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的角度看當年美國保留天皇制度,並且不追究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是否是合理的?
是否可以在保留天皇制度的情況下逼迫裕仁天皇遜位?
分別從日本和美國的角度看這麼做是合理並且實用的嗎?戰後日本接受民主自由的思潮也很快,那麼追究裕仁天皇真的會像一些人估計的那樣在日本引起大範圍的騷亂嗎?
提供一些事實和不一樣的思路吧,這個決定可以理解,但合不合理還很難說。
保留天皇制這事情不是盟國一開始就計劃好然後提出來日本就接受的。盟國最早要求是無條件投降,而在原爆之後當時軍部(可以理解為陸軍)的幾位,阿南惟幾、梅津美治郎、豐田副武這三位在討論《波茨坦宣言》的時候就提出了自己條件,但大臣會議的時候雙方爭執不下,請聖斷,於是決定在維持國體的前提下接受宣言。
這樣就和宣言中關於無條件投降的聲明有抵觸,盟國方面也是分成兩派,一派是美國和英國,另一派是中華民國、蘇聯和澳大利亞;英美認為不一定需要拘泥於無條件投降,美國人的生命更優先,但中蘇澳都表示要堅持無條件投降。之後就是雙方折衷妥協,最終造成日本國政府和日本君主在盟軍最高司令官的限制下形式這種決定,同時完成了日本求降、不再死美國人,還順帶可以隨意的控制日本這幾個目的。這兩派的鬥爭還沒有結束,後面是否審判裕仁的時候還在爭論。
美國接受保留天皇制的主要原因,有人提到日本國民是對天皇的崇拜有這一點,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曾經的美國駐日大使Joseph C. Grew,但這點並非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昭和20年在硫磺島和沖繩島的戰鬥。這兩次戰役美軍的陣亡人數是六千多人和一萬兩千餘人,日軍的陣亡數是兩萬兩千餘人和近十萬人。有人會覺得美軍的傷亡並不多,只說數字的確不大,而且戰果還很不錯,但是美國當時的輿論環境並不是這樣,媒體和民眾不關心殺了多少日本軍人,他們關心的是為什麼死了這麼多美國人,能不能少死一些美國人,我的孩子為什麼還不回來……這類事情。
你說我孩子殺了多少日本人?抱歉,我根本不care,你們政府和軍隊有方法保證我的孩子不去死么?有么?有么?有么?也就是美國需要儘早結束戰爭。所以說當時美國軍隊和政府是比較頭疼的,當時日本那邊的情況雖說更糟糕,但日本軍部反而更瘋狂了,已經到了給婦女和兒童發竹槍,打算一命換一命的地步,照這樣打如果真登陸,美國當局和軍隊的處境會很困難。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遠東地區的格局,美國和蘇聯在希特勒千古之後兩家沒了共同敵人,就都在考慮這個問題,美國本打算是依靠蔣中正的政府,但蔣政府第一太過腐敗,這一點美國人都有些難以接受,第二確實能力不足,中國赤化又很明顯,這樣下去很可能整個遠東赤化(朝鮮有金日成思密達,而且日本也是有日共的,日共當然支持廢除天皇制),美國在打算讓日本成為遠東地區牽制蘇聯,排除蘇聯的影響,於是就需要讓日本儘早遠離蘇聯影響,使得日本落入儘早落入美國勢力手中。關於裕仁遜位其實並不必要,美國在這一點上做得事情很充分,日本的明治維新並不是徹底的君主立憲,君主和貴族手中的權力還是很大,尤其是在控制軍隊上,戰後對日本的民主改造基本除了天皇制的外表還在之外,內部的東西已經全部被挖空替換成帶有維護美國利益的民主制度了,誰是君主並不重要,而裕仁的表現是非常配合美國的,如此看來似乎並無必要。
現在研究界爭論的主要問題是究竟要不要對裕仁進行審判(本來裕仁自己也是認為要被審判的),以及未對裕仁審判帶來的後果。追究裕仁責任一事,目前來看似乎不會到大規模騷亂級別,戰後的洗腦和政宣這類事情是很廣泛而且可行的,而且日本國內當時有支持追責一事的人,比如日共,大正時代的民主化運動也是日本比較好的一面,但日共和美國的意識形態太不符合,現在有些日本極右翼還打著打擊日共(左翼)的旗號說一些很奇怪的與言論。加上裕仁本人又過於配合,再去追責就是真的多此一舉了。
但不可否認,裕仁在戰爭期間是絕對負有責任的。當時的佔領當局做的東西還很多,戰犯審判解散軍隊這些都不提,首先是取締了日本國內的百餘個帶有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色彩的團體和組織,實行農業改革,頒布新憲法,建立新的經濟制度,之後安定下來去進行教育改革(舊日本的教育乃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和天皇崇拜的源泉),基本上市達到了最初的目的:既保留天皇制,還能隨心所欲的控制日本。
所以從美國角度來看保留天皇制是挺划算的,日本也確實成為遠東地區美國的重要盟友之一,至於日本的角度,我不知道怎麼說好,裕仁本人自然是萬幸,軍部遺老遺少自然不滿,但重組自衛隊的時候基本被排除了。美國的這些舉措實際上是美國政治思想的一種轉變,就是從新政的理想主義到傳統的現實主義。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如有問題歡迎評論。僅提供觀點參考,另外題主問題與描述的方向撕裂有點嚴重啊。
戰後盟軍本劃分了四大接管區,美,中,英,蘇
美軍直接將蘇聯扔到北海道,國軍四國島,美英則處分了大片中國本州地區。蘇聯駐軍無果,英軍3000人登陸(可喜),國軍組織的兩個師級最後去和TG搶東北了(可賀)。
最後結果是美軍一方獨大,無盟國之制衡,在東京審判時在考慮盟國利益情感政治時大打折扣。--這裡並不是說天皇對太平洋戰爭沒有責任(太平洋戰爭前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中二仔裕仁立正吟詩一首,未採取「聖斷」足夠美軍參上一筆)同時也要考慮鍘了天皇后發生民心浮沉乃至國人暴動的情況。幾個盟國報紙上表你一下,靠你收拾爛攤子,誰干?明確支持裕仁上法庭的則是中,蘇,澳,荷,紐西蘭法官,五國官方,輿論,司法基本保持一致,沒有其他如美英法官方與輿論爭議不止甚至司法人員也摻與糾葛的現象。
但開審前麥帥一聲令下,就噤若寒蟬了,就不談天皇上法庭之事了。各國法官無以為力,收拾收拾怎麼搞其他戰犯吧。
對已控制日本的美國來說審判天皇是"無故惹一身騷",不追究是合理的。其實有他沒他對現在的日本一點影響都沒有,但是對當時的美軍來說,有他肯定是方便很多,大家各退一步,避免冒出幾千萬玉碎的瘋子。
日本那種幕後政治的玩法是有天皇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即使當時搞掉了天皇,除了給GHO增加更多麻煩外沒有其他作用。而一旦日本解除軍管,政府一定還是恢復到老套的玩法。55年體制後的日本政界和戰前日本政界雖然精神和目標都不同,但是在基本的原理上是一樣的。
現在的日本其實並不缺乏民主和自由的信仰,他們缺乏的是更根本的文化層面的東西,脫離那種封閉山村的奴隸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在社會上立足,對於外國人來說很簡單,但對日本人來說比脫胎換骨都要難得多。
認為取消天皇就能對日本的未來造成影響,未免太無視歷史經驗了。中國從辛亥革命到改革開放,這個變革夠大了吧?但是看看現在的中國特色道路,仍然有當年被革命的那些體制的影子。說白了,就跟當年日本人把溥儀接到滿洲里一個意思
直接甩答案
是合理的,只不過這個理,是美利堅的理,不是死掉了2000萬軍民的中國人的理。上面很多人說了盟軍各國的考慮,最終是國力決定了分量。一個在44年還被打得流竄千里,喪師失地的政府,憑什麼可以讓美利堅為了所謂道義就犧牲自己的年輕人,讓他們冒著自殺襲擊的風險走在東京的瓦礫堆里。
為中國火中取栗不划算。何況當時是中國政府有求於人。知道中國人民不爽那又怎樣,要是有本事就自己趕走日本人啊,聳肩。巫妖王的存在,是必須的。
這個問題你換個角度看就不一樣了tg宣傳的基調是君主制不好。大謬,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大部分是實行君主制的,君主制有他先進的一面,就拿日本來說,如果不是天皇制度,45年的時候誰敢站出來停戰?鈴木敢嗎?阿南敢嗎?只有天皇可以,因為他的地位超然於政治之上,反對派無法指責他。就憑這一點,就應該保留天皇制度。短短一百年,天皇已經兩次挽救日本(明治維新、投降)。鬧不好還會有第三次,平成天皇是反對修改和平憲法的。
其實,在整個戰爭期間,日本的所有活動都是以「為了天皇」而進行的。天皇在大本營的渲染下,整個日本國內對天皇的態度應該是不亞於金三胖這樣一種情況的,天皇對整個日本整體社會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儘管戰爭已經結束了。而對於日本的投降,原本的計劃是蘇,美,英,中等盟軍共同進駐的,後面因為一些原因,改由美國單獨接管,所以,從盟軍的角度,尤其是美國來說,需要一個大致穩定,能正常運作,又不反抗的日本,所以,按照天皇對日本的影響力,保留他還是有必要的,而對於一個戰敗的國家,是有足夠的手段讓他聽話的。同時,還給了日本人保留了一點面子。還有利於戰後亞洲的利益瓜分,一舉多得。而就各參戰國而言,無疑美國是獲益最大而且是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別忘了只有美國在那個時候有原子彈,能夠主導這件事情也很正常。
只要想,怎麼做都行。沒有是不是合理,只有是不是符合利益。不審判天皇是符合美國利益的,而美國又是超級大國,蘇聯對日本的重視並沒有那麼高,他更關心歐洲局勢,這才是根本原因。
當年美國人看到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才覺得保留天皇的。裕仁天皇在1946年元旦的「人間宣言」讓國民感動的熱淚盈眶,美國人不會在當時逼裕仁退位。
題主沒放過羊吧,一個羊群少則十幾,多則上百,,羊隨柔弱,但也喜歡東突西走,擇草而食,但放羊的老漢或者兒童牽著頭羊,其他羊群便會乖乖跟隨
人類亦然,尤其是對天皇死忠,瘋狂玉碎的鬼子,你是殺了猴王,自己累死累活的跟一群猴子好,還是喂好猴王,猴群瞬間狂躁為零好哪?
不合理合利益
美美揉了揉拳頭:「小明,你欺負周圍同學,我教訓你,應不應該!」
鼻青臉腫的小明:「應該應該,但是求你不要跟同學講,留點面子,就說我自己摔的,我可以把菊花給你。」
美美看了看小明的身材,心想也不錯,嘴裡確說:「這我很為難啊,不過這樣,菊花不但要給我,更關鍵的是要懂得配合、屈意逢迎、低吟淺唱,把我手都打痛了,我是很受傷的。」
小明:「明白明白,喲西喲西。」推薦閱讀:
※中國古建築(1912年以前)和日本古建築(1868年以前),在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有哪些區別和聯繫?
※為什麼日本的水果那麼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