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音樂的音階不能分得更細緻,更線性?
我不是音樂專業的,我只是說說我的疑問,為什麼音樂最早分成5音階,甚至4音階,現在就算鋼琴加黑鍵也不過十幾個音階,為什麼不能分成100個?甚至是更加線性的音階?小提琴這種線性樂器應該是可以實現的啊,為什麼現在的音樂都跳不出五線譜的範疇,製造音階更豐富的音樂?
你可以發明一種有幾千個音的音階,每秒振動頻率1次是第一個音,2次是第二個音,以此類推。如果你覺得人類的耳朵能夠分辨得出的話
當然可以任意分,趨近於實數連續都可以,問題在於:作曲家寫曲子的時候會不會用到你說的那些音?
答案顯然是——不會用到,因為不好聽。
音樂之所以「好聽」,根本原因就是——有的音被用到,有的音沒有被用到。
舉例:一首C大調的曲子,音域範圍在c1到c2這個八度之間,那麼基本上這首曲子的所有音都從c1,d1,e1,f1,g1,a1,b1,c2這八個中選取,而且同時發聲的兩個音,還要考慮是否協和。
好,現在我們打破調性(音域不變),要求c1到c2中的12個音全部被用到,而且還要被平均選用,也就是說C大調以外的5個音,不能被歧視,也要同等數量地用。這時,你會聽到一首極其難聽的樂曲。你如果想聽這種曲子,不必自己實驗,發明十二音序列的勛伯格同學幾十年前早就玩過了,這就是現代派音樂的開端,你可以聽聽。
到此為止,我們只是數量平均地選用了一個八度中的十二個音,還沒有用到你說的那些另外的音,如果你想聽八度之間分成1000份(或更多)的音樂,後現代音樂里有的是,如果你找不到唱片,也沒關係,去自由市場裡帶待會兒,你聽到的就是。
如圖,蒙德里安的作品。好看么?
好看!
為什麼好看?因為有的顏色用到了,有的顏色沒被用到,被用到的顏色之間是「協和」的,方塊之間的構圖也是有「節奏」的。
如果把可見光譜上的顏色都用一遍,是什麼樣呢?
要麼是一條無聊的彩虹,要麼直接黑屏……
p.s. 「無聊的彩虹」在音樂上是啥樣的呢?你聽過防空警報么……這是長期基於人耳能聽,審美,而促成的,歷史上音階太多了,磨滅的也太多了,比如巴托克去找了多少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可以去聽聽試試...
至於你說這個分,你去研究一下
三分損益五度相生法五度是和諧的,按照五度推算那麼是好聽的,這就是中國一生二...一筆定乾坤定推算。
至於你說音的細緻程度,20世紀那個時候一大堆創新音樂,其中就包括「微分音樂」就是這個原理,cd之間能給你多少個音,但是這東西終被歷史證明受眾不了。。。百度微分音。
不要說分得再細,就是半音階你都覺得不好聽了。現在的音階是從音程來的,音程是從弦長比例來的。比例越是整數越和諧。
答過類似的問題,歡迎參考:半璧:音調為什麼是離散的?
人這種動物天生地鍾情 7。
隨便舉個例子,一起搬磚的時候,喊 "1,2,3, 起!",在我看來就是 C-D-E~F,前面 3個是全音,到 「起」 是一個半音,為了更省力。
人感到和諧的音是倍音程,那麼,有了距離,以及人腦所能適應,或者叫愉悅的 7 個獨立單元,自然能形成這種自然大調音階。
太細記不住,也不好聽。從根本上與人的內部構造不和諧,也就碰不到人的 G 點。
本質上,是人為了讓自己爽,慢慢搞出來的這套玩意,而後來的無調性,或者人工音階純粹是智力過剩,情感不足導致的愚蠢。談談自己的看法
音樂理論是後於音樂出現的,是用來描述音樂,並使音樂具有更好的流通性。所以目前的十二平均律使用了幾百年,人們對音樂理論的大量成果都是基於這一根本理論:- 把八度的音程十二等分
那麼可不可以32等分,100等分,1000等分呢?
當然可以。就像那麼長的一段繩子,我們可以用厘米,毫米,微米,納米,英尺,英寸等等不同的單位去衡量它。甚至我們可以把繩子變得更長或更短:為什麼是八度呢,也可以是十度或者五度么~人們為什麼不這麼做: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十二平均律的體系已經統治了我們幾百年,我們要打破它- 代價太大:音樂理論體系,樂器的製作都要面臨翻天覆地的變革;
- 沒有必要:在這個體系中,人們可以很好的享受,創造和傳播音樂;並且人耳能否識別那麼細微的音高差異也是個問題。
印度音律,把一個八度音程分成22個微分音。振動頻率相差過小的分音,音程之間的區別很小,再者人耳也很難分辨出。
通常不細分的原因是
音階其實本來應該是六聲的,跟顏色一樣,就相當於紅、黃、綠、青、藍、紫,但人耳卻都覺著五聲音階更好聽,原理可能是因為這樣富於變化?通用的do、re、mi、sol、la用顏色表示就相當於紅、黃、綠、青藍、藍紫了~~
五聲和六色本質上都是相同模式的系統【語言吧】_百度貼吧
什麼 ?再細分?現在的音階我都練的想吐了,再加幾個還讓不讓活?不過,如果是分成無數份,拉音階只要按住滑過去,那可以
超高密度的音符轟炸對人耳來說簡直就是毀滅性的。
其實答主說的不對,不是小提琴這種樂器可以實現,真正可以實現的樂器是吹奏類的,而且吹奏樂器有循環換氣法可以無限吹下去。
所有樂器一旦失去我們可以踩到的節奏點,幾乎就不可能會被接受了。
超高密度沒有層次感的一切,都不再具備美感。
比如色彩,彩虹很漂亮,但如果你的肉眼不能隔離出色采,你只能看到一團膩乎乎的垃圾光譜的時候,不具備任何美感,並且會使大腦覺得很混亂。
樂器的連續音間隔越短,就越容易使人失去層次感,產生疲勞,這是不必要的。演奏過程中16分音符也不宜過多演奏,這種帶節奏的會使人很快產生疲勞,覺得聒噪。
而且過於短暫和相近的音階也很容易使人混淆,對於普通人來說更難以親近。
但是總有些魔王在做實驗,答主所提出的疑問不見得是沒有人在做的。。
我也不是樂器專業相關,只是略有接觸,說的不對乞望見諒。
生理決定的這樣對人類比較適合。人如果有4個耳朵,20個手指。那倒可能一個8度分成24份不過分。
推薦閱讀:
※彈奏管風琴是怎樣一種體驗?
※什麼是Taubman技術?這種技術的利弊在哪裡?
※如何彈奏好鋼琴八度?
※重新練習長笛應該從什麼開始?