除非很明確地說,聲音太亮不喜歡,或是琴鍵偏重彈不動,可能需要再做調整。

大部分小朋友,十歲以前的小孩,其實對琴的挑剔程度基本歸零。當然,天才除外。

就市面上挑琴來講,貴的一定對,但對的未必貴。永遠要買對的,而不是買貴的。


個人以為主要是手感和音色兩個方面。Steinway的琴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記憶中中央附中老師琴房裡的琴一個比一個差。手感的話足要是不能感覺肉,比如說彈鬼火,琴鍵按下後起來的速度直接關係到曲子能彈到多乾淨。還有就是琴鍵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太輕了不好彈弱,太重了比較難上手,彈快的吃力。學校里九尺的Steinway D重量在60左右,平時不在上面練的話考試的時候突然彈能累死。當然手感是可以調整的,而且主觀的手感和音準,音色都有極大的關係。聲音發悶的話手感肯定是會肉的。

音色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共鳴,這個就關係到音板的質量了。有的琴怎麼彈都感覺唱不出來,就是因為音板質量不夠好,不能產生足夠的共鳴。聲音的話,太悶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演奏琴,因為旋律唱不出來,彈起來聽著渾濁一片。過於亮的話也不好,聽著像Yamaha不說,層次也做不出來。音色的話,其實和燒音響的追求差不多:高音要那種shiny的音色,很長的共鳴。中音部要均衡,有很多層次,尤其是踩上左踏板以後彈pp可以做出很朦朧的,印象派的那種聲音。彈ff的話也不會出現很扎,很淺,很流行的那種聲音(當然這個跟演奏者技術是有直接關係的)。總之中音部聲音要圓潤。低音部就是要很厚,很有分量的聲音,很多琴差就差在低音部的深度上。這種琴彈Rachmaninov或者Tchaikovsky這種就彈不出效果來了。

總體來說,挑琴這種事是很主觀的,主要看鋼琴家追求那種特別的效果。十幾台裡面挑不出來一台完美的太正常了。做琴的人很少有會從彈琴的角度看問題的,所以他們覺的很好的琴,彈起來可能很差。還有就是:挑琴的這些事兒,水挺深的,有不少利益關係在裡面,就不細說了。


如果是音樂廳的話,應該是考慮共鳴效果為主,低音中音高音部分的過渡是否流暢,應該都是考慮的範圍。

還有就是看什麼曲子,古典音樂和新時代的音樂要求不一樣,音色的挑選佔了很大部分,有的琴很悶適合古典曲子,有的琴很明亮適合流行。有的新琴高音部分很飄,這時候老琴就很好,不扎耳。

這些都和鋼琴選用的材料材質和設計有關。你去琴行調琴的時候感覺是很明顯的。10w的雅馬哈和100w的斯坦威,一對比馬上就能立見高下。

不過普通人只能做到大致感覺不一樣,只是覺得手感不同。鋼琴家對聲音更敏感,考慮的會更多。

我小時候學過幾年的鋼琴,後來總去琴行逛,只要鋼琴一上手,基本上可以知道個大概。每台琴的音色真的是差很多


他和它對不對頭


推薦閱讀:

為什麼自從學了鋼琴後,現在就不怎麼愛聽流行歌曲,覺的古典曲更有品味?
彈鋼琴過度依賴肌肉記憶怎麼辦?
家裡有一架三角鋼琴是怎樣的體驗?
如何判斷自己的鋼琴水平?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 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