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相信信和財富的p2p?
是這樣的,一個業務員來拉我爸說他們的p2p業務 年化利率12% 稱是有民生銀行合作的。有實體公司加網路平台。資金有多少多少的擔保資金,還上過央視新聞。7年的經營。全國都有分公司。up主表示之前沒聽過。請問可信的有多少。資金方面安全不
雖然長時間上知乎,也關注了P2P和互聯網金融的話題,但是自己作為曾經的圈裡人很少回答此類問題,在這裡我還是說一下吧。
修改了一下融資貸款端的點位解釋現在很多公司都是暫時現金流沒有出問題,具體賺不賺錢。呵呵吧。像之前的仁兄說的,經濟上行的時候確實皆大歡喜,但是如果一旦出現危機風險很容易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爆發,問題最嚴重的就是謀冠,謀和,其實也包括現在的一哥宜信(但是現在在力圖轉型)。因為這部分業務是中國次貸中的次貸,而且中國的徵信體系非常的不完備,全都是閉環數據。你說他們不重視風控嗎?重視,實際上人力成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再養著龐大的風控團隊+貸後,宜信的風控團隊保守估計應該有300+以上的人。還不包括貸後部分的風控。只是貸前授信。風控人員的專業能力呢?雖然P2P的公司沒有上市的,但是其實人員職業素養還是有的。風控人員的平均水平肯定是高過信用卡中心。以為很多信審人員會從反欺詐到網查信息到電話核實,到邏輯校驗,幾個主要環節輪崗,或者一條線自己做下來,一些做過IPC的人員風控和盡職調查人員的風控水平甚至高於一些銀行的零售部門。但是銀行的硬體NB呀。人不行我機器+演算法彌補,所以整體風控能力還是高於P2P。而且利率水平決定了客戶質量。P2P的年化利率+資金使用率(因為是等額本息還款,並且很多是砍頭息)大概能到50%以上。這種利率你借給一個人做生意。你覺得什麼生意毛利率能到50%以上?
所以是不是旁氏騙局?其實很多公司成立的時候都不是想做龐氏騙局。但是實際的經營業態,包括整個資金流轉過程暗箱操作。容易誘導他們變成旁氏騙局。業務已經開始了。中間流動資金出現困難的話。這種公司非法集資很方便。打個比方。一個餓極了的人兜里沒有一分錢,面對著無人看管的烤肉店。上面放著考好的肉。你說他會不會去偷吃呢?他會想我吃飽了就出去工作,賺了錢再還回來。我相信他如果賺了錢會還回來,但是誰能保證他一定能轉到呢?從利潤來說50%的實際利率,對比投資人年華12%的收益50-12=38%看起來穩賺不賠。但是要知道他們的其他成本是很高的。融資端業務員2-3個點提成(累加了團隊經理,區域經歷的績效提點)。貸款端業務員6個點提成(累加團隊經理,區域經歷的績效提點),(這個事行業平均水平)38-3-6=29.自己匹配的閑置成本1-2個點。逾期損失5-18(不同的風控水平和業務偏好差距很大)我們區中間值10來說29-12=17.,後線人員工資+業務員基本工資+人力社保3-5個點17-5=12,場地租金,日常運營成本,耗材在除去5個點,最後的實際利潤空間也就是4-7個點位的息差。這個息差實際上也就是自己日常風險準備金的安全邊際而已。而且現在p2p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市場趨於紅海,多頭借貸是常事。就看最後擊鼓傳花到誰哪裡。所以這個收益你要問我高嗎?高!,比銀行理財高。這個產品要買嗎?不要買,風險比收益高!,風險收益不成比例。你現在看不到風險,是因為寒冬還沒有到來。手機碼字,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原答案已經截圖保存留作他日如果涉及法律糾紛的證據,原答案是2016年回答的,這個是截圖部分:
我當時的態度是建議題主對於該項投資持謹慎態度,畢竟當時整個P2P互聯網金融都是呈現風雨飄搖的局勢,也認真的捋出了相關查詢方法和相關證據證明我的觀點,然而時隔這麼久,今日登錄知乎發覺被舉報:
ID和之類的聯繫方式暫且不貼出來了,本來覺得沒必要再深究了,然而,認真思考了一下,作為一個認真負責的前金融風控從業人員,還是有必要認真一下,方便大家對投資有個辯證思想,下面直播開始:
既然公司都貼出來了,那我就好好查一下:信和財富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了,還是和之前的步奏一樣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大家輸入北京區域的,查詢結果如下:
其它下面有一串,不想全部截圖了,第一家剛好是,好,去年我的答案長這個樣子:
第三家也是信和財富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成立時間2012年,到2016年有多少年大家自己計算一下,我是算了沒有七年,有沒有說錯呢?
行政處罰情況
這是今年的:
處罰決定書(部分):
好,那我之前的說法是怎樣的呢?
這裡,我可以相信該公司是因為沒有來得及備案登記或者沒有時間去工商局備案,然而皇城腳下加之如此大的公司,我相信這種事情可能發生的概率不是太大,更何況是風雨飄搖的2015年,我至今堅持我當初的推測,畢竟公司誠信為本!連基本的誠信經營都無法實現,那我如何信任你?更何況你是P2P互聯網金融!
今天再查,又看見了不該看的東西了,投資者要擦亮眼睛啊:
至於經營異常的原因,我就不貼出來了,願意去投資的朋友自己去查詢一下
至於之前答案後面提到的勞動糾紛之類的東東,各位朋友,我還是推薦https://www.tianyancha.com/天眼查,今日一查,紅色的東西是讓我眼前一亮,如果有投資者看到這個,可以自行用手機註冊了查一下即可知道,稍微截個圖給大家看看:
這個東西很有意思,當初做風控的時候我非常喜歡查看這些細緻入微的東西,至於舉報我說:該公司沒有答案中涉及的情況,有侮辱言論的情況,也請知乎機構做一個公正的辨別!!!
至於舉報的同學,也請認真對待自己公司的情況,如果一家公司犯錯了都不願意承認欲蓋彌彰,那麼,從長遠來看是不利於發展的!!!
另外聲明一點:轉行了的人並非就是軟柿子了!答案中其它朋友比我說得多的都有,只是沒有詳細將證據拿出來而已!
首先我表明,我是信和員工,2015年上半年到現在,期間也遇到好幾次信和被負面消息的時期,目前在職!我想說下我的認知,大家理性看待哈
沒在信和呆過的人,或者呆不長,被考核掉的人,講的都會比較片面。有人在笑信和吹噓已經七八年的時間,確實信和公司成立是2012年,但是信和平台做貸款2008年就有了,所以那些說信和理財和放款同時成立云云的觀點就站不住了吧,請查清楚再發表,另外提的是某信宣稱10年,其實它也是2011年成立的,怎麼沒人說?我不是說某信什麼不好,中國式P2P就是某信帶進來,公司註冊從企業信用看是2011年,你能否認他的10年嗎,所以下結論要客觀些。另外再說到說到信和財富這個品牌,不能僅單單的說信和財富這家公司,有心人請去查查信和關聯公司吧,你們只盯牢信和財富理財端公司,可去看過信和匯金?信和惠民?信和匯誠?還有金葵花資本,中證金葵花,金信網還有幾家科技公司等等的嗎?沒了解過的人就只知道信和理財端和匯金貸款端,有什麼依據評判信和的盈利點和風控模式?
債權問題,不夠的地方就是投資前看不到,只有投資後才能看到債權列表和借款合同,線上每一筆標的在北京網貸行業協會上都有披露,金信網目前也接入央行旗下支付清算的互金風險共享系統,現在的債權已經開始受限,每天標的金額有限,不再是想投就能投了,需要等待每日發標時間。
再說員工合規,有哪家公司會天天自查自己員工的合規話術,專業知識,說實話身邊很多朋友也從業某信,某亞,某天的,但說到合規自查都說沒信和查合規查這麼嚴。
最後說到資金問題,不管是工資提成,除了一到節假日就延遲發比較坑外,基本算是準時的。投資線上線下每月返還的到賬時間都很及時,有投過的客戶肯定有體驗,唯一缺點就是線上提現有時是第三個工作日才到,但是也是符合T+3工作日到賬。
也許說的沒那麼專業,因為我不是做風控的,但是我只是把自己的體驗和知道的發表出來,而不是單純人云亦云,只看到表面,其他信息以後有機會再補充。
看了下第一的答案,估計應該是不怎麼了解現在的信和了,目前宜信和恆昌都面臨大問題。唯一的信和目前沒有什麼負面新聞。大家沒事可以搜一下恆昌30億壞賬,宜信東北壞賬。=======分割線===============好吧,作為信和貸款端的工作人員。應該可以說一下。p2p這個行業已經被妖魔化了,其實一個行業真正幫助很多人,至於跑路事件。確實有風險,但是目前市場是不斷完善的。說說我遇見的一些客戶,確實是做買賣的,也是確實需要錢可是這樣的銀行是不給貸款的,也正式因為有我們這樣的公司。給他們輸血,他們的小工程,小買賣才能繼續下去。每一個新行業誕生,總是伴隨著各種爭議,沒有了爭議也就沒有了機遇。第一次正經回答,可能說的不好請見諒。
任何線下理財都存在龐氏騙局的可能,我一直認為線下理財基本都是騙子,千萬不能碰。為什麼呢?1、從法律上看,國家監管明確禁止線上P2P做線下理財,為什麼?因為有風險唄。2、從成本來看,線下理財主要靠業務員去推銷,一般業務員會拿到2%~3%的提成,一般最多20人就會有一個業務主管,拿1%左右的提成,一個區域會有一個總監,拿0.5%的提成,還有城市,大區,總部,層層提成就高達6%以上,門店費用1%,運營費用5%,給客戶10%以上,總成本超過30%,什麼業務能覆蓋這麼高的成本?3、從融資目的來看,做線下P2P的理財公司必定有很多關聯企業,房地產,私募是最常見,要維持這麼高的成本,融資的錢只能去做高收益的投資,而高收益的投資伴隨著的就是高風險。4、從暴雷的平台來看,近期暴雷的線下理財平台如中晉,大大,金鹿,當天等,都有一個現象,拿投資人的錢去投資+用新錢還老錢+揮霍,投資出問題了,進來的新錢無法償還老錢了,那平台就倒了。綜上所述,只要是線下理財平台就最好敬而遠之~~~
我今年大三,暑假的時候在武漢找到了一家理財公司實習。名義上的見習理財師。其實我什麼都不懂。公司的培訓跟沒培訓一樣。主要做銀行承兌匯票的貼現。其實就是趁火打劫。在我看來,對於貸款方來說p2p平台本來就在趁火打劫。對於借款方來說根本不存在風險共擔。因為一旦公司資金鏈斷裂就存在你的錢回不來的可能。國家目前並沒有專門的政策來扶持和約束這樣的信貸平台。p2p這樣的小貸都是屬於抵押,不要以為這個抵押就很有保障,如果出現問題這些抵押資產需要先進行二手處理才能進行償還。二手處理也是需要時間的。其次就是像我所在的這家公司,做銀行承兌匯票,6個月剛性兌付。但是作為門外漢來說想要憑你自己的能力辨別一張承兌匯票的真假有難度。還有一點,所有的p2p公司都會寫到擔保銀行或者託管銀行。其實並沒有任何卵用,只是說的好聽而已。任何一家銀行都不會為這樣的平台做擔保和託管。所謂的資金由銀行監管其實只是公司在這個銀行開的一個賬號。錢轉走了就是轉走了。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現在的股市的確不太好,理財也許是一個讓錢生錢的辦法,但是太過冒險。如果實在想要理財,不管什麼公司不管多高的收益多麼有保障。資金流動的越快越好。不要長時間把資金放在一家理財公司。另外,我在實習的時候並沒有簽單,因為自己對這個抱有疑慮所以並沒有進行忽悠。所以不要黑我,只是就事論事發表個人看法而已。
鬼知道
作為一名信和的老員工說點啥吧。首先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然後針對上面的某些回答做個回應。有知友說到大連事件。其實吧通報的公司好多,包括行業大哥宜信。具體原因和影響城市環境還有街頭髮傳單不合規有關。其實好多公司員工本身不是學金融的,以前也沒幹過金融,加上一開始的培訓並沒有那麼合規嚴謹,所以有些業務員為了和別人解釋信和的投資模式到底是個咋回事就會用存錢啊,拿利息啊,貸款啊之類的不合規用語來宣傳(去年已經加入合規培訓,這種烏龍應該不會了,哈哈)。這種話一般銀行可以說,信和作為投資信息中介是不可以這麼說的。所以大連報道說信和宣傳方式涉嫌非法集資,我也是能理解的,這個的確是部分業務員專業度不高和培訓不全面造成的。第二個紹興事件,的確是普查,所有公司都查了,還的確查處一兩家有問題,並封了。結果呢,新聞標題是「信和財富,恆昌,金岩控股等40多家公司被查」。不細看,就覺得就這三家,那還有幾十家呢...不說信和多厲害,至少還是有點名氣的,所以嘛容易吸引眼球啊。當然現在都已經恢復運營了,如果有紹興的知友看到了可以去查證下。
我說啊!你們同行也好,投資也罷,信和好不好,再查也比你們這群理財端挺多,貸款出口就一兩個的玩非法集資的強,這邊債權怎麼樣,來信和匯金貸款端待待看,看看我們這邊有多少個貸款端,壞賬怎麼樣,別老拿著表面數據對比,都看點實際的,樓上某某,你說打廣告花個10億。。你可以去央視問問,宣傳的成本還有到底需不要提交一些材料,這些材料都是什麼自己去央視問問,你看你們公司不挺牛逼的嘛,去那跟人談談,還有人說某寶,呵呵了,你看看那家公司走央視花了多少,小公司總是喜歡找各種理由,另外這要的是產能,不養閑人,你這聊的這業務就是個逗逼,團隊經理以個人來說每月是不能低於100萬以下的更別說業務員了,還有你提交的材料,懂什麼叫預計不,在你家投資是不是你給投資者的是年化收益的非法集資性的沒有風險,總是看一些表面數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融360也只是走訪觀察,而且從網貸平台來說背景永遠沾在融360這種平台排名前幾,你去網貸之家看看,最近有多少上市公司出事,都去查查,這種只評價它人的平台就是狗眼看人低,有背景就是前幾,卵用沒有,最後一句,你們所謂的理財從業者永遠不了解貸款,自己去小貸公司呆一年你就知道怎麼回事,別裝的自己高大上,什麼金融從業經驗多少年,你又沒幹過市面那種普通貸款公司,就在銀行,證券待的人沒一個評價別人,信和貸款利息高不高自己去查,項目怎麼樣去貸款端看,別張嘴就來,屬狗的啊!間接融資方式,小貸公司,銀行,典當行,從合法性來看其中最高的是典當行吧,月息6分啊,那麼你們所說的企業為什麼去它那介紹,自己在去典當行待一年。。。那些所謂的自稱是從業者,還有金融專家的
我是信和財富投資管理的理財經理,我就簡單看了一下這個風控劉念的回答,分析得看似很全面,太多了,我也沒看全,說一下.第一,他說的"那些工資不能再低的"一個分公司80人,我上班1個分公司裡面2個營業部加上行政內勤管理層一共20多個,比你的光銷售80人成本低好幾倍了第二,信和成立至今8年是由放款端起家的,你自己不考察別這麼秀無知第三,信和財富只做P2P小額貸款,你說我們做P2B,我現在有個2000萬的P2B單子求你幫我找一下我們信和做這個的員工,給你利息1%當回扣也沒問題,你這麼專業不會不知道這1%含金量是多少吧.第四,信和到現在沒拖欠過員工工資,你下面的勞動審查,我這麼說吧,發工資的那天是周末,然後延期到禮拜一發,不懂的鄉下人就去鬧民事糾紛,或者是托去鬧民事糾紛,你這麼斬釘截鐵地說話,請問你自己是不是其中之一呢;還有,上班遲到,不遵守規章制度,諸如礦工,扣得沒錢了怪公司不發工資?
應要求刪除
也是利益相關者,我是捷越財富的理財經理。
廣告都是成本,而金融行業最看重的就是控制成本。信和從成立到現在,除了廣告以外,沒看到在風控上的一點實際投入,或者說在風控的投入和廣告投入比起來真是九牛一毛,p2p行業的成本高,利潤低,這一點很不正常,宜信和捷越都是先成立貸款端,做了半年貸款,形成了債權以後才開始做財富端,才有真實債權可供轉讓,但是信和是財富端和貸款端一起成立,剛開始怎麼可能就有那麼多債權可供轉讓出售,正常嗎? p2p的定位是傳統金融機構,比如銀行的有力補充,應該從事的是銀行覆蓋不到的業務,而不是成為銀行的競爭對手,那什麼是銀行覆蓋不到的業務,那就是個人小額貸款,這種小額必須小到足夠小,銀行看不上眼的業務,比如三萬五萬七萬這種信貸,但是信和呢,做的都是大額借貸,單筆債權都是百萬級以上,試問,這麼大的債權,借款人為什麼不去銀行,而要找利息更高的p2p? 而廣告正式所謂的欲蓋彌彰,有這麼多錢做廣告為什麼不投入到風控,投入人力做小額分散,降低風險呢,打個比方,就像女孩子要減肥,吃減肥藥見效快容易副作用大,但是鍛煉身體和健身才是健康的手段,但是見效慢,但是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選擇吃減肥藥而不是鍛煉健身。現在整個金融大環境是資產晃,銀行手裡都捏著大把大把的錢,卻在惜貸,貸款無處可放,因為找不到優質資產,但是信和僅在南京一個誠實就開了十幾家財富營業部,有這麼多真是債權拿出來轉讓嗎?為什麼宜信,捷越,信而富這些平台經常性債權排隊,信和卻隨時可以買到,不奇怪嗎? 仔細研究之前所有出問題的平台,總結下來就兩個原因:第一:自融,典型案例就是財富基石,把錢融到自己的地產公司。第二:超募,就是只有10個億的債權可供轉讓出售,但是卻一直在募集資金,早就超過了10個億。兩者本質一樣,也可以認為就一個原因。隔行如隔山,金融行業更是如此,夏靖,安丹芳都沒有任何金融背景,首席運營官安丹方更是媒體出生,廣告營銷是她的專長,金融風控一竅不通,所以信和廣告鋪天蓋地,卻看不到實質風控。
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不分,利用高提成,高收益,把客戶誘導到線上的做法,成本更高,南轅北轍,而平台資金來源渠道其實還是只有一個,那就是線下人員地推,但是反觀宜信和捷越,宜信線下「宜信財富」和線上「宜人貸」完全獨立,宜信除了宜人貸之外還有三個線上平台「指旺理財」、「掌錢寶」和「星火」,捷越同樣,線下捷越財富,線上有「向上金服」和「財客錢包」,風控共享的前提下,運營是獨立的,線下債權銷售額只佔了整個債權量的20%~40%,多個渠道的資金來源,保證了平台的抗風險能力,在面臨擠兌的時候依然可以屹立不倒,另外我們還有合作渠道,我們是阿里招財寶的首期債權提供商,除了自己銷售債權以外,還有58同城,華澳信託等多家知名的大公司是我們的機構客戶,這都能保證公司資金鏈不會出問題,增加抗風險能力,但是反觀信和,如果出現一點負面新聞,出現擠兌情況,就會塌方。這也證明了信和管理層根本不是金融出生這個致命問題。
信和就是大騙子 大家別上當 非法融資 高利貸 有圖有真相 什麼四個公司諮詢費 雜七雜八費用 哪裡來的
信和財富就是條狗!垃圾公司,全是狗!
被要求刪除了,這種公司長不了。
信和財富 說話算數!這句話在幾年前就在中央一套的黃金檔看到聽到過!我存過兩年的,不錯!又陸續的存了一些,都很好,利率高的同時本金也安全!信和財富是一家值得託付的理財公司!
信和大金融
這個平台是信和財富旗下的專門用於線上的理財平台,線下做的可以說數一數二了,有幾百家信貸門店,信貸門店意味著有充足的資產端,而且經過業內資深人士的了解,信和是僅次於證大等公司的,風控水平相當不錯的公司;
第二呢,今年是線下理財排查非常嚴的一年,早些時候(五六月份)曾經有地方將信和,恆昌等列為線下吸金,但到目前為止,報道反而沒有了,最近關於線下理財的報道也相對較少。總得來說,信和是有實力的理財放貸公司,但現在的政策偏向於要嚴打線下,風險還是有的。相信政府也不會一棍子打死。預計國慶前應該信和很安全,最近信和大金融是有推廣活動的,年化可以到30+。 網站整體風格很清晰,找東西比較快捷。個人感覺還不錯吧。近新增量個資產家項目,感覺還不錯,但沒什麼知名度,或許可以考慮一下宣傳,造福一下老百姓。
看看大街上,有沒有他家的門店,然後看有沒有吸收資金的宣傳:存幾萬,幾個月,年化多少%。如果有,一票否決!
怎麼說吧,記住要投先看公司水平吧 成立時間以及公司規模 那些剛成立不久的跑路概率最大了,新聞比比皆是。其次還要公司透明度,還有有沒有資金池,有沒有第三方託管,是否需要單獨開戶, 周圍的朋友投的多是信而富 和陸金所,後者不多說都知道,前者主要公司老總做的就是風控技術 是個技術宅 可以了解下,這兩家比較靠譜吧
推薦閱讀:
※買球鞋和存錢如何取捨?
※網上理財怎麼樣,什麼平台好?有沒有搞這個的給介紹個?
※餘額寶有一天會不會破產,然後錢砸在裡面了?
※怎麼利用手上的三千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