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的地質工作跟國內比有什麼先進之處,方法、程序、理念、規劃、市場等方面?
或者說我國地質工作跟先進國家的差距在哪裡?他們的野外工作是什麼情景,最好有真實圖片。
因為地質實際上是一個涵蓋很多專業的領域,我只能在有色金屬勘查方面就我本人的理解說一些淺顯的看法。我國的地質勘查工作在技術上與西方相比並不存在明顯的代差,特別是經過上一輪找礦大潮以後技術人員和項目管理人員在汲取了西方地質工作者的一些工作理念以後。
由於市場、理念、規範、資金來源的不同,我國勘查工作就個人的體會與西方有以下幾點不同:
1、我國的勘查單位還有佔地盤的傳統,一些並不理想的區塊和項目仍然年復一年維持,輕易不願放棄,浪費了時間和精力;2、我國的勘查規範實際並不落後,但是勘查單位和評審專家在一些情況下對研究和勘查工作的重心轉換把握的不甚合理,有些勘查工作微觀做了很多工作,而實際的目的性並不明顯,也造成了相應的浪費。3、我國的勘查地質工程師和學院派地質工作者界限不清晰,很多學院派的領軍人物輕視勘查地質學家,這對勘查項目的進展和勘查工作的風氣是有影響的。4、勘查資本市場與西方相比有較大的差別,資金來源的途徑單一,功利性強,勘查工作資金支持受到較多的限制。
5、我國勘查地質工程師執行勘查項目在很多時候仍受到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影響,對勘查工作的早中期階段不進行經濟預評估,對「礦」這一概念的定義偏於學術範疇。對邊界和勘查深度的掌握與經濟條件結合不夠及時。6、如果說在技術層面的差別應該是集中在物探,特別是航空電磁和航重測量這兩方面,由於使用經驗和管理方式的限制,我們確實與西方存在較大的差距。時間和經驗的原因說不了更多,坐等業內專家的意見。說的不對的地方我可以改
謝邀試答。(電腦正在安裝Geosoft,太慢了,多半寫不完,先寫要點再慢慢填)
太理論的我答不出,就寫點入行1年的點點滴滴吧。1.地質勘查在北美是商業公司為主導,地調局服務於私人公司。國內的情況我都是聽說的,不便比較,所以就說加拿大。每個省都有自己的地調局,每年都有一定區域的地質填圖等,慢慢再向北極圈內進發。每年地調局等機構都會講年前的勘探結果裝訂成冊供大眾查詢使用,並且對各區域做出勘探推薦等。地調局下屬則有residence geologist program。一般如果新到一個區域都是先聯繫他們聽取意見建議。網上則查詢得到絕大多數有記錄的地質勘探工作記錄。比如1940年,某區域做了什麼規格的IP測試,1970年哪幾家公司又進行的填圖,鑽探,同時還可以看到當時的logging report,知道當時鑽探到了多少米,多少品位的金屬。每年的礦業勘探大會上地調局的展台都是重頭戲。
2.高校與礦業公司緊密協作
這個在澳洲的學姐學長知道更多。加拿大則有Mineral Exploration Research Center等等聯合高校和企業的機構。項目都是礦業公司贊助的。而且這邊每次開專業性的礦業大會,無論是省級,國家級還是國際的,都有學生研究成果展會,每次都會吸引很多礦業公司人士參觀討論。上一次一個朋友展覽的本科論文,引起了澳洲某大學教授的興趣,結果年底他就準備去澳洲讀研了。
3.完善的地質師註冊機制
聽說這個制度在國內實行了沒有多久。在加拿大,一般是在結束本科學習後,有四年直接的地質工作經驗,至少一年在加拿大,如果讀了碩士可以抵消1年,讀了博士抵消兩年,然後再獲取三封註冊地質師的推薦信,證明你已經具有了註冊地質師的所需地質經驗,然後交由各省立工程師與地質師協會,由他們進行考評驗證,再通過職業道德測試,就可以成為註冊地質師了(Professional Geologist, P.Geo)。有了這個資質,你就可以獨立對報告簽字了。同時每年除了叫會費,還要求註冊地質師每年都要參加多少個小時的職業培訓並提供證明,否則會喪失資質。 在成為註冊地質師之前,你可以選擇成為geologist-in-training。證明你正在向成為註冊地質師努力。
4.成熟的行會,協會運作與交流
5.多樣化的,靈活的就業諮詢與轉變(概括的不是很準確)省立勘探協會等組織機構有對學生的諮詢項目,你可以與同樣參與了項目的註冊地質師「結對子」,有什麼職業,地質方面的問題都可以交流諮詢。6.職業培訓
7.成熟的項目評估機制簡單的說:國內是政府主導,老百姓幫找,地質隊報告;國外是公司主導,市場融資,技術人員勘察;
推薦閱讀:
※在你所在的行業里,2016年有什麼趨勢和機會正在醞釀和形成但尚未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如何把握?
※伊斯蘭無息金融實際中如何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