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家如何奪了曹操家的江山?
簡單說的話,就是形勢推著走的。
司馬懿早期的仕途就不多講,基本上晉陞得中規中矩,他的能力配得上這樣的高位,也可以較好地完成任務。司馬懿率軍平定遼東的時候,魏明帝曹叡病重,幾次更改託孤大臣,最終選定了曹爽和司馬懿,也因此埋下禍根。像這類雙核又沒有明確節制關係的結構是很不穩定的。倆人共同錄尚書事,又都督中外諸軍事,就是全面掌握軍政大權。一旦出現競爭一方失勢,或者意外去世,另一方就必然大權獨攬;如果兩邊的勢力都克制,那能平安地輔助皇帝長大,一旦一方開始放肆,另一方如果不是活雷鋒,肯定就無法繼續克制了,這也就導致了後期競爭白熱化。
還是從輔政說起,雙方起初團結一致合作愉快,司馬懿被升為太傅,但許可權不減,錄尚書事持節督軍如故。但曹爽有心與司馬懿爭權,兩人共錄尚書事,起初曹爽尊重司馬懿的意見,後來因為部下的慫恿逐漸就獨斷起來,不讓司馬懿處理政務,並大量任用自己人。這期間司馬懿兩度對吳用兵,說明其權力並未被完全架空,但顯然受到排擊。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情,中護軍夏侯玄被調任征西將軍,作為交換,司馬師接替中護軍一職,這給曹爽的覆亡埋下隱患。隨後便是曹爽對蜀用兵,本要建功立業,結果兵敗退還,威望下降。曹爽及其部下驕奢跋扈如故,得罪的人越來越多,雙方競爭更加激烈,司馬懿被迫稱病不理政事,開始有做掉曹爽的計劃。
然後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高平陵政變了。實際上競爭白熱化到這個地步,雙方也只能有一個人活,司馬懿是否真像後人所說有了反心不得而知,但沒有退路是顯而易見的。司馬懿年已七十歲,應該會清楚自己死後司馬師等人對付曹爽一派佔劣勢,肯定會抓住生前的機會做掉曹爽,給自己的後人以安全保障。因為曹爽與能力不符的慾望,他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以致從政變到朝議處死夷三族的過程都很順利,當然司馬師擔任中護軍也是一個關鍵,確保他們有一定的兵權,而不是徒手奪白刃。到這個時候形勢已經很明朗了,雙核做掉了一個,餘下的一個一定會大權獨攬,這之後的事情便由不得司馬懿做主了。雖然司馬懿推辭了相國、郡公和九錫,他大概也很清楚他的後代要麼成為霍禹鬥爭失勢被族滅,要麼成為曹丕代前朝自立。高平陵政變後的一個插曲是淮南第一叛,不知道是不是王凌老糊塗了,在這種形勢下還敢行廢立,不出意外地被司馬懿做掉了三族。
司馬懿生前提拔司馬師為衛將軍,掌握軍權。去世後司馬師大權獨攬,司馬昭官職雖有升降,最終還是在司馬師生前擔任了衛將軍。司馬師執政期間被算計,有人意圖廢司馬師立夏侯玄為大將軍,結果泄密了,於是司馬師誅殺了政敵夏侯玄等人。軍事上大戰主要就是平淮南二叛。司馬師比他父親更牛的是還廢了個皇帝。司馬師執政時間較短,官職與爵位都沒有更進一步,他去世後皇帝有意讓司馬昭鎮守許昌,結果司馬昭率軍回京,順利接替兄長的所有許可權。司馬昭執政時間較長,足有十年,期間平了淮南第三叛,比父親和兄長更牛的是還殺死一個皇帝。執政期間司馬昭的爵位從侯升為公,又升為王,魏國出現了國中國,後期組織滅蜀並順路做掉了反叛的鐘會,權勢威望巨大。司馬昭到這一步算是給兒子稱帝鋪好路,到這一步也退無可退,估計他也樂見兒子當皇帝。果然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接替相國、晉王,隨即稱帝,到此晉代魏已完成,十幾年後滅吳完成統一。
實際上從高平陵政變起,上面的每一步都順理成章。到了這一步不說有無野心是否戀權,退一步就有身死族滅的危險,而司馬家也不是一家,背後有一個大的政治集團推著走,只能硬著頭皮上,官職加不上去了就加爵位,直到當上皇帝為止。通俗點。
1. 蜜月期。曹叡死,留下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政,輔佐幼主曹芳。起初兩個人關係十分融洽,國家大事都是互相商量後再裁決。但是曹爽手下有一批人不甘心主子屈居司馬懿之下(其實大多數都是為了個人私慾),就煽惑曹爽處處對司馬懿掣肘,並把司馬懿升為了沒有實權的太傅。2. 微妙期。由於曹爽的親信遍布朝野,他本人又是曹家的宗族,在朝中的依附者極多。司馬懿為求自保便順勢退隱,在暗處觀察曹爽的一舉一動,並積蓄力量。曹爽要不也說是個窩囊廢呢,不僅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而且在數次對蜀漢和東吳的戰爭中失利,在朝中的威信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3. 大權獨攬期。司馬懿退隱後,曹爽在朝中成為了說一不二的人物。曹爽的手下除了夏侯玄算是股肱之臣,其餘很多都是趨炎附勢,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徒。比如丁謐,鄧飈,何晏,李勝等都是能力平平,卻有極大權力欲的人,一旦大權在握就吃喝嫖圖,無惡不作。至此,許多原先支持曹爽的忠臣良將都站到了曹爽的對立面。而此時,司馬懿繼續韜光養晦,並且進一步裝病。起先,曹爽對司馬懿生病半信半疑,並且派心腹李勝假意探望。結果主子奴才兩人全被司馬懿耍得團團轉,至此其實曹爽的失敗已經註定了。
4. 高平陵之變。司馬奪權的導火線就是曹芳拜謁曹叡的陵墓——高平陵。一直在暗中觀望的司馬懿相機而動,利用和曹爽有嫌隙的郭太后,調任高柔為司徒並率軍至高平陵逮捕曹爽。曹爽聞訊後便挾持皇帝到曹操的舊都許昌避難,並且準備調兵以「勤王」的名義除掉司馬懿。司馬懿此時手中沒有多少軍隊,估計是少量的親兵或者洛陽的衛戍部隊,也害怕一旦曹爽聚集重兵後難以對抗。因此,便假意勸說曹爽投降,怎料曹爽大腦再次短路,竟然相信了司馬懿的權宜之計。在手下夏侯玄等人苦勸不聽後,出城向司馬懿投降。結果,被誅三族。
5. 後續。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剷除曹爽後,在一系列鞏固自己地位的行動的同時,又進一步迫害曹氏的王公貴族。終於在公元249年司馬懿完全確立了司馬氏在曹魏的統治地位,也為日後司馬三代(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篡權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古代,始終存在一種說法:人的儀態與品行之間一定存在著聯繫,而從司馬懿本人來看,他擁有令人膽寒的「狼顧相」——當曹操從身後呼喊時,司馬懿整個臉都轉向了後面,而身體卻保持前行,宛如正在覓食的狼——這是一個人狡詐陰險的憑據。
事實上,這些描述有某種程度的誇張或者臆造,但無疑迎合了普通人對權臣的定義,事實上,司馬懿的早期生平往往被類似的傳說籠罩,尤其是他的老謀深算,以及對曹氏政權的不信任感。
按照後來史書的說法,司馬懿知道「漢室國運衰微」「不欲屈節曹氏」,因此不惜假裝身患重病,但類似的描寫更多來自這個家族的自我誇耀。其中真正的原因也許是,這個家族興起在河內地區,恰好處在曹操-袁紹勢力的交界區,這種微妙的關係讓他們學會了兩面下注。
但這個家族的後代不得不與曹操走的更近,這一點更多出於父輩和兄長的判斷,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曹操出仕時的舉薦人,他的兄長也很早便為曹氏政權效力。平心而論,在曹操統治時期,司馬懿的地位也並不顯赫,因為當年經學世家的子弟才值得自豪,而司馬家族的先輩們大多是武夫出身,直到曾祖父才憑藉豫章太守的身份躋身知識圈。
事實上,直到步入中年之前,司馬懿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幕僚,他的職位不值一提,能力因為出身而被埋沒,但在仕途的磨礪中,司馬懿獲得了觀察權力的機會。他發現,曹氏政權內部充滿了矛盾和敵意,而不是之前想像的那樣無懈可擊。
尤其是在關於東漢政權何去何從的問題上,曹操與名門大族尖銳對立。在219年的一天,曹操突然出示了孫權勸其稱帝的書信,並故作嚴肅地說:「這簡直是把我放在火上燒烤!」這時從人群中站出了司馬懿,「漢朝命數將近,如今十分天下,您已經有九分。孫權之所以如此,顯然是順應了天命。」
魏文帝曹丕畫像,來自顧愷之《歷代帝王圖卷》,如果稍加留意,會發現他的形象和晉武帝司馬炎有著高度的一致這次事件很快為他帶來回報——曹氏家族的信任,魏文帝曹丕對這個「每有大謀,輒有奇策」的幕僚非常倚重,曹丕兩次南征孫吳,司馬懿都奉命鎮守許昌統籌大局。到曹丕去世前,制定司馬懿與曹真、陳群共同輔政,儘管如此,隨著愈發接近權力中心,司馬懿卻感覺到了某種強烈的不安。
他的擔憂源自年輕的皇帝曹叡,這位皇帝總喜歡命令朝廷百官參加園林修建工程,考慮到曹叡只是20出頭的少年,這種行為也許有心血來潮的成分,但它隱隱顯露出的,其實皇帝對高官們的敵意和不信任感——這些高官資歷已老,盤根錯節,正在結成一個個難以割裂的利益團體,而曹叡所做的,正是用某種不成熟的行為打破這個團體的權威。
三國時國內政治版圖,曹魏政權之所以稱雄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大族和軍閥合作之下的產物,這一點也將成為曹魏政權末期的定時炸彈令年輕的皇帝窘迫的是,鑄成這種局面的恰恰是他的父親和祖父,他們通過數不清的利益交換,才鞏固了曹魏政權的根基。這種交換是基於一個等式:軍閥需要豪強的財力和人力支持,以組建私人武裝;豪強也需要軍事力量的庇護,以獲得秩序和上升空間。作為結果,曹操在混戰中統一了北方,各個大族成員紛紛進入了中央——這也是曹叡終其一生試圖打破的僵局,他的努力必然適得其反。
因為權貴們在皇權的壓力下變得更團結一致,現在這個階層注意到了上升中的司馬家族,在幾位公子——司馬師、司馬昭和司馬榦成年後,大族立刻開始了同他們的聯姻,並承認了後者地位和身份。
在魏明帝有生之年,對這一切已經有所覺察,他對司馬氏的忠誠是起疑的,但他又無比依賴這個權力家族,因為他需要一名足智多謀的領導者,來在西線抵禦咄咄逼人的蜀漢政權。
舊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右),無論正史還是演義,他與諸葛亮的較量始終是一個被反覆講述的話題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較量,已經被歷史作者們講述過無數遍。當234年,諸葛亮病死在大營中。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並沒有縱兵追擊。他心安理得地返回了首都,去領取本該屬於他的職位和賞賜。
隨後曹叡所能做的,自然是要稀釋司馬懿對政治的影響力,但突發的一場重病只能將這個任務交給他的親族——239年,曹爽接受遺詔成為大將軍。面對司馬氏在外不斷建功立業,曹爽集團立刻開始架空司馬懿的實權。
在皇權至上時代,司馬懿的處境變得十分危險。因為曹爽的身份是皇帝的監護人,想要殺死司馬懿,他很可能藉助一道詔書,在一夜間完成。司馬懿當然明白這一點。他以生病為由放棄了正面抗爭,並將所有的精力和智慧投入了陰謀和政變。
在這一點上,司馬懿的賭博可謂步步成功:曹爽上台之後提拔了一大批親信,在蠶食司馬家族的同時,也蠶食了其它的朝廷勢力。許多對這場鬥爭持觀望態度的士大夫不得不轉變立場。更重要的是,這次危機讓司馬氏得到了親族、同黨和所有與曹氏政權有著隔閡的士人支持。在幾年的經營之後,司馬懿對奪權事業已經非常樂觀。
正當司馬懿劍拔弩張,伺機發難時,曹爽派出心腹李勝前往司馬懿府第,藉助探病來窺探窺其虛實。關於這段趣聞,無論是正史《晉書》還是《三國演義》,記載都相差無多——他由兩名婢女扶持而出,佯裝耳背,將「荊州」稱為「并州」,又懇請李勝在自己百年後照顧兩子,臨別時「流涕哽咽」,但與此同時,他知道時機已經成熟。利用曹爽為明帝掃墓之機,他派軍佔據了高平陵至洛陽的要害,洛水上的浮橋,並送奏章給曹芳曆數曹爽之罪。
史書將這一事件稱為「高平陵之變」,但其過程卻出乎意料地平穩——司馬家族的黨羽們早在暗中掌控了一切,至於曹氏一族則失去了抵抗的勇氣。按照《三國志》的描述,面對威脅,曹爽「自黃昏直流淚到曉,終是狐疑不定」,最終他說出的是:「情願棄官,但為富家翁足矣」——這是沒有用的,他最終仍和黨羽們一道被集體處斬。
甚至皇帝曹芳也因此被廢黜,取而代之的年輕的曹髦。儘管這一結果指向了一場不折不扣的勝利,但司馬懿卻愈發被一個問題困擾:經歷過在高平陵發生的一切,他已無法再做一個純粹的臣子——既然如此,這條路,他和子孫們還能走多遠?
每當想起這些,以及所有被處死的人,他都會伴著噩夢輾轉難眠。
71歲的司馬懿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251年的夏天一病不起。幾年後,作為家族的次子,司馬昭站上了權力舞台的中心。在旁人看來,無論手腕還是見識,他都不及兄長司馬師。但突如其來的叛亂改變了一切——新舊權貴們不斷地挑戰司馬氏的地位,不甘心屈服於它的淫威。
司馬師便死在平定這些叛亂的過程中:255年、諸葛誕、文欽在淮南起兵,由於驚恐過度,司馬師臉上的舊瘡迸發,最終連眼球都從眼眶裡震出——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司馬昭全然無措,這不只是因為他之前一直生活在兄長的光芒下,更重要的是,他對這一事業幾乎毫無信心,甚至在「高平陵之變」當天,他也只能在榻上一遍遍地輾轉反側。
三國無雙中的司馬師設定,其中還原了其左眼有創傷的事實,但原因卻被描述為某次行刺後留下的傷疤但是,他清楚一點:如果不能勝利,失敗的代價將會無比血腥。打擊、鎮壓和不擇手段……他必須如此,因為已經無路可退,之前的每一次勝利已經讓這個家族陷入更大的險境,因為它試圖凌駕看似神聖的皇權。
此時,最好的回應是將皇權踩在腳下,進而證明它並不神聖。此時,和所有的青年一樣,18歲的傀儡皇帝開始萌生叛逆。據說,在一次討論少康和劉邦的優劣時,群臣都認為少康不如劉邦,唯獨曹髦別出心裁地認為:少康是在危難中恢復了夏朝的霸業,還斬殺了篡位的奸臣寒浞,因此要遠勝「專任智力」的劉邦一籌——這一言論下的潛台詞非常明確。
曹髦的勇氣並非來自實力,而是從小接受的儒學教育,孔子和孟子的教誨讓他深信:君主只要宣揚仁義,就能喚起臣子們的忠誠之心。但在實力面前,道德永遠是無力和蒼白的,皇權威脅了成型中的利益階層,這個階層再一次向司馬氏家族請求支援。
公元260年6月2日,曹髦如飛蛾撲火般沖向了司馬昭的禁軍。平心而論,這次宮廷政變並不是史上最殘忍的先例,但皇帝橫死街頭的事實,依舊讓司馬昭心緒難平。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清理現場——一位叫成濟的軍官立刻被充作替罪羊;由於一切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他顯然無法殺盡所有的見證者,但他可以做的,是對子孫後代的記憶進行引導、訂正和竄改。
於是,大部分史書都一筆帶過了這次兵變,曹髦僅僅是「像普通人一樣死亡了(《三國志·魏書》:『五月己丑,高貴鄉公卒,年二十』)」——因為他在死後被廢為庶人。同時,司馬昭還沒有忘記蠢蠢欲動的蜀漢,他依舊記得父親有生之年的夢想,以及曹爽被誅後,其親族夏侯霸投奔敵國的先例。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了真正的遠征——大軍幾乎沒有遭遇抵抗就開入了成都。在此之後,大權獨攬的他又生活了五年。幾乎記錄沒有提到他受到過精神上的困擾——司馬家族已如日中天,甚至沒有人敢質疑他們獨攬大權。
曹魏末期至西晉的武士俑,可以看見北方步兵用的長盾。右側軍士頭上戴的叫「帢」(qia,四聲),是曹操制定的縑帛軍帽,依顏色分貴賤,這些士兵構成了司馬氏家族的權力之源從權臣通向帝王之路,最後一步是接受所謂的「勸進」,即在群臣的「衷心擁戴」下登上天子寶座——構成「勸進」大軍的是曹魏政權的各種官員們,甚至「竹林七賢」之首的阮籍都赫然在列:
「明公宜承聖旨,受茲介福,允當天人,元功盛勛光光如彼,國士嘉祚巍巍如此,內外協同,靡愆靡違。由斯征伐,則可朝服濟江,埽除吳會;西塞江源,望祀岷山,回戈弭節以麾天下,遠無不服,邇無不肅。今大魏之德光於唐虞,明公盛勛超於桓文。然後臨滄州而謝支伯。登箕山而揖許由,豈不盛乎!至公至平,誰與為鄰!何必勤勤小讓也哉?」
上述辭藻和典故的堆砌,也可以看成官員們矛盾心態的混合體,它多少證明了,在這場改朝換代的遊戲中,並非每個玩家都是百分百地心悅誠服,但倘若看其結果,又必定會是在舉國上下的一致贊同中結束——因為那些缺乏「眼光」的人要麼已經被邊緣化,或者,更極端一些,在肉體上遭遇毀滅。阮籍的好友嵇康便在那些「消失」的名流之中,263年,在洛陽城東牛馬市,他在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之後從容赴死。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南朝大墓磚畫。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別為春秋隱士榮啟期、阮咸、劉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在這些高士的故作洒脫背後,其實是逃避政治黑暗的難言之隱。
在頻繁的「勸進」中,一個家族獲得了改朝換代的魄力。但作為一家之長,司馬昭依舊有一件事心緒難平:推翻舊的朝廷取而代之,是否真的順應了「天命」?自東漢末年以來,已經有無數人進行了試驗,試驗的結果似乎是皇權本身並不是神聖的,權力才是,如果控制天下的家族實力足夠,自然就可得到上天庇佑,道德戒律則可以棄之不管。
儘管如此,司馬昭依舊憂心忡忡。在暴病離世之前,他將所有的權柄、地位、以及解答這個問題的責任,一併交給了年輕的長子——司馬炎,據說,《晉書》中說他和處心積慮的祖輩們完全不同,頗有上古聖王的博大和寬容。公元266年,他在百官的稱賀聲中登基,但作為大權獨攬的君主,他的內心卻越來越彷徨——假如他的帝位真是天命所歸,那為何祖父、父親和舅父還會留下種種見不得人的污點?
尤其是弒君謀逆的事實,總是令他心緒難平,何況溫室中生長的第三代,倘若不幸置身當年,司馬炎恐怕絕對沒有勇氣投身於此。
對於君主的憂慮,地方官員用麒麟、鳳凰等12種祥瑞做了回答,這些祥瑞證明改朝換代乃是上天的旨意。同時,在中央政府的授意下,以陳壽為首的官僚開始「修正」各種官方記錄——他們著重剔除的,是其中關於野心、投機和密謀的部分。在最終完成的版本中,將不再有司馬氏家族以下犯上的記載,全是他們作為忠臣如何朝乾夕惕、兢兢業業、順天承命的勵志故事。
《三國志》書影,在其中,編者陳壽對司馬氏家族崛起期間的事迹頗多曲筆,並做了大量的掩飾甚至粉飾當這部名為《三國志》的史書完成時,統一大業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軍人們以無情的效率碾壓著一切:公元280年,他們攻陷了吳國首都建業,把驚人的俘虜和財富從長江流域轉移到了黃河沿岸——連吳國皇帝孫皓都成了階下囚,他最後被安置到了洛陽廣陽門附近的一間宅第中,與同樣亡國的蜀漢後主劉禪為鄰。此時的劉禪已經習慣了洛陽的矯飾浮華,並留下了「樂不思蜀」的笑談,但孫皓是傲慢的,他依舊懷念著給臣下施加的各種酷刑。
一次,司馬炎曾和一位青年士族王濟談到了這個話題,便轉頭問孫皓:「聽說你當皇帝的時候,喜歡活剝人的臉皮,究竟是什麼原因?」孫皓看到王濟和司馬炎言談舉止隨意,毫無君臣威儀,就說:「對在皇帝面前無禮之徒,就應該如此!」
王濟是司馬炎的姐夫,是他在軍隊的心腹,是支持篡位的功臣之一——各種利益交換讓他們只能成為權場上的合伙人,成不了界限森嚴的上級和下屬。同時,司馬炎也理解權貴集團的意義,通過賦予後者特權和地位,他們得以為司馬氏在各地充當執行人和利益代理。他將宗室分封到全國各地,成為一個個高高在上的同姓諸侯王,他相信,藉助骨肉親情和君臣大義,晉朝的江山社稷將永保無虞。
但諷刺的是,他們只是自顧自地加入了財富的爭奪。石崇、王愷鬥富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石崇家的廁所富麗堂皇,以至客人都以為誤入了主人的卧室中。
石崇是洛陽最典型的權貴二代。他父親出身平民和小販,在支持司馬氏篡位的過程中飛黃騰達。父親臨死時沒有分給石崇任何財產,不過所有人都知道,現成的官位正在等著他,而這些官位足以讓他貪污自肥。在廣州都督的任上,石崇靠搶劫商販完成了積累,隨後作為首富返回洛陽,一整個階層從中看到了有利可圖,不久,官職便作為商品在士人之間流通開來。
但有人注意到,東漢王朝恰恰覆滅在類似的亂象之下。282年的一天,司馬炎突然問司隸校尉劉毅:「我像漢朝哪個皇帝?」劉毅回答說:「桓帝和靈帝,他們賣官鬻爵錢歸國庫,但陛下賣官鬻爵錢入私門,如此,陛下甚至不及這些昏君!」
「但我有您這樣的忠臣啊!」司馬炎大笑著回答,一切友善的警告,最終淹沒於自欺欺人的歡聲笑語。
也正是因此,司馬炎從來沒能在歷史上留下一張臉譜化的明君形象,一張張彼此矛盾的面具很快取而代之:他是奸臣的後代,仰賴先輩的詐術才躋身天子之位;他又是新紀元的開創者,幾乎摧枯拉朽地終結了天下割據;他時而賢明、時而糊塗、時而肆意妄為,他很知足很快樂,他沒心沒肺地享受著上萬佳麗和錦衣玉食,在他看來,這已是幸福人生。
但有一件事是他無法迴避的——這就是死亡。在執政近20年後,司馬炎終於在公元290年的冬春之交一病不起,權力迅速在真空中旁落。
在迴光返照時,司馬炎掙扎著從病床上起身,發現階下的臣僚早已暗中換人——就在他昏迷不醒之際,皇后的兄弟、大族出身的楊駿悄然掌控了軍隊和朝廷——這令司馬炎大吃一驚,危險已經降臨,但他卻根本說不出話,只能看著下屬代筆的遺詔默然不語。
晉武帝司馬炎像,摘自《歷代帝王圖卷》
很快,不祥的預感開始逐漸化為現實——達官顯貴的利益衝突逐步失控,接著是北方異族乘機起兵。311年,他們攻破了洛陽,俘虜了走投無路的皇帝,整個北方變成游牧民族的戰爭舞台。再過了109年,在南方苟延殘喘的東晉被一個叫劉裕的軍官推翻,整個司馬家族也隨之從中國的政治舞台上煙消雲散。
作為西晉的最後兩代皇帝,懷帝司馬熾和愍帝司馬鄴都在匈奴人帳下度過了最後時光,有晉朝舊臣暗中垂淚,很快,這兩位皇帝便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決。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高祖司馬懿暗下決心那一刻,這個結局在100年前便已註定!
後來在《晉書》中,李世民對這個家族的崛起做了評價,它用白話文可以概括為:「都說『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但對於司馬一族,為惡的利益是巨大的、代價是極端低微的,這一點讓他們幾乎無法置之度外。」
但一切真的是這麼簡單,僅僅是一個家族在權力的誘惑下淪陷?如果你翻看中國古代史,會發現同樣的劇本還將反覆上演,如果為它加一個期限——這個期限也許長達千年。
對三國歷史研究的並不透徹,不過對這個問題自己也仔細琢磨過。晉書和演義里都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我覺得恐怕這是附會之詞。晉書這麼說是為了給司馬家奪權製造合理理由,而演義里則是為了醜化司馬懿。我自己感覺司馬懿似乎和曹操一樣,一開始並不想奪權,但所謂時勢造英雄,他是一步一步被推上這個奪權篡位的位置的。
司馬懿出身河內大族司馬氏家族,父親司馬防,兄弟八人,號稱司馬八達。
201年,曹操就想徵召司馬懿,被他用計謀騙過去了,史書上說因為漢朝衰微,司馬懿不想為當時身為漢臣的曹操效力。我覺得這是胡扯,司馬仲達是有大志的人,怎麼能看不出曹操同樣是有野心的呢?所謂因為漢朝衰微不想為曹操效力,無非就是身處亂世,明哲自保而已,而且當時曹操實力還不是那麼強,剛剛經歷了官渡之戰的曹操雖然確立了自身在中原地區的優勢,但仍然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司馬懿不想在這時出山很正常。208年,曹操再次強行徵辟司馬懿,這次給使者下的命令是:「司馬懿不來,就殺了他。」司馬仲達無奈,終於出山。試想,如果司馬懿真的是有篡權奪位的心思,他應該是很積極的在亂世中尋找一個強大的主公,然後盡心竭力的輔佐,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地位,進而通過各種手段掌握軍政大權,然後實現篡權奪位的心思的吧?如果是這樣的話,他的首選應該不會是曹操,曹孟德人中雄傑,他出頭的機會會比較少,但在劉玄德劉景升這樣的人物手下,他還是有不少成就大事的機會的。然而司馬懿始終只是在河內呆著,明哲自保,直到曹操以死威脅,他才不得不出山。出山之後的司馬懿,在曹操手下表現並不很出色,估計也就是混混日子,但這人的聰明才智是藏不住的,他終於和陳群、吳質、朱鑠都站在了曹丕的陣營里,成為了好友,並稱為四友。看這四個人,很有意思,司馬懿出身河內,陳群出身潁川,吳質出身兗州,朱鑠出身譙郡,好玩嗎?四個人代表了四個曹魏陣營中的山頭。然後就這麼一直混日子,直到曹孟德死去。我認為司馬懿在曹魏陣營中選擇了曹子桓也不過是為了自保,作為曹操的嫡長子,曹丕是有很大機會繼承大統的,而且以司馬懿的聰明才智,他肯定看出了曹丕有篡漢自代的心思,投到曹丕門下,不過是給自己加上一層保險而已。果然,曹丕繼承了魏王爵位,進而逼漢獻帝讓位,自己當上了皇帝。身為擁戴有大功的人物,司馬懿的地位扶搖直上,很快成為了曹丕身邊的實權派人物。這時,在曹丕身邊,陳群和司馬懿儼然成為了世家大族在曹魏陣營中的代言人。因此,在曹丕死前,他遺詔司馬懿,陳群,曹真,曹休四人共同輔佐曹睿。曹睿也算是曹家子弟中的傑出人物,四位輔政大臣中,兩位宗親,兩位世家大族代表,曹丕的安排可謂精妙絕倫。曹子桓也是個聰明人,如果司馬真有不臣之心,他是不會把這樣重要的權利交託給司馬仲達的。在曹睿手下,司馬懿和曹休曹真共同負責軍事,表現相當出色,同樣贏得了曹睿的信任,君臣之間的關係相當不錯。曹睿死時,命令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佐曹芳。這一手安排可就比曹丕差得多了。問題不在司馬懿這裡,而在曹爽這裡。曹爽雖然是宗親,但在曹家子侄里,其實是個繡花枕頭,能力不大,權力慾望不小,跟司馬懿合作沒多久,就想獨攬大權,各種排擠司馬懿。但司馬懿是那麼好對付的嗎?曹爽這種草包,司馬仲達只用一根小指頭就把他打翻在地,無法翻身了——別忘了,人家是跟曹阿瞞混過的人,還跟曹丕曹睿談笑風生,曹爽畢竟圖樣圖森破。至此,司馬懿大權獨攬。為司馬昭專權和司馬炎篡位打下了基礎。------------------------------------------------------------縱觀司馬懿的經歷,怎麼看他都是在一直自保,不過這人太聰明,太能忍耐,終究不能庸庸碌碌過一輩子。出山是為了自保,投靠曹丕也是為了自保,後來官位大了,工作也是兢兢業業,為曹魏平定了不少外患,真要是想叛變篡位,曹休和曹真死了之後,他就已經獨自掌握曹魏軍權了,想當皇帝易如反掌。至於干倒曹爽,在我看來也是為了自保,曹爽先發難,司馬懿如果不反擊,那最後的結果就是他死,曹爽獨掌大權,這事兒不僅司馬懿不答應,他所代表的世家大族也不能答應啊,曹爽連世家大族中最有權勢的司馬家族都敢動,還有誰是不敢動的?高平陵事變也是為了自保,反叛者的目標明確指向的就是司馬懿,不反擊難道等死嗎?所以,司馬懿弄死曹爽之後,理所當然的重新掌握了實權,此時的皇帝是曹芳,小孩子一個,而且性情懦弱,昏聵無能,司馬懿如果真的想篡位真的是再簡單不過了,朝中大臣有很大一部分都支持他。但他一直沒有篡位。直到自己去世。司馬懿死了,司馬昭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司馬懿沒有野心,但司馬昭卻是有大大的野心的,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掌握著曹魏軍政大權的司馬昭廢掉了曹芳,改立曹髦,當上了曹魏的實際皇帝……然後,就是司馬炎篡位了。之所以是司馬家取代了曹家,主要功勞還是在司馬懿,這人的聰明才是和忍耐力讓他一步一步的走上高位,成為了世家大族在朝廷中的代表,而世家大族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在曹魏皇帝昏聵無能的情況下,需要一個新的,能夠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的皇帝,而這個皇帝,無論怎麼選,都只能從當時的第一大家族司馬氏家族選。所以,與其說是司馬氏攛掇了曹魏的政權,倒不如說是曹魏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政權,而這個政權,被世家大族送到了司馬氏手上。首先,一個人要活過三代人
司馬懿年齡比曹操小了24歲,在古代十三四歲就結婚生子,這樣的年齡差距是巨大的,幾乎相當於一代人了。曹氏三代都是雄主,然而, 曹丕和曹睿都只活了30多歲,曹丕在位6年,曹睿在位13年,曹芳繼位的時候才6歲。大權都在那批老臣手裡,託孤大臣曹爽又是個窩囊廢,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在耗死了魏國三代君主後,司馬懿逐漸掌握了大權,在封建制度下,一般經歷個三四代,皇權就開始衰微,曹丕曹睿壽命太短,他們死時,很多開朝元老都還在,這批人本身就不易駕馭,除了司馬懿也想不出誰能壓製得住,如果司馬如諸葛那般忠心也就罷了,可恰恰司馬懿又有反心。
對於司馬懿這樣的人,有點兒像的盧馬,碰到英明的主人能單騎救主,碰到平凡之人騎則妨主。在東漢末年那樣的亂世,就算司馬不反,曹芳也hold不住,天下分久必合,亂久了,必然有股力量讓天下一統。
個人覺得司馬有點像後來的鄧公。
司馬懿只是贏在了拼壽命上,曹魏集團能對他形成掣肘的,曹操卒於220年,曹丕卒於226年,曹叡卒於239年,夏侯惇卒於220年,曹仁卒於223年,賈詡卒於223年,華歆卒於232年,陳群卒於237年,曹真卒於231年,曹休卒於228年,張郃卒於231年,也就是說,在237年陳群去世後,曹魏已經沒有一個文臣、武將能和司馬懿在地位、智謀上抗衡了,而這一年司馬懿58歲,並不年輕,但239年35歲的曹叡也去世了,繼位的曹芳不但只有7歲,身份還是養子,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曹真和曹操沒有親戚關係)才能和根基都不算強,相比曹丕託孤的四位大臣: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陣容上差距太大,試想曹叡去世時,曹宇(居然活到278年,約70歲)能順利以宗王身份加入輔政行列,也許情況將大不相同。遺憾的是,司馬懿在拼壽命上勝過了所有人,他不但贏了曹魏集團的人,也贏了卒於234年諸葛亮,246年蔣琬,245年陸遜,241年諸葛瑾,僅比同樣命硬,252年才去世的孫權早死1年,實在過於霸道。
據說晚年司馬懿賦閑在家,沒事經常自哼自唱這首歌——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無法忘記你容顏……」
年輕的時候,曹操在人群中看了一眼司馬懿,覺得這個人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從此就不重用司馬懿,只讓他做文官的事。
臨終前還要告誡自己的兒子曹丕一句:「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只可惜曹丕不當回事。
《三國演義》論相人,曹操可排第二,第一自然是諸葛亮,看見魏延就說腦後有反骨。後來諸葛亮死魏延果然謀反,還好諸葛早就安排了計策對付他。
曹操能相人,但不能預先做好對付,所以只能排第二了。
鷹視,只是說眼神犀利罷了。狼顧有點意思,它是說狼可以身子不動,臉朝後旋轉180度。這就有點厲害了。
不過所謂鷹視狼顧,無非小說家言。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取代曹魏自立,其實秘訣就是6個字:
身體好,心態好。
你看司馬懿一生歷經曹魏四任老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沒個好身體,可幹不了這麼久。
跟著曹操,司馬懿幹了11年。
從建安十三年被曹操徵召為文學掾,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初曹操去世。
被徵召這年,司馬懿已經30歲了。因為出道太晚,曹操手下又人才濟濟,所以做事根本就輪不到一個初出茅廬的老傢伙,這根本不是曹操刻意打壓他。所以在曹操手下,司馬懿沒啥拿得出手的成績可言。
但這一時期,司馬懿幹了兩件大事,為他一生的事業搭建了兩個平台。
哪兩件呢?
一是傍上曹魏的權勢文官集團——潁川系;
二是押寶接班人曹丕。
其實,建安十三年,並不是司馬懿第一次被徵召。早在建安六年,他就被徵召過一次了,但是司馬懿呢,裝病不去。
為啥?
《晉書》里給的理由是:「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
這簡直是拿我們當猴耍,司馬懿要有這節操,就不會幹出篡魏的事了。
真實的原因,一是當時曹操剛打完官渡之戰,袁紹雖敗,但袁家在北方勢力還很大,勝負尚在未知之數,司馬懿想再看準一點再決定投靠誰。更重要的一點是,舉薦人不對。
按過去官場的規矩,誰舉薦你,你就會進入誰的派系。
第一次的舉薦人是誰呢?河內郡太守魏種。兗州人。
魏種的名氣有限,而兗州人在曹操的陣營中也屬於弱勢群體。司馬懿可不想讓自己跟弱勢綁定在一起,於是拒絕。
第二次為什麼就答應了呢,因為這次的舉薦人可是崔琰和荀彧啊!
崔琰出身清河崔氏(南北朝時期北方第一大族),是東漢名士,相當有威望,曹操對他也很敬畏。
荀彧則是曹操手下第一謀士,他背後的潁川系在曹操陣營更是強勢。能搭上潁川人的關係,司馬懿自然興高采烈上任去了。
為了等一個靠譜的舉薦人,司馬懿足足在家宅了七年,從血氣方剛的23歲一直等到30歲。
七年蹉跎歲月無所事事,就為了等一個更好的機會,這不叫心態好叫什麼?
徵召完曹操就下江南打赤壁之戰去了,司馬懿留在後方陪曹丕讀書。
在曹操這邊沒有多少出頭的機會,司馬懿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接班人上了。
在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中,司馬懿押寶曹丕,成了曹丕的近臣。
這不完全是司馬懿眼光獨到,事實上司馬懿是兩面押寶。
他自己跟著曹丕,而讓自己的弟弟司馬孚去做曹植的文學掾。等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為世子,司馬懿從太子中庶子升軍司馬,於是他馬上推薦弟弟司馬孚做曹丕的太子中庶子。
為了結交潁川集團,司馬懿足足等了七年。
為了等曹丕上位,司馬懿又等了九年。
從23歲一直等到39歲,司馬懿才終於等來了自己的機會。
有了曹丕和潁川系兩大平台,從此司馬懿開始平步青雲,一路躺到權力的顛峰。
但為此足足等了16年啊,這份忍耐的本事有幾人能做到?
等到曹丕即位稱帝,跟著曹丕,司馬懿又混了7年。
這七年司馬懿又是啥事沒做,完全是躺著陞官。畢竟是曹丕身邊的老人和心腹嘛。
曹丕即位的黃初元年,司馬懿先是做丞相長史,然後轉御史中丞。
第二年,升尚書右僕射。
第五年,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這個時候開始參與帝國的重大決策了)。
再過兩年,曹丕病死,司馬懿作為撫軍將軍被託孤,成為三位輔政大臣之一。
新上來的是一個剛滿22歲的小皇帝曹叡,據說非常內向,還口吃。
這一年,司馬懿47歲,他舉目四望,發現牛逼的人都快死光了,魏國都第三代領導人了。
到這個時候,司馬懿才開始顯露自己的鋒芒來,開始領兵打仗,而他在曹操、曹丕麾下主要擔任的都是文官。
司馬懿的老家河內(現在的河南焦作)本來就地處邊境,是個出武士和強盜的地方,司馬家又號稱秦末趙國將軍司馬卬的後人。所以司馬懿並非什麼文人、軍師,而是將種!
先是曹丕一死,孫權就欺負上門來,司馬懿運氣不錯,因為孫吳領軍的是諸葛瑾,打敗諸葛瑾,司馬懿的領軍才能算是得到公認。於是進封驃騎將軍,加督荊、豫二州軍事。然後司馬懿又半個月急行軍,斬了謀反的孟達。
不過諸葛瑾和孟達兩人的軍事天分,真是呵呵噠。接下來,司馬懿就要被諸葛大大教做人了。
《三國演義》里把司馬懿捧為諸葛大大一生最大的敵人。那真的是給司馬家臉上貼金。司馬懿對陣諸葛大大,實在是慘不忍睹。
先是司馬懿跟諸葛亮對壘,司馬堅守不出,被手下將領譏笑說「畏蜀如虎,豈不可恥」,司馬懿被一激於是發兵決戰,果然被諸葛打得慘敗,於是埋怨下屬「叫你們不要打,非要打」。
等到諸葛亮退兵,司馬懿要追,張郃反對。司馬懿嘲諷說張郃你這個膽小鬼(似乎忘了誰才是膽小鬼),於是張郃憤而領兵追擊,結果被諸葛亮用計射死在木門道(冤啊!)
諸葛亮再一次北伐,兵出五丈原,這一次司馬懿死活都不出戰,以至於諸葛亮開嘲諷,直接送了套女人衣服給司馬懿,司馬懿也就笑納了,就是不出戰,你能怎樣?
然後他就去打聽諸葛亮到底啥會死啊,聽說諸葛「食少事煩」時高興壞了,想著諸葛亮這麼個加班法肯定得過勞死啊。
果不其然,諸葛亮殞命五丈原,司馬懿長舒了一口氣,也就不戰而勝了。
由此可見,超級隱忍,龜縮大法實在是司馬懿一生的法寶。這說明啥呢?
心態好嘛。
雖然打不過諸葛亮,可在國內這邊,司馬懿可是一片風光。
太和四年,司馬懿升大將軍,成為魏國內僅次於大司馬曹真的二把手。一年後,曹真也死了。
憑著自己的好身體和好心態,司馬懿終於把國內、國外所有厲害的政敵、對手全都給熬死了。
魏明帝曹叡呢,是個年輕有為、明識善斷的皇帝,但可惜沉湎酒色,年紀輕輕就掛了,又一位老闆死在了司馬懿前頭。
於是,司馬懿又一次成為託孤重臣。曹叡去世時35歲,司馬懿此時已經60歲。
八歲的齊王曹芳登台,司馬懿在國內的主要對手換成了毛頭小子曹爽。曹爽氣躁冒進,哪裡是老狐狸司馬懿的對手。
但司馬懿卻又忍了十年,期間裝瘋賣傻,麻痹對手。河南尹李勝前去探視病情,司馬懿還故意裝聾做啞,氣竭聲嘶,吃粥吃得滿臉滿身都是,讓對手誤以為自己命不久矣。
接著高平陵政變,一舉滅掉所有政敵,為司馬氏的登台鋪平了道路。
這一年,司馬懿70歲。
你說司馬懿的成功什麼最重要?
時間最重要嘛。耐心忍耐,用時間熬死對手。
為什麼時間會站在司馬懿這邊?
因為身體好、心態好啊。
這才是送給所有創業者的一句箴言:搭好平台,擺正心態,鍛練身體。
時間終會站在你這邊的。
完。
--------------------------------------------------------------------------------------------------------------------------
我的公眾號:空手(ID:firesteal13)
談四大名著。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寫廣告商業。滿紙荒唐言,誰解其中味。
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手放開,你將得到整個世界。
所以,叫我空手。
因為他練了五禽戲。而曹賊殺了名醫華佗,頗損陰德,子孫皆享年不永。
正經答:
首先,司馬懿贏得了長壽比賽,熬死了所有有能力的對手。最後只剩曹爽這麼個上不來檯面的宗親制衡他。曹家連續兩代帝王都三十多歲就掛了,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天意乎?
其次,司馬懿抓住了歷史機遇,平時隱忍不發,在家裝病,陰養死士,高平陵之變的關鍵時刻一擊斃敵。
最後,司馬家人丁興旺,司馬懿倆兒子教育得好(按照亂世梟雄的標準,不是正人君子的標準),關鍵時刻能幫老爹一起鎮住場面。下面是我自己打字的,思路源自 淚痕春雨 的 漫評兩晉南北朝
皇權應該是同心圓,像江戶幕府分封大名一樣,最核心圈的大名是最信任的,越是關係遠的越是分得遠,舉江戶幕府的例子是因為,在它的封地上,其親疏關係可以從地理上展現出來。如果張角這樣權力之外的人起義挑戰權力,會遭到所有權力擁有者所抵抗,因為一旦張角勝利,他會重新安排他的人掌握權力,這些現有官員都得下野。司馬懿這樣的大臣挑戰曹氏家族的權力,如果他勝利,以後天下是姓司馬的,曹家就沒有葬身之地了,那麼所有曹氏家族會聯合起來抵抗,這樣司馬懿面對眾多敵人,勝算就小了。如果曹操的表親夏侯家他們要奪取皇權,那麼曹操的近親們會團結起來抵抗,因為如果他們輸了,他們就從皇帝的兄弟、皇叔變成遠房親戚,或者被滅。如果是曹仁曹洪的後代要奪取曹丕的權力,那麼曹操的子孫們會團結起來反對他們,防止皇位從曹操後代的手裡轉出去。曹植如果要奪曹丕的皇權,也會受到曹丕及其皇后這更小一圈的抵制。要讓他們的抵制有成效,就要給他們一定的權力資源。以皇帝為圓心向外賦予的權力,每一層都可以抵制外一層的侵蝕,但它又都有可能對內一層進行侵蝕。
那好,那就加固皇族權力,皇帝一個人的控制力有限,那麼就讓皇帝的親兄弟和妻子掌握重大資源,那麼不論是反賊、藩鎮、權臣、皇叔、親王、外戚,有反心的話,都會受到皇弟攝政的有力抵制,但是當皇弟自己有野心呢?如果把權力交給皇后,那如果皇后自己有野心比如賈后呢?親兄弟為了皇位反目成仇的事,唐代以前還少么?如果劉邦不是把劉姓諸王分封到外面,恐怕就此被呂后滅掉了,因為面對呂后這樣的外戚專權,原來的大臣還是該幹嘛幹嘛,呂氏代劉,武氏代李,利益受損的是皇帝的堂叔侄,因為他們是憑著這層血緣才擁有的權勢,當皇帝都沒有命了,他們也就會邊緣化,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會起來保護皇室,阻擋外戚。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權力終究要分封出去,如果分封出去的人,其親緣關係在圈子的較外層,比如劉邦封了些異姓王,那麼在呂后要篡劉的時候,他們自己利益不受損害,未必就會挺身而出來保衛皇權,比如曹操政權的地方大員們。曹操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分封。
這樣,司馬家族強大的時候,曹家沒有人能起來起兵。另外曹家的制度也是中央集權,地方起兵往往會被當做謀反,這樣做的好處確實防止了鍾會等人,但是如果中央本身被腐蝕被操控的時候,地方難以形成合力。司馬炎吸取了這個教訓,所以掌握地方權力的基本都是司馬家族的,這樣任何一個外姓人想要奪取司馬家族的江山,必然受到各地軍政大佬們的圍追堵截,即使如賈后暫時佔領了中樞,也無法把司馬家江山改姓賈家。但這樣做的缺點也是很明顯。推薦去讀仇鹿鳴的《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http://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book/10796986/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歷史學家在觀察歷史時,往往處於一種「後見之明」的地位,由於後世史家早已知曉了歷史變化的種種後果,所以更容易傾向根據事件的結果來建立歷史上的因果關係,從而為每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尋找合理的解釋。」讀過這部著作以後在思考每個問題的時候我都會根據這句話檢查我的邏輯。
贊同 @袁本初 的回答
其實,我們看幾個國祚比較長的朝代,漢、唐、宋、明等。都是創業時間不長(20年以內),開國君主做了一段(甚至很長)時間皇帝,得以利用權威,制定政策,管控、安撫、誅滅權貴,最不濟也熬死個差不多。權力集團洗牌,新的權力集團毫無根基,唯一的仰仗就是皇帝的支持,只能選擇效忠。
劉邦從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算,到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公元前195年去世,創業7年,做皇帝七年。
劉秀從公元22年起兵反新算,到公元25年即皇帝位,公元57年去世,創業3年(其實是15年,當皇帝後又打了12年),做皇帝33年。
李世民從617年隨父起兵,626年稱帝,649年去世,創業9年,在位23年
趙匡胤從960年當皇帝,974年大體統一,976年去世,創業14年,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隨後就是趙光義,算是一代人。
朱元璋從1352年參加紅巾軍,1368年稱帝,1398年去世,創業16年,做皇帝30年。
反觀曹魏,曹操189年反抗董卓,到死都未能統一全國(各方面原因,不能單賴曹操),曹丕、曹睿在世時也沒多大進展,戰爭一直在繼續,權貴因為需要仰仗而無法有效管控,治國政策無法鋪開, 碰到幼君弱君,局面就很危險了。
當然,除了開國君主精明強幹活的長以外,還可以有另外一種方式:幾代人接力賽
1. 秦,奮六世之餘烈。碰上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這些猛人,就大踏步往前走。碰到嬴盪、贏柱、嬴子楚這些的,剛好在位也不長。
還有一種是,權臣死的早+子孫牛逼
2. 清,努爾哈赤、皇太極本身就有接力的性質。然後到順治帝這邊,多爾袞都皇父攝政王了,結果提前掛了。鰲拜碰到康熙和孝庄,也是千年不遇的組合。
只要活著,一切皆有可能。。。司馬懿,德川家康都是如此
因果報應~當年你曹家怎麼對劉家的,司馬家全數奉還。
曹操開創了奪取天下的另一種方式:建立霸府,架空皇權,再行篡弒。曹操開疆拓土,消滅北方諸軍閥,建立不世功勛,其征伐其他軍閥的政治基礎是奉天子以討不臣。當他稱魏公,加九錫,建魏國,扯下這塊遮羞布,就坐實了曹操篡逆竊命的政治事實。曹操是英雄,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北方,但是也是漢賊,漢朝並未喪失人心,只是群雄在黃巾起義之後成為軍閥相互攻伐,皇權旁落了。曹操一生征戰,打壓士族,提攜寒族,等曹丕篡漢第一年就制定九品官人法,以犧牲皇權籠絡門閥士族換取士族對皇帝地位的認可,曹魏建立之初就是政權合法性不足的朝代。既然如此,司馬懿依葫蘆畫瓢有何不可接受,只需要再如曹丕無恥地重複一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司馬懿處三國鼎足之時,無開疆拓土之功勛,依憑平定兩次叛亂,高平陵陰謀奪權,架空魏室。司馬懿奪權就是依憑軍事優勢誅殺異己竊奪政權,當時三國英雄殆盡,誠如阮籍所言: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司馬懿奪權的邏輯是兵強馬壯,後續司馬師司馬昭繼續掌握軍事大權,曹魏軍事集團內部傾軋是必然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三次平叛淮南,剷除擁護魏室勢力,走向篡權竊命是必然的。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高貴鄉公曹髦奮死一戈,也只是免於廢黜的羞辱罷了。即便魏滅漢,晉滅吳,司馬氏做了皇帝又如何,司馬晉的國威何在?司馬氏的威權何在?天下世人又如何看待這個朝廷呢?晉朝甫一建立就顯末世氣象,晉朝的廷臣可以說出:高貴鄉公安在。孫皓可以譏諷司馬炎: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司州主簿祖逖和劉琨夜談: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此時離晉滅吳還不到十年。當司馬紹問王導題主的問題後,都得覆面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司馬晉從建立到滅亡始終縈繞著叛亂,終於被雄主劉裕清掃出歷史。生於不義,死於恥辱是司馬晉的碑文。誠如石勒所言: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母,狐媚以取天下。
因為曹操的後代一不夠長壽、二不像康熙那麼睿智。
我的一點看法是,司馬家族對錯姑且不論,他只是把袁紹沒有做完的事繼續下去,結束三國這段異數而已。
多一個曹操,能擋住歷史的車輪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哪還能管得了百年之後?
天下本來就該是袁紹這類人的。我覺得主要是曹丕蠢,中國古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親族血緣是古時候社會最重要的紐帶,只要想想造反會被誅九族,就該知道親族是多麼重要了。所以以前的人一旦得勢必然提撥親族,以為羽翼。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但是,從來沒讓他們手上有太多的軍權。荊州軍事由曹仁鎮守,關中是夏侯淵,清徐是夏侯惇,虎豹騎是曹純統領,曹丕和曹植年紀很輕的時候就開始當留守。五子良將很少帶兵很少上萬,更沒有誰負責過一個戰區。曹操心那麼大的人,都任人唯親,可是曹丕呢,剛篡位,就收拾曹植,曹彰,曹洪等等等等。。。別的朝代,哪個當了皇帝,不是把兄弟子侄分封出去,幫助鞏固江山。如果曹家還有親族在外手握軍權,不至於司馬懿一幹掉曹爽,就無還手之力
從古至今這晉陞就是一個「熬」字,你在公司里辛苦幹了大半輩子,跟你一樣資歷的死的死,退的退,眼看著年輕人一步步上位,最終還是被你熬死了。再不到你,說不過去了
推薦閱讀:
※抗戰期間 共軍和國軍和桂系和東北軍和川軍和日本海軍誰的貢獻大?
※紅色高棉到底是什麼心態?
※將來中國應當如何向柬埔寨人民懺悔、賠償?
※柬埔寨為什麼貧窮?
※琅琊榜中,梅長蘇,江左盟的收入來源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