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是不是天文學的豐收年?天文學界都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卡西尼號、FAST、引力波、暗物質……2017 年的天文學界似乎有很多新聞啊,可以夠得上說「碩果累累」嗎?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致敬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劉博洋:FAST 首次發現脈衝星,對 FAST 和中國天文學界有什麼意義?

如何理解 LIGO 探測到的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事件 GW170817?

如何解讀 11 月 30 日紫金山天文台公布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重大成果?www.zhihu.com圖標


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2017 年度盤點」,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2017十大天文大事件年終總盤點

——今年的考點全在這了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劉博洋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普博覽

2017,又是驚心動魄的一年,令人回味的一年。在這一年中,關注天文的同學們可以說是高潮迭起、目不暇接,每天被國內外大大小小的新聞狂轟亂炸、亂花迷眼。那今年天文學界到底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呢?咱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

第10名 塔比星出現新的光變

塔比星學名 KIC 8462852,是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拍到的一顆約12等的天鵝座暗星。2015年有幾名天文學家最先發現它的異常:它在2011年到2013年間,出現了最高達20%多的光變,而且光變曲線相當無規律,與常見的變星似乎迥然不同。這引起了天文學家高度的興趣,在隨後的研究中,這顆星顯示出更多讓人難以理解的特徵,尤其是查閱歷史數據表明,它從上世紀至今在經歷持續的亮度變暗——這在一顆穩定的主序星上是不應該發生的。除了大量稀奇古怪的天體物理模型,有人提出極為大膽也非常抓人眼球的假說:這可能是地外智慧文明正在建設的大型星周太陽能發電裝置——也即所謂的戴森球。這一假說雖然並未被證實,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無疑極大的刺激了人們對它的好奇心。今年5月,它出現了新一輪的光變,再次引起人們的注意;期間有人提出其光變由巨大的行星環系及與巨行星相距60°相位角的兩個特洛伊族小行星群共同導致,看上去是相當有希望的一個模型,但該模型也仍未被證實。

2017年5-10月塔比星的光變曲線(來源見圖上文字)

塔比星光變的巨環-特洛伊小行星群模型示意圖(Ballesteros等人2017)

延伸閱讀:天倉五:如何看待2017年9月疑似戴森球的塔比星(KIC 8462852)出現的新變化?

第9名 人工智慧幫助發現新的多成員系外行星系統

以發現系外行星為主要使命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升空以來,已經給我們獻上了一次又一次驚喜:它發現了所謂的「第二地球」開普勒452b,它累計發現了2000多顆系外行星和超過5000個系外行星候選體,雄霸系外行星發現榜鰲頭。但科學家在試圖更加深入挖掘開普勒望遠鏡積累的數據時,遇到一個兩難的境地:對比較亮的恆星發生的比較明顯的光變,他們可以比較有信心的識別出這樣的光變特徵;但對那些比較暗的恆星發生的不太明顯的光變,在判斷其是不是由系外行星遮掩造成的時候,錯誤率就會顯著的增加了。似乎想要控制錯誤率,就不得不放棄一部分較暗的目標星。谷歌的人工智慧專家站了出來:他們幫助天文學家使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加強在靈敏度極限附近判定系外行星掩食特徵的準確率,成功找到了更多系外行星或其候選體,其中就包括開普勒90系統——這個系外行星系統中已經發現了8顆行星,在數量上已經與我們的太陽系持平,成為已知擁有最多行星的系外行星系統。

開普勒90系統與太陽系行星大小對比(示意圖,距離不成比例,恆星大小也不成比例,前者行星表面紋理為想像。圖片來源:NASA/Ames Research Center/Wendy Stenzel)

開普勒90系統與太陽系行星軌道大小對比,右側從內向外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軌道。(圖片來源:NASA/Ames Research Center/Wendy Stenzel)

延伸閱讀:如何評價 2017.12.14 NASA 藉助谷歌的機器學習系統發現同樣有八顆行星的開普勒90 系統?

第8名 慧眼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一直渴望擁有一顆自己的天文衛星,而許多年來被寄予最大希望的,始終是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中科院李惕碚院士1992年建立使用直接解調進行X射線成像的方法,比傳統方法有巨大的成本及性能優勢。此後20餘年,他一直在為推動發射一顆使用這種方法進行X射線天文觀測研究的衛星而奔走。這一夢想終於在2017年6月15日得償所願:被以我國女物理學家何澤慧之名命名為「慧眼」衛星的HXMT,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順利入軌,並很快開始回傳數據,狀態良好。比起最初設想的只觀測「硬」(高能)X射線,實際升空的慧眼衛星還加裝了觀測中低能量X射線的觀測設備,成為一台綜合性的X射線天文衛星。它能夠對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及伽馬暴等高能天體事件進行觀測。而且就在它升空不久的今年8月,它就參與了對一次重要的引力波事件的後續跟進觀測(詳見後文),體現出強大的威力。它讓中國天文學家又多了一個能用自有的先進天文觀測儀器取得世界一流科學成果的寶貴機會。

慧眼衛星發射升空(圖片來源:新華社)

慧眼衛星發射前,團隊擺出HXMT的造型(攝影:南勇)

延伸閱讀:硬X終於上了

第7名 美國大日食

發生於當地時間8月21日的美國大日食顧名思義,是一次只在美國本土能夠觀賞到的日全食。這次日全食的全食階段最長可達2分40秒,只是如此並不算稀奇,但由於全食帶橫貫美國本土東西海岸,可供選擇的日全食觀測點極多,美國境內公路交通又極其發達,使得本次日全食覆蓋人數之廣與國際影響力之巨,近所罕見。一大批中國天文愛好者也遠渡重洋,趕赴美國踏上逐日之旅。日全食,這一在全球範圍內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的天象,並不只以青天黑日的景觀洞徹人心,也往往因為每個人獨特的追食經歷而留下可以吹一輩子的故事。讓筆者記憶尤新的,是我和隊友在洛杉磯國際機場一個好似鄉鎮長途車站的候機大廳貽誤飛機之後,徹夜驅車1500公里,趕赴預定日全食觀測地的冒險經歷。而那張著名的全食太陽與攀岩者的合照、那張黑日下忘情的擁吻照、那張登上每日一圖的太陽閃光光譜……則通過一個個獨特的個人記憶,激起世界範圍內的共鳴。

史密斯岩上的日全食(攝影:Michael Shainblum)

全食之吻(攝影:關景元)

日全食閃光光譜(攝影:秦雨靜)

延伸閱讀:

在美國觀看 2017 年日全食是怎樣的體驗?

飄洋過海追日食,他們所求的可不止是2分鐘的狂歡

第6名 世界各大望遠鏡項目發生積極進展

目前世界各國共提出三個主要的30米級望遠鏡計劃:歐洲甚大望遠鏡(E-ELT)、三十米望遠鏡(TMT)和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今年的第一個重大好消息來自於E-ELT:5月26日,這架未來世界最大望遠鏡宣布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破土動工;如果一切順利,它將在2024年投入運行。下一個好消息更加令人鼓舞:因為夏威夷原住民團體的抗議,一度無法按計劃繼續其建設的TMT,也終於在11月得到夏威夷州有關部門的最終許可,可以按原計劃建設在夏威夷大島的莫納克亞峰——北半球絕無僅有的最佳光學天文台址。下一則關於中國的消息稍顯糾結:中國天文學界希望能夠推動的12米口徑「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計劃,一度深陷於學界內關於其光學設計與台址選擇的爭論中,直至臨近年底才傳出消息,兩個難題均已在一番折衝之後,艱難地取得進展,開始露出繼續推進的曙光。最後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來自前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經歷颶風侵襲之後,一度接近被終止運行的它艱難地取得了美國國家自然基金委下一個五年的財政支持——儘管從800萬美元銳減至200萬美元,但也終究不是「死刑,立即執行」。

三十米望遠鏡建成後效果圖(圖片來源:tmt.org)

阿雷西博望遠鏡(攝影:Jeff Hitchcock/Flickr,遵循CC BY 2.0協議)

延伸閱讀:

中國的12米大口徑大望遠鏡之爭,爭的是什麼?

劉博洋:我國即將建設的採用4鏡方案的十二米光學望遠鏡在國際上有何優勢與劣勢?

第5名 悟空暗物質衛星取得重大發現

2015年12月發射的「悟空」暗物質衛星就是搶在「慧眼」前面成為中國第一個天文衛星的那位,它的主要任務是以當今世界最精確的能量解析度對高能粒子能量分布進行測量,以發現暗物質的蛛絲馬跡。在悟空衛星之前,國際上同類任務包括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以及由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主持、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等。我們一般用「電子伏特」(eV)作為單位描述粒子能量,在萬億電子伏特(TeV)這個能量上,悟空衛星的能量解析度達到1.4%,比同類探測器好兩倍以上。今年11月,中科院發布了悟空上天接近兩年來的成績單:它採集了150萬顆高能電子宇宙射線,相當精確的繪製了這些高能電子的能量分布曲線(「能譜」),其中有兩個有意思的點:一則是它精確測定了能譜在1TeV附近的一個「拐折」,這可以幫助天文學家區分高能電子是來自於天體物理過程還是暗物質湮滅;二則是它發現在1.4TeV處似乎有一個小的突起——一般這種「譜線」是由特定粒子湮滅產生的,如果這個突起在未來被進一步確認,有可能就是人類終於「找到」的暗物質粒子的信號了。

紅色數據點為悟空衛星測得的高能電子能譜,注意1000GeV處有一拐折、約1400GeV處有一個點高高在上。(圖片來源:悟空合作組織)

延伸閱讀:或許,你正在見證「物理課本」的改寫丨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成果發布

第4名 卡西尼號完成使命、墜入土星

1997年發射的卡西尼探測器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行星際探測器之一。2004年進入土星軌道後,它奮力工作了13年之久,全方位的為我們描繪了太陽系第二大的氣態巨行星土星、它美麗的光環以及它龐大的衛星家族。在卡西尼畢生積累的海量科學發現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個意外收穫是它發現了土衛二的冰下海洋:2005年一次飛經土衛二時,卡西尼號的磁力計率先感受到那裡有一些奇怪的東西,在接下來的回訪中,卡西尼號在那裡嘗到了鹹鹹的液體——土衛二存留有巨大的冰下海洋,海水正在從冰隙中噴薄而出。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如果卡西尼號燃料用盡之後在不受控的情況下意外遭遇了土衛二,它攜帶的放射性核電池將可能融穿冰層、墜入深海並威脅那裡可能存在的生態系統。為避免這樣的意外,卡西尼號被安排以一種壯烈的姿態結束其生命:燒毀在土星大氣層中。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卡西尼在名為「壯麗終章」的任務中前所未有的貼近土星內側環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持續的發回數據。9月15日,它的信號消失時,NASA的控制大廳瀰漫著悲傷和感激。

卡西尼飛越土衛二藝術想像圖(圖片來源:NASA)

卡西尼墜毀在土星大氣層中藝術想像圖(圖片來源:NASA)

延伸閱讀: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致敬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卡西尼杯科普作文大賽知乎賽區戰況簡報

第3名 第一顆太陽系外小天體被發現

10月19日,孜孜不倦掃描天空以及早發現不速之客的「泛星巡天」計劃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真·不速之客:一個小天體近乎垂直於地球軌道面刺入太陽系、高速擦過地球附近後,絕塵而去。一般太陽系內的小行星或彗星走的是比較「低能」的橢圓軌道或拋物線軌道——在最高能的拋物線軌道情況下,運行到太陽系邊界附近時,其速度也將減慢到接近於0。這個不速之客迥然不同:倒推其軌道,即使在太陽引力控制範圍邊緣,它仍有約26 km/s的高速,這使其軌道呈霸氣的雙曲線型,且偏心率高達1.2(拋物線軌道為1)。因此它被認為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的起源於太陽系之外的小天體,闖入內太陽系純屬巧合。接下來的觀測揭示這顆被命名為「奧陌陌」(』Oumuamua)的小天體更奇葩的特性:它呈長條形,長寬比接近10:1,這激發起不少人的「星艦遐想」。不過科學界對其本質的討論仍然主要集中在它到底算是小行星還是彗星:它經過近日點時並沒有表現出彗狀結構,但有人提出,還不能排除其本為彗星的可能性。

奧陌陌飛經內太陽系軌道示意圖(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奧陌陌外觀藝術想像圖(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台/M. Kornmesser)

延伸閱讀:

haibaraemily:為何天外來客 1I/2017 U1 ?Oumuamua 的形狀如此奇怪?

星際來客『Oumuamua——到底是彗星還是小行星?!

第2名 FAST望遠鏡:故人與新星

2016年9月初光的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今年傳出兩則重磅消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先是在9月15日,FAST望遠鏡之父南仁東老師因肺癌病情惡化駕鶴西歸;很快在10月10日,FAST首次宣布發現多顆脈衝星。兩相對照,令人唏噓。媒體很快挖掘出南老諸多往事: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在吉林的一個無線電小廠做過技術工人,後又師從天文學泰斗王綬琯成了天體物理學家。他懂科學、懂技術、畫的一手好畫、走遍五湖四海。20多年來,他為了選址踏遍貴州的山坳,為了爭取合作和經費跑遍了全國,又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一磚一瓦地把FAST拉扯大。他後被追授「時代楷模」稱號,實至名歸。就在南老病重之際,FAST望遠鏡發現了一批脈衝星候選體:尚處在技術調試階段的FAST,用它沒有全開的火力,展現了超大口徑帶來的超強靈敏度的獨有優勢。隨後這些脈衝星候選體逐一被合作望遠鏡驗證,截至年底已有8顆得到證實。FAST團隊還宣布了其雄心勃勃的「多科學目標同時掃描巡天」計劃(CRAFTS),利用調試期的望遠鏡實現對可觀測天區內的多個科學目標實現同時巡天,這將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南仁東生前肖像(攝影:張蜀新)

FAST首次發現新脈衝星新聞發布海報(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延伸閱讀:劉博洋:FAST 首次發現脈衝星,對 FAST 和中國天文學界有什麼意義?

第1名 引力波天文學時代降臨

2015年9月,剛剛完成升級改造的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事件,這是劃時代的一次發現,2016年初公布後,立即震撼全球。這個板上釘釘會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就,當年由於錯過提名時間而沒有得獎,但2017年的諾獎終於還是眾望所歸地花落基普·索恩等三名引力波領域物理學家。在那之後,LIGO又發現了幾次引力波事件;今年,升級後的歐洲Virgo也開始與LIGO聯合觀測,這給出了今年的年度最重磅天文大事件:8月17日,LIGO與Virgo聯合觀測到的第一次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剛好與費米衛星探測到的一次伽馬暴幾乎同時發生,這使得事件發生的方向被相當準確地估計出來,進而觸發了全球望遠鏡搜尋及跟進觀測引力波事件源的一場大賽——不少於50台大大小小的地基光學、射電望遠鏡和數台紅外、紫外、X射線天文衛星加入了這場狂歡,其中位於智利的1米口徑小望遠鏡Swope率先在星系NGC 4993中發現了與引力波事件對應的小光點。中國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慧眼X射線衛星也參與了該引力波事件電磁對應體的後續跟蹤觀測,貢獻了來自中國的寶貴數據;清華大學與天儀研究院也在今年宣布將實施「天格計劃」,發射由24顆小衛星組成的空間監測網路,開展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觀測。引力波觀測與傳統電磁波觀測的完美合作,標誌著引力波天文學的偉大時代正式拉開巨幕。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全球參與GW 170817事件觀測的引力波探測器與天文台所在地。(圖片來源:Caltech/MIT/LIGOLaboratory)

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攝影:李正陽)

延伸閱讀:劉博洋:如何理解 LIGO 探測到的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事件 GW170817?

後記:

其他幾個被筆者淘汰的選項包括,

1、「視界面望遠鏡」計劃對巨型黑洞展開觀測

「視界面望遠鏡」是由全球8個射電望遠鏡組成的巨大陣列,這些望遠鏡兩兩之間的「基線長度」最長接近地球直徑,從而可以實現與鄰近超大質量黑洞視界面大小相當的極高角解析度的觀測。今年4月,該計劃對銀河系中心以及M 87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進行了觀測。目前項目團隊仍在緊張的處理和分析數據。

淘汰理由:結果還沒有發布,明年入圍有希望。

「視界面望遠鏡」計劃所使用的望遠鏡在全球的分布(圖片來源:Doeleman 2017)

延伸閱讀:視界面望遠鏡:為黑洞拍下史上第一張「照片」

2、雲南火流星事件

10月4日晚間,雲南省迪慶州上空發生一起火流星空爆事件,巨大的火球一時間照亮了天邊的雲層,大量當地居民錄製下了事發時的現場畫面。事件爆炸當量約為540噸TNT,據估計造成事件的流星體直徑在1米左右。事發後眾多隕石愛好者趕往雲南試圖搜尋掉落地面的隕石,但未見有人成功的報道。

淘汰理由:隕石至今沒找到,科學意義不顯著。

1988年至今全球所有主要火流星事件(數據及製圖來源:見圖上文字)

延伸閱讀:如何看待 2017 年中秋夜雲南的小行星撞擊事件?

3、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持續發回數據

2016年7月進入木星軌道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一年多來不斷通過其搭載的可見光相機JunoCam從各個角度拍下木星的高清美圖。不過這只是一個附帶的科普儀器,真正的科學儀器雖然也在源源不斷發回數據,也有了一些小發現,但還沒有傳出足夠抓人眼球的大新聞。

淘汰理由:木星雖然美如畫,尚待科學大新聞。

朱諾號拍攝的木星(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SwRI/MSSS/Gerald Eichst?dt/ Seán Doran)

延伸閱讀: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進擊吧,屠龍勇士!

朱諾號||初探木星的極區、內部結構、大氣層和磁場——屠龍勇士的第一縷迴音

4、馬斯克宣布SpaceX新計劃

「鋼鐵俠」伊隆·馬斯克拋出過很多震撼人心的宏偉構想,包括在2024年就實現載人火星登陸、用巨型火箭一次運送上百人去火星等等;今年,他進一步宣稱,其BFR火箭可以用於洲際客運業務。雖然SpaceX在2017年完成了18次成功的發射,但離這些宏偉目標還頗有一段距離。

淘汰理由:看起來非常霸氣,但還停留在ppt。(而且其實不是天文事件)

BFR巨型火箭示意圖(圖片來源:SpaceX)

延伸閱讀:太空精釀:如何評價 SpaceX 在 2017 年國際宇航大會上的發布會?

5、十年來最強太陽風暴

9月6日發生了一次X2.2級和一次X9.3級太陽耀斑爆發——X級是太陽耀斑強度等級中的頂級配置。這是2006年以來最強的太陽耀斑爆發,在接下來的幾天中為地球高緯度地區的人們帶來了幾近奢華的極光盛宴。

淘汰理由:極光固然很好看,缺錢缺假奈若何。

某缺假的人在極光極盛期過後在塔斯馬尼亞拍攝的極光和銀河(攝影:劉博洋)

延伸閱讀:中元節,太陽突然「爆」煙花!三輪風暴撲向地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年底最後吹一波我的……歡迎關注~


瀉藥。GW170817是真正的歷史性天文發現,正式開啟了多信使天文時代,而且幸福來得有點突然,不期而遇,因此感覺更美妙。就此一項,就可以稱2017年是天文學的豐收年,不亞於開了一場整個天文學界的大party。

悟空的重大成果還有待檢驗,一旦證實,必然也是載入史冊的重大發現。


天文觀測的特點,就是可以不斷給人意外的驚喜。人類很有想像力,但宇宙往往遠遠超過人類的想像力。這就是天文學的魅力所在!

每年都有大發現,今年的確比較多。相比之下,今年初發現重複性快速射電暴FRB 121102寄主星系的大發現都快被人遺忘了。


就像鐵路工程每年都有新線投產一樣,天文界每年都有很多不錯的新發現,航天系統每年也都有幾個很搶眼的項目。

於我而言……最近幾年的新發現,新項目還沒有辦法讓普通人看出來哪個發現可以在日後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神舟5和嫦娥1一類的項目在短期看是豐收,長期看則是上了一步台階。我不希望哪年被稱為豐收年,因為人類對天空的探索,不應該有峰值出現。

對於研究者們,今年的大新聞首推GW170817。

對於使用者們,今年的大新聞首推墨子號。

——————————————————————————————

對於另一部分愛好者,

我只能說,

這狗糧真齁(?? . ??)


謝邀,與其說是豐收年,不如說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ヽ(*?ω?)?,GW170817中子星併合事件開啟了多信使天文學的時代,記得10月17號那天直接出了6篇Nature(1子刊)、7篇Science,Apj直接出專刊_(:з」∠)_。

FAST的話,從發現脈衝星來看,觀測效果非常喜人,也希望經過調試後,在中性氫巡天、脈衝星及FRB搜尋、分子譜線觀測等多方面取得碩果。

悟空的發現也是令人振奮的,雖然1.4Tev的尖峰還需要更多觀測來檢驗,但悟空探測器的成功毋庸置疑。

總之,今年天文學研究碩果頗豐,歷史性的突破讓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更加有信心。


謝邀~我覺得不管哪一年都是一個充滿驚喜,充滿了人類對探索宇宙的熱情洋溢的豐收年。自從2016年2月11,LIGO對外宣布探測到引力波以來,我們對宇宙的觀測手段由,電磁輻射,宇宙線,中微子,又增加了一個引力波,(≧?≦)/。從這一天開始,我們打開了新的大門,我們探測到了越來越多的引力波事件。

LIGO俯瞰圖以及雙黑洞併合示意圖,圖片來自網路侵權我會刪除該配圖。

今年2017我們又一次發現了引力波事件(GW170817),可是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雙中子星併合不但可以產生引力波,還可以在電磁輻射上觀測到這一事件,我們激動在於沒有高靈敏度的引力波探測裝置也可以間接探測到引力波啦~這一成果可以和LIGO的觀測相互印證(*≧▽≦)。

---------------------------------------------------------

FAST是中國也是全世界單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首次工作就有不錯的成績,十分令人期待以後它這樣強的性能還有什麼更好更出色讓人驚喜的工作。

向南仁東老師致敬!

---------------------------------------------------------------

悟空號最近火了。高性價比的它首次發現了疑似暗物質粒子湮滅產生的一個小小尖峰如圖橘色箭頭所指:

以上成績都是所有天文學家,所有工程師一年一年努力的結果。2016-2017我們開啟引力波探測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流入天文,期待未來會有更多驚喜而美妙的發現來檢驗我們的物理理論,探索更多人類未知領域。

水平有限,,,僅個人見解。


我們整理了三個重大事件:引力波、「慧眼」和「天眼」。

1、引力波

天文學家不僅聽到了引力波,還「看到」了引力波,引起了天文學界的一場狂歡。而引力波到底有什麼用?科學家為什麼這麼嗨?仰望星空又有什麼用呢?

「慧眼」天文衛星的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為我們帶來了解讀。

以下為張雙南在2018網易經濟學家年會《經濟學家對話科學家》環節的實錄。

詳細解讀在這裡:科學家張雙南: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 但為何沒有產生科學?

2、「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

「慧眼」全稱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HXMT),是中國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中國X射線空間望遠鏡起步晚,但起點高。「慧眼」的設計壽命是4年,質量2496千克,運行在高550千米、傾角43°的圓軌道。

  衛星本體呈立方體構型,裝載高能、中能、低能3個X射線望遠鏡和空間環境監測器共4個探測有效載荷。其中高能X射線望遠鏡是世界上在20~250千電子伏特能區探測器面積最大,可同時用於對特定X射線源進行高精度定點觀測,又可以進行掃描成像觀測的望遠鏡。

 它們都是準直型望遠鏡,即只有位於準直器視場內的天體發出的X射線才能入射到探測器上,而且與視線方向的夾角越大,有效探測面積越小。

詳細解讀在這裡:「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到底能做什麼?

3、「中國天眼」FAST

10月10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發現6顆脈衝星,這是中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12月,它又新發現3顆脈衝星。截至目前,FAST已發現9顆脈衝星。

這是中國第一次用自己研製的天文望遠鏡發現脈衝星,更厲害的是,FAST在今年8月22日發現第一顆脈衝星——FAST脈衝星一號(FP1)時,只用了52.4秒。要知道,在9月10日澳大利亞帕克斯望遠鏡對FP1的驗證觀測時可是足足用了2100秒,FAST的靈敏度之高,果然名不虛傳。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腦子裡還很懵?脈衝星是個啥,能吃嗎?FAST望遠鏡發現新的脈衝星很牛嗎?中國投入12億元、花22年時間建了這麼一台望遠鏡,只是找找脈衝星這麼簡單?

請看詳細解讀:「中國天眼」FAST是如何發現6顆脈衝星的?


在你剛出考場的時候,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考了多少分。


沒人提trappist1行星系統嗎?那麼小的恆星周圍居然有這樣一個行星系統,關鍵還有3顆在宜居帶的恆星,太期待JWST上天后的後續觀測了。


今年是天文學的豐收。今年天文屆有八個重大發現,這是很少有的奇觀。

順便說下,八個發現里有五個都歸功於墨爾本大學,給母校打call


推薦閱讀:

《自然·地球科學》上刊文,反駁 NASA 認為火星山坡上的條紋是存在水的證據。哪個觀點更有可能成立?
小行星那麼多, 是如何決定該研究哪顆?
科學家怎樣區分遙遠太空中的氣態巨行星和褐矮星?
太陽系天體的0°經線是如何確定的?
為什麼有46億年地質史的地球上找不到比38億年更古老的岩石記錄而月球卻普遍存在超過42億年的岩石?

TAG: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 行星科學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