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晶元的前景如何?

就我個人認識,目前國內最大的生物晶元研發中心是北京的博奧生物,而博奧目前的狀態是不停地搶佔專利。其它此領域公司基本以產品代理、實驗儀器、設備加工為主。

最先進的應該是美國,但好像也沒有市場化。(?)

那麼,生物晶元技術的前景如何?市場化還需要多久?

感謝知友回答。

下面想將問題補充一些:晶元實驗室的前景,以及這些研究有可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嗎?(能否具體舉一些例子)


大家看完覺得有用的話,就幫忙點個贊,讓更多人看到,多謝大家。

大家的贊是我持續更新修改的動力。

更多微流控內容,歡迎關注本人知乎專欄:微流控的產業化發展 ,鏈接如下:http://zhuanlan.zhihu.com/tangminghui

下面是回答正文:

先放結論:

在2014~2015年間,分散式分子診斷技術開始全面獲益於微流控技術,樣品製備水平的提高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這使得微流控技術從此開始強勢滲透即時診斷(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領域。直至今日,這些應用仍在推動微流控產業的結構發展和增長。

2015年微流控晶元的市場規模約為28億美金,到2018年市場規模為58億美金,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7%。微流控相關的文獻在2008年-2012年間呈現出上升趨勢,是研究高漲的時期,2012年以後文獻數量逐漸下降,技術已經有一定的積累並開始走向成熟,微流控技術逐漸向個性化醫療發展,進入產品的成型期。

近年來,微流控方向發文數量:

圖1. 近年來,微流控方向論文發表數量

國內的微流控公司有些已經做的不錯了,比如天津的微納芯科技杭州霆科生物微點生物,華邁興微,百康芯,卡優迪生物,優思達生物,博暉創新,博奧,理邦儀器,紹興普施康等等。國外的三星也出過幾款基於微流控的產品。

目前來講,微流控的最大的產業化場景還是在於體外診斷。說微流控就先說說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械這方面。這一塊其實國內市場空間特別大。第一,國內醫療里的醫療器械與醫藥消費比還遠遠低於美國這樣的醫療體系相對成熟的國家。而診斷類醫療器械在整個醫療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幾乎決定著後續的所有治療方案和用藥。中國診斷類醫療器械這一塊潛力很大,有巨大增長空間。第二,中國人口的老齡化。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離不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出生的人口紅利。但是,再過十幾二十年,人口紅利就變成了老年化的人口負擔。計劃生育這麼多年,那個時候青壯年又少,這個時候智能化的診斷檢測類的醫療器械需求會大大增加。第三,現在都在說互聯網醫療(就在不久前,華為也宣布開始進入這一塊了),那麼真正的互聯網醫療最應該解決的問題就是智能化醫療檢測終端問題。這裡就需要POCT的診斷檢測類的醫療器械。第四,中國人民終於進入了小康社會,溫飽解決了要關心生活質量。那麼醫療健康這一塊,大家註定要花費更多心思了。國家也會財政上逐步增加醫療保健的支出。第五,在我國,分級診療制度也會逐步的實施下來,而分級診療制度推行以後,將給POCT帶來很大發展機遇。在社區衛生服務站或中心POCT將會由冷變熱,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POCT數量將明顯增加。 而且互聯網+POCT+移動醫療在家庭和個體化健康管理、疾病預防控制、慢病管理等方面也會有井噴式的發展機遇。

圖2. 我國IVD產業規模

然而,體外的診斷和檢測的醫療設備,目前來看,很大一部分都是基於微流控的。體外診斷基本主要是基於體液(血液,尿液,唾液)的,對於這些體液的操控,有兩條路,要麼人工,要麼自動化,這裡,自動化肯定是個大趨勢。那麼對於液體的自動化操控,這不正是我們微流控要乾的事情么?所以,IVD里除去試劑的研發,後續的如果要做自動化檢測,除了高通量的機械臂手流水線,那麼基本避不開微流控。

我認為這是微流控技術必將火起來的基礎。

IVD主流有三大類,生化分析,免疫診斷,分子診斷。這三類,門檻由低到高。國內產品還主要集中在生化分析和免疫診斷。IVD中做到POCT的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驗孕紙,各類傳染病檢測試紙,毒品檢測試紙等等,這些市場上都有的。試紙類的主要是基於膠體金,這個精度有限,只能做定性診斷,這些產品在基層做初步診斷篩查是非常有用的。實際上大家也確實都這麼用的。初步篩查的陽性的結果再用其他費用高昂更準確的方法確診。

在生化分析方面,由於技術比較成熟,技術壁壘比較低,所以微流控產品將面臨著成熟的傳統的生化分析儀的有力競爭。但是隨著分級診斷的普及,基層社區醫院為節約設備成本,會更傾向於小而易用的基於微流控的生化分析儀。基層社區醫院所需檢測的樣本量不多,所以與單位時間的檢測通量相比,更在乎的是生化分析儀的價格和易操作性。這個時候,低成本易於操作且能快速出結果的微流控自動生化分析儀的優勢就凸顯了出來。在這一塊,技術相對成熟的產品有天津的微納芯Pointcare M和美國愛貝斯(Abaxis)Piccolo Xpress?即時生化檢測儀。

圖3. 美國愛貝斯(Abaxis)Piccolo Xpress?即時生化檢測儀

基於微流控人體體液的生化分析也特別適合目前大火的互聯網醫療。現在市場是初步做到了監測心跳,行走步數,血壓等等,如果在此基礎上可以做到唾液和尿液(尿液里的醫療信息相對較大,而且無創,病人配合度較高,但是目前也只適合晨尿這種,因為尿液實時成分跟人體飲食因素關係很大)的相關組成成分監測,這些數據再與互聯網目前大火的大數據的結合,這一塊也將大大的推進了人類醫療健康系統的發展。智能檢測或診斷的醫療器械終端(家用)和互聯網目前最火的大數據的結合未來也必然是個大熱點,畢竟沒有這邊的終端,就沒有數據。

圖4. 天津的微納芯Pointcare M

在免疫診斷方面,由於化學發光(CLIA)的靈敏度高,速度快,重複性好且能全自動化,所以化學發光只要成本降下來,那麼它取代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也會成為一個事實。在化學發光儀器這一塊,國內競爭呈現白熱化和同質化傾軋的特點,主要都是基於機械手臂的方式來進行實現,技術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分度。而另一方面,在2017年5月15日-18日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上,華邁興微的基於微流控的M2微型化學發光分析系統就相對亮眼的多。相比較於普遍的幾十千克的大型機械手臂式的化學發光儀而言,這款產片只有5千克,而且從加樣後到全自動的列印報告,只要15分鐘。這款產品充分的體現了微流控的技術優勢。另外,北京納訊科技也同樣發布了一款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化學發光儀器。

圖5. 在我國,化學發光逐漸取代酶聯免疫成為主流

基於免疫的診斷也有問題,這些都是基於抗原抗體特異性(膠體金,ELISA ,FIA,化學發光等)結合那一套,當體內抗體水平過低時會有誤診的。更可靠的傳染病的診斷方法(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更貴更精準方法)就是基於DNA的分子診斷。這個中國血站的檢測方法的升級最能說明問題,中國血站的檢測方法正逐步由ELISA到PCR過渡。免疫診斷在傳染病診斷中繞不開的是傳染病的窗口期,而分子診斷這會大大縮短這個窗口期,減小誤診率。基於PCR的分子診斷的原理很簡單,先DNA或者RNA提取,再PCR等方式特異性擴增,通過最後的熒光定量來判斷是否有這種細菌或者病毒的DNA,從而實現疾病的診斷的功能。這一塊微流控也大有可為。當然了,傳統免疫診斷方式,如膠體金,ELISA以及新興的化學發光,也有分子診斷替代不了的應用場景,比如過敏,甲狀腺功能,腫瘤標誌物,心肌炎標誌物等等。目前來看,隨著分子診斷技術的繼續發展,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會進一步細分體外診斷市場,各自在各自的應用場景里發揮自己的作用。

圖6. 賽沛的GeneXpert

在治療傳染病的時候,如何實時監測治療的效果?還是基於PCR的分子診斷。治療期間病毒或細菌數目減少,抗體也會少,基於免疫的可能會靠不住(跟很多傳染病的檢測都有窗口期是一個道理)。所以,免疫診斷主要還是定性,一旦需要病人體內病原體的定量,還是需要分子診斷。所以很多人看中微流控的分子診斷這一塊。這裡面的市場還要再根據通量細分,高通量的自動化可以依靠機械臂手流水線作業,低通量的或者POCT的還得需要微流控。當然,POCT分子診斷門檻確實也高,簡單來說,市場上一個全自動核酸提取儀經常10萬+,一個PCR 儀器經常就賣到了十萬+(當然,現在也流行用恆溫的比如LAMP的擴增技術代替PCR,但是恆溫的也有恆溫的問題),更別說一個集成了所有功能的分子診斷產品了。現在全自動的分子診斷,做的比較好的有賽沛(Cepheid)的GeneXpert PCR分析儀,BioFire的filmArray,IQuum的cobas Liat PCR System 以及Atlas Genetics的io。這幾個明星產品的孵化公司都無一例外地被全部或部分收購。

圖7. 博暉創新的HPV分子診斷全自動分析儀

這裡的賽沛在2016年9月被丹納赫以40億美元收購;

BioFire在2013年9月被生物梅里埃宣布以4.5億美元收購;

IQuum 在2014年4月被羅氏收購;

英國Atlas Genetics在2016年的年底也被萬孚生物以約1.25億人民幣收購了14.95%的股權,這家公司憑藉此分子診斷的產品已經融了8650萬美元。

這幾個產品里,其核心都是微流控技術。

國內的博暉創新,利德曼等也都有自己的基於微流控的全集成的分子診斷的產品了。

除了傳染病,基於CTC捕獲或者ctDNA的腫瘤液體活檢和腫瘤的分子分型也是分子診斷的一大應用場景。

另外,基於液滴微流控和數字化微流控的ddPCR更是代表著稀有靶基因分子診斷的未來。

圖8. 博奧的恆溫核酸擴增儀

且不說分子診斷,就是基因測序晶元,現在華大,博奧等做的也很火了,BD還推出了全球首款全自動一體化微流控文庫製備儀。即使是全自動化的基因測序的設備,微流控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分子診斷,由於存在一定的技術壁壘,在微流控平台實現全自動的核酸和PCR的好精準的溫控,都有一定的技術要求。目前國內潛在的市場空間也很大。

體外診斷的自動化必然是一個趨勢。在這個趨勢裡面,目前主要技術為機械手臂以及類似的複雜機械結構和微流控技術。在這裡,機械手臂式的儀器往往大而貴,但是,機械手臂流水線作業也會讓單次檢測成本變的很低。另一方面,基於微流控技術的體外診斷儀器往往小而便宜,由於高度集成,操作也比較簡易。但是,相對機械手臂式的儀器而言,單個樣品檢測成本可能會較高。這兩種儀器將會在我國分級診斷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活躍在不同的應用場景。樣本量很大的地方就使用機械手臂式的大儀器,樣本量小的地方使用基於微流控系統的小儀器,想做到POCT的話也還是需要使用基於微流控的sample-to-answer的攜帶型儀器。而另一方面,隨著微流控技術的發展,高通量的單樣本多指標甚至多樣本多指標式的微流控檢測系統也會慢慢出現。如果微流控系統的單個樣品檢測成本能持平於甚至低於機械手臂式的儀器的檢測成本,那麼,相比於機械手臂式的儀器而言,微流控技術將會逐漸更具優勢。最後,體外診斷的儀器,要做到POCT級別,目前以筆者的視角來看,微流控技術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

圖9. The Compact and Lightweight Portable Immunity Analysis System - Samsung LABGEOIB10

除去體外診斷這一塊,傳統的人體體液(血液唾液尿液等)的生化分析,抗生素濫用導致的超級細菌問題,ICU細菌感染的高發問題,製藥等等領域,微流控都將大有所為。它可以做成一個智能簡單的醫療設備,也可以為一些難題提供一套好的解決方案,特別是製藥方面。最近的基於微流控的器官晶元技術,也會大大推進位葯和個性化醫療的進程。香奈兒(CHANEL)還開發了一款基於液滴微流控技術的山茶花保濕乳霜(HYDRA BEAUTY Micro Crème)呢。

圖10. 理邦儀器的 m16磁敏免疫分析儀

圖11. 羅氏的分子診斷(家用的流感病毒的診斷)的產品

圖12. 香奈兒(CHANEL)的基於液滴微流控技術的山茶花保濕乳霜(HYDRA BEAUTY Micro Crème)

圖13. 微點生物的免疫分析儀器

圖14. 華邁興微:M2微型化學發光分析系統

那些覺得微流控是搞科研的一個手段的,你們說的也有道理,目前來看,微流控作為一個工具用在科研上確實居多。這個方向也就二十幾年,工業化也需要時間。但是它確實可以很好的產業化(其實國外產品挺多的,國內少而已)。

微流控技術相比傳統有很多優勢,但是作為一個比較年輕的技術,其產業鏈相對不成熟導致成本較高。這仍然是一個問題。但是,隨著產業鏈的完善,其優勢會慢慢凸顯出來,特別是在POCT和製藥方面。

圖15. 器官晶元之肺部晶元(Lung-on-a-chip)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一樓的不容易,碼了這麼多字,辛苦了!可說真話我覺得一樓缺點兒「乾貨」。這裡我對一樓做一點小小的補充。

每隔幾個月我總能看到某某組某某大學,或者某某公司整了一個新微流儀器。這些儀器往往非常fancy, 常見的特徵都是:便攜,易用(全自動),全檢測(panel targets),只要一點點血樣,能檢測最時髦的標靶(HIV, HbA1c, PSA)。可是這些儀器往往過幾年就沒聲兒了。

我較著微流控領域主要的問題是:

1. 依賴性。微流領域本身就是個純機械/流體/材料問題,它發展了20年,產生了大量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和知識產權。它就像一個工具箱,現在裝著一整盒子的工具。可工具本身是不值錢的,工具要能解決實際的問題時,才會變得值錢。現在用微流用的最好的是illumina, 一家測序儀器製造公司。他們整了一個新的測序chemistry,然後又開發了相應的微流晶元作為這個chemistry的載體。用微流用的次好的,是各大microarray 儀器製造商。雖然他們的晶元設計很簡單,沒啥特別的技術含量,但在illumina橫空出世前,他們的晶元/reader 實實在在產生了不少有用的蛋白質/核酸信息。我沒發現有任何一家公司是靠著微流控做大做強的。微流控沒法作為一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多數情況下微流控只是提供一個工程技術解決方案。相關失敗案例請參見Theranos

2. 脫離實際的憧憬。在微流控領域的晶元/設備(特別是IVD)開發初始,大家往往抱有美好的憧憬,希望能做出最便攜,最精確,最集成,最智能,最牛逼,最小,最酷,最X 的儀器。這樣每家每戶都買我一台儀器,大家都不用去醫院啦!每個鄉村診所都買我一台,全村老少爺們兒都不用往城裡跑啦。這樣的想法未免太過天真。在醫療領域,新儀器的使用,新醫療模式的推行,是有很多因素決定的,比如行政政策,醫療保險政策,醫療風險的控制,檢測的標準和規範,檢測成本等等。其中最不重要因素就是儀器本身。舉一個例子,如何證明使用分散式的檢測設備可以大大降低醫療保險的支出,同時又保證或提高整體/個體醫療質量?如何標定每台分布的儀器,使它們每次檢測的程序都符合國標,檢測的結果都可信?從全球醫療系統的衍變看來,分散式的檢測沒發兒適應高風險的診斷要求。

3. 工藝和設計缺乏行業規範。微流控行業,不論是高校還是企業,都沒有自發形成一個有效的生態系統。目前科研/研發的範式,是一家機構同時解決設計/工藝/生產的所有問題。這種混沌範式說明該行業遠沒有發展到成熟的階段。類比半導體行業,設計,生產,封裝,測試完全是不同機構合作完成。當行業有了生態系統,這個行業才能集中資源各自解決各自子領域的關鍵問題,才能避免重複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怪圈。

我較著微流控未來的發展趨勢是:

1. 為小尺度單細胞生物醫學研究提供新的工具。這一塊和醫學診斷沒啥關係,只是為科研提供一些個性化的工具。

2. 為測序提供新的工具。參見illumina

(完)


謝邀(4圖預警)

說道微流控的前景,首先得闡明微流控的發展進程

(照顧小白,會包含很多基礎概念解釋術語,業內專家請自行跳過)

科普:

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體積為納升到阿升)的系統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因為具有微型化、集成化等特徵,微流控裝置通常被稱為微流控晶元,也被稱為晶元實驗室(Lab on a Chip)和微全分析系統(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

重點都給您標記出來了

關鍵詞:微管道、微小流體、系統、微型化、集成化

科普:

微流控晶元發展歷程

微流控晶元技術是在晶元毛細管電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92年,Manz等採用微電子機械加工技術在平板玻璃上刻蝕微管道,研製出毛細管電泳微晶元分析裝置,實現了熒游標記的氨基酸的分離,開創了微流控晶元技術之先河。

1995年,Wolley和Mathies用自己研製的電泳晶元系統,成功地進行了DNA測序,在540s內讀出了150個鹼基,準確率達到97%,微流控晶元的商業開發價值開始顯現。

1996年,Woolley等又將基因分析中有重要意義的聚合酶鏈反應(PCR)與毛細管電泳集成在一起,展示了微全分析系統在試樣處理方面的潛力,從而為微流控晶元在基因分析中的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基礎。

1998年,Burns等利用光刻技術製作了1個集nl液體進樣器、混合器、定位系統和可控溫的反應室、電泳分離系統和熒光檢測器系統於一體的微流控晶元,用於DNA分析。

1999年Shi等研製出了96根分離泳道的毛細管陣列電泳晶元,96根泳道呈輻條狀分布在直徑為10cm的基片上,可在2min內同時分離96個pBR322樣品。

2000年,Anderson等研製了一種可用於多樣品的一系列複雜分子處理的高度集成晶元,它能夠從ml級水溶液樣品中提取濃縮核酸,進行微晶化學擴增、酶反應、雜交、混合和測定等,並可進行十幾種反應物的60多個連續操作。

2003年,Forbes雜誌將微流控技術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重點都給您標記出來了

關鍵詞:毛細管電泳

從微流控的概念來說,微流控只是一個基本技術,需要藉助若干出力點,使微流控能夠達成終極目標----晶元實驗室(Lab on a Chip)

從基本技術到終極目標,應用的手段是微管道、微小流體來實現高度集成。

借用老東家(博識生物)的產品,來描述一個已經基本具備微流控從基本技術到終極目標的一個簡化雛形。

(晶元的技術是巨阻磁頭)

科普:

巨磁阻效應的應用:阿爾貝·費爾和彼得·格林貝格爾所發現的巨磁阻效應造就了計算機硬碟存儲密度提高50倍的奇蹟。單以讀出磁頭為例,1994年,IBM公司研製成功了巨磁阻效應的讀出磁頭,將磁碟記錄密度提高了17倍。1995年,宣布製成每平方英寸3Gb硬碟面密度所用的讀出頭,創下了世界記錄。硬碟的容量從4GB提升到了600GB或更高。

羅氏來談收購,西門子要拿貼牌代理!

這就是未來晶元實驗室的雛形

好了,正式回答題主的問題

微流控晶元的前景如何

我的回答是:

非常好,這就是未來

試想,以後每個人做體檢化驗,只需要1滴血,就能做完所有的檢測項目,這是一個美好的未來

但是

微流控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不能用現有已經發展幾十年的檢驗學思維模式去套用未來

試問,iPhone沒問世之前,我們都不知道原來手機還可以這樣玩

一種新技術的出現,是要造福人類的,最起碼,把檢驗費用降下來也是好的,或者,花同樣的錢,可以做更多的項目。

不要低估了技術進步的速度,檢驗流水線已經開始野蠻擴張,微流控已經站起來了。

未來5-10年是微流控和全自動流水線的全面碰撞的時代,微流控因製造成本大幅低於全自動流水線而勝出,當然,醫學檢驗中心(中心實驗室)這種追求極其精準,完美溯源的檢驗實驗室將屹立不倒。

未來是微流控的天下。


個人感覺,真正的微流控技術商業化應用尚未到來,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到來的,特別是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且人口逐漸老齡化的社會裡,微流控技術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在可預見的未來,微流控技術至少可以在下列領域中給我們帶來福利:

1, 微流控+體外診斷: 目前很多公司已經開始布局,就像上面提到的,在生化檢測方面由於利潤被壓縮的很低,且市場發展比較成熟, 在這方面微流控的應用可能會受到一定限制,僅僅是成本和應用上的限制, 並不是技術上的限制. 而在免疫方面,已經有很多國外公司有比較成熟的產品上市, 比如 上面貼出來的圖片. 還有我以前的公司是做離心微流控晶元,產品也是同行的佼佼者. 國內公司目前也有些大公司和創新型公司已經開始布局,這應該是微流控領域的同行們的工作機會吧.

2, 微流控+分子檢測: 我把分子檢測單獨拉出來討論,是因為我覺得以後微流控的主流戰場是分子檢測, 因為體外診斷的終極手段要歸結到DNA序列或空間結構上,而非目前主流的基於蛋白質或細胞的檢測. 這個鄰域在以後的應用比如Illumina公司的測序方法,還有傳染性細菌,或病毒的核酸分子或特定片斷的定性和定量,還包括有原癌基因的篩查等.我想未來的五到十年這個鄰域的發展得更加成熟

3.微流控+藥物篩選: 同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加, 不僅依靠檢測儀器的需求會大幅增加,而且治療疾病的藥物需求也會猛烈增長, 微流控由於其需要的樣品少,高通量等技術優勢會逐漸被藥物篩選或藥學鄰域測試所接受和應用.

4, 微流控+實驗室: 晶元實驗室一直是生物或化學實驗人員的夢想,希望有一天可以實現向拼裝積木一樣的將我們所需要的模塊拼接到一起, 構建我們試驗所需要的反應平台. 2004年美國 Business 2.0雜誌在一篇封面文章把晶元實驗室列為「改變未來的七種技術之一」。2006年7月 Nature雜誌發表了一期題為「晶元實驗室」專輯,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晶元實驗室的研究歷史、現狀和應用前景,並在編輯部的社評中指出:晶元實驗室可能成為「這一世紀的技術」。當然,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這種微流控模塊如何標準化,如何有效拼接,如果實現不同實驗需求等等問題,也將構成晶元實驗室發展的攔路虎.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家之言,歡迎各位達人和我探討.


個人覺得微流控的發展前景巨大,它的未來發展可能會影響或改變現有的生物、化學檢驗檢測的方式,會是一個顛覆性的技術。當然從市場應用來看,目前還只是集中在生物、醫藥等領域,其他更多還處於科研體系的研究探索階段。

電子產品因為半導體晶元工藝的微型化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生化應用的微型化、低功耗、低劑量等需求未來肯定會促進微流控的爆髮式發展,微納製造將會促進微流控與微處理器、微感測器的結合,處理、檢測、系統控制單元將會在微納層面再一次有機結合。


謝大牛邀請,倍感榮幸。

微流控,從本質上講是在微米尺度操縱液體的技術,是一種技術手段。我們利用這個工具進行新的探索和產業應用。首先,在這個尺度下,流體往往具有不同於宏觀尺度的流體特性,如層流;其次,利用微流控能夠非常容易的產生和控制微液滴;同時,由於細胞,大分子(蛋白、核酸等)這些生命基本體尺寸也在這個範圍,因此,微流控也是研究細胞特別是單個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關係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我首先要說明的是,微流控作為一種技術平台,其實已經對科研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就目前來講,微流控的確還缺乏一種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是不可取代的,特別是對於我們生活而言。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缺乏相關的產業配套,導致其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科研前言的微流控研究往往晶元核心區就手機大小,但控制部分卻相當龐大。這也導致微流控晶元難以走向產業化應用。但我還是認為微流控在未來具有較大的應用前景。其中最容易看見的就是在POCT,IVD上。工業應用看重的是效益,而POCT和IVD產業是微流控晶元最快產生利潤的地方。一旦這個窗口打開後,相關的配套產業、政策、人員和企業這些也將慢慢起來,到時候微流控也會有更多的應用平台。

微流控的確能夠更好的合成顆粒,控制反應,但成本居高不下,設計五花八門。雖然利用這個平台的確能夠更好的達到一些目的,但對於企業來說,效益也是相當差啊。可是,當有一天你發現,晶元的設計是模塊化的,晶元的加工非常成熟,晶元非常容易控制同時成本又很低,這時,企業也就會慢慢利用微流控這個技術。

產業化,不管什麼新技術,都是一段很長的路。


還行,這個平台能解決目前的少部分問題,但是他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的確有不少上市了的東西,但上市的一方面被消化還是需要過程,另一方面並不一定上市了就意味著成功。IVD領域的產品成功是貫徹於整個使用周期的。想想雅培的iSTAT,經過了10多年,還是干不過流水線。所以,但是如果我們這個領域的開發人員避重就輕,急於將產品推上市,恐怕就懸,如果微流控平台甘願偏居一隅,只是想走簡單的低通量測試,並且樣本量也沒啥改觀的方式,那我只能表示可惜。


在體外診斷中 微量 是個趨勢,所以微流控技術必然也是個趨勢。

因為實際的接觸中微流控產品比較多,所以有幾個地方很期待:

1 微量是趨勢,快速也是趨勢。希望能夠快起來。

2 微流控技術的成熟除了軟體外,還需要更穩定的硬體。(比如更穩定的電機,更嚴謹的磨具。)

3 一定要推廣到其他行業,檢驗這個行業廟太小,裝不下這尊大佛。


謝邀!小碩一枚,入微流控兩年——其實微流控現在有兩個發展方向:規模化和檢測。前者Weitz他們一干人已經做了很多了,基於微流控技術對相界面強大的調控能力,可以做出來非常多革新精細化工生產方式的產品技術。而做檢測就如邀主描述的那樣,即將變得很火爆。從某種程度上說,微量快速檢測跟生物醫學檢測一旦媾和,其影響將是深刻而長遠的。


諸位都是技術權威、從市場角度而言、一個產品技術好不好只是一個方面、顛覆性的產品除外、那也需要整個環境的積累;暫時不會出現。微流控是不是好技術、是好技術。但是他能不能生存,在現今ivd市場、對市場形勢的判斷、我認為大於單純的技術,當然。最終產品的本質是最關鍵的、但是在產品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判斷、極其重要。如天津的微流控生化、產品好、但是市場營銷結果如何?他過多了考慮了技術的優越性、過少的考慮了真正的臨床使用以及推廣。深圳微點、從檢測方法上、poct領域一枝獨秀。但是比得過基蛋、明德、萬孚等廠家極高的市場營銷費用嗎?

綜上:微流控是一個好技術、但是我認為它尚未找到自己的市場爆點。見龍在田而已。


博奧生物晶元 起家不是 microfluidics 是 雜交晶元那種,由於歷史原因 都叫晶元 其實是不一樣的雖然他現在也做 微流控 但 不是主打


微流控晶元或者系統用一句套話來說就是「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最關鍵是至今沒有出現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kication),即沒有一種功能或者應用是其他技術不能做而只有微流控技術才能實現的。作為一個從事微流控技術13年的研究者,我越來越感覺此技術應該和其他領域結合才有威力,指望它成為單一技術的希望比較渺茫。ps:流體為介質的可靠性實在不太行。


題主你說的到底是微流控晶元還是微陣列晶元?

「其它此領域公司基本以產品代理、實驗儀器、設備加工為主」你說的是哪幾家?這十二個字可已經涉及銷售生產這兩個完整方面了。

最先進的應該是美國,但好像也沒有市場化——才不是,參加上面提到的affy


博奧生物 固態晶元

路明克斯Luminex(美國) 液態晶元

路明克斯是一個開放硬體平台,很多知名公司都會在這個平台上開發自己的試劑盒,早已市場化了很久很久。

比如:

Merck Millipore 主要有蛋白研究方面的試劑盒

Bio-rad 主攻診斷和蛋白研究方面

Affy昂飛、One Lambda、Tellgen、Perkin Elmer、Life Technology、immucor都在此平台上有專門的方向,並且眾多試劑盒已經過了/正在送檢CFDA, 各大醫院臨床檢測項目已有不少。大眾很少注意而已。

講真,這套平台這套技術已經出現了很久,時間上來講早已過時,換個角度說也可表述成:非常成熟。


同意樓上三張的看法,微流控會改變整個生物學實驗的scale。至於市場化,個人認為存在一個問題,微流控晶元大多是針對特定實驗設計出來的,甚至針對相同的實驗,不同的實驗室也會設計出不同的晶元。如果不能夠盡量做到通用,那麼應該很難市場化普及吧。另外,實驗往往是連續的,所以微流控晶元的整合和裝配也是一個問題,如果最終能使晶元具有較大普適性,又能夠通過方便的改變管道通路,組裝、拆卸微閥等實現晶元的不同功能,微流控晶元才會真正成為未來的試管和96孔板。不知道題主想要哪方面的例子,高通量DNA測序、單個T淋巴瘤細胞內氨基酸的測定、單個細胞的mRNA 富集和擴增都已經能用微流控晶元實現,我接觸到的是比較基礎的微生物趨化、分離方面的應用。


謝邀 可是我不懂emmmm


我從微流控在檢測領域的應用來說說吧,

博奧生物的生物晶元好像都是微陣列晶元。主要應用於基因檢測,其性能的確要比傳統的RT-PCR好很多,但還是沒法和測序法相比,隨著測序成本的降低,我個人覺得基因檢測領域未來還是測序比較有前景。

生化檢測方面呢,微流控的確有一定的優勢,比如方便、快捷。但是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成本,生化檢測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了,生化試劑的生產廠家遍地都是,利潤被壓縮的太厲害。

免疫檢測,我覺得這才是微流控的切入點,傳統的免疫檢測操作太繁瑣,反應時間長而側向層析在準確度與精密度上都太差。但是微流控應用到免疫檢測的技術要求很高。


謝邀.生物晶元技術是很有前景的技術.它什麼時候能診斷到一種特異疾病.那就到賺錢的時候了


樓主忘了台灣光寶有個skyla(天亮)微流控生化分析儀器吧


成本控制不下來一切白談


推薦閱讀:

未來一段時間技術達到後,人類進行半機械體改造,將會保留哪些組織和器官,哪些組織將會被機械體所替換?
百萬級基因測序資料庫能做什麼?
在人類基因方面有什麼有趣的發現或研究?
生物工程專業可以有哪些工作方向?
近視(看物模糊)是否會降低大腦的負擔?

TAG:市場 | 生物工程 | PCR | 生物晶元 | 微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