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應試教育有什麼危害」這個問題下面有那麼多人把應試教育視為改變窮人命運的寶貴途徑?
這個問題被多次編輯,已經完全脫離了題目原意,已經導致大量回答文不對題,麻煩大家不要惡意編輯好嗎?
另外應試教育有什麼危害? - 中國 這個問題之所以大家的回答看起來文不對題,也是因為問題被修改了,麻煩去看下問題日誌好嗎?
作為一個北大學生,某種意義上中國現行教育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嘗試說下自己想法吧。
這個問題可能分為兩方面:首先,「教育」一直以來確實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事實上的上升的可能性,這也是大家持肯定態度的動因;但另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在「教育」提供的可能性之中,「應試教育」這個具體制度對於公平性並沒有什麼貢獻。事實上,教育的公平取決於更廣泛的社會現實。 在高考剛剛恢復的那些年中,之所以應試教育顯得公平,事實是因為當時中國經濟貧乏,中產階級缺失,在底層平民和高層權貴之間的階級還沒有形成,因此絕大多數的底層人民在教育中誰都難以獲得更多的優勢;同時一切都還沒有那麼市場化,更多的財富也未必能兌現成更多資源。所以「應試教育」才看上去公平而已。這是被動的公平,不是制度本身的公平。
而今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中產階級的壯大,即使在純粹的應試教育的玩法下,更好的家境也一定可以兌換為更好的教育。優秀的教師一定會更多的流向一線及省會城市的超級中學,因為這些學校能提供更高的收入、大城市的戶口和編製,普通縣中即使有足夠優秀的老師也很快被挖走。我所在的經濟發展相對均衡的江蘇省都難免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省會獨大的省份了。於是更好的教育資源一定集中在大城市,農村的孩子從此落後;而大城市裡,好學校的學區房價格又拒絕了城市的低收入群體。於是我從小一直在區域內最好的學校讀書,同學的家境也基本同樣是區域內領先的。而多年來隨著應試教育的不斷發展,基礎教育也逐漸變得細分化、專業化。超級中學基本都有專門負責競賽、自主招生和高考的教研組,甚至有專攻不同題型的老師。他們不用為生計發愁,能專攻於某一個領域研究更好更新的解題技巧、方法、思想。普通中學裡老師動輒要帶十個班,還操心著周末要不要兼職補課補貼家用,怎麼跟人家比專業水平?在更專業的指導下,結果就是應試能力的巨大差距。普通學校的孩子即使沉浸於題海中也可能得不到專業指導;而超級中學的學生也許每天少量的作業就能掌握充分,還有時間發展興趣、拓寬視野、思考人生。於是乎人大附中的各種特長生的高考成績同樣完爆北京的普通中學。而追溯到源頭,原因可能就是普通中學的孩子沒能生在一線城市,或者家長買不起海淀的學區房而已。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這樣的現象暫且局限於一線和大型省會城市,而隨著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分化和市場化進一步推進,我認為這樣的現象還會繼續向下深化。所以,教育並不能像許多人想的那樣在宏觀上很好地解決階層固化的問題。但在個體層面上,對於一個出身貧寒卻天賦卓著的孩子來說,「教育」這條路徑依然是清晰可行、值得嘗試的,即使目前這條路上也已經談不上太多的公平了。---------------------------------------------
很想敬告不少用戶,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沒有資格去judge什麼。「題海的效果比不過高等學府幾道題的主要原因是智商問題」——類似這種判斷源自優越感,不來自於邏輯。Judging a person does not define who they are. It defines who YOU are.以及「北京席捲了70%清北名額」這種判斷,大概是來源於受迫害妄想症?噗,衣領王在那個問題下面撕完了我又在這個這個問題下面開始撕馬前卒,有種打怪升級的既視感(為什麼要先刷我,我不服!)。
唉,有些話還是該說明白點比較好,一旦表達的含蓄一點,有些人連主旨都找不到,又讓我想到了噩夢般的高考作文,每每都要在開頭把論點明白無誤的寫出來,少了很多曲徑通幽的樂趣。應試教育目前最大的優點是具有硬性標準。
衣領王說的寫作文什麼的我都認,但是要是作文作為考大學的評價標準,如何去分辨出兩篇作文的好壞優劣?如果一篇是記敘文一篇是議論文呢?如果有20萬篇呢?所以高考作文雖然是單項分值最高的,但也是給分最松的,60分的作文基準分一般為42分或45分,只要語句通順,結構完整足矣。因為作文的評判難以標準化,缺乏硬性標準。那麼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強的那些素質能不能用硬性標準來衡量?如果不能的話,公平性何在?我不想再講那個氣質優雅進北大的笑話了,但是這就是荒誕的現實。
至於什麼憑什麼那些家庭條件好,受過更良好教育的孩子,就要降低自己的水準,在那些低水平的重複上和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競爭?
這真是我聽見過的B格最高的說法,請問你要怎麼證明自己受過」更良好的教育「?我還想好奇的問下高考是不是屬於」低水平的重複「?江蘇作為教育強省常常全省數學均分不及格,好像水平還真的很低耶。
其實這個想法我也有,所以我去競賽了233333=======================窮人不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難道還能造反不成。。。。平心而論,中國的窮人本來就沒有幾種改變命運的辦法,自古以來不外乎造反,從軍,經商,聯姻還有讀書,前兩者風險太高,經商需要本錢,聯姻需要基因,大抵上只有讀書是最有效的辦法,而且讀書也是收益最高的辦法,一朝金榜題名,直接就成為了帝國的上等人。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國自唐之後文官不斷崛起,到明朝甚至可以選立皇帝,只要通過科舉,那麼實際上就獲得了進入統治階級的門票,這種誘惑大得很吶。現代社會還是這幾個辦法,但是你若想風輕雲淡過一輩子,我看接受完義務教育就夠了,真正強烈想要改變學生命運的,其實是學生的家長,你的所有理論可以跟你的父母談談,你看他們認不認,反正我是被男女混合雙打了。他們知道所謂的「風輕雲淡」只能意味著吃飽喝足而已,更別提他們還記得自己貧苦的童年青年時代,我們這一輩沒吃過苦的,往往覺得讀書考試有什麼必要,混吃等死還不是一樣能混過一輩子,但是對於我們的父母而言,混吃等死是真的會死的。他們中的大部分甚至沒有上過高中,也不知道高中會苦成什麼樣,他們只知道,孩子成績不好,校長就該滾蛋。所以在這件事里,最直接的參與者——學生,反而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想想衡水,這種學校為什麼能獲得家長的認可與稱讚,因為它的大部分家長都是山溝子里的窮苦農民,他們只要孩子考得好,其他什麼都是可以不管的。這種學校在大城市絕對開不下去,但是它就這麼弔詭的存在於中國的各個省份,從未絕跡。還有權貴們的吃相恐怕你也沒見過和領教過,考不上大學直接掏個幾十萬點招進去,自主招生的名額直接明碼標價賣,體育藝術特長生可以特招或者加分,校長推薦上大學,連直接給兒子建個大學的土豪我都見過了。有時候不得不承認,城裡人真會玩,要是我也有辣么牛B的爹我高中還學個毛線理科,果斷天天窩圖書館看考古雜誌。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所有沒有硬性標準的事情在中國都是可以作假的,當然更諷刺的是,所有有硬性標準的事情在中國都是可以通過定向練習達到的。應試教育的無奈就在這裡,如果沒有分數作為標準,權貴有一萬種辦法逃脫慘烈的競爭,以前工農兵推薦上大學,現在校長推薦上大學,區別很大么?再想想前段時間能寫馬克思主義論文的高中生,你相信是素質教育的碩果累累么?但是應試教育如果卡死分數,公平性上毋庸置疑,而有的學校則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壓榨學生以提高分數,把人變成工具。小清新總覺得這個世界應該怎麼樣,我們難道不想么?我想在高中愉快的研究考古,詩歌或者是小說,然後進入一所名校去繼續和志同道合的好友交流探索。但是有幾十萬人都有類似的想法,名校的名額才多少?我要怎麼向大學證明我有這方面的水平?畢竟我的父親只是個電工,字都認不全,別人的父親是大學教授,大學教授的人脈和資源遠遠超過一個電工,這場比試應該不需要多說了。
我的高中比大多數人乏味多了,所以我成了一個幽默的人,因為不能苦中作樂的話我真的要死了。對比我的小學年代,真是差距忒大了——因為小學沒有升學的壓力啊,如果能憑戶籍或者是贊助費上大學,高中也一定可以豐富多彩。比如首都的素質教育一直搞得不錯,然而北京的一本錄取率為四分之一,江蘇的一本錄取率不到十分之一,四川甚至只有二十分之一,這還沒算北京高校和外地的差距。所以說,跟你們這些大城市,好學校的少爺不一樣,我們光上個大學就竭盡全力了。至於讚揚應試教育,我想你理解錯了,我們的意思差不多是「下水道是這個國家最後的良心」,並不是說下水道多麼清新芬芳,而是其他的東西都更臟。
以上文章謹代表2015年我的觀點,等我有了孩子,我就支持素質教育,畢竟人是無法長期腦臀分離的——單身狗的誓言ps:孩子是我親生的在可以影響命運的考試中,高考幾乎是門檻最低,性價比最高的了。
機遇受限於眼界,眼界受限於資源,資源多,則機會多,選擇多。有的孩子直接出國讀本科,有的孩子還不知道雅思托福是什麼。對於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多考試的門檻太高,無力參加。
而高考,都可以參加。老師拼著命得教,學生拼著命得學,不論父母家庭,考好了,就可以和五湖四海的學生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面對一個新的世界,和更多的機會;考的不好,富人家的孩子還有各種辦法,而對於條件不好的家庭,就 that"s it 了。
水多的時候,可以養魚種花挖游泳池;水少的時候,就要喝。喝不到,就完了。
高考,就是一個給水喝的機會。知乎政治社會話題版塊是越發無聊了,許多概念不清,邏輯鏈混亂的阿X阿Y也都跑出來了,他們日復一日的刷屏除了誤導受眾,污染界面以外,不知道可起到什麼正面作用。
比如下面這段回答,非常完美地戴了個表。
「更何況,這樣的安排,本身就不公平。憑什麼那些家庭條件好,受過更良好教育的孩子,就要降低自己的水準,在那些低水平的重複上和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競爭?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命運的安排。這種安排可能並不平均,但多得到的,有什麼錯呢?既然他沒有錯,又憑什麼受到懲罰呢? 那些認為應該剝奪出生優越者的人,他們的權利又從何而來呢?」———author:@yilin wang
第一,什麼叫懲罰
這段話是典型的偷換概念。讓受過良好教育學生,同樣參加高考,就是讓他們受到懲罰?
什麼叫懲罰?如果高考甄別出身,因為某人家庭條件好,就判某人高考減少50分,OK,這叫做懲罰沒問題。
可是,高考不甄別出身,一張考卷一視同仁,每個考生學同樣的課程內容,考同樣(相似)的題目,難道這也叫懲罰?
高爾夫球打得好,高考不考高爾夫球,就是對「高爾夫球神童」的懲罰?
牌打得好,高考不考打牌,難道是對「撲克王子」的懲罰?
豬養得肥膘,高考不考養豬,這是不是對「養豬能手」的懲罰?
家庭條件好、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已經站在了起點不平等的高端,日後自然會在社會生活中佔據優勢,現在僅僅因為要參加一視同仁,以天賦和努力決勝、減少家庭出身影響的高考,就哭天搶地地說這是迫害、這是懲罰!對這些文棍顛倒黑白、嘩眾取寵的嘴臉,我已經厭煩到麻木。
第二,什麼叫公平?
高考是一種制度,我們講高考的公平,就是在講怎麼樣的制度才叫公平。
"制度是一種公共品,公共品的本質就在於共償性,如果一種制度的實施使一部分人獲益,另一部分人支付成本,那麼這種制度就不是公平制度,而只能是由利益集團單方面確定的,以更便於掠奪社會財富的一種制度結構。 "
很顯然,如果按某人所講的,高考加考宗教史人類學【有修正】,加考宴會禮儀,加考豪車辨識,那麼這樣的高考制度將使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損。
平等分有起點的平等,機會的平等、結果的平等。
起點的不平等是天生的,不作強求。
而現行的高考制度是較(其實招生計劃、加分等因素使得這項制度也並不那麼機會平等)能保障機會平等的一種制度,每個考生學同樣的課程內容,考同樣(相似)的題目。由於各人的天賦、努力和資源的不同,所以高考必然會帶來結果的不平等。但這結果不平等我們暫不去計較,因為高考是保障了機會平等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高考是大約公平的。
可就是這樣的一項勉強的機會公平制度,某些已經擁有了起點優勢的guys,竟要連這大約的機會公平都不允許。
他們要的是哪一種公平呢?為了揭開某些人的真實心理,各部門注意啦,下面我要打個比方。
窩是某地主管官員的親戚,現在要參加招投標,本來我讓做官的親戚照顧一番,順利接到工程。誰知道,上面來了一個通知,要進行公開的招標,審查非常嚴格,嚴禁舞弊。
我那個恨哪:"憑什麼我這樣人脈條件好,能輕鬆拉關係的人,就要降低自己的水準,在那些無聊的招標ppt講演上和拉不到關係的俗人競爭?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命運的安排。這種安排可能並不平均,但多得到的,有什麼錯呢?既然我沒有錯,又憑什麼受到懲罰呢? 那些認為應該剝奪出生優越者的人,他們的權利又從何而來呢?」
是啊,我明明是有人脈關係的,現在你們不讓我發揮,讓我去跟啥關係沒有的俗人們一起去做無聊的講演,這是對我的迫害!有關係拉是我的錯嗎?那麼我憑什麼受到這樣的懲罰?
諸君,你們覺得我說的對不對?
~~~~~~~~~
相信諸君已然笑出來了吧。主管部門不讓我參加投標了嗎?沒有。既然允許我參加投標,何言懲罰之有?
為了最大化起點不平等帶來的既得利益,就可以侵犯機會公平的領地嗎?不行,沒有背書。
某些因素已經算在了起點不平等里,現在你們還要加到機會公平里,一筆賬算兩次,吃相怎麼這麼難看?
貴公,你們要的公平,可不就是破壞機會公平的「公平」?凡是沒有最大化你們利益的政策,都可以打為「不公平」。在你們眼裡,阻礙了你們的利益最大化,就是懲罰,就是迫害,就是犯罪。
制度的公平,究竟是只顧一群人的一面的「公平」,還是兼顧所有人的社會的公平?
請問,你們考慮到利益受損最大化的群體了嗎?可惜呀,政府不是你家開的。可惜可惜。
最後,我提一個既能滿足 @yilin wang貴公的要求,又能維護機會平等的對策:
嚷嚷著優勢受到限制的貴公們加考知乎政治學科目,同時給沒有學習到知乎政治學的考生按前者所得均分加分。
貴公們,你們茲辭不茲辭哪?屁股決定腦袋的事情有什麼好撕逼的?
覺得自己能在應試教育里受益更大的,當然力挺應試教育。這是哪類人?目前通過現行制度已經獲益的人,主要就是城市中下層和農村人中少數通過考試晉陞了階級的人。
而挺素質教育的是哪些人?主要是覺得自己在素質教育狀態下,獲益更大的。一種是城市中產以上,他們在素質教育環境下可以以更小的代價維持目前的教育優勢。一種是大部分農村人口,反正晉級無望,他們寧願過得輕鬆一點。所以各方人士都只是在為自己的利益代言罷了。只不過在知乎里,前一類人口的佔比比較大,所以形成了政治正確罷了。不過我倒是覺得,既然認為應試教育是公正而值得稱讚,那麼挺應試教育的人應該用自己最大的聲音去呼籲應試教育繼續往公平的方向走,而不是用「高考已經是相對最公平的制度」這種近乎遮羞布似的言論去阻礙公平的進步對吧?應試教育的危害,是有的。
應試教育的好處,也是有的。
至於為什麼大家會在應試教育有什麼危害的問題下面回答應試教育怎麼好,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應試教育有什麼好,而是大家在知乎上不愛切題回答問題,更多是把問題當成一個引爆點,來寫自己的觀點——而切題是應試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這麼一想也是諷刺。
無意討論應試教育好壞,請各位看完問題並理解了我的回答之後再評論。畢竟本人在應試不應試的體系下都比不看答主說什麼就批判一番的諸君厲害一些。因為有很多人被應試教育毒害的太狠,以至於他們認為高考是公平的,還有些則是屁股坐歪了,為自己的利益說話罷了。應試教育所謂的公平,只是虛偽的公平而已。在此之前我們先看九品中正制,在這個制度創立之初,它看上去也是非常公平的:政府派出中正官對地方人才進行考察,根據中正官的建議分等級擇優錄用。假設中正官是絕對公平無私的,那這項制度絕對是國家持續獲得高素質人才的金光大道。然而,九品中正制發展成了什麼樣子大家都看得到。高考的本質雖然是教育而非官吏選拔,但也具有類似特徵:政府設立統一考試對人才進行考察,根據成績分等級擇優分配教育資源。假設成績是絕對公平無私的,那這項制度也絕對是國家持續獲得高素質人才的金光大道。然而,成績這個東西現在只能叫看起來相對公平的不公平,而且正在向非常不公平邁進。因為到目前為止,高考考察的已經不再是考生本人的才能和勤奮,而是考生的家庭。一個學生在數學上表現出的天賦再厲害,也抵不過一位特級教師積累幾十年的解題和應試經驗。一個學生背英語背的再努力,也抵不過外教的一對一輔導和美國夏令營。一個學生再怎麼文采斐然才華橫溢,也抵不過在高考作文框架下鑽研幾十年的教師的幾句點撥。什麼人可以聽特級教師的課、請外教輔導、找一對一家教、三五不時去美國玩玩?家裡有錢的家裡有權的家裡有關係的……總之,家庭條件好。為什麼這些條件聽起來好像有點耳熟。對了……大聲告訴我:決定九品中正制上品和下品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來著?
家世
隱藏在看似公正公平的高考後面的核心,正在向九品中正制靠攏。
你在高考成績上拼不過各類二代,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人家更努力或者祖傳了學霸之血,只是因為你爸買不起學區房,不能把你送進超級中學罷了。高考早已不是那個可以靠天賦和努力逆襲的高考了,現在拼爹更為重要。現階段,高考的相對公平體現在表面上:成績決定資源分配,確實是成績好的進了好學校。不公平體現在核心:成績好壞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條件掛鉤。也就是說,家庭條件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能上什麼學校。但這種影響不是絕對的,因此現在還有什麼大學也考不上的紈絝子弟(雖然大部分都去國外鍍金了),也還有寒窗十二載金榜題名的寒門學子,這些個例讓沒有經歷過當代高考的上一代人覺得,高考看起來起碼是相對公平的。另外,在同等家境的學生間,高考也是相對公平的。換言之,屌絲間確實存在的公平競爭讓正在為高考奮鬥的屌絲以為高考是公平。——————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資源依舊在以超出常理的速度向高層集中:小城市的優秀教師向大城市集中三四線大城市的優秀教師向省會和一線城市集中公立學校的優秀教師向條件更好學費更高的私立學校集中。……這就是我說為什麼應試教育正在向非常不公平邁進。家庭條件決定教育資源。教育資源決定高考分數。高考分數決定能上什麼學校。能上什麼學校決定下一代家庭條件,下一代的家庭條件決定下下代獲得的教育資源……高考已經一隻腳踏進了這個鎖死階級流動的循環,而且另一隻也快了。馬太效應雖然無可避免,但政府起的作用應該是讓這個過程盡量緩和、給底層留出盡量多的機會和資源。否則只能重新洗牌。考慮到中國歷史上的歷次利益階級重新洗牌的結果,我覺得至少在這個題里,大部分給應試教育唱讚歌的既得利益者都很不明智。他們未必看不到應試教育在核心本質上的不公平,但他們寄希望於自己是「士族」,希望自己的後代可以從這個制度中獲益,至少,可以繼承自己的階級和社會地位。但是……應試教育是平民改變命運的寶貴途徑這種謊言騙不了所有人,也騙不了一世。中國人不是接受了幾千年貴族文化的歐洲人,我們在的很多人從小聽著陳勝、劉邦、朱元璋、洪秀全等人的傳奇長大,長大後被逼著學習某個以造反為生的政黨的發家史。王家、謝家、司馬家:我們憑什麼和你們競爭?劉裕:呵呵。這就是為什麼我作為半個「既得利益者」卻極力反對應試教育,這項制度必須在還沒有徹底無藥可救之前得到改革。現在的應試教育已經基本淘汰了農村和民工子弟等最底層的階級,如果不出什麼意外,工人階級是下一個犧牲品,因為他們雖然住在城市,但買不起學區房,等到普通公立學校的資源也被超級中學吸干之後,他們將被應試教育拋棄。再下一步,呵呵,各位高貴的、自以為自己是應試教育既得利益者的知乎中產階級,輪到你們了。你們自問能買得起當前所在省的省會城市最好學校的學區房嗎?你們自問在此基礎上,每個暑假能把孩子送到美國歐洲去交流嗎?你們自問能請得起優秀教師,打得通學校關節,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得到老師的關注嗎?中產階級被定死之後,新的三層社會將成型。底層上普通學校,考三本和大專,畢業繼續當底層。他們買不起學區房,進不了重點。中產上重點學校,考一本和重點,畢業繼續當中產。他們交不起高昂的學費,只能上公立學校。高層上私立學校,考北清,出國,畢業繼續享受知乎er的跪舔。然後:高分無寒門,低分無士族。————————ps1:中國底子厚,面積大,人口多,教育資源分布廣,政府還在倡導「奉獻基層」,因此離高考徹底鎖死階級還有些距離,因此知乎的精英、中產們繼續沉湎在「應試教育是階級流通的途徑」這種錯覺中其實也沒什麼關係,反正感慨自己的孩子是敗家子一般不會錯,不是么?ps2:作為皇權對抗世家大族的工具,科舉制度其實比高考更公平。更新:睡覺前看到 @Arthur WU的答案,非常認同。我的同學圈子大多還在讀書或者剛開始工作,還在向「年入百萬、財務自由」這個方向努力。作為前輩,他的經歷和他同學圈現在的位置為我提供了佐證。
———————————————————————————————————————————所以說「我們這一級沒有上清北的,最好的是上交,(我自己現在在武漢地區某個妹子特別多的師範類211高校)」這還不足以體現你高中這種教育帶來的惡果?從這句話的表述來看,你們高中如果不搞這些素質教育,高考表現應該是好於這個結果的。
大概我只能理解為題主你還年輕,不知道你的第一學歷會給你帶來怎麼樣的影響。我把你的問題範圍稍微擴大一下,事實上在中國,無論是窮人,還是所謂的中產階級,都需要不斷尋找突破目前階級的機會。然而,除去極少數的個人造化,名校是中產階級和以下最容易尋找到階層躍遷機會的途徑。注意,我這裡說的名校是狹義上的,在內地僅僅指清北復交,也許可以包括浙大、南大、上財等等檔次學校的王牌專業。以題主在說明中表現的態度,是否可以近似認為,你覺得一個窮人家孩子,上了一個你所謂的211學校,能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我只能說別做夢了。你知道在中國「改變命運」這個門的門縫有多窄,門檻有多高?如果要走這條路,你的競爭對手會是些什麼人?說些現實點的例子,你覺得你的簡歷和學校背景去投投行和戰略諮詢的intern會有機會嗎?你以後畢業去申請藤校和S M這些學校有競爭優勢嗎?如果創業你拿著計劃書去見投資人,你的教育背景如何給你加分呢?你怎麼通過校友網路來做networking?如果未來申請MBA你確定你的本科學歷不會成為你的disadvantage嗎?這幾項幾乎涵蓋了我和我周圍朋友圈子總結出來的這個時代所謂「改變命運」,獲得一絲階層跨越可能的幾條可行道路。我當然知道什麼地方都有大牛,清北復交廢物也不少,我現在master項目的同學就有國內二本出身專業能力完爆我的大神,但是普通學校大牛比例有多少?
很遺憾,為什麼「應試教育是改變窮人(甚至中產)命運的寶貴途徑」的關鍵原因是:
大學的平台比高中廣闊太多,高中所謂的素質教育本質上跟高考成績是一個trade off。而進入一個更好大學你能獲得的能力成長比高中那些素質教育多太多。綜合能力可以在大學裡很快彌補,但高考是一鎚子買賣。事實上,素質教育是很奢侈的,對生源質量、老師水平甚至城市本身都有很高要求。人大附中、上海中學可以搞素質教育,但三線城市高中搞素質教育無異東施效顰,在中國的環境里完全是對學生的前途不負責任。(大部分高中時期的素質教育會部分降低應試成績,這是我的經驗判斷也和題主說的他高中高考的情況符合。這也是我的前提。能發展素質教育又不影響學生應試成績的高中國內只有寥寥幾所。我的本科和master同學裡確實也有上中、南外、人大附中出來的,普遍非常聰明優秀也很成熟,但放到整個中國的背景下並不具有普遍性。)我的高中在長三角地區某個以教育聞名的市,雖然沒有衡水中學那麼極端,但也可算上是完全的應試教育導向,大約是早晨6點早自習,晚上10點下自習,每周休息周末半天,國慶放1天假寒假放5天這樣的強度。最後班上高考是6個清華,11個交大(因為普遍崇尚工科所以同檔次學校向來很少有選擇北大復旦的)。班主任是個極端嚴苛的中年男人,對手機、課外書毫不留情,那時我還是個文學青年,周末帶了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去課間看還被班主任沒收掉說了一頓,當時同學普遍討厭他,甚至畢業的暑假同學聚會的時候也出於恨意沒請班主任參加。現在這些高中同學裡,農村窮人家出來的,有人在阿里做產品,有人在清華直博幫導師做項目,都成功跨入了小中產階級,算是改變了命運。本來就中產階級出身的,幾乎都去了美國讀研,最強的有讀了商學院在高盛實習的,有進BCG London office的, 有去了斯坦福在籌備和同學創業的,有在UCB抱上了大牛導師的腿讀phd正式走上學術道路的,基本也都踏出了階層跨越的第一步。我想我們這些人大概勉強算是少許改變了命運的,然而我們私下交流時,都覺得現在自己如果能說有一些小的成績,大多都依賴於本科學校帶來的peer pressure(同學真的都好強),校友的提攜(比如清北復交真的挺容易找到學長學姐的關係去投行PE諮詢這些高大上的地方做個小實習寫進CV)以及big name帶來的便利。而我們智商也都只是在一般人的範疇內,能進這些好的學校90%要歸功於高中時期瘋狂的、機械的、無趣的應試教育訓練。那段時光雖然很不美好但確實是至關重要的。
至於高中時期素質教育的缺乏是否會對未來產生負面影響?只能說大一大二的時候面對北京上海的學生確實差距明顯,但是可以通過閱讀、健身、參加社團、多和同學交流請教種種方式來彌補。我高中的同桌農村出身,高中時非常沉默寡言木訥,在清華過了4年以後眼界、社交技巧、口才等雖難說優秀,但完全達到了一線城市年輕人的平均水平,強過我所見的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學生。雖然他也跟我說過開始兩年的種種自卑和痛苦,但最終還是克服了這些不適。換過來的話,去了普通學校,你綜合素質再高能力再強,你大學期間門門GPA滿分專排第一,但你能獲得頂級名校的背書和各種資源嗎?你覺得什麼是能改變你命運的關鍵要素,是你高中時期豐富的課外活動和獲得的綜合能力嗎?在限定了出身和階級的情況下,「高中三年全力應試,到了大學平台上再彌補綜合素質」在中國絕對是最有利於個人生涯發展的道路,也是高中教育最負責的做法,比「高中搞些不知所謂的素質教育,結果去了一個沒那麼好的大學平台」強太多。所以題主你告訴我,你到底覺得你的高中生活幸運在哪裡?因為不是所有人來知乎都是為了分享知識和見解的,很多人只是想來輸出價值觀。
以下為輸出價值觀,雖然在下很希望覺得高考應該存在的人看完:說高考還有一絲公平……這叫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大家的起跑線根本不是同一條線,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跑!先不說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加分(特別是少數民族加分)高考的考題,甚至高中的教材全國各個地區都不是統一的。(另一種角度上,這也逼著你在你的戶籍所在地念完高中,由於這層問題,這也導致將來你為了你的孩子,必須取得所在地的戶籍或者滾回老家)錄取也是按照地區進行,每個地區有多少多少個指標。換句話說,這也就代表如果你所在的地區考生(或者說人口)數量更少,那你就有利得多。(指標並非按照人口分配的)到這裡為止還沒提地區保護主義。(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僅僅是高考這一場考試本身,已經蘊含了如此之多的不公平。那麼這場考試之前呢?先來個反雞湯,念的是哪個檔次的高中,幾乎是念的是哪個檔次的大學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而念的是哪個檔次的初中,幾乎是念的是哪個檔次的高中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說句也許比較吹的話,在下對應試教育的研究和認識恐怕比絕大多數人都深得多。在下自己還在念書的時候,念書的主要目的就已經是研究應試教育了。為什麼說念的高中是什麼檔次決定了能考什麼檔次的大學?大多數人是沒有機會同時體驗到兩個水平不同的教師的差距的。而優秀的學校,往往有能力擁有更優秀的師資力量。這話不是輔導班的廣告詞,而是事實。一個高水平教師和一個低水平教師能差多少?天差地別。為什麼?你試試沒老師教,靠認真學習書本去參加中考高考。看看你能考幾分?應試教育的試卷,考察的最重要的點不是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是掌握的題型量和解題能力的高低!而題型和解題能力,書本是不能教給你的!你沒見過充分的題型,沒擁有強大的解題能力,你不可能得到高分。哪怕你知識掌握得再熟練再會舉一反三。因為考試是限時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答案是考察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本拉不開分數差!無法維持那個能讓你們誤以為公平的制度!那麼優秀的教師到底優秀在哪?答案是他們能讓你接觸到更多有價值的題型,讓你們擁有更有效的解題思路。所以理解為什麼教師的作用是決定性的了嗎?那麼你能考什麼大學,由你能考什麼高中決定。那麼你能考什麼高中由什麼決定?你念的是什麼初中。你念的是什麼初中由什麼決定?你的學區!也就是你家的住址!你知道最好的中學和最差的中學差距有多恐怖嗎?你又知道為什麼置業者都這麼熱衷學區房嗎?這還沒討論大山裡的孩子呢。說到底,從你的孩子背上書包踏進小學校門的那天起,甚至從你決定新家的地址的那天起,一系列的嚴重的不公就已經奠定了。從最開始就根本沒有過相同的起跑線。(當然幼教什麼的在應試教育體系里其實完全發揮不了作用)告訴你,聰明和勤奮是幾乎不可能戰勝優秀教師多年的解題經驗和題型庫的。你覺得在下這些都是危言聳聽對不對?你想說那為什麼還有許多好學校的考不好,為什麼還有鳳凰男對不對?所以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不是所有人都想跑。不是所有人都要依賴高考的。有些人根本不在乎學歷,因為他們可以接手父母的生意。有些人可以很輕鬆地靠父母的關係,能量和財富弄到學位或者出國。還有些人他們生來就不是學習的料或者對念書不感冒。前兩類人基本都集中在好學校(甚至可以說有能力佔據優質教育資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是這種人)最後一類人構成了學生的主體,均勻分布在各個檔次的學校里。所以不是這場賽跑多公平,而是一大半的人是瘸子,起跑線超前的人裡面又有很大一部分不需要跑!這才給了後來者居上的機會。要是所有人的出路都只剩下高考,你看還能有幾個鳳凰男。你以為勤奮和聰明(逆天級的除外)真能逆轉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劣勢嗎?實際上鳳凰男相對於我國數量巨大的高考生來說,真的太少了。其實在下倒是挺佩服鳳凰男的,畢竟他們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補這個劣勢。但是以鳳凰男們的智商和努力程度,如果能出生在富貴人家,從小念個好學校,那肯定要麼哈佛要麼麻省理工博士學位都能拿好幾個的那種人。事實上富貴人家的聰明孩子確實也是這樣的……不少答主拿出自己的個人經歷,說自己出生在普通人家,最後考上名校,感謝高考。但是你別忘了,你口中自己的普通人家,已經超過了無數人了。你從小爬鐵鎖過河上學了嗎?你念過農民工子弟小學嗎?你的初中是除了打架和搞馬子沒有其它話題的嗎?不是你還說什麼,你本來享有的就是相對不那麼劣質甚至相對優質的教育資源。當然,在下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鳳凰男。在下也的確很佩服他們。但是脫離數量談結論,無異於耍流氓。如果真的進行調查的話,恐怕的確能證實教育資源越好結果越好的結論。最簡單的調查就是問問你們大學有多少是農村考過來的,然後和中國城鄉考生數據做對比,看看各佔多少比例。高考,不過就是個為了讓你覺得社會還是公平的,不至於爬起來造反的謊言。真以為高考尚有一絲公平可言?真以為能依靠高考脫離自己所在的階級?
你還不如買彩票呢。看見衣領王的答案忍不住想說幾句話
吃我羅爾斯三原則啦
我深刻地記得衣領王在某個回答中援引過羅爾斯的觀點支持自己,羅爾斯在自由主義者里算是比較偏左的那一派,他很強調公平和平等,不像是右邊的那些學者講自由至上。
所以羅爾斯認為天賦是應當被再分配的。
羅爾斯很有名的說法是那個無知之幕,在無知之幕背後的人們對社會和科學足夠了解而對自己一無所知(還有其他一些假設),這樣的人們制定出的契約和社會制度才是正義的。所以羅爾斯有一個最大最小原則,要保證最弱勢群體的福利最大化。
從這個角度看高考是很不錯的,雖然不能再分配天賦,但是起碼可以把出身這回事的影響盡量變小。
回到題主的問題,其實原因很簡單,貴乎大部分人都是清北或者藤校出身百萬年薪不算事兒,大部分都是高考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為高考制度辯護是自然的。實際上這已經很有良心了,因為他們的孩子很可能在美國是不用遭這些罪就上藤校的權貴階級,在中國還要去高考,也就是說高考制度下貴乎用戶的孩子其實是不獲利的(前提當然是假設成立)。
當然不能否認仗義執言和嘩眾取寵者的存在,比如我自己233333333為什麼這題的絕大部分答案是在討論應試教育的利弊?題主想問的明明是為什麼在問弊的問題下那麼多人回答利啊。
所以題主問題的答案就是僅有的幾個回答問題的答主說的,只是把題目當成自己演講的舞台而已,切不切題沒考慮過。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李松蔚老師前兩天的這篇文章:忍受簡單的能力 - 潛台詞 - 知乎專欄
同樣的事情在我的工作中也常常遇到。比如說,我跟學生輔導員講,危機干預中哪些危險的信號是需要注意的。有的輔導員就會問:「可是李老師,有的學生其實有危險的想法,但他就是憋著不說,也根本不表達這些信號,我們怎麼去識別呢?」我說:「那是另外一種情況了,但我剛剛講的不是這種情況,我剛剛講的你都記住了嗎?」他說那都很簡單。我說:「請你複述一遍?」結果他可能說不上來。
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要是這種方法不行呢?」,反而忽略了對「這種方法」本身的吸收。其實,我教的是更簡單,更常見的情形,從現實性來講,比他們考慮的那些例外情況更重要,也更有開展工作的空間。可以說他們是因小失大。
人總是很聰明地去理解一句話的潛台詞,原問題「應試教育有什麼危害」被大腦如下加工:
- 應試教育有什麼危害?
- 先問是不是
- 應試教育有危害嗎?
- 應該有
- 那有比應試教育更好的選擇嗎?
- 素質教育?開玩笑吧你,以中國的現狀blabla……
因為知乎的政治正確是理中客。
一種典型的理中客行為是在題主傾向於某一種立場的時候,在答案中傾向於相反的立場。不信你可以問一個應試教育有哪些好處,答案裡面保證是各種應試教育的壞處。
此答案可以應用於任何「為什麼明明問了A,得到的答案全是B」類的提問。我就切題地回答你一次
應試教育沒什麼危害,如果有,就是在普世的遊戲規則下,最大地打破階級隔閡的選拔制度。你屁股沒坐在窮人那邊,那麼你自然厭惡這制度。至於說什麼扼殺創造性,扼殺興趣,聲淚俱下地講述自己被考試逼迫的悲慘命運……
對於這種同學,呵呵,創造是人類的天性,怎麼可能被區區考試訓練給抹殺換言之,你本來也沒啥創造性,即使給了你興趣,你也多半由於沒有足夠的基本功而一事無成剛看完耶魯博弈論課第23期,講的就是苦難教育,來答一發順便記筆記複習。首先說明,下面這個教育模型不適用於能提高被教育者生產力的教育,卻適用於無用又受苦的教育。假設,在校園招聘市場上有兩類應聘者——優秀員工和差員工,老闆分別願意為他們支付5萬美元或3萬美元薪酬。一年即畢。那麼普通員工的薪酬=5*10%+3*90%=3.2萬美元。作為企業,在招聘時區分優秀員工和普通員工的方法,因沒有工作經歷背書,只限於應聘者的學位。即擁有研究生學位者被認定是優秀員工,沒有者是差員工。作為優秀員工和差員工,在苦難的研究生考試面前,因天資不同和獎學金的存在他們獲取研究生學位的成本是不同的,優秀者假定成本為5千每年,差者為1萬美元每年。假定研究生學位需要兩年拿下,那麼優秀員工拿研究生學位的收益是5—0.5*2=4萬美元。高於不拿學位的3萬美元。差生的成本是5—1*2=3萬美元,和不學一樣。那麼優秀員工就會選擇拿學位,差員工就不會選擇拿學位。在這個模型下,教育只起到了區分信號的作用,並未提高受教育者的實際生產力,浪費了教育資源。在結果上,讓優秀員工拿了更多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卻讓90%的差員工拿得比不區分時的3.2萬美元少了。加劇了社會分化。而在社會生產力飛速提高的信息革命時代,這種教育浪費資源的致命性就是,拿了學位還不如多干兩年攢攢新時代的經驗。這種不提高生產力光受苦的教育就是——人文學科應試教育。
要明白現在中國大部分的學霸或者正在努力學習的學生,都是為了高學歷,去一流學校,畢業找好工作才去學習。不是為了什麼獲取知識,享受讀書的快樂。既然應試教育能滿足他們,還有什麼奢求的呢?
先說利益相關:三流985學渣畢業生。
要說應試教育好不好就要先說說什麼是應試教育。
百度百科上面的定義包含一系列批判應試教育的詞句略去不談,「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應付升學考試是應試教育的唯一目的,只需要通過升學考試即可。套用中國國情,我們只需要應付高考以及後來衍生出的小升初、中考,便能躋身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
這就是中國的應試教育,以通過高考為最終目的,爭取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等教育資源。好不好?
我說:太TM好了!!!!!
我,工薪家庭出身,身處社會下層,能夠接受到國內中上水平的高等教育,太太太太TM棒了!!!!!!!
沒錯,不要998,只要參加了九年義務教育,就可以上高中並參加高考;只要有一個好看一點的高考成績,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了;只要大學畢業了,就可以參加一部分企業的校招,就可以找到一份不那麼糟糕的工作了。好不好?
沒有那麼好。拿我自己做例子,大學之前我勉強做到了所有的「只要……」,碰巧家中父母還有能力為我支付讀大學的所有費用,但是我把所有精力都用於應付升學考試了,除此之外幾乎什麼都不知道,到了大學裡翹課,掛科,險之又險才拿上了畢業證學位證,期間還因為掛科太多被迫多讀了一年。
我不是要將這些問題歸結於別人或者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在使得社會下層更加容易地得到高等教育資源的同時,使我們過於專註於高考,忽略了其他的東西。
所有參加高考的人都受到了這一局限性的影響,加之我的懶和蠢,造就了之後的我。
所以,應試教育好不好,分跟誰。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說,應試教育是利大於弊的。應試教育更應該稱作篩選機制而非教育,有了這樣的篩選機制才使得像我一樣的工薪階層子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如果是素質教育的話,像我這樣又懶又蠢又窮的,不可能接受正常的高等教育,永遠都會被階級壁壘死死擋在社會底層,而且越壓越低。老師指著一張圖片:這是三百年前一個叫做知乎的app上的問題和回答。學生:天吶,中華人民共和國那個時代的人怎麼會那樣想?應試教育不是早就被證明是錯誤的了嗎?老師:那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讓河姆渡時代的人思考之乎者也也是不可能的。
我想,大概也是因為,高考是最有名的一條路。雖然我們有很多種選擇很多條路可以走,可貧困地區的人們普遍視遍沒這麼開闊,他們能看見的選擇並不多。而長久的宣傳,高考就是最直接、最能改變命運的一條路。實際上對於他們可做出的選擇(在家種地,出外打工)來說,應試教育就是最能改變命運的一條路了。應試教育有種種弊端,可對於幾進文盲的人來說,它又的確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改變,也有一定的機會,改變命運——雖然這個機會少之又少,能上大學已是難得,而上了大學是否就能改變命運?我們都知道答案。說到底,是視角不同。所以擁有資源的部分人認為把應試教育作為改變命運的途徑是可笑的,另部分人(或許是多數)認為對窮人來說應試教育對他們來說是寶貴的機會,而沒有資源來接受良好教育的人,難有自己的思想,「城裡人」都這麼說,那應該就是這樣了。只是,我絕對承認教育對人的重要性,可對於貧困地區的人來說,他們受到的教育就是我們以為的「改變人命運的教育」嗎?。以現有的教育資源分配,即使他們接受應試教育,也遠遠到不了改變自己生活命運的地步,甚至都難以到達可以於生活中應用的時候。所以有些父母認為讀書無用,是有他們的理由的(雖然並不正確)。說到底,不是應試教育有多麼好,能給窮人提供多好的機會,而是他們得到的機會太少,教育資源太不公平罷了!這不能成為給應試教育洗地的理由。另一方面,據我所看到的(可能有些片面和局限),一些經濟發展上來了的小城鎮是以大城市為模板,幾乎與十多年前的大城市走的一樣的道路,無論好或壞,全盤複製。十多年前,不正是鼓吹應試、填鴨教育的時候么?更何況,在我們的社會,敢走少有人走的路的人,有幾個?有一個模仿的模板,雖不是最好,甚至弊端重重,但那麼多人都經歷過了親身驗證了,保險、安穩啊!對這些不再窮經濟只是窮教育的人來說,還有更好的選擇嗎?上面所說的,是常見的現實,也或許就是一些人做出那樣定論的原因。但正常,並不等於正確。比起沒有教育,那我承認應試教育是好了太多了;可對於擁有資源、了解還有更好的教育模式的人來說,這個想法就太病態了。因為他們原來接受不了教育,所以有個應試教育就不錯了?這就像一些人給貧困地區捐衣物都是自己穿的不要的、差一步就要扔垃圾桶的,理由是「他們本來都沒得穿,有穿的就不錯了」,這難道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對他人的蔑視?討論自己孩子的教育,就把應試批判一通;而對貧困地區的孩子,那就成了寶貴的機會了,還能再赤裸裸一點嗎?應試教育,對於「窮人」來說,是沒有選擇,而非寶貴的機會。
想改變命運最穩妥的辦法就是考入發達地區的一流院校的熱門專業,別的大學都不頂什麼事,而現在偏遠地區和縣城高中的升學率已經愈發不堪了,起碼我家鄉就是如此,想真的改變命運只有入讀市一級的明星高中,而這對普通農家子弟幾乎是不可能的
跟什麼素質應試無關,跟文體藝術無關,跟教學資源有關
能說出那些話的人,都還活在過去,起碼是二十年前,拍腦門想當然的情況居多
補充下,光是拍腦門想當然沒什麼說服力,所以還是百度了下,用農村戶口加名牌高校作為關鍵詞,我隨手搜到個鏈接
http://m.zjol.com.cn/mzjol/szb/qjwb.html?theDate=2011-08-27amp;link_text=content_1055378.htm?div=-1
搜索浙大往年數據也有同樣的發現:浙大醫學院2007級臨床醫學系某班共28人,來自農村9人,約佔32%;2009級理科實驗班行政班共26人,其中農村大學生7人,約佔27%。
從這些數據看來,浙大的農村戶籍學生比例的確一直不高,而且比例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全國的其他高校。有報道顯示,清華大學今年的新生,來自於全國1200所中學,其中縣級及以下的中學約三百所,在3300名本科新生中,農村生源僅佔1/7;北京大學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5年,農村學生的比例在30%左右,而最近一些年,這個數據在10%到15%之間
現在的制度大家都說是應試教育一考定終身,但其實現在對農家子弟已經越來越不友好了
也就是說農家子弟想通過高考改變命運越來越難了
我個人上的是一所省級示範高中,縣一級,在中國所謂諮詢金融界大觸,北清復交四大名校,考上這些學校不能保證人生髮達,但很有可能畢業就年薪過十萬三十歲前年薪百萬不是夢,對農村子弟來說算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之一
但已經很多年沒人考上了,我縣在江蘇省是教育強縣,尚且如此,全國其它地區就更。。。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被冠以「老師」的稱謂?
※如何看待見到中醫就像看到仇人一樣的那群人,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遇到大病(尤指費用高昂但可能治癒的疾病),貧者能做的是否只是等死?
※為什麼一個朝代建立之初經得起動蕩時局,但末期卻不行?
※為什麼這麼多中國男人喜歡戴手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