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 90 年代出生的中國年輕人,其中的精英目前是什麼生活狀態?


很慚愧的表示,我不是「精英」,所以只能作為loser,介紹一下所見「精英」們的光輝事迹。

85後到90初的這幫「精英們」,出生在信息暢達的網路時代,通曉世事,很早就諳熟成人世界的規則,同時骨子裡的個性又隱藏在通融圓滑的外表之下。他們中的有些人,天賦異稟,智力超群,通過了人口基數最為龐大、對信息處理能力篩選最為嚴格的中國考試選拔制度,再以C9為跳板,一躍來到了美帝或者歐陸,MD階段又開始了一手學業一手申請OPT的準備;他們中的有些人,家境優渥,在海外的名校接受了高等教育,從Fresh year開始,一邊在Fraternity活動中經營著自己的network,一邊在NGO的活動中中踐行著自己的使命感和國際化視野;他們中有些人的父輩,是中國的權貴階層,除非他們開著黑色法拉利F430撞上了立交橋,或者自己在微博上耍寶,被千萬網友冠以「國民老公」的身份,否則他們是中國同齡段精英階層中最神秘的一部分。

其實,他們還不能被稱作是真正的「精英」,或許到目前為止,中國應該還沒有一個85-90年的人能稱得上是「精英」;因為能擔當「精英」之盛名,最起碼要有一定量級的成就或者影響力。不過探討一下未來精英們的現在進行時,仍舊不失為一個有趣的命題。

近來90後創業被炒的很火,然而眼下,還不是這一代人登台露臉的時候,馬佳佳和余佳文們的粉墨登場不過是迎合了大眾的心理訴求,相較於大洋彼岸從來不缺乏的少年英雄,從21歲的老喬老比到現如今的Palmer Luckey,常識告訴我們,對於不同系統不要懷有同樣的期望。

網路時代,自媒體的發達讓個人炒作成為了O2O最先實踐的形式,但信息的通達也讓一切「從線上到線下」的吹牛逼現出原型,當余佳文們在聚光燈下「放衛星」,輕易的讓」非精英「的大眾們為止傾倒,願意為其「生猴子」時,知乎上已經有人開始剝「超課」的皮了。這讓我感慨,畢竟屬於牟其中式英雄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真正的黑馬們註定是隱秘而低調的。某大學校友,創辦了一個公司,致力於大數據的深入處理。當前國內的所謂」大數據「還只是停留在數據的淺層描述上。雖然」大「,但顯然不能稱之為」大數據「,至多可以看做是升級版的EXCEL而已,也就是將收集到的數據特性簡要描述一下。但他們的公司有核心技術人才——往深度學習方向發展。後台看來實力充足,只是還需要前台的配合。倘若要完成很好的商業化,企業必須完善數據的採集及其結構化與標準化。從這個角度說,前端建設的複雜性和工作量也同樣具有挑戰性。因此,大數據分析能否做出標準化產品從而避免成為以諮詢業模式生存的公司將成為是否越過發展拐點的關鍵。

另外幾個朋友是在矽谷,創始人於2011 年在 Youtube 實習之後,發現圖像智能識別領域的發展空間非常大,於是和在和幾個同學的聚餐中,敲定了做圖像識別領域的創業項目。幾個創始人都是CV領域的 Phd Candidate ,團隊的優勢在於: 工業界的反應往往比較滯後,而他們可以跟進最新的學術研究結果;並且依託學校的資源,他們有大量來自工業界的鮮活數據和實例去驗證和優化演算法,而一般學校的科研只是做模擬和模擬來驗證其效果。雖然當被 VC 問到 「你們從哪裡獲得利潤」 時,他們都說不好,但是眼前只是努力做成一家有行業標杆地位的公司。事實上,阿里巴巴頭三年一直是不賺錢的,甚至包括 Google 在收購 AdSense之前也是處在這樣的境地。

團隊的構成非常齊整且分工明確:CEO是哈佛 MBA 畢業的,負責公司的運作以及融資、法律等事務。前面提到的CTO和另外一個 VP of Engineering分別負責產品的後台架構、大數據處理和核心演算法開發和優化。另外兩個營銷副總和產品經理也各司其職。

對於他們,我深感欽佩,他們才是未來可能改變世界的人——畢竟,對於大多數擁有高學歷背景的非ABC的第一代中國移民來說,尤其是當下矽谷碼農起薪超越華爾街的形勢下,在某個IT公司找一份安穩的工作,享受三藩的陽光海灘和終年PM2.5在50以下的空氣,然後在職場的階梯上往上奮鬥,似乎才是更接近本能的選擇。

不過即便退回到職場的深水灣中,「准精英們」依然佔據著制高點。

回到中國,在魔都和帝都,外資的投行、諮詢和PE行業,」准精英們「的密度和夜場的酒精一樣濃。某朋友畢業兩年,在拿到某藤校的畢業證之後,回國在魔都的一家美資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工作,每周七天,火力全開,沒有雙休日,每天要忙到晚上10點以後才算告一段落。這樣的工作強度,薪水自然不菲,工作兩年不到,每天的飯補就有200元,再加上公司對位於楊浦大橋附近的住房所提供的房租補貼,每個月光是補貼,就超過了萬元,實際上這足以讓摸爬滾打多年的一般企業員工望洋興嘆...

同樣在24歲,有的人剛從學校畢業,就即刻加入了待業青年的行列之中;有的人靠關係進入了三線城市的邊緣體制內,拿著要死不活的穩定薪水;有的人第二次擠過了千軍萬馬的獨木橋,捧上了公務員的鐵飯碗;有的人在淘寶上辛苦地」沖鑽「,同時背負著沉重的還貸壓力。而這群人,已經能夠在一個晚上化掉近千元的酒資,買下各種昂貴的身份標識品,或者在假期避開那些爛俗的線路,直接奔向冷僻的Tekapo或者Nordkapp,仰望那鑲墜著星光或極光的純凈天空。

當然,「精英們」自有「在險峰」的無限風光,作為loser,我清楚地知道他們在每一分鐘信息處理的強度;而且一旦習慣了這種摧枯拉朽的工作節奏,就很容易將loser們得過且過的廝混視作對生命的浪費不敬。

相較而言,前期積累的馬太效應和現狀的不確定性讓「非精英」的大多數不得不追求安全感的庇護;這意味著將自己嵌入了後工業時代的龐大體系之中,在漸漸失去了跨越界限的好奇心和行動力之後,難免淪為一個銹跡斑駁,可以隨時被替換掉的零件...

現狀就是如此。面對負能量,「非精英們」把自己浸泡在雞湯之中——在氤氳的幻像中沉淪,麻木,畢竟比起雞血給人帶來的短暫的覺醒和長期的陣痛,這才是一種更能讓人接受的常態。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我怎麼覺得各年代的精英生活狀態都差不多。

底層倒是各有各的底法。


金正恩,雖年長兩年,但人家已經是一國之君了,夠精英了吧


如果去學生物了 現在正在殺耗子 如果去學物理了 現在正在推式子 如果去學化學了 現在正在過柱子 當然他們還可能都在碼代碼


86年,創業,白手起家,從招行6000元額度信用卡起步,做了六年做到目前年流水億,家裡四個人,五輛車,從20萬的馬自達到150萬的保時捷都有

剛剛看到有人說都在用第三人稱說事,那我用第一人稱來說一下

精英嘛,絕對算不上,我定義的精英應該是有很大行業影響力,如果是創業在某個領域有發言權,如果是職場也應該深得行業大佬青睞,在公司獨當一面且重點栽培的那種

我這種勉勉強強算同齡人中跑的稍微快點的,實現財務自由的「偽精英」

說到生活狀態,那就說說絕大部分的時間精力分配

比如今天,會從上午10點一直開會到晚上8點,當然不是那種廢話連篇的會議,都是一些對很多人來說能學很多思維邏輯,行業動向,怕漏掉一個字的那種會議

思考公司布局,戰略,開會協調各部門配合,找人才,研究市場,優化管理幾乎佔滿了自己的全部時間

每天陪孩子兩個小時都覺得有些浪費時間,是種罪惡

現在對自己來說最大的夢想是扔掉電腦和手機,找個沒人的地方閉關讀書三個月,但是……很難很難有這種機會

嚴重失眠,躺下一小時內很難睡著

大概每個月都會有5-7天的出差時間,回來就會瘋狂開會兩三天,永遠覺得時間不夠用

幾乎全年無休,買了一套房子,120平,裝修花了50萬,在我們這種三線城市絕對算夠小資奢華了,為的是每周末能去和媳婦過二人世界住一天,目前的頻率大概1個月能過去一次,主要是沒時間,這個不是找借口,完整的休一天真的有些難

當然,壓力大,強度大,帶來的收益也大,說說好的方面

會經常出國玩,平時時間少,只要有機會出去,一定是各種瘋,體驗所有沒體驗過的東西,當然,這些東西都比較燒錢

會看到自己喜歡的話劇上演,直接飛過去看,看完接著飛回來

會買很多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幾乎都是最貴的,比如知乎上看到一款榨汁機,只要喜歡,會不猶豫的買,大概5000塊

想學各種年輕人的東西,比如滑雪,吉他,想拍微電影,想排練話劇,想學開船

基本上這些興趣都已經著手規劃,因為財務自由,且懂利用資源,應該入門會更容易一些,但是由於沒有時間系統性深鑽,所以很可能結果是廣而不精

好了,大概就這麼多,有空再補充,有熟人,所以可恥的匿了


看了好多答案,心情沉重,感覺自己和精英倆字漸行漸更遠了。。。

其實85-90,現在也不過才25-30歲。

精英,現在的成績能一直保持嗎?是小聰明還是大智慧?是機遇好還是實力強?未來何去何從,10年後,20年後呢?

總是惶恐。總擔心裡子撐不起面子,摔的更狠更痛。


大家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朋友,只能說個大概,畢竟這事兒不能說太透,以免引起朋友的反感。

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公開的資料來看一些具體的例子。感謝這些可愛的願意曬自己生活的大牛們。當然,究竟算不算精英,大家可以自行判斷(如何定義「精英」,暫且不表)。

這些資料,大多來自他們自己的人人網,微博,博客,以及個人網站。有些還有自己創業公司的網站。另外,還來自於很多新聞媒體對他們採訪的公開資料。我經過整理之後寫下此答案,與大家,尤其是同齡人一起分享,借鑒,學習。

======================================================================

桂家勛,1990年出生,賓夕法尼亞大學機械工程與商學雙學位,留美三人行,Vigo聯合創始人。

他出生在中國,5歲到紐西蘭,10歲回到深圳上學,15歲又回紐西蘭年高中。高中階段自學編程,並萌生創業的想法。

這裡開始來高能啦。

大學申請階段,考了3個國家的高考,報了4個國家的28所大學。最後選擇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中還先在墨爾本大學就讀,後來輟學。原因是旅遊+度過空檔期)。

因為喜歡創造與發明,想用自己的創新去做出改變,通過科技改善人的生活,因此他選擇了機械工程。不選擇計算機,是因為他認為寫代碼可以自學,但是機械上的各種儀器設備沒法自己解決。因此,他也在課餘時間與暑假自學編程。另外,因為一直想創業,因此他也選擇了商學,並在之後把商學院中跟創業相關的課全都選了。

在大一,他常常在工作室通宵到凌晨五六點玩3D印表機和激光切割器,回家睡三四個小時又起來繼續上課。在大二,為了4年內能學完雙學位,他每學期選了7門課,相當於普通學生將近兩倍的課業量。甚至,他還參加了4個社團,每天白天上課,下午聽名人講座,傍晚開社團活動,夜裡進行每門課的項目小組開會,半夜以後才有時間開始做功課。

大三,除了校內活動,他還參加了各類費城地區的活動,從上班族俱樂部到創業者協會,從城市周邊活動到與陌生人約吃飯的網站活動,全都參與過。在這些活動他認識了許多創業者、投資人和媒體人,為未來創業做了很好的鋪墊。

另外,他在大三創辦了留學生視頻節目《留美三人行》,在三位創始人都沒有影視或媒體背景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網路找到了有視頻和電影拍攝剪輯經驗的人,並逐漸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團隊,將留美三人行做起來了,獲得了數百萬的收視率和國內媒體電台(鳳凰衛視、中央台)的關注。通過這樣的經歷,讓他學會如何做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另外,在大二大三他做了兩份實習,然而他非常愛折騰,跨越23個行業面試了38次,獲得過18家大小公司的工作機會。同時,他把工作面試經歷、獨特的寫簡歷經歷和大學裡通宵奮戰記錄了三年的睡眠時間寫作日誌,獲得了數十萬的閱讀量,給了大家很大的啟發。

這件小事可以窺探他的與眾不同:在Intuit(一家歷史30多年的矽谷巨頭、擁有上萬人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實習期間,他直接給總裁、董事長、創始人、CTO、CFO、等每一位高管發郵件,說自己是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實習生,我想見你,並都得到了回復。在總裁的見面會上,總裁很虛心地掏出筆記本,問了他在公司的感受和想法,並將每一條建議一一記了下來。

大四,他放棄了年薪十萬美元的工作,從他的畢業設計出發,開始創業。他做的是名為VIGO的可穿戴式產品,是可以幫助人保持清醒的藍牙耳機。這個產品通過紅外感測器探測眨眼頻率與時長,睜眼閉眼時間比等指標來判斷疲勞。另外,有重力感應器來探測頭部運動(下墜)。當探測到疲倦傾向時,通過警告燈、聲音和震動做出提醒。

目前他的商業模式是B2B,主要賣給運輸公司。整一套VIGO產品是一個軟硬結合的平台:硬體部分是藍牙耳機;軟體部分是雲端平台,讓運輸公司實時監測司機的精神狀態如何,看到司機是否犯困,以此安排司機的任務管理和休息時間。他的盈利模式是一方面收取硬體設備本身的費用,另一方面是數據的費用,讓運輸公司實時監測司機的精神狀態如何。

目前,已經獲得了幾家大型運輸公司的訂單,包括UPS,Aramex等。另外,之前在kickstarter進行眾籌,在45天內預售了1000多副VIGO,相當於50萬人民幣的銷售額。最近,他參加了央視《創業英雄匯》節目,獲得了850萬人民幣的投資。

這裡我把產品的信息列得比較詳細,就是想試圖證明,他曾經做過的努力,學過的東西,全都在如今的創業生涯中派上了用場,包括硬體設計,APP開發,商業模式探究,融資等等。

而窺探其最近的生活狀態,那就是忙碌奔波,充滿挑戰。團隊在美國路演,孵化器在深圳,在廣州和東莞找合適量產的廠家,在上海和北京找合作,資金,開分公司。。。

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包括極強的時間管理能力,有自己清晰的目標並配上強大的執行力,幾年來為自己的目標一點點建立自己的各種能力,有一顆愛折騰的心,等等等等。因此,如果說這個年齡段的人的成就還配不上稱為「精英」的話,我相信至少他的能力是足夠配得上「精英」二字的。

如果只是看到他目前所做的東西,可能大家還不覺得他是「精英」,不就是搞了一個藍牙耳機嘛?現在市場上熱錢也很多,融到資也不是很難的事情啊。然而,當試圖去探索其背後的經歷時,我就會發現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幾年如一日,不斷去積累與完善自我。這種能力與品質上的差距,讓我深嘆,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已經很難趕上他們了,甚至差距還在不斷加大。

附:VIGO網站:http://wearvigo.com

他的人人與微博賬號直接搜索名字即可,上面有很多精彩的內容。

這就是我整理的第一位85-90年左右出生的「精英」人物。倘若大家感興趣,我接著整理下一位人物。

第二位人物:

李一帆,1986年出生,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機械工程博士,禾賽科技CEO。

我們通過他的個人網站上的介紹,就能發現這是一位人生贏家:

---------------------------------------------------------------------------------------------------------------

愛惹事,小學組織過罷課遊行,初中砸過班主任的摩托車,打斷過高我一頭混混學長的鎖骨,博二打街球用籃球砸過挑釁我的小黑的腦袋

愛出風頭,當過學生會主席,人人網點擊量過億人氣超陳一舟的網路紅人,拍的照片上過全國各大媒體頭條,拒絕過魯豫有約和江蘇衛視的節目邀請

愛科學,6歲會寫二叉樹排序,10歲被電視台做過人物專訪,16歲啃過跟自己一樣高的物理奧賽習題,26歲傾盡畢生所學造過史上最大求婚鑽石

愛運動,兩次馬拉松全程,練過鐵人三項,破過大學時代五項全能紀錄,愛籃球,人稱亞洲詹姆斯,當過籃板王,街球單挑過現役NBA一線球員

愛創業,曾戰戰兢兢在沙丘路的風投會議室里尋找過地縫,曾在美國副總統戈爾和喬布斯基友Woz的論壇上談笑風生,也曾被地方政府的兄弟稱讚「酒品好,不像美國回來的博士」

愛週遊世界,背包窮游過歐洲,露營自駕橫跨過美國,攀過阿拉斯加晃眼的冰川,衝過夏威夷蓋頭的浪,踩過優勝美地鬆動的懸崖邊,也潛過加勒比的疊滿珊瑚的海底

愛江山,更愛美人,愛朋友,更愛家人,最愛的是自己剛剛出生的兒子

---------------------------------------------------------------------------------------------------------------

我想,自己的文字很難駕馭他的精彩人生,大家可以到他的網站,dryifanli
來領略他的生活,其中最能反映其生活狀態的是這個相冊:《紀念來美國的第一個七年》。

而如今,他與另兩位斯坦福大學的博士毅然回到上海創業,放棄了矽谷優越的工作,甚至也放棄了即將到手的美國綠卡。他們創辦了禾賽科技,致力於通過把斯坦福漢森實驗室領先光迭代技術通過改進,引入中國,來監測空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最終實現污染物分布的實時動態地圖。

這是禾賽科技的網站:Hesai Instruments!

在百度上搜索「禾賽科技」,可以看到多家媒體對他們的採訪。


精英是什麼?精英不是乾爹岳父親娘老子被抓就完蛋了,精英不是百年之後除了臭名昭著連點爭議都沒有,精英不是在美帝三十五歲就碰到天花板… …

精英是什麼?精英是一把劍劃開天幕一腔血註解史書,精英是擔道義著文章展抱負,精英是降大任苦心志勞筋骨… …

精英不是鍵盤黨,不是太子黨,不是啃老黨,不是相聲演員,不是方仲永。

等到我們百歲的時候,大勢方成。


國家不幸詩家幸,從來沒有要欽定。

莫辭更坐彈一曲,不要見風就是雨。

紅杏枝頭春意鬧,我們決定很重要。

且向花間留晚照,你們too young too simple。

一日看遍長安花,將來宣傳有偏差。

三軍不發無奈何,你們全都要負責。

衣帶漸寬終不悔,再問 I"m angry


精英主義本身無可厚非。畢竟一個國家的大部分人都只是為了吃飯而活著,雖然他們用勞動創造了歷史(官方),但是勞動僅僅是他們為了掙一口飯吃的副產品。一個國家的方向,社會的發展,經濟的走勢,都應該由更智慧的人來操控,而精英們毫無疑問是承擔這一重擔的第一選擇。

由此可見,對於精英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對社會發展乃至民族人類進步有導向作用的人。小到影響一個行業的發展,大到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只要有這樣影響力的人,都應該是精英。借用老喬的一句話來表達,精英,那就是能改變世界的人

所以,精英的狀況應該跟金錢關係不大(屌絲狗的自我安慰),反而相當一部分精英應該處於貧窮狀態。因為人類的部分才能的迸發與貧窮和落魄是息息相關的(參見各路牛逼的文藝大神),飽滿的肚子最沒用,那時候的頭腦,迷迷糊糊,只配作痴夢(錢鍾書語)。如果用金錢來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精英的指標,實在有點狹隘。

我國當前還處在市場化的初級階段,簡單了說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上風行起拜金主義是無可厚非的。牛逼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曾經出現過這種現象(如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所描繪),當人們突然從貧窮中解放出來,對於物質富裕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對於金錢的過度崇拜,也是我們社會發展到現在的必然現象。

但是當我們越來越富之後,至少廣大人民的生活已經不存在太大問題,人們將會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自己的職業。那麼貢獻度應該可以成為一個更重要的衡量指標。每個行業都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對於如何更好的改變世界,IT從業者做的並不一定比基礎科學研究者做的更多。當然二者拿的薪水不是一個量級,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因為錢的多少來否定後者的牛逼程度。

所以,如果用貢獻度來衡量,現在來判斷85後的精英有點為時過早。除了金融IT等早產部門,其他社會部門的精英們現在應該還處在蟄伏階段。畫畫的還在臨摹,演電影的還在跑龍套,理工科還在泡實驗室,文科還在翻書咬筆桿。誰知道現在臨摹的人20年之後的作品會不會掛在蘇富比里,又有誰知道現在還在跑龍套的演員未來會不會拿幾個影帝。理科男們說不定還要再過40年才能拿到最高科學獎,經濟學家們說不定快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研究獲得了世界的承認。

所以,不要太浮躁。85後今年最多30歲。如果說人生是你在建造一棟大樓,之前20幾年你可能一直處在打地基的階段。沒必要羨慕別人高樓起的快,起的早,起的高。做好自己的事情,踏踏實實的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在任何一個行業深挖30年,竭盡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為這個行業帶來些什麼不一樣的東西,社會給你的回饋應該不會太少。這樣的人生,難道不值得你自己自豪么?


我mark一下,過幾個月回來數這裡面有多少匿名的年薪百萬,有多少實名的普普通通


精英會覺得自己還配不上精英這個稱呼。


不是梗也不是和題主抬杠...如果題主能夠對「精英」二字進行範圍定位為好。富二代中有能的、官二代中有能的、中產家庭出身的有能的、社會底層出身的有能的,等等。哪些能算精英,哪些不能算?先明確範圍,再來討論可能會有更好的答案。


我只知道我的朋友圈裡一個九零後weishang寫道 「weishang大部分都是85~90後,他們大多已經身價百萬,月入是普通上班族的年薪」云云。


我是89年的,中專畢業後北漂3年,然後又南漂上海,我算是女孩子中比較要強的,在家裡同齡人孩子都會打醬油了,我還是。。。我對自己的生活品質要求,喜歡不考慮價格!目前在一家企業做市場總監,也慢慢的游遍了中國的大好河山,保持時刻奮鬥著!


阿里中國站做批發,流水過100W,年收入250K左右吧,超市財務自由,120平的房(父母和我兩代人的積蓄),十多萬的車。經常感到焦慮,壓力也大。精英不夠格,純想留個爪


看到這個題目第一反應就是會有一大波的回答者會說:

我有一個熟人或者我有好幾個熟人如何如何...然後回答的是人家取得成就如何如何,而不是生活狀態如何!

點進來一看,果不其然~

還有啊,題主,你造嗎,你至少給精英定個範圍啊~

365行,行行出狀元。

搞經濟的,搞科研的,走上仕途的,玩遊戲的,還有影視類的等等。

他們的生活狀況能一樣嗎?


85 ~ 90 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出生於改革開放開始後的幾年,又誕生於互聯網和電腦時代之前。

因為出生在改革開放後的剛開始不久,所以85 ~ 90 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父母和家庭還沒有下海成功、官員貪腐、工人下崗,完成財務積累。

房地產還沒有改革市場化,汽車還沒有普及,所以大家都住在舊小的公房裡,坐在爸爸和哥哥的自行車上,在小學中學唱著時刻準備著,偶爾在課堂上興奮的舉起手「報告老師,XXX在看小人書」。

由於誕生於互聯網和電腦時代前,所以基本沒有家庭在我們小學和中學時候給我們買電腦,所以自然也不知道百度一下就能找到作業的答案,而是傻傻的每天很早跑來學校,環視四周,確認安全後迅速的抄襲同學的作業。我們不打電腦,不上網,所以樂趣自然沒有線上,而在線下:跳橡皮筋、和同學打架、交換小人書,討論昨天你看沒看中華小當家。

樓主問:85 ~ 90 年代出生的中國年輕人,其中的精英目前是什麼生活狀態?

我打了那麼多沒有關係的,其實想說,無論:85 ~ 90 年代出生的中國年輕人是精英還是屌絲也好,都會懷念童年,懷念過去,懷念無知、物質並不充沛但是平等和能真心交往的過去。

85 ~ 90 年代出生的中國年輕人核心就是:懷舊

他們會懷舊,是因為兒時大家淳樸天真,家境相仿,但是隨後隨著改革開放和官商工階級的迅速分化,導致他們家庭財富和境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明明小時候住在一起的隔壁老王家突然住進了大別墅,拖著鼻涕的李狗蛋怎麼就移民歐美成了高富帥?

歌手川子寫過《幸福里》

我有一個多年的老鄰居 不知怎麼就搬進著幸福里了 他媽到底是哪來的那麼多錢吶 我很生氣 真的很生氣 我很生氣 真的很生氣 幸福它在哪裡 不在這幸福里 四萬多一平米 跟我沒關係呀

描述的就是這種境遇變遷和心態。

而樓主提到的高富帥呢?

而精英和高富帥們,開著寶馬和賓士,住著好房,還是會偶爾回想起,那個少年青春,青澀的小夥子吃力的騎著自行車,載著淳樸不太會化妝的姑娘。天藍藍的,河壩的水是清清的,夜空的晚上可以看到星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沒那麼多利益。

85 ~ 90 年代出生的中國年輕人能做的共同點是什麼呢?

拉著愛人,進去電影院,去看《致青春》《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雖然那些片那麼爛,有的爛到髮指,可是還票房爆棚,原因就在於,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骨子裡就是:懷舊

隨著95後00後以後逐漸登上歷史舞台,這份懷舊時代也將要過去,因為他們出生時,階級和家境都已經固化,上學時,周圍同學的爸爸媽媽是誰,基本心裡都一清二楚,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打地洞。我上大學時,還有挺多同學到了大學才買電腦,而這些孩子在兒時或許就已經博覽世界。

那他們的核心是什麼呢?我覺得是:理智和特立獨行。那時候他們愛看的電影又是什麼呢?


博士沒畢業,還在搬磚呢。


我根本不算是什麼精英,但是我很想借著這個問題來探討我最近的狀態。

本人頂級三甲醫院臨床小碩,整個醫院食物鏈的最底層,連一個護工都可以欺負的小碩,當然這不意味著他們就欺負著我,還是有很多對我很好的護工阿姨和護士姐姐的。

困惑我的不是臨床工作,而是作為一個未來志在治病救人的小醫生,卻要在科研上花上我大筆的青春,如果這個時候去好好研究怎樣用藥怎樣開刀,我相信很多的小醫生會進步很快。but,impossible。。。。

師弟問我現在的生活是怎樣,每天起床,去看我養的細胞怎樣了,五六十瓶細胞,你們可能沒有概念,如果做過的人知道,那是多麼的痛苦,從早晨做到下午,你的心情完全被細胞的狀態左右著,身心俱疲。我每天能少處理就少處理,我在躲避。對,我現在的狀態就是躲避,我有時間也不願意去處理數據,我有時間也不願意去看文獻,我寧願看動漫,我躲避著這一切可能的痛苦。然而,我真正快樂了嗎?顯然沒有。

是的,我終於嘗到了各位前輩所謂的痛苦,遲疑,不知所措,不知道我們現在所做是為何,難道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要變身科學家嗎?一味地想逃避,想去美國或者澳大利亞,那裡我就不要做科研了,可是我還是在逃避啊。。。。我也不知道我如何跳出這樣的怪圈,我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重新找回自己。關鍵,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寫完,洗洗接著就去實驗室了,再繼續看我半死不活的細胞。。。

呵呵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Virtuix 在 Kickstarter 上帶來的利用了 Oculus 眼鏡的 Omni 遊戲平台?
年輕的時候如何給自己定位?
想做一本雜誌,首先應該從哪裡做起?
李毅吧如果估值,可以值多少錢?

TAG:創業 | 生活 | 職業規劃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