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的中文文學素養,尤其是詩詞和文言文類的?
有什麼辦法可以在課堂外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中文文化修養?
個人是個留學生,中文文化水平不過初二而已。雖然是個留學生但是還是熱愛中華博大精深文化。自從初中後就在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到中文課本了,平時課外也沒特別留意的去讀一些中文著作或者古詩詞。出國以來自己覺得特別大的一個遺憾也是沒能再能繼續學習中國文化(尤其是文學方面的)雖然小時候家長讓讀過《大學》《中庸》《論語》小學初中背過古詩詞,背過桃花源記,背過核舟記,陋室銘等等但是其實當時理解的不深,記得也大多為了應付老師應付學校。 慢慢的開始覺得這些詩詞語言既簡練又優美,意境往往刻畫的也很深。 特別是有時看到有時看到優美的詩句自己既不知道出處甚至連很多字都不會讀,描述的場景也只能猜個大概,這種事自己內心也很慚愧。比如《滕王閣序》我並沒機會在高中學習和背誦,直到後面百度自己才知道原來滕王閣序還有全稱,才慢慢看著百度百科上的解釋對照著原文自己體會作者當時的意境。我個人還是想體會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這話可能有些人看起來覺得我很閑,但是確實知乎大牛如此之多,我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想學習古詩詞也不是為了裝b。但在現在這個時代我不想張嘴閉嘴只會說「醉了」「卧槽」「23333」。正如在另一個問題里看到一個答主寫的,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我想在看到美景後心中的感嘆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卧槽,牛B!」
謝邀先讀史,再讀文,再讀經。最後讀各國文學哲學。詩詞可以間中讀,不能當做主要。文心雕龍所謂文以行立,行以文傳。這行即是德,或者說你對人生的追求和期待。多讀書則養德,即是消磨掉外來的虛偽妄念,提得真我,眼界清晰,這文章自然就會好了。
以下僅個人見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斧正!
我認為讀書、學習語言(尤其是古漢語),最重要的分為三個板塊——識字、讀書、運用。
要讀書,先識字。我認為題主首先可以可以買一本《說文解字》或者《古漢語常用字典》,在讀書的過程中邊讀邊對照,弄清楚主要字詞的用法;接著要學會摳字眼,也就是所謂的斟酌,例如有人說《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若單獨摳出來看,改為「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意境更佳,但放在整篇文章中,考慮到駢散平仄,實為千古絕句,一字都無法改動(古人中更有「推敲」的故事、一字千金的佳話,因而可見字的重要性)。
說完識字,再來說說讀書。讀書其實是很講究方法的,不過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方式,我就說說我的想法吧:我認為應該是多讀,多讀不同的文章,一篇文章同樣需要多讀很多遍,並在讀文章的同時,對作者生平性格、時代背景、自然環境都應當有所了解,將自己代入那個環境中,還原當時的情形,最好能夠得出自己的結論感受(當然,上述的這個過程是自己一人完成),然後請教他人或者通過閱讀一些對該文章的評論對比,再一次加深自己的感受,最後呢,盡量記住一些你喜歡的文章,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存(當然題主如果有記讀書筆記的習慣更好)。
最後呢,是運用。在大量(且仔細)的閱讀下,就需要通過自己平時的生活體驗(朋友家人之間討論問題、旅遊時是面對景色發出感慨等)運用到一些你所讀到的詞句(當然,偶爾為之就行,說多了別人會勸你多吃點葯……)和寫作來將你的閱讀量轉化為你的知識記憶儲存(我認為寫作是最好的方式)。
純粹是家裡斷電沒事胡咧咧的,希望這些對題主有用,沒用也別打我,我下去遛狗了……《唐詩三百首》
《宋詞三百首》
看完再來提問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