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中國人不愛讀書?

國外的情況我不太了解,但是感覺中國人確實不愛讀書(不是全部,大部分人不愛讀書)年輕點的喜歡上網,打遊戲,年紀大點的喜歡打撲克,打麻將,聊天。但真的很少看到有人閑暇時間讀書,即使讀書也是看一些小雜誌。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只是接觸的圈子不同吧。

1.

讀書只是一種愛好,又不是人生的必修課。

一部分中國人不愛讀書。

一部分中國人不愛看偶像劇。

一部分中國人不愛運動。

一部分中國人不愛吃辣。

一部分中國人不愛做家務。

一部分中國人不愛早起。

一部分中國人不愛上班。

一部分中國人不愛吃香菜。

一部分中國人不愛打王者榮耀。

換成別的,可以解釋為世間百態、人各有所好。

為什麼談到讀書,就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指責感?

總不能因為自己喜歡吃蘋果,就逼著所有人都吃蘋果。還叉著腰質問:你們憑什麼不愛吃蘋果?

你之蜜糖,他之砒霜。

很多道理,未必靠讀書才能懂得;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也不是書上能找到的。

如果可以,去經歷,比去看書,更有用。

2.

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人說,中國的年輕人不愛看書了。然後吧啦吧啦譴責一番。

事實上,你罵人家玩手機墮落,人家說不定抱著手機看《紅樓夢》、《金瓶梅》。

看書,未必要捧著書了。

另外,你如果去商場溜達一圈,當然看不到別人看書。但你如果去趟書店,去圖書館,就會看到,埋頭看書的人,也同樣有的。

就像我的公眾號,有時發點亂七八糟扯淡的,就會有粉絲催我:快點推書啊,書荒了,想看書。

每次跟書相關的話題,留言都嘩啦啦地進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不是中國的年輕人不看書,而是你沒找到看書的年輕人在哪玩。

別在機場上喊著:怎麼等不到船啊。

要去船會經過的港口嘛。


用 本 這個量詞來形容讀書數量的報道 估計報道者本人從來不讀書

日本人的確愛看書 我在東京地鐵上經常看到下班的白領流著口水看黃色漫畫 一本漫畫估計半圈山手線就能讀完了 這樣一看平均每年四十本還真不多 對黃漫有剛需的話一個月就能看完四十本

就算不是黃漫 都是正常點有乾貨的書好了 我自己寫的書 從零開始玩轉家庭理財 語言流暢簡約 看起來就非常輕鬆 一兩天就能看完 而如果你去讀一本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或者 黑格爾的 小邏輯 而且還是德語原著 你一年時間內能看懂吃透 你比日本人法國人看一百本書都厲害

但話又說回來了 不管是哪個民族 對閱讀都有基本需求 而中國的閱讀需求基本都被手機填滿了 這種情況下再去看那些雞湯書 成功學書 地攤文學 與手機閱讀區別真心不大

所以我一直覺得吧

看書就只是一種愛好 不是說看書就一定能讓你與眾不同甚至高人一等 除非你說你天天讀各類精深學術書籍 那我佩服你是個大牛 但是你天天讀暢銷書 讀言情文學 只會讓你變得更庸俗和矯情一些

所以 看什麼樣的書也就是看書質量 遠遠比看書數量重要

但是評判看書質量這種高級別事情 就根本不是題主這篇嘩眾取寵報道的始作俑者力所能及的了


前些年我寫了一篇文章,感慨國人的消費習慣,花幾元抽包煙,花幾十元打輛車,花幾百元吃頓飯,花幾千元買件時裝或化妝品,基本可以做到願打願挨,花幾百萬買套房,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合理,唯獨花幾十塊錢買本書,則需要做出千般說服,萬般挑剔。

為什麼會這樣?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抽煙打車吃飯穿衣住房,屬於人們的剛需,逃脫不得,所以花錢不眨眼。最極端的是在醫院,你見誰求醫問葯時敢討價還價?而讀書這件事嘛……

還有一次更刺激人的經歷。前些天我去上海,機場偶遇一位當年的同行,如今在IT界做得風生水起。聊起出版業的窘境,他說,幹這一行,就像在現如今的北京,非要開一家BB機台一樣行不通。你不能堅定地說「熱愛這一行」,或「對自己有信心」就夠了,關鍵在於,尋呼業是一個已經被淘汰的行業。

為什麼會這樣?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讀書這件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還是人們的剛需,如今,自己的時間需爭分奪秒,外面的世界又花樣繁多,為生計疲於奔命,累個臭死之餘暇,閱讀時間再被手機和電腦屏幕所瓜分,讀書?饒了我吧。

綜上所述,讀書不是這個時代人們的剛性需求,所以,出版變為夕陽產業。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殘酷現實。

是這樣嗎?

真的是這樣嗎?

應該不是吧。即使無數次被人說起,中國人真是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中國人除了給孩子買書不心疼之外買任何一本書都像剜肉。也有數據在剛剛地顯示,中國人是世界上人均讀書量最少的民族,中國人的智商因為不讀書而降低到某某程度……中國人中國人的,可讀書這件事兒,淺薄粗俗這些字眼,純粹關乎個人,哪有按國家、地區劃分的?

一個人,總有閱讀的需要,有閱讀的本能,即使沒有閱讀的習慣,也有享受閱讀的憧憬,或用閱讀裝點門面的虛榮。

至少對某一部分人來說,讀書還是剛需。

那為什麼買書的人越來越少,出版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呢?我覺得,與其論證讀書是否剛需,不如討論,這種剛需靠誰滿足。

在一家菜市場,你只需要比鄰攤的菜賣得新鮮就夠了,紐西蘭的菜比你新鮮一萬倍都沒關係。面對一個大夫,即使他不如華佗扁鵲醫術高超,你也只能把自己的肉體交付給他,古代的神醫治不了你。而讀書這件事兒,並非只有靠你才能滿足,並非只能靠當下才能滿足。我曾經很同情電影行業,不在有限的檔期內掙足票房,一旦下線,黃瓜菜就涼了。但這樣也有好處,你只需要比同時上映的其他電影更能說服觀眾即可,亂世佳人和教父不在電影院里跟你爭。

而讀書,卻是沒有保鮮期的非即時消費。幾千年的文明史,四百年的現代出版業,都可滿足人們的此類剛需。出版業的競爭,不是體現在同時期的同行之間的搏殺,而是在跟一個讀書人書架上的其他書,在跟古今中外的編輯、出版機構比拼。——我們從事的,實在是高危高壓行業。

我經常聽到一個讀書人說,自己已經好幾年沒買書了。可人家並沒斷了讀書,此前買的書,足夠看的。問題在於,現在出的書,不值得他買。

讀書的剛需絕對有,但不靠當下的書來滿足。這才是我們真正面臨的殘酷現實。

說到底,還是出版業自己不爭氣,不能建立讀者對一本新書的信任,不能說服他把錢、把時間花在我們的產品上。想當年,大家只要見到一本書,就本能地相信它有閱讀價值和出版價值,所以才能印成書,所以他願意花錢買。又有多少讀書人,對一家出版社懷有追星族般的忠誠,只要是這家社出的書,就不分青紅皂白照單全收。如今的讀者,卻積累了那麼多懷疑、批評、鄙夷和寒心。是誰把這種信任和忠誠給毀掉的呢?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他們豎立在書架上,就像戳在你的心裡,剛剛的。


看書的環境大體有兩種,第一種是動態環境,第二種是靜態環境。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個環境是不是鼓勵中國人看書的友好環境。

第一,動態環境。

再細分,指的是兩種環境:候車廳與交通工具之上。

候車廳人多嘈雜,爹哭娃叫,廣播哇哇叫,你能看進去?你需要留心錢不要丟娃不要丟手機不要丟。

交通工具也嘈雜,「親愛的旅客朋友們,這裡是和諧鐵路之聲,一路馳騁,伴你同行,和諧鐵路之聲....」然後是一路悠揚而煩人的音樂。

汽車裡?不要搞笑,能有站的位子就不錯了。

地鐵里?不要搞笑,能有腳沾地站著的地方就不錯了。

輪船上?你會看兩旁的三峽景色還是縮在狹小的船艙里看書?

公交車等交通工具里你一隻手拉著欄杆站著晃晃晃我問你怎麼看書?

而且中國國土面積大,人口多。

但人口多不是交通工具擠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國家內部發展不平衡,運力還跟不上人流。

比如你是個四川大學生,在北京上學,你暑假坐火車回家...行李箱里塞兩本書.....你放心,你會過於疲勞,無論火車上還是家裡,都沒閑心讀書的。

第二,靜態環境。

中國現在就是個大工地,到處都吵啊吵啊吵啊。

在自己家看書?鄉下房子大,但買書困難,城裡買書容易,問題是你買的起大房子放得下嗎?

買得起大房子的人有錢去搞更爽的人玩人的娛樂去了,比看書有意思多了,改革開放以來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他們的財富都不是書帶給他們的,有了大房子會多多買書看書才怪。

圖書館嗎?

別提了,俄羅斯雖然比蘇聯衰落,但好歹每個社區都有圖書館,而且人人都能進去看進去免費上網。而即使這樣,裡面人也是不多的。咱們人太多了,要是有免費上網的地方,肯定呼啦擠滿了乘涼和取暖的人,局面一時無法收拾......

要營造全民看書的環境,每個城市依靠一個大而美的形象工程的大圖書館不行。還是要依靠小社區圖書館,化整為零。問題是,誰願意承擔這種看不到短期收益的投入?中央?地方?社區?開發商?這公司那公司?個人?公益團體?

我們會發現,所有這些單位對於這種沒效益的事不會熱心的。

其實中國人看手機而不看書是合理的。

莫斯科的地鐵很多站台都深達九十米,過去,坐地鐵的人都有看書的習慣,後來中國的華為公司幫他們搞了網路。現在莫斯科地鐵上全是看手機的人,絕少有人讀書了。遠路無輕擔,能帶手機幹嗎帶書?人之常情。

我們的讀書風氣這麼差除了課外書籍質量不高和民眾平均文化水平不高和功利性讀書的厭學之氣之外,主要歸功於我們是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忙碌疲勞的中國人,和嘈雜吵鬧的環境。


敢統計電子閱讀量么?敢用字數或單詞數作單位么?

………………………………………………

以我看過的txt格式小說為例

1k=512字

1M=524288字

10M=5242880字

10M以上的書看過幾十本,字數過億,當然幾乎都是是網路小說(在這裡表示一下歉意,因為看得大部分是盜版的),但你也不能不把網路小說當書吧,如果非要認為它們不算書,請一視同仁,《哈利波特》《指環王》《暮光之城》也應該不算書……

1M以上10M以下的也有數百本了,字數也過億了,大部分還是網路小說,但這個區間中外長篇名著也佔據了相當一部分。

水滸傳.txt 1.74M

聊齋志異.txt 1.00M

史記.txt 1.23M

Gone with the wind.txt 2.26M

……

1M一下的數不勝數,很多看了也沒感覺,不過我想還是有人會留個什麼《道德經》《泰戈爾》什麼的,當然也有人會留個《天才是怎樣煉成的》《馬雲經濟學》《王健林成功學》什麼的,來幻想一下自己是天才是馬雲——字數也有上百千萬了吧……

當然還有其他形式的電子書,比如pdf、epub等等。

所以直觀來看,大多數人估計還是能有至少百萬字的電子閱讀量,兩本名著就過了百萬字了。

————————————————————

說白了,宣傳中國人不愛閱讀,只不過是實體出版商們不甘地掙扎吶喊或者是某些公知母蛛想出書賣點「小國尊嚴」或者「成功經驗」撈一筆罷了……

當然部分中國人有的還未完全脫盲,有的主要還在為生存奔波,這也是需要理解的。


如果按人均算,不符合國情,有點瞎扯,媒體就會搞大新聞。

13.6億人口,嬰幼兒佔多少,文盲佔多少。

還有在農村的,比如我老娘農村種地,也是有小學文憑的人,也不是文盲,你是推薦她看《西遊記》,還是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有點天方夜譚了。


最高票開始售賣情懷了。我來潑潑冷水。

知乎上讀書人都多,這一類90年代00年初讀者文摘式的雞湯文還不至於騙得了我們。嚴肅文學讀一本要多久大家心裡有數,一年也就52周,1億3千萬日本人平均每年讀40書,你真的沒有開玩笑?你當中國人弱智么?

一年40本書的閱讀量真是笑死人了。我身邊的非媒體職業的讀書人都沒人敢吹這種牛皮。日本人讀的是漫畫書吧?

法國人均20本,我不懂,因為人家爺爺奶奶輩就是大學生,不敢評價,但他們一年9個星期帶薪假期(中國才一周),早九晚五,但讀書量只有中國5倍,以這個閑暇時間來對比,法國人挺不愛讀書的。(其實這個數字我看也是亂寫,我覺得一年20本嚴肅小說對於生活在中國的書蟲來說也是很難很難實現的,整個所謂調查數據肯定是亂來)

其次,我的父母,我爸高中畢業就經常拿出來吹牛了,我媽我舅都是初中畢業。對他們來說,讀書?開什麼玩笑,文化水平確實不夠。

中國現代化人群,我認為是75後才開始,也就是41歲左右,你可以看到,跟得上現代思想的,都是40歲出頭或者50以下的頂尖人才。在那之前,都是半工業半農業社會的人口素質。用現代化最高雅的休閑方式————嚴肅文學閱讀來評判他們,確實也太為難了些。

經歷過15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各位,其實很了解信息化工業化時代的人跟以前未全面工業化市的差別,對於那些人口基數極大的老一代人來說,嚴肅閱讀太苛刻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別處看到的邏輯拿來用,比較合適。

如果8億農民和幾億進城農民工不讀書,這很正常啊。連基本的人身保險都沒有,相當一部分是文盲,你強行要求他們讀書,這事兒可能實現起來有點難。

至於寧願買幾千塊化妝品不願意讀書的,人各有志啊,大部分男人不還是看臉的么?既看臉希望人家沒啥想法別有獃氣,又指望人家腹有詩書氣自華;二者好難得兼的嘞。

有沒有?有——

比如我的小夥伴們,愛你們常常曬書單,常常推薦書,常常分享。不過,其中真有一部分很優秀卻單身的呢,咋辦?


在這裡不得不感慨現在的營銷方式是有多厲害多可怕。不讀書上升到中國人不愛讀書,這樣你就怕了啊,你怕別人說你不讀書,於是你就買書,買書又怕被人說買盜版,於是買正版,買了正版沒時間看,但是你又怕別人說你沒時間看,於是隔三差五買,好像看書很多的樣子。

於是,出版業得救了,二流三流的作家得救了。

郭敬明之流還發了財。

再說到古今讀書人,我們會發現,家境富裕才能養得起真正讀書的人,還有那些為了改變命運而努力讀書的人。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中國人不愛讀書了,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光是活著就拼盡全力了,生老病死娶妻生子,哪一樣都在伸手要錢,而賺錢更是佔盡了他們所有時間。有錢人不讀書,因為很多人賺錢的方式不靠書上的知識。

真正讀書的人,不需要呼籲,不讀書的人,呼籲了也是白搭。


書在手機里,在mp4里,在ipod里,在電腦里,紙質書有紙質書的逼格,但是不能這麼歧視我們電子書黨!


確實讀書獲取的知識,與鄉土社會的觀念是有巨大衝突的。

如果你生在一個小地方,讀書讀到最後,就會與鄉土社會產生巨大的衝突,變成一個回不去故鄉,無根的人。


如果讀書可以增加娛樂槽——那麼增加的速度不如上網打遊戲,也就是改善心情的話,讀書不如上網打遊戲有效

如果讀書可以減少娛樂槽——你工作學習那麼忙,娛樂槽都那麼低了幹啥還要繼續減少?


「你看那些書有什麼用? 你看看你小叔,初中文憑現在都已經是大老闆了!你們這些碩士生畢業了也是給人家打工。看那些書有啥用?趕緊找個工作,在班上學著會來點兒事兒,跟領導搞好關係。」


因為從小我父母就不允許我看閑書啊,看課本以外的書,那是要挨打的。學校搜出來的武俠小說,還燒過,燒書哎,學校燒書唉。

看個破書,還好書、壞書、正經書、閑書,還一大推人告訴你這個可以看,哪個不能看,這個是名著,那個是啥啥啥,然後什麼青春文學不是文學,巴拉巴拉巴拉。

看個破書還素質啊,文化啊,咋了咋了的。合著字印到紙上就是書,顯示在手機屏里就不是書了?你憑啥說《傲慢與偏見》是書,《斗羅大陸》、《盜墓筆記》、《籃球飛人》就不是書了。然後又是一堆噴,什麼名著啊、閑書啊、好書啊、壞書啊,BALABALBALABALA。凡是喜歡把書分成三六九等的,統統都是實際上不愛讀書的文盲,讀書之於他們,裝B用的,擺POSE用的。凡是這類喜歡統計各國人均讀書量這種荒謬數據的,統統都是把書籍當B格工具看,都是在實質上侮辱了閱讀者。

閱讀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書籍也沒有,就像炒土豆絲並不比奶油蘑菇湯(味道十分詭異)更低賤一樣,因為開卷有益。現實里喜歡讀《紅與黑》也喜歡讀《誅仙》的胃口好者,大有人在。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其實和看電影,看連續劇也沒啥區別,有好處,但也沒那麼神奇。別看個書就咋啦咋啦的,不讀書就低人一等了?

都少痛心疾首一點,人英美周末狂飲爛醉,在酒吧hook up才是國民運動,也沒見英美文明就滅絕了。

另外,真正愛讀書的人,讀書之於他們和吃炸雞、喝啤酒一樣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休閑,從來就沒見過哪個閱讀成癮者計算自己讀書量的,就像沒見過人統計自己一年看了幾部連續劇一樣。

公交車上,瞄一眼,除了低頭看連續劇的,剩下的基本上都在看書,哪怕是看XX文學,看久了,在代入感、心理描寫和情境塑造等方面,也能看出作者筆力的不同。


中國人不愛讀書也不可一概而論吧,不過中國讀書的風氣確實不盛行。個人感覺可能與教育體制及社會風氣分不開的。教育體制又分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體制。家庭教育的話,就我家來說,我媽把與學習無關的書都稱為閑書,是不提倡看的。認為是無用的,且浪費時間影響學習,我不知道中國有多少家長有這樣的想法,但我家確實是這樣的。毫無疑問,這種思想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小孩子的閱讀習慣。當然,這種思想的產生也與當今社會「務實」的風氣分不開的。

學校的教育體制怎麼說呢,就是死讀課本贏得高分,那些閑書在不開明的語文老師那都是不受歡迎的。高分才是硬道理,他們認為閑書在考試中體現不出價值且佔用你的學習時間,當然也是不提倡的。應試教育的痛啊!

社會風氣方面呢,現在有一部分人讀書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炫耀,滿足自己的虛榮,在說話時裝點門面。嗯,這些人並沒幾個是真的在讀書,不過是囫圇吞棗,記住幾個人名及幾句名句,就出來一番高談闊論,品評高下,吸引眾人目光。另外,這個務實、浮躁的社會,並沒有提供一個好的讀書環境。讀一本好書,可能開闊了你的眼界,改變了你看世界的角度,給你一些新的體驗,或震撼或感動或溫暖,但它不會對你的考試分數,收入,生活水平,人際交往有太多影響,不會立即有個提升,來個質的飛躍,有時完全是沒影響。這樣吃力(對,很多人把讀書看作是費勁的事)不討好的事,對於每天為了生計忙於奔波的人是不太願意做的。而且快速的生活方式,使人們更樂於接受快餐文化,而很少能以平和的心境靜靜地讀一本書。

個人感覺,讀書猶如水中的河沙在慢慢沉澱,經歷時間你會發現改變是在潛移默化的發生了。而那些快餐文化猶如水面墜落巨石,當時激起浪花一片,很刺激,但很快會歸於平靜。但人們往往更傾向於後者,我是在兩者之間徘徊,哈哈哈哈哈哈


不存在某國人愛不愛讀書這個問題,鑒於就此問題進行定量分析會非常困難,我們或許可以得到幾個定性的結論。

1. 假定題主給出的統計數據為真,它最多只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就是說,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公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要低於題主列舉的其他國家(題主列舉的對比中前幾個為國家,最後一個又變成了單一種族)。我認為這個比較好理解,培養閱讀習慣與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有正相關。因此,這個問題在對照的起點上就錯了,如果能夠以受教育水平對每個國家的人群進行梯級劃分,同梯級再進行比較,才有可能得出一些有意義的分析。這個問題導不出那個國家的國民是否「天生」愛讀書的結論(天生這個修飾詞是我按照對題主題乾的理解自己加的)。

2.對實體書的統計無法反應真實的閱讀水平,尤其是對於中國,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因著中國快速的互聯網化,網路創作和電子閱讀的比例要比某些國家高(這個是基於我個人觀察,沒有嚴謹的數據支撐),第二是中國尚缺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盜版書籍和盜版電子書的閱讀比例較高,而這一部分難以統計。至少我個人認為題主描述中的數據是沒有涵蓋到這一部分的。

3.閱讀習慣與閱讀量應當還受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我能想到的有兩點:第一是本國出版圖書的閱讀質量,我認為我國是比較差的。第二是閱讀者的總體業餘時間。


我覺得這個可能跟中國的理智發展有關係,請注意是理智而不是歷史,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中,很多的經濟商機被聰明的國人發現,國人無限的精力都投入到賺取利潤的大隊伍中,他們理智到可以找出無限的利潤來源,所以快速獲取信息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因此網路平台提供了這個便利,正如下面這位所說:

叢叢哈哈,最擅長:扮蟹收起

可以上網獲取一樣的知識,讀實體書來幹什麼?有必要麼?

因此各種快速信息獲取的方式逐漸取代國人的閱讀

紙質書需要完全能夠靜下心來閱讀,是一種人對自身的思考,中國的文學史上無論多少文學思潮都趕不上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及各種文學主義對人們的思想感受的洗禮,人們注意到書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

可以看看世界閱讀量的排行,第一是以色列人 第二是日本 而中國。。。。。


據南斯拉夫《世界新聞報》2015年10月的統計報告,韓國人年均讀書量28本,海地31本,日本40本,俄羅斯55本,馬拉維62本,芬蘭77本,以色列103本,布列塔尼亞120本,美國194本,艾因格朗特203本,而印度居然達到了335本!而中國的閱讀量少得可憐,從2012年的7本下降到5.8本。

筆者曾前往印度,一天,在高貴華美的孟買特拉法爾加廣場,我看見一個60歲開外的流浪漢,坐在鋪著毯子的牆根兒下,旁若無人地讀著著名作家Eat Tomato的小說《Devour the stars》。他叉開的兩腿中間,躺著一隻肥壯的黑狗。那碩大的狗非常乖,就那麼靜靜地陪伴在那裡。

幾天後,在翡冷翠區的拉法耶特百貨公司門口,我又看到了那位老人與狗。還是同樣的情景,還是手持一卷孜孜不倦地閱讀。我猜想,那書也許是他從舊書店淘來的。看老人恬然忘世,悠然自得,那一刻,我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於是,我開始刻意留心尋找。在孟買的日子裡,我每天乘著掛式火車在大街上穿梭,每天都有新發現。一次,在瓦茨拉夫廣場,看到了紀念牆上刻著這樣一行大字:「人們,請你尋找真理、學習真理、捍衛真理,直到死。」 在牆下,我又看到了讀小說的乞丐。在慵懶的夕陽下,那乞丐穿戴齊整,神情自若地坐在馬路旁,面前放著一個供路人扔硬幣的碗。他把書放在碗旁的地面上,低著頭,身下是一本散發著墨香的《The Saier number Raiders》他用手指指著頁面,一行一行地讀著。他讀得那樣認真,身邊的車水馬龍,周遭的一切喧囂,似乎都不復存在,那是一種身心完全沉浸在書之世界的忘我。

你可能會說,印度人本來就愛讀書看報,尤其愛讀小說,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沒錯,以我所見,在孟買的地鐵里,讀書看報的人更多。在巴士站,甚至在等車的那麼一點點時間裡,那些上班族也會從包里取出一本厚厚的小說,聚精會神地閱讀。所以,在印度街頭看到這樣的場景,按說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可是,當看到那些乞丐或坐或卧在街頭認真地閱讀,不管怎樣落魄、怎樣困頓都要讀書,你還是不得不由衷地對他們肅然起敬。

閱讀,讓每一個人平等地獲得精神富有的機會。看看恆河上的薄霧和灑在河面上的陽光,聽聽印度人高昂奔放的歌聲,再欣賞欣賞那明月下寧靜純潔的恆河夜景,不由得令人感嘆:印度不愧為世界上人民幸福感最高的國家之一,印度人的幸福是某些唯GDP論的拜金主義獨裁國家永遠不會理解的。


不知道數據怎麼統計來的,我再網上下載一個小說,當然是盜版的,會不會算在裡面。現在的學生每天讀網路小說會不會算在內。


(下半年考研複習期間用來放鬆的書籍。)

如果讀書已經成為了一種負擔,那麼人們可能就不會選擇讀書來成為自己的一種休閑放鬆的方式。

現在的社會,每一個人都走得很匆忙,種種壓力抵在背後,會讓人們得以喘息的時間變得很少。

在這本來就少的,可以得以喘息的片刻時間裡,又充斥著網路遊戲,網路小說,網路社交種種這些更加娛樂化,更具放鬆性的選擇。

少到令人不可思議的人均閱讀量,究其原因,絕不僅僅是人自身沒有閱讀習慣。生活的沉重壓力與娛樂方式的多元化一起,導致了如今特有的各種各樣快餐消費,不論是書籍,音樂,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在為這些特定的人群服務。這些人群,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了所謂的"絕大部分"。

這些人群,他們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在年紀較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長大後,他們開始背負家庭生活與自我追求的沉重負擔,最終在五光十色又千嬌百媚的文化"溫柔鄉"里迷失了自我,或者是自甘沉醉。

沒有人有資格去指責他們,他們可能只是太累了。

(PS:如果說中國人現在幾乎完全不讀書,其實也和現實不符,現實出版物中的青春小說以及種種成功學著作其實也都擁有不錯的銷量,雖然營養價值不高甚至會讓一些人"吃錯藥"。更加不能忽視的還有網路閱讀,我身邊的男生中,幾乎個個都有著年份不等的網路小說閱讀資歷,但只能說網路小說的質量還是參差不齊,真正用心寫作的作品還是太少。)


推薦閱讀:

閱讀英文原著,由於是初閱者有很多生詞,是否碰到生詞就得查字典?
如何處理生活規律和閱讀大塊頭著作之間的矛盾?
好的閱讀習慣是怎樣的?
為什麼閱讀量少的人閱讀速度慢?看書多的人往往能一目十行?
為什麼說「少上知乎,多看書」?

TAG:閱讀 | 閱讀習慣 | 社會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