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階層流動和消解不公,政府是否應該鼓勵不同階層、種族的人生活在同一環境?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關於歧視話題相關討論歡迎關注。

------

不同階層或者種族的年輕人在同一環境生活、接受教育,這種多元環境,能夠更真實的促進彼此的認識,消解貧困。但是,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卻提到英國政府促進階層流動的公租房政策反而導致了階級鴻溝的行程。

不過,由於英國政府的規定,地產開發商必須在其開發的區域內留出一定比例的公租房。此舉的理念是盡量能夠促進貧富階層之間的交流互動,並通過政府資助地區公立教育等方式,盡量避免階級固化。「聖戰約翰」父母1994年從科威特移民到倫敦時,他們便住進了這種公租房。

  雖然在那種公租房的政策影響下,至少在諾丁山區並未真正出現大面積的貧民窟現象。但是,這並無法填補在公租房住客與私有房產業主之間那道愈來愈深的鴻溝。居住在諾丁山區的移民們仍舊與周圍的白人精英們格格不入。「聖戰約翰」1994年來到倫敦,與那諸多從英國跑去聖戰的年輕人一樣,屬於他這個時代的英國社會,階層壁壘高築,固化現象日趨嚴重。同時,作為金融中心的倫敦,工作機會幾乎完全分散在各類服務性行業中。這其中那些諸如金融、法律、醫療等高收入行業的壁壘被教育、社會資源等搭得越來越高。新移民們作為這個社會的陌生人,實際能夠選擇的工作機會極少。

政府在促進階層流動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是否應該介入促進種族、階層之間的融合?


簡單來說,促進不同階層和組群融合的不是簡單地住在一起,這可能反而更危險,而是基於族群之間相互認可的前提下,為更高的、超脫族群的共同目標一起合作,才可能消解偏見和矛盾。

社會心理學史上比較著名的Robbers Cave實驗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我簡單講一下這個實驗(具體大家可以搜Robbers Cave Experiment和Sherif / 謝里夫),謝里夫找了一堆身心健康的美國11歲美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男性小朋友,隨機分成兩組,丟到一個國家公園裡做童子軍夏令營。最開始兩組人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玩得還算開心,後來研究者分別給兩組小孩安排一些任務,並且有意使兩組人之間相互競爭。這些競爭使兩組小朋友間產生了矛盾,雙方開始產生語言上的攻擊以及敵對行為,並且敵對行為隨著競爭加深而愈演愈烈。

後來研究者們想看看怎樣能緩解敵對。一開始,簡單將兩組人拉到一起看電影和放鞭炮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後來,研究們設置了一些必須兩組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使得兩組人不得不走到一起,後來發現這些需要合作互信的任務和困難使兩組人的關係開始緩和恢復,最終和解。

雖然單就Robbers Cave Experiment本身,因為其樣本有限(只有美國白人中產家庭的11歲男孩,沒有成人,沒有女性,沒有其他種族,沒有其他收入階層)所以無法直接將結論擴大,但這個實驗得到的一些啟示卻在接下來的其他社會實驗中多少獲得支持:

  1. 只要有競爭,就有可能產生偏見和敵意;
  2. 組群之間的偏見和敵意,無法通過簡單地聚攏就能消除(電影和一起放鞭炮沒有用);
  3. 組群之間的偏見和敵意,可以通過合作共贏來化解。

具體到實際情況中,我們發現,媒體越來越多地在討論少數族群聚集區的問題,一些觀點認為部分所謂的少數群體並沒有融入所謂的主流群體與文化中,相反地形成了相對隔離的孤島社區,有自己的文化和社會規則,甚至主動與「社會主流」相對抗,這種對抗比起Robbers Cave Experiment中的對抗會更根深蒂固,Robbers Cave中本身沒有族群和階級區別,而大多數城市孤島和主流社群是存在明顯的種族和階級區別的,在語言、文化和社會資源上本身就有差異,也難以形成自然交流。而且,更加令人絕望的是,這些孤島都是逐漸形成、擴大的,也就是說本來少數族群並不能獨立存在,他們通過逐漸積累自己的力量和勢力將自己隔開,而所謂社會主流也放棄了同化的努力,自願離開。

為什麼會這樣?

  1. 少數族群個體融入主流社會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有這種天賦、願意付出這種成本的人很少。以語言學習為例,大多數人在7歲以後學習外語的能力就已經大幅落後母語者了,年齡越大落後越多,如果你是一個壯年來到新社會並嘗試融入當地「主流文化」的人,在語言上與「土著」無障礙溝通首先就是你的一道巨大鴻溝。如果連溝通都極少、甚至往往因為差勁的語言能力而造成誤解,談什麼相互了解和信任?在座各位學了多少年英語想必自己心裡清楚,有多少人落到美國之後覺得自己跟美國人溝通完全無障礙的舉個手?我在美國讀了4年大學,還算是個學霸,這個手我不太敢舉。除了語言外,學習土著文化也很難,社交禮儀、餐桌禮儀、做客的時候的禮儀、各個節日的習俗由來、宗教習慣、甚至日常生活中各種小細節都要學。因此,你到了一個新環境,除了人生地不熟,要重新求得一份生計之外,還要花很多日常的時間去學習新東西。這並非不可能,但有這個毅力、能力和時間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融入是可能的,也有人真的融入了,但大多數人難以融入。
  2. 主流社會接納少數族群的成本也很巨大,本地土著(尤其是自詡先進文明的本地土著)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去學習外來族群/少數族群的觀點、接受少數族群的想法。當然,肯定有願意接納的個人和團體,比如對外來文化感興趣的,對別國政治經濟文化有了解慾望的,肯定有,我在美國遇到過好多,相處很愉快,但美國社會整體上對中國或者中文感興趣的人有多少呢?極少。美國普通民眾就是靠新聞里那些專家認識中國,而且基本處於who TM care those fucking Chinese的狀態,誰願意了解你大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誰願意了解你五千年歷史璀璨文化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學兩句「你好」、「謝謝」算是對你最大的尊重了。
  3. 階層之間有客觀差別,這些階層差別造就了群體之間的知識水平和思維方式的差別,這些內在的差別天然地組織了個體適應別的階層,而跨階級相處、跨階級流動對社會整體來說未必是好事。比如說,今天你讓一個住在貧民窟沒上過學的人去當一個銀行行長,這對他自己、對銀行、對銀行客戶、對整個社會來講都是不合理的,因為他沒有這個社會職位所必須的技能。我在貧富人家的孩子思維方式上有差異嗎? - 程毅南的回答這個回答中我講解過貧富差異造成的認知差異,大意是說生活環境塑造了你的思維方式,使你的思維方式和別的階級族群產生不同,而思維和認知差異很可能造成分歧,進而產生矛盾。我相信各位在生活中也都有過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的經歷,想必不是什麼愉快的經歷。
  4. 近距離觀察別的階級的生活細節,很可能會造成嫉妒(下對上)和鄙視(上對下),增加階級對立。這是非常自然的、甚至可以說是某種天生的心理機制。人類一個很重要的認知自己的方式就是通過社會比較,通過不斷地將自己和其他人做比較來認識到自己能力的強弱、地位的高低。簡單說,自己如果相對好就開心,相對不好就不開心。如果比較結果不好,就會有危機感和嫉妒,促使你改變;而如果一切安好,則讓你產生驕傲和滿足感,去保持你現在的各種優勢。就比如,同住一個宿舍,你用2萬的電腦我用2千的,你用雅詩蘭黛我用大寶,這心理能平衡么?極端點的例子,馬加爵你聽說過吧?

所以,很多人類的生理屬性和人類社會的運行機制,導致了不同族群和不同階級傾向於分化、各自抱團、再分化,不同的文化和階級而相互區隔是一個自動現象。就如同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一樣,孤立系統的一切自發過程均向著其微觀狀態更無序的方向發展,如果要使系統回復到原先的有序狀態是不可能的,除非外界對它做功。社會也是一樣的,不使用外力進行同化,不同理念的族群是必然逐漸分化的。

因此,在巴黎恐襲之後,我們觀察到一些「民族政策」開始有改動。一些歐洲的市級單位甚至省級單位開始強制在少數族群中推行「主流文化」,比如強迫少數族群學習主流語言、接受主流教育、改變飲食習慣、甚至規範宗教行為等等。你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文化上的不尊重,或者更嚴重一些,文化侵略,或者再嚴重一些,是納粹行為。我無法判斷其對錯,但其思路是顯而易見的:在文化上對少數族群進行同化。

這種文化上的強制同化是否比寬鬆、民主的社會環境更有效,更能消除矛盾,我們暫且沒法下結論,這可能需要長時間、大規模、隔離性的政策試點實驗來探究,而這種實驗是極難、也極不現實的(首先,你要選擇兩個儘可能完全相同的少數種族社區;其次,使得「文化包容」和「文化專制」兩種操作都能有效地執行;再其次,要保證外部變化在實驗過程中對這兩個社區都是一樣的;最後,也要防止社區中的人逃出試驗範圍,也就是最好將兩群人圈死)。但我認為(以下是私貨),兩個族群必須要在認知上相互認可同化,並且有共同的社會目標,才可能實現真正的合作和融合。經濟利益誘導、暴力征服、人口沖抵(生育征服)都是曾經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方式,長期來看具體採用哪種方式,取決於矛盾的尖銳程度和解決矛盾的成本。「別BB了趕緊打一架」實際上就是很多微觀和宏觀矛盾最終的解決方式。

但是無論私貨還是公貨,如果族群認知上的差異不改變,族群上的區別只能變大,不可能變小。我覺得消除地球上種族隔閡的最快方式,可能就是強力外星民族入侵,或者大規模傳染病之類的全人類危機吧。(我看到評論說,當外部危機消除後,大家就又會回到分化的狀態。太對了。古人早有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這個道理)。


我覺得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打破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才是,讓中下階級的上升途徑更通暢才是最重要的。


種族、階層的融合必須是自發的,任何強制性的措施要麼是創造出一個新的階層要麼就是乾脆完全的失敗了。

政府安排居住社區混住究竟有沒有用?嚴格說這只是精英階層屁股決定立場,除了政治正確以外完全無效的一個政策。

中國人想必都聽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一個個人或者家庭但凡追求階級提升或者希望維持現有階級,必然會主動尋找一個符合他的期望值的環境。


不同階層、種族的人生活在同一環境就能促進階層流動和消解不公??

奴隸主倒是和奴隸住在同一個城堡,甚至可能就是樓上樓下,這樣就能促進階層流動和消解不公?

政府在促進階層流動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是否應該介入促進種族、階層之間的融合?

政府需要做到很簡單也很不簡單

1、增加階層流動性,比如稅收調節收入差距,

2、政府做好托底工作,比如政府對低收入群體的補助,比如完善教育、醫療等設施

3、完善法制,搞好社會治安,增加全體民眾尤其是高收入群體的安全感

成功的典型之一就是新加坡

失敗的典型多了去了,比如倫敦斯坦,比如巴黎斯坦,比如底特律。

失敗的原因很相似——低收入群體生活無著,治安狀況下降,富人逐漸搬走,政府稅收下降,警察等治安服務水平和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下降,進入惡性循環

最開始各階層可以融洽相處,到後來只剩下低收入者,其實他們也是受害者,不是他們不想搬走而是沒有搬走的能力。


政府如果鼓勵或強制網易評論的用戶都轉移到知乎…

能消減他們的戾氣嗎?

能增加他們的見識嗎?

能抹平智商的鴻溝嗎?


美國干過這事。將福利房強制配建到中產社區。

結果是呢,某些人該犯罪還是犯罪。

中產階層可以選擇用腳投票,他們會選擇搬走,到郊區交通不便的地方建房,慢慢重新聚集,形成新的中產社區。

畢竟是自由民主的燈塔國,用戶口、介紹信把人捆住不讓搬總干不出來吧,人家要走你還得讓人走。

可是窮人買不起車,蓋不起新房,無法到遠郊安家。

於是原有的社區變成了貧民區。

為促進階層流動和消解不公,政府是否應該鼓勵不同階層、種族的人生活在同一環境?

就你的這個問題,如果僅僅是用輿論上的一種鼓勵,請問你會因為政府宣傳就願意火葬場、垃圾轉運站建在你門口的小區嗎?

如果採用強制配建的方法,富人的選擇權多的是,要不要限制富人的遷出權?

如果不限制,那麼就是美帝的案例,如果限制,恐怕就會有無數個關於人權的問題又會出現了。


同住地球村,還想怎樣


英國都脫離歐盟了。歐盟離分裂也不遠了。

融合基本不可能,往後只會越來越分裂。看看川普在美國的情形吧。強扭的瓜不甜,何況別個瓜根本不願意讓你扭。


《花園,談人之為人》裡面,提到過一個案例,大體是紐約有塊廢棄場地,久未利用,成了堆放垃圾,吸毒犯罪的場所。後來一些人去清理場地,整理成菜園,附近的人們陸續都過來幫忙,然後大家互相寒暄,種菜,收菜,整理菜園。在這裡,大家都放下了偏見,在這裡大家只有一個身份就是園丁。

所以,消除偏見,隔離的方法是大家為了共同的事情,而有共同的語言。然而未必是需要大規模的投入,政策傾斜,文化同化等,因為有些本質性的東西,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比如種種菜啦,養養小狗小貓啦。文化固不同,但生活中有一部分重疊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各個階層不同,反而會變成一個優勢,交流才變得有意義。。。


種族隔離制度,種姓制度,戶籍制度。

設計出來不是用來自找麻煩得


強制的融合將是恐懼和仇恨的溫床。支持建立更加嚴格的階層隔離。除了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人才選拔制度,其他的公共設施都應當進行有效的隔離。文明和秩序需要一道牆。


首先是不公如何產生的?應該還是人們佔有的物質財富的能力和數量有巨大的不同,這種不同原因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兩個 一個是行業差距 一個是地域差距,當然教育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你從事什麼行業,在哪些城市從事本行業。因此,消除不公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消除教育分配的不公。比如在中國一般的地方性大學完全可以向所有人敞開大門,而不以高考分數作為唯一的錄取標準,這樣可能就會減少大量因為初等教育的不公而形成的不平等。


為什麼要問政府的作用呢?我們!普普通通的公民都在幹什麼呢?我們身邊的很多事,很多不公,很多鴻溝,是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呢?把希望寄託於政府,不如我們從自己開始,從身邊開始,來改變這些。你寄希望於已經固化的階層來解決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事,您在開玩笑吧。


歐洲正在進行這項社會實驗,等結果就好了。


集中營可以很快而徹底的消除階級和種族差異。


消解不公,主要是政府應該為下層精英提供一道上升空間通道。

而不是進行混居這樣,畢竟人的心理負面情緒較多,可能會起到負面效果。

如果真要混居,篩選過後可能會好些。


不同階層的年輕人在同一環境中生活?那然後窮人家姑娘全被無良富二代騙走了,屌絲們擼管去吧。


干過這事啊,最後兩邊打起來了啊。

應該做的是分開啊,大家各過各的,自得其樂多麼和諧。


香港也是這麼乾的,至少不會導致社會進一步的撕裂。挺好。

題目問鼓勵一項政策有沒有幫助解決一個問題,很多人答成一項政策有沒有解決一個問題。這明顯不是一回事。


靠,這不就是奧巴馬推行的強插么。。。。。

這事說好聽點是知識分子的自不量力,以為世界這麼好改造

說難聽點就是赤裸裸的民粹,犧牲中產的利益去換選票


推薦閱讀:

為了幾千塊背叛朋友和為了幾百萬背叛朋友是否有本質區別?
每個人都不想被套路,但每個人都在學套路,這是為什麼?
你覺得90後身上具備什麼素質?
大陸人是否總是被人看不起?如果是,為什麼?
為什麼會有重生文?

TAG:社會心理學 | 歧視 | 政治經濟學 | 社會分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